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部金融史》读后感1000字_模板
学习强国红色金融史读后感
学习强国红色金融史读后感
今天我行通过了线上直播的形式学习了“红色金融足迹(第六站)”革命历史专题内容,通过此次学习我受益匪浅,对其中的老一辈革命者的艰苦,奋斗,乐观主义精神由衷的钦佩。
本期的学习通过对历史的回忆,为我们展现了战争年代下,我们红色金融部门的产生发展和进步,带领我们重温红色金融发展的光辉岁月,并对战争年代红色金融机构与革命军队血肉相连,红色金融成为革命的经济支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红色金融实践活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学习。
通过直播对其中博物馆展品的参观、红歌的玲听和历史的学习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我国红色金融机构,从无到有,从微小到壮大,这一路发展历程是无数革命前辈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红色金融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支柱也是胜利保障,同时也是当代金融人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革命老区,到祖国边睡,我国的红色金融机构本着服务祖国人民,传承革命的精神,艰苦奋斗,攻坚克难,运用多种手段为祖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学习了解红色文化,并为之深深震撼。
今日的国家,国力强盛,金融资本实力雄厚,而我们今日的底气更是来源于老一辈红色金融革命者为我们打下的雄厚基础。
而当今的我们,更应该用无比的激情对待我们的工作,我们站在革命者的肩头,让我们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黑格尔曾说:“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
”这句话在当下或许会引起许多人的不适,因为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记载和众多的考古文物,这些都证明了中国历史的悠久和灿烂。
然而,黑格尔的这句话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他是否真的认为中国历史缺乏进步和发展呢?在阅读了《中国是部金融史》后,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这本书从金融和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国历史,让我看到了许多颠覆传统历史观念的结论。
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现象,如政治更迭、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都与金融和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关系的分析,作者试图揭示中国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中国历史上确实有许多巨大的进步和成就,如四大发明、丝绸、瓷器、茶叶等精美商品的出现,以及郡县制、科举制等重要制度的创立。
这些进步和成就无疑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等。
这些问题和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在《中国是部金融史》中,作者通过对三国时期历史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经济规律和现象。
例如,作者认为,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之所以能够繁荣昌盛,是因为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商业发展等。
相比之下,蜀汉政权由于实行了通货膨胀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作者还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政治变革和社会变迁,都与金融和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唐朝的安史之乱、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改革等,都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金融政策有关。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问题和挑战,都与金融和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等问题,都与金融和经济的不稳定有关。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金融和经济入手,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的政策。
此外,作者还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政治变革和社会变迁,都与金融和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读中国是部金融史有感
读中国是部金融史有感中国的金融史可以追溯到虽然社会地位卑微,但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发展的最早古代款项,它既可以用于支付令牌和礼金,也可以作为存款和支付借款。
古代中国金融的发展除了积累起伟大的中国文化外,在实际操作层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穿越历史,中国的金融发展可分为交易金融与信用金融两大类。
其中,早期的“交易金融”以商品交易为基础,以“贾人”为中心广泛普及,由于有其特定的“贾人”以及社会各阶层接受“贾人”的提供的金融服务,这种交易金融模式在古代中国受到推崇。
信用金融,又可分为“联存”和“票据”两种模式。
联存是中国古代票据金融形式的大体结构,在实际操作上,两个人将财富寄存在一家机构,并可以让这家机构发行一张债券,以换取双方之间的债务。
票据金融,又可称为“贴票”,它由一把票据,一本实物以及一份发行及兑现文件组成。
它成为古代中国金融发展史中一把利剑,以解决财政短缺的问题。
在《史记》中,它记录了诸侯借票据金融形式修建长城,用于防御外来侵略者的动作,而且信贷贴票的方式在中国是如此流行,以至于它改变了中国人的商业习惯,开拓了古代中国经济的新路子。
高古时期,中国的金融业的发展受到内、外部的力量的推动,有着一定的商业活动,所有的收入都可以用于财政支出,例如水利基金、军事立账基金等。
而经济总量则有着显著增加,古代中国社会令人称奇的历史进步也来源于此。
结合社会文化、历史记载以及古籍记载,我们不难发现,在金融史上,古代中国早已开创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从古至今,中国的金融发展历史也多少带给我们一些感触:社会飞速发展和发展迅速的金融服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金融发展史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从而更加敬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的金融发展历史写出了中国民族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历史突破的壮丽史诗,所以,读中国是部金融史,也是一种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历史、认识文化的一种敬畏之心。
中国是部金融史读后感
中国是部金融史2------读后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好深动好现实的一句名言,直接触动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
