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教案下册六年级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我为家乡做导游 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我为家乡做导游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2.掌握导游知识和技能,提高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3.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家乡之美,培养爱家乡、保护家乡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为“我为家乡做导游”,包括以下内容:1.家乡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学习:通过教师讲解、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2.旅游资源的发现和探索:学生自行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进行调研,了解景点的特点、历史背景等,并进行实地考察。
3.导游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习导游知识和技能,包括导游文化、导游礼仪、口语表达、讲解技巧等。
4.导游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技能,编写导游词、设计景点路线图,进行导游实践活动。
2.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模拟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自主选择调研的旅游景点,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探究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合作学习法:学生结合自己的调研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制定导游路线图和编写导游词。
4.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真实的导游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活动过程1. 预热环节教师介绍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和目的,并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2. 学习和调研环节1.学生自主选择调研的旅游景点,并进行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
2.学习导游知识和技能,包括导游文化、导游礼仪、口语表达、讲解技巧等。
3. 整理和策划环节1.学生结合自己的调研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制定导游路线图和编写导游词。
2.学生按照导游路线图进行实地考察,并对编写的导游词进行修改和完善。
4. 导游实践环节学生进行真实的导游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学生调研、整理和策划的情况:分别对学生的调研报告、导游路线图和导游词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于家乡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了解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2.过程与方法(1)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习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3)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3.情感与价值(1)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教学准备】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各地民风民俗。
2.向父母或长辈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
3.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
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就是风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指导课。
二、了解何为“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之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三、说家乡风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音乐-六年级下册-《我爱我的家乡》参考教案
《我爱我的家乡》教学目标:1、从歌曲《我爱我的家乡》中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体验投身自然怀抱的欢欣愉悦,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引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2、鼓励学生把自己家乡的美好景物编成新词,唱给小伙伴听。
教学重点:1、把对家乡的爱熔进歌声中。
2、把自己家乡的美好景物编成新词。
教学难点:1、歌曲《我爱我的家乡》中的一字多音的唱法。
2、歌曲旋律演唱尽量做到“声断气不断”。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说一说:1、教师语言激趣:师:一个快乐的暑假结束了,同学们又踏进了校园的大门,今天崭新的学校给了同学一个惊喜。
我想,暑假期间,你们很多同学一定去了许多地方,长了很多见识,老师请同学上来讲讲。
2、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
3、教师小结:我们的国家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山川秀丽,你到过的那些地方有它自己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同步提高,你回越来越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喜欢我们共同的家乡。
二、学习歌曲《我爱我的家乡》:1、播放歌曲录音——听一听:感受歌曲的情绪及音乐形象。
2、出示歌谱歌词——读一读:(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老师用琴轻轻弹出歌曲旋律,为朗读伴奏。
注意附点节奏处的朗读,可以请节奏感教好的同学领读,或由教师范读。
(3)说说歌词中“最高的山峰”“宽阔的海洋”“古老的宫殿”“最长的城墙”分别指什么,介绍一下这些地方,激发爱国热情。
①最高的山峰:指的是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我国的西藏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
藏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玛”是第三的意思,因珠穆朗玛峰附近还有四座山峰,“珠穆朗玛”意为第三女神。
听歌曲《珠穆朗玛》②“最长的城墙”是指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骄傲。
③“古老的宫殿”是指故宫,又称紫禁城。
