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0《物种起源》导言(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二册

合集下载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物种起源》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2. 掌握生物进化的概念和证据。

教学内容:1. 介绍查尔斯·达尔文和《物种起源》的背景。

2. 解释生物进化的概念和证据,如化石记录和遗传变异。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介绍达尔文和《物种起源》的背景。

2.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生物进化的概念和证据。

3. 展示化石记录和遗传变异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章节二:自然选择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解释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包括适应性、生存和繁殖。

2. 展示自然选择的实例和图示。

教学活动:1. 引入自然选择的概念:解释适应性、生存和繁殖的关系。

2.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析和讨论自然选择的实例。

3. 展示自然选择的图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章节三:变异和遗传教学目标:1. 了解变异的概念和类型。

2. 掌握遗传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1. 解释变异的概念和类型,包括随机变异和适应性变异。

2. 介绍遗传的基本原理,如基因和遗传物质的传递。

教学活动:1. 引入变异的概念:解释随机变异和适应性变异。

2.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遗传的基本原理。

3. 展示基因和遗传物质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章节四:进化的证据教学目标:1. 掌握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2. 理解化石记录和遗传变异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如化石记录、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

2. 强调化石记录和遗传变异在研究进化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化石记录:展示化石记录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2. 小组活动:让学生探讨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在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3. 讨论化石记录和遗传变异对于理解生物进化的贡献。

章节五: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 掌握物种形成和物种多样性的概念。

教学内容:1. 解释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如适应性和生态位的分化。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种起源》的作者、出版背景及历史意义。

2. 使学生掌握生物进化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认知,激发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种起源》的作者及出版背景。

生物进化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2. 教学难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

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种起源》的作者、出版背景及历史意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进化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物种起源》导言部分。

2. 课件:作者、出版背景、生物进化概念、生物多样性原因等。

3. 视频资料: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你们知道达尔文吗?他有什么重要贡献?引导学生回顾达尔文及其代表作《物种起源》。

2. 讲解《物种起源》介绍达尔文及《物种起源》的出版背景、历史意义。

讲解生物进化的概念,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的证据。

3.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对生物圈的重要性。

4. 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讲解自然选择的概念,阐述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分析自然选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种起源》的重要性和生物进化的意义。

6. 课后作业布置思考题: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

7. 板书设计《物种起源》导言作者:达尔文出版背景、历史意义生物进化概念生物多样性原因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六、教学内容1. 达尔文的生平事迹2. 《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概述3. 生物进化的科学意义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达尔文的生平事迹及其对生物学的影响。

《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及其科学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进化的科学意义。

生物进化理论对现代生物学的贡献。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一、教学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将会:•理解生物进化的含义和意义;•掌握达尔文进化论和突变进化论的基本内容;•了解物种形成的过程和方式;•理解生物地理隔离的概念和意义;•学习如何运用进化论分析生物的分类层次。

二、教材分析本课以讨论生物进化和生物地理学为中心,主要内容包括:1.生物进化的含义和意义。

•“进化”一词的含义;•引出进化论的思想和意义。

2.进化的两种学说:达尔文进化论和突变进化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突变进化论。

3.生物的分类和物种的形成。

•分类的概念和分类学的基本原则;•物种的概念和物种形成的方式。

4.生物地理隔离的概念和意义。

•生物地理隔离的基本形式;•生物地理隔离的作用。

5.进化论在分类学上的应用。

•进化论和分类学的关系;•分类的种属、属、科等。

三、教学重点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和突变进化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异同点;2.物种形成的多种方式;3.生物地理隔离的概念和作用;4.进化论在分类学上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和突变进化论的异同点及其应用;2.物种形成的理解;3.生物地理隔离的意义和作用。

五、教具准备•黑板、白板、多媒体设备;•适量的网站和文献资料。

六、教学策略本课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案例、实验、观察等方式感受生命多样性;2.运用例子引出和解释进化过程;3.根据有趣的生命化学物质提出突变和环境对生物进化的作用;4.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运用进化论分析生物分类的能力。