在第3章《变法风云》—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这节中,熙宁元年(1068年)各王公大臣都在想办法敛财,搜刮民脂民膏的主意,司马光愤怒地道出:“天下之财,岂有止数,不在民,则在官。
”这句话本应光耀千古的,可惜后来并不为人们所知,但这句话确在这本金融史中体现在精髓灵魂所在。
正是因为贪婪的无穷无尽,当期望获得绝对权力和利益的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那么等待人民和这个国家的,将是无法预计的伤害和衰败。
任何事没有什么是偶然的,也没有什么是必然的,这本书通过经济数据的推断,以及记载在史书上那些无法被主观设定左右的财政政策和施政纲领,给我们提出了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样一段从巅峰到衰落的强国后时光。
国家的兴盛,国富民强,其定义是让“耕者有其田”,实行安居乐业生活;而历史王朝的衰败大多贫富差距较大而造成的。
拥有土地也是当代最好的财富,由于古代发展的局限,没有什么投资渠道,土地作为保值的财产,便成为财富很好的转移形式,拥有土地的多少也成为财富多少的标志,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很难抑制土地兼并的主要因素。
人们会用“积贫积弱”来形容宋朝,其实这是长期以来的误解,如果非要说贫和弱,那是宋代官员不抑兼并阶级矛盾尖锐,军队战斗力低下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而民间财富达到中国古代的顶峰;两宋人民的富裕、社会创造的丰富在于政府的权力的限制、人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的规范和局限,信用成为了人们传递财富的最好证明人.货币的本质在于信用,在于人人都认同它,并愿意在交易中使用它。
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敛聚民间财富,往往会使用超发货币的伎俩,也就是铸造很多不足值的铜钱和纸币等,由于铸币权掌握在朝廷上,所以民间财富瞬间缩水,财富向官僚,中央聚集。
成败兴亡几百年,从不再“均田”到多次逃出亡国泥沼的读书人能够与君王平起平坐的年代,从尽管强大到没能守住万古千秋,从一个破产小农出身到专制敛财的疑心君王等,本书中很多对于君主的观点和国家的观点与我曾读过的历史书籍有出入,我们不得不想历史本身的客观性有多少。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我读书不多,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历史书。
我相信有很多比这本更优秀的历史书,但我没读到啊,所以先给个 4 分高评分吧。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历史有太多编造之处,不仅野史不可信,正史也有太多不可信之处。
那么,怎么办?就不读历史了么?就像有些人说的似的,历史就当故事书看?不是的。
就像那句格言:“存在即合理”,这句话的本意是存在的事物都是有原因的。
真实记录有真实记录的理由,编造也有编造的理由。
我们看到史料后,要和出土文物结合看,要和其他史料交叉看,要用逻辑合理推断,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后,才能大概判断,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假的,又为了什么?或许对于熟悉历史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常识。
但常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老师传授,你既然写书,不教人常识,那写它干啥呢?我也读过别的一些历史书,可那些书上一点都没提过这些常识。
他们通常都是娓娓道来,告诉你什么时候出过什么人,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意义。
没有一本书写过,这段史料有可能是假的,为什么是假的,用什么判断?哪些史料比较可信,又为什么可信,怎么判断的?其次就是逻辑推理。
因为历史总会被有意无意地美化甚至篡改,所以前朝,尤其是末代皇帝的事迹,是很难被后朝公正评价的。
于是说前朝坏的地方,不一定真坏,而说好的地方,应该就是真好,而不好不坏的地方,一般就认为是日常的记录,这个没有篡改或美化丑化的必要,于是很可能就是真的。
我觉得有这些收获,就已经足够多了,就算是常识,别的书里没讲,这本书作者可都掏心窝子告诉你了,还要怎么样?有了这些认识,再看本书,就觉得有些地方写错了也不重要了,因为按照作者的教导,我看到这些地方自然就会想,这里作者写了个故事,但又没看到啥有力的佐证,所以没准不是真的,就随便看看吧。
作者能引导自己的读者去辨别本书哪些地方值得赞赏,哪些地方欠佳,又有哪些地方纯属作者的偏见,没什么道理,单凭这点,就超越了大部分书吧。
所以虽然就像有些书评批评的,这本书里有一些不好的地方,给四星我觉得还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是部金融史
义利之辩——读中国是部金融史有感杨兴涛10113350125 编辑出版学初看到本书的题目,就觉得本书会特别难写。
因为中国的历史从来都是政治决定的,中国也从未完全地有过资本主义制度。
虽然说也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深刻见解,可是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古代,这里的利多是指代“权”,而非“钱”。
中国的历史从来都是权力决定一切,中国的富人也都是在权力的阴影下唯唯诺诺,一着不慎,可能会满盘皆输(被抄家)。
中国古代最聪明的一群人,求的是“中举(做官)”,而非经商致富,虽说很多人的目的也许是“十万雪花银”,但是每个人都知道,只有有了权力,才会有财富,财富从来都是权力的附属品,最富有的一群人也从来都是权力最大的那群人(官)。
本书显然过分夸大了金融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本书号称“透过金融读懂三千年”,显然是夸张的说法。
纵观书中的内容,到没有如此大胆的言论。
书中所叙述的内容,多半在介绍货币对于权力的补充作用。
每一个发行货币的强权者,都是为了政治的目的。
而政治的目的,就是达到最后的“名利双收”的顶峰。
我们可以说金融对于中国历史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很难说“中国是部金融史”。
因为常识可以告诉我们,自古以来,正统的力量在“义利之辩”中,从来倡导的就是“舍生而取义”,这就意味着,钱虽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但是所有以赚钱为目的而进行活动的商人,难以得到社会的最高荣誉。
而“钱”之所以重要,除了代表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很大程度上还在于财富是否能够代表荣誉,或者带来荣誉。
西方是一个主张自由的地方,强调个人财富的神圣不可侵犯,而中国是一个强调大局(集体)的地方,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为大局服务的,财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为了大局,很多人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不仅仅是钱),“货与帝王家”的目的也是为了有更大的能力“家天下”。
在一切是为了利益的今天谈这个话题,显然难以让人接受。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如果在古代,A是一个富豪,可是却被人看不起,儿子结婚也只能找商人,无论你有多少财富,都要看地方官的脸色,你有钱,却可能随时被剥夺,你还会有那么大的赚取财富的愿望吗?这时候,每个人都明白,对于自己的生活质量,权利的功能远大于金钱,所以有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儿子读书,参加科举进入仕途。
《中国是部金融史》从中看到什么,他想把什么很透彻地表达出来
《中国是部金融史》从中看到什么,他想把什么很透彻地表达出来看了疑似杨忠恕博士写的神贴,于是很感兴趣的将《中国是部金融史》上下两部翻看起来。
