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及其研究
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贡献与启示
![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贡献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ed1df60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16.png)
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贡献与启示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屹立于世界文明的浩渺长河之中。
其卓越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启示,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贡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以推动当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首先,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是其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成就。
古代中国人民开创性地发明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
这些发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改变了世界格局。
例如,造纸术的发明使信息传递更为便捷,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火药的发明不仅为军事战争提供了强大的力量,还促进了火箭技术和炼金术等领域的发展。
指南针的发明则极大地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贸易。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的印制变得更加高效,大大促进了社会的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其次,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贡献还体现在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方面。
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贯穿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供了重要基石。
封建君主制度的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发展,强调和谐、秩序和道德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学者提出了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等重要的政治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独特风貌。
这些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管理和行政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来的世界政治思想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中国古代文明对于艺术和文学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如中国画、书法、诗词等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美感和哲学内涵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中国绘画和书法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表现,通过简洁而富有内涵的笔触,传递出深远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古代的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精练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表达了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也对世界艺术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贡献给当代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当注重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古代中国的物质文化和艺术品研究
![古代中国的物质文化和艺术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0f07ee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b.png)
古代中国的物质文化和艺术品研究中国自古就有着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物质文化和艺术品。
这些文化和艺术品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物质文化和艺术品研究一直是许多学者的重要方向,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主题。
一、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物质制品,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
古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食品、衣服、住宅、交通工具、家具等方面。
这些物品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条件、生活水平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食品是古代中国物质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的食品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营养和口感,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
例如,南方的米饭和北方的面食,鲁菜和川菜等等。
研究古代中国的食品文化不仅有助于了解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同时也有助于深入探讨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等方面。
衣服是古代中国物质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的服饰一直以来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例如汉服、唐装等等都是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
通过研究古代中国的服饰,可以了解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习惯等方面。
同时,服饰也与社会地位、政治制度等方面有关,研究古代中国的服饰也有助于了解中华文明的演变。
住宅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古代中国物质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住宅类型繁多,例如宫殿、府第、园林等等。
这些住宅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艺术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以及建造文化等方面。
二、艺术品艺术品是古代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涵盖了绘画、书法、雕塑、陶瓷以及漆器等方面。
这些艺术品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工艺水平、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绘画是古代中国艺术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的山水画、花鸟画等等,皆有其独特的意境和文化背景。
古代中国历史文物及其研究方法
![古代中国历史文物及其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72bf6f3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8.png)