七、教学流程第一节:引导学生认识课题1.开课前十分钟,学生先在笔记本或纸上自由发挥,大纲上写出所有对生命多样性的疑问,并把疑问张贴在讨论区。

2.教师根据在讨论区上看到的学生疑问,在黑板或白板上做出记号,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逐一讨论。

第二节:学习达尔文进化论和突变进化论的基本内容1.教师通过讲解、讨论和白板笔录等方式,教授达尔文进化论和突变进化论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讨论案例和教师的提示,参与讨论考虑两种进化学说的异同点。

511《物种起源》绪论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

511《物种起源》绪论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

5. 1. 1《物种起源》绪论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教学目的:一、学习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二、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训练学生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使筛选信息迅速、准确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筛选局部信息。

教学难点:分析长句,对长句中一些词语的作用进行挖掘、归纳。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的:通过对文屮一些长句的分析,训练学生发现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而达到对句子的深入理解.教学步骤:一、明确本课学习重点,检查作业情况:课后二、三、四题.二、关于长句及长句的分析:长句:容量大,信息丰富,显得庄重的句子,有时是单句,有时是复句。

适用于详尽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道理,多用于书而语,特别是科技文和政论文。

长句的分析:首先要注意寻找主干(主、谓、宾),剔除枝叶(定、状、补)或分清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偏正、并列、转折等),以达到对句子大意的把握;其次要注意“枝叶”在句中的作用,它们往往在程序、时间、范圉、条件、数量、位置等方面对句子主干进行限制,从而使长句严密而周到,很多时候,“枝叶”在句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去掉它们会使句意大变。

三、从文中选出几个长句,分别运用找主干法和划分层次法进行分析:1.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明确:一二句并列关系,二句是个单句,主语“关系”。

2.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明确:一个长单句,主语从开头到条件,是一个句子来充当一个成分。

3.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明确:一个复句,第一层在“根据”后边,转折关系;第二层在“仍然”前面,假设关系。

《物种起源》导言精品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精品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精品教案《物种起源》导言精品教案《物种起源》导言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l、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说的内容,《物种起源》导言教案。

(2)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3)通过筛选重要信息和关健词句,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能力目标(1)辨别和筛选文章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2)筛选文章的关键语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情感目标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筛选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语句。

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第一课时(一)导语在以前的语文教材里,我们曾学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这篇讲话中,恩格斯运用类比的表述,肯定了马克思的一个伟大发现,同学们还记得那个表述吗7(通过旧知引发思考)它就是:"正如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恩格斯通过这样的类比,充分肯定了这两个发现的划时代意义。

其中达尔文所发现的有机界的发展规律指的就是他的进化论学说,也就是《物种起源》一书的思想精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这篇《物种起源导言》,去大致了解一下生物进化论的几个主要观点。

1、作者简介达尔文(1809一1882)是"进化论"的创始人。

出生于英国一位名医之家,1825年进爱丁堡大学学医,1828年进剑桥大学学神学,但他从小就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

1831年至1836年,由于汉斯罗教授的惟荐,以自然科学家身份,随英国皇家军舰贝格尔号环球航行。

五年间,他考察了许多地方,对各种生物进行了搜集研究,从此确定了他一生的事业。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甚嚣尘上的"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成为划时代的巨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关于"导言"导言,亦称绪论,是指著作前的概述部分。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二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二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二&nbsp教学目的&nbsp1。

&nbsp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

2。

&nbsp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nbsp一、&nbsp教学重难点1.&nbsp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nbsp2、&nbsp&nbsp&nbsp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nbsp二、&nbsp教学设想教学方法&nbsp1。

&nbsp&nbsp&nbsp点拔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nbsp2。

&nbsp&nbsp&nbsp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nbsp三、&nbsp媒体设计&nbsp1。

