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
马加爵心理分析
马加爵心理分析马加爵心理分析发表时间:2004-12-29 18:04:30马加爵心理分析一名大学生,为了一点小事就连杀四人,简直太出乎人们的意料了。
他会不会是精神病?对此,有人分别在温州大学和浙江东方学院作了《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现将讲座内容整理成文。
一、人格障碍根据马加爵杀人具有针对性、有预谋、事后清理现场和畏罪逃跑等情况,可以断定他没有精神病。
但碍。
最近有人在《健康报》上发表文章指出,马加爵与诱杀17名中学生的黄勇和疯狂作案26起、杀死多人的杨新海都属于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那么,什么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呢?请看《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诊断标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2)行动无计划或有冲计划的旅行;(3)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4)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拖欠债务、不瞻养子女或父母;(5)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的(1年以上)夫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7)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8)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9)危害别人时缺验,特别是在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以上九条标准,马加爵一条也够不上。
所以说,他不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更象是分裂样人格障碍和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是:(1)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与家庭和社会疏远,除触的人外,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过分沉湎于幻想和内省;(2)表情呆板,情感冷淡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及愤怒等;(3)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4)缺乏愉快感;(人际关系;(6)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7)对与他人之间的性活动不感兴趣(七条以外,其它全部符合。
马加爵案件犯罪心理分析
马加爵案件犯罪心理分析1马加爵案件1.1马加爵案件简介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警方接到报警,在云南大学学生宿舍的柜子内发现4具尸体,接警后,办案民警迅速来到现场勘查取证。
经尸检及现场调查后得知,死亡4人为云南大学学生,四人为同学关系,死者分别是:邵瑞杰,唐学李,龚博,杨开红,4人均被钝器击打头部死亡,案发现场发现一个石工锤,经检验后确定,正是此起案件的作案工具。
四人死亡时间不一,唐学李最早死亡,其次是邵瑞杰,然后是杨开红,最后是龚博。
而同宿舍内的另一名学生马加爵却不知去向,是死是活也不清楚。
警方分别调查了死亡4人最后出现的地方,接触的人及目击证人,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该案发宿舍及同寝室的学生马加爵,宿舍地面,墙上,也有明显被清洗过血迹的痕迹。
同时,警方在寻找失踪学生马加爵的踪迹时,有目击证人反映,在案发之后,曾看见他离开学校。
警方调查马加爵于案发前后的行踪发现,在案发前,马加爵曾经在银行取过两次钱,分别是350元和100元,另外警方调查其上网数据时发现,马加爵曾浏览过江西赣州,湖南邵阳,广东广州等地的地理,交通情况,并浏览了假身份证制作等相关信息。
警方怀疑他是预谋杀人,前期已经做好了逃亡的准备。
由于此案的恶劣性质,加上学校人员,媒体的大肆传播及发酵,此案很快便传遍全国,造成全国轰动。
而同时,公安部也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20万通缉马加爵。
在经过多方分析后,警方初步判定马加爵于案发后,很可能是逃往了广东。
警方随即部署力量前往广东,但来晚一步,马加爵嗅到风声,已经逃离,3月15日晚,警方接到线民举报,发现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很像是马加爵,办案民警很快来到现场,发现一名流浪汉正坐在路边吃馒头,在民警上前盘问时,马加爵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当晚19点30分左右,马加爵在三亚被抓获。
被捕后的马加爵供述了整起事件的起因,在案发之前,马加爵曾同邵瑞杰一起打牌,但是在中途时,邵瑞杰突然说马加爵出老千,马加爵一直都把邵瑞杰当成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在大学内唯一的朋友,他没想到邵瑞杰会这样说自己,于是,两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争吵中,邵瑞杰还讥讽马加爵的人品差,所以龚博(另一名被害人,与马加爵并无过节)生日的时候才没有请他,马加爵一下怒火中烧,原来在他们心中,一直都是这么看待我的,争吵过后,马加爵躺在床上,越想越不是滋味,也是从那时起,马加爵心里就生起了杀意,而当时定下的目标便是邵瑞杰及龚博。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
(二)马加爵性格中的不良因素是其犯罪心理形成的“发 生器”。
马加爵不良性格因素:过分自尊与过分自卑、自小形成的内倾型性格
(三)被朊友抙弃,丧失精神依托,是马加爵犯罪心理恶化的“导 火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尊重的需要属亍高层次的需要,而归属与爱的需要属亍较低层次的需 要,需要层次越低,满足需要的动机越强烈。
尊重(可以忍) 马加爵在自尊呾被他人尊重的需要得不满足时,他会
产生怨恨,并试图去改变这种状况。(练肌肉、喜欢动武、打篮球)但现实 并没有让他的需要得到满足,选择把自己 封闭 起来。
归属 (不可以忍) 在大学生活中,他仍有精神依托,那就是如他一样贫困
