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流派对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
关于我国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探讨-2019年精选文档
关于我国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探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需要科学的课程与教学论进行有效的指导。
因此,很多研究者对于教学论这门学科,开展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希望从不断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究中,获得新的发现和成果,更好的促进课程与教学论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
本文主要通过对于我国当代课程与教学论进行研究,结合过去这门学科的发展状况,开展深入的反思和探索,以期能够获得更好的启发,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当代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我国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状况1.教学论整体学科的深入发展在我国当前教育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推进,促进这门学科的整体向前发展。
其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对于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进行回顾和反思,反思这门学科的概念、价值、问题与策略以及历史发展等,并且利用西方话语的角度开展研究。
同时,也在逐渐朝着“本土化”的方向?l展。
另一方面就是拓展整个学科的研究领域。
在研究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科史的发展,而且还注意与教学论相关学科的联系,同时,也比较注重教学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发展,从而确立新的研究范式。
2.对于课程理论的反思和探索在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过程中,尤其是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对于教学论的课程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一系列的成果,很好的推动了新课改的发展。
在具体的反思和探索过程中,教学论的研究不仅注重教学目标的设置,而且还加强了对于课堂权利的研究,利用西方分权学说的原理,很好的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
3.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有效检验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理论方面的反思主要集中在生成教学论方面,从而站在哲学的高度,克服以前教学中的错误认识论指导,形成从学生实际出发的生命主体和生命意识观念,通过合理的促进学生的生命实践意义,来彰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标。
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比较注重多元性和开放性,改变以往机械化的教学,形成全新的生态课堂观念,促进学生更好的发挥和发展。
2024年现代教学理论学习心得总结范例(2篇)
2024年现代教学理论学习心得总结范例在2024年,我有幸进行了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
下面我将对我在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方面的心得与感悟进行总结。
首先,在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学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在实践中,我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教学、合作学习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让我意识到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的代表,而现代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和辅导学生。
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引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主动掌握知识。
第三,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需要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传统的统一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学习。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第四,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至关重要。
传统教育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评定,而现代教学理论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通过课外活动、实践项目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
最后,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给我提供了一个更新教育观念的机会。
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指导下,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塑造他们的人格和价值观的过程。
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2篇)
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于2024年修读了《课程与教学论》这门重要的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刻理解了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我了解到了不同类型的课程设计方法,例如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基于项目的学习等。
这些方法都能够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学习过程中也进行了一次小组课程设计的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课程设计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它的乐趣和成就感。
其次,通过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我对多元评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仅仅依赖于他所学的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因此,多元评价方法的引入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我也在学习过程中尝试了一些多元评价的实践方法,例如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了教师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良好的教学方法和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正如杜威所言:“唯有真正爱他们的教师,才是好的教师。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学习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
最后,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反思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态度。
(课程与教学论)简要分析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趋势,
(课程与教学论)简要分析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趋势,(课程与教学论)简要分析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趋势,并谈谈对我国研究的启示结合本阶段对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有以下发展趋势:一,教学观的改革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逐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注重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和教学专制观念的转变。
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更好地承担新课程的实施责任用新的目光去审视一切,用新的方法去改造一切。
二,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的确定,反映了一定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繁荣,仅有丰富的知识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尤其在当代生产力高速发达的形势下,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要具备创新能力,健全的个性,以及良好的品德。
因此,让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以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为当代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追求目标。
