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方言的文化特色
陕西的方言民俗
有一种语言,世代相传有一种感情,永生相随汉语言文学0804班xiyilu 20080001447 没有江南水乡的温婉宜人,没有塞北大漠的辽远广阔,没有沿海城市的繁华富裕,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然而我却对这个地方恋恋不舍,念念不忘,这就是我出生的地方,生我养我的沃土,陕西省铜川市!一座典型的山城,有着关中地区最具特色的方言民俗!在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用我们那得话说,就是“碎娃”,就把自己的家乡话说的麻儿溜!地地道道的原汁原味,总觉得用家乡话交流感觉忒亲切,不岔生!现如今虽然在外上学,大家都应教育制度要求说起了标准的普通话,一时半会儿还听不出到底是哪儿的人,渐渐熟识才知道原来谝的情致高涨,唾液横飞的侃友,竟然是自己的“乡党”!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自此之后,情感更上一层,就时常两三一伙,四五一群的去吃个油泼辣子蘸水面。
说到吃面,那最有讲究的还得数我们关中人了!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
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
就是对油泼面的辣椒,那也是有讲究的,将辣椒收获后晾干,吃时,用剪刀将其剪为一节一节,把籽与辣椒分开。
放在锅中炕干,之后,凉风吹过,再用碾子碾成辣面,食用时,用热油一泼。
这就是著名的陕西油泼辣子。
是不是行家,一吃便知!油泼辣子与面条,就如陕西方言,平实温和中给人一种强烈的刺激。
好比秦腔,表演似民间社戏,却配以苍凉凄婉的曲调。
哪里是在唱戏啊,完全如远古的祭祀仪式。
吼时如雷,惊天地;怨时如诉,泣鬼神。
没有听过秦腔的人,可能觉着好玩,但听过之后,很难爱上它,就像陕西方言,不是陕西人,或不是在陕西长期生活,是难以体味出其中真味的。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我们陕西的锅盔馍,家家户户的主妇几乎都会烙。
做正宗的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粗粗的擀面杖来压揉,然后放在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内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陕西特色方言有哪些
陕西特色方言有哪些陕西特色方言有哪些陕西特色方言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陕北话、关中话和陕南话三大区域。
每种方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和文化背景,共同构成了陕西丰富多彩的语言风貌。
陕北话陕北话属于晋语,受山西方言影响较大,语音特点与关中话有显著差异。
陕北地区的方言通常声音洪亮,语调较重,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在民歌和地方戏曲中,陕北话的表现尤为突出,如信天游等民间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陕北话的独特魅力。
陕北话的语音系统中,声母和韵母的组合较为复杂,且有独特的声调变化。
陕北话中的词汇也有其独特性,例如“圪蹴”(蹲下)和“圪梁梁”(山坡),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并不常见。
此外,陕北话在语法结构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如在句子中常使用双重否定来加强语气。
在陕北地区,方言不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还在文化传承中扮演重要角色。
陕北的民歌、戏曲和说唱艺术中,方言的使用使得这些艺术形式更具地方特色和感染力。
陕北话的这种文化价值,使得它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关中话关中话是陕西最为普遍的方言,主要流行于西安及周边地区,被归类为北方官话的一种。
关中话语音清晰且富有力量感,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颇具地方特色,如“咥饭”(吃饭)、“谝闲传”(聊天)等。
此外,关中话在历史上曾是官方语言,秦始皇时期使用的语言便是这一方言,因此它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关中话的语音系统较为简单,声母和韵母的组合相对固定,声调变化不大。
关中话中的词汇也有其独特性,例如“咥”(吃)和“谝”(聊),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并不常见。
此外,关中话在语法结构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如在句子中常使用简短的句式来表达复杂的意思。
在关中地区,方言不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还在文化传承中扮演重要角色。
关中的民歌、戏曲和说唱艺术中,方言的使用使得这些艺术形式更具地方特色和感染力。
关中话的这种文化价值,使得它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陕南话陕南话的发音与巴蜀方言有相似之处,听起来更为柔和。
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研究陕西旬邑方言是陕西省渭南市旬邑县境内的一种地方方言。
旬邑县地处陕西省中部偏南,素有“金丝帕”、“金丝皮”、“金丝桃”等美誉,同时也以独具特色的方言声调和语音特点而闻名。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和交往中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
旬邑方言作为陕西方言的一支,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下面将从词汇特点入手,对旬邑方言进行研究。
一、声调结构特点旬邑方言的声调结构比较复杂,是一个典型的变调方言。
主要有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个声调。
每个声调在语音上又具有不同的变调形式,如平声有阴平和阳平之分,上声有阴去和阳去之分,去声有阴上和阳上之分。
这种变调形式使得旬邑方言的声调非常多样,给人以婉转、优美的感觉。