而又不怎么出色的同学如邵瑞杰等,他认为这些与他同处不受重视地位的同 学才是他真正的朊友,才是他可以依托的精神支柱。但案发前玩牌口角中被 刺激(“没想到你连玩牌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怩龚博过生日都不请 你……。”)内心极自尊又极自卑的马加爵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感到自 己的无助、失落,被遗弃感产生。积怨难忍,产生犯罪动机。
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各阶段都存在利益倾向的差异,都存在获利阶层呾失利群体,都 存在大量的消极因素,而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对个体来讲,它只是外在的东西,并 不会强加亍个人的心理之中,形成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关亍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化机 制也充分说明了,主体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指性格中的不良因素)对外界消极 因素的选择性反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1. 引言马加爵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声名狼藉的犯罪分子,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加爵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探讨他犯罪的原因和心理动机。
2. 个人背景马加爵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从小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
他在学校表现平庸,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
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开始接触到犯罪活动,并逐渐陷入了犯罪的泥沼。
3. 行为模式分析根据对马加爵犯罪活动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总结出他的行为模式。
首先,他选择了靠近高风险地区进行犯罪,这样可以更容易逃避警方的追捕。
其次,他喜欢选择单独作案的目标,这样可以减少被发现的概率。
最后,他善于利用技术手段,比如窃听、跟踪等,来获取犯罪所需的信息。
4. 动机分析对于马加爵的犯罪动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缺乏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这可能导致了他对财富和权力的渴望。
其次,他在学校中的失败和社会的歧视,可能使他产生了对社会的仇恨和报复心理。
最后,他的家庭环境和社会价值观的缺失,可能导致了他对道德规范的忽视,从而采取了犯罪行为。
5. 心理特征分析通过对马加爵的心理特征的研究,可以发现他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他具有高度的自我中心主义,只顾自己利益,无视他人感受。
其次,他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对于自己的犯罪行为没有任何悔意。
最后,他具有一定的智商和技术能力,这使得他能够更加巧妙地进行犯罪活动。
6. 心理诊断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对马加爵做出心理诊断。
他可能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表现出自私、无责任感和缺乏情感的特点。
此外,他还可能存在心理上的创伤和心理压力,这可能是他产生犯罪行为的原因之一。
7. 预防和治疗建议针对马加爵的犯罪心理,有以下几点预防和治疗建议。
首先,应加强对贫困家庭和边缘青少年的关注和教育,提供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帮助,防止他们陷入犯罪的困境。
其次,应加强社会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
最后,对于已经犯罪的个体,应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摆脱犯罪的阴影。
马加爵案
“马加爵案”心理分析一、案情概述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2月25日云南省公安厅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15万元人民币捉拿云南大学凶杀案犯罪嫌疑人马加爵。
4受害学生均为马加爵同窗非好友。
2月26日广西自治区发出通缉令,并悬赏5万元捉拿马加爵。
此前,警方查明,马加爵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宾州镇人。
3月1日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令,通缉在逃杀人犯罪嫌疑人马加爵。
公安机关悬赏20万元人民币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通缉。
3月初公安部统一指挥针对马加爵的全国大排查,全国出现数十名“疑似者”。
警方查明,2月15日,马加爵曾在云南省工商银行汇通支行学府路储蓄所分两次提取了350元和100元人民币现金;2月8日至13日以及2月15日马加爵上过互联网,查询江西省赣州市、湖南邵东县和广州市等地的地理、交通、就业等情况,并浏览了有关身份证的制作、核查等有关规定,访问过互联网上“公安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等网站。
上网时间集中在晚上11时至次日7时。
3月12日广东省公安厅转发公安部查缉马加爵线索的通告:警方调查发现了一些东西,马加爵极可能于2004年2月17日下午乘火车离开昆明前往广东,所涉车次及时间包括:2060次昆明—湛江,时间为20:41;1166次昆明—广州,时间为23:23。
3月15日晚7时30分左右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
二、心理分析(一)、马加爵的心理特点分析1、马加爵的认识特点从马加爵的犯罪具有针对性、有预谋、事后清理现场及畏罪潜逃可知,其并没有精神病,且在作案过程中是清醒冷静的情况看,他的人格已在长久的压抑和自我中完全扭曲,已发展为分裂性和偏执型人格障碍,其性格内向,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青年学生犯罪心理案例分析马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人际关系历来不良—— 信中自述:“姐,我换位置了,但我仍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暴力犯罪行为的情境前因 —— 打牌时因同学说他作弊而发生口角,当时众
