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主要条款解读-天鸿圆方
北京市雨水利用概况及政策介绍
![北京市雨水利用概况及政策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31b2ce9580216fc710afd6b.png)
三、北京市雨水利用工程状况 北京市是我国最早提出雨水利用设想的城市之一,2000年就 启动了中德合作“北京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项目,历经5年, 共建设5种模式、6个不同雨洪利用工程示范小区和1 个雨洪 利用中心试验场,工程建设总面积60 hm2,建设蓄水池2228 m3,年节水18.49 万m3。
北京市地下水补给与地下水埋深变化示意图 Groundwater rech北a京rg市e雨a水n利d用d概e况p及th政策va介r绍iation in Beijing plain
二、雨水利用相关政策
北京市政府66号令(2000.12.1)中明确要求开展市区的雨水利用工程; 2003年3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水利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 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市规发【2003】258号):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含各类建筑物、广场、停 车场、道路、桥梁和其他构筑物等建设工程设施,以下统称为建设工程)均 应进行雨水利用工程设计和建设。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建设中水利用设施的 新改扩建设工程,必须同时考虑建设雨水利用设施。”“三、雨水利用工程 的设计和建设,以建设工程硬化后不增加建设区域内雨水径流量和外排水总 量为标准。”
[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官网提供的北京观象台站1953年~2012年日降雨数据]
雨量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8月; 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易出现暴雨或者连续性降水;
北京市雨水利用概况及政策介绍
北京市历年降水量对比图
北京市雨水利用概况及政策介绍
不同月份降雨量比例图
北京市雨水利用概况及政策介绍
北京地区暴雨强度公式(今年实行): 以镇级行政区作为划分基础单元。房山区的史家营镇、大安山镇、佛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重点问题解析)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重点问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97583d2af90242a895e5af.png)
(2)4.2.3条
对于下凹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的要求主要是延续1316号
文中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园林绿化的多样性,因此地标中下
凹式绿地率规定为50%。
目前大部分小区或公建项目地库区域面积较大,透水铺装 下垫面条件不满足要求的区域较多,无法做到100%的透水铺 装,因此维持70%透水铺装率的要求。但是对于有条件实施透
缺少市政管线相关参数:
市政接口管径、标高及排水能力等设计条件不全
(2)规范理解不透彻
1)调蓄设施未按规定设置; 如:硬化面积8000平方米,未做雨水调蓄池 2)没有相关雨水设计; 3)执行标准不一致; 4)排水标准不符合规范要求; 如:排水设计标准按2年执行,不满足要求。
5)调蓄设施设置有误;
入附属绿化用地面积。
2. 相关要求
北勘设测字【2013】107号 北京市勘察设计和测绘地理 信息管理办公室、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联合发 布关于 “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的通 知 北京标字【2014】1号 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 北京市勘察设计和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公室联合发布 “关于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审查要点”的通知
4.1.3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标准,应使得建设区域的
外排水总量不大于开发前的水平,并满足以下要求:
1 已建成城区的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大0.5;
2 新开发区域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大于0.4;
3 外排雨水峰值流量不大于市政管网的接纳能力。
4.2.3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优先利用低洼地形、下凹式
计文件报审时应含涉及雨水控制与利用的所有外线施工
图(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电气等四个专业),和 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的外线图纸(含调蓄设施)及说明。 (二)对于住宅小区或公建组团分期建设时,单体 建筑报审时应同时提交本项目区域全部雨水规度。最后一栋楼施工图文件报审时,应同时提交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https://img.taocdn.com/s3/m/9503abd7be23482fb5da4c6d.png)
北京市地方标准DB编号:DB11/ 685-2013备案号:XXXX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engineering2013-07-24 发布2014-02-01 实施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联合发布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engineeringDB11/ 685-2013主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实行日期:2014 年02 月01 日2013 北京修订说明根据北京市质监局《关于印发2012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编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2]20 号)文件,本规范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北京市水科学研究院等编制单位对《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DB11/T 685-2009 进行修订。
编制组对近年北京市建设运行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进行了回访和总结,并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降雨资料进行了筛选和整理,结合现行的相关标准及政策,对原规范进行全面修订。
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标准化工作规划及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京质监标发[2012]第20号》文件,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编制。
编制组总结了近年来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5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设计计算;4.建筑与小区;5.市政工程。
本规范第1.0.3、1.0.7、4.1.11、4.4.2、4.6.1、4.8.9、5.4.4、5.6.4、5.6.5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规划指标解读
![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规划指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51279ea700abb68a982fb22.png)
瞯枟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枠专栏瞯北京市枟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枠规划指标解读刘 强1 康晓鹍1 翟立晓1 公维卿2 郑克白1(1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5;2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北京 100045) 摘要 北京市地方标准枟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枠(DB11/685-2013)中明确规定了新建工程应满足雨水调蓄设施容积、下凹式绿地比例、透水铺装率三项指标的要求。
通过对这三个规划指标的解读,旨在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该条款的编制依据及意图,并以一个满足这三个规划指标要求的实际工程为例,验证其场地径流控制效果能否满足地标中相关条款的规定。
关键词 规划指标 雨水调蓄 雨水流量径流系数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0 前言随着北京市硬化地面的大量增加,降雨时地面入渗量大大减少,径流峰值流量增大,汇流时间缩短,加之部分区域下游排水能力不足,导致近年来北京市内涝频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由于北京市降雨全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发生,加之北京市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因此北京市的雨水利用较宜利用绿地入渗、透水铺装等设施来达到雨水的间接利用,同时通过雨水调蓄设施对强降雨时的径流削减来达到雨水控制的目标。
北京市在2012年8月发布了枟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枠市规发[2012]1316号[1](以下简称1316号文),文中对调蓄设施容积、下凹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的要求作出规定,并将建设项目的这三个规划指标作为规划审批的依据。