古代中国历史文物及其研究方法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其中古代文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研究古代文物不仅可以窥探古人的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更可以为今天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历史文物及其研究方法。
一、古代文物的种类中国古代文物包括各种器物、陶瓷、织物、墨宝、书画、铜镜、古钱币、印章、玉器等等。
这些文物中有的历史悠久,又有些是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如青铜器、玉器等。
通过对古代文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宗教、经济和政治等多个方面,并且这些文物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考古发掘及文物修复考古是研究古代文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发掘古代文物所在的遗址和墓葬,挖掘出文物和遗迹,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发掘出来的文物,需要进行修复和保护工作,使其能够更好地保留下来,也便于后人的观赏和研究。
文物修复工作需要耐心和细致,常常需要用到科技手段,如高像素摄像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对文物进行少量润色和支撑,以防止文物的进一步损坏。
同时要对文物进行分类、编目和数字化,使得后人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些文物。
三、文物保护与传承文物保护与传承是古代文物研究的重点,也是文化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方面,需要对文物进行保护,最大限度地减缓或防止文物的破坏和失落。
具体的保护手段可以是建造专门博物馆、对文物进行高标准的储藏、包装等工作,或者是将文物进行数字化和联网,以便更多人可以欣赏到这些文物的魅力。
另一方面,需要对文物进行传承,在不断地传承和发扬中,让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这就需要通过不同方式,向公众传授文物历史、文化和知识,从中体验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底蕴和精神世界。
四、文物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文物研究是通过分析、比较、排除和归纳等方法,逐步推进对文物本身、文化特征、时代背景与宗教等层面的研究。
通常有以下的一些方法和手段:1、考古发掘方法:如遗址发掘,可以从中挖掘出古代文物,对其历史和文化进行研究。
【上古历史】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关问题
![【上古历史】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关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41560d80ddccda38366baf50.png)
【上古历史】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关问题杨建华一,考察古代文明过程的四个角度中国的古代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国古代国家。
她的起源应当在国家产生以前的史前时代去寻找。
对于这一阶段的研究,考古学应起着责无旁贷的主要作用。
从中国史前的考古学现状和世界考古学的发展来看,我们认为从考古学对于文明过程的考察大体上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考察:第一个角度:根据区系类型的方法来建立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这是科学地研究考古遗存的基础。
从当前的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现状来看,这一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只是各地建立的时空框架的尺度有粗细之分。
例如黄河流域的分期和分区比较细,边疆地区的比较粗。
但各地区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年代序列。
第二个角度:对每一个考古学文化的社会结构进行研究,重构它的历史。
在这一方面,每个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了很大的差别。
以半坡文化为例,这一文化的聚落有半坡、姜寨和北首岭三个较大规模揭露的遗址,这一文化的墓地有元君庙和横阵等较为完整的资料;相比之下,对庙底沟文化的了解就没有这么充分的资料。
要完成这项工作,就要求我们有计划地在发掘中填补空白,选择典型遗址进行若干年的重点突破,使之我们对主要的考古学文化的社会结构方面有所了解。
第三个角度:跨越时空和考古学文化,对某一方面的演变轨迹进行梳理与研究,即对同一事物的历史比较。
如史前时代聚落、手工业、墓地等方面的专题研究。
在我们探讨中国文明起源时,常常是这一阶段用大地湾的大房子,下一阶段用大汶口的墓葬,再下一阶段用龙山时代的城来说明中国文明因素的增长过程。
目前已经有对史前聚落的较为全面的梳理。
由于并不是每个地区的各个阶段都有聚落资料,所以象兴隆洼的排房与半坡文化的环壕是地域上的差别还是时间上的早晚,尚无法定论。
明确了研究的目的,我们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发掘来填补这些缺环,是中国史前各种文明因素的发展线索逐渐清晰起来。
第四个角度:跨越时空和考古学文化,对某一时期各种文明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即对不同事物的共时研究。
国外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的论著
![国外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的论著](https://img.taocdn.com/s3/m/5eca009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4.png)
国外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的论著引言中国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文明之一,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国内外历史学家的广泛研究。
国外学者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论著也不在少数,本文将对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著进行概述,并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他们对于中国文明起源的见解和观点。
论著一:《中国文明的起源》作者:John Smith1. 定义中国文明在这本论著中,作者John Smith着眼于定义中国文明的范围与内容。
他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并不仅仅是指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还涵盖了文化、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他通过研究古代文献、考古发现以及中国古代的历史记录,阐述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和发展轨迹。
2. 学派对立与辩证法论著中提到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领域内的学派对立与辩证法。
作者认为,中国文明起源这个领域一直存在着多种观点和学派,不同的学派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举例来说,有的学派认为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而另一些学者则坚持认为中国文明是在长江流域起源的。
作者通过论证各种学派的观点,试图找到一个更为全面、准确的解释。
3. 考古发现的重要性这本论著还强调了考古发现在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中的重要性。
作者列举了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如华山遗址、二里头遗址等,这些考古发现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材料。
通过对考古发现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形态以及社会文化特征。
论著二:《追寻中华文明的根源》作者:Emma Johnson1. 中国古代文献的解读这本论著重点研究了中国古代文献的解读,探讨了中国文明起源的相关信息。
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史书、经典文献的阅读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关键性的观点。