除去作者对中国历史、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表述令人稍感不适外,从切入角度,从逻辑分析方面来说,从对历史的归纳来说,这两本书很值得一读。
总结一下大概get到以下内容:第一:皇权-官僚集团-百姓的博弈。
天下事不外乎,生产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
参与其中的是皇权、官僚集团和老百姓。
整个中国历史就在这三方博弈中轮回。
“天下人生产财富的动力是获得财富,一个成功的财富生产分配制度,必须平衡所有集团利益,必须遏制掠夺之手,不能让一个人、一小撮人独占天下之利,更不能让人们劳而无获”。
作为f封建的统治阶级,封建的统治阶级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不能随心所欲地去支配社会财富,让任何一方没有了生路。
否则,封建社会下百姓无生路内忧不断,官僚无生路内忧外患滋生,结果都是封建政权颠覆。
也不能让官僚做大,否则统治阶层势微,政权被颠覆。
老百姓做大?官僚和统治阶层势微,历史还没有这样的世道。
这个轮回在不断地变化、被侵略和变法中持续着。
任何的动荡都是因为财富分配出了问题,而任何动荡的目的和结果都是确定新的财富分配结构。
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造成了这种轮回必不能被破除,在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帝国调动资源的能力是无可比拟的。
正是利用这种调度资源的能力,封建官僚才获得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支配权。
在这种权力之下,天下无不可为之事,无不可夺之财。
再好的政策,执行下来结果都是变成了劳民伤财。
在这种权力下,百姓的人身财产毫无安全可言,被肆意剥夺。
权贵阶层的富足常人无法想象;权贵阶层对待底层人民的残酷无法想象;人民生活的困苦无法想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真实写照而已。
第二:财富是由谁来创造的,是如何创造的。
财富的本质是劳动时间的积累,主要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们创造的。
劳心者治人,只是提高效率的问题,没有农民,再好的土地、气候、机械和肥料也种不出庄稼。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阅读指数:8 时间消耗:12 小时这是一部关于中国金融史的著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讲述了从周到唐的历史阶段中,金融对时局的影响。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书名时,心中确实有些疑惑,感觉书名在语法上似乎有些瑕疵。
但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其中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观点所吸引。
该书着重讲述了货币史,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不同货币,到唐朝的通宝钱,详细描述了货币的发展演变。
历史长河中不断涌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更是让人深思。
书中多次提到彭信威先生的《中国货币史》,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可信度和专业性有了更高的评价。
我对书中描述盐铁专营的部分特别感兴趣。
这部分内容让我对我国自古以来的经济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传统观点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重农抑商,但通过阅读《盐铁论》,我发现这种观点并不完全准确。
官府的代表桑弘羊并不主张抑商,而民间的贤良文学却强烈提出这样的要求。
那么,农业大国真的完全忽视商人的作用吗?实际上,盐铁专营的历史表明,少数商人在其中混杂并获得了暴利。
古代统治者强调的抑商,更多地是抑制民间商业的发展。
这一理念和举措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甚至在清末洋务企业和民国国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难以挣脱这样的桎梏。
书中还有若干颇具启发的论点,让我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了全新的认识。
例如,对商鞅、汉武帝、汉景帝、王莽等历史人物的评价,都与传统的常识有所不同。
作者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让我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对于一些历史疑点,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简短的回答,例如《滕王阁序》中的“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者根据史料和解释,阐述了汉文帝放逐贾谊的真正原因。
这让我对历史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点,而是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
此外,我非常赞同作者关于封建皇权灭亡的观点。
一个王朝的覆灭,往往不是从最坏开始,而是从试图逐渐变好开始。
这一观点让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情况,无论是一个人的信仰或观念,还是一个具体的举措,在试图改变的时候都容易出现问题,变动引发失控,危机也容易爆发。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
近日,我阅读了一本名为《中国是部金融史》的书籍,作者从西周到唐的金融史,从货币政策去解读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这种新颖的叙述方式让我深受启发。
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作者在书中的部分论述依据不够充分。
例如,在提到秦朝的货币政策时,作者引用了与秦始皇相隔千年的文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描述,以此作为史料依据。
虽然《阿房宫赋》是一篇文学作品,但它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历史事实。
此外,作者在书中还存在一些史实错误,如子楚即位时的年龄、司马炎的继承人、杨俊的身份以及隋炀帝的宠妃等问题。
这些错误的描述可能会给读者带来误解。
作者在书中的部分结论也有待商榷。
例如,作者认为无为而治会促进繁荣和分化,且藏富于民,国弱民富,易被外部威胁,强力控制会抑制繁荣,同时竭泽而渔,国强民弱从内部瓦解。
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能完全涵盖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在不同程度上都采取了无为而治或强力控制的政策,而其结果也并非完全符合作者的结论。
不过,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作者的角度仍然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他从经济知识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社会竞争的规则和国家信誉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中国是部金融史》是一本有一定价值的书籍,但作者在叙述和论证过程中还需要更加严谨和准确。
在阅读历史书籍时,我们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既要欣赏作者的新颖观点,又要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