&nbsp&nbsp&nbsp拟采用多媒体授课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nbsp2。

&nbsp&nbsp&nbsp有条件可在课前播放有关介绍达尔文的影视片。

&nbsp教学时数:二课时&nbsp教学步骤:&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 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一课时&nbsp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筛选重要信息一、&nbsp导语设计&nbsp(将书打开到插图——达尔文头像)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种起源》的作者、出版时间和背景。

2. 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概念。

3. 掌握生物进化的证据。

4. 能够运用自然选择解释生物的适应性。

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2. 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学难点:1. 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概念。

2. 生物进化的证据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物种起源》。

2. PPT课件。

3. 生物进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章:引言1.1 介绍《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他的背景和贡献。

1.2 介绍《物种起源》的出版时间和影响。

1.3 引发学生对生物进化的思考,提出问题:“生物是如何演化的?”第二章:自然选择学说2.1 介绍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概念:适者生存、变异和遗传。

2.2 解释自然选择的过程: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章:生物进化的证据3.1 介绍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

3.2 分析化石记录,了解生物的演化历程。

3.3 探讨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生物的适应性4.1 解释生物适应性的概念。

4.2 分析生物适应性的实例,如鸟的羽毛、鱼的鳞片。

4.3 引导学生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的适应性。

第五章:生物多样性的原因5.1 探讨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

5.2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

5.3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和提问。

2. 学生作业和研究报告。

3. 期末考试相关考题。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对教案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六章:生物进化的证据(续)6.1 探讨地层学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6.2 分析地层中的化石分布规律,理解地质年代的划分。

6.3 引导学生思考地层学对于理解生物进化的重要性。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物种起源》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 掌握生物进化的概念和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

3. 能够分析达尔文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种起源》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达尔文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达尔文和《物种起源》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进化的概念、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

2. 分析达尔文的探究过程,如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达尔文探究生物进化的案例,如finches 鸟嘴的适应性。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达尔文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过程。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物进化的概念和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

第二课时五、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深入学习(10分钟)1. 讲解生物进化的证据,如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等。

2. 分析自然选择的作用和意义,探讨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七、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生物进化对人类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八、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物进化的证据和自然选择的意义。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种起源》导言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六、进化理论的争议与发展(15分钟)1. 介绍《物种起源》发表后引起的争议,如创造论与进化论的争论。

2. 讲解进化论在科学界逐渐被接受的过程,以及后续科学家对进化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七、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15分钟)1. 讲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 分析化石记录对进化论的支撑,如过渡化石的存在。

2019-2020年高一语文 物种起源 导言

2019-2020年高一语文 物种起源 导言

2019-2020年高一语文物种起源导言●课文鉴赏说明一、课文内容分析全文共七段,按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了《物种起源》一书的写作经过。

主要说明关于物种进化的理论不是“轻率地下结论”,而是经过二十多年的考察、实验、研究,审慎地提出来的。

第一句话,概述了从1831年到1836年科学考察的成果。

达尔文特别指出“生物的地理分布”,“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他以“很深刻的印象”。

所谓“生物的地理分布”,是说在大体相似的气候,如南美洲、非洲和澳洲都位于南半球,具有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可是生物类型彼此差别很大;或者是说在有些地区,如非洲(或南美洲)内部各地气候条件差别很大,但那里的生物类型却彼此很相似。

为什么气候相似的地区会有不同的生物类型呢?依照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看来,各类生物都有自己的发祥地,有自己的发展史。

