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说课稿
2024《长征》说课稿范文
2024《长征》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征》,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长征》是人教版小学历史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历史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掌握长征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路线。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图表等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和整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长征中的艰辛和英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学科是一门注重故事性和情感性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上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和故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情景和故事来感受并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学法是合作学习法和研究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研究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发现。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多媒体资料和图片,以直观呈现长征的历史背景和主要路线,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相关的故事和资料,以便与学生分享和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可以通过展示一张长征的图片或是播放一段长征的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简单介绍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然后我会向学生提问:你们对长征有什么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环节二、探究新知,突破难点。
1、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我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同时,我还可以讲述一些与长征有关的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艰辛和英勇。
八年级历史上册红军的长征说课稿(川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红军的长征说课稿(川教版)红军长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XXX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红军长征》一课,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设想,从说教材、说教学过程、说教学理念、说方法四个方面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中国历史》川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三研究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最后一课。
它在XXX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无论在本章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红军战略转移的情况,主要包含了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三个主要子目的内容,三个子目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
根据上述内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1)识记和理解记住:XXX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认识:遵义会议是XXX汗青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2)能力和办法通过阐发遵义会议前后XXX面临的分歧革命情势,掌控遵义会议的汗青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阐发能力。
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XXX长征路线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3)情绪态度价值观了解XXX和人民军队开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XXX、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体会长征艰苦的历程中感受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体会XXX、XXX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人格的力量。
4、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路线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影响。
三、说教学过程及其设计理念:一)导入:我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主题曲《十里送红军》,迅速调动学生的情绪,不仅引出本课的课题,并且切入了第一个研究内容:长征如此艰辛,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二)长征原因A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书本p122第一段,进行归纳:由于XXX争取党中央领导权和“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不得不长征。
高中历史《红军长征》说课范文
高中历史《红军长征》说课范文高中历史《红军长征》说课范文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红军的长征》,本着高中历史新课标新理念,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红军的长征”一节,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历程和历史意义。
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无论在本章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王明“左”倾错误、遵义会议、长征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教材为依托,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材料教学实践与讨论课实践,如设计试题“金线串珠”案例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王明“左”倾错误教育学生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是由其阶级立场决定的。
(3)红军长征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合作,敢于接受挑战和考验,树立“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点一: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环节。
红军长征是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关系着中国的命运和前途。
它的胜利不但使革命转危为安,还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因此重点讲解。
重点二: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它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因此重点讲解。
2.教学难点难点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个政策是蒋介石继“不抵抗”政策后提出的对内对外的基本准则,涉及到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之间的斗争,从字面上很难看出蒋这一政策的实质意图。
红军长征说课稿.doc
第14课《红军长征》说课稿课题设计:袁宝华2015年12月18日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红军长征》一课是岳麓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最后一课。
这一主题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反映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开始探索的艰难历程。
教材在本课设计了三个子目,即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这既体现了课标精神,让学生“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教材不囿于课题,突出遵义会议的内容。
在本学习主题中,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既反映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又预示着中国革命将走上新的征程。
2、课程标准:知道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3、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读图和概括能力。
通过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在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的基础上,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和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种呈现方式在学生充分感知长征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习综合、归纳相关历史知识以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多种历史资源的提取方法,促成师生彼此的心灵感动。
加深对中国革命历程艰难与曲折的认识。
学习通过与教师、与同学进行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共同感悟长征精神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的真挚感情,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悟生命的意义。
通过遵义会议的学习,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的危难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人格的力量。
通过挖掘身边的长征历史,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领悟历史的意识和亲近历史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本课以长征的历程作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在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中,感悟长征精神。