1316号文中这三个规划指标为北京市枟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枠(DB11/685-2013,以下简称“地标”)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 “地标”中规划指标解读“地标”中对新建工程中的雨水调蓄设施容积、下凹式绿地比例、透水铺装率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期达到对开发场地的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以及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规定,其中4.2.3条规定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优先利用低洼地形、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减少外排雨水量,并满足以下规定:1 新建工程硬化面积达2000平方米及以上的项目,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具体配建标准为:每千平方米硬化面积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3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2 凡涉及绿地率指标要求的建设工程,绿地中至少应有50%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凹式绿地;3 公共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休闲广场、室外庭院的透水铺装率不小于70%。
从源头控制和利用雨水践行低影响开_省略_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_专栏开栏语_郑克白
![从源头控制和利用雨水践行低影响开_省略_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_专栏开栏语_郑克白](https://img.taocdn.com/s3/m/2ff7cfaf284ac850ad02423a.png)
从源头控制和利用雨水 践行低影响开发理念
— — —《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 专栏开栏语
郑克白1 马先海2
) ( 北京 1 北京 1 0 0 0 4 5; 2 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 , 0 0 0 4 5 1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城市区域不透水 随着城市化 进 程 的 不 断 发 展 , , 地面面积逐年增长 造成雨水资源流失 、 地下水位下 降等 问 题 , 同 时, 也使得城市内涝频发, 给人们的生 命及财产带来安全隐患 。 从维护自然水文循环和保 护水 资 源 角 度 出 发 , 应对城市雨水加以直接或间接 控制和利用 , 以期降低因降雨而造成的内涝损失 , 补 充涵养地下水资源 , 保障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 北 京市政府对 此 高 度 重 视 ,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于2 2 0 1 年颁布了 《 关于加强雨水利用工程规划管理有关事项 ] [ 》 ( 和《 新建建设工程雨水 的通知 ( 试行 ) 2 7 9 1 号) 2 0 1 ( [ 控制与 利 用 技 术 要 点 ( 暂 行) 的 通 知》 2] 1 3 1 6 0 1 2 , 号) 从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环节对北京市新 、 改、 扩 建工程设置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及其设施规模提出 明确要求 。 对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工程建设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为实现与水资源化管理 , 减轻 城市内涝 , 使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做到技术先 进、 经济合理 、 安全可靠 , 市规划委组织编制了北京市 ( / 地方标准 《 雨 水 控 制 与 利 用 工 程 设 计 规 范》 D B 1 1 —2 , ) 。“ 以下简称“ 规范 ” 以低影响开发 规范 ” 8 5 0 1 3 6 理念为基础 , 提出削减暴雨峰值径流 , 防止内涝灾害 , 最终实现雨水资源化回用为雨水控制与利用的总体 目标 , 适当扩展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施的应用 。 北京市地方 标 准 《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 ( / 于2 范》 8 5—2 0 1 3) 0 1 3 年 9 月 印 发, 2 4 D B 1 1 6 0 1 年2 月 1 日 起 实 施。作 为 实 施 要 求, 北京市规划委 员会先 后 于 2 3年1 1月2 7日和2 0 1 4年4月1 5 0 1 日发布 《 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 及 《 。 目前 “ 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审查要点 》 规范 ” 已 在北京市建设项目中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 “ 规范” 的编制工作是在 2 在 1 年 5 月雨季前 , 0 1 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的组织下开展的 。 前 期调研收集了北京市已建雨水利用工程的相关资料 , 8 0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配套图集(市政工程)》宣贯培训材料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配套图集(市政工程)》宣贯培训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1a1fa25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d5.png)
1. 图集定位 2. 图集体系框架 3. 图集主要内容
1.《雨控规》规范体系框架
规范共分五章:1.总则;2.术语、符号; 3.设计计算;4.建筑与小区;5.市政工程, 编制条文总数148条,其中强制性条文9 条(第1.0.3、1.0.7、4.1.11、4.4.2、 4.6.1、4.8.9、5.4.4、5.6.4、5.6.5条)
城市道路初期雨水弃流设施宜分散设置; 本图集雨水弃流井为全过程弃流,即在弃流井下部设雨水管道与市政污水管线连
接,雨水弃流量由下部雨水管道管径决定。 雨水弃流井宜设置在排水系统的中游、雨水调蓄池及储水设施前。 雨水弃流井应避免污水倒灌入雨水管道系统中。
三、图集编制内容
三、图集编制内容
三、图集编制内容
二、图集体系框架
Ⅰ 一般规定 Ⅱ 绿地入渗 Ⅲ 硬化地面入渗
Ⅰ 一般规定 Ⅱ 城市路段道路 Ⅲ 下凹桥区 Ⅳ 郊区公路 Ⅴ 城市广场 Ⅵ 地下空间
Ⅰ 一般规定 Ⅱ 雨水弃流 Ⅲ 雨水存储 Ⅳ 雨水处理
2. 图集体系框架 与《雨控规》体系框架协调一致。
二、图集体系框架
1. 图集定位 2. 图集体系框架 3. 图集主要内容
道路是市政工程范围内最主要的径流及污染物产生的场所之一,雨水控制与利用 工程中应吸收、借鉴、运用低影响开发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 术,达到削减地表径流与控制污染物外排量的目的。
本节以单幅、两幅、三幅、四幅常用道路平面及横断面形式为样本,从系统角度 图示说明城市道路范围内入渗、调蓄排放、收集回用等系统的组合形式,实际设计时 应根据道路情况灵活选择。
郊区公路建设的调蓄设施: (1)郊区公路经过或穿越水源保护区,应在排水系统下游修建雨水应急处理及储存设 施。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点介绍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点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ac66ed2e87101f69f31955c.png)
4.3.6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设置储存设施,其储水量应按 下式计算。当具有逐日用水量变化曲线资料时,也可 根据逐日降雨量和逐日用水量经模拟计算确定。
Vh=W- Wi
(4.3.6)
Vh——收集回用系统雨水储存设施的储水量(m3);
Wi——设计初期径流弃流量(m3),应根据本规范式 5.3.5计算。
4.3.7 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的储存设施出水管设计流量应符合
渗
系统可以通过对
滞
雨水的渗透、储
蓄
存、调节、转输
与截污净化等功
净
能,有效控制径
用
流总量、径流峰
排
值和径流污染
本规范技术所发挥的作用
总量 控制
峰值
6章 入
资源
控制
渗系统
化
污染 控制
本规范技术所发挥的作用
总量 控制
7、8章
峰值 控制
收集回 用系统
资源 化
污染 控制
本规范技术所发挥的作用
总量 控制
9章 调
(4.3.9-2) (4.3.9-3)
式中:ts——渗透时间(s),按24h计;对于渗透池和渗透井,宜按3d计;
qi——第i种用水户的日用水定额(m3/d),根据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和《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计算;
ni——第i种用水户的用户数量; ty——用水时间,宜取2.5d;当雨水主要用于小区景观水体,并且 作为该水体主要水源时,可取7d甚至更长时间,但需同时加大蓄水容积;
30
2.扩展并细化: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工艺的规划量化计算
3.1.3 建设用地内应对雨水径流峰值进行控制,需控制利用 的雨水径流总量应按下式计算。当水文及降雨资料具备 时,也可按年分析确定。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点介绍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点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89f5b5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5.png)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点介绍一、基本原则1.遵循科学性原则,依据当地气候、地形、土质等特点,科学分析雨水资源,并合理设计雨水控制和利用系统。
2.遵循可持续性原则,注重雨水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达到节水、减排、减少城市气候变暖等效益。
3.遵循经济性原则,合理设计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降低系统投资和运维成本,提高效益。
4.遵循适应性原则,结合建筑和小区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当地气候、土地利用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等要求的雨水控制和利用系统。
二、雨水控制工程设计1.地面雨水排放管理:采取措施减小雨水排放,促进雨水渗漏、蓄滞和自然蒸发,减少径流污染,提高土壤水文保持能力。
2.雨水收集利用设计: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管道和储水设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用于道路冲洗、绿化灌溉、公共供水等方面。