在真兽类出现以前,原始的哺乳类如鸭嘴兽、袋鼠之类遍布北半球,以后才分布到澳洲和南美洲。

那时地球各大陆相连接。

真兽类出现以后,生存斗争中,原始哺乳类逐渐消灭了。

但由于澳洲和亚洲、南美洲与北美洲分开了,真兽类不能到达这两个地区,于是这两个地区的原始哺乳类得到发展。

后来,南美洲与北美洲大陆相连接,直到现在,真兽类逐渐向南美洲扩展,排挤了原始哺乳类。

但是,澳洲一直和世界其他地区分离,所以直到现在原始哺乳类仍很发达。

而非洲北部有大沙漠阻碍,原始哺乳类不能移入,后来真兽类迁入非洲,所以非洲才有真兽类化石而没有原始哺乳类化石。

所以达尔文说:“当考察到地球表面的生物分布时,打动我们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各地方生物的相似或不相似都不能全部用气候和其他物理的条件来解释。

”“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一语,表明了达尔文用古生物学的材料,即从地层里发掘出来的化石材料,同现存生物作比较,直接论证生物进化。

古生物是古代的、现在已绝了种的生物。

古生物死后,有些遗体的坚硬部分,在地层里埋藏很长时间会变成化石。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种起源》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2. 掌握生物进化的概念和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

3. 能够分析达尔文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物种起源》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2. 生物进化的概念和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1. 达尔文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2.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相关图片和信息。

2. 学生准备《物种起源》导言部分的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物种起源》的作者查尔斯·达尔文,背景和意义。

2. 引发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物种起源》导言部分,理解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生物进化的概念(10分钟)1. 教师讲解生物进化的概念,使用PPT或黑板展示相关图片和信息。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生物进化的含义。

四、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10分钟)1. 教师讲解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使用PPT或黑板展示相关图片和信息。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

五、达尔文的探究过程和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达尔文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使用PPT或黑板展示相关图片和信息。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达尔文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物种起源》的作者、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导言部分,掌握生物进化的概念和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

通过讲解达尔文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六、比较解剖学与胚胎学证据(10分钟)1. 教师讲解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使用PPT或黑板展示相关图片和信息。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证据对生物进化理论的支持。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教案

一、教案概述《物种起源》导言(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理论,使学生认识到生物进化的科学性,以及进化论对人类科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通过学习本章节,学生将能够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并初步掌握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达尔文及其著作《物种起源》的基本信息。

2. 掌握自然选择的概念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3. 认识到进化论对人类科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达尔文及其著作《物种起源》,自然选择的概念,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2. 教学难点: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以及进化论对人类科学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达尔文及其著作《物种起源》,自然选择的概念,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进化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化论的实际意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进化论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达尔文及其著作《物种起源》,激发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自然选择的概念,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进化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医学等领域。

4. 讨论:引导学生就进化论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如生物进化与宗教信仰的关系等。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科学性。

六、教学拓展1. 观看相关纪录片:如《自然选择之美》、《达尔文的进化论》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过程。

2. 推荐阅读:让学生阅读《物种起源》全书,以及达尔文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

3. 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观察各类生物标本,感受生物进化的历程。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物种起源》导言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种起源》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的概念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种起源》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生物进化的概念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生物进化的证据和自然选择的过程。

2.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物种起源》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

2. 讨论法:探讨生物进化的证据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物种起源》导言部分。

2. 参考资料:关于达尔文和《物种起源》的背景资料。

3. 投影仪和投影幕:用于展示案例和图表。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达尔文和《物种起源》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讲授(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进化的概念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Step 3: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进化的证据和自然选择的过程,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Step 4: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案例,学生分组分析并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Step 5: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生物进化的概念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生物进化的概念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估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活跃程度和贡献。

2. 作业质量:评估学生对生物进化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展现。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小测验或提问,检查学生对《物种起源》导言部分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1. 复习《物种起源》导言部分的内容,重点掌握生物进化的概念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高一语文第二册10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2 教案

高一语文第二册10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2 教案

教学内容:《物种起源》导言(1)教学目的:1、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筛选作者阐明的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主要观点。

2、筛出文中的关键语句,以帮助理解进化论思想和达尔文的科研精神。

教学重点:筛选并深入理解物种起源问题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作者提供的有关史实。

教学方式:讲读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一百年前,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理论和思想影响和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他就是达尔文。

