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高原现象”及应对

合集下载

教师成长“高原现象”成因及应对探析

教师成长“高原现象”成因及应对探析

研修yɑn xiu当前,教师专业成长普遍存在“高原现象”,其特征表现为教师在专业成长进程中出现了停滞甚至是倒退。

处于“高原期”甚至是“荒原期”中的教师,往往寻找不到前进方向,甚至失去前行的动力,事业发展进入低谷。

一、教师成长“高原现象”的成因探析首先,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是“高原现象”突现的温床。

当前正处于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知识的积累、更新呈几何级数滚滚向前。

时代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位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知识素养。

对身处繁忙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教师而言,知识、理念、教学艺术的转变甚至是蜕变并不易,学习跟不上,“高原期”就可能随之而来。

而且,人的认知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把新知、新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转变为教学能力需要时间,知易行难也会造成“高原期”。

其次,日趋上升的各方压力是“高原现象”山顶的“稻草”。

教育是社会民生的焦点,处于全社会关注的风口浪尖。

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都要求教师要有优异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压力成为压在教师肩膀上的一座沉重大山,让教师时刻绷紧了弦;另一方面,来自各方的监督,又要求教师管理走向科学人文,告别粗暴简单的教学方法,不得轻越雷池,而新时代越来越富个性、难管的孩子又逼得教师在管理上绞尽脑汁,加之,班级生员的爆满、日益繁重的工作量、职称评定……身处质量、管理、成长的夹缝中,在特定时候,这些不断放大的压力就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教师对工作产生怀疑,对教学产生厌倦。

再次,性格缺陷的个体因素是“高原现象”爆发的内因。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不同教师的性格存在很大差异,有偏执者,有内向者,有狂放者……例如,有些偏执的教师很难突破瓶颈,他们常常会固守原有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新理念、新观点产生深深的隔阂,最终导致成长障碍,个体的“高原期”也就“应性格”而生。

所以,每一位教师“高原现象”的突现,既有时代的、社会的、环境的外因,也有不可忽视的必然内因。

联系个人实际,从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角度,谈谈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联系个人实际,从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角度,谈谈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联系个人实际,从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角度,谈谈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1、正确理解人生,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人生本来就是一条波浪线,有高峰,也有低谷。

我们作为老师要时刻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不为挫折所困扰,暂时处境艰难,要寻找积极因素,决不放弃取得可能成功的一切机会,创造条件迎难而上;面对挫折,不应幻想奇迹出现,依赖他人,更不能畏缩,自暴自弃,而更应该锲而不舍,勇往直前,以毅志对付挫折,笑傲得失。

2、掌握正确方法,认真调适心理。

(1)学会宣泄,缓解紧张。

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尤其心理压力更大,既要搞好素质教育,又不能降低了升学率,既要在夹缝中生存,又要在两难中取胜,不知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又不知有多少的苦。

应有选择地找同事、领导、朋友或自己信得过的人面对面尽情倾诉,也可以用书信等方式交流,利用各种方式把挫折、委曲说出来。

也可以借助活动如打球、郊游等把挫折中积累的能量排遣出来,使情绪得到缓和;如有意识地做操、散步等控制生理及心理活动,调节因紧张反而紊乱的心理生理功能。

(2)学会幽默,自我解嘲。

不妨采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调节一下失衡的心理,冷静地看待挫折,使工作增加情趣和活力。

(3)自我暗示,自增信心。

不妨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要成功”、“我比他人更善于控制自己”,对自己说的话往往更能影响自我感觉,只要我自信就会改变沮丧情绪,工作就会出现新的意义。

(4)理喻反问,摆脱困扰。

为失败挫折找“借口”,或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暂摆脱困扰,排除自卑心理,平静心理之后,再仔细分析原因,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和如何采取措施。

3、正确认识自我,制定恰当的人生目标。

一分为二地对待自己,对自己客观地认识、评价、监督、控制,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可行的奋斗目标。

(1)通过生活经历、教学历程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应包括自己的观念、价值、情感、态度、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等,客观、冷静地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查中重新了解自己,从而客观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期待和要求,不因无法达到过高的要求而产生挫折感,也不因过于轻易达到过低要求而陷于自傲的境地。