和思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汲取历史的智慧,为现实生活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金融简史学习心得
中国金融简史学习心得通过对中国金融简史一个学期的学习,对于从商朝到现代金融体制改革的我国的金融发展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
中国是产生货币较早的国家,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就有了金属铸币。
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的资料看,商、西周时期人们在交换过程中主要使用实物货币和金属称量货币。
当时的实物货币有贝壳、龟甲、粮食、布匹等,金属称量货币主要是铜。
中国曾经长期领先于西方,但近代中国全方位落后于西方。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落后,为什么落后,史学界众说纷纭。
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英国学者伊懋可的“14世纪转折论”:传统中国在14世纪之前技术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远远领先于欧洲,但在14世纪开始出现了转折点。
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发生改变,技术水平开始陷于停滞;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消耗了大部分农业剩余,用于发展技术的农业剩余变得相当小,因此,尽管中国传统农业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无力在手工业技术上形成突破,陷于伊氏所谓的“高水平均衡陷阱”之中不能自拔,开始落后于欧洲。
并且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并不陌生,不仅因"银荒"、"铜荒"等实物货币危机曾给中国社会带来冲击,而且在宋朝中国发明纸币之后,各朝代都曾因为滥印纸钞而导致一次次金融危机,以致于以各种名字命名的纸币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
当然,也正因为除货币之外中国过去没有更广义的证券票据发展,并且直到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之前也没有现代意义的银行,所以,在晚清之前中国的金融危机还只停留在货币的层面上,形式相对简单。
唯一的例外可能要算长期存在于民间的钱庄和盛行于19世纪的山西票号。
特别是票号,虽然它们算不上现代意义的银行,但到19世纪后半叶它们的分号已扩展到北京、上海、广州、汉口等城市。
因此,从票号的覆盖面看,它们已达到可以产生影响众多人民生活的金融危机的水平。
只是就金融规模而言,由于票号以异地汇票为主业,不是吸收存款并同时放贷,所以它们导致金融危机的潜力有限。
中国是部金融史读后感范文_应用文
中国是部金融史读后感范文本书的解读线索基本是土地政策及货币制度。
从西周到唐朝,小农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经济关系,土地政策则是经济政策的核心问题。
唐朝以后,货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现选择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最著名的乱世“三国”以及最辉煌的大唐“开元盛世”这三个时间点,来阅读中国这部“金融史”。
我们知道汉代以前的八百年,中国基本都是在打仗,没有哪一朝真正坐稳了江山,秦朝虽然建立统一政权,但才十四年就完了。
所以,汉朝以前的金融制度,基本上是混沌的局面,管仲、范蠡、吕不韦等名相在金融实践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也只是促进了局部的繁荣。
直到汉朝,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集权政府。
归根到底得益于汉朝的经济金融制度,也就中国最早的小农经济社会关系,这一制度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崛起。
汉朝的土地政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分田地的范围扩大到全国范围,让普通老百姓获得了土地这种生产资源,实现耕者有其田。
同时,通过较低的税赋,让利于民,进一步调动社会劳动的积极性,让财富得以不断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当时一个普通老百姓与一个汉朝的大夫分的田地差距是1:25;吕雉时代的税赋叫做“十五税一”,翻译过来就是 6.6%的所得税)。
这种政策,建立了皇权到官僚,再到小农的三级经济社会关系,并以1 / 4税收作为纽带联结各个阶层,在之后的朝代也被历代帝王仿效。
但小农经济社会关系自身也有矛盾,其经济框架是一种单向的权力分级的机制(底层的小农根本没有能力和官僚讲价,只能被动接受官僚的管理),另外皇权通过官僚对小农进行管理,政令的执行和制定必然受到官僚的影响,所以官僚阶层会向上向下,双向挤压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如果皇权不能有效遏制官僚阶层对财富的掠夺,必然导致资源向官僚阶级迅速聚集,这就容易造成“民穷国弱,官僚富强”的局面,从此走向衰败。
东汉末年,官僚已经通过代代积累具备了相当的实力,成为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封建豪强,当国库空虚、皇权衰弱时,这些豪强在对付外族的入侵过程中还逐渐掌握了军事力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军阀,例如袁绍、董卓、孙策、刘表等三国英雄。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近期,随着新一届政府的上台反腐行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官员纷纷落马。
在研读陈雨露所著的《中国是部金融史》一书时,我惊讶地发现,原来中国历史上贪官治国似乎是一大特色。
1. 李林甫:以贪治国的能臣协助唐玄宗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担任十九年宰相的李林甫,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大贪官。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曾颁布过一道史上最为严厉的土地买卖禁令“开元限购令”。
这条禁令严禁任何人买卖天下土地,有效杜绝了封建官僚蚕食农人的财富根基。
这一举措为帝国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即使是势力庞大的封建官僚,也无法在皇权的威严下公然进行土地兼并。
2. 张居正:改革与贪污并存的能相同样,让明朝中兴的著名宰相张居正,他锐意改革十年,实施的一条鞭法改革成效显著。
该改革将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并折算成银两,按田亩数量进行征税,改变了之前按人头收税的方式。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贫富分化,同时也增加了朝廷的税收。
然而,在廉洁奉公的形象背后,张居正也是一个大贪官。
3. 和珅:盛世之下的贪官提及乾隆盛世年间的和珅,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位高权重,深受乾隆皇帝的信任,但同时也是一个集贪污与腐败于一身的官员。
和珅所聚敛的财富之多令人咋舌,其贪污手段之高明也令人咋舌。
他通过各种手段搜刮民脂民膏,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4. 清官与贪官:中国历史的必然在中国历史上,清官确实如凤毛麟角般难得,因此成为了老百姓永恒的理想。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贪官似乎是必然的存在。
这是因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权力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这些人面临着巨大的利益诱惑。