二、词汇特点1. 吸收外来词汇旬邑方言受到历史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的影响,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汇。
这些外来词汇主要来自于历史上的战争、贸易和移民的影响,如“茶”、“米”、“糖”、“盐”等词汇都属于外来词汇。
这些词汇在旬邑方言中发生了一定的变异,使得方言词汇更加丰富多彩。
2. 浓厚的地方色彩旬邑方言的词汇特点非常浓厚,体现了本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旬邑方言中有着许多与农耕生活相关的词汇,如“秧”、“谷”、“稻”、“麦”等词汇,反映了旬邑县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丰富的劳动生活。
3. 语音特色鲜明旬邑方言的词汇发音特点非常显著,这主要体现在声母和韵母上。
声母的发音要比普通话更加浑厚,韵母的发音更加饱满。
旬邑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的音素,其它方言中并不常见,如“儿”音、“夫”音、喉音等,使得旬邑方言在语音上更加生动有趣。
4. 丰富的方言俚语旬邑方言中还有大量的俚语,这些俚语主要用于描述生活中的某些特定场景和事件,如“烧箍”、“踏磨糯”、“咂嘴巴”等俚语都是旬邑方言中常见的词汇,它们反映了旬邑县本地独有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生活习俗。
三、方言保护及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地方方言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少,许多人的家庭语言也从方言过渡到普通话。
陕西方言词汇
陕西方言词汇
陕西方言词汇,历史悠久,文化奇特,是一种地域特色较强的语言,它有着精
彩多彩的语言表达积聚了陕西百姓的文化精髓。
比如“吠儿”,就出现在各风土人情当中,指的是家里的老爷爷老奶奶。
由于
他们的年纪大了,他们的状态也有所差别,所以用“吠儿”称呼比较贴切。
又说“路嘞”,和前面的“吠儿”不同,它指的是路上的行人。
“路嘞”表达
的是谦恭的意思,比如路上有人打招呼过去了,往往都会以为尊崇的口吻回答,成语“嘴上走着”就来源于它。
还有“菜蔬”,是陕西人非常有地方感的说法,指于餐桌上吃的蔬菜。
陈醋、
蒜茸、青菜等是蔬菜当中常见的非常有特色的,大多数人吃菜蔬都是油炸和绍拌,陕西菜蔬也都有很多有趣的菜品,比如陕西小吃翻面条等。
在陕西,还有一些特有的方言词汇,它们往往涵盖更多的文化内涵。
例如,
“熬夜”指的是一路赶路,从早到晚,一熬就是一晚;“糊苕”意思则是把米及肉混合熬煮;“贴活儿”则指双方协商着完成一份活儿。
虽然普及率不高,但陕西方言词汇却保存了几千年陕西特色的文化底蕴。
不仅
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一种美的语言形式,值得每个陕西人学习、传承和运用。
陕西话(关中方言)
陕西话(关中方言)陕西话(关中方言)陕西省境内包含多种方言(关中方言、陕南方言、陕北方言),狭义的“陕西话”仅指陕西中部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所使用的方言,即关中方言或关中话。
狭义的陕西话,即关中方言。
实际上陕西各地方言大有不同,尤其秦岭以南差异很大。
陕南方言就有荆楚方言和巴蜀方言之分,属于西南官话。
陕北地区的方言就属于晋语,而关中方言就独树一帜,不同于陕北、陕南各地的方言。
基本概述陕西关中方言,汉语-中原官话,亦称秦语。
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的商州、洛南、丹凤、山阳(部分地区)、安康市汉滨区(部分地区)、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山西运城、临汾(部分地区)、河南灵宝、卢氏、陕州(西部)。
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宝鸡、甘肃天水、庆阳、平凉、陇南(部分地区)、宁夏固原南部。
从分布范围来讲,集中在陕西关中一线;西起甘肃天水一带,横贯关中平原,东到河南灵宝、山西运城一带,北接黄土高原,南伸秦岭北麓,辐射到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周边省区,人口四千余万,是秦腔的标准唱音。
发展历程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论语》记载孔子教子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
”可见周朝雅言作为国家标准语言,已远及山东等地。
西周王朝全面普及雅言在《周礼·秋官·大人行》中有重要记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诸侯国雅语推广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教范和语音训练,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以“达其志,通其欲。
”古称关西秦声的关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
陕西话原来这么有文化
陕西话原来这么有文化2014年春节,青曲社的一段陕西话相声让全国人民再次见识了陕西话的魅力,一句“娘娘风浪太大了”顿时风靡全国,流行程度不亚于当年武林外传热播时的那句“额滴神啊”。
而你不知道的是,陕西话其实饱含了中国人的文化!仓颉在陕西创造的汉字,秦音在西周是最高级的“雅言”,唐诗汉赋要用陕西话来读可能更押韵,很多看似平常的陕西话都可以从古文献中找出源头。
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这是很古老的语言!很多人其实觉得陕西话土气,难登大雅之堂,但其实并不知道,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了很多东西,包括文字在内。
不过当时的秦话和现在的陕西话一定还是有区别的。
汉代的大一统格局和民族大融合更促使了陕西话影响全国各地的方言。
唐代达到鼎盛。
上至皇帝、妃子、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国外使节均说陕西话。
也就是说秦朝以及唐朝,陕西话是标准的“普通话”。
另外,陕西话其实是中国古汉语的活字典!举例如下:“倭也”“wó ye”。
指人漂亮,娇美。
如:“你看nia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
