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论课程标准10.10

合集下载

数论教学大纲

数论教学大纲

数论教学大纲数论教学大纲数论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整数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在数论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要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本文将从数论的基础概念、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探讨数论教学的大纲。

一、基础概念1. 整数和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包括整数的四则运算、整除性质、质数与合数等基本概念;2. 同余与模运算:引入同余的概念,介绍模运算的性质和应用;3. 素数与因子分解:讲解素数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因子分解的方法和应用。

二、主要内容1. 数论基本定理:介绍费马小定理、欧拉定理、中国剩余定理等数论基本定理的证明和应用;2. 数的分拆与组合数学:探讨数的分拆问题,如整数划分问题、斐波那契数列等;引入组合数学的概念,介绍排列组合、二项式系数等基本知识;3. 算术函数与数论函数:讲解算术函数和数论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如欧拉函数、莫比乌斯函数等;4. 数的性质与问题:介绍数的性质和问题,如完全平方数、质数分布等;讲解数论中的经典问题,如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等。

三、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2. 举一反三: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出规律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归纳和推理能力;3. 多元化教学手段:除了传统的讲授和练习,还可以利用数学软件、数学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4. 培养数学兴趣:通过引入趣味性的数论问题和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数论作为一门重要的数学分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要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通过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等数论》教学大纲2024

《初等数论》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初等数论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整数的性质和关系,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

本文旨在为《初等数论》课程的教学制定一份详细的大纲,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正文内容:一、素数与合数1.素数的定义与性质素数的定义: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正整数。

2.合数的定义与性质合数的定义:不是素数的正整数。

二、因数与倍数1.因数的概念因数的定义:能整除一个数的整数。

因子的分类:负因数、正因数、真因数。

2.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定义与性质:两个数公共因子中最大的一个。

最小公倍数的定义与性质:两个数公共倍数中最小的一个。

三、整数的整除性与除法算法1.整除的概念与性质整除的定义:一个数能够被另一个数整除。

整除的性质:整数除法原则、整数的对称性。

2.整数的除法算法除法算法的步骤与原理:用减法、用乘法、整数除法算法的应用。

四、余数与模运算1.余数的概念与性质余数的定义:做除法时除不尽的部分。

余数的性质:余数的范围、余数的基本性质。

2.模运算的概念与性质模运算的定义:对于整数a和正整数n,a与n的商所得的余数。

模运算的性质:模运算的加法、减法和乘法规则。

五、同余与模运算应用1.同余的定义与性质同余的定义:对于整数a、b和正整数n,当a与b对n取余相等时,称a与b模n同余。

同余的性质:同余的传递性、同余的运算性质。

2.模运算的应用模运算在代数方程中的应用:线性同余方程、模运算的性质在方程求解中的应用。

总结:本文从素数与合数、因数与倍数、整除性与除法算法、余数与模运算以及同余与模运算应用等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整数的性质和关系,理解数论的基本原理,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实际生活和其他数学知识进行应用。

通过系统的教学大纲指导,教师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19 第一学段(1~3 年级)............................................................................19 一、数与代数........................................................................................ 19 二、图形与几何.................................................................................... 21 三、统计与概率.................................................................................... 22 四、综合与实践.................................................................................... 23 第二学段(4~6 年级)............................................................................23 一、数与代数........................................................................................ 23 二、图形与几何.................................................................................... 26

(完整word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年版)》

(完整word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论的教学设计

数论的教学设计

数论的教学设计数论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整数的性质和关系,包括素数、因数分解、同余、模运算等内容。

数论作为一门重要的数学学科,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设计一堂有效的数论教学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设计一堂具有启发性和实用性的数论教学课程。

一、教学目标数论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目标,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下是数论教学的主要目标: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论问题通常需要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因此数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数论问题通常涉及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解决数论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论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进行探索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数论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习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设计。

以下是一个适用于初中高中学生的数论教学内容示例:1. 构建自然数系统: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自然数的性质,引入各种整数概念,如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

2. 素数与合数:介绍素数与合数的定义和性质,培养学生分辨和判断素数与合数的能力,并探索素数的规律。

3. 因数分解:介绍因数分解的概念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将一个数分解为质数的积,通过因数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