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的情况下,贪污腐败现象难以避免。
5. 金融视角下的历史解读《中国是部金融史》一书以金融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不仅讲述了贪官的故事,还揭示了金融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历史是一个深邃而浩瀚的领域,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难处不在于史料的收集或理解,而在于如何透过史料的文字,读懂看不见的史料,亦即史料背后的事实。
尽管我们无法亲身进入过去的社会去发现或感受史料背后的事实,但通过认真的研究,我们仍然可以复原出部分事实。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曾说过:“很多朋友的评论或褒扬,或贬低,但是忽略了一点是,这本书的作者陈雨露是中国优秀的金融学教授,和人大的院长,他写这本书的角度是很明显的,不是上述有人提到的货币史的角度,实际是制度经济学的角度。
”作者的逻辑体系相当简单:每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构成了制度的目的或需求,而帝王则需要提供制度供给。
好的制度供给可以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其中货币制度和财政制度非常重要。
在这样的制度治理下,社会往往会出现耕者有其田、轻徭薄役、所有权私有以及政府实行无为而治的局面,从而为社会富余劳动力从事其他行业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这些成就往往可以通过文学、物价、墓葬等侧面反映出一个时代社会的面貌。
古代中原王朝的制度目的或需求主要有三:治理黄河、兴修水利;抵御外敌、主要是游牧民族;维系帝国的统治。
在历史的早期,百姓淳朴,对王道和上天存着足够的敬畏。
周王朝实行的封君—封臣统治次序,对小农有利,因为封君和封臣之间可以相互制约。
然而,周王朝抵御犬戎失败后逐渐衰退,不得不依赖封臣,这打破了封君和封臣之间原有的次序,原本维系君臣之间的王道也被破坏,因此春秋时期霸道盛行,尤以暴秦为盛。
在这里,作者对儒家的叙述非常精彩。
他认为儒者类似于西方的骑士精神,是贵族阶层自己给自己加上的一层枷锁。
人不仅要为利益而活,更要坚守道德。
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德沦丧,尤其是商鞅变法后的暴秦时代,更凸显了道德的重要性。
与中国不同,欧洲在罗马帝国之后分裂多于统一,除了查理曼大帝短暂的统一外,基本维持着封君—封臣的次序。
我一直认为,西欧之所以能较早进入工业革命,很重要的原因是欧洲不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国家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除了中世纪教会统治的那段时期。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在清明假期的三天里,我将自己完全沉浸在了《中国是部金融史》这本书中。
这本书虽然被称为金融史,但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王朝治乱循环的深刻而又诙谐的历史记录。
作者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生动的笔触,将中国几千年的王朝更迭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于中国历史的洞察力令人惊叹。
他指出,中国自古以来之所以形成集权政府,主要是因为外部常有少数民族的入侵。
在这种情况下,仅依靠小农的力量难以抵御长驱而入的骑兵。
因此,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成为了必然选择。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官僚系统的扩张容易滋生腐败。
虽然可以通过找一批官员去纠察另一批的方式来惩治腐败,但这只是以旧换新,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权力的无远弗届必然会导致严重的社会矛盾。
但分权的例子也摆在眼前,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以世家门阀为权力核心,虽然能够促进经济的一定发展,但分散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抵御外族的入侵,这就导致了五胡乱华的局面,数百年间都不得安宁。
由此,我们无奈地看到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在治乱循环中挣扎。
在金融领域,封建政府反复使用三板斧收税、铸币和官营,只是在朝代更替中略微改变了一些方式和手段。
这样的治乱循环,对于财富的积累极为不利,科技的创新也因此无从谈起。
当我们翻开近代史书时,会发现晚清时期中国的 GDP 总量虽然在世界上占据了三成,但如果抛开人均不谈,实际上早在宋代,古代中国的人均 GDP 就已经达到了历代的顶峰,此后近千年都没有再有所突破,甚至还在不断衰退,这实在令人感到惋惜。
其中的原因既有制度上的不完善,也有资源禀赋的限制。
在制度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封建王朝总是在治乱中徘徊,就像不断重建高楼大厦却无法真正向前迈进。
在资源禀赋方面,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一直稀缺,在人地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而不是进行科技创新,这或许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停滞的原因之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一个国家的权力如果几乎不受限制,那么最好给它一些强敌,因为只有在面临威胁时,我国才会摒弃内部矛盾,团结一致地共同奋斗。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本书认为,历史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逻辑。
在王朝的初期,统治者会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人民走向富裕,王朝也会太平兴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变故(外敌、瘟疫、天灾、皇帝官僚的欲望等)会导致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会从民间经济中吸血,加强集权、改变政策体制、扩张队伍(封建官僚或高门世族),这会导致管控增多、规则改变,帮手增多,财富也逐渐从百姓手中流向了皇帝和官僚的口袋,民间经济被逐渐摧毁,百姓变穷,王朝出现乱象。
到了王朝的后期,王朝会在改革修缮(中兴)和兼并(垄断集中)中徘徊角力,百姓不断被剥削,王朝逐渐失去稳定,最终底层百姓会暴力反抗,王朝灭亡,然后在混乱中开启新一轮的循环。
这种王朝的循环在汉朝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书认为,汉朝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社会的基本模型。
在汉初,统治者在二元三元结构之间徘徊,吕后诛杀诸侯王并将土地分给普通人,标志着二元结构大势已去。
文景时期,进一步削弱并剪除了诸侯王,三元结构成为社会的主流,同时实行小政府(封建官僚少),民间经济迅速发展。
汉武帝为了讨伐匈奴,耗光了文景时期的国库积蓄,开始从民间经济中吸血,采取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盐铁专卖、扩充官员等),通过集权,皇权使得所有社会资源都为他所用,同时也培养了封建官僚这头怪兽,开启了皇权与封建官僚漫长的斗争史。
此后,即使皇权采用残酷的手段镇压官僚,但由于皇权只能依靠一批官僚去打击另一批,因此总是治标不治本,直至皇权衰落。
汉宣帝对武帝的政策进行了修补,实现了中兴,但无法扭转王朝的衰落。