恩格斯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进化论又称“演化论”或“天演论”,其中心是:世界上的各种生物都有着共同的祖先,他们在进化中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由少到多。

我国近代学者严复曾经翻译过赫胥黎的《天演论》。

其中的“物竟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道理,至今影响着我们。

《物种起源》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一部重要著作。

“物种”是生物的种,是指具有一定生命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起源”即生物是怎样产生的。

“导言”即“绪论”,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全书主旨、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

放在著作的开头。

二、解题、介绍作者1、《《物种起源》导言》是《物种起源》这本书的前言。

导言:即绪论,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

亦即概地向读者介绍相关这本书的情况。

2、作者达尔文,是十九世纪的英国人。

他那个时候的欧洲,关于生物学,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物种不变化。

当时称为特创论,也就是说,万物都由上帝按照特定的旧的创造的,他有目的安排了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说上帝造猫的目的是为了让它吃老鼠,创造老鼠的目的是为了让它给猫吃。

按照这种观点,上帝创造出多少种生物,现在就有多少种生物,物种不变。

达尔文青年时也相信这种荒谬观点,后来经过反复的考察认识到物种在变异性和承续性,终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进化论学法。

高一语文教案-《物种起源》导言 精品

高一语文教案-《物种起源》导言 精品

《物种起源》导言达尔文教学目标: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感受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说明性文字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辨别信息、筛选信息的方法难点: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学生探究,教师点拨引导。

讲读结合,以读带读。

多媒体设计:图片和文字综合运用的方法,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思路:一、导语设计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

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种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解题:(投影)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全名为《依据自然选择或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11月24日问世。

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

该著作批判了创造论的错误,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

导言:是序文的一种。

又叫“绪论”,专指放在学术论著的开头,具有启发、引导作用的章节。

三、达尔文和达尔文主义1 达尔文Darwin,Charles (1809.2.12~1882.4.19)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学医未成改学神学,后对博物学产生兴趣。

达尔文在神学院学习时的思想属于特创论、物种不变论和目的论的范畴,认为万物皆由上帝创造。

毕业后,他以博物学家身份随海军考察船贝格尔号作了5年的环球旅行。

达尔文在途中接受了均变论观点,加上亲眼见到的大量事实与他原有的观点大相径庭,使他彻底跳出了特创论的旧范畴,把进化论置于真正的科学基础之上。

除《物种起源》外,达尔文的著作还有《人类和动物的表情》《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植物界的异花传粉及自花传粉的效果》等,他对生态学、行为学、心理学等都有很大的贡献。

达尔文为人坚忍不拔,虚心好学。

73岁因心脏病发作逝世。

2 达尔文主义是达尔文提出的关于进化机制的生物学学说,用以解释机体变化的原因。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种起源》的作者、出版背景及意义;2. 掌握生物进化的概念;3. 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区别;4. 能够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学重点:1. 达尔文的生平及《物种起源》的出版背景;2. 生物进化的概念;3.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区别;4. 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学难点:1.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区别;2. 生物进化的证据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2. 投影仪或白板;3. 教学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达尔文的生平及《物种起源》的出版背景;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进化的概念。

二、新课内容(20分钟)1. 讲解生物进化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生物进化是指生物种群在长时间内逐渐发生的遗传变化;2. 解释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区别,让学生明白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而人工选择是人类根据需求对生物进行选择的过程;3.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如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或思考,提出自己对生物进化的疑问。

2. 强调生物进化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生物进化的概念、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区别以及生物进化的证据的掌握情况;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进化的原因。

二、新课内容(20分钟)1. 讲解生物进化的原因,包括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基因流和基因漂变等;2. 通过实例讲解自然选择的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选择的作用;3.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进化的影响,如人工选择和生物入侵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或思考,提出自己对生物进化的疑问。

2. 强调生物进化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10《物种起源》导言(第二课时)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二册