周末实践活动——走进家乡——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周末实践活动——走进家乡——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本次周末实践活动的主题是“走进家乡”,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强化爱家、爱乡的意识。
本次活动以多种形式、多个角度展现了家乡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感悟,体验中增长。
以下是针对本次活动的教案及实践心得。
I. 教案1. 活动目的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文化、风俗和自然风貌,了解家乡的历史、传统文化、名胜古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 活动内容(1)实地走访家乡文化、风俗和自然景观家乡文化:走访桃花源村的古建筑、书院、祠堂、村史馆等,了解家乡传统文化。
家乡风俗:走访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各种节日的庆祝活动,感受浓郁的民俗风情。
家乡自然景观:走访绿荫公园、池塘、河流等自然景观,体验家乡自然美景。
(2)调查研究家乡特产和名胜古迹家乡特产: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的土特产和地方美食,让学生更加认识自己的家乡,提高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
家乡名胜古迹:通过走访探险,了解当地的名胜古迹,让学生在感受风景的同时,感受到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
(3)文艺表演和文化展示开展文艺表演和文化展示,让学生通过课堂之外的方式,展示自己了解的家乡文化、彰显他们的艺术才能。
3. 活动步骤(1)分组交流将学生随机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家乡文化、风俗、自然景观等方面的了解程度进行交流并相互补充。
(2)实地考察将分好组的学生带到实地进行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家乡的文化、风俗和自然景观,调查研究家乡的特产和名胜古迹。
(3)文艺表演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凭借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对阅读、话剧、歌舞等方面的掌握,挖掘和展示家乡文化内涵,让文艺表演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知识和才艺的舞台。
(4)结语对学生进行总结,强调本次活动的目的以及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掌握的知识、经历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家乡、了解家乡并树立对家乡的责任和归属感。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家乡非遗的传承》教案
《家乡非遗的传承》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2.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中国历来有“文明古国”之称,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就来拾起这个古老的话题,开展一次主题为“家乡非遗的传承”的活动课。
希望通过大家的参与,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展开宣传和保护行动。
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鲁绣皮影剪纸二、什么是文化遗产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三、联系实际,保护“非遗”1.社会各界已经意识到保护非遗的重要性了,同学们知道吗?我们学校的社团活动,也有非遗项目呢?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我们班也有同学参加的。
2.请参加的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了吗?对,是我们中国的剪纸艺术。
3.请参加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剪纸”4.像“剪纸”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没有人传承,那我国将有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那该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啊!所以,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5.讨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措施和建议,理解、认同家乡传统文化,并乐于传承。
1)学生可以分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讨论,提出对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措施和建议。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家乡河流生态探察 全国通用
《家乡河流生态探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保护家乡的环境”中包含三个活动内容:家乡河流生态探察、宣传科学施肥和我是环保特使,活动内容相当丰富,形式也很多。
“家乡河流生态探察”这一活动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联系密切,能激起学生的活动兴趣。
近年来,随着我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大力实施城镇化建设,县城人口增加,导致用水资源紧缺,各种水源受到污染,影响着市民的身体健康。
通过本次活动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县水资源现状,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能自主学习,能合作探究,遇到自然和社会问题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河流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观察、合作、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探察,访问,并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河流存在的环境问题。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的密切联系,树立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
学会向家人及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通边活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的密切联系,树立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
教法学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对家乡河流进行实地探察。
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介绍家乡确定主题。