3.地下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地下雨水渗透系统,将雨水引入地下,减小地表径流,提高土壤水文保持能力。
4.绿色屋面设计:采用绿色屋面,提高屋面的负荷承重能力,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留能力,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5.雨水管道设计:采用合适的管径、坡度和设施,保证雨水的迅速排放和污水的有效分离,减小系统的排放负荷。
三、雨水利用工程设计1.雨水利用途径: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绿化灌溉、建筑物洗涤、公共供水等方面,提高雨水的综合利用率。
2.雨水质量要求:设立雨水质量标准,确保利用的雨水符合相关环保要求,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雨水利用设备设计:设计合理的雨水利用设备,包括雨水集水器、储水罐、泵站等,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利用。
4.雨水利用系统运维:建立完善的雨水利用系统运维管理机制,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四、验收和评价1.验收标准:根据设计文件和相关规范,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验收内容:包括工程实施情况、系统运行情况、设备安装情况等方面,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进行全面评价。
3.验收报告:出具专业的验收报告,明确工程的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情况,为后期运维提供参考。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宣贯课件(市政工程)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宣贯课件(市政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3ba068e25a8102d277a22f92.png)
条文解释:关于郊区公路穿越水源地设雨水应急与贮存设施的规定 目前在北京西六环和京承高速公路三期工程中,采用“应急储存设施+初期雨水处理池”的
方式作为应对公路突发事故时泄露的有毒有害物质对水源保护地污染的措施。基于事故时对路 面的冲洗及对污染物的稀释作用,雨水应急储存设施有效容积宜根据公路交通运输罐车的容积 倍数选取。本条规定雨水应急储存设施的有效容积不宜小于运输能力20m3的罐车的10倍容积。
Ⅵ 地下空间
5.5.20 城市重要的地下空间开发区域周边应增加雨水调蓄设施。
条文解释:关于城市重要地下空间开发区域周边建设调蓄设施的规定。 城市重要的地下空间开发区域对区域排水安全有较高要求,为防止雨水溢流风险,城市重要地 下空间内不宜建设雨水调蓄设施。一般宜在其周边区域建设蓄水设施,可有利于提高区域的排 水标准和抗风险能力。
Ⅰ 一般规定
5.5 雨水调蓄排放
5.5.7 在分流制排水区域,用于控制面源污染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条文解释:关于分流制区域,用于控制面源污染的雨水调蓄池有效容积的计算规定。 参考德国“ATV Arbeitsblatt A 128 1992”标准中的调蓄池计算方法,采用单位面积上削减的 径流体积作为控制分流制区域的控制指标,根据市政工程范围内初期雨水控制量3mm~15mm 确定单位面积上需调蓄雨水量宜采用20m3/hm2~100m3/hm2。
5.4 雨 水 入 渗
Ⅱ 绿地入渗
5.4.7 绿地内宜根据地势设置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率不宜低于50%。
条文解释:规范参考《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11/938 4.2.2规定,绿地内设置下凹式绿地率不 宜低于50%。
5.4.8 下凹式绿地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选用耐淹耐旱种类的植物; 2 与路面、广场等硬化地面相连接的绿地,宜低于硬化地面50mm~100mm; 3 当有排水要求时,绿地内宜设置雨水口,其顶面标高应高于绿地20mm~50mm。
建筑、小区及市政雨水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建筑、小区及市政雨水利用工程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a6edd96d6bec0975f565e2ad.png)
北京市地方标准DB编号:DBXXXXXX—2012备案号:JXXXXX—2012建筑、小区及市政雨水利用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rain utilization in building ,sub—district andmunicipal engineering(征求意见稿)2012—XX—XX发布 2012-XX-XX实施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联合发布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标准化工作规划及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京质监标发[2012]第20 号》立项计划,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编制。
编制组总结了近年来本市建筑、小区及市政工程雨水利用工程的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本规范共分9章,内容包括:1。
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参数;4.雨水利用规划;5。
雨水利用设施;6.建筑与小区;7.市政工程;8.工程验收;9.运行管理等章节.本规范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行条文,必需严格执行.本规范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归口管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工作,日常管理机构为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
各单位在执行本规范的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与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62号,邮编:100045,联系电话:010-********/88043842,邮箱:yushuiguifan@126。
com)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联系电话: 010-******** ,邮箱:bjbb3000@163。
com.主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泰宁科创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主要审查人:目次1 总则 (3)2 术语、符号 (4)2。
雨水控制与利用专项说明
![雨水控制与利用专项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6d3e3d9f25c52cc58ad6be3f.png)
1.项目概况1)1.本工程位于2)项目用地面积m2,其中:屋顶绿化面积m2,绿地面积m2,硬化面积(屋顶)m2,沥青路面积:m2,透水铺装面积m2,总铺装面积m2,透水铺装率;下凹绿地面积m2,下凹绿地率%。
3)屋面雨水排水方式采用外排水,排至散水面。
2.设计依据1)市政雨水规划条件;2)《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水务局》(市规发〔2013〕1304号)3)《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4)《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3.外部条件向市政外排的雨水管道为1条,位于南侧。
排出管径为d700外排雨水总量不大于开发前水平、外排雨水峰值流量不大于市政管网的接纳能力4.设计雨水量计算(3年重现期)1)外排雨水径流总量(m3):W =10’ z h y F =10*0.50*108*22636.02=1213.60 m3(0.85*4651.01+0.40*1097.37+0.15*8411.67+0.30*2874.36+0.8*812.83+0.85*4788.78)/22636.02=0.50h y =108mmF=22636.02m2(总汇水面积);流量径流系数幽取值及面积Fi见表降雨厚度按排水设计重现期最大日降雨厚度,见下表北京地区典型降雨量资料(mm)3)小区内设一300立方的蓄水池。
外排雨水径流量为1213.60-300=913.6 立方米4)外排水径流系数二外排雨水径流总量/设计重现期下汇水面积内的总降雨量913.6/( 10*108*2.26)=0.37(小于0.4,满足当地控制指标的要求)5).外排雨水峰值流量(L/s):Q=^qF (2)=0.37 X 355 X 2.26=366.47S取谕=0.37q=355L/ (s.hm2) F=2.26hm2。
五年重现期下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复核:5.设计雨水量计算(5年重现期)1)室外场地排水设计降雨重现期P为5年,降雨历时t取10min,暴雨强度[L/ (shm2)]计算公式为_ 2001(1 +0.811lg P)q—0 711(t 8)=402L/ (s.hm2)2).设计雨水径流总量(m3):W =10 Z h y F 二 10*0.40*141*2.26=1273.56m3'Z二—=0.40Fh y=141mmF=2.26hm2(场地总面积);降雨厚度按排水设计重现期最大日降雨厚度,见下表北京地区典型降雨量资料(mm)3).外排水量和径流系数a)小区内设一300立方的蓄水池。
北京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北京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e80c166dcf84b9d528ea7a3f.png)
北京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篇一:《浙江省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guidelines of design for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harvest in civil building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6年5月1日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guidelines of design for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harvest in civil building主编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气候中心批准部门: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前言依据国务院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根据“关于确定《民用建筑电动车充电设施配置与设计规范》等2项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制订计划的通知”(建设发[2016]79号)的要求,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开展了本设计导则的编制工作。