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统一知识与智能是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是辩证统一的过程,两者不可偏废。
⒉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发展的协调学生心理的发展不仅是认知因素方面的发展,而且涉及到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非认知因素方面的发展。
只有二者协调互补,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内在世界诸因素协调平衡的发展,才能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
⒊身心发展的和谐学生的知识、技能、智能、情感、思想品德、体力等等,并不是一部分一部分割裂地、孤立地培养的,而应始终置于综合训练之中。
因此,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人全面和谐德发展,塑造人的健全、完美的个性。
二、课程设置综合化,教材内容结构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量激增,更新速度加快,并且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向综合方向发展,使知识更加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的情况下,学校教学内容应该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新特点?⒈课程设置综合化所谓综合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合并若干学科,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
第二,课程结构综合化。
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裴娣娜课堂教学,从产生之日起,经过三百多年的开展,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不同时代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进入21世纪,我国要推进教育现代化,真正实现素质现代化,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纲要,其中,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关键的一环。
对课堂教学改革根本问题的探讨,目前在我国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原因在于:我们正处于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重要时期,在目前教育思想十分活泼,各种教育观念纷呈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对近20年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途径与问题进行审视反思,立足于现代教育的需求,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思路、研究问题以及研究的方法论形成理性认识。
基于以上思考,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个根本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我国课堂教学近20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的反思反思近20年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程,课堂教学发生的积极变化集中表现在:现代教学观的初步确立以及所导致的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行为的初步的,但是是深刻的变化。
1.在教学目标上所具有的明确的开展取向和开展价值,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
首先,"学生开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确实定。
课堂教学目标任务是什么?近20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认识开展过程。
这就是;从20世纪70年以前仅关注知识认知,到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开发智力、培养思维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进入21世纪,在批判、反思根底上,提升了价值、情感、态度的重要性。
从而使知识与技能、智力与能力、价值观与态度以及个性开展成为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
与以往不同在于:将学生作为一个开展的个体,学习的过程是-种生命的体验过程,是学生生命整体的、综合的、多方面的开展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强调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开展,在现代意义上的学习与开展,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具备读、写、算的根底学力,而且有善于搜集、处理信息,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同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
教学论的当代发展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教学论的当代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一、课程改革是各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
这四个“学会”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必须努力做到“学会自学”,应具备以下自学能力。
上述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
这也是今后的基础教育应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
近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相同学派对课程设计存有相同主张,主要存有学科或科学知识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
美国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指出,任何课程都必须受存有非政府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市场需求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可知,上述相同学派的主张,都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存有不科学的一面:只特别强调制约课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
理想的课程设计,应就是既有助于科学知识的自学和掌控,又迎合社会的须要,特别就是能推动儿童生动、开朗、主动的发展,同时实现三者的有机融合。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考。
(一)关于改革的指导思想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瞄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使课程、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
(二)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总之,在课程方面要打破语文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优化教学结构,加强课外活动,开发环境课程,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举,课内外、校内外结合,使学生在开放、多元化的语文课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关于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在品种上,适应课程的多元化,实现教材的系列化。
今后语文教材不仅要有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科书,还要有提供给教师的活动课教材以及关于开展大语文教育的有切实指导作用的意见、建议。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理论十大流派及启示
一、赫尔巴特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引进并在中国产生深刻的影响,既与这一理论学派的特征与价值倾向性有关,也与中国当时的现实需要密切相连。
这些原因的存在使我们在引进和借鉴世界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之时必须要注意到:1.现实需要是一种教学理论之所以得以引进并能够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2.文化取向是影响一种异域教学理论影响力发挥的重要因素3.教学理论的操作性关乎一种理论在实践中的生命力二、进步主义理论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教学上,以克服传统教育所带来的缺陷为出发点,力图使课程与学生的可实现的需要和当前的兴趣结合起来。
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儿童”。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进步教育运动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自发的群众性教育运动。
这就决定了它与教育实践的密切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3、强调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都必须最大限度地吸引教师和家长的支持、理解和参与。
否则,任何良好的改革愿望和策略都会在实践中遇到种种障碍。
三、要素主义理论要素主义者的观点是针对当时美国教育偏激、教育质量下降的讨论而发的,因此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对立,是与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相对立的,也正是如此它没有超出“二元对立”的怪圈,因而也免不了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儿童作为“人”的一面关注的太少,太注重知识的体系性而忽视了学习时情境的变异性等。