如:“那人心细,活做得倭也,没啥弹嫌的”.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只是关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
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咥”(音喋):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寻(xing):找。
:《青玉案》:“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婵(can):指人脾性、心肠、样貌好。
《说文》:“婵娟,态也。
又凡物有色态曰婵娟”、《左思·吴都赋》:“檀栾婵娟,玉润碧鲜。
”、《注》:“言竹色美盛也。
介绍陕西方言的短文
介绍陕西方言的短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陕西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方言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陕西方言又称秦腔,是一种独特的方言系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韵特点,是陕西人民的精神财富。
陕西方言主要分为关中方言和陕南方言两大类。
关中方言是陕西省西部的主要方言,包括西安市、咸阳市等地,陕南方言则是陕西省南部的主要方言,包括汉中市、安康市等地。
陕西方言具有以下特点:一、音韵规律严谨。
陕西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有着明显的规律,严格遵循着特定的音韵体系。
二、语音浊化特点明显。
陕西方言有着明显的语音浊化特点,即部分清辅音在发音时会转化为浊辅音,使得方言听起来更加地道。
三、语言节奏独特。
陕西方言在语言节奏上有着独特的特点,讲话时语速较快,音调跌宕起伏,富有动感和生气。
四、词汇丰富多样。
陕西方言的词汇多样丰富,包括独特的口头禅、谚语和民间俗语等,丰富了方言的表达方式。
在陕西方言中,有着很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比如“饭团”在陕西方言中称为“梆子”,“家伙”称为“准棍”,“爬山”称为“上山”等等,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反映了陕西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陕西方言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同时也在文学、戏曲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陕西戏曲中,方言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使得戏曲更加地饱含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
陕西方言是陕西人民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是陕西人民的精神财富。
通过学习和传承陕西方言,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陕西地区的文化内涵,增进地方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了解和研究陕西方言,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第二篇示例:陕西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的各个地区。
陕西方言不仅在口语交流中广泛使用,而且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陕西方言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陕西方言的发音有着独特的特点,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声调的变化。
两千年陕西话与现代陕西话不同
两千年陕西话与现代陕西话不同两千年陕西话与现代陕西话不同导语:陕西话是我国少数民族汉族中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陕西省和周边地区。
陕西话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显示,早在两千年前,陕西话已经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
然而,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现代陕西话与两千年前的陕西话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两千年陕西话与现代陕西话的不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话语演变的过程。
一、语音差异1.声母与韵母变化:与两千年前相比,现代陕西话中的某些声母和韵母发生了变化。
古代陕西话中的“q”音,现代陕西话中很多地方发音为“xi”或者“sh”。
另外,韵母变化也比较明显,如古代的“i”、“ü”韵母在现代陕西话中大多变为“e”、“u”的发音。
2.语音调调:在陕西话中,语音调调对于区分词义非常重要。
然而,两千年前的陕西话与现代陕西话在语音调调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古代陕西话中的语音调调较多,而现代陕西话中的语音调调相对简化,常常通过语气和语境来表达。
二、词汇差异1.古代词汇的保留:虽然两千年过去了,但在现代陕西话中,还保留着一些古代的词汇。
“蛤蟆”在现代汉语中常用“青蛙”来表示,但在陕西话中,人们仍然使用“蛤蟆”这个词。
这些保留的古代词汇使得现代陕西话具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
2.现代词汇的引入:与此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陕西话中也引入了许多新的词汇。
现代科技和网络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词汇,如“手机”、“微信”等。
这些新引入的词汇丰富了现代陕西话的表达能力。
三、语法差异1.句法结构:两千年前的古陕西话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常以主谓宾的方式进行表达。
而现代陕西话的语法结构更加灵活多样。
除了主谓宾结构外,还有主谓宾补、主谓双宾等多种句法结构。
