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区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杨浦区委: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2011-05-20 16:55:01 来源: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员会作者:【字体:大中小】
近年来,中共杨浦区委从推动区域转型发展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调动杨浦百万群众参与大建设大发展的积极性,于2005年初推出了“一线工作法”,做到“知民情,情况在一线了解;解民忧,问题在一线解决;暖民心,感情在一线交融;听民意,干部在一线考评”,为全面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一、背景起因
杨浦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东北部,区域面积60.61平方公里,是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一个区,下辖12个街镇,常住人口124万,黄浦江岸线长15.5公里。杨浦的区情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百年文明”:百年工业文明。杨浦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近代第一个纱厂、自来水厂、发电厂都诞生在这里;百年大学文明。区域内有复旦、同济、财大、二军大等14所大学,150多家科研院所,国家两院院士51人;百年市政文明。解放前,国民政府选择华人集聚的杨浦五角场地区作为市政中心,实施了“大上海计划”,至今还留下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遗产。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进入新一轮城市结构调整期,杨浦经历了国有企业大转制、产业工人大转岗、城市建设大动迁的低谷徘徊期。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直到2010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杨浦历经了从“传统工业杨浦”向“知识创新杨浦”的转型,经济发展方式、城区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此过程中也面临很多新情况、新挑战。
一是区域转型发展需要增添“动力”。杨浦的困难群众多、民生压力大,各类社会救助对象中心城区第一,棚户区占全市总量的1/4,在从“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的转型发展中,又带来了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大量矛盾问题,迫切需要扎实有效地做好群众工作,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大建设大发展增添前进“动力”。
二是夯实基层基础需要支撑“给力”。今年2月,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一个重点是要夯实基层组织、强化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基层组织掌握的资源、队伍结构和工作能力,与加强社会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重任不相适应,需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为基层组织和基础工作支撑“给力”。
三是干部队伍建设需要提高“能力”。经对全区干部队伍的调研情况分析,58.1%的机关处级干部没有社区工作经历,新进机关的绝大多数是家门—校门—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即使是有过社区工作经历的离开基层时间长了也不熟悉情况,存在着不了解群众疾苦、不会说群众语言、不会做群众工作等“本领恐慌”,迫切需要在“一线”的火热大熔炉里转变作风、提高能力,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为此,我们推行“一线工作法”,就是要将党的执政资源和组织资源整合集聚在“一线”,将广大群众的具体矛盾和问题解决在“一线”,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任务落实在“一线”,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服务党的中心工作。
二、主要做法
在推进“一线工作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广大党员干部走进基层、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工作机制;一手抓改革创新,每年结合形势任务突出一个主题,不断拓展“一线工作法”内涵和外延,确保工作常做常新,主要是建立了“三项机制”、实现了“四个拓展”:
“三项机制”:一是全方位了解群众诉求把握民情的机制。开展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居委会活动,全区千余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机关干部,每月第二周周四定人、定点、定时深入到300多个居民区,面对面、零距离联系服务群众;开展“双结对”、“双千”活动,机关、企事业党支部共与858个基层党支部结对,全体机关干部共与8842名困难群众结对助困助学;开通了“书记•百姓网上通”、“区长在线”、“基层书记微博”等网络载体,与党员群众网上即时互动交流,构建了全方位了解把握社情民意的网络体系。
二是自下而上协调协同解决群众“三最”问题的机制。建立“表达、受理、处置、回应”等程序规范、上下联动的问题处理流程:第一级在居民区及时了解反映群众的利益诉求,将领导干部在内的各方资源下沉、力量下移,将大量问题和矛盾在第一线就地化解;第二级对于跨部门的问题,由局级领导牵头、街镇组织,将不同部门的资源在街镇层面整合,条块联手共同化解问题;第三级对于综合性疑难问题通过区“一线工作法”领导小组分发至职能部门处理,或提交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解决,确保群众提出的问题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答复。
三是年度目标考核与群众满意度测评相结合的机制。区“一线工作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组织领导和日常管理,每年年初要求领导干部制定指导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目标书;每月研究部署定点联系居委会的“规定动作”,要求领导干部结合实际开展“自选动作”;年底组织社区干部、群众开展“满意度”测评,建立了把考评权交给基层和群众,与领导和部门年终述职、绩效考核相挂钩的考评体系。
“四个拓展”:一是从“联系社区”向“联系企业”拓展。自2009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进一步做好联系服务企业工作,将“一线工作法”从“社区”向“企业”拓展,全区300多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与490家企业结对,定人定点定时对企业进行联系服务,开通了“1890企业服务网”及热线受理电话,统一制作下发了服务企业的联系卡,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和困难,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从“解决问题”向“提高效能”拓展。先后制定下发《关于深化“一线工作法”进一步提高及时处理问题效能的考核实施办法》及《考核实施办法各部门任务分解方案》,做到“三个进一步”:进一步完善处理问题的流程规范,明确一周内回应、一个月内处理解决的时限,推动各职能部门尽职履责、提高效能;进一步发挥领导干部主观能动性,督促领导干部对上报问题进行跟踪联系,每月反馈问题处理进展情况;进一步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合理性,建立健全了群众满意度测评、考察组日常巡察、抽查《民情日记》、结合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撰写社情民意分析报告等“五项考核方式”,助推干部主动深入一线、及时处理问题。
三是从“区属范围”向“区域范围”拓展。将“一线工作法”作为深化完善区域化党建格局的平台,在日常走访联系中向区域化拓展,领导干部主动走访区域内的高校、院所、部队、企业和群众骨干、团队领袖、知识分子,沟通情况,提供服务;在推进重大工作中向区域化拓展,在旧区改造、轨道交通建设、服务保障世博等过程中,以“一线工作法”为重要载体,广泛开展与有关区域单位的党建联建工作,整合资源力量推进重大活动、重点工作的顺利完成;在充分集思广益中向区域化拓展,通过“书记•百姓网上通”、“区长在线”等网络载体,定期在网上和社会各界互动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凝聚共识共为,形成区域各方共同推进建设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是从“领导干部”向“广大党员”拓展。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化“一线工作法”开展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的实施办法》,将“一线工作法”从领导干部向基层干部党团员拓展,做到:科学合理划分责任网格,以便于联系、便于组织、便于开展工作为原则,以居委会为单位划分若干责任网格,每个网格一般包括250—300户左右居民家庭,作为开展走访联系服务群众的基本单元;整合资源组建服务团队,以责任网格为单位组建10人左右的团队,以居委干部为基本力量,以党小组长、楼组长以及居住在本网格的党团员为骨干力量,以区属部门、区域单位党团员,专业社工、志愿者、社会人士为协同力量,形成联系服务群众的整体合力;明确任务落实网格责任,在街镇党组织、服务团队、定点联系领导干部各方共同参与下,每年至少普遍走访一次本网格内所有居民家庭,重点走访网格内独居、困难、下岗失业、身患疾病等困难群体,及时有效地回应解决群众的各类诉求,深入做好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疏导情绪等群众工作,确保深化“一线工作法”、开展组团式服务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