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进行着新的教育改革,教育的思维模式已经走出了“单一对立”的局面,在“超越二元”的光环中,重新回味要素主义的教育观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尤其是我国教育如何在保留传统教育有价值内容的基础上稳步前进而有新发展,是不无意义的。
1.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教育与现实社会的新思想新观念的矛盾关系。
2.要素主义教育观代表的是狂热的改革浪潮中的另一种声音。
3.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文明遗产和教师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
4.学习方式(包括教学形式)的变革:综合化与走向另一“变异”的矛盾。
课程流派对我国的启示
专题1 课程流派对我国的启示一.永恒主义课程论对我国课程改革的要求:1.课程目标的设置要更合理,培养具有理性思维的人。
2.课程内容由永恒学科构成,培养具有知识构成稳定的人。
永恒课程观对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1.教育目的在理性的基础上更加趋向人文的观念。
2.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对传统和古典文明的掌握。
二.要素主义课程论对教育改革的启示:1.课程设置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2 做好“改革”与“继承”的关系3.正确处理指导与主体4要建立与提高学校的智力标准 5强调学习的刻苦与专注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1.明确学科基本结构2.正确对待继承和借鉴3.变革课程决策模式。
变革“自上而下”的课程决策模式,确立“自下而上”的模式,把决策权下放到基层,是促进新课改顺利进行的有力举措。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1.重视学生情感和认知,以培养“完人”为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中心,完善教学设计。
3.发掘知识价值,提高“有意义学习”效果。
4.师生互动,建立情感型师生关系。
5.教会学生自我评价,形成自我评价能力。
6.转变教师角色,提倡“教师即研究者“。
五.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我国教育工作者要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把教学活动看作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让他们积极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建构过程。
2.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注意加强课程的研究,尽量体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3.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4.尽早建立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六.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启示(一)设置灵活适切的课程目标(二)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生成(三)师生关系走向平等对话(四)充分发展综合实践课程。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流派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分析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流派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系统的基石,是教育之本,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标志,对个人、国家的未来发展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国家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使我国未来的基础教育改革与21世纪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同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不仅对我国基础教育传统理论进行继承和批判,还需要有一个开放的视野,汲取国外各流派理论中的精华,不是完全照搬的拿来主义,而是应该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灵活的运用到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之中,这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意义深远。
一、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二、发展性课程与教学理论三、范例教学论四、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五、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广泛继承当代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把能动的认识论渗透到教学理论的构建中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教育者要对学习者施加更多的人性关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强调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建构性和交往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运用原有知识经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促使学生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求知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习惯。
这些颇具创新意识的观点构成了完整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体系,对当代教学理论的科学化、现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呢?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外一些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暗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被介绍到国内,一些中小学教师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目标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进行教学,但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仍然继续存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它确实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浅析《课程与教学论》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影响
浅析《课程与教学论》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影响学习了《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有关“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使我获益匪浅。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比较系统地理解、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增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自觉性;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能力。
在上个世纪,课程与教学从分离走向了整合,而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也被定义为变革。
在我国,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这次改革不同与以往的改革,它是在新的课程与教学观下的改革。
因此它不仅本身就说明了变革的存在,而且在其改革的各个方面和教学实践中也处处体现着变革。
如果说,旧的课程与教学观强调的是一种“控制”的话,即教育机构对教师的控制,教师对学生的控制。
那么,新的课程与教学观则体现了一种“民主”和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
学生不可能以原封不动的形式学习课程内容,否则就是一种注入式教学,是单纯观念的灌输;科学概念与法则唯有通过具体的事实与现象才能掌握。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
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
新的课程,新的教学观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在教学工作上受到很大的启发,我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践体验结合在一起,提出如下几点思考,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一、对课程实施的本质的学习有感我认为课程实施是将预期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不仅仅是一种只关于教师将课本应用到实践的过程,曾经我一直认为只是关于老师的一种活动,这种太过于局限了,通过学习才知道课程实施还涉及国家、地方、校区、学校和课堂各个层面。
并且还学习到一些新的观点,如:“课程实施是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