2.动词变化:在古代陕西话中,动词的变化比较规律,一般只有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
而现代陕西话中,动词变化更加复杂,涵盖了现在进行时、将来时等多种时态和语态。
从陕西作家文学方言透视陕西地域民俗文化
从陕西作家文学方言透视陕西地域民俗文化每一个作家都是生长在一个文化场之中的。
所谓文化场,就是指在特定的时空里汇聚着多种形态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相互碰撞、交汇与融合,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从而引导、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
对于作家来说,文化场中多种形态的文化形成一股文化的合力,综合地作用并影响着他的创作。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作家所生长的那个文化场虽然可能汇聚着多种形态的文化,但必然有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而它往往决定着作家创作时所持的基本立场与态度,正是这种文化立场与态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作家对具体语言形态的选择。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中国的文化保存在语言中。
”一、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地域文化整体的一部分。
对于绝大多数作家来说,地域文化就是他的精神母乳。
几乎每一个作家,在创作时往往是下意识地站在某种地域文化的立场上书写与言说,那么他的小说语言也就不由自主地浸染着地域文化,从而显示出它的鲜明的个性。
在新时期我国作家群中,陕西作家群以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在文坛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作品大多都具有秦文化的风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西人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的独特感悟,陕西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陕西人的乡情乡俗、经验教训、喜怒哀乐等等,都沉淀在方言里,构成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其中绝大部分至今仍鲜活如故。
在被称为“陕军”的陕西作家中,陈忠实对关中方言的运用,贾平凹对商州方言的运用,史铁生、高建群、赵熙、路遥对陕北方言的运用,也已经达到娴熟自如的地步了。
二、方言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民俗在人类社会群体心理中,呈现为风俗习性的共同的文化意识。
有的习俗在人们的心底和行为的默契认同中也具有法约力量,制约和束缚人们的活动,这种制约和束缚,是通过语言来发挥威力的。
1、以《白鹿原》方言词汇为代表的关中民俗文化在《白鹿原》这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陕西关中方言词汇,原汁原味地向我们展现了陕西关中地区的乡土民俗,地域风俗,以及当地人们的感觉、观点、意图和思维方式等。
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陕西旬邑方言是陕西省旬邑县地区所使用的一种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一支。
在陕西方言中,旬邑方言有其独特的词汇特点,下面我将对其进行研究。
旬邑方言在词汇上有大量的音便变化。
在一些词汇中,“ㄜ”音变为“ㄓ”音。
普通话中的“鸡蛋”在旬邑方言中变为“鸡冉”。
“ㄛ”音也会变为“ㄕ”音。
普通话中的“过儿”在旬邑方言中变为“过师”。
这些音便变化使得旬邑方言在词汇的发音上与普通话有所差异。
旬邑方言在词汇使用上存在一些特殊的词义。
普通话中的“扇”在旬邑方言中不仅指代扇子,还可以指代扇形的东西,比如炉灶的透风孔或一种散扇形的动作。
再普通话中的“儿童”在旬邑方言中则指代学生,强调其学习的成果和表现。
这些特殊的词义使得旬邑方言在语言表达中更加具有表达特色。
旬邑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动词使用。
在原本应该使用“搬”这个动词的地方,旬邑方言中常用“提”来替代。
旬邑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谓词动词,比如“打洗”,意为在洗涤过程中补打一下。
这些使用上的差异使得旬邑方言在表达方式上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旬邑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助词使用。
旬邑方言中有一种叫做“某某”的助词,用于表达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
旬邑方言中还有一种叫做“吗”的助词,用于构成疑问句。
这些助词的使用对于旬邑方言的语法和表达方式产生了影响。
陕西旬邑方言在词汇特点上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音便变化、特殊的词义、特殊的动词使用和特殊的助词使用。
这些特点使得旬邑方言在语言表达上与普通话有所差异,同时也体现了旬邑方言的地域特色和语言文化。
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陕西旬邑方言作为陕西省的一种方言,具有独特的词汇和语音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方言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为深入了解陕西旬邑方言的特点和价值,本文将对其词汇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背景方言是一种地方特有的语言形式,它承载着当地人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
陕西旬邑方言作为陕西省的一种方言,承载了当地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乡发展的差异,方言语言面临着流失和被替代的风险。
有必要对陕西旬邑方言的词汇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语言遗产。