王莽篡位(西汉名义上灭亡),意图通过改革改变社会现状,但过于理想化的政策越发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农民暴动,至此,西汉彻底覆灭。
本书的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社会的发展和分析社会问题。
我认为,历史的舞台上,皇权、封君诸侯、高门士族、封建官僚、农民轮番登场,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社会结构的每一次前进,背后都是漫长的斗争、协调和平衡,以及无数人的生命。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中国是部金融史》是人大校长陈雨露教授的一部力作,该书以独特的视角,从周朝到唐朝的历史和朝代更迭入手,深入探究了历史背后金融特别是货币的驱动作用。
作者着重阐述了“皇权—封建官僚—小农”框架下社会财富的分割,以及社会由大乱到大治再到大乱的过程中,金融所起的重要作用。
通读全书,笔者深感本书在框架、逻辑和语言表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作者试图通过通俗化的表述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但有时行文过于随意,甚至让人不忍直睹。
这可能影响了读者对本书的阅读体验。
然而,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些对于历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颠覆认识,这也是笔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感最强的部分。
阅读历史的意义在于“以史为鉴,以史为镜”。
我们通过翻阅历史,总结过往的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够避免重蹈覆辙。
但事实上,我们往往在总结中重蹈历史的覆辙,陷入历史轮回的怪圈。
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历史规律和文化传统的深沉力量可能对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使得我们难以摆脱历史的束缚。
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往往是基于当时的形势和需要,而难以考虑到千秋万代的利益。
在封建制度下人治的情况下,人性的因素更加突出,政策的执行也更容易受到个人意志的影响。
此外,作者在本书中探讨了不同朝代的制度和政策,指出它们并非完美无缺,而是受到当时形势的限制。
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上没有任何制度政策具有绝对的优越性,它们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思考,制定出适合当下的政策和措施。
同时,作者在序言中明确指出,经济学流派的观点和经济理论本身并不是决定经济政策的唯一因素,政府在实施经济政策时往往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需要来选择依据。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理解和分析经济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需要考虑到实际的政治和社会因素。
《中国是部金融史》读后感
《中国是部金融史》读后感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与金融专业密切相关的书,名字叫做《中国是部金融史》。
看了中国金融史,感觉历史总有特别相似的地方,只要社会一出现流民,就是要改朝换代的预兆,民富则国强,而贪污腐败则是在出现国家就一直存在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办法去根除,那是一种出于人性的丑恶以及贪欲,而且权力越大,毁灭性越强。
第一个问题,领导者的游戏。
从我国历史中可以看出,权力的游戏只是在权力阶级,虽然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真正统治一个国家需要的东西特别多,二八定律也决定了社会的游戏规则是那权力者说了算的人,而且一个国家的生死受影响最大的是农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而平民表面上看很有力量,实则若没有领导者,其实是散沙,完全没有一点攻击力,流民只知道没法活下去了,但没有策略,所以才出现几百个官兵就能驱散三万多的流民的事,流民基本上是一哄而散,这让我想起原来高中老师老杨说别看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质上现在的领导者的祖先都是原来官宦阶级的,很多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所以,做一个骨子里有野心人,永远不能做一个甘于平庸的人,否则只能变成流民,只能任人宰割。
而做为领导者需要的东西很多,演讲力,魄力,以及勇气等等,很大程度上领导者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文化,也直接决定了企业生存的时间的长短。
第二个问题,国家公务员。
虽然隋朝创立了类似于我们现在高考+考研+考博+公务员考试+领导职位公开竞聘,开始相对公平了,但随着后来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又逐渐变成了一些官宦阶级对权力的垄断,而且我们中国的关系是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的,是通病,就算你通过科举制走到了所谓的“上层社会”会发现那些上品官员早已为他们的后代织好了一个强大的关系网,你若没有足够的“能力”只是在原地踏步,和我们现在的公务员一样,即使挤破头考上了公务员,其实上升的空间不大,不过只是生活稳定了而已,所以就和老师说的金融市场一般是以十年一个周期循环着一样,国家更替也是,不管制度如何更换,虽然很多东西都在进步,比如制度啊之类的,但由于人性都是一样的,所以很多时候人们总能从改进的制度中找到利己的空隙而使之土崩瓦解。
《揭秘中国红色金融史》观后感
《揭秘中国红色金融史》观后感
回望来路,红色金融足迹已成为当代金融人继往开来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
重温金融历史,追寻红色足迹,接受了一次红色金融洗礼。
*月**日,我观看了总行制作的《揭秘中国红色金融发展史教育片》,是一部我国金融行业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的成长史和发展史。
红色金融机构的成立、运行和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不禁对共产党积极探索金融发展深深敬佩,革命要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同步发展下进行,作为工行的一员,自豪感油然而生,为过去工商银行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为参与到当前工行的各项变革感到激动,对工行的未来充满无限期望。
我将继续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无数工行人一起,无私奉献,为金融事业的蓬勃发展努力奋斗。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工行的企业文化正是企业精神层面的灵魂,是提高工行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
企业文化贵在传承与创新,今天所形成的工行文化正是一代代工行人的心血,也恰是历代工行人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激情投注。
初出校园,进入工行,从培训到正式入职,随着对工行文化深入了解对本职岗位的了解,我深切的认识到:工商银行是在岁月的涤荡中,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而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