编制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参考了正在修编的国标《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以及北京市、南宁市等地方标准,结合浙江省气候条件,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完善,制定了本设计导则。
本导则共分为9章和4个附录。
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符号,设计参数,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雨水收集与排除,雨水入渗,雨水储存与回用,水质处理,调蓄排放等。
本导则由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至: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邮政编码:310028)。
本导则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浙江省气候中心浙江大学主要起草人:王靖华赵萍刘峥嵘杨军周永潮汪波王健张楠王永王小红高蔚乌姬娜周华易家松邵煜然雍小龙桑松表黄正杰虞介泽方火明邓倩潘孝辉鲍国栋主要审查人:景政治黄宇年徐承华钱樟有何江张汛翰包志毅目次1 总则 ....................................................................................................... (1)2 术语、符号........................................................................................................ (2)2.1术语 ....................................................................................................... (2)2.2符号 ....................................................................................................... (5)3 设计参数........................................................................................................ . (8)3.1 降雨量设计参数 ....................................................................................................... (8)4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 ....................................................................................................... . (13)4.1 一般规定 ....................................................................................................... . (13)4.2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 (14)4.3 系统选择 ....................................................................................................... . (16)5 雨水收集与排除 ....................................................................................................... (19)5.1屋面雨水收集 ....................................................................................................... (19)5.2硬化地面雨水收集 ....................................................................................................... . (20)5.3雨水弃流 ....................................................................................................... .. (20)5.4雨水排除 ....................................................................................................... .. (22)6 雨水入渗........................................................................................................ .. (24)6.1一般规定 ....................................................................................................... .. (24)6.2渗透设施 ....................................................................................................... .. (26)6.3渗透设施计算 ....................................................................................................... (30)7 雨水储存与回用 ....................................................................................................... (32)7.1一般规定 ....................................................................................................... .. (32)7.2储存设施 ....................................................................................................... .. (33)7.3雨水回用供水系统 ....................................................................................................... . (36)7.4系统控制 ....................................................................................................... .. (37)8 水质处理........................................................................................................ .. (39)8.1处理工艺 ....................................................................................................... .. (39)8.2处理设施 ....................................................................................................... .. (40)8.3雨水处理站 ....................................................................................................... . (41)9 调蓄排放........................................................................................................ .. (42)附录a 浙江省各地市24小时最大降水常用典型频率表 (44)附录b 浙江省各地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日降雨量 (45)附录c 浙江省各地市暴雨强度参考表 (46)附录d 浙江省各地市逐月蒸发量与降雨量 (51)本导则用词说明 ....................................................................................................... . (53)条文说明........................................................................................................ (54)【篇二: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一、施工图设计总体要求(一)主要设计依据1、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审批的文件。
雨水利用规定
![雨水利用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51a94f237375a417866f8fab.png)
北京市雨水利用工程规划管理要求一、标准规定:1、下凹式绿地占总绿地面积≥50%。
(场、站、源、点类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需满足功能需要的大前提);2、城市广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建设工程的外部庭院采用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70%,其中机动车停车设施应满足车载的要求。