【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10《物种起源》导言(第二课时)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二册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阅读4~7段,筛选观点,指导学生从获取信息的读者地位转换到输出信息的作者地位,根据多媒体特设情境,从课文筛选信息,再加工处理,从而拓展其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达尔文环球旅行成为他一生事业的转折点,他由一个创造论、物种不变论者逐渐成为进化论者,旅行中成千上万的物种变异的事实教育了他,使他对创造论、物种不变论产生了怀疑,并冲破了神学教条的桎梏,摒弃了“上帝创造万物”“万物从来如此而且永远不变”等骗人的鬼话,研究生物进化,著述《物种起源》,成为进化论的创立者。

那么他在《物种起源》导言中,集中谈了些什么观点呢?现在我们研习课文4~7段的内容。

二、快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提问:《物种起源》导言主要内容集中在哪几段?筛选出作者阐明的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两个主要观点。

明确:主要内容集中在4、5、6、7段。

第4段介绍的主要观点是:“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这个结论,是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推想出来的。

作者没有满足于这个结论,因为它还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解释:“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各种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各种生物之间有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即血缘关系。

生物学里把生物分成门、纲、目、科、属、种(即物种)。

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有亲缘关系,但同一属的不同物种(如老虎和猫)的亲缘关系,比同一目的不同科(如犬科)更密切。

“生物的胚胎关系”——属于同一基本类型的动物,不管成体、形态、构造,彼此差别多么大,如鱼、蛙、龟、鸡、猪、人,可是它们的早期胚胎很相似,这表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地球上的生物是有共同祖先的”,不同的物种是进化的,但它们是怎样经历变异而来的呢?换言之,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般的博物学家认为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是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物种起源》导言教案范文第一课时一、导语: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

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物种起源》导言。

二、介绍作者:查理—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是生物进化学说的创始人。

他出生在英国一个世代医生家里。

祖父、父亲不仅都是当地的名医,而且都是生物学的爱好者。

祖父是一个早期生物进化论者,发表过《动物心理学》的着作,提倡生物进化观念。

这样的家庭环境,生物进化思想,对幼小的达尔文的心灵,有着深刻的影响。

达尔文16岁进大学学医,但他并不想做一个医生,而是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

后来他又去大学神学系学习,但他依然用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自然科学着作,同不少地质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交往。

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随后又写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三、解题:进化论亦称“演化论”(严复译为天演论)。

通常指生物的进化理论。

它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

该词最初是拉马克提出。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

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0《物种起源》导言(第二课时)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二册[教学要点]阅读4~7段,筛选观点,指导学生从获取信息的读者地位转换到输出信息的作者地位,根据多媒体特设情境,从课文筛选信息,再加工处理,从而拓展其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达尔文环球旅行成为他一生事业的转折点,他由一个创造论、物种不变论者逐渐成为进化论者,旅行中成千上万的物种变异的事实教育了他,使他对创造论、物种不变论产生了怀疑,并冲破了神学教条的桎梏,摒弃了“上帝创造万物”“万物从来如此而且永远不变”等骗人的鬼话,研究生物进化,著述《物种起源》,成为进化论的创立者。

那么他在《物种起源》导言中,集中谈了些什么观点呢?现在我们研习课文4~7段的内容。

二、快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提问:《物种起源》导言主要内容集中在哪几段?筛选出作者阐明的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两个主要观点。

明确:主要内容集中在4、5、6、7段。

第4段介绍的主要观点是:“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这个结论,是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推想出来的。

作者没有满足于这个结论,因为它还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解释:“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各种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各种生物之间有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即血缘关系。

生物学里把生物分成门、纲、目、科、属、种(即物种)。

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有亲缘关系,但同一属的不同物种(如老虎和猫)的亲缘关系,比同一目的不同科(如犬科)更密切。