(播放“龙里宣传片”),提问:你知道这是哪儿吗?(龙里)是的,这就是我们的家乡---蓬勃发展中的龙里、日新月异的龙里。
作为龙里人,你了解自己的家乡吗?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家乡的概况(课件出示龙里县概况),再来了解一下家乡自然资源---水资源。
过渡:这些河流的生态环境如何呢?这就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探察去了解,我们本次活动的主题就是《家乡河流生态探察》(板书:家乡河流生态探察)第二环节:合作交流体验成功。
过渡: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分组对家乡河流的进行了实地探察,在探察活动中老师还要求大家分组行动、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注意安全,同学们都做得非常好!也一定有许多收获。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自己参加过的风俗活动的经历。
2.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会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3.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民俗作品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表达方法,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家乡又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但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分享你所知道的民风民俗吧。
二、畅谈风俗习惯1.什么是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不同的风俗。
(提示:可以是调查了解到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是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1)生产习俗。
水稻是湖北的主要农作物,在选种和插播的过程中都有着当地盛行的一些习俗。
过去,在播种前农户会选取少量谷物,放在神龛或灶台前,点上香烛,观察它发芽的情况,预测年成好坏。
插秧时,有打“秧鼓”、唱“秧歌”、送“秧茶”的。
(2)建房习俗。
正式动工时,亲朋好友都要带上猪肉、豆腐、糍粑、挂面、烟酒或贺联前往祝贺,主人置酒设宴款待,称之为“吃神福”。
“架桁条”“起梁”等也都有一定的讲究。
(3)过节习俗。
黄冈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
整个春节,从“小年”(腊月二十四)开始,历时二十多天,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
传统习俗里,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洁锅灶、点灶灯、接祖宗。
三、写作思路点拨刚才大家一起畅谈了自己所了解或实际体验过的家乡风俗。
这么多的风俗都有着它存在的一定道理,我们如何把它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呢?请走进第一单元的习作阅读提示。
小学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第六单元活动1《了解家乡的防洪措施》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第六单元活动1(了解家乡的防洪措施)样
板教案
第六单元灾害的预防与应对
活动一了解家乡的防洪措施
一、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家乡的防洪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家乡防洪措施的了解,进一步增强防灾意识
感情、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防灾意识。
二、活动重点了解洪灾的危害和预防洪灾发生的措施
三、活动难点了解本地的防洪措施
四、活动打算〔学生打算〕搜集有关洪灾的资料。
〔教师打算〕搜集有关觉洪灾的资料和预防洪灾的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然灾害有很多,我们以前也学过了地震、泥石流等灾害的知识,今天我们来了解洪灾的有关知识,以便更好地预防洪灾。
二、了解洪涝灾害
1、了解洪涝灾害的成因。
2、洪涝灾害所带来的危害。
3、预防洪涝灾害的措施。
三、了解本地的防洪措施
1、制订采访方案
依据采访的旷目的,确定采访的时间、内容和人员。
2、实施采访
采访本村和本镇水利工作人员,了解本村和本镇的防洪措施,并做好采访记录。
四、交流采访
1、把采访到的本地防洪资料向同学们介绍。
2、教师对学生的采访进行评价。
五、完成课本第81页的“学习单〞。
六、课后延伸:进一步搜集有关预防洪涝灾害的信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重点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难点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文字介绍。
【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板书:家乡的风俗)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多样性→)【出示课件2】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出示课件3】2、结合ppt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9830;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习作内容: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可以写一写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也可以写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还可以写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二、习作目标:1.抓住重点写“家乡风俗”,写出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特点写出重点,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课前向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一、谜语引入主题1.节日习俗知多少:“十里一风,百里一俗。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地都有各自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民风。
老师先带同学们进入猜谜板块。
2.看图猜节日:课件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的一些风俗。
学生一边猜一边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师生一起品味中华大家庭浓浓的家乡情。
二、初步了解民俗1.何为“民风民俗”: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春节习俗大百科:“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你家乡的春节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和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个简单的介绍词。