人把他的种种“劣迹〞数落了一番,特别 是有人言“吃饭时,连你广西老乡都不愿 叫你了〞,刺激了他的自尊心,他说当时 只是想杀死那一人而已。
犯罪心理学家认为,被害人是在冲突过程中 首先采用语言伤害的人。暴力行为可能是 一种试图挽回面子的报复行为。
心理健康的一个支点
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是认识世界和他人的支点。 自傲者目中无人,人际紧张;自卑者封闭自我, 敏感多疑,缺乏人际支持,易产生反社会行为。
古训:“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 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吾日三省吾身〞。
指导:悦纳自我,肯定自我价值和独特性;学 会欣赏和赞扬他人,成认和宽容差异。
三、反思
坚持德智体心的全 面开展。德智体心 各要素之间是相互 作用和制约的。只 有全面开展才能做 一个有益于社会的 人,是大学生走向 社会,成家立业的 基石。
品格
人格
体格
儒家教育古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上网游戏与武侠小说的影响 —— 有专家认为,马加爵的体格属于健壮有力
型,容易产生男孩子常有的暴力情结, 这种情结说得好听是“英雄情结〞,实 质上是个人应该受到控制的东西。上网 玩游戏很容易把他这些内心的东西唤醒。 马加爵高中时曾沉迷于武侠小说的世界里, 还时常买啤酒到宿舍里解闷。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篇一: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一、案例简介马加爵,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19级学生。
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19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19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19年至2019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亲戚、朋友以及老师都寄予厚望的好学生,却一手捏造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惨案。
“马加爵事件”始末:因为马家境贫寒,过度自卑自闭,性格孤僻又暴躁,与其同学时常发生矛盾,常常因为一件小事深深记仇。
随着事态的发展,积怨过久,由量变到质变,马加爵的人格逐渐发生扭曲。
最后因为一次打牌吵架,马加爵下定决心设计加害于同宿舍的四位同学并于事后畏罪潜逃。
二、从犯罪心理学上分析(1)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马加爵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因为家境贫寒,长期过着低人一等的艰苦生活,使他有意识地认为别人在歧视他,看不起他,于是这他便形成了他自卑自闭内向的心理缺陷。
加上他性格孤僻并且暴躁易怒,所以形成与人交往不利,常与人结怨的情况。
造成了他容易冲动,禁不住一些小刺激的性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贫困的弱势群体只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的挫折,有很多愿望不能轻易实现,贫困群体遇到的挫折感,肯定会大于富裕群体,然而这却让马加爵产生了仇视的心理。
马加爵曾经说“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
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
我在云大这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
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在云南大学,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从马加爵的供述看,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因此可以看出杀人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而是他的心理问题造成的。
马加爵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姓名:王钊专业年级:10级环境工程学号:2010011011马加爵犯罪心理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的动机似乎很“简单”,只因为一句话。
案发前几天的某一天,马加爵与邵瑞杰等人玩扑克时,邵瑞杰怀疑马加爵作弊,两人便争论起来,最后邵瑞杰十分生气地说:“你连打扑克都玩假,你为人也太差了,怪不得龚博生日都不请你……”虽然这样的评价马加爵已不是第一次听到,但同样的话出自邵瑞杰的口这使马加爵格外生气。
马加爵与邵瑞杰是老乡,同窗同寝四年,马加爵一直十分看重这个好朋友,没想到他竟会这样评价自己,而且另一个好朋友龚博也是这样看自己,这让马加爵无法接受。
于是,马加爵动了杀人的念头。
经过经心策划,马加爵分别在3天的时间里将4名同窗用事先准备好的石工锤砸死。
无论什么样的犯罪,一定有犯罪动机,所谓无缘无故的犯罪是不可能存在的。
那么马加爵的杀人动机真的只是因为一句话?为什么因为一句玩笑时的话,就要铤而走险,用年轻的生命作赌注么?本案例中马加爵采取残忍的杀人手段,将4名同学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和龚博杀死。
而据其交代,杀死同学的起因竟然只是因为打牌时吵架,对唐学礼等人说他打牌经常作弊心生怨气,由此产生杀人念头。
目前,关于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尽管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大多数专家的基本观点如下:一、人格障碍根据马加爵杀人具有针对性、有预谋、事后清理现场和畏罪逃跑等情况,可以断定他没有精神病。
但是,他肯定有心理障碍。
最近有人在《健康报》上发表文章指出,马加爵与诱杀17名中学生的黄勇和疯狂作案26起、杀死67人、伤10人、强奸多人的杨新海都属于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梁剑芳:悲剧能不能至此结束,4月5日)。