专家型教师职业高原期的应对策略

专家型教师职业高原期的应对策略

专家型教师职业高原与职业压力教育心理学家在研究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时,发现了人类在学习的一定阶段上会出现效率降低,进步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1]1977年美国职业心理学Ference等将它引入职业生涯领域,用以描述个体由职业生涯发展的停滞所引发的诸如疏离感、低效能感、挫折感、失败感等系列职业生涯认同危机。

他们将职业生涯高原现象定义为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中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非常小。

Feldman等先后又从晋升、流动和责任角度重新界定了职业生涯“高原现象”,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

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现已成为职业生涯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教师职业地位的提高,许多高学历毕业生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同时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呼唤专家型教师。

斯腾伯格认为:专家型教师不同于一般教师,他们是在其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和组织化了的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

[2]专家型教师一旦进入职业高原期会对教师、学校和学生三方面造成影响,应当加以重视。

一、专家型教师职业高原期主要表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要经历新手教师阶段、熟手教师阶段,最后发展为专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的内涵有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科知识、出色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研究能力。

[3]专家型教师的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职业高原期的到来,成为专家型教师后也会出现职业高原期。

专家型教师的职业高原期的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上的变化。

1、生理方面教师职业是需要教师个体身心极大付出的行业,尤其是专家型教师,承受的压力尤其大。

在重压之下,容易感受到的是个体生理方面的不适应症状,如饮食不香、睡眠不好、身体乏力、体重降低、精力减退等,呈现亚健康状态等。

2、心理方面教师职业是用生命去塑造和完善生命的过程,对生命的塑造与完善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境,具备对职业的热情和激情。

专家型教师已经从事教师职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很难始终保持着职业的热情和激情,容易产生例如情绪、情感体验趋于平淡,甚至逐渐丧失职业激情与热情,感觉生活乏味、精神疲惫等心理问题。

论教师教育能力的高原现象及对策

论教师教育能力的高原现象及对策

论教师教育能力发展中的高原现象及对策束义福教师的教育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习经验积累过程,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某一阶段出现高原现象。

所谓高原现象是指在操作技能及学习过程中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即在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上,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速度减慢甚至停滞。

教师教育能力的高原现象表现为教师情绪情感疲劳,工作热情低下,对学生表现出冷漠消极行为,减少师生间的互动,削弱对工作的投入质量,降低了工作中效能;强化了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倾向,工作乐趣及自信心消失,甚至个人精神的价值也受到动摇。

一、教师教育能力发展阶段教师教育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和教育影响力等)的发展,一般可经历四个阶段:(一)始发阶段:这一阶段大多存在于刚走上教学岗位青年教师的第一、二年里。

他们初上讲台,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及教学方(技)法的掌握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头开始的,大多数新教师感到环境是全新的,和师范院校课堂上所学理论相距甚远。

因此,教育行为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显得呆板、不自然,缺乏教育机智,教育效果欠佳,成功率不高。

这一阶段,他们经常出现急躁、沮丧等消极情绪,自信心与自尊心比当学生时要低,甚至发生专业思想动摇或产生厌教心理。

此阶段的最大障碍不是知识和理论方面的,而是心理和经验方面的,即心理准备不足和缺乏做教师的直接经验。

这阶段教师可塑性强,易接受外来影响。

学校对他们管理应多加引导,确定标准,从严要求。

可采用结对子、铺底子、压担子等措施,即在教育教学实行导师制,由学校老教师或名教师与青年教师签订结对目标责任协议书。

学校开展一系列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活动,营造一种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校园氛围,建立有利于教师激励机制,尽量提供学习、培训、参观、考察的机会。

学校对青年教师“放担、放心、放手”,鼓励他们勇挑重担,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发展。

教师自己要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放开手脚勇于实践。

即有终身从教的决心,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进取心,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刻苦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认真研究教法,虚心学习他人,并广泛培养各方面兴趣。

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与对策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是指教师长期处于职业发展的高峰期,但职业发展却停滞不前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到教师的职业发展,也会对教育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有哪些,应该如何解决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教师的职业发展主要依靠职称评定,但职称评定体系存在着诸多弊端,如职称评定条件不科学、评定流程不透明、评定结果不公平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教师的职业发展难以有所提升,使得许多教师长期处于职业高峰期,却难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另外,教师职业高原现象还与教师职业满意度有关。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面临着工作压力大、社会关注度低、待遇不优等问题,使得许多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充满担忧,也导致了他们对职业的满意度不高。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呢对于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需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完善教师职业发展体制机制。