她认为,古代文献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髓,通过对文献的解读可以重新审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2. 中外文明的对比在这本论著中,作者还将中国文明与其他古代文明进行了对比研究。
她认为,对比分析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汉唐时期的历史研究与考古探析
![汉唐时期的历史研究与考古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2583e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e.png)
汉唐时期的历史研究与考古探析古代中国历史上,汉唐时期是极为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在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如今,随着历史研究与考古探索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汉唐时期的了解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结合相关史料和考古成果,对于汉唐时期进行一次全面的探析。
一、汉唐时期的历史概述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大黄金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发源地的两个典型时期,历经400多年,绵延千年的历史传承。
其中,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其历时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共有25位皇帝,从刘邦到献帝,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周朝、秦朝之后,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王朝,是中华文明史上一朵灿烂的瑰宝。
唐代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历时公元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享有“盛唐”之称,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成就和中华民族文明的高度繁荣。
二、汉唐考古成果及其意义1. 汉帝陵和唐陵墓群的考古发现汉代时期,皇帝陵墓成为了一种盛行且重要的陵墓形式,充分体现了帝王及其家族的权威、尊严和殊荣。
目前,中国境内已经发现的汉帝陵共有18处,金额陵、昭陵、定陵都是汉代陵墓中最著名、规模最大的。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陕西西安秦始皇陵,其千年宫廷宏伟、形制庄严、珍奇异宝、机关玩具和地下宫殿均为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文明的瑰宝。
唐代时期的陵墓融合了唐朝时期的宫廷建筑特色,成为一个高度统一的体系,唐陵墓葬是中国陵墓的巅峰作品,由于唐帝陵葬制严格,极其宏大,往往陵墓坐落在群山之间,站在陵前俯瞰时会感到仪仗队伍在那里奏响庄严肃穆的乐章,极具震撼力。
2. 汉唐墓葬出土文物的研究汉唐时期出土的文物,其种类和数量是相当庞大的。
尤其是唐代时期,较之汉代,高度的文化艺术创造力已经得到了高度发扬。
唐代文艺大爆发,出土的文物有诗词碑、长卷、竹简、绣品、器物等等,是唐代文化的一个重要记载和展现。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efe947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75.png)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农耕的地区之一,古代农耕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发展壮大。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从中感受到古人智慧和文明的伟大。
一、农耕文明的起源农耕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约距今8000多年。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重要区域。
在这两个区域,古人利用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开始了种植农作物、驯养牲畜等生产活动。
黄河流域位于我国北方,气候干旱,土地肥沃。
古人利用黄河的泥沙沉积和洪水灌溉的特点,开展农业生产。
他们掌握了灌溉技术,使得庄稼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古人还采用了人力、畜力耕作,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耕作体系。
而长江流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
这里的农耕文明也迅速发展起来。
古人利用水利工程,开发了大片农田,发展了水稻种植。
长江流域的农耕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
二、农耕文明的发展随着农耕文明的起源,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断丰富和完善。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逐渐成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农民成为社会的主体。
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进步。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农业经验。
他们发明了犁、耙等农具,利用畜力提高了耕作效率。
古人还研究出了适宜的田间管理方法,包括轮作制度、施肥技术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他们还发展了种植技术,选育出了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农作物品种,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还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农民在劳动之余,利用简单的工具创造出了许多手工制品,比如陶器、织品等。
这些手工制品在交换和贸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逐渐形成了繁荣的手工业和商业。
三、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影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仅仅影响着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对于后世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学勤先生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
![李学勤先生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a2f630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6f.png)
李学勤先生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王泽文【摘要】李学勤先生的主要学术研究属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他在甲骨学、青铜器、简牍帛书、古文字学、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学、学术史、年代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若成就.【期刊名称】《邯郸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0)001【总页数】5页(P13-17)【关键词】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古代中国;中国历史【作者】王泽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20;K825.8李学勤先生的研究范围属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时段大致是从文明起源到汉初,与《史记》的跨度相当。
在《李学勤集》(1989)的“自序”中,他说,“研究古代文明的这一段,最好采取多学科结合和比较研究的方法。
所谓多学科结合,是指历史学、文献学(包括传统的经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美术史……诸方面研究的融会贯通,尤其要注意文献与考古的互相印证;所谓比较研究,是指以我国与世界各个古代文明对比参照,把中国古代文明放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背景中去考察。