(不具备透水地质条件的除外);3、(1)居住项目:屋顶硬化面积>10000㎡,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配建标准:500立方米/10000㎡;(2)非居住项目:硬化面积>10000㎡,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配建标准:500立方米/10000㎡;(3)对于容易因降雨产生积水的立交桥,应专题研究雨水调蓄设施的配套建设情况;二、术语解释:1、非居住项目的“硬化面积”:包括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屋顶、道路、广场、庭院等部分的硬化面积,具体计算办法为“硬化面积=建设用地面积-绿地面积(包括实现绿化的屋顶)-透水铺装用地面积”三、规划管理工作要求:1、规划条件/选址意见书阶段:(1)总平图中要对雨水利用工程的设计情况进行说明;(2)明确标注采用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3)明确标注雨水调蓄设施的规模、位置等内容;2、规划意见复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阶段:(1)对上述要求内容进行形式审查;(2)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件备注栏中对雨水利用工程的情况进行说明;四、标准用语:本项目依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市规发[2003]258号),《关于加强雨水利用工程规划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市规发[2012]791号)的有关要求对雨水利用工程进行了相应设计,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下凹式绿地占总绿地面积≥50%。
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70%。
硬化面积(居住项目为屋顶硬化面积)达10000平方米,配建500(具体数字写实际配置)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
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调蓄设施均在图中显示。
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主要条款解读天鸿圆方 ppt课件
![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主要条款解读天鸿圆方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303954a98271fe910ef972.png)
PPT课件
12
3. 主要内容介绍
3.1 章节设置
PPT课件
13
3.3 主要术语
2.1.1 雨水控制与利用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削减径流总量、峰值及降低径流污染和收集回用雨水的总称。包括雨水滞蓄、收集
回用和调节等。
2.1.2 低影响开发(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PPT课件
9
2. 编制目的及目标
2.1 编制目的
北京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展了雨水课题的 初步研究。1996年在天秀小区等进行了雨水利用示范 工程建设,并逐渐推广至2008年奥运工程得到广泛实 施,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截止到2012年底,城镇 共建设雨水利用工程808处,年综合利用雨水量5706.3万 m3。年蓄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地区不透水地 面面积逐年增长,雨水资源流失、地下水位下降等 问题日益突出,近年城市内涝频现,给人们的生命 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
PPT课件
3
国务院: 2013 年3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 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和2013年9月《国 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 36 号)提出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 防涝工程体系。 住房和城乡建部明确指示要按照国务院23号和36 号文件 的精神,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 LID)建设模式。
步加强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工作意见的通知》(京政办发
【2013】48号)中指出要实现“渗、蓄、滞、排”相结合,
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的生态缺陷分析
![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的生态缺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1d236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72.png)
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的生态缺陷分析关卓今;王慧;张玉宝;朱向宏;尹丽芳;侯德【摘要】北京市在城市雨水管理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成效.2013年北京出台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 11/685-2013),使北京市城市雨水管理利用逐步走上规范化管理的道路.但鉴于当时的认识,《规范》在生态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影响了雨水生态效益的发挥.从雨水利用的城市建设格局、规模、竖向规划、土壤的作用、绿地的城市自净核心作用及低影响开发理念应用等方面分析了《规范》的缺陷,并提出了改进意见.【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3页(P28-30)【关键词】城市雨水利用;规范;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北京【作者】关卓今;王慧;张玉宝;朱向宏;尹丽芳;侯德【作者单位】北京市新水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100048,北京;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100048,北京;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100048,北京;北京市新水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100048,北京;北京市新水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100048,北京;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100048,北京;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100048,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1.142013年北京市出台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使城市雨水管理利用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但鉴于当时的认识,《规范》在生态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影响了雨水生态效益的发挥。
结合国家“十三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对《规范》存在的缺陷进行研究分析,使《规范》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规划设计者对雨水利用有更好的认识,从而提高城市雨水的应用空间,建设良好的北京城市环境。
一、《规范》在生态方面的缺陷分析1.对整体目标和宗旨的分析《规范》总则中明确的宗旨是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和减轻城市内涝。
《规范》的目标和宗旨忽视了城市雨水利用的环境化生态作用和关系雨水的城市生态基础建设。
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规划指标解读
![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规划指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43d0e8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b.png)
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规划指标解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雨洪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北京市制定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本文将对该规范的规划指标进行深入解读。
一、规划目标《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划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减少城市地表径流,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雨水控制规划指标1. 雨洪安全指标雨洪安全是雨水控制的基本要求。
规范中明确了不同类型和等级的雨水系统对于不同频率和强度的降雨事件的处理能力要求,包括设计雨量、汇流水位、排放能力等指标,以保障城市的雨洪安全。
2. 汇流控制指标汇流控制是指通过合理的设计,控制雨水的汇流过程,减少城市地表径流的数量和速度,以降低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冲击。
规划指标中包括汇流系数、降雨过程中的雨水积蓄量和径流控制设施等方面的要求,旨在实现雨洪控制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 蓄水设施指标蓄水设施是指通过建设蓄水池、湿地等设施,将雨水暂时储存起来,以减缓雨洪的形成和减少雨洪对城市的影响。
规划指标中规定了不同类型蓄水设施的设计容量、流量调控能力等要求,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提供足够的水量供给。
三、雨水利用规划指标1. 雨水收集指标雨水收集是指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景观绿化、冲洗马桶、灌溉等非饮用水用途。
规划指标中明确了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要求,包括收集效率、储备容量、水质要求等,以保障收集到的雨水能够被有效利用。
2. 雨水处理指标雨水处理是指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处理,以提高水质达到相应的利用标准。
规划指标中包括雨水处理设施的设计要求、处理工艺和处理效果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利用的雨水符合相关的水质标准。
3. 雨水利用率指标雨水利用率是指雨水系统中实际利用的雨水量占总收集的雨水量的比例。