应该加强对教师职业发展的规划与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职业发展体系,提高教师职业发展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2.提高教师职业满意度。

应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到充实和满足。

3.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

应该为教师提供定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引导教师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应该帮助教师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使教师能够在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避免长期处于职业高峰期而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需要加强对教师职业发展的规划与管理,提高教师职业满意度,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

浅谈“高原现象”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高原现象”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高原现象”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成因及对策吴中实验小学张郁芳现实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听到某些教师在感叹:我的教学水平再也上不去了,有时甚至越教越不知道怎么教了……诸如此类的感叹,反映了一个事实——教师的教学水平出现了停顿现象。

很多教师从教五六年后或是十年以后,都会表现出类似状况。

这就如同于动作技能的学习曲线,教育心理学中称之为“高原现象”。

动作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显示的是:练习者开始进步快,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后期进步慢,中间的停顿期叫高原期或高原现象。

同样,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

美国教育协会(NEA)196 1年在《谁是一位好教师》一文中,从教师服务成绩评定的总趋势的曲线中,揭示了如下规律:在教学前几年,随着经验的增加,教学效果显著上升,教了五六年以后,教师已习惯于已有的教学程序,进步速度就不像前一阶段那样快,并且有逐步下降的趋势,照此下去,即使再教20年,也不会有多大进步,只能应付教学,最后出现衰退现象。

“高原现象”是一名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的出现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它使许多教师无法脱颖而出,有的教师因此开始走下坡路。

我们常常批评这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几年一成不变,实际上就是指这种现象。

如果他们能走出高原期,再次进入提升期,这个时候,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就会产生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有的甚至就能成为有影响的名教师。

因此,帮助教师突破“高原”现象,在教学上产生一个大的突破,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关注教师的“高原现象”,通过对教师职业生涯的全程审视,剖析教师的职业高原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从教师个人及外围条件寻找突破教师职业高原的有效策略, 实现其专业的进一步持续发展。

一、正视教师成长过程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出现此类情况有主观和客观原因。

其主观原因在于:第一,经验的束缚,缺乏时代意识。

联系个人实际,从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角度,谈谈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联系个人实际,从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角度,谈谈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联系个人实际,从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角度,谈谈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答:(一)自主学习,丰富专业底蕴1、向书本学习,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

2、向同事学习,进一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二)自我反思,提升实践智慧1、在教学理念上,反思主体地位的凸显,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反思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点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反思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反思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反思教学目标的落实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等。

2、反思缺失在何处,上完一节课后要反思:哪些内容处理不恰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个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个问题设计不科学、哪项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些过程交流不充分、哪些语言评价不得体。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组织是否科学、活动安排是否合理等等,写教学反思,为今后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提供借鉴。

(三)坚持练笔,提升教育理论和教育质量水平的提高要勤于练笔,多写一些教学随笔、教学日记、教学感悟以及教学论文,使自己的思想进一步深化,原有的一些零碎的、散乱的、初步的心得和观点得到进一步论证、充实,使其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另一方面,学校管理目标和评价标准的影响。

时下多数学校屈从于联考的成绩,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评价教师唯分数、唯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学研究变成了考试研究,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失去了灵光,这样必然把教师知识和能力局限在“教书匠”型的狭小范围内,极其影响教师能力的发展。

社会环境中缺少竞争气氛和公平竞争的机制,对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有消极影响。

学校工资晋升、奖金发放、职称评定,甚至评优评先等还没有真正成为推动教师学习和工作的杠杆,论资排辈,平均主义严重,一些教师看到比自己并不强的教师提干、晋级,心理不平衡,可有的荣誉已被人家独领风骚,觉得自己前途无望,于是在满是嫉妒和无望中丧失竞争的动力。

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

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

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第一篇: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工作中,教师们会出现一个普遍性问题:工作近十多年了,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取得一些成绩,本身还有继续发展的愿望,可是却无法突破现有的教学现状,为此很是苦恼。