“生物的胚胎关系”——属于同一基本类型的动物,不管成体、形态、构造,彼此差别多么大,如鱼、蛙、龟、鸡、猪、人,可是它们的早期胚胎很相似,这表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地球上的生物是有共同祖先的”,不同的物种是进化的,但它们是怎样经历变异而来的呢?换言之,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般的博物学家认为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是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

达尔文认为,“这种说法,在某一狭隘意义上来说,可算是正确的,但是把生物进化、变异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达尔文用啄木鸟、槲寄生的事例来说明,引起生物进化变异,“条件”是重要的,“若和有机体本性比较,仅属次要地位”。

第5段主要观点在于作者说明了自己是怎样研究物种变异的原因的,他“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

”........”“经常获得动物因家养而变异的知识第6段主要观点是由家养变异得出的结论,说明生物之所以进化,其一,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

因为人工的选择“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积.......;其二,人类选种力量是伟大的累起来”,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培养出新种来。

第7段作者总结性地介绍了《物种起源》的几个主要观点:(1)生物学方面还有些问题,如对我们周围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对某种生物分布广而繁殖多,它的邻种却分布狭小而稀少等等,了解得很不够,知道得很少,需要继续研究,但是,根据现在生物学的“精细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

(2)达尔文申明...”,即神创造是错误的“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引起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3)指出自然选择是以上三点(加点的文字)是作者阐明物种起源问题的主要观点。

2.提问: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3.提问: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意义是什么?明确: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4.提问:作者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是什么?明确: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三、研习课文的语言特色,分小组讨论讨论后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要求有具体的例证。

明确:本文语言准确..(板书)....、严密作者讲究选词、讲究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表达周密谨严的意思。

例如:“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

”“又.”,说明作者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继续搜集资料。

“当时..”相对而言,..”与“现在用“当时”,强调了当时达到的认识水平,二是现在认识又有所发展。

又如:“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有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

”“窜入”用得准确而又生动,它说明了在这项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错误的出现很难避免。

又如:“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这个双重否定句用得很有表现力。

第一,它加强了语气,肯定了物种变异这一认识;第二,它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不是不变”是对“不变”论的有力批驳。

再例:“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然后..和比较..,加以详细叙述..和证据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1.既说“事实”——一般的感性材料,又说“证据”——材料中足以反映事物本质的例子,足见周密。

2.既说“叙述”——能使人了解比较全面、具体,但还不能表现本质,又说“比较”——能使人鉴别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以掌握事物的本质,足见谨严。

四、从课文中筛选信息,再加工处理,转为主动的信念输出者——我为《物种起源》写序言出示投影,多媒体情境创设,从语言描叙中制作10幅动画。

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千百万种生物;逶迤的群山间,莽莽林海藏虎豹;辽阔的原野上,风吹草低见牛羊;湍急的江河中,白浪翻卷戏鱼虾;无边的海洋里,碧波万顷逐鲸鲨。

还有那绚丽阳光下吐艳的百花;绵绵细雨中引吭的群蛙;缭绕晨雾中婉转的俊鸟;苍茫暮色里低吟的秋虫……如此千姿百态的生物,其源头在哪里?19世纪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20年的悉心研究,在1858年发表的《物种起源》中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奥秘。

出示投影文字:2009年,是达尔文诞生20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出版社决定重新出版《物种起源》中文译本,请你根据《物种起源》导言提供的材料为本书写一篇序言,你该如何写呢?点拨:认真阅读学习过的序言,课文《农村调查》序言,把握与“导言”的异同。

要根据序言的特点,从本篇课文中筛选写序言所需要的信息,然后重新排列组合。

注意:“导言”也称引言,是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开头的话,主要用于学术著作和教科书,对论著的基本内容和要点以及有关问题(如写作背景、过程、缘由等)做出介绍、说明。

“序言”是写在诗文或书籍前边单独成篇....的文章,可叙述,可议论,也可说明。

有作者自己写的,叫做“自序”,内容多为交代著述的意图、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和评论所写之作。