以遵义会议为何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作为教学难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说教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XXX合作到XXX对峙”的17课。
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因此,本课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深远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它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转折点,所留下的长征精神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本课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说学情长征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不陌生的,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了《金色的鱼钩》、《草地的晚餐》等作品。
而且经过初中一年的历史研究,学生已经具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能复述教科书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力,能简要回答比较浅显的问题。
因此,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引导他们对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作一个完整的研究。
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优胜,娇生惯养,赤军长征的苦难能给他们以震撼的感觉,相信也能同时帮他们树立费力奋斗的精神。
说教学目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知识与技能:1.能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2.通过赤军长征过程的研究,说出赤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3.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并能说出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对赤军长征原因、经过、意义等知识点的演示,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得信息、处理信息从而阐发问题、办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思惟惯;2.在小组讨论中协作研究,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红军意志力的卓越、志向的远大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从而达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热爱XXX、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红军长征》说课稿
(2)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
(2)通过探究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意义,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第 1 页 共 6 页
2、本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同学科之间的交错与融合日益紧密,《红军长征》一课,就与地理、思想品德、语文等学科紧密相关,长征路线的学习如果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中国地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感态度
学生或许对长征精神能做出:敢于吃苦、不畏难、勇于牺牲奉献等的概括,亦有可能觉得这些都已经过去,不再有用,总之,很可能会出现认可与疏远两种态度。故教学策略要灵活,事先要有心理准备。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确定三维目标
识记与理解
(1)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以及到达陕北的时间、地点;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地点;
1、知识基础
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本课要挖掘出新意,需要费点心思。
2、学习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红军长征》说课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今天我说的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红军长征》,下面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一课。
一、教材分析
红军长征 说课稿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一、说教材㈠教材分析本课来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最后一课。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原因、艰苦历程和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是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它关系着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所以这一课的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㈡教学目标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和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长征的胜利及其意义;理解长征精神。
①引导学生探究“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利?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③通过学生搜集长征资料、讲红军故事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展示自我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师重在讲解方法、点拨思路,将学生引入自主探究、情趣盎然的学习境地。
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大胆思考,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
还要运用观察等方法,通过识读教材上的插图等,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全面而客观地认识历史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红军将士“不怕远征难”的史实,由衷地产生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并自觉学习他们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团结奋斗的革命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㈢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红一方面军的长征②遵义会议2、教学难点:①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②长征精神二、说教法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和历史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在本课教学中采取情景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来说有:1、情景教学法。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红军长征》说课稿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红军长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红军长征》,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
第一、说说教材:《红军长征》这一课,主要讲述的是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也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本课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
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于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第二、说说学生: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爱说、好奇心强的阶段,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极其丰富,并且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储备,但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完整的学习,缺乏对长征精神的感受与体验。
第三、说说教学目标:记忆目标: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的时间、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
理解目标:能够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能够理解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能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能力目标::①通过对比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②指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胜利的意义、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意义,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③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通过合作探究排列出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便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④通过让学生概括本课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⑤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长征精神,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习方法目标:①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通过观看影视资料、阅读历史材料、想象历史场景等手段加深学生对长征的印象。
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红军长征-说课稿