也常有领导会说:“某某学校有很多教师原来都是很不错的,为什么这些教师现在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还后退了呢?”其实,这种现象很正常,这就是教师们在专业化发展过程的“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

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好像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

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被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而许多经受着“高原期” 现象的困扰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和克服高原现象,将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高原现象”,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有教育专家将教师专业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适应阶段。

从教的1—2年内,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和技巧,适应课堂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

第二,成长阶段。

从教3—8年之间,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最迅速的阶段。

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已有较多的成功与失败的体验、已获得初步的教育教学经验。

第三,称职阶段或熟手型教师,又称为高原阶段。

进入这一阶段,一般是35岁以后。

在这一阶段,教师已基本上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能驾驭班级、课堂。

业务水平、自信心、外部的评价都达到较高水平。

但是,相当多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在这一时期开始缓慢下来,一部分教师甚至出现了停滞,定型为教书匠。

第四,成熟阶段(也称专家型教师)。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将经历重大改造,认知、情感、人格等全面升华,形成了自己教育教学的独特风格和特色,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甚至对教育教学理论某些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者下降的现象。

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

这种“高原现象”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胜枚举。

实验与研究发现,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

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好象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

一、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特点(一)教师专业成长中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分析首先,非支线性发展是产生“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而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虽然,教师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但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并不是同步的,知识掌握在先,能力形成在后。

所以,把这些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转变为一种技能、能力则需要—定的时间。

此外,新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与教师原有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构成了矛盾,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必须把新的理念、要求、技能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发生联系,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

然而,这种体系和系统既不是动作的简单累积,也不是动作间联系的简单加强,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

这种融合不是一中文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在教师的知识还没有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之前;在教师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还没有形成以前;在知识与能力的新老交替的格局还没有完成之前,必然会出现—个新旧过渡的时期。

这时,教师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发展都会处于一个相对停顿的状态,甚至还感觉稍微有些退步。

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联系个人实际,从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角度,谈谈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答: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心态调适与自身的努力。

1、调整认知,以平和的心态接受“高原现象”到来的事实。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职业高原”来临时,首先要接受这一事实,努力克服自己的挫折感和愤怒情绪。

我们对“高原现象”要有正确的认识:它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暂时停顿,而非事业的终止;是一个创造型发展的间歇,是职业生涯新的飞跃的起点。

教师在“高原现象”期间要善于自我激励,调整心态,使自己顺利度过“职业高原”期,进入职业生涯发展的新起点。

2、修正目标,调整自我期待。

自我期待过低的人往往安于现状,陷入高原期而不能自拔;而自我期待过高的人则往往事事追求完美,任何事情都要求合乎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容易产生挫折感,更多受到职业高原期负面情绪的困扰。

因此,教师要调整好自我期待,一方面要善于自我激励、自我超越;另一方面要冷静分析自己的能力和工作条件,必要时将目标降低一点,以增加成功的机会,增强个人有效感和工作有效感,使自己更快走出职业高原期。

3、赋予自己的工作以积极意义,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职业高原期的个体容易对自己工作的绩效、能力产生怀疑,缺乏热情与持续成长和追求的劲头。

因此,教师要善于看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在工作中取得新的成绩,走出职业发展的停滞阶段。

4、提高综合素质,挖掘潜能。

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进行在职培训,开发职业技能。

5、在现有工作中寻找亮点。

教师要突破“高原现象”既要增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意识,提高教学反思能力,明白“经验加上反思等于成长”的道理。

对教师而言,做一些更富于挑战性的工作,如改变一下教学风格,进一步完善师生关系,开展教学研究,寻找更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等,都将成为职业生涯发展的新突破点。

中学教师如何走出职业高原期

中学教师如何走出职业高原期

中学教师如何走出职业高原期在教育领域中,职业高原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许多教师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学工作后,可能会感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本文将探讨中学教师如何走出职业高原期,重新激发自己的教育热情,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一、认识职业高原期职业高原期是指个人在职业生涯中遇到发展瓶颈,无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状况。

对于中学教师而言,职业高原期可能表现为教学热情减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对教育工作的价值观逐渐偏离等。

在高原期,教师可能会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感到困惑和焦虑。

二、走出职业高原期的方法1、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目标当教师陷入职业高原期时,首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目标。

