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 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及其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流动性、可塑性、渗透性等。

4.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细胞黏附等。

5.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讨论等活跃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报告内容、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程考核:设置课程考核题,测试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全面掌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动态特性。

2. 讲解与展示: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实例,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方面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研究的兴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生物课程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掌握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3. 了解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点。

2. 直观演示法: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和结构。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

2. 实验材料:生物膜实验所需材料。

3. 讨论问题:关于生物膜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概念: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3. 讲解组成:介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如磷脂、蛋白质等,并讲解它们在生物膜中的分布和作用。

4. 结构特点:讲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如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第二课时:6.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7. 讲解功能:讲解生物膜的功能,如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物质运输等。

8. 实验演示: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9. 小组讨论:分发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10. 分享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

11.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三、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的内容,与第1节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做了知识准备。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以较大篇幅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重点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简述细胞膜的结构能力目标:(1)体验生物膜模型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质疑、求实、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2)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一实验验证一获得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形成生命观念(2)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使学生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辩证的科学观三、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三章的学习中,已经知道细胞膜主要有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并且还学习了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知道细胞膜很薄,细胞膜是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控制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透过性。

在第四章第一节的学习中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已经了解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想象能力,对事物的探索好奇,但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理解生物膜的功能。

2. 使学生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了解其形成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2. 生物膜的功能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成过程5. 实验操作:观察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2. 教学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成过程。

4.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讲解生物膜的功能。

3. 展示: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4. 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成过程。

5. 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意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生物膜功能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形成过程的掌握程度。

4.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生物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成过程。

2. 实验材料:用于进行观察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

3. 参考资料: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讲解生物膜的功能。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膜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证据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组成、结构及功能;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证据及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微观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

2.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和功能。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讨论细胞膜的组成和结构,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功能和特点。

2. 讲授新课: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实验证据及意义。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微观结构和功能。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论述是否清晰、有逻辑性。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3. 准备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八、教学拓展1. 介绍生物膜研究的最新进展,如细胞膜融合技术、膜蛋白研究等。

2. 探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如膜分离技术、生物膜传感器等。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

2.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组成及结构2. 生物膜的功能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证据5.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生物膜的组成及结构,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基本特征。

3. 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5.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生物膜的流动现象,验证假设。

6. 总结: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生物膜的功能和作用。

7. 拓展: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1.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抽象性:利用模型、图解、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2. 实验操作技巧:通过演示实验、分组讨论、教师辅导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PPT、动画等教学资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意义;(2)使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功能的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及作用;(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及功能解释。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特点及实验验证;(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图片、视频等;(2)模型教具: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体模型;(3)实验器材: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动态特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讲解:(1)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意义;(2)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及功能解释。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掌握情况;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相关的内容,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材料;2.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 模型教具:准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体模型,让学生亲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4. 实验器材:准备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所需的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实验:观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发展过程、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与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作用。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特点和作用的掌握情况。

3. 通过作业和课后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动画和实验视频。

2. 实验材料:如红细胞、显微镜等,用于观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提供深入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资料。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生物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实验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科技和医学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相关领域的兴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学科领域:生物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构成要素。

3.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构成要素。

教学难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膜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构成要素。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作用。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具体应用。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三、课后作业1. 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构成要素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应用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学教材相关章节。

2. 图片:细胞膜的图像。

3. 视频: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

4. 网络资源: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2.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其构成要素。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

4. 数据分析: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类。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流动性、选择透过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生物膜的流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4.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性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细胞生理活动的关系。

七、作业布置1. 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结构图。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满意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3. 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十、课后建议1. 建议学生阅读相关科普书籍,加深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参加生物科学竞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推荐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科研机构,感受科研魅力。

十一、教学拓展1. 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如细胞培养、基因工程等。

2. 探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意义。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概念,掌握生物膜的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和发展过程。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生物膜的组成和功能。

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内涵。

2.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3. 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 生物膜实验材料和仪器。

3. 相关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

教案内容请等待后续提问,我会为您提供更多详细信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动态特性。

2. 新课导入: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意义。

3. 教学内容:详细讲解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如蛋白质、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等。

4. 教学内容:阐述生物膜的功能,如物质运输、信号传递和细胞间交流等。

5. 教学内容: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和发展过程。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疑问。

2. 讨论环节:分组讨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生物过程中的应用,如细胞吞噬、细胞分裂等。

3. 回答环节:邀请学生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共同解决问题。

八、实验操作:1. 实验目的: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实验,让学生直观理解生物膜的流动性质。

2. 实验步骤: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指南进行磷脂双分子层的制备和观察。

3.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解释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九、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关注生物膜研究的新进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

(2)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

(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4)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5)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特点。

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及研究方法。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材或教学资源。

(2)PPT课件。

(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相关图片或视频。

(4)讨论问题和思考题。

2. 教学设备:(1)投影仪。

(2)计算机。

(3)白板或黑板。

(4)彩笔或粉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物膜的重要性和研究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知识讲解:(1)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背景。

(2)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如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类等。

(3)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如流动性、可塑性、选择性通透性等。

(4)举例说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如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