4. 同余:引入同余的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的同余思维能力和解决同余问题的能力。

5. 模运算:介绍模运算的概念和性质,通过模运算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教学方法在数论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以下是一些适用于数论教学的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索,发现数论问题的规律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初等数论》课程教学标准

《初等数论》课程教学标准

《初等数论》课程教学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初等数论》是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是综合应用近现代数学的工具,来处理与整数相关的问题。

在计算方法、代数编码、组合论、信息安全与密码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同时由于数论问题的丰富性、多样性及解题所具有的高度技巧,对培养灵活创新的思维品质,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系统地掌握各种数学思维方法都是不可缺少的。

本课程对培养中学数学教师和从事数学研究都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初等数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论中的一些著名问题,比如哥德巴赫猜想、费尔马大定理等;了解数论在计算方法、代数编码、组合论、信息安全与密码学等方面的广泛应用;熟练掌握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基本思想与基本方法;加深对整数的理解,更深入地理解某些相邻学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本课程拟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三版、由闵嗣鹤,严士健主编的《初等数论》一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1、《初等数论》潘承洞,潘承彪,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初等数论》周显,华东师大出版社1984。

3、《初等数论》冯克勤,余红兵,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4、《数论基础》王杰官,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初等数论》主要内容有:整数整除性理论、不定方程、同余、同余式、平方剩余与二次同余式等内容。

其中整除性理论、同余式理论是初等数论课程的基本内容,解不定方程、解同余式是这些理论的最基本的应用。

其各章各章的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整数的整除性理论重点:整除的基本性整数质及其应用,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素数、算术基本定理。

难点:有关素数问题的探讨及整除性理论在中学数学竞赛问题中的应用。

第二章不定方程重点:二元一次不定方程、多元一次不定方程的有整数解的条件、解法、解结构,了解勾股数及费尔马问题。

数论基础学习

数论基础学习

数论基础学习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数论的基本概念,掌握整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因数分解、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求解方法。

2. 学会运用数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同余的概念,以及模运算的基本规则。

3. 掌握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的基本原理,并能应用于特定问题的解决。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数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运用数论原理发现规律,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观点和论证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论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分享观点,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通过数论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数论基本概念:介绍整数、素数、合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整数性质和因数分解:讲解整数的基本性质,如唯一分解定理,并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因数分解。

3. 同余与模运算:引入同余的概念,阐述模运算的基本规则,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介绍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数论中的应用。

5. 数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分析数论在密码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课时:数论基本概念,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解方法。

第二课时:整数性质和因数分解,唯一分解定理的应用。

第三课时:同余与模运算,以及它们在数论中的应用。

第四课时: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的基本原理及实例分析。

第五课时:数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讨论数论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作用。

教学内容与教材章节相对应,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论基础知识,并学会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数论课程标准

数论课程标准

《数论基础》课程标准英文名称:Elementary Number Theory 课程编号:405021070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分数:2一、课程性质《数论基础》属于数学一级学科下基础数学二级学科的一门课程,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属于专业模块课程,是专业方向系列课程之一。

二、课程理念1、课程所属学科分析数论是研究由整数按一定形式构成的数系的科学。

《数论基础》是数学专业基础数学学科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初等数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进行数论理论研究的能力,以及将数论应用于其他学科,尤其是信息科学研究的能力而开设的课程。

数论的古典内容基本上不借助于其它数学分支的方法,称为初等数论。

数论与数学其它分支相结合产生了代数数论、几何数论、解析数论、完备的数论理论。

2、课程授课对象分析《数论基础》课程是高等师范数学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

邯郸学院数学系从2007年开始正式给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开设初等数论课程。

学生已经有了《高等代数》、《近世代数》等专业理论基础,而《数论基础》对于理解和掌握近代数学思想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深入学习现代数学等后续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加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并为将来进一步学习《解析数论》、《代数数论》、《密码学》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3、课程内容选择分析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该书的前四章。

整除理论以及简单的不定方程求解问题是初等数论中最基础,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同余和同余方程的基础理论、二次剩余、整数的平方和表示,以及原根和连分数的基础理论,是初等数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深入学习数论的基础,也是将来从事数论理论研究的基础。

本课程在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同时结合师范性的特点,在保持数论课程传统精髓思想的基础上,不断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创新的能力。