教师需要思考自己从事教育工作的初衷,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

通过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重新审视,教师可以找回自己的初心,激发内心的动力。

2、积极寻求专业发展机会专业发展是帮助教师走出职业高原期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培训、学术研讨会、教育实习等活动,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技能。

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与同行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改变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当教师陷入职业高原期时,可以尝试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4、寻求心理支持和帮助当教师陷入职业高原期时,往往会产生焦虑、失落等负面情绪。

此时,寻求心理支持和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可以与家人、朋友或同事倾诉自己的困惑和烦恼,释放内心的压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心理辅导来排解负面情绪和调整心态。

5、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帮助教师走出职业高原期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拓展人际关系。

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现象及其超越的叙事

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现象及其超越的叙事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 要基础,关注高原现象有助于推动 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 事业的整体质量,关注高原现象有 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叙事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高原现象的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超越 策略,帮助教师突破成长瓶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进一步 提升。
师个人、学校组织和教育制度等多个层面进行努力,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进步。
04
CATALOGUE
超越高原现象:策略与方法
教师个人发展策略
01
持续学习
教师应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精进自己的专
业技能和知识。可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学术研讨会、进修课程等
方式实现。
02
自我反思
教师需要经常性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优点
教师专业发展的 高原现象及其超 越的叙事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引言 • 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现象描述 • 高原现象的成因分析 • 超越高原现象:策略与方法 • 叙事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高原现象的定义与背景
定义
高原现象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达到一定水平后,进步速度明显减缓的 现象。
• 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学校或教育机构未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缺乏外部推动和支持。 • 不足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学校或教育机构在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方面的投入不足,未能提供足够的培训和发展
机会,限制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现象成因既有教师个人因素,也有组织环境因素。要超越这一现象,需要从教

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自我应对

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自我应对

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自我应对高校教师是职业高原现象的易发人群之一,专职辅导员表现尤为突出。

分析了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产生根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自我应对措施。

标签:专职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自我应对1 职业生涯高原的含义“高原现象”原本属于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1977年美国职业心理学家菲伦斯等将“高原现象”引入职业生涯领域,提出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用以描述个体由职业生涯发展的停滞所引发的诸如疏离感、低效能感、挫折感、失败感等系列职业生涯认同危机。

他们将职业生涯高原定义为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中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非常小。

后来,西方研究者主要从职位晋升、岗位流动以及责任增大等三个角度对职业生涯高原概念进行界定并丰富其内涵。

1981年费戈认为职业生涯高原不仅包括晋升的可能性很小(垂直流动)的停滞,还包括水平流动(横向运动)的停滞,他对职业生涯高原定义为由于长期处于某一职位,从而使得个体未来的职业流动变得不太可能。

1988 年费尔德曼和威茨从员工所承担的责任大小的角度对职业生涯高原的概念阐述为承担更大或更多责任的可能性很小。

2 高校專职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的现象的负面影响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6年,教育部签发第24号教育部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年,教育部制定《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这一系列文件和制度明确了高校专职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聘任条件、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明确了辅导员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的目标。

在教育部和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目前,高校专职辅导员从业人数超过了10万人,无论从质量上或者是数量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克服教学中“高原现象“的对策

克服教学中“高原现象“的对策

克服教学中“高原现象“的对策“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

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

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基本对策有:1.宏观对策:优化的社会心理环境是基础。

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发展方向,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环境。

为了形成良好的教师专业成长的社会心理环境,应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同时,我们还应该呼吁整个社会给教师“减压”、“减负”。

2.中观对策:学校领导的远见卓识是关键。

(1)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支持性的成长氛围。

学校要在感情上关心教师,事业上支持教师,为教师克服“高原现象”在情绪、情感上做了保证。

(2)实行民主的管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

许多学者认为,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作为学校,应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给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解决教师专业成长中由于厌倦、自卑等因素造成的“高原现象”。

(3)通过多种渠道,关注教师的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千差万别,学校应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不同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学习、培训、提高的方式,帮助教师克服“高原现象”。

3.微观对策:教师的自主实践活动是根本。

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最终还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

(1)正确认识“高原现象”。

要了解“高原现象”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是由于自己错误归因、压力过大、有疲惫、厌倦等消极因素造成的。