(5)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如荧光标记、冷冻电镜等。

3. 课堂互动:(1)提问学生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记忆。

3. 思考与分析: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五、课后作业2. 要求学生选择一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并进行简要介绍。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背景和意义。

3.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分析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过程和分子水平上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具、实验材料等。

四、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等。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背景:脂质双分子层、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膜的流动性等。

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镶嵌、贯穿、糖脂和糖蛋白等。

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功能意义: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细胞黏附等。

5.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分子水平理解:分子运动、分子相互作用等。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生物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背景。

2. 第二课时: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

3. 第三课时: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功能意义。

4. 第四课时: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分子水平理解。

5. 第五课时: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总结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案设计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细胞膜的发现历程,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结构的特点及其功能。

2. 讲授与展示: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讲解模型的发展过程和结构特点。

3. 互动提问:教师针对讲解内容,提问学生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几个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意义。

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组成:磷脂双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2. 生物膜的功能:物质运输、信号传递、细胞识别等。

3. 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细胞膜的流动性、蛋白质的分布和运动。

4. 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动态、可塑、不对称。

5. 流动镶嵌模型的意义:生物膜功能的实现和调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组成、功能和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2. 示教法: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镶嵌模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生物膜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4. 问题解决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进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生物膜的组成、功能和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内容。

2. 实验材料:如红细胞膜、荧光标记的蛋白质等,用于演示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镶嵌模型。

3. 动画或视频: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生物膜的组成、功能和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生物膜的动态特性。

3. 示教: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镶嵌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生物膜的流动性。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生物膜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提出问题,如:生物膜的流动性如何影响物质运输?5. 问题解决: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流动镶嵌模型分析问题,分享讨论结果。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生物膜功能和调控机制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并写一篇关于生物膜功能和调控机制的小论文。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流动镶嵌模型和静态模型,探讨生物膜的动态特性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2. 分析生物膜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变化,如细胞分裂、细胞运动等。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

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生物学功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及生物学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机制和调控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PPT、实验材料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显微镜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物膜的发现历史,引发学生对生物膜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生物膜的概念与组成:讲解生物膜的定义,介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及结构。

3. 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包括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蛋白质的分布与功能等。

4. 流动镶嵌模型的生物学意义:介绍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物质的运输、信号传递等。

5. 流动镶嵌模型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活动名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演示活动时间:40分钟活动目标:通过模型演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活动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分发模型材料,包括磷脂双分子层模型、蛋白质模型等。

2. 学生根据教材和教师指导,组装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3. 学生通过模型演示,观察和描述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和蛋白质的分布与功能。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对细胞生理过程的意义。

5. 学生进行模型展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发现。

活动评价:观察学生在模型组装过程中的参与度,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实验与探究实验名称:观察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实验时间:60分钟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加深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部分内容,本节课是本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重要内容。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简单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所以,本节课实为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同时,本节课为后续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本内容在教材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较为抽象,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也不是非常清晰,学生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所以,教师要仔细梳理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五、教法与学法【教法】支架式教学法、演示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设计思路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本节课利用“在放有红苋菜的烧杯中注入冷水和热水的对比实验”导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功能,再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原则,导入本节课生物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由于生物膜的探索历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史资料,学生难以理清线索,所以教师在梳理科学发展史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建模的形式进行学习,帮助学生一步步理清思路。

优秀教案模板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优秀教案模板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现象。

教学重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

教学难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的深入理解;2. 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现象。

二、教学准备教材或教学资源:生物学教材及相关教学图片和视频资料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投影仪教学场景:教室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通过展示细胞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解释模型中的基本组成单位和特点。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图示,分析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与教师进行讨论和提问。

4.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一课时所学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讲解:进一步讲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膜功能中的应用,举例解释模型的实际意义。

3. 互动: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实验视频,观察生物膜的流动现象,与教师进行讨论和提问。

4.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练习题,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现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和改进的方向。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 实验探究:安排一次实验课,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的流动现象,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加深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学习成绩:通过考试或测验,评估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

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及其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教具: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图、细胞膜结构模型、实验器材等。

2.教学资源:教材、PPT、网络资源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生物膜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膜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本概念a.生物膜的定义和组成b.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特征2.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a.脂质双层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b.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作用及其分布特点c.生物膜上的糖类及其功能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a.生物膜的流动性b.生物膜的可塑性c.生物膜的动态调控4.实例分析a.红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b.神经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三)案例分析1.案例一:细胞膜的流动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2.案例二:细胞膜的可塑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结合教材,整理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2.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一篇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论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程度如何?3.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概述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功能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5.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成机制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发现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和功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4. 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作用。

5.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亲身体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程度,包括其结构、功能和实际应用。

2. 评估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操作技能。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考察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功能和实际应用。

2. 实物模型: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态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1、内容和地位1.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2 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

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2、学情分析2.1 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设计思路3.1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在第2章的学习中曾经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当时就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

本节课可以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能更好地体现细胞膜的功能。

关于这个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是:细胞膜很薄,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让一部分物质通过,其他物质不能通过;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告诉学生,细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涨大和缩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

