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说课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今天我说的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红军长征》,下面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一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红军长征》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本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同学科之间的交错与融合日益紧密,《红军长征》一课,就与地理、思想品德、语文等学科紧密相关,长征路线的学习如果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中国地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本课要挖掘出新意,需要费点心思。

2、学习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3、情感态度

学生或许对长征精神能做出:敢于吃苦、不畏难、勇于牺牲奉献等的概括,亦有可能觉得这些都已经过去,不再有用,总之,很可能会出现认可与疏远两种态度。故教学策略要灵活,事先要有心理准备。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确定三维目标

识记与理解

(1)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以及到达陕北的时间、地点;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地点;

(2)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

(2)通过探究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意义,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绘制简单的《红军长征路线图》,列举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绘制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长征中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团结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2)形成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今后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在新时代中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2、重难点突破

重点分析

(1)中央红军的长征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八年级学生只需以此为点,以点带面,认识上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体会红军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遵义会议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在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会议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即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就从党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重点突破方案

(1)让学生阅读教材,参与“重走长征路”的活动,找出红军经过的重要地点,把它们连成线,制作红军长征路线简易图,使学生在绘图过程中掌握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

(2)指导学生从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引入,比较会议前后红军长征截然不同的状况,突出强调会议对以后革命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解决重点问题。

难点分析

认识和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难点突破方案

对这一问题,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历史理论,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一定要与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指导革命取得胜利。遵义会议正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因此,它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才使得长征取得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四、教法与学法

当前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与学的进一步转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学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

(2)探究式教学法: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组织形式,通过自主独立的探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

(3)比较法:比较类似的历史事件,得出结论。

(4)读图法: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了解发生的历史事件。

(5)分析法:分析史实,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

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诗词、故事、歌曲等相关资料。

(二)新课导入

组织简短的“长征诗词朗诵”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赛,各组代表朗诵自己最喜欢的长征诗词。教师激情点评,把学生带回到那充满困难,也充满斗志的长征岁月,由此引入新课。

(三)新课探究

第一环节:探究课文、感知长征

1、长征的原因

出示五次“围剿”的力量对比表:

学生看表、分析,归纳出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反围剿的失败,迫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了向西突围的漫漫征途。

2、长征初期的路线

出示《长征路线图》,学生结合此图,阅读教材P70小字材料,提炼出长征初期的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突破四道封锁线后为什么是生死关头?在这个重要时刻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带来了怎样的结果?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在遵义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遵义会议。

3、历史的转折——遵义会议

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①背景:会议前红军所面临怎样的局面?

②内容: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解决了哪些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