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洛阳孟津城关一中吴艳平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 八年级的学生对红军的长征应该说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同学对长征的了解是通过文学作品而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的完整学习,根据学生这一情况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极其伟大意义。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二、教法学法1、教法1)、问题导学法——我使用这一教法的目的是力求使课堂教学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2)、探究讨论法——及时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过程中)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难点。
2、学法(1)联系比较法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小组讨论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教法和学法依据(1)学生心理特征:我校学生思想活跃,敢于表现自我,独立性强,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能与学习伙伴合作讨论。
红军长征说课稿
红军长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红军长征》一课,关于教材的地位,作用,内容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我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来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1红军的长征路线2遵义会议3从红军长征的艰苦中体会长征精神二,教学过程我主要从5个教学环节来讲授这一课。
1导课 2学生自主学习 3分组交流,点拨释疑 4知识拓展,合作探究 5课堂小结(一)导入;课前播放歌曲《十送红军》迅速调动起学生的情趣,听完后提问;你知道歌曲里唱的与那件事有关吗?(长征)顺势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给学生发放导学提案,给学生十五分钟的时间自主看书,独立完成学案。
因为本课的核心事件就是长征。
所以学案内容围绕长征帮学生理清,它的前因,过程,后果。
(三)分组交流,点拨释疑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生生合作对答学案内容,有不懂的问题,组内互帮互助解决,再有不懂的问题,提交课堂,由老师解决。
这一过程中老师巡回点拨对重点加以强调。
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强调两个重点 1长征路线。
让学生重走长征路,对照课本82页红军长征路线图,说出长征的出发地,时间和路线。
告诉他们以遵义会议为转折点,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主要事件就是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人员损失过半,这时博古等人坚持左的军事路线仍执意要去敌人已布下重兵的湘西,危急时刻毛泽东站出来提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多数支持,强渡乌江占领遵义。
会议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行军路线图归纳发生了哪些大事?学生很容易归纳出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
我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观看红军长征中经历的一件件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红军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强调的第二个重点: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主要有三个知识点:时间,内容,作用。
强调内容上主要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红军长征》说课设计
《红军长征》说课设计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红军长征》。
本课选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4课。
本节说课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我将从说教材开始我的说课:一、说教材本节课前承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最后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教材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红军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所以本课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基于以上原因以及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我设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
【过渡】人们常说,一堂成功的好课不在于你讲授了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内容。
为此,我首先充分了解和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获得了一定发展,对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分析能力,但水平仍然较低,需要进一步培养、锻炼。
同时,学生对红军长征的内容有一定了解,比如在小学语文学过课文《金色的鱼钩》,初中学过课文《七根火柴》,还通过影视、文学作品去了解了长征。
但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完整的学习,缺乏对长征精神感受与体验。
综上所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认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的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从而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三、说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识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并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初二历史红军长征说课稿
初二历史红军长征说课稿初二历史红军长征说课稿初二历史红军的长征说课稿初二历史红军的长征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红军的长征》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中的第四节内容,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
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正如老红军张爱萍所说: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几十年来,我们党、军队和人民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成功地进行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说重点、难点:1、重点一: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环节。
红军长征是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关系着中国的命运和前途。
它的胜利不但使革命转危为安,还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和红军优秀的品质、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起长征精神。
因此重点讲解。
突破策略:(1)让学生阅读、看长征图、找出红军经过的重要地点,把它们连成线,制作红军长征路线简易图。
(2)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
(3)思考讨论:红军为什么要选取这样的路线?面对这样的艰难险阻,红军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精神?(4)播放红军长征的视频剪辑材料。
2、重点二:遵义会议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要让学生明白党是一个具有无限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党,从而坚定学生对党的向往和拥护党的领导。
因此把它定为重点讲解。
突破策略:指导学生从共产国际与中共的关系、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引入,比较讨论会议前后红军长征截然不同的状况,突出强调会议对以后革命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解决重点问题。
【最新】红军长征说课-范文word版 (1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红军长征说课篇一:红军长征说课稿《红军长征》说课稿庙岭中学熊彩云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来自庙岭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红军长征》,下面我主要从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
一、教学资源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网络资源、历史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教师、学生的经历和知识等等,都可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
所以,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说教学资源。
1、教材分析《红军长征》是岳麓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4课,该单元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为主题展开。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教材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也是今天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
同时,对红军长征的内容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的完整学习,缺乏对长征精神的感受与体验。
3、其他资源可作为本课资源的还有图片、网络资源、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教材一起,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围绕本课的学习内容,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 学生能描述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② 能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
③ 学生通过探究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胜利的意义,遵义会议的意义,从而形成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现在我要从教材、模式、设计、得失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二)学习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和八年级学生处于感性认识为主,向理性认识过渡的阶段的学情制定如下学习目标: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