当出现发展停滞等类似“高原现象”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克服“高原现象”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可以克服“高原现象”。

克服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对策

克服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对策

克服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对策“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和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

造成教师“高原现象”的原因很多,笔者以为教师出现高原现象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高原现象,一个学校的发展出现高原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这个学校的领导(更多的是一把手)自身出现了高原现象,或是因为学校过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某一个地区无人能敌,自我满足;或是限于自身水平,目光短浅,固步自封,看不到学校发展存在的不足,学校的发展原地踏足踏,难有更大的超越。

这样学校教师就很容易产生高原现象。

因此克服教师的高原现象首先要从学校自身改革做起。

一、学校要善于用高远的目标,引领教师发展一个登山者登上一座山峰,如果没有确定下一个更高的山峰去攀登,他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停留在原有高度四处观望,一是沿着下山道路往回走。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高远的志向,努力进取,不断超越。

学校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后,要适时制订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并且要把这种目标分解到每一个教师个体,让教师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

否则学校发展将会迷失方向,教师个体发展也会变得迷茫。

要让教师认识到在学校更高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教师还可大有作为,要让教师看到自身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存在的不足,为达成学校奋斗目标自己还有许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这样教师就会产生进取的动力。

二、学校要主动开展校本培训,帮助教师发展教学过程不仅是教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教师才能在专业水平、教学艺术、教学理念上提升自己。

人一旦不学习,就会变得心胸狭隘;越学习越容易发现自身的不足。

好学才会避免僵化的教,教师只有通过终身学习和不断反思才能有充分的自信和决心向“高原现象”挑战,才能使教师在提高教学素质的同时,不断向一个个顶峰跨跃,冲破一个个职业生涯的“高原现象”。

学校应当积极地开展各种校本培训来帮助教师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如何度过教师职业高原期

如何度过教师职业高原期

如何度过教师职业高原期高原期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其形成的可能性很多,可能会是个体自身认识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也可能是自身所付出的努力不够。

面对这种境况,教师应认清自身产生高原期的根源,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情绪,扭转高原期给自己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等不利局面,树立克服高原期的坚定信念。

不能一味消极地抱怨环境的不合理与命运的不公平。

只有积极面对,勇往直前,才能度过高原期。

1、坚持终身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我虽然有十来年的教齡,但理论功底相对较弱,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处理常常凭直觉或经验来随机确定,缺乏理性缜密的思考。

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加强学习,提高自我。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突破高原期的关键之一是加强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用系统的理论指导实践,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理性化、规范化、科学化,进而用自己的实践丰富教育理论。

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2、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积极参与校本教研。

我认为学校教研组或年级组是专供教师进行教研活动的场所,在帮助我与其他教师交往、备课、批改作业、讨论问题、交流思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教研组里,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专业活动微观心理环境,对我工作的情绪和心境起着决定作用。

教研组成员所共同建立、支撑的集体修养水平,决定了组内的成员间的关系状况及心理氛围。

在教研组内,每一次集体教研活动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同时,我可以从中发现其他教师所独有的教学艺术:怎样创设语言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用亲和力来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怎样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厚实的底蕴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怎样打造一个激情四射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这些学习的过程中,只要用心发现,我认为就能找到帮助自己度过高原期的方法。

3、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

现代教学观提倡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不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帮助教师早日突破高原期的最有效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逾越职业高原期的基本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逾越职业高原期的基本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逾越职业高原期的基本对策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现阶段教育环境是变化与发展,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教学课程,充满挑战的学科,教师们也面临着更大的工作压力。

据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的教师都会经历着职业高原期,这期间会对大多数老师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较大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取合理的对策,以克服这种状况。

首先,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可以学习更多新技能和知识,以便应对新面临的挑战。

教师可以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深入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相关思想,搞清楚教学内容和要求,掌握新技巧。

此外,还可以尝试从其他教学经验中获取灵感,增加教学内容的新活力和多样性,以满足学习需求,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也可以增加学习机会,改变生活方式,辩证思考,完善一系列处理策略,优先考虑学习和研究,以此应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职业调整和发展。

同时,改变教师的价值观念,将现在的学科教学视作一种职业的成长,有利于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