《中国是部金融史》阅读感想我深刻体会到了在一个社会中,皇权、封建官僚和小民体系三者之间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在王朝建立之初,往往能够实现政通人和,改革的阻力较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会导致流民增多,无产阶级队伍不断扩大。
同时,官僚阶层会侵占更多土地资源,并缴纳更少的税额,使得帝国财政经费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只能依靠一方官僚来打击另一方官僚,而官僚们对于土地问题的解决措施往往治标不治本。
因此,封建王朝的没落似乎成为了必然的结局,除非有一种制度或官僚体系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
盛世的标志应该是贫贱者能够通过奋斗获得富贵,而富贵者也可能因为挥霍而变得贫贱,整个社会阶层之间应该保持着自由流动的状态。
这样,底层人民才会看到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希望,从而对未来充满信心。
然而,当每个普通人都失去了阶层流动的正常途径时,他们就会失去生活的动力和希望。
如果无论如何努力,明天依然灰暗,自己和子孙后代都没有盼头,生活自然会充满灰色。
因此,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必须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阶层的上升,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和美好。
同时,我也意识到皇权与封建官僚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皇权需要借助封建官僚来统治整个帝国,但封建官僚自身也是一个强大的分利集团,他们会利用手中的权力疯狂掠夺帝国财富。
皇权实际上很难彻底遏制这种掠夺,因为连接皇权和封建官僚的纽带正是权力本身。
这就导致了皇权与官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也使得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受到了威胁。
此外,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民族如果无法有效地集中资源,就很难抵御外族入侵和军阀混战。
这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军事力量和资源的掌控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实现资源的有效集中和合理分配,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我认为皇权需要找到一种与封建官僚相平衡的方式,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让耕者有其田可能是一种可行的办法,这样可以保证国家的耕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同时也能够缓解官僚阶层的贪婪和剥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部金融史》读后感1000字_模板《中国是部金融史》读后感1000字明华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2010年发表的旧帖子,作者的视角和格局完全不同于见事说事的八卦讨论或者知识普及,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了制度、政策、人性、房产、货币等,纵观这八年来的世事交替,作者当初的观点基本都变成了即成事实。
难道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先知吗?被完全震撼到后,我充分发挥了多年来工作养成的八卦精神,搜索到论坛作者的真实姓名和背景,终于明白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有必然原因的。
发帖者是一位深谙历史的学者,有中国三千年的历史为镜,还有什么是看不清楚的呢?然后,有幸读到了作者的著作之一《中国是部金融史》,一开始找这本书时卖家说已经停止印刷了,不过最后还是买到了。
一直感觉所谓读后感说多了反而会误导别人,所以还是做个大自然的搬运工吧!原生态摘抄一些书中观点:1、真正的盛世,必然也是文化极盛的时期。
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六书”全部出自西周,此后,历朝历代也只能在西周的残迹里寻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思索。
与后世丰富多彩的金融货币现象相比,西周的金融表现形式确实非常简单,但最适宜诠释金融的本质:诚信。
2、人们经常鄙夷”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现在,我告诉大家,共患难是因为穷哥们之间根本就没有利益,也就谈不上什么叛变;不可共富贵,实在是因为没有什么人不会选择背叛,暂时没有背叛是因为筹码还不够大。
3、管仲告诉我们,强国、弱国最大的区别是强国的钱都在黎民百姓手里,弱国的钱却在国王的钱箱子里。
这一点,颇类似于穷国和富国的区别,穷国只想抢老百姓的钱,富国却在想着如何让老百姓赚钱。
4、道德价值当然高于物质利益,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道德价值,眼中只剩金钱,那就是一个赤裸裸的丛林社会,所有的掠夺都会没有底线。
这个时候,没有人能摆脱利益的诱惑,因为整个社会除了钱,已经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有价值了。
5、在”不告缗令”引导下,有钱人很自然地发现了一个低风险、高收益的渠道——土地!随着商人手中大量的货币迅速转向土地,汉帝国第一波土地兼并开始了。
结果不言而喻,儒学大师董仲舒给出了那句最精准的评价: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6、汉武帝打击了商人和工商业者,却培植出一批比商人更为可怕的人。
单纯的商人、地主或者有钱人,很快被”官商”挤出,就算再有钱,找个理由整治你还不容易?现在,丞相、王侯、大夫才是帝国真正的有钱人。
此后,历朝历代都没有超脱出”官商”的窠臼,工商业永远成了附属于封建官僚集团的牟利之道。
”想致富、当干部”成为汉帝国每一个人的人生信条,富人必须先是官僚,然后才能集官僚、商人、地主于一身。
与普通商人、地主不同,”官商”对金钱的渴求根本没有止境。
毕竟单一的商人、地主或者官僚都有自己的规矩,就算欺行霸市,商人的价格也不能贵到离谱;就算地租再高,也不能不让小农生存。
”商人+地主+官吏”就完全不一样了,此时整个社会的财富规律已经转变,人们不再热衷于生产财富,而是如何去抢劫财富。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读后感(一)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就被吸引了,湿漉漉的街角刚好映照书名《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条路,有人会陪你一时,有人会陪你一路。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微博上最会写故事的张嘉诚所著,是一本让你笑出声来流下泪来的书。
读过睡前故事的人会知道,这是一本纷杂凌乱的书。
像朋友在深夜跟你在叙述,叙述他走过的千山万水。
那么多篇章,有温暖的,有明亮的,有落单的,有疯狂的,有无聊的,有胡说八道的。
当你辗转失眠时,当你需要安慰时,当你等待列车时,当你赖床慵懒时,当你饭后困顿时,应该都能找到一章合适的,从而触动你的心弦。
翻开这本书,可以看到让你哭让你笑的痴男恋女,管春、毛毛、荔枝、茅十八、小玉、马力……他们的爱情离别让你流泪心酸。
故事里,各色各样的主人公到处串场,却又转身不见。
几个人物,一段故事,却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因为这些故事同样在我们身边上演……嘻笑怒骂间,一股熟悉亲切之感由心底生出。
当你为情所困、所扰时,也许也会用酒精来麻痹自己,当喝得大醉时在路上大喊某个人的名字,来实现情感的宣泄。
大醉过后一阵酣睡,醒来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干过什么事,也许是记得的,可那又怎样,除了自己,在别人眼中那只是一个小插曲,当时被人提起两句或是笑一笑,不久就会被抛在脑后,因为他一个过路者。