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
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改革。
2024年,我有幸参与了一门名为《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学习,并且在实践教学中感受到了教学改革的魅力和意义。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我对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也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思路。
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课程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常常只顾着教授知识点,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
而现在,我深刻意识到一门好的课程设计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我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来设计课程,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从课程《课程与教学论》中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以往,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即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
现在,我更加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问题解决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等,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参与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评价的重要性,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例如作业、考试和展示等,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进步,从而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再次,在教态和师生关系方面,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意识到一个良好的教态和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以身作则,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教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关心和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我的关心与尊重。
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放松心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
最后,在课程《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中,我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也深深感受到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了。
现代外国教育思潮流变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现代外国教育思潮流变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摘要:现代外国教育思潮可以分为现代教育思潮和后现代教育思潮两个阶段。
现代教育思潮中当属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影响最大,它们批判传统形式主义教育的机械僵化、目中无人等弊病,倡导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
后现代教育思潮主张“去中心”和“边界松散”,主张打破学科之间界限,实现课程的整合。
这种变化的趋势是一个从预设到生成、从封闭到开放、从一元到多元的过程,它对我国当前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现代外国教育思潮;流变;对课程改革的启示21世纪以来,趋同化输入、共性输出的课程流水线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外国教育思潮与过度预设、垄断、封闭的传统课程思想联姻,生成的新课程在形式上愈演愈烈,但并没有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学生在应试的枷锁下课业与精神负担有增无减,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盲目借鉴外国教育理念、对传统课程揠苗助长的结果。
众所周知,外国教育思潮的发展是在时代潮流的驱动下,针对当时社会和教育的问题自然形成的,有其地域的针对性、思维的进步性与时代的局限性。
在此,有必要对外国教育思潮作一个简单的梳理与分析,借以反思新课程存在的弊病与原因,评价新课程的功过与得失,从而审视我国本土课程理念,选择实践的方向。
一、现代教育思潮的涌现与发展在20世纪涌现的各种教育思潮中,影响最大、时间最久、范围最广的无疑是进步主义的教育思潮。
第二次产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以来,社会的巨变,人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深受以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为代表的欧洲自然主义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等的影响,批判传统形式主义教育的机械僵化、目中无人等弊病,倡导儿童个性塑造和身心自由发展,使以儿童为中心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标志。
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之一杜威曾多次应邀来中国讲学,传播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
2024年现代教学理论学习心得总结
2024年现代教学理论学习心得总结____年,作为一位教师,我有幸参加了一次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
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还向我展示了未来教育的前景和发展方向。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我对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并对未来教育进行展望。
首先,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让我对教学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过去,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的教授和传授知识的能力。
然而,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只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这种理论的转变让我意识到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能力的过程。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其次,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让我了解到了新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新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式和手段。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了在线教育、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巨大的教育机会和挑战。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借助新技术,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再次,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还让我意识到了教学的创新和变革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封闭的、线性的,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然而,在现代教学理论中,探索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应用让我认识到教学是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的。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积极地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最后,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还让我对未来教育有了新的展望。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了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这将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未来,学习将不再受制于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教育资源。
这不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未来的教育将会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开放化。