那么,什么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呢?请看《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诊断标准:(1)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2)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未计划的旅行;(3)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4)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拖欠债务、不瞻养子女或父母;(5)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的(1年以上)夫妻关系;(6)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7)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动,甚至暴力行为;(8)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9)危害别人时缺少内疚感,不能从经验,特别是在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1.案件概述马加爵杀人案,是指发生在某地的一起连环杀人案,共涉及10名受害者,时间跨度为2010年至2012年。
马加爵是案件中的主要嫌疑人,通过对其犯罪行为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其犯罪心理和动机。
2.背景调查2.1 嫌疑人个人背景马加爵,男性,现年45岁,曾在某市工作。
嫌疑人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但社交能力较差,在工作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挫折感。
2.2 受害者背景受害者均为年轻的女性,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
他们大多数是单身,有些是大学生或在校学生,存在各类社交关系,但无法找到类似之处。
3.犯罪心理分析3.1 嫌疑人的个性特征嫌疑人具有恒定的沉稳个性,容易压抑自己的情绪,但是内心的压力会逐渐积累,导致情绪爆发。
3.2 犯罪动机分析马加爵在与他人交往时,感到自己受到了忽视和排斥,内心愤怒和不满导致他对年轻女性产生了深深的憎恶情绪。
他通过杀害女性来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权力感。
4.犯罪心理学分析4.1 犯罪手段嫌疑人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杀人手段,并且在每次作案后会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布局,能够展示他对犯罪过程的掌控能力。
4.2 作案动机通过对受害者的调查,发现马加爵在作案前会进行一定的物色和观察,选择那些与自己产生冲突或无法控制的女性作为目标。
5.心理分析与研究5.1 犯罪心理学的应用通过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马加爵对受害者的憎恨心理以及他对犯罪过程的满足感。
5.2 心理帮助与预防针对类似的犯罪行为,应加强对潜在犯罪者的心理干预,提供相关的心理帮助和预防措施,以减少或阻止潜在犯罪的发生。
6.附件附件1:马加爵案件相关文件附件2:受害者调查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陪审团:指由法院选任的一组由普通公民组成的特殊团体,负责在部分案件中拿出裁决。
2.刑事犯罪:指违犯刑法规定,以罪事人身、财产权益为对象的违法犯罪行为。
3.犯罪心理学:专门研究犯罪心理的一门学科,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分析,揭示他们犯罪的动机和心理机制。
马加爵犯罪原因分析
马加爵犯罪原因分析马加爵犯罪原因分析马加爵,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
从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到一名因贫困而自卑的同学,再到一个手拿锤子的凶手,马加爵的人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对于这一转变,人们可以透过他个人的经历和心理变化得到一些解释。
首先,贫困的生活环境可能对他的性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忠厚老实的农民,家庭条件使他从小就缺乏自信。
这种贫困环境可能使得他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显得自卑和敏感。
邵瑞杰对他的批评可能进一步加剧了他的这种感觉。
他可能认为,不仅自己经济条件差,而且社交能力也明显不足,这使他更加自惭形秽。
其次,他可能感到社会对他的歧视和不公。
进入大学后,他发现身边的同学不仅家境优越,而且多才多艺,这可能使得他越发觉得自己与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
尤其是当他发现一些同学对家境贫困的同学有偏见和歧视时,他的心理可能更是雪上加霜。
再者,他的内心可能充满了对改变现状的渴望。
他可能认为,如果自己不能在学业上出类拔萃,那么就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此,他对自己的学业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然而,当他在学业上遭遇挫折时,他的心理平衡可能被打破,从而引发了犯罪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马加爵可能是一个典型的心灵失控者。
他的自卑感和社交障碍可能使他在面对挫折时无法有效地寻求帮助和支持,而是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种极端的反应可能与他对于贫穷和社交能力的自卑有关。
另外,他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
他对邵瑞杰的批评过于敏感,认为这不仅是对他贫穷的指责,更是对他个人能力的否定。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使他产生了过度的自我否定和羞耻感。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马加爵的犯罪行为令人震惊,但这并不代表他的犯罪行为是不可理解的。
他的犯罪行为可能与他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有关。