解读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1]

解读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1]
会形成程序化的操作,就构成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具有层次性,较高层次的有:演绎 推理的方法,合情推理的方法,变量替换的方法 等价变形的方法,分类讨论的方法等。较低层次 的有分析法,综合法,穷举法,反证法,构造法 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递推法,消元法,降
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 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纯数学是以现 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也就是说, 以非常现实的材料为对象的。这种材料
以极度抽象的形式出现,这只能在表面
上掩盖它起源于外部世界 。
恩格斯
数学科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 确性和创造力与想象力于一身的一门 学问.这个领域已被称为模型的科学。
高考考试大纲的说明
例1 向高为H的水瓶中注 水, 注满为止,如果注水量 V与水深h的函数关系的图象 如图所示,那么水瓶的形状是
A.
B.
C.
D.
函数图像的特征是 “先陡后平”,表明注水
过程是“先快后慢”,因
此,水瓶的形状应是 “下底大,而上口小”,
正确选项是B.
由函数图像可以看出:
H 当 h 时,注水量已超 2
钱佩玲主编《中学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 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涵在数
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高考考试大纲的说明
在中学教学和高考考查中,取得共识
的数学思想有: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
结合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化归与
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有限与
无限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
三. 课程目标
●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 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 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 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 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 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 信心; ● 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 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数论基础学习要求

数论基础学习要求

《数论基础》课程学习要求
一、总体要求
应了解《初等数论》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研究对象、内容、研究方法、知识架构。

理解这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掌握这门课程中处理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计算与证明的一些基本技巧。

二、具体内容
(一)、整数的可除性
1、理解整除、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互质、两两互质、质数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带余数除法和算术基本定理的意义及作用。

2、掌握并能应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理解 Eratosthenes筛法造素数表的原理。

3、理解并掌握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会判断一个正整数是否为质数。

(二)、不定方程
1、理解不定方程的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解法和勾股不定方程解的结构,掌握二元一次不定方程与多元一次不定方程解的关系,会解三元一次不定方程,并且会应用不定方程解某些实际问题。

(三)、同余
1、掌握同余、同余式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掌握剩余类、完全剩余系、简化剩余系和欧拉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四)同余式
1、掌握欧拉定理、费马定理,并会运用定理进一步讨论循环小数的性质和证明某些同余问题;
2、掌握一次同余式的解法和孙子定理,会应用孙子定理求解简单同余式组。

掌握高次同余式、质数模的同余式解的定理及其联系,同余式的次数与解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次同余式有个解的条件。

会解一些简单的高次同余式。

三、需提交的材料
1、每章学完之后写一个总结。

2、最后交一篇学习数论基础的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内容简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每个部分又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还包括两个附录: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2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1]
作品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二、图形与几何
三、统计与概率
四、综合与实践
第二学段(4~6年级)
一、数与代数
二、图形与几何
三、统计与概率
四、综合与实践
第三学段(7~9年级)
一、数与代数
二、图形与几何
三、统计与概率
四、综合与实践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附录2 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词条图册。

新课标 数学篇

新课标  数学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1)三、课程设计思路 (2)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一、总目标 (5)二、学段目标 (6)第一学段(1~3年级) (6)499551第三学段(7~9年级) (9)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10)第一学段(1~3年级) (10)一、数与代数 (10)二、图形与几何 (11)三、统计与概率 (13)四、综合与实践 (13)第二学段(4~6年级) (13)一、数与代数 (13)二、图形与几何 (15)三、统计与概率 (17)四、综合与实践 (18)第三学段(7~9年级) (18)一、数与代数 (18)二、图形与几何 (21)三、统计与概率 (29)四、综合与实践 (30)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31)一、教学建议 (31)二、评价建议 (38)三、教材编写建议 (44)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50)附录 (53)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53)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54)小亢数学网E-mail: kjbzhy@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版)之欧阳治创编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版)之欧阳治创编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doc之欧阳育创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doc之欧阳育创编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doc之欧阳治创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doc之欧阳治创编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十大核心理念”之欧阳治创编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十大核心理念”之欧阳治创编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十大核心理念”——刘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此次课标的最大改变是:“双基”变“四基”。

四基: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十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其中: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创新意识是新加上去的。