这里要求我们写的序属后一类。

从课文里筛选所需要的信息要结合评论点,对于“序”中介绍《物种起源》主要观点及评价其意义是必不可少的。

对筛选的信息要进行信息加工,进行归类,不必按课文的顺序机械安排。

可先介绍《物种起源》主要观点并评价其划时代意义,再由文及人,评价作者研究科学的态度及方法。

对作者的评价也不必拘泥于课文所提供的,从《达尔文自传》等得来的材料亦可以采用。

顺序的安排有条理即可。

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序言”。

五、全文小结这篇课文是科学论著的导言,它先介绍研究和写作经历,说明发表原因,以表明自己的著作言必有据,没有轻率下结论,然后说明自己研究的思路,阐述立论的根据,这样水到渠成,道出主要观点。

阅读科技说明文,准确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是第一位的,正确认知文章的科技内容是终极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筛选关键语句,品味语言内涵便显得异常重要。

六、布置作业1.重新构思,写一篇以“我为《物种导言》写序言”为题目的文章,300字左右。

2.学习本文,我们不禁为达尔文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请以“达尔文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设计(一)设计(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将动物器官移植给人类的尝试可以追溯到17世纪,据说当时将狗骨头用于修复一位俄罗斯贵族的头颅。

在现代,异体移植已涉及到取自黑猩猩和狒狒的肝、肾、心和骨髓,但没有获得任何成功,大多数患者出现器官排斥现象或严重的感染。

科学家最为关注的事情是当病原体从动物跃迁到人类时发生种间感染。

然而,一项新近研究带来了鼓舞人心的消息:接受了猪活体组织的患者并没有表现出被可怕的猪反转录病毒感染的证据。

过去几年间,有关异体移植的讨论集中在两种可能的供体动物(猪和狒狒)上。

虽然狒狒器官不像猪器官那样被强烈排斥,但它们携带病毒转移的危险比猪器官大得多。

此外,猪器官大小适当,这种动物繁殖较快,并已被作为食物进行饲养,这样对大多数人而言宰杀它们就没有什么道德问题。

超急性排斥问题——能在数分钟内毁坏移入器官的强烈免疫应答——对猪器官而言似乎已经解决。

英格兰剑桥Imutran的研究主任David J.G.White于1992年最先提出了这样一种技术,即将人类基因插入猪胚胎中。

此猪的器官就具有了人类互补调节蛋白,实际上,人类免疫系统被骗过而接受了猪器官。

当然,猪隐藏着病毒,公众和立法者担忧的主要来源是猪内生反转录病毒(PERV)。

内生反转录病毒融入其宿主的DNA之中,并且不能消除。

另一种反转录病毒——猿猴免疫缺损病毒被广泛认为能超过种间障碍,变成导致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损病毒(HIV)。

伦敦癌症研究所Robin A.Weiss及其同事揭示PERV能在体外越过种间障碍。

关键的问题是PERV是否感染接受了异体移植的人。

为了找到答案,Imutran同美国疾病防治和预防中心合作,检测了160名这样的人类患者。

他们用猪皮肤移植或猪胰岛细胞进行过治疗,或者他们的血液在体外用猪肝、猪肾或猪脾进行过灌注。

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没有发现任何患者感染PERV的证据,这些患者包括36个受到免疫抑制从而具有更大感染风险的人。

最惊人的是,23名患者有猪循环细胞的证据,表明猪组织能在人体内长期存活。

对White来说,这意味着“异体移植面临的免疫障碍并非不可逾越。

”(选自《名师手把手》xx.7版)1.在猪和狒狒中,科学家为什么要倾向于选择猪为异体移植的供体动物?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猪器官的超急性排斥问题已基本解决。

B.狒狒器官携带病毒转移的危险比猪器官大得多。

C.猪器官大小适当。

D.猪的宰杀几乎不存在道德问题。

2.下列关于猪内生反转录病毒(PERV)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PERV是猪器官异体移植时可能发生种间感染的最可怕的病原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