对于这样的个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某个单一的因素。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贫困和社交能力对一个人的影响。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2004 年,马加爵事件震惊全国。
马加爵在云南大学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起刑事案件,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更能揭示出背后复杂的心理因素和社会问题。
马加爵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成长环境相对艰苦。
贫困可能导致他在物质和精神上都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在成长过程中,他或许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这种自卑可能在他进入大学后,面对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时,被进一步放大。
在大学这样一个相对多元化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重要的课题。
马加爵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使得他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当遇到人际矛盾时,他可能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选择将负面情绪积压在内心。
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来看,马加爵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没有能够建立起健康、积极的防御方式。
他可能过度使用了逃避、压抑等消极的防御机制,导致负面情绪不断积累,最终以极端的暴力行为爆发出来。
社会比较心理也在这一事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大学中,学生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各种比较,如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社交能力等。
马加爵可能在这些比较中感到自己处于劣势,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不平衡。
此外,马加爵的心理问题可能也与他长期缺乏社会支持系统有关。
家庭、朋友和学校如果能够及时发现他的心理困扰,并给予关心和帮助,或许能够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
但在现实中,他可能感到孤独和无助,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内心的痛苦。
从人格特质的角度分析,马加爵可能存在一些偏执、冲动的特质。
这些特质在特定的情境下被激发,导致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出了极端的选择。
这一事件也反映出教育的重要性。
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学校和家庭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法律生理学》案例分析
《法律生理学》案例分析1、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马加爵;因打牌时和同学产生纠纷,2004年2月13日、2月14日晚先后将四名同学残忍杀害,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
2004年3月15日被公安部列a级通缉犯;3月15日晚7时30分左右,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
法院判决:在整个犯罪过程中,马加爵杀人犯意坚决,作案手段残忍;杀人后藏匿被害人尸体并畏罪潜逃,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极大,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
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
犯罪心理分析:马加爵的犯罪心理确实属于因仇恨引发的犯罪行为。
这种类型不同于一般的侵财犯罪人和性犯罪人,不是为了获取享受而犯罪;而是为了表达、为了发泄某种情绪而犯罪。
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但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犯罪心理分析:本案属于情感型犯罪中激情犯罪。
犯罪心理特征激情杀人,即本无任何杀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将他人杀死。
该案例中,药家鑫在一时激情下向受害人连捅8刀,使一场交通事故演变成了一起刑事故意杀人案件。
2、案例分析:一个单身老人一天深夜被人杀害,犯罪行为人极端残忍地用斧头将其脑袋砍下,现场勘查时发现老人睡觉的木头床椽被斧头顺势砍进约一寸深的口子,口子四周留有被害人的血迹。
问题:此时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状态为何?犯罪行为人当时是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之中,他调动了自己生理心理的最大能量,在挥动斧头的一瞬间,他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杀死他!”这种心理是仇恨,作案动机是报复。
3、案例:一天,一位律师乘出租车通过城市的一条大街。
突然,出租汽车来了个急刹车,这时,律师透过汽车前窗看到前面的一辆小汽车突然停住。
他见到这辆小汽车的左侧后门打开了,并同时注意到一位老人倒在街上,一些行人急忙上去帮助那位老人。
他认为老人是从车门倒下来是从门里被抛出来的。
但是第二天通过报纸的报道,律师发现自己的观察非常不正确。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正文:一、背景介绍马加爵事件是指近期发生在某地的一起重大刑事案件,案件涉及多名被害人遭受侵害甚至失去生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舆论讨论。
本文通过心理学的角度对马加爵事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事件背后的心理动因和心理过程,为解决类似事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心理学分析⒈事件前的心理状态在事件发生前,马加爵可能存在一些心理状态或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压力过大、情绪失控、人际关系紧张等。