现在开始同一个籍贯自由组合,资源共享,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特色的风俗。
3.图文出示:师生共同梳理各省的春节风俗【浙江】杭州:罗神竹舞、赶十八、打年糕绍兴:送灶、社戏。
温州:分岁酒。
东阳:抲年鬼。
【四川】走人户、游喜神方、人日祭诗圣【福建】过火群、隔年饭、长年菜、分圆【江西】板凳龙、吃隔岁、换茶、掸青、起牙【山东】贴年红、送百神【陕西】做面食、做顶针、扭秧歌……【设计说明:由于寄宿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班级学生籍贯基本不少于10个省。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课件(含Word版范文)
放爆竹
放爆竹吓跑怪兽 “年”,过春节 俗称“过年”。
吃饺子
给压岁钱
“饺子”与“交子”谐音, 形同元宝,吃饺子象征发 财。
包压岁钱吓跑小妖“祟”, 因其与“岁”同音,所以 称为“压岁钱”。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 时,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农历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一天的月亮比 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
各种 习俗
生产习俗:插秧、 播种、开镰、祭 土地神……
生活习俗:婚 丧嫁娶、建房、 成人礼……
过节习俗:春节、 元旦、清明、中 秋、重阳、花 朝……
扫尘
贴福
因为“尘”与“陈”谐音,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 的含义。
福字要倒贴,谐音 “福到了”。
贴春联
春联为春节增 添了喜庆气氛。 春联的贴法要 看横批的书写。
开头:(略写)儿时的端午节使“我”难以忘怀。
(开门见山式)
儿
①端午节的早晨,“我”观看外婆做粽
时
的 中间:介绍
端
风俗
午
馅、蒸鸭蛋、编络子的过程。(详写) ②“我”和小伙伴观看赛龙舟。(详写) ③“我”吃粽子。(略写) ④“我”觉得母亲包的粽子、编的络子 少了些什么。(略写)
结尾:(略写)“我”真怀念儿时的端午节。(首尾呼 应式)
开头:(略写)在我的家乡湖北黄冈,端午节有在门窗上插
蕲艾的习俗。(开门见山式)
家
乡
①人们是如何插蕲艾的。(详写)
的
中间:介绍
②插蕲艾用来驱邪的民间传说。(略写)
风
风俗 ③蕲艾的药用功效,驱蚊子、除害虫,
俗
防止害虫进入室内。(略写)
结尾:(略写)端午插蕲艾的风俗有民间传说,也有科学道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课题:《我为家乡做宣传》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设计课题:《我为家乡做宣传》一. 教材分析《我为家乡做宣传》这一课题旨在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介绍家乡的特点和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特色美食等方面。
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对家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家乡的特色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特色美食等方面的内容。
2.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介绍家乡的特点和优势。
3.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4.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家乡的特点和优势,学会介绍家乡的方法。
2.难点:如何创新性地介绍家乡,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了解家乡的特点。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互相学习的意识。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家乡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借鉴和运用。
4.讲练结合法: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操作训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家乡的资料、图片、视频等,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准备介绍家乡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家乡的美丽图片、视频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自己的家乡了解多少?家乡有哪些特点和优势?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特色美食等内容,让学生对家乡有更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家乡的特点或优势,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地介绍。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建议和帮助。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传统风俗文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的观察、描述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2.材料:笔、纸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4.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温馨舒适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或小视频展示家乡特色风俗,引发学生兴趣。
2.教学目标:介绍家乡风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表达家乡情感的愿望。
3.活动一:学生自我介绍家乡的一两个特色风俗。
4.活动二:小组合作,讨论家乡风俗的意义,并汇总形成小结。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家乡风俗的理解。
2.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家乡风俗。
3.活动一:学生根据所了解的家乡风俗,撰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自由作文。
4.活动二:学生交流作文,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第三课时1.复习:再次强调家乡风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
2.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对家乡风俗的热爱和了解。
3.活动一:小组合作,准备呈现家乡风俗的PPT,每组介绍一种风俗并展示具体场景。
4.活动二:全班讨论,分享家乡风俗的不同之处。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对家乡风俗有了更深的了解,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合作与交流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更主动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考和情感。