下面我们一一对十个核心词进行讲解:一、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如同球员的球感,歌手的乐感一样……(姚明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他在NBA赛场上,大家都看到他一个个漂亮的投球、一个个漂亮的动作,这都是跟他的球感分不开的;还有歌手,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好的音乐细胞,具有较强的音乐感分不开的,如果一个人,五音不全,也就是说他缺少音乐感,你想说他要成为一个歌手那就是做白日梦一样,就是让他唱一首普通的歌曲都很难的。

)简单、通俗地说,数感就是数的感觉。

教学数数、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意义、数序与数的大小比较……都有助于形成数感。

数感培养实践的误区……误区之一:数感是与生俱来的,后天无法养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挖地洞;猫生猫、狗生狗、小偷儿子三只手的思想)不可否认,某些数学家天生就有很强烈的数感,10岁的高斯毫不费劲地完成了等差数列(比如由1到100的自然数)求和,得益于他对计算方法的直接把握;12岁的帕斯加独立完成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瑞士著名的伯努利家族在三代人中产生了八位数学家,我国南北朝祖氏父子、清朝梅文鼎祖孙的数学成就闻名于世,但毕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数感的形成固然有遗传因素和家族影响的作用,而更多是后天努力的结果。

解析几何创始人笛卡儿出身于法国贵族家庭,父亲是政府雇员;牛顿出身在英国农民家庭,还是遗腹子,全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概率论奠基者拉普拉斯的父母是法国农民;费马则是法国皮革商的儿子。

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之欧阳物创编

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之欧阳物创编

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广泛性,决定了数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特作用。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是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基础。

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论基础》课程标准英文名称:Elementary Number Theory 课程编号:407021050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分数:2一、课程性质《数论基础》课程属于数学一级学科下的基础数学二级学科,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学科专业教育平台下专业方向系列中的一门限选课程。

二、课程理念1、加强数论理论修养,培养数学教学能力初等数论是研究数的规律,特别是整数性质的数学分支,是数论的一个最古老的分支。

它以算术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主要内容有整数的整除理论、不定方程、同余式等。

数论的古典内容基本上不借助于其它数学分支的方法,所以称为初等数论。

数论与数学其它分支相结合产生了代数数论、几何数论、解析数论、完备的数论理论。

《数论基础》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中教学方向的一门选修课程。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初等数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进行数论理论研究的能力,以及将数论应用于其他学科,尤其是信息科学研究的能力。

同时在学习数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深层次上钻研数学教材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能驾驭教材,做好教学工作。

2、理解近代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论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学生通过前两年的专业学习,已经有了《高等代数》、《近世代数》等理论基础,掌握了一些数学论证的基本技能。

《数论基础》对于理解和掌握近代数学思想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深入学习现代数学等后续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学会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感受和体会推理与证明在学习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数学素养。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该书的前四章。

整除理论以及简单的不定方程求解问题是初等数论中最基础,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同余和同余方程的基础理论、二次剩余、整数的平方和表示,以及原根和连分数的基础理论,是初等数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深入学习数论的基础。

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在保持数论课程传统精髓思想的基础上,注重了数论的实际应用,使学生了解各类“数学竞赛”中常涉及到初等数论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数论在计算机科学、编码理论、通讯等领域中的应用。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创新的能力。

4、教学方式多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除理论以及简单的不定方程求解问题是初等数论中最基础,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因此除个别地方外,鼓励学生自学。

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大量例题的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定义和定理的理解,学会解题和设计新题的基本技巧,注意对逻辑推理的严密性,数学语言的规范性以及文字叙述准确性的基础训练。

同余和同余方程的基础理论、二次剩余、整数的平方和表示,以及原根和连分数的基础理论,是初等数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深入学习数论的基础。

对这一部分的教学,要着重使学生充分理解概念、定义的内涵、掌握基本方法、了解重要结论以及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讲内容,辅以学生研讨或自学。