通过对陕西旬邑方言的词汇特点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还可以为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方言的研究,也可以促进方言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丰富和拓展语言学研究的领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对陕西旬邑方言的词汇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以期为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的研究,探讨该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特点,进一步了解该方言的特殊之处。
通过分析方言词汇特点,可以揭示该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探讨方言的发展和保护对于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本研究对陕西旬邑方言的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方言保护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也可为方言研究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促进方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
通过研究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可以拓宽方言研究的范围,为方言保护和传承做出积极的贡献。
1.3 研究意义陕西旬邑方言作为陕西方言中的一支,具有独特的词汇和语音特点,深受本地人的喜爱和传承。
研究陕西旬邑方言的词汇特点对于了解陕西方言的整体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陕西旬邑方言的词汇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方言中的词汇往往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职业特点和地域风貌,通过研究这些词汇特点,可以深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
陕西方言的文化特色
无 法 ( 发 ) 无 天
大 年 三 十 看 历 头 没 日 子 过
蚯 蚓 走 路 能 伸 能 屈
纳 鞋 底 不 用 锥 子 针 ( 真 ) 好
大红 年萝 三卜 十调 不辣 吃子 黑 馍 吃 出 穷看 讲不 究出
——
——
——
——
—— ——
——
——
——
——
【 大 】 【大大】 【姨父】
父亲 叔父 ①指母亲的姊妹的丈夫 ②指妻子的父亲 【 姨 】 ①指母亲的姊妹 ②指妻子的母亲 【外前人】 丈夫 【屋里人】 妻子
• 这得从古代的民户编制说起。“乡”和“ 党”。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据我国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 ,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 为州,五州为乡。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 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乡”“党” 二字连用,指乡里,也就是同乡的人,随 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的农村行政区 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 延用下来了。
关 中 方 言
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西安市、铜川市、 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及下属商县—洛南 —丹凤—山阳、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 宜君—黄陵—富县、甘肃宁县。 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宝鸡市。 关中方言区乃炎帝故地,所以后来母系 同为炎帝属的周语与夏语近似,又由于地理 相近,沟通频繁,所以关中方言与河南方言 同属中原官话。
24好看叫顺眼讨厌叫训眼麻烦叫麻眼难看叫伤眼不讨人爱叫白眼勾以斗角叫玩心眼脾气躁叫毛眼死不认帐叫瞪白眼束手无策叫干瞪眼事情乱叫没眉眼另眼看叫翻白眼盼人穷叫害红眼不讲亲情叫干睁眼不灵活叫死心眼爱捣鬼叫瞎心眼向上看叫势利眼有点子有办法叫有板眼心胸窄气量小叫小心关中一带常把民怒叫着气遇到坏事叫晦气生大叫嗷气痴呆叫二气排场叫阔气刻薄叫贪气挨整叫福气小孩聪明叫邪气志气心灵手巧叫灵气痴头笨脑叫木气办事漂亮叫美气遇到好事叫运气列人叫断气慷慨大方叫爽气穿戴时髦叫洋气正直无私叫硬气
陕西方言 PPt
陕西方言大致分为3个地区:陕北方言、 陕南方言和关中方言。我们通常所指的狭义 “陕西方言”仅指关中方言。
陕北方言
关中方言
陕南方言
陕北方言多属于西北官话与晋方言 ,也
杂入一些蒙语,至今保留入声,共有24个声 母,比普通话多了全浊声母V、Z和次浊声母
1. 制达---这里,这儿 2. 雾达---那里,哪儿 3. 骚情---热情过分,讨好献媚之嫌
4 木乱---不舒服、不适,思绪烦乱 5. 撩(比较激动的说辞)咋列---很好,很美, 非常好 6.黑嘛古洞(黑嘛老鼠)---表示在夜晚看不见 东西
7. 瓷马二楞---不机灵,迟钝。
8. 克里马擦---快点,形容人动作快。
关中方言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代 表方言是西安方言。
关中方言又分为关中方言东府话和关中方言西府话。 前者包括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 下属商州—洛南—丹凤—山阳、陕北的宜川—黄龙— 洛川—宜君—黄陵—富县、山西运城—临汾、河南灵 宝一带,后者包括宝鸡市、甘肃天水市、庆阳市、平 凉市和宁夏西南部。
个方言词语。它的含义很多,现列举几个大家一起研究。
(一)指人漂亮,娇美。如:”你看伢小伙娶的媳妇
多倭也!”
(二)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 活做的倭也,没啥弹嫌的”!
(三)指屋舍整洁入眼。如“你伢娃把屋子拾掇得多
倭也!”