能说出红军长征的路线。
能记住遵义会议并理解其历史意义。
体会长征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遵义会议和长征的意义难点: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长征的历史意义。
二.说模式德国诗人、思想家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因此本节课采用情境探究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为了让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理性的认识。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因此,通过情境设置,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思考、分析;在问题中激发学习的愿望;在实践中自我感悟。
本课具体环节如下(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二)启发提问、分组讨论(三)合作探究、交流共享(四)情感升华、学以致用(五)课堂小结、当堂反馈。
说设计我将通过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二)启发提问、分组讨论(三)合作探究、交流共享(四)情感升华、学以致用(五)课堂小结、当堂反馈。
六、五个环节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是教学情景的设计者。
我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首先播放事先准备的重走长征路的电子相册,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条旅游线路是为我国历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所设计的?学生会容易答出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说课稿
《红军长征》说课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今天我说的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红军长征》,下面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一课。
一、教材分析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红军长征》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
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本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同学科之间的交错与融合日益紧密,《红军长征》一课,就与地理、思想品德、语文等学科紧密相关,长征路线的学习如果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中国地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
本课要挖掘出新意,需要费点心思。
2、学习能力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3、情感态度学生或许对长征精神能做出:敢于吃苦、不畏难、勇于牺牲奉献等的概括,亦有可能觉得这些都已经过去,不再有用,总之,很可能会出现认可与疏远两种态度。
故教学策略要灵活,事先要有心理准备。
三、教学目标设计1、确定三维目标识记与理解(1)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以及到达陕北的时间、地点;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地点;(2)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历程,感受红军的英勇顽强,认识长征在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较为表面,难以深入理解长征的内涵。
但学生对英雄人物和故事有一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长征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以及长征在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分析长征的历史意义。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征的过程和背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过程,填写长征路线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长征的历史意义。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从、军事、经济等方面分析长征对中国的影响。
6.情感升华:讲解长征精神,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背景:国内外形势严峻,红军处境艰难过程:长征路线图、重要事件、英雄人物意义:长征精神、中国的重要历程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引导学生了解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感受红军的英勇顽强,认识到长征是中国史上的一座丰碑。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长征,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路上重要战役和地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尊重和敬佩,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和红军的英勇顽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长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引起学生对长征的兴趣和好奇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过程。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长征路上的重要战役和地点,分享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情感体验:学生进行长征主题的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活动,感受长征精神。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长征的意义和价值。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长征。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长征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红军长征》说课稿
红军长征》说课稿我们将采用多种学法,让学生在研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热身环节通过播放红军长征的视频,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2、新课讲授通过讲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失败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3、探究活动分组让学生自主搜集长征资料,讲述红军的故事,并展示自己的成果。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深入探讨长征精神的具体表现和意义。
4、课堂总结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对长征精神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这种精神。
五、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研究长征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分析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在自主研究中缺乏主动性,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和点拨。
因此,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师的点拨进行自主研究基础知识,合作探究重点难点,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金沙水拍云崖暖》的音乐视频资料,营造立体视听气氛,创设良好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师生共同研究“长征史诗”埋下伏笔。
二、自主研究探究新知为了使本课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学生研究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将“长征”分为三个篇章:探索篇、体验篇和感悟篇。
探索篇:长征的原因为了体现课标要求,发挥学生自主研究、合作探究的作用,我设计了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大字第一段不难得出结论;第二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选取了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对比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归纳知识的能力,渗透“论从史出”的观点。
体验篇:长征的经过这一篇章是整篇课文的核心环节,学生主要通过这一环节再一次体验长征的艰辛,深刻理解长征精神,继承革命优良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说课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今天我说的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红军长征》,下面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一课。
一、教材分析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红军长征》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
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本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同学科之间的交错与融合日益紧密,《红军长征》一课,就与地理、思想品德、语文等学科紧密相关,长征路线的学习如果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中国地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
本课要挖掘出新意,需要费点心思。
2、学习能力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3、情感态度学生或许对长征精神能做出:敢于吃苦、不畏难、勇于牺牲奉献等的概括,亦有可能觉得这些都已经过去,不再有用,总之,很可能会出现认可与疏远两种态度。
故教学策略要灵活,事先要有心理准备。
三、教学目标设计1、确定三维目标识记与理解(1)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以及到达陕北的时间、地点;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地点;(2)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