这些问题可能是事件发生的潜在因素。
⒉事件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在事件发生过程中,马加爵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反应,如焦虑、恐惧、愤怒等。
这些心理反应有可能导致他做出极端的行为。
⒊事件后的心理影响马加爵可能在事件后受到心理创伤的影响,如心理阴影、自责、抑郁等。
这些心理影响可能对他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心理干预和治疗建议针对马加爵事件中的心理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干预和治疗措施:⒈心理疏导和支持针对马加爵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失控等问题,可以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通过倾听和沟通来缓解他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⒉心理评估和诊断对马加爵进行心理评估和诊断,了解他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潜在的心理疾病,为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⒊心理治疗和康复针对马加爵的具体心理问题,可以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进行干预和康复,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但不限于相关调查报告、心理评估报告、心理治疗记录等。
如有需要,可联系相关人员获取相关附件。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刑事案件:指违反刑法规定,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以犯罪行为形式表现的案件。
⒉侵害:指对他人权益进行非法侵犯或侵害的行为。
⒊心理动因:指影响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内部或外部因素。
⒋心理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时间上、阶段上的变化过程。
⒌心理创伤:指人在遭受重大压力或创伤后,心理上产生的持久性,难以适应的问题。
从心理中介因素分析马加爵犯罪行为
从心里中介因素分析马加爵犯罪行为经济管理学院0909112 32 赵倩1.认知评价马加爵对人生意义的看法,是最终导致他如此冷漠地杀害四条生命的本质原因,这是马加爵犯罪的一个很核心的问题。
既然100年后早死迟死都一样,那么,身边的人早死晚死又有什么差别呢?当他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他就这样随意地轻易地置人于死地。
当他意识到自己犯了罪的时候,他就希望赶快死,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生观才是他无情感反应的必然原因,也是他真正的杀人动机,而不是贫穷。
2.社会支持据报道,事情的起因是在一次打牌时,别人说马加爵作弊,随后相互发生了口角,大家就把马加爵曾经的种种“劣迹”都给他说了,甚至还提到“吃饭时,连你广西老乡都不愿叫你了”之类的话。
据他父亲回忆,他从来没有跟马加爵做过深入的交谈。
在马加爵上大学期间,父亲只给他写过一封信。
马加爵自己遇到开心的事或伤心的事也从来不告诉父母,最典型的例子是得了奖状也不向父母汇报,往抽屉里一塞,就象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一样。
父母对儿子的事情一无所知,也漠不关心,直到从抽屉里发现了奖状才知道儿子在学校里的表现。
由此可见,马加爵是一个被忽视的孩子。
马加爵的父母为什么会忽视自己的孩子?一个原因是家境贫寒,整天为生计而奔波,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父母也是分裂样人格障碍,即性格孤僻、情感淡漠。
如果是这样的话,马加爵的人格障碍就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马加爵被捕以后全家出动去向被害人家属道歉一事也可以看出,他的家人也是非常“偏执”的。
3.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这种理论认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性的进行那一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马加爵是一个自我效能感低的人,这表现在他情绪化地处理问题。
与父亲吵架后,写日记诅咒父亲,与同学发生争执将其杀害,这都有所表现。
4.心理坚强马加爵心理不过坚强,他并不容易从情绪困扰中走出来,应激和压力对于他行为和情感的干扰明显。
马加爵犯罪心理剖析
马加爵犯罪心理剖析一、马加爵基本案情简介2004年2月13日至15日,因生活琐事矛盾,积怨已久的马加爵用铁锤先后将唐学李等4名被害人逐一杀害,并藏匿于宿舍衣柜内后逃匿。
经公安部通缉,马加爵3月15日晚在海南三亚落网。
4月24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马加爵,今年22岁,系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
2004年2月上旬,马加爵在云南大学鼎鑫学生公寓与其同学唐学李、邵瑞杰、杨开红等人为琐事争执,认为邵瑞杰、杨开红等人说自己为人差、性格古怪等,并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名声受到诋毁,原因都是邵瑞杰、杨开红、龚博等人所致,感到很绝望,于是决意杀害邵瑞杰、杨开红、龚博。
因担心同宿舍的唐学李妨碍其作案,决定将4人一起杀害。
被告人马加爵购买了铁锤,并制作了假身份证,到昆明火车站购买了火车票,以便作案后逃跑。
2004年2月13日至15日,被告人马加爵采取用铁锤打击头部的同一犯罪手段,将唐学李等4名被害人逐一杀害,并把被害人尸体藏匿于宿舍衣柜内。
马加爵案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社会影响,人们在为四名无辜的大学生的惨死感到惋惜的同时,同时也为马加爵杀人的手段之残暴感到惊愕,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一个贫苦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起了杀人之心呢?一个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下面我就从本学期学习的犯罪人格理论来分析马加爵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以及用控制理论来分析对此类犯罪人的行为矫治方法。