对数论的应用,以及超越数和代数数的基本知识,除个别内容外,自学较为困难,因此应以课堂教学为主。

5、注重考查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内外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数论基础的基本思想,加深对数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对中学数学有关内容的认识,达到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同时为今后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因此,本课程的考核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初等数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用更高的观点去理解和掌握与中学数学有关的内容,为学习后继课程和现代数学打下基础,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二是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结合平时考核,通过课堂讨论、学期小论文、校园网络提供授课教案等形式来指导、考核学生,让学生根据不同需要进一步拓展有关知识,以此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课程目标1、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数论基础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初等数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进行数论理论研究的能力,以及将数论应用于其他学科,尤其是信息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和文化素养,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根据教材特点,本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单元,每一单元根据章节内容进一步划分为基础性内容、提五、课程实施1、学时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在第六学期完成,按每周2学时进行教学,并根据教学要求每章至少安排一次习题课,以学生讨论、教师答疑、学生讲解习题等方式为主。

为了使教学效果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每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学习,阅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术著作与文章。

教师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安排有作业(包括小论文、小测验等形式)、上课讨论交流、布置课后阅读书目等。

2、教学建议(1)教学组织与形式为达到《数论基础》课程的总目标,建议课程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进行组织教学。

理论教学采用课堂教学、课堂讨论与实践等多种形式教学,其中课堂讲授24课时,习题课8课时。

各教学环节的重点都是在于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与手段①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与实际相联系,介绍简单密码的编制,连分数的有理近似值,日历的推算,排比赛日程表等,既增加学生对本门课程在应用方面的了解又提高他们运用数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在例题中设置“陷阱”,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看清数学思维不是一蹶而就的,而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做到“举一反三”,对教材上的知识“不盲从”。

此外,在教学中,在解决问题后,总是引导学生进行“回头看”,即认真进行反思;这样的方法是否最优?这个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能否做一些修改,进而改进结论?这个问题与我们以前所学或与其它课程是否有某种联系?经过寥寥数语的点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升华到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科研方法的高度,从而学会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③运用历史法教学,教材采用的格式基本上是定义―定理―证明―举例“四步曲”,让初学者抓不住要领,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和钻研的热情,使得大多数学生对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没有领悟知识的内涵以及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仅仅是学了一些表面的知识。

引入历史法教学,就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本上形式化推理体系背后所包含的实际内涵。

④在数学教学中适当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传统教的方式和学生传统学的方式,学生通过自己探索,研究,构建,然后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变为自己的知识,同时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3)教学环境与策略①教学环境理论教学环境,采用多媒体、录像等电子化设备教学,并结合课堂讲授的重点内容,提供课外扩展学习的科研文献资料。

提供网络教学环境,建设课程网站,提供竞赛试题、视频、PPT、网站、科技进展新闻等补充资料,供课外扩展学习。

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条件综合考虑进行。

每节课的教学策略都应不同,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前置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多种方式(讲授、自学、讨论等)组织教学。

(4)能力培养方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灵活思维能力、基本运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①给学生自学的机会,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扮演研究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从一个问题挖掘另一个问题,从一个结论联想到另一个结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②采取激励措施,让学生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方法解答同一个题目,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③注重课堂提问、课后辅导、小组学习等方式。

要求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或研究内容,进行课堂提问,集中辅导和随机答疑,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学生代表讲解,或课后研究,提交书面总结或学期小论文。

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教材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及合作意识等。

④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体现数学理论、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兴趣3、学业考核与评定(1)试卷题型及分值分布:题型有填空题、单项选择题、计算题、证明题。

试卷满分值为100分,由填空题(20%)、选择题( 20%)、计算题(40%)、证明(20%)组成。

其中基础知识一般要占50%左右,稍难的题目要占35%左右,较难的题目占15%左右。

(2)成绩评定方式的主要构成及比例:采用百分制评分,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20%、考试成绩80%组成。

其中,平时成绩由出勤、课堂表现、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学期小论文的成绩组成,考试成绩为试卷成绩。

(3)考试形式与时间:闭卷、笔试,120分钟。

六、教材选用及参考书1、建议教材建议使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闵嗣鹤、严士健编的《初等数论》,本书更适合地方院校的教学,并配套习题课教材,习题集。

2、教学参考书[1] 潘承洞,潘承彪. 初等数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 华罗庚. 数论导引[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3] 边红平. 初等数论(高中数学竞赛专题讲座)[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 (美)罗森. 初等数论及其应用[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5] 朱萍. 初等数论及其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 柯召,孙琦.初等数论100例[M].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