外地人对这个似乎土气的词语多不理解,但考其渊
源,也较悠久。宋代人编的《广韵》中解释道:“倭,
跟人能合得来的人-----嫽人 偷摸拐骗的人-----瞎人(坏人的意思) 八面玲珑四方讨好的人-----滑人 待人冷冰脑子迟钝的人-----痴人 脾气古怪忽冷忽热的-----怪人 明知死胡同偏要硬闯的人-----犟人 一学就干啥像的人-----能人
陕西方言每一句都是底蕴传承
陕西方言每一句都是底蕴传承陕西人说的是古汉语过去不曾知道,我们村上人说的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还以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
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
一千多年过去了,虽然许多古代建筑已灰飞烟灭,人民经历了一次次屠杀,但只要一息尚存,方言便会得一留存。
有人只注意到写在书上的历史,文物中的的历史,其实陕西方言更是活着的历史,动着的历史,由黄土地上一代一代的农民传承着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人的考证,相信你读过之后,会为陕西方言而惊叹。
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多年历史。
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
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不仅如此,你现在所写的汉字,也是在陕西创造的。
先是有由仓颉造字,他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
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全国开始通用李斯小篆,汉代演变成隶书,唐代演变成了今天通用的楷书。
到陕西,不仅要看历史,如果你有心,体会一下陕西方言中的历史,可能更有意思。
“咥”(音喋)字。
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
辞海:嫽--美好。
《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
”“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之意。
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之“嫽的太太”。
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
《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
”给《诗经》作注的汉代学者毛亨说:“僚,好貌。
”汉代的另一位大学者扬雄在其《方言》一书中也说:“嫽,好也。
陕西方言大全
陕西方言大全陕西方言大全陕西方言大全,我们生活的每个城市基本上都是有他的文化特色的,对于不同地方的习俗也都是从古流传至今的存在,很多都是代表着我们的文化传承的,以下了解陕西方言大全。
陕西方言大全11、么麻达(mo ma da)么麻达=没毛病,一般用在回复别人的请求,表示自己可以顺利干完某事。
2、克里马擦(ke li ma ca)表示动作麻利,干活迅速,一般是让某人干脆利落干完某事。
3、嘹咂咧(liao za lie)是指太好了,非常好,“佼人僚兮”,最早出自《诗经·陈风·月出》。
4、嘎达马西(ga da ma xi)是指零碎的多个物件,有乱七八糟的意思。
5、蕞娃(sui wa)是指小孩,蕞表示小,王充《论横》:“蕞残满车,不成为道。
”蕞残,指小而残缺的文章。
6、谝闲传(pian han chuan)谝闲传和唠嗑意义相近,通常是指两个以上的人侃大山。
7、瓜皮(gua pi)这个有点骂人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二百五,坎头子,表示想法或者做法不正常。
8、目乱(mu luan)表示思绪烦乱,头晕烦躁,不舒服。
9、咥一碗(die yi wan)咥,就是吃的意思,最早出自《周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依稀记得有个段子:“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咥一碗扯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还嘟嘟囔囔。
”10、包说咧(bao shuo lie)包=别,就是不要的意思,陕西话“别”发音为“包”。
陕西方言21、麻米儿―→不讲理不明事理。
2、幕囊―→行动迟缓浪费时间的行为3、明个―→明天4、麻达―→麻烦问题5、细香戏法―→细致仔细。
6、饿―→人称代词我7、扑西来海―→邋遢不整洁不干净8、nia―→人家9、年四个―→去年10、打圆―→周围附近11、碟―→吃饭打人12、啊达―→哪里?一般回答用:WER13、逼列―→完蛋了,指事态无可挽回。
14、产活―→好,舒服15、成马列―→程度形容词,例如快成马列,漂亮成马列16、骚青―→热情过分,讨好献媚之嫌17、罢列―→一般,还行过得去18、饿贼―→不太礼貌的用语,表示很惊讶的感叹。
陕西话原来这么有文化
陕西话原来这么有文化2014年春节,青曲社的一段陕西话相声让全国人民再次见识了陕西话的魅力,一句“娘娘风浪太大了”顿时风靡全国,流行程度不亚于当年热播时的那句“额滴神啊”。
而你不知道的是,陕西话其实饱含了中国人的文化!仓颉在陕西创造的汉字,秦音在西周是最高级的“雅言”,唐诗汉赋要用陕西话来读可能更押韵,很多看似平常的陕西话都可以从古文献中找出源头。
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这是很古老的语言!很多人其实觉得陕西话土气,难登大雅之堂,但其实并不知道,自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了很多东西,包括文字在内。
不过当时的秦话和现在的陕西话一定还是有区别的。
汉代的大一统格局和民族大融合更促使了陕西话影响全国各地的方言。
唐代达到鼎盛。
上至皇帝、妃子、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国外使节均说陕西话。
也就是说秦朝以及唐朝,陕西话是标准的“”。
另外,陕西话其实是中国古汉语的活字典!举例如下:“倭也”“wó ye”。
指人漂亮,娇美。
如:“你看nia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