二、马加爵犯罪的心理原因我们从大量对马加爵性格的分析和报道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马加爵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典型的障碍性人格,具体包括偏执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这两种典型的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定义特征是对他人普遍的和无根据的猜疑,这类患者深信他人长期试图欺骗或利用他们,通常会具有刺探性的观察别人,对批评或着潜在的批评也非常敏感。
他们非常排斥对他们的疑虑和合理的反对,而认为反对者也是陷害自己的阴谋的一部分。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摘要:本文旨在分析马加爵的犯罪心理,通过对马加爵的个人经历、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探讨,探究他犯罪的原因和心理动机。
通过对马加爵犯罪心理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行为并帮助未来类似案件的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犯罪心理分析,马加爵正文:马加爵,男,27岁,高中肄业,无业,因抢劫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马加爵犯罪的背后存在一定的心理因素,在探究这些因素时,我们需要从他的个人经历、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个人经历马加爵的个人经历与他的犯罪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了解,马加爵从小就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进入社会后也一直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生活困顿。
这使得他对社会存在着一定的不满和不信任,通过犯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得以滋生。
此外,马加爵还存在很强的攀比心理和优越感,他希望通过犯罪来展示他自己的能力和实力。
二、家庭环境马加爵的家庭环境也是导致他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关系一直不太和谐,父母经常吵架甚至打架,母亲还曾经因为家庭暴力离开家。
这种父母关系的不和谐和亲人离别的经历使得马加爵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因此他对外界表现出了一定的胆怯和抵触情绪,但同时他也很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可。
三、社会环境当下社会的诸多问题也是马加爵犯罪的外在原因之一。
在目前的社会中,很多年轻人都面临着就业难题和经济压力,这让他们面临着犯罪的风险。
特别是在城市内部分地区,一些陋习的存在使得犯罪人员更容易藏匿和作案,这也为马加爵的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
结论: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马加爵的犯罪心理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个人经历使得他对社会的不满和不信任加深。
其次,家庭的不和谐和亲人的离别让他缺乏安全感。
最后,社会环境的问题为他提供了作案的便利。
因此,在未来的预防和治疗工作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积极开展社会矫正工作,帮助类似犯罪潜在人群解决心理问题和经济困境,切实预防类似案件的发生。
从刑法以及心理角度剖析“马加爵案”
我看“马加爵”案案件介绍:马加爵,男,汉族,广西宾阳人,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
成绩优异,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04年2月13日晚杀一人,2月14日晚杀一人,2月15日再杀两人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
2004年3月15日被公安部列A级通缉犯;2004年6月17日被执行死刑。
从马加爵的简介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靠着自己的天分及努力考上了国家重点大学云南大学。
可就是这么一位通过努力改变了命运的人,却在大四即将步入社会的时候变成杀人凶手,杀了四个同样来自贫困山区的同学。
让人震惊之余引人深思,究竟是什么改变了这个人,让一个大学生化作杀人狂魔。
犯罪动机马加爵的杀人动机似乎很简单,因为打牌的一次口角。
命案发生前的几天马加爵与几个同学一起打牌,期间邵瑞杰,被他自认为是最好的朋友与他发生了争吵,最后还用言语讽刺了马加爵为人。
但正是这次争吵压倒了最后一根稻草,直接导致了马加爵的杀人案件。
但是,马加爵的杀人动机真的是仅仅因为一句话吗,很显然不是。
是同学们对他的长期偏见,社会对他的压力以及他自卑而扭曲的人生观导致了这桩惨案。
马加爵的犯罪动机就是,报复同学们对他的长期不公平待遇。
环境以及犯罪心理从马加爵的成长经历看,他不仅没有什么特殊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品学兼优,深得老师喜爱的学生,是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典型人物。
但正是这么一个人,却在步入大学后心理一步步扭曲,最终踏上了杀人的不归路。
一个社会越发达,越文明,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包容性越强。
就好比美国能够接纳从全球各地的人,可以接纳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宗教信仰,而朝鲜却不能。
很不幸,中国社会还不能到达美国那种境界,我们总是对不同于我们普遍认识的事物抱有成见,从心里甚至行动上加以排斥。
对于马加爵那种人,我们在心里都有或多或少的偏见,而正是这种偏见是他的自尊转变为自卑,最终导致了他扭曲的人生观。