教材中“问题探讨”栏目列出了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其中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够满足系统的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只有弹力布能够满足上述三项功能的要求。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认识到建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必须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出发来思考。

当然,细胞膜不可能是由弹力布构成的。

细胞膜到底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使它具有上述功能呢?3.2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史的教学是在新教材中特别强调和突出的,在旧教材中涉及不多,要教好不容易。

老师备课过程要细致策划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的实验及假说,评价他们的贡献;要能通过一连串的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要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科学家在思考研究;最后让学生从中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3.3 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构建是本节要突破的一个难点问题。

本节课中,教师自制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模型,让学生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现象自己来构建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蛋白质与磷脂的组合方式,这样让学生不但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模型构建的过程、也让他们置身其中、探索奥妙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3.4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个难点的讲解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突破,有顺序和层次地介绍。

通过幻灯片放映各个科学家研究的图片、动画,增强了这些内容的立体感、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乐趣中学、在轻松中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教具准备1、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2、自制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模型教学流程设问引入→“问题探讨”→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教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中,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现在有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你选用哪种材料呢?为什么?学生:细胞膜很薄,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

学生: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让一部分物质通过,其他物质不能通过。

学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告诉我们,细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胀大和缩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

学生: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够满足系统的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只有弹力布能够满足前面提到的三项功能的要求。

教师:大家进行选择的依据是利用了细胞膜的功能,这体现了什么样的生物学思想呢?学生: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思想。

教师:实际上,弹力布也并不能完全代替生物膜。

要找到更好的材料,我们还需要对细胞膜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

(二)师生互动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教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科学家当年正是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了对生物膜结构的孜孜以求地探索,历经了一百多年时间,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直到现在仍有许多科学家在继续深入研究。

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段历史,会让大家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有所启发。

我想让大家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假想一下: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科学家,你会怎样去研究细胞膜的结构?(提示学生,引导他们明白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无法想像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通过什么办法进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导学生看教材后明白当时科学家是从生理功能入手来探究的,通过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严谨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这一假说,提示学生作出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后的步骤是什么(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进入下面的学习。

学生:可以从现象入手,去进行推测。

教师:这就是生物学研究上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假说法。

这也是我们今天探究生物膜的结构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和科学家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问题(1):探究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展示材料①:欧文顿的实验及其相关的图片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人物:欧文顿(E. Overton)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教师:根据实验,你能提出什么假说?学生: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教师:在得出结论之后,还有没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学生: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

教师: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学生:当时的技术不能实现。

教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这说明技术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教师:直至20世纪初,科学家才能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的确是磷脂和蛋白质。

从而以实验说明了欧文顿的假说是成立的。

也就是说假说是在实验与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又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来证明。

问题(2):探究这些物质是如何组成膜的?出示资料②:1917年欧文·朗缪尔将提取的膜质铺展在水盘的水面上,发现脂在水面上形成一薄层,单脂层亲水的头朝向水面,疏水的尾背离水面。

于是他提出: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结构既有疏水基团(尾部),又有亲水基团(头部)。

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

这样磷脂分子可以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展开为一层。

教师:大家分组讨论,利用手中的磷脂分子模型摆出下面两种情况下磷脂的分布情况①在空气-水界面上②完全浸没在水中学生:小组代表上黑板演示展示材料③:戈特和格伦德对血影的研究时间:1925年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实验:两位科学分离纯化了红细胞,从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中抽提脂类,按Langmuir的方法进行展层,并比较展层后的脂单层的面积和根据体积所推算的总面积,发现提取的脂铺展后所测的面积同实际测量的红细胞的表面积之比为(1.8~2.2)∶1,约为两倍。

教师:假如你是当时的科学家,当你做实验时发现单分子的磷脂分子正好是红细胞的两倍时,大胆地展开你的想象力,你能做出什么假说?学生:细胞膜中的磷脂是两层的。

教师:那这两层磷脂分子在细胞中又是怎样排布的呢?再分小组讨论、利用你手中的模型摆出来吧。

学生:分组讨论,共可有六种排布方式,并提出细胞膜应两面都处于水环境中,所以讨论得到正确的排布方式。

问题(3):那蛋白质和磷脂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的呢?展示材料④:罗伯特森的单位膜模型时间:1959年人物:J. D. Robertson罗伯特森实验: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7.5 nm,它由厚约3.5 nm的双层脂质分子和内外表面各为厚约2 nm的蛋白质构成。

提出假说: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组成膜的主体,磷脂的非极性端朝向膜内侧,极性端朝向膜外两侧,蛋白质以单层肽链的厚度,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极性端相结合,从而形成蛋白质—磷脂—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

他提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具有相同的膜结构。

单位膜模型的主要不足在于:把生物膜的结构描述成静止的、不变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

单位膜结构模型继承了前人的有关结论,又成功地利用了先进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作为证据。

但是他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这一点很快又被新的技术手段下的实验所否定。

问题(4):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不是静态的呢?教师放映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细胞分裂的动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膜不是刚性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