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间遇见不同的人。
大家都会打个招呼认识一下,再聊几句,最后互道再见。
不同的是有人聊的时间长,有人聊的时间短,可最终都会分手。
就好像手机通讯录中,一段时间会频繁联系一个或几个人,可当通讯录中的名字消失,又会记得谁是谁。
“一个人的记忆就是一座城市,时间腐蚀着一切建筑,把高楼和道路全部沙化。
如果你不往前走,就会被沙子掩埋。
所以我们泪流满面,步步回头,可是只能往前走。
” 当人的一生开始时就好似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执笔的人是我们自己,但是纸却只有一张,容不得我们反悔,只能继续一笔笔画下去。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也不可能重新来过。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有书中人物的经历,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无奈、困难,谁都无法预料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更不会知道结果会是怎样,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自己,掌握好现在,不被过去所扰,不为将来所忧。
故事不只是故事,也许它会对我们的处境,对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有所提示。
就像《老情书》中母亲对胡言的教育:母亲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爱情教会了儿子“爱就去追,去争取,不然永远没资格去得到”。
只希望“如果你要提前下车,请别推醒装睡的我,这样我可以沉睡到终点,假装不知道你已经离开。
”这样就不会留下离别的悲伤,而我的全世界就会少一些泪水。
(计量中心分工会魏彤珈)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读后感(二):路过而已最初知道张嘉佳,源于人人网上一篇名为《老情书》的故事。
故事中,豪气万丈的老太太挥着拐杖对一群小年轻说:“我上山下乡,知青当过,饥荒挨过,这你们没办法体会…不趁着年轻拔腿就走,去刀山火海,不入世就自以为出世…我的平平淡淡是苦出来的,你们的平平淡淡是懒惰,是害怕,是贪图安逸,是一条不敢见世面的土狗。
”彼时,面临毕业,生活笼罩着迷茫和懒散,故事中的这段话将我瞬间秒杀。
今年春天暖风正吹时,我看到这本书,当即决定买下。
初夏蝉鸣时,我断断续续读完了最后一个故事。
绿树浓荫时,我在上海书展路过张嘉佳的签售会,却最终没有走进去——我喜欢他讲的故事,与他的名字无关。
秋雨绵绵时,我又翻开这本书,一气呵成读完后,终于提笔写下这篇文字,权当纪念与致敬,为那个给予我感动和思考的生命。
书中大多故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开头好笑,过程爆笑,结局悲伤。
对这样的叙述方式,我恨的牙痒痒却又自虐般地读一遍又一遍,只因感同身受。
坦而言之,作者文笔也没特别好,书中的故事那么矫情那么酸,无非是些老掉牙的情节,分分合合,离别或圆满,简直一本知音体的言情故事集。
亮点在于,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写起,这些事情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上,就发生在昨天,随着情节展开,慢慢将读者引入一段看似平淡实则韵味无穷的故事,越往后越沉重。
这些故事真实又虚幻,结局心酸又完满,就好像在人心上一刀一刀切,总是莫名其妙戳中泪点。
我也觉得感动,不是为充满泪点的故事,是为这故事里倾尽全力去爱的人心,爱生活、爱自己、爱那个他(她)。
作者大量采用白描和重复的写作手法,没有过多的言语修饰,却总能在细小琐碎的故事里,画龙点睛般地来一句引人深思的结语。
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情境下,引发读者不一样的感悟;情景前后对比,既强调突出又物是人非,引发无限唏嘘。
书中,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向读者叙述发生在他朋友身上的故事,我们跟随着作者,只看得到前因与后果,中间的过程或原因,全部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所有的猜想和感悟,都是独属于我们的财产。
这实在不是一本适合在睡前看的书,想多,太伤神。
故事中,茅十八和荔枝爱的那么真挚而热烈,为什么最终分开?全校误会崔敏的时候,猪头为什么坚定的相信她?“我”在拒绝姜微后,为什么还要把口香糖包装纸放在枕头下?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不会知道,在看不到的地方,又发生了哪些或无奈或温暖的故事。
所以啊,千万不要只凭表面轻易下结论,无端猜忌会伤害爱你的人和无辜的人。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如果看不到确定的天长地久,还要不要走进他人的生命?但是啊,不是每一次相遇都要追寻确定的结果,有时在相处的过程中,能够清楚看到自己想要的,或者不想要的,又何尝不是一种结果。
命运会厚待用心生活人,努力去爱,好过一颗冷漠的心。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我们路过别人的生命,别人路过我们的生命,人生即是一场又一场相遇组成的集合。
所以啊,我们哭,我们笑,欢歌与眼泪,疼痛与感动,那是连上苍也无法复制的独特生命历程,只属于自己。
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都值得我们静静地倾听。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生命相遇,路过而已。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读后感(三)高二三班吕君玲这是一本会让你笑出声,也有可能让你流下泪的书。
这是一本纷杂凌乱的书,是作者张嘉佳写的睡前小故事的合集。
像朋友在深夜跟你叙述,叙述他走过的千山万水,每个篇章给你的感觉都不同。
张嘉佳是微博中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作者,他的故事在微博被转发超过1500000次,阅读量超过4亿,书里有几句较为经典的句子:①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
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②一个人的记忆就是一座城市,时间腐蚀着一切建筑,把高楼和道路全部沙化,如果你不往前走,就会被沙子掩埋,所以我们泪流满面,步步回头,可是只能往前走。
书中讲述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很多故事,总有一瞬间你会在他的故事里看到自己。
序言里有一句“一些人从我的世界路过,我从一些人的世界路过”我们有多珍惜现在,就有多害怕分别。
作者故事里的他们也是我们,不同年代,梦想生活却惊人的相似,有种不可抵抗的亲切感。
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间遇到不同的人。
我们握手,问好,然后互道再见。
然而你并不会觉得有所惋惜,你已经变成了更好的你,然后继续勇敢地追寻下去,等待对的人,等待更好的明天。
多听听别人的故事,多想想自己的故事,然后再试着告诉他们。
无论你想不想,你都要试着去改变这个世界,而不是一味顺从。
以最温柔的方法,年华如风雪般凶猛飞过,人生的沟壑亘于时空。
期待着你成为讲故事的人,退去所有棱角,和岁月握握手,心平气和。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并不是张嘉佳写的最好的文字,却是他最贴近大众的文字,他甚至创造了一种新的体例,一种方法,一种风格,一种新式的矫情范,他重新发明了讲故事的方法让读者感同身受。
他的文笔,是最符合当下大众阅读习惯的,以假恶丑凸显真善美。
在耍贱和煽情中自由切换,边飙脏话边抒情,上一秒还是安妮宝贝一样的感性,下一秒就变成了耍贫的留几手。
飙脏话有什么好处呢?很多时候,感情宣泄不出来只有脏话才可以表达,脏话才能稀释矫情。
故事总的来说就是:屌丝也有希望,怪咖也有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