五、延伸阅读1.《家乡风俗的魅力》,刘瑞康,少儿图书出版社,2008年。
2.《风俗文化探索》,李宁,中华书局,2015年。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引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热爱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年级下册美丽宝鸡教案
六年级下册美丽宝鸡教案第一章:宝鸡的自然风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宝鸡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使学生认识到宝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宝鸡的自然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三、教学难点:宝鸡的自然风光特点和保护环境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宝鸡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宝鸡的自然美景。
2. 新课导入:介绍宝鸡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3. 知识讲解:讲解宝鸡的自然资源种类和特点。
4. 实例分析:分析宝鸡的自然风光景点,如太白山、法门寺等。
5. 课堂小结:强调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宝鸡自然风光的信息,进行分享。
第二章:宝鸡的历史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宝鸡的历史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
2. 使学生认识到宝鸡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宝鸡的历史背景、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底蕴。
三、教学难点:宝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宝鸡的历史文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宝鸡的文化底蕴。
2. 新课导入:介绍宝鸡的历史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
3. 知识讲解:讲解宝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凤翔剪纸、宝鸡社火等。
4. 实例分析:分析宝鸡的历史文化遗址,如法门寺、炎帝陵等。
5. 课堂小结:强调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宝鸡历史文化的信息,进行分享。
第三章:宝鸡的经济发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宝鸡的经济发展概况和产业结构。
2. 使学生认识到宝鸡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经济发展、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宝鸡的经济发展概况、产业结构和地区地位。
六年级综合实践课《家乡小吃》教案
六年级综合实践课《家乡小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小吃的制作方法和食材,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引导学生发现家乡小吃的特色与魅力,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家乡小吃的简介:让学生了解家乡小吃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
2. 食材与工具:介绍制作家乡小吃所需的食材和工具。
3. 制作步骤:详细讲解家乡小吃的制作步骤。
4. 安全注意事项:教育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注意食品安全。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食材、工具和相关的资料。
2.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小吃,激发学生的兴趣。
3.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家乡小吃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制作步骤。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制作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课堂内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家乡小吃的制作方法和食材。
2. 学生能够注意食品安全,正确使用工具。
3. 学生能够发现家乡小吃的特色与魅力,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资源1. 食材:准备家乡小吃制作所需的食材。
2. 工具:提供制作家乡小吃所需的工具。
3. 资料:收集与家乡小吃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家乡小吃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制作步骤。
2. 演示法:教师演示家乡小吃的制作过程。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家乡小吃。
八、教学难点1. 家乡小吃的制作步骤。
2. 食材与工具的正确使用。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十、教学拓展1. 邀请家乡小吃制作大师进行课堂演示。
2.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小吃店,了解制作过程。
3. 举办家乡小吃品尝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
十一、教学预案1. 备用食材和工具,以防突发情况。
2. 提前与家长沟通,确保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
新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语言应用:创设交际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思维能力: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审美创造:通过阅读习作例文和学生交换习作,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前解析】本次习作话题“家乡的风俗”,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习作话题不仅与单元的主题紧密结合,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教材第一部分,首先点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并配以三幅插图,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唤起他们对风俗的真实体验,拓展习作思路。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提示既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是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并从如何搜集资料、写什么、怎么写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指导。