如:“那人心细,活做得倭也,没啥弹嫌的”.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只是关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
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咥”(音喋):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寻(xing):找。
:《青玉案》:“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婵(can):指人脾性、心肠、样貌好。
《说文》:“婵娟,态也。
又凡物有色态曰婵娟”、《左思·吴都赋》:“檀栾婵娟,玉润碧鲜。
”、《注》:“言竹色美盛也。
”、《孟浩然词》:“花婵娟,沃春泉。
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陕西旬邑方言是陕西省东南部地区的一种方言,具有自己独特的词汇特点。
本文将对
陕西旬邑方言的词汇特点进行研究。
二、声母变化
陕西旬邑方言中的声母变化也较为明显。
常见的变化包括:
1. j- -> zh-:陕西旬邑方言中的j-有时发为zh-,例如:鸡蛋(芝丹)。
2. ch- -> c-:陕西旬邑方言中的ch-有时发为c-,例如:车子(策子)。
3. sh- -> s-:陕西旬邑方言中的sh-有时发为s-,例如:书(苏)。
三、词汇特点
陕西旬邑方言中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声调变化:陕西旬邑方言中的声调变化比较多。
一般来说,陕西方言有四个声调,但旬邑方言中有时会出现六个声调的情况,例如:妈(mā),爸(bá),禾(hé),螺(luó),火(huǒ),泉(quán)。
这种声调的变化使得陕西旬邑方言的韵律更加丰富多样。
2. 简化词汇:陕西旬邑方言中有些词汇经过简化,变得更加简单易懂。
例如:农民(农匝),牛奶(牛耐),大人(大匝)。
这种简化词汇的使用方便了当地人的交流。
3. 独特词汇:陕西旬邑方言中还有一些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往往只在当地使用,
其他地区的人可能不太理解。
例如:下雨了(走户了),傻子(毛糰),烤肉(扒肉)。
这些独特词汇凸显了陕西旬邑方言的地域特色。
陕北方言_精品文档
陕北方言陕北方言,也称为陕北话,是中国陕西省北部地区的一种方言。
陕北方言是汉语的一种变体,与官话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陕北地区的农村和偏远地区,陕北方言仍然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
本文将介绍陕北方言的特点、历史和发展,以及对当地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陕北方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音、词和语法上。
首先是音的特点。
陕北方言发音比较浑厚,声调较为平缓。
与官话相比,陕北方言的声调变化较小,往往体现为单调的语调。
其次是词汇的特点。
陕北方言中有很多古汉语的词汇和独特的地方词汇,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被使用。
最后是语法的特点。
陕北方言的语法结构与官话有一些差异,例如动宾结构的排列顺序和助词的使用方式。
陕北方言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的原因,陕北地区的语言受到了各个时期不同方言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方言体系。
尤其是在汉朝和唐朝时期,陕北地区成为了政治、文化和商业交流的中心,各地方言在这里汇聚并交流,进一步丰富了陕北方言的特点。
陕北方言在当地的文化和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陕北方言是当地人民的日常交流工具,是他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
其次,陕北方言被用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在民间艺术、曲艺、戏剧等领域,陕北方言是表演和表达的主要语言。
此外,陕北方言也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成为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陕北方言正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年轻一代对陕北方言的使用逐渐减少,更多地使用官话进行交流。
另一方面,媒体和教育系统的官话普及政策,也对陕北方言的传承和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保护和传承陕北方言成为当地语言学家和文化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为了保护和传承陕北方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加大对方言教育和研究的支持,推动陕北方言在学校和社区的传承和使用。
同时,一些志愿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到方言保护工作中,通过举办方言文化节、方言讲座和方言比赛等形式,提高社会对方言保护的关注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所谓“陕西方言”,主要指“关中方言 ”,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的 “普通话”,即古代华夏民族的书面共通 语,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雅言”。 它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保留着一些早已 逝去的历史的陈迹,能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方言研究除学术意义外,还有现实意义 、实用价值。本小组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对研究者个人及其他同学的语言学习都 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的收获