总之,通过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我对教学的认识、理解和应用都得到了提升。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分析,概括出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特征,即实践性、自组织性、隐喻和描述的方法、反权威性,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标准: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
笔者通过对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理论梳理,提出一些对我们新课程改革的启示,希望能对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有一些帮助。
关键词:多尔;后现代课程观;4R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由后现代主义思潮催生的课程理论,就可以称为后现代课程理论。
目前,后现代课程观已经达到几十种之多,主要包括激进后现代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庸俗后现代主义。
各种后现代课程观从政治、生态、建构、解构、批判等角度来描述后现代状况下的课程,体现了各种后现代课程观各自的侧重点,而在这众多的后现代课程观中,笔者对美国后现代教育学者多尔的课程观念是比较认同的。
1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特征施瓦布的课程理论观点的出现引起了课程理论界关于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的争论。
在这场争论中,多尔基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方法和想法来考察课程理念。
1.1 发展实践性多尔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侧重点发生了转移——即理论不再先于实践,实践不再是理论的侍从,而是要求实践要将理论奠基于并发展于实践。
这种转变意味着后现代课程观鼓励、要求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相互作用发展他们自己的课程。
这进一步要求来自于教育部和专业组织的官员和专业人士在课程的指导思想中必须体现如下特点:一般性、宽泛性、非确定性。
只有课程才能在实践中求的发展,用自己的探究实践去创造一个可能的世界。
1.2 利用自组织自组织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系统遇到干扰时,即系统尚未确定,问题混乱出现时,需要继续运行以达到再确定时,一个系统才会进行自组织,形成新的更高的秩序。
多尔把自组织引入课程领域,对自组织提出两点要求:①课程学习者需要对所研究的材料有足够的理解,并有足够的信心既能解决、解释、分析和表达所呈现的材料,又能以富有想象力和离奇的方式与那些材料进行学习。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方法的学科,对于指导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个主要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主张,对当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他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教育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
这种教育哲学流派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在于:首先,它促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仅仅传授抽象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学习。
例如,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索科学原理,而不是仅仅背诵书本上的定义。
其次,实用主义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再者,实用主义倡导教育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育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课程和教学方法,而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调整。
然而,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过度强调实际经验可能会导致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忽视。
在追求实用和灵活的过程中,可能会缺乏对系统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强调个人的存在和自由选择。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存在,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而不是将他们塑造成统一的模式。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个体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需求和困惑。
其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决策能力和责任感。
让学生在面对各种选择时,能够独立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决定,同时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其三,强调教育中的情感因素。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
然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也面临一些挑战。
课程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课程教学论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通过学习课程教学论,我深刻认识到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以下是我对课程教学论的学习心得体会。
二、课程教学论的核心思想1. 课程观念的转变课程教学论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在这一观念指导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课程目标的多元化课程教学论主张课程目标要全面、具体,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
课程目标的多元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拓展课程教学论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拓展,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师应关注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4.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程教学论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实践法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课程教学论主张教学评价要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素质。
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自我评价等,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课程教学论在实践中的应用1.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论的理念,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关注课程目标的多元化、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拓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价的改革教师应关注教学评价的多元化,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自我评价等,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比较现代教学论三大流派教学思想的启示
比较现代教学论三大流派教学思想的启示发展性教学、结构主义教学、范例教学并称为现代教学三大流派,其思想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而且影响着当代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因此,比较其教学思想,对我国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教学改革是有价值的。
本文试从左右教学活动,影响教学效果的目的、内容、方法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是: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教学理论,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和西德的"范例教学"理论。
一、教学目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学专家列·符·赞可夫经过20年的持续研究于1975年总结形成的。
其理论的教学目的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这句话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包含了三层含义:其一是“一般发展”,即“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
”他提出的“一般发展”不仅是某个领域的发展,或某个特殊方面的发展。
这说明了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整体,是认知和情感的交互作用,离开整体,一般发展只能变成一句空话,同时还会影响着相关领域的发展。
其二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一般发展。
在赞可夫看来,教学效果并非仅指“掌握知识”,因为他极力反对关于“掌握了知识,能力就自然得到发展”的观点。
为改变学生死记硬背,能力受到忽视这一现状,他提出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辩证关系。