教材第三部分,对习作后的评改和展示提出具体建议,把全班的习作成果集中成为“家乡风俗作品集”,为学生创设了分享、展示习作的平台,提升学生习作的成就感。
本单元的课文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
同时,在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也曾经安排了“走进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家乡风俗的习作,不仅降低了习作难度,更体现了教材内容编排的有序性和连贯性。
【教学目标】1.能介绍一种风俗或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教学重难点】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导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家乡安阳正在蓬勃发展,作为小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宣传安阳贡献力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从写家乡风俗做起吧。
二、目标航船因为有了目标才能顺利达到彼岸,学习因为有了目标才能事半功倍,一起读。
写作目标1、我能画出习作材料中的关键词,提炼本次习作要求,确定写作重点;2、我能根据习作要求选材,确立中心。
收集资料,列出提纲;3、我能根据习作要求确立独特的写作方法,抒真情实感,显个性特点。
4、我能做到字体工整,字数600左右,和同学分享,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三、学习过程自学:(1)、审题请大家默读材料,边读边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并在书上批注。
1、本次作文属于命题?半命题?自拟题目?2、本次习作的要求我们写哪两个文体?3、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建议、特别强调了什么(加分项重涂)?(根据学生回答,列出板书)自学(2)、梳理导学案——学习任务1、确立题目要新颖,列出提纲我能行。
2、精彩开头和结尾,且听我给你说明。
3、典型事件排时间,特点来历穿插好。
4、写作方法有新意,模仿魔方要发扬。
四、队学交流、合作、预展、抽取任务五、群学展示展示一:定题目,列提纲,说开头,道结尾。
展示二:定内容,说过程,插来历,听谁说。
六、后展示提升亲爱的孩子们,你知道“好作文”的标准吗?一篇好文章有三个标准。
1、语言表达的准确性;2、布局谋篇的创新性;3、主题思想的正确性。
模仿就是魔方,读是为了写。
最近你学到的哪种写作方法可以运用到你的习作中?(指名回答)七、写作歌:家乡风俗并不难,认真审题是关键。
列提纲,分详略,穿插来历和特点,字儿不够事来凑,活动现场和感受。
开头结尾有方法,模仿魔方是高手。
八、结束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家乡的习俗》教案教学目的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
(学生自由讨论)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节》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
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小学六年级 备课 教案 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谁不说俺家乡好
教学课题谁不说俺家乡好(风光篇1)课型新授本课题教时数:四第一教时备课日期:4月28日教学目标:1.能用艺术的眼光欣赏家乡的自然景色美,运用听、看、亲身体验等方式、多角度地感受家乡的自然美、人文美。
2.通过收集家乡资料的活动,孩子们更加关注家乡的一草一木。
3.通过“介绍家乡,夸夸家乡” 的活动,增进孩子们进一步亲近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朴实无华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能用艺术的眼光欣赏家乡的自然景色美,运用听、看、亲身体验等方式、多角度地感受家乡的自然美、人文美。
教学方法与手段:1、安排课前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图片;学生通过绘画形式绘制家乡景点旅游图等。
2、多媒体课件3、《谁不说俺昆山好》歌谱。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寻找家乡。
1、师:同学们,在以前,我们认识了不少少数民族的小朋友。
这图片上的小朋友,大家还记得他们吗?(课件出示新疆、云南、藏族、苗家几幅少数民族小朋友的图片)你知道他们的家乡是哪里吗?2、画面出现各少数民族的美丽风光——云南大理的石林;西藏的布达拉宫;新疆的葡萄沟;依山傍水的吊脚楼等。
二、观赏家乡1、老师这儿还有一些小朋友的照片(班上学生的扫描照片),认识他们吗?(生:认识)你知道他们的家乡是哪里吗?让我们一起来观赏他们家乡的美丽风光吧!(把学生组织到教学活动中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学生自由交流。
根据图中小朋友的服饰、打扮,一起帮他们寻找家乡。
学生根据各地的风光、景色,给图中小朋友“寻找家乡”。
这一活动的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以此导入,学生一定会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图文结合,将2、播放昆山风光短片。
如:马鞍山、丹桂园、集善桥、古镇千灯……3、提问:同学们一定知道他们的家乡是哪里了,让我们大声、自豪地说:我们的家乡是——昆山!三、夸夸咱家乡1、师:同学们,你了解昆山吗?你热爱昆山吗?你能根据你的亲身体验以及你所收集的资料,说一说热爱她的理由吗?2、(教师引导学生从家乡的风景特点;家乡美在哪里等,鼓励学生观察和描述。
六年级下册话说温州完整教案
六年级下册《话说温州》完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温州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增强对家乡的认识和热爱。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培养传承和弘扬温州优秀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温州的自然风光1. 导入:让学生谈谈对温州的了解,展示温州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温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教学内容:a. 温州的山水:让学生通过图片和文字,了解温州的山水特点,如雁荡山、楠溪江等。
b. 温州的气候:让学生了解温州的气候特点,如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等。
c. 温州的动植物:让学生了解温州的动植物资源,如珍稀动物、特色植物等。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温州自然景观,进行介绍和展示。
第二课时:温州的历史文化1. 导入:让学生谈谈对温州的了解,展示温州的历史文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温州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2. 教学内容:a. 温州的历史:让学生了解温州的历史沿革,如东晋设置永嘉郡、宋代成为东南重镇等。
b. 温州的文化:让学生了解温州的文化特色,如温州话、瓯绣、鼓词等。