规划指标中规定了不同利用场所的雨水利用率要求,以推动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65926e0be2bd960590c677a1.png)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篇一: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关于印发《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的通知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工作,减少雨水径流,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提高城市防洪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我委组织相关单位,对现行国家和我市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梳理。
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以下简称《技术要点》),现印发给你们执行。
在我市新建建设工程(含改、扩建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中,相关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及管理部门,除应认真执行雨水控制与利用相关标准、规范外,还应符合《技术要点》的规定。
施工图审查机构应严格按照《技术要点》进行审查。
特此通知。
附件: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doc附件: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一、总体要求(一)新建建设工程(含改、扩建工程)均应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规划和设计。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必须与主体建设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建设工程硬化后不增加建设区域内雨水径流量和外排水总量为标准。
(三)新建建设工程的附属设施应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相结合。
景观水体应设计建设为雨水储存设施,草坪绿地应设计建设为雨水滞留设施。
(四)设计单位在提交的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总平面图中,应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情况进行说明,明确标注采用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雨水调蓄设施的规模、位置,竖向设计及措施等内容。
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包含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说明、竖向设计及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措施等具体设计内容。
(五)规划管理部门在办理规划条件或选址意见书时,应明确要求建设单位同时建设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
在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时,要对其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方案进行审查。
规划监督部门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规划核验时,应对其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规划建设情况进行核验。
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解读
![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1ea5f46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ea.png)
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解读
郑克白;徐宏庆;康晓鹍;李艺;吕志成;张书函
【期刊名称】《给水排水》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介绍了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的编制背景、目标设定和主要条款的设置.内容包括北京市水环境的特点、降雨资料、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概况、地方政府相关文件等,有助于对该规范的理解.【总页数】6页(P55-60)
【作者】郑克白;徐宏庆;康晓鹍;李艺;吕志成;张书函
【作者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45;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45;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45;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82;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82;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源头控制和利用雨水践行低影响开发理念——《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专栏开栏语 [J], 郑克白;马先海
2.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部分设计参数的确定 [J], 龚应安;张书函;陈建刚;李萍
3.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规划指标解读 [J], 刘强;康晓鹍;翟立晓;公维卿;郑克白
4.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市政工程部分解读 [J], 李艺;吕志成;郭磊
5.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的生态缺陷分析 [J], 关卓今;王慧;张玉宝;朱向宏;尹丽芳;侯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雨水设计规范
![雨水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c228dac6529647d2728524a.png)
雨水设计规范【篇一:建筑、小区及市政雨水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北京市地方标准 db编号:dbxxxxxx-2012备案号:jxxxxx-2012建筑、小区及市政雨水利用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rain utilization in building ,sub-district and municipal engineering(征求意见稿)2012-xx-xx发布2012-xx-xx实施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联合发布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标准化工作规划及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京质监标发[2012]第20 号》立项计划,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编制。
编制组总结了近年来本市建筑、小区及市政工程雨水利用工程的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9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参数;4.雨水利用规划;5.雨水利用设施;6.建筑与小区;7.市政工程;8.工程验收;9.运行管理等章节。
本规范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行条文,必需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归口管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工作,日常管理机构为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泰宁科创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主要审查人:1目次1 总则 ....................................................................................................... .. (3)2 术语、符号 ....................................................................................................... (4)2.1 术语 ....................................................................................................... .. (4)2.2 符号 ....................................................................................................... .. (9)3 基本参数 ....................................................................................................... (12)3.1 降雨资料 ....................................................................................................... (12)3.2 水量与水质 ....................................................................................................... .. (14)3.3 蒸发量 ....................................................................................................... . (16)3.4 渗透系数 ....................................................................................................... (17)4 雨水利用规划 ....................................................................................................... (18)4.1 一般规定 ....................................................................................................... .. (18)4.2 雨水规划 ....................................................................................................... .. (19)4.3 方案设计 ....................................................................................................... .. (19)4.4 方案估算 ....................................................................................................... .. (22)5 雨水利用设施 ....................................................................................................... (24)5.1 雨水收集与弃流 ....................................................................................................... .. (24)5.2 雨水入渗 ....................................................................................................... .. (25)5.3 雨水储存与调蓄 ....................................................................................................... .. (28)5.5 水质保持与处理 ....................................................................................................... .. (29)6 建筑与小区 ....................................................................................................... . (31)6.1 一般规定 ....................................................................................................... .. (31)6.2 系统选型 ....................................................................................................... .. (31)6.3 雨水收集 ....................................................................................................... .. (32)6.4 雨水弃流 ....................................................................................................... .. (33)6.5 雨水输送 ....................................................................................................... .. (33)6.6 雨水蓄存 ....................................................................................................... .. (34)6.7 雨水回用 ....................................................................................................... .. (35)6.8 系统控制 ....................................................................................................... .. (35)7市政工程 ....................................................................................................... (37)7.1一般规定........................................................................................................ . (37)7.2城市道路........................................................................................................ . (37)7.3 郊区公路........................................................................................................ (39)7.4城市广场及地下空间 (39)7.5城市河湖水系 ....................................................................................................... (40)7.6园林绿地........................................................................................................ . (40)7.7市政场站........................................................................................................ . (40)7.8大型市政雨水调蓄设施 (40)8 工程验收 ....................................................................................................... .. (42)9 运行管理 ....................................................................................................... .. (43)21 总则1.0.1 为实现雨水资源化管理,减轻城市内涝,使北京市雨水利用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特制定本规范。
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主要条款解读-天鸿圆方
![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主要条款解读-天鸿圆方](https://img.taocdn.com/s3/m/ea1760ce6f1aff00bed51e1f.png)
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具体配建标准为:每千平方米
硬化面积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 30 立方米的雨水调蓄 设施;
本条参照市规发【2012】1316号文《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
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中的要求作出规定。基于控 制大中型工程的雨水外排流量考虑,提出每2000平方米硬 化面积以上的项目要配建雨水调蓄设施。每千平方米硬化 面积配建3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可控制33mm厚度的 降雨,由统计数据可得这一数值的设计降雨量可实现年径 流总量控制率为85%,已经满足低影响开发要求;
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
36 号)提出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 防涝工程体系。 住房和城乡建部明确指示要按照国务院23号和36 号文件 的精神,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 LID)建设模式。
2013年10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1号)公 布《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明确规定要充分利用自然 生态系统,提高雨水滞渗、调蓄和排放能力。
流量径流系数宜按扣损法经计算确定,资料不足时可采用0.25~0.4”,
当溢流排水的设计重现期比雨水利用设施的降雨量设计重现期大1年以 内时,取用下限值,当前者比后者大2年左右时,取高限值,当前者比
后者大5年时,取0.5;按照目前北京地区按3年至5年的重现期标准,已
建城区的外排径流系数应取0.5;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中“北京市的综合径流系数为0.5~ 0.7”,即市政设施要求建设项目控制的外排雨水径流系数为0.5~0.7; 参考北京市地方规划对已建城区的外排径流系数规定为不大于0.55。 综上,考虑到已建成区域的用地紧张,硬化程度普遍较高,加大滞蓄设 施成本较高,不经济,因此:取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车辆损坏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在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中应采取
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井盖丢失或被雨水冲走,并在雨季淹没的开 敞式调蓄设施周边加防护网、警示牌等设施,避免人员车辆误入。
4.1.11
收集雨水及其回用水管道严禁与生活饮用水
管道相连接。
与建水规一致。
4.2
雨水入渗场所应不引起地质灾害及损害建筑物,
的压力和原有水文和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减轻城市内涝灾害
。最终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
3. 主要内容介绍
3.1 章节设置
3.3 主要术语
2.1.1 雨水控制与利用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削减径流总量、峰值及降低径流污染和收集回用雨水的总称。包括雨水滞蓄、收集 回用和调节等。 2.1.2 低影响开发(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 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包括已建成区域现有设施)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 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地表 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 2.1.3 雨水调蓄 stormwater detention, retention and storage 雨水滞蓄、储存和调节的统称。 2.1.8 雨水利用设计降雨量 design rainfall depth 指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能消纳并使其不外排的一场降雨的最大雨量,通常用日降雨 量表示。