因此,“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实际指掌握更多的知识,充分发展能力;其三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他期望的教学不是“等待”学生的发展,而是应积极主动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必须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这一思想是对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借鉴。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集中反映在《教育过程》这本书中。
此书是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JeromeS·Brunner1915~)1959年完成的。
他认为智力的开发,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是教育、教学最一般的目的。
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3篇)
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在学习《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课程与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对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形成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学习,我逐渐认识到了课程与教学的内在关联性,同时也对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下面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总结。
首先,我认识到了课程与教学的紧密关系。
课程设计是一门科学,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体安排。
而教学活动则是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
课程设计与教学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只有合理的课程设计才能支撑起有效的教学活动。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学生需求和社会实践等因素来进行课程设计,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标。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其学习动力。
因此,课程设计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二者相互支撑,才能实现教学的最终效果。
其次,我了解到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课程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合理的课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而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学习课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我了解到了课程设计的核心要素,如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等。
在实际中,我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科内容来设计教学活动。
通过反复的实践和反思,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课程设计能力。
因此,课程设计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合理的课程设计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
再次,我认识到了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通过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我了解到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和问题解决等。
我了解到了每种教学策略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论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论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课程论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两大核心领域,其关系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它们在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中的相互影响与促进。
我们将首先回顾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理清其理论脉络;接着,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深入探讨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内在联系与差异;我们将提出优化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策略,以期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理解,推动教育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二、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相互影响课程论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两大分支,它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课程论为教学论提供了内容指导,而教学论则为课程论提供了实施策略。
这种关系体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共同推动着教育活动的进步与发展。
课程论对教学论具有指导作用。
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的本质、目标、内容、结构等方面,它为教学论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方向和内容。
教学论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时,需要遵循课程论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课程论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学论的更新和进步,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
教学论对课程论具有反作用。
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它为课程论提供了实施策略和实施效果反馈。
教学论的发展推动了课程论的改革和创新,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教学论的实践也为课程论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案例,为课程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
它们共同构成了教育学的完整体系,推动着教育活动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因此,在未来的教育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的发展。
三、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共同关注点课程论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尽管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它们之间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关注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流派对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当代国外课程知识观有:要素主义、实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它为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启示:1.明确新的课程目的,建立新的课程目标体系;2.改革课程结构和内容;3.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是以一定的课程知识观为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知识观是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拟通过分析比较现在教学论的流派,探讨当代课程知识观的新发展,从而为深化我国课程改革的理论、推进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后现代主义教学论伴随着人们对现代化负效应的反思批判,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全球。
与此相伴随,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逐步孕育起了后现代主义教学论。
从80年代后期开始,全球许多教育家和课程与教学论学者都接受了后现代主义教学论的旨趣,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后现代教学思潮。
其中,作为后现代主义教学论旗手的,有美国的著名教育家派纳(Pinar,B.)和小多尔(Doll Jr.,W.E.)等。
后现代主义教学论的意旨主要表现为:(一)“工具理性还原”的人性主张后现代主义并不否定现代理性文明,而是希冀在继续享用现代化带来的文明成果的同时,医治好现代化的人性疾患。
美国学者贝斯特(Best, S.)和凯尔纳(Kellner,D.)对后现代主义进行过比较全面的考察,结果表明,“后现代不仅已经介入我们所能设想的从人类学到企业管理到政治到科学的每一领域”,而且已经孕育出了“后现代总统制”、“后现代爱情”、“后现代心灵”、“后现代神学”、“后现代电视节目”等一系列当代大众文化的各种不同主题[3]。