c. 温州的名人:让学生了解温州的历史名人,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唐代诗人张又新等。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历史文化内容,进行介绍和展示。
第三课时:温州的传统产业1. 导入:让学生谈谈对温州的了解,展示温州的传统产业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温州的经济特色。
2. 教学内容:a. 温州的农业:让学生了解温州的农业产业,如茶叶、水果、蔬菜等。
b. 温州的手工业:让学生了解温州的手工业产业,如瓯绣、竹编、陶瓷等。
c. 温州的工业:让学生了解温州的工业产业,如轻工业、机械制造等。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产业,进行介绍和展示。
第四课时:温州的现代发展1. 导入:让学生谈谈对温州的了解,展示温州的现代发展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温州的现状和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东北话授课内容:东北话教学目标:1、考察和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2、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感受家乡的可爱、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重点:知道自己家乡的方言教学难点:能真正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音频文件《说方言》《龙江剧》《二人传》。
文字资料、图片以及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吗?生背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乡土的芬芳、故园的眷恋、根的追寻.这是人类特有的情怀。
尤其是那些身在异乡的人,听到家乡话,看到家乡人,更会感到格外的亲切与温暖。
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浓浓的乡音、乡情中长长大的。
引入课题二、学习新知师:先来说说“乡音”。
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可以说是“南腔北调”,我们的家乡话叫什么呢?谁知道?师:谁会说?说一两个词语也可以。
(1)说一说东北话。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方言在我们的生活巾渐渐隐退了,看看你们能把这些东北话翻译成普通话吗?[课件出示一些典型的东北方言](2)发现了吗,东北话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很多演员把它运用到小品、相声、评书等艺术表演之中?师:东北活最接近普通话,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是最富亲和力的一种语言。
白山黑水养育了我们豪放、热情的个性,东北话也带有这一特点。
(3)各地方言都带有当地人鲜明的性格特征,下面就请大家来听一听[课件播放:侯宝林的相声](4)读一读:话说东北话三、总结踏一方土,饮一江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这黑土地上,有我们割舍不断的乡土情怀,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根就在这里,让我们共同珍视这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吧。
第2课、通化市授课内容:通化市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到通化市是吉林省的地级市。
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通化市的经济教学重点:关注和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加深对通化的认识,从中发现引以自豪的地方,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积极地参与设计、规划家乡的未来。
教学准备:通化市地理位置图、文字资料、图片以及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引发探究欲望师:观赏红叶视频,你知道这是哪里吗?引入课题通过近一段时间的一系列的走访,调查和研究活动,一定受益匪浅吧!生:当然了!师:别忘了,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哦!让我们一起分享交流吧!二、交流资料,深化认识。
1、交流“通化市概况”:通化市是吉林省东南部和东北东部最大的区域中心城市,吉林省第五大城市,同时也吉林省距出海口最近的城市,是中国医药城,中国葡萄酒城,中国钢铁城,素有“人参之乡”、“中国中药之乡”、“优质大米之乡”、“葡萄酒之乡”、“滑雪之乡”和“中国松花砚之乡”的“六乡”之美誉。
著名旅游景点:靖宇陵园、五女峰等国家森林公园、千叶湖、集安高句丽古墓群(大屏幕展示图片,并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全体师生随着优美的旋律齐唱)2、读一读:通化市简介3、试一试身边的十五中,有哪些是可以和“通化市”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大家一起分享有关通化市的信息4、如果选择10个词来概括描述“通化市”,你会选择那些词?他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三、总结同学们,你们搜集到的材料比我预想的丰富得多,通过这节课,极大的发挥了你们的潜能,使我看到了吉林美好的明天,看到吉林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
第3课、预防传染病授课内容:预防传染病教学目标:1、春季传染病相关类型与相关知识了解。
2、学会如何预防春季传染病,进行相关知识的了解。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等有全面的了解;让学生知道讲究卫生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学准备:关于预防传染病的挂图、录像、文字资料、图片以及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戴着口罩进入教室。
(2)电脑展示学生的“体温监测记录表”,图片等,引入甲流感。
引入课题二、新课传染病有一定的地域性。
我们需要了解和预防传染病,保持健康的体魄。
1、打开网络视频,播放关于H1N1的新闻报道。
师:通过视频的观看,请大家回答我的问题,包某得的是什么疾病?为什么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作了重要报道。
(生:H1N1 属于传染病)师:那传染病有什么特点,需要我们去重视呢?(生:能传染、能流行)2、你平时听说或了解过哪些传染病?3、为什么需要预防传染病?4、学校和学生在预防传染病方面应该做好哪些工作?(1)学生交流,各抒己见。
(2)用自己手中的武器——笔,完成传染病预防常识的健康宣传画。
每个小组画一张“预防传染病”的宣传画,提醒同学们预防传染病的传播!读一读:主要传染病及其预防三、拓展(1)在日常生活中,你应该怎样预防传染病呢?(2)健康倡议:预防传染病。
提出口号——预防传染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第4课、城乡差别授课内容:城乡差别教学目标:1、感受城乡差异和党的富民政策.树立实现共同富裕的使命感,自觉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在了解城乡差距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缩小城乡差距的方式与途径,做到为城乡直通献计献策。