(2)通过探究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意义,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3)引导学生绘制简单的《红军长征路线图》,列举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绘制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长征中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团结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2)形成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今后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在新时代中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2、重难点突破重点分析(1)中央红军的长征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八年级学生只需以此为点,以点带面,认识上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体会红军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遵义会议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
在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会议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即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就从党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重点突破方案(1)让学生阅读教材,参与“重走长征路”的活动,找出红军经过的重要地点,把它们连成线,制作红军长征路线简易图,使学生在绘图过程中掌握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
(2)指导学生从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引入,比较会议前后红军长征截然不同的状况,突出强调会议对以后革命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解决重点问题。
难点分析认识和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难点突破方案对这一问题,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此,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历史理论,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一定要与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指导革命取得胜利。
遵义会议正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因此,它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正是由于这一转折,才使得长征取得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四、教法与学法当前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与学的进一步转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学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
(2)探究式教学法: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组织形式,通过自主独立的探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
(3)比较法:比较类似的历史事件,得出结论。
(4)读图法: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了解发生的历史事件。
(5)分析法:分析史实,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五、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作业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诗词、故事、歌曲等相关资料。
(二)新课导入组织简短的“长征诗词朗诵”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赛,各组代表朗诵自己最喜欢的长征诗词。
教师激情点评,把学生带回到那充满困难,也充满斗志的长征岁月,由此引入新课。
(三)新课探究第一环节:探究课文、感知长征1、长征的原因出示五次“围剿”的力量对比表:学生看表、分析,归纳出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反围剿的失败,迫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了向西突围的漫漫征途。
2、长征初期的路线出示《长征路线图》,学生结合此图,阅读教材P70小字材料,提炼出长征初期的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突破四道封锁线后为什么是生死关头?在这个重要时刻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带来了怎样的结果?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在遵义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遵义会议。
3、历史的转折——遵义会议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①背景:会议前红军所面临怎样的局面?②内容: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解决了哪些问题?③影响:会议带来了怎样的结果?④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解决前三个问题。
为了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突出教学重点,我特地要求学生对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影响进行当堂记忆,并及时抽查。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推选代表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再进行补充和归纳。
引导学生认识到遵义会议正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是具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端,因此,它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局面出现了转机,由于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红军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取得了最后胜利。
4、长征的最后胜利①长征路线:学生通过“红色导游——重走长征路”这一活动,了解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路线。
选取一位同学作为红色导游,带领大家重走长征路。
在导游的带领下,完成填图,并逐一标注出重要地点,最后形成完整的红军长征路线:1934.10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长征开始)——突破四道封锁线(生死关头)——遵义会议(转折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10会师陕北——1936.10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长征结束)。
提醒学生注意两点:其一,长征结束的时间不是1935年,而是1936年10月;其二,三军会师是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
②重要战役:为了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通过让学生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诗歌朗诵,来记住红军长征途中渡过的几条河流的先后顺序,并认识到这几次战斗的重要性。
学生讲述飞夺泸定桥的战斗,雪山草地的故事,思考红军长征的意义何在?第二环节:思考总结,长征的意义因为这一环节不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去思考:一是红军长征对中共和红军的考验,给后人留下的光荣的革命传统;二是长征的胜利,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红军开始走上抗日战场。
长征的胜利,宣扬了崇高的革命理想,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精神将代代相转,让我们进入第三环节的探究。
第三环节:丰碑永铸,长征精神永传1、长征精神: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诗词展开讨论,找出自己认为其中最能体现长征精神的一句。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概括出长征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奋进。
2、新时期的“长征精神”: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了,今天的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吗?通过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台词:“不抛弃,不放弃,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新时期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
(四)本课小结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与学的进一步转变,请学生小结本课主要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当堂达标为了检测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效果,落实双基,我设计了这些题目,供学生当堂达标。
多媒体播放《七律·长征》,学生欣赏歌曲的同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在长征途中,最能表现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军事行动是()A、突破四道封锁线B、强渡湘江C、四渡赤水D、领导秋收起义(2)红军长征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取得胜利。
长征胜利的时间是()A、1934年10月B、1935年1月C、1935年10月D、1936年10月(3)歌曲中“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指的是()A、陆、海、空军B、红一、二、四方面军C、红一、二、三方面军D、红一方面军2、填空题:根据歌曲中提到的长征线路填空:1934.10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长征开始)——突破四道封锁线(生死关头)————1935.10会师陕北——1936.103、简答题:长征过程中,党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有何影响?六、课后作业考虑到我校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布置作业如下:1、完成《同步训练》上本课的练习题(全班同学都必须完成)。
2、写一篇历史小作文《我的长征感言》(成绩较好及有兴趣完成的同学自主完成)。
3、欣赏与长征相关的文学作品,并交流心得体会。
推荐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写的诗词、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斯诺的《西行漫记》等。
七、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明确本课的四大知识点,清理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整理出清晰的线索,本课板书设计采取了提纲式陈列:红军长征1、长征的原因2、长征的历程3、长征的意义4、长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