最后,在风险控制上也应该采取很好的措施,不要急于求成,制定可行的计划,以减少职业压力。

总的来说,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可以通过多种对策克服职业高原期的挑战,这有助于实现更加优秀的教育成果,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年级作文之中小学教师高原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六年级作文之中小学教师高原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中小学教师高原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1.古浪县第四中学;2.古浪县第一中学)摘要:无论在教师职业发展的成长期、成熟期(高原期)、升华期都可能出现前进的暂时性停止,产生“高原现象”。

重点对连片特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高原现象”进行了成因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原现象;成因分析;对策探讨一、成因分析课题组对连片特困地区的9个具有代表性的学区校共1124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本文走访了解,根据数据的统计,从个人、组织、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个人方面1.教师工作环境单一,工作强度高,角色要求过多等原因,造成职业情感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步萎缩,产生厌倦情绪,是导致教师专业成长中产生“高原现象”的主因。

当前教育布局调整中,寄宿制学校增多,安全压力大,大多数教师一般从早上六点忙到晚上十一二点。

2.时代在不断变化,教师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也要不断更新。

然而,这种更新既不是动作的简单累积,也不是动作间联系的简单加强,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过程。

如果融合跟不上社会教育理念的更新速度,必然造成教师的“高原现象”。

3.古人云:“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一些老师自我发展的目标定位不当,或承袭太多的世俗功利色彩,导致前进动力缺失。

如自大者感觉大材小用,因此心理失衡、牢骚满腹、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常把问题归咎于他人;自小者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因此做事缩手缩脚,工作无起色,信心下滑,真正的能力被一点一点丢弃。

4.“高原现象”的“病情”轻重,“病程”长短,“频率”高低,“疗效”好坏,与教师的个人人格缺陷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的人际关系一般比较单纯,主要是面对学生和家长、领导和同事、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以及社区邻里。

教师工作中容易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需要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及时做出心理调节,否则容易表现出适应不良,如易发脾气、交往退缩等,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疏远。

(二)组织方面1.一些管理者对教师的职业特点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尊重,干群关系简单而淡漠,学校制度多、全、严、狠,将教书育人的工作等同于工厂的技工,让老师传授知识的报酬等同于计件工作量,与教师工作付出不成正比,影响教师的心理预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教师“高原现象”及应对
作者:陈建中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19年第06期
教师的“高原现象”其实质就是一种职业倦怠。

是指部分教师在取得一定成绩、工作迈上一定台阶后,陷入了困顿、迷茫的状态,工作上没有了动力,业务上没有了追求,于是工作起来无生气,得过且过等现象,若让其蔓延下去,就会侵蚀教师的斗志和前进的勇气,就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及区域教育的发展。

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发展,关键在自身。

因此,全社会要高度关注,为教师的职业生涯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样就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斗志,使教师走出“高原现象”误区,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成为人类文明和民族精神的忠实传播者。

对此,笔者对本地区教师“高原现象”做了不完整的调查(如图)。

从调查数据上来看,目前教师的“高原现象”虽然并非普遍存在,但长期下去,将会对教育产生很大的危害,因此,教育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

那么,如何消除教师的“高原现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提高教师待遇
近年来,办学条件虽有了较大改善,但离教育发展需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教师的周转房建设未能满足教师的需求,教师的基本住宿条件尚未完全解决,一定程度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

因此,当地教育部门应逐年加大投入,加快教师周转房的建设,逐步满足教师的基本住宿要求,使广大教师有个温馨的港湾。

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要让全社会从内心明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和民族精神的传播者,肩负着祖国美好未来和民族后代美好希望的重任,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爱戴,为实现这种社会效应,笔者认为,应在电视、报刊等媒体建立尊师重教的栏目。

对教师的工作及奉献精神进行广泛的宣传与报道,让社会了解教师,了解教师的敬业精神。

其次学校应多组织召开家长会,促进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座谈会,学校管理与教师教学方法改进征求意见会,让全社会参与学校与教学管理。

再次,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多组织活动,如教师节慰问活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教育教学经验与体会汇报活动,让全社会全面了解教师职业的辛苦与不易,了解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多样性、繁杂性、涵盖性,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教师的尊重与敬爱,才能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