流量径流系数宜按扣损法经计算确定,资料不足时可采用0.25~0.4”,
当溢流排水的设计重现期比雨水利用设施的降雨量设计重现期大1年以 内时,取用下限值,当前者比后者大2年左右时,取高限值,当前者比
后者大5年时,取0.5;按照目前北京地区按3年至5年的重现期标准,已
建城区的外排径流系数应取0.5;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中“北京市的综合径流系数为0.5~ 0.7”,即市政设施要求建设项目控制的外排雨水径流系数为0.5~0.7; 参考北京市地方规划对已建城区的外排径流系数规定为不大于0.55。 综上,考虑到已建成区域的用地紧张,硬化程度普遍较高,加大滞蓄设 施成本较高,不经济,因此:取0.5。
300m3,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地区不透水地 面面积逐年增长,雨水资源流失、地下水位下降等 问题日益突出,近年城市内涝频现,给人们的生命 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
国务院:
2013 年3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
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和2013年9月《国
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目标 低影响开发:在源头汇水面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 能,降低因城市开发产生的降雨径流对环境的冲击和影响; 合理利用绿地和景观空间,采用分散、生态的雨水系统对降
雨进行控制和利用;加强雨水的滞蓄,削减暴雨峰值径流,
减少全年雨水排放量,最大限度的减少场地开发对城市排水
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具体配建标准为:每千平方米
硬化面积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 30 立方米的雨水调蓄 设施;
本条参照市规发【2012】1316号文《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
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中的要求作出规定。基于控 制大中型工程的雨水外排流量考虑,提出每2000平方米硬 化面积以上的项目要配建雨水调蓄设施。每千平方米硬化 面积配建3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可控制33mm厚度的 降雨,由统计数据可得这一数值的设计降雨量可实现年径 流总量控制率为85%,已经满足低影响开发要求;
。
1.0.3 北京市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规划和
设计应包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内容。雨水控制与利用
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 时投入使用。
1.0.7 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采取保障公众安全的防护 措施。
本条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施安全性提出要求。近年由于 暴雨期间路面积水,因检查井井盖等损坏或丢失而造成的人员伤亡
下列场所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1 可能造成陡坡坍塌、 滑坡灾害的场所;2 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 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
对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的场所进行规定。
4.6.1 雨水储存设施因条件限制必须设在室内时,应 设溢流或旁通管并排至室外安全处,其检查口等开口
部位应防止回灌。
雨水调蓄池应设在排水管末端与下游管道接口处。一般应设在 室外。 当雨水储存设施建在室内时,应确保降雨地下室不会淹。因条 件限制而设置在室内的雨水储存设施,必须要设溢流或旁通管,
同时规定对新建、改建、扩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应当配套
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增加绿地、砂石地面、可渗透路
面和自然地面对雨水的滞渗能力,利用建筑物、停车场、
广场、道路等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削减雨水径流,提 高城镇内涝防治能力。
北京市:
2012年北京市规委颁布了“关于加强雨水利用工程规划管理
有关事项的通知(试行)( [2012] 791号)”和“新建建设 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的通知([2012]1316 号)” ,从规划设计层面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及其设施规 模提出明确要求; 2013年8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进一 步加强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工作意见的通知》(京政办发
2.1.10 流量径流系数 discharge runoff coefficient 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 2.1.12 下垫面 underlying surface 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 2.1.14 硬化地面 impervious surface 通过人工行为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或弱透水地面。 2.1.15 透水铺装地面 pervious pavement 可渗透、滞留和渗排雨水并满足一定要求的地面铺装结构。 2.1.19 植被浅沟 grass swale 可以转输雨水,在地表浅沟中种植植被,利用沟内的植物和土壤截留、净化雨水径 流的设施。 2.1.20 生物滞留设施 bio-retention measure
4.2.1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与项目总体规划同步进行, 并与市政总体规划相协调。集中开发区域应根据总体开 发规模配建雨水调蓄设施。 规定了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与项目规划同时进行,满
足市政规划条件。
集中开发区域不得按拆分地块建设规模减少雨水利用设 施规模。
4.2.3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优先利用低洼地形、 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减少外排雨水量,并满 足以下规定: 1 新建工程硬化面积达 2000 平方米及以上的项目,
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由植
物层、蓄水层、土壤层、过滤层(或排水层)构成。包括: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
3.4 强制性条款 《规范》为强制性标准,共有强制性条款9条。包括 :第1.0.3、1.0.7、4.1.11、4.4.2、4.6.1、4.8.9、 5.4.4、5.6.4、5.6.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
36 号)提出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 防涝工程体系。 住房和城乡建部明确指示要按照国务院23号和36 号文件 的精神,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 LID)建设模式。
2013年10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1号)公 布《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明确规定要充分利用自然 生态系统,提高雨水滞渗、调蓄和排放能力。
<规范>)。《规范》为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2014年2 月1日起执行。
2. 编制目的及目标
2.1 编制目的 北京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展了雨水课题的 初步研究。1996年在天秀小区等进行了雨水利用示范 工程建设,并逐渐推广至2008年奥运工程得到广泛实
施,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截止到2012年底,城镇
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 范》主要条款解读
郑克白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4年9月26日
目 录
1、规范编制背景 2、编制目的及目标 3、主要内容介绍 4、建筑与小区 5、施工图设计深度 6、施工图审查要点 7、案例分析 8、执行情况 9、后续工作
1. 规范编制背景
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北端,水资源匮乏的海河流 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95mm,人均水资源不足
水设施的区域,也认为此区域 是满足透水条件的,可以
设置透水铺装地面。
4.1.9 小区道路、广场及建筑物周边绿地应采用下凹式做 法,并应采取将雨水引至绿地的措施。(建筑条款)
在上述区域的周边绿地应采用下凹做法,使径流雨水先
至绿地内滞留,有益入渗。 在道路、广场的周边不设置立道牙,或通过坡度设置及 道牙豁口等做法,将雨水尽可能引至下凹绿地。
2)新开发区域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大于0.4
新建区域的开发前状态为农田或绿地,绿地的流量径流系数为0.3, 当绿地土壤饱和后,径流系数可达到0.4。为满足低影响开发的要求,
新发区域开发后外排总量应不大于开发前的水平;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多个已建成的新开发区域内的雨水 设施回访,并通过北京建筑大学应用SWMM模拟计算得出:当区域 内的雨水设施在5年重现期下能控制区域的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 大于0.4时,区域内的雨水设计标准即可达到年均径流总量控制率大 于0.85,即区域内的年均外排雨水径流系数为不大于0.15的水平;与 在自然地貌或绿地的情况接近。
【2013】48号)中指出要实现“渗、蓄、滞、排”相结合,
科学规划,提高水资源利用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在北京市规划委组织下,根据京质监标发[2012]20
号文件,对《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DB11/T
685-2009),进行了全面修订并更名为《雨水控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