的学 促 团 了 通 待一 的 但 陕同 习 在 合习 使 结 我 过 一个 收 我 西探 中 这 作生 我 协 们 这 件积 获 认 方讨 , 次 交活 们 作 组 次 事极 是 为 言了 我 的 流中 在 能 员 活 情的 学 我 的许 们 研 。能 今 力 之 动 我态 会 最 问多 组 究 更 后 , 间 促 想度 了 大 题关 员 性 好的这的进 对以 于共学 •
陕北方言也属于北方方言的西 北官话方言,受山西影响较大, 也杂入一些蒙语,至今保留人 声。共有24个声母,比普通话 多了个声母,既有全浊辅音母V, z和此浊声母n方言词汇也有自 己独特之处。
方言漫谈
• 好看叫顺眼,讨厌叫训眼 ,麻烦叫麻眼,难看叫伤 眼,不讨人爱叫白眼,勾 以斗角叫玩心眼,脾气躁 叫毛眼,死不认帐叫瞪白 眼,束手无策叫干瞪眼, 事情乱叫没眉眼,另眼看 叫翻白眼,盼人穷叫害红 眼,不讲亲情叫干睁眼, 不灵活叫死心眼,爱捣鬼 叫瞎心眼,向上看叫势利 眼,有点子有办法叫有板 眼,心胸窄气量小叫小心 眼。 关中一带常把民怒叫着气,遇 到坏事叫晦气,生大叫嗷气, 痴呆叫二气,排场叫阔气,刻 薄叫贪气,挨整叫福气,小孩 聪明叫邪气志气,心灵手巧叫 灵气,痴头笨脑叫木气,办事 漂亮叫美气,遇到好事叫运气, 列人叫断气,慷慨大方叫爽气, 穿戴时髦叫洋气,正直无私叫 硬气。
陕西方言的文化特色
小组组长:薛培 小组成员:薛 培、赵琳、刘正浩 张丁帆、童磊、张菁博 研究方法:网络查询、查阅文献。
2012年11月30日
研究背景:
作为一个地道的陕西人,一直以来 都对陕西的方言有着浓厚的兴趣。 陕南,陕北,关中之间的方言都各 有不同。甚至同一个地区不同村庄 之间的方言都略有差异。这些不同 点引起了我们几个人浓厚的兴趣, 特成立此小组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无 法 ( 发 ) 无 天
大 年 三 十 看 历 头 没 日 子 过
蚯 蚓 走 路 能 伸 能 屈
纳 鞋 底 不 用 锥 子 针 ( 真 ) 好
大红 年萝 三卜 十调 不辣 吃子 黑 馍 吃 出 穷看 讲不 究出
——
——
——
——
—— ——
——
——
——
——
【 大 】 【大大】 【姨父】
父亲 叔父 ①指母亲的姊妹的丈夫 ②指妻子的父亲 【 姨 】 ①指母亲的姊妹 ②指妻子的母亲 【外前人】 丈夫 【屋里人】 妻子
• 这得从古代的民户编制说起。“乡”和“ 党”。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据我国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 ,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 为州,五州为乡。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 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乡”“党” 二字连用,指乡里,也就是同乡的人,随 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的农村行政区 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 延用下来了。
关 中 方 言
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西安市、铜川市、 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及下属商县—洛南 —丹凤—山阳、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 宜君—黄陵—富县、甘肃宁县。 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宝鸡市。 关中方言区乃炎帝故地,所以后来母系 同为炎帝属的周语与夏语近似,又由于地理 相近,沟通频繁,所以关中方言与河南方言 同属中原官话。
歇后语 人物称呼 词语由来 生活用语
2013-8-15
竹 杆 上 拴 鸡 毛 胆 ( 掸 ) 子 不 小
瞎 瞎 ( 发 哈 音 ) 莲 菜 坏 心 眼 儿
吃 黑 芝 麻 长 大 的 满 肚 子 黑 点 子
冰 糖 煮 黄 莲 同 甘 共 苦
吃 挂 面 不 调 盐 有 盐 ( 言 ) 在 先
秃 子 打 伞 ——
西 安 方 言
西安方言,属北方方言,它与普通话相比较,语音、词 汇、语法基本相同,只是语调稍有差异。西安方言咬字较重,
因而发生许多音转,和普通话比较,声调低沉,短促有力,
缺乏抑扬委婉之感。《陕西通志》载:“音中商,其言舌举 而抑,声清而杨。”正是此意。 西安,为周、秦文化发祥之地。秦统一六国文字,实行 了一条“凡与秦文异者,罢之”的政策,因而,许多古音古 字古词汇保留在民间至今。西安又是汉、唐的都城,为文人 墨客云集之地。因此,也使得相当一部分古汉语词汇在当地 民间得以保留。它的语法结构简练,语言幽默、风趣,反映 在大量的日常生活用语和歇后语、民谚之中。
陕南方言特点:
陕南地处川、陕、鄂、豫交界之处。先民迁入 来源甚广。加之,历史上交通闭塞往来较少、 行政权力鞭长莫及,居民生活范围地域狭窄, 遂造成了今天的陕南方言。 杂,是陕南方言的首要特点。仅安康而言, 那里的地方话有接近四川口音的,有接近湖北 口音的,甚至还有接近湖南口音的。有时一个 村与周围邻村口音截然不同。
研究目的:
• 1、使更多人了解陕西方言。 • 2、通过学习陕西方言了解陕西文 化。 • 3、不要让历史文化在时间的流逝 中被遗忘。 • 4、认识陕西方言的深厚底蕴并弘 扬陕西方言文化。
起源 陕西方言的特点 发音特点
方言漫谈
关中Hale Waihona Puke 趣谈方言歇后语 我们的收获
起源
•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相 传汉字为“文字初祖”仓颉所创造。 仓颉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 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所以陕西 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 言中既可窥视到古老的华厦文化的发 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方表的 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