3、了解城乡之间的差异和差距及产生差距的原因、影响,理解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
教学重点:在了解城乡差距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缩小城乡差距的方式与途径,做到为城乡直通献计献策。
教学难点:在了解城乡差距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缩小城乡差距的方式与途径,做到为城乡直通献计献策。
教学准备:收集或拍摄城市与农村的照片,思考、观察、体会城市农村的生活的差异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视频。
二、新课学习1、观看多媒体展示城乡图片。
2、同学们说说对城市和乡村的印象。
师生共同归纳:农村:蓝蓝的天、绿油油的农田、红砖灰瓦的房子、幽静的乡间小道、缕缕炊烟。
城市:高耸的居民楼、商业大厦、繁华的街道、川流不息的车辆、拥挤的人群。
3、感悟角:美方欣赏(1)城乡差别表现在哪些方面?生:首先自然景观和社会环境的不同。
其次是人的观念;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2)除了上述的差异,城乡之间还有哪些差异?(3)在你眼里,家乡的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有哪些差别?(4)和小组同学一起总结“城乡之间的十大差别”,然后参与全班交流。
4、读一读:城乡的主要差别城乡之间为什么会有差别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假如你是生长或市长,你会怎么面对目前存在的“城乡差别”问题?请和小组其他成员形成统一意见,然后参与全班交流。
第5课、牛秉坤授课内容:牛秉坤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名族悠久的历史、辈出的人才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对名人文化的积绽,陶冶道德情操。
2、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汇报展示的能力3、追寻名人的足迹,激活成才的动力。
教学重点:了解牛秉坤的事迹教学难点:了解牛秉坤的事迹教学准备:收集牛秉坤的事迹,文字,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吉林大地上,许多人为家乡、为祖国的发展做成了贡献。
有“东北首富”之称的牛秉坤生于清朝默念,医生从事金融活动和慈善事业,还创建“喜连成”京剧科班,为中国京剧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新课1、读一读牛秉坤其人其事牛秉坤(1866-1943)字子厚,吉林市人,祖籍山西太原市。
他是著名巨商“船厂牛家”的第四代传人。
牛秉坤另一大成就是创办了“喜连成”京剧科班,为中国京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改客版从1904年到1944年共招手了12班,培养了京剧学员700余人,很多学员日后在京剧界都成了“名角”,比如,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京剧大师。
如果说北京是京剧的诞生地,那么吉林就是京剧的第二故乡。
梅兰芳曾说:“没有牛秉坤,就没有今天中国戏剧的兴盛。
”1943年,牛秉坤病故于北京,享年77岁,后葬于吉林市。
2、试一试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善人”或道德模范?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信息吧!第6课、屈辱的岁月授课内容:屈辱的岁月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通过一系列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分析和理解近代一系列战争及战后条约带给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看清殖民主义的侵略本质,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2、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沟通能力以及竞争意识教学重难点: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屈辱和灾难。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视频、习题,学生课前搜集列强侵华战争相关资料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
展示中国在经济、科技、国际地位等方面领先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国庆60周年阅兵式简短视频。
提问:这些能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之后总结:现在的中国很强大!可以说,我们中国在很多领域都把很多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远远抛在身后。
可是,曾几何时,我们的国家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泱泱大国任人宰割却毫无还手之力。
2.师生互动。
读一读:被侵略的屈辱(1)美丽的罪恶-鸦片的危害展示罂粟花美丽绽放的图片,启发学生是不是美丽的事物总会给人带来美好呢?展示鸦片毒害中国国民的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同时补充英国走私到中国的鸦片数量、中国因为鸦片而流失白银的数量统计数据,让学生归纳总结出鸦片的大量输入对中国的严重危害。
(2)风云突变-近代中国经历的战争浩劫从鸦片战争起,中国开始了百年的屈辱岁月。
之后又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战争浩劫,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前分成的八个小组按照要求分工合作,结合教材及课前搜集的材料填写活动表格,五分钟以后每个小组的发言人到前面来展示小组活动的成果,时间要限制在两分钟之内,未完成的小组要扣分。
之后各小组按要求汇报,其他小组纠错。
同时教师补充重点解读及火烧圆明园视频。
(3)铭记历史-回顾屈辱的岁月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共同学习了中国近代史上那段屈辱的岁月。
为完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总结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4)想一想-感悟升华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历史的目的,进而要求学生思考“从这段屈辱的岁月中,我们能够读出什么?为什么中国一败再败?”学生讨论过后,进而引导学生回答“那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才能从屈辱中走出来呢?”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段历史?”3.课堂总结。
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
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第7课、不屈不挠的人们授课内容:不屈不挠的人们教学目标:1、唤起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2、知道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中体会中华民族顽强的抗争精神;教学重难点:探究并了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原因,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