我说这些并不是想要为他逃脱责任,而是想要表明我的观点,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多一份宽容,便多一份和谐,少一份杀戮。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一、本文概述《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旨在深入探索马加爵犯罪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和动机。
通过对马加爵的个人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犯罪行为的详细分析,本文试图揭示其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以期为预防类似犯罪行为的发生提供借鉴和启示。
文章将从马加爵的家庭环境、教育经历、人际关系等方面入手,分析其心理发展的轨迹,探讨其犯罪行为的根源,并对如何预防和干预类似犯罪行为提出相应的建议。
通过对马加爵犯罪心理的深入剖析,我们希望能够加深对犯罪心理学的理解,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一份力量。
二、马加爵成长经历及家庭背景马加爵的成长经历及家庭背景对于理解其犯罪心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马加爵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他的父母都是勤劳的农民,为了供他上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马加爵自幼就展现出了聪明好学的天赋,成绩优异,备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然而,随着他进入高中和大学,马加爵开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
他发现自己与同龄人在经济、社交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让他感到自卑和焦虑。
马加爵也遭受了一些人际关系上的挫折,比如与同学的矛盾、恋爱的失败等,这些经历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心理困扰。
在家庭中,马加爵的父母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他能够出人头地,改变家庭的命运。
这种期望无形中给马加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他努力学习,但却始终无法满足父母的期望,这让他感到内疚和失望。
马加爵的家庭环境也缺乏情感支持和沟通,这使得他在面对困境时更加孤立无援。
综合分析马加爵的成长经历及家庭背景,我们可以看到他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包括经济困难、社交障碍、人际关系矛盾以及家庭期望等。
这些压力和挑战导致了他的心理失衡和扭曲,最终促使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因此,在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时,我们应该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以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
三、马加爵的人际关系及社交状况马加爵在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上的缺失,可以说是导致他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
导致马加爵杀人的,不是因贫困而引起的自尊问题,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以下犯罪心理分析基于马加爵的犯罪过程,犯罪手法及其认罪书。
一、典型的情绪型犯罪情绪型犯罪有两种,一种是激情型的,另一种就是仇恨累积型的。
而马加爵就是典型的仇恨累积型。
马加爵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家境贫穷、交际能力差、长相丑陋,且现实不如人意,所以容易有自卑、自怜的心理特点;进入大学后城乡巨大落差又导致了心理上的不平衡,这就造成了他敏感、多疑、狭窄的性格特点,而这样一种性格和同学相处的时候就难免出现一些怪异的行为。
因为他性格内向,不肯轻易反映出内心的东西,而周围的人如果对他不在意一些,或者忽视一些,对他的一些表现作出过于简单的回应,他的行为就会更为怪异。
慢慢地某些小的芥蒂也会形成一种仇恨,仇恨的积累导致了最后犯罪行为的发生。
最后的打牌引起的矛盾只是导火索,背后既是这种仇恨的积累的过程。
二、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马加爵在其于狱中所写文章中多次描述其家庭条件差,生活拮据,对此其有强烈的自卑感,在其潜意识中无法接受生活贫困这一事实。
认为由于自身生活贫困、交际能力差、外貌丑陋才遭到周围人的歧视,甚至被恶意对待。
也正因为其自卑,才不断压抑自我情绪,希望通过隐忍,自我封闭来保护自己。
另一方面,马加爵是个聪明的孩子,有远大的抱负,希望通过大学中的学习来摆脱贫困,但其所处的大学环境又与其想象的相去甚远。
这种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也使其极为郁郁不得志。
这些都不断的积累着他的仇恨。
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在马加爵的遗书中,大多数句子以“我”开头,且多次出现“我的天生智商还可以”这一类自我肯定的语句,表明其自我中心的这一性格缺陷。
也正因为其以自我为中心,爱钻牛角尖,马都是以自我的眼光看待周围,不曾换位思考,以自己的道德观念及正义去规范他人的道德和正义。
因此其无法接受大学中谈恋爱的现象,认为这是错误的、堕落的,现实与其理想落差太大。
最后马无法接受同学在打牌中对其进行的侮辱,引燃导火索,大开杀戒。
但马只是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是有违于法律,而在道德、正义上是无过错的,他将自己的杀戮正义化,认为是对得起道德,社会的。
在其遗书中多次出现“我决定给那些歧视穷苦人、蔑视穷苦人的人一个教训。
我决定给那些无情践踏、残忍蹂躏穷苦人人格尊严的人一个教训”,“其实说心理话,我只想杀那些无情蹂躏糟蹋
别人人格的人,我并不想伤及无辜”。
这些都暴露出其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四、人格扭曲由马加爵的犯罪具有针对性、有预谋、事后清理现场及畏罪潜逃可知,其并没有精神病,且在作案过程中是清醒冷静的。
但是其人格已在长久的压抑和自我中完全扭曲,已发展为分裂性和偏执型人格障碍,其性格内向,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虽然马加爵家庭贫困,备受歧视,值得同情,但其自我中心、暴虐也是极为可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