集中到人性问题上,后现代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把人的本质理性化和抽象化,反对至高无上的理性主体。
指出,传统哲学以普遍性、同一性和理性为人的最高本质,以主体的普遍性压抑对象的差异性,以同一性统治特殊性,以理性支配情感,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的、无血无肉无感情的抽象的人,从而压抑了人的具体性、个体性。
因此,理性是重要的,但不是至上的,只不过是“谋求人的幸福的工具。
”[4](二)建构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现实生活世界的意义和价值,是人在亲身经验和体验中主动建构起来的。
人们是以共同的历史为背景,参与到彼此之间的活动和对话之中,通过多重解释和转换而寻求或创造意义和价值。
教学就是为着人们以历史性的体验和反思,寻找和安置好自己在社会变化潮流之中的位置的。
(三)整体心灵的培育在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看来,心灵(mind)不再是过去误认为的白板、黑箱、非物质的事物或信息加工器,心灵是人类意识、目的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力以及认知的有机集合体了。
心灵不再是对自然的被动反映,而是人类采取赋予生活经验以意义、用处和价值的方式,积极解释和转换概念的能力。
这样,后现代教学,就是使人们在有益的张力下,发展创造性组织和再组织知识经验的能力。
在这样的教学中,允许学生和教师,在会谈和对话之中创造比现有教学结构更为复杂和更有价值的学科秩序与结构。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原因性的,而是转换性的。
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的过程本身,进而学习成为创造过程之中的探险。
小多尔呼吁,必须走出过去偏执地膜拜科学祭坛的迷雾,现在的课程与教学应该尊重故事(story)和精神(spirit)。
他告诉人们:“我相信,我们正不可改变、无以逆转地步入一个新时代。
这一时代虽然过新,无法界定自身,或者说界定的概念过于狭隘,无以表达后现代性。
当我们向这一时代前行之时,我们需要将科学(science)的理性和逻辑、故事的想象力和文化,以及精神的感觉和创造性结合起来。
”[5](四)教学开放性的建构从深层次上看,过去的教学是封闭性的。
现在需要建构开放性的后现代教学,它让人们探索并尊重彼此的思想和存在感,认可并尊重他人的他性(other’sotherness)。
这样,新世纪的教学,就应该是以对话性会话为核心的教学,因为保持会话继续,是新世纪中增进个人发展的根本。
后现代主义坚信,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
在后现代教学中,教师是领导者,但只是学习化社区之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
在学习化社区中,隐喻比逻辑更能引发对话。
关于教育目标、规划和评价的新观念也将出现,它将是开放的、灵活的,侧重过程而非结果。
后现代教学有四个基本特点,即丰富性(rich)、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和严密性(rigorous)。
教学的丰富性来自它的开放性和假设性,为合作性对话探索提供了多重领域。
回归性像布鲁纳的螺旋型课程概念一样,一种丰富的教学产生于对自身予以反思所带来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之中,而且为经验和体验的反思性再组、重构和转换提供了机会。
关联性指的是对观点、意义和价值之间联系的不断寻求,并考虑历史和文化背景与关系感知方式之间的联系。
严密性是对可供选择的关联和联系的有目的的寻求。
当代课程知识观针对传统课程知识观的偏颇,强调了个体知识的整合性、建构性、社会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这对于我们建立新的学校课程目标体系、改革学校课程结构和内容以及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为深化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的启示。
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教学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美国兴起的进步教育运动,对赫尔巴特主义教学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超越,进而建立和发展起了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教学论。
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教学论,彻底否定各种以学科主题为中心的传统观点,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
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有杜威。
其基本观点包括:(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杜威批判传统教育目的来自教育之外,是社会强加给教育的。
他提出,教育在自身之外,是没有目的的。
他主张“教育即发展(education as growth)”,就是说,教育的自身目的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二)课程的实质是经验杜威以他的经验自然主义哲学思想作为手术刀,对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的极端“儿童中心”论与强调一切从教学出发的“科目中心”论进行了解剖批判,指出它们均走进了割裂儿童与课程的极端的、片面的误区。
他坚持用整体的、变化发展的和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儿童与课程,这样它们便成了一个整体、具有统一性。
他说:“我们认识到,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的过程的两极。
正如两点构成一条直线一样,儿童现在的观点以及构成各种科目的事实和真理,构成了教学。
从儿童的现在经验进展到以有组织体系的真理即我们称之为各门科目为代表的东西,是继续改造的过程。
”[1]这样,实质上儿童与课程并不是分裂的,而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它们的统一点就是经验。
(三)社会活动是教学的中心针对已有的科目主题中心论的偏颇,杜威宣称:“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2]通过儿童的社会活动,从而实现科目主题里的成人经验内化到儿童自身经验之中。
教师、课本和课堂都不再是中心了,教学中各个科目的联络中心也变了,变成了儿童的社会活动。
这些社会活动,又被叫做“作业”,它们既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也是家庭生活里不可缺少的,还是学校可以组织进行的。
合乎这三个条件的,当时主要是缝纫,建筑,木工和烹饪等。
社会改造主义教学论社会改造主义(Social Reconstructionism)教学论,又被称为社会中心教学论。
社会改造主义教学论,是从进步主义(Progressivism)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克伯屈(Kilpatrick,W.H.)、拉格(Rugg,H.)和康茨(Counts, G.S.)等;20世纪50年代后,使改造主义以新的面貌出现并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布拉梅尔德(Brameld, S.)。
社会改造主义教学论主张:(一)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社会改造主义批判学生中心教学论过于注重学生的个人需要、兴趣、自由以及活动,没有考虑到社会变革的需要;在教育和教学中,学生中心教学论仅注意过程从而忽视了结果,只注意了手段而忽视了目的。
社会改造主义认为,学校教学的价值,最终是社会的价值,教学乃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运载工具(vehicle)。
(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社会改造主义指出:学生中心教学实质上是帮助学生“适应”而不是“改造”社会。
社会改造主义也强调教学的经验性质,主张经验是第一位的,但却坚定地认为,经验是团体的而非个人的,所以社会改造主义格外强调的是团体经验。
团体经验实质在于改造社会,因此,教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
教学设计不应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人格出发,而应从社会改造的要求出发,使教学在统一的社会整体内完整地联系起来。
从而通过教学实施后,帮助学生摆脱对社会制度奴隶般地服从,明确社会改革的需要,形成参加各种社会运动、塑造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的能力,从而成为改造社会、推进社会发展的主人。
(三)超越科学技术主宰教学的现状社会改造主义认为,传统的课程是一个不相连贯的学科主题(subject matter)的大杂烩,其内容过分强调了技术,而忽视了人类团体的其他经验。
所以要实现社会发展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改造的教育目的,就必须加强美学、道德、社会和人文方面的教学。
一、建立新的学校课程目标体系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当代课程知识观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学校的课程目标进行重新审视:就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标准而言,以科学知识的传递和记忆为主要目标的传统的学校课程是否阻碍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传统的课程知识观是否是造成师生关系冷漠、学校与生活相脱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代课程知识观看来,知识是个体的主观世界与外部的客观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知识是动态生成的,而非孤立静止的。
因此,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个体思维的批判性、创造性和认识活动的自主性、独立性,而不是仅仅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再现能力。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决定一个人发展潜力大小的往往不是他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