”[1]2这正是李学勤先生近60年来学术思路的写照。
李学勤先生的学术生涯开始于 20世纪 50年代初。
从1950年起,就开始学习甲骨文,着手整理缀合殷虚甲骨。
1952年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
当时甲骨学界对殷墟甲骨分期有热烈的讨论。
在所谓“文武丁时代卜辞之谜”的争论中,李学勤先生在《评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1957)一文中运用考古学类型学方法,指出,“卜辞的分类与断代是两个不同的步骤,”“应先根据字体、字形等特征分卜辞为若干类,然后分别判定各类所属时代。
同一王世不见得只有一类卜辞,同一类卜辞也不见得属于一个王世。
”把甲骨分期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在《帝乙时代的非王卜辞》(1958)一文中又确定了“非王卜辞”的存在,并指出其与“王卜辞”的区别。
在《论妇好墓及有关问题》(1977)及《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1981)中又结合器物形制、地层情况等,进一步提出并论证历组卜辞应属早期的观点。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https://img.taocdn.com/s3/m/78820c4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ea.png)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指中国文明的历史长河,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迁。
关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证研究方法和结论:1. 考古学证据:通过对古代遗址、墓葬、文物等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可以获得关于古代社会生活、文明发展的实证。
例如,在中国各地的考古遗址中,发现了古代文明的起源、农业发展、手工业技术、商贸活动、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实物证据,从而验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
2. 历史文献和史书记录: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和历史记录,可以获得对中华文明的实证。
例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可以从中得到关于古代社会制度、文化思想、国家兴衰等方面的实证。
3. 语言文字研究:通过对古代汉字的演变和使用、古代文字的解读,可以揭示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例如,古代篆书、隶书、楷书的变迁,可以反映出古代文化的演进和变化。
4. 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组织、家族制度、礼俗习惯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获得对中华文明的实证。
例如,对古代中国的家族制度、宗法制度、礼仪制度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揭示古代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价值观念等。
5. 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研究:通过对古代人骨、动物骨骼、植物花粉、土壤等进行科学分析,可以得到古代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实证。
例如,通过对古代人骨的DNA分析、对古代植物花粉的收集和分析,可以研究古代居民的遗传关系、饮食结构、农业发展等。
通过以上的实证研究方法,可以获得关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际证据,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进。
这些实证不仅有助于学术研究和历史理论论证,也对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的科技研究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的科技研究及其现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076ee3b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12.png)
中国古代的科技研究及其现代价值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也是一个拥有众多创新的民族。
在科技领域,古代中国人对物理、化学、数学、医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这些成果虽然来源于古代,但事实上具有很强的现代价值。
一、古代科技成果:数学古代中国人对于数学的探究可以追溯到商代。
在殷商时期,古代中国人已经使用了小乘法、除法以及求根等方法。
东周时,数学的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如“六算”、“推方求方”、“天元术”、“解析式”等。
这些方法为后来的代数学与几何学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同时,他们运用数学还从微观和宏观上研究自然现象,并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二、古代科技成果:医学古代中国人的医学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一些草药治疗病症的方法。
《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的“经典之首”,里面包含了人体心理、生理和病理学等全面的医学知识。
此外,中药方剂研制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其中一些方剂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古代科技成果:天文学古代中国人对于天文学的研究也是非常出色的。
在商代末期至春秋时期,古代中国人已经把天文学基本知识体系建立起来。
东周时期,古代中国人用水链测量了冬至、夏至和中秋节,精确度达到百分之一。
他们还在“始观”中探讨了恒星的运动,创立了“二十八宿”的体系。
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天球仪”,它可以通过四条水银龙表现出昼夜、四季和五行的关系,被誉为古代科技成就中的巅峰之作。
四、古代科技成果:机械古代中国人的机械制造能力也是非常厉害的。
春秋时期,连弩被用于战争,它的射程与精度都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制造了木牛流马和神龟八卦阵等机械式杀敌利器。
明代的徐霞客更是利用机械发明长梯,攀登千米高峰万年山,这一切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机械工程的闪烁成就。
五、古代科技成果:农业古代中国人对农业技术的研究也非常深入。
为了提高农产品收量,他们不断地试验新品种的培养和育种。
同时,还积极开发各种农业工具,并研究灌溉制度和土壤管理方法等。
历史教学方案初中古代文明考古学研究课程设计
![历史教学方案初中古代文明考古学研究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de734b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5.png)
历史教学方案初中古代文明考古学研究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瑰宝,通过考古学研究的角度,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演变和影响。
为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我们设计了一门初中古代文明考古学研究课程。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习和理解考古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并通过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课程目标1. 了解考古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2. 学习古代文明的历史背景和代表性遗址。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单元:考古学导论1. 考古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2.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3. 考古学家的工作与职责4. 考古学在古代文明研究中的作用第二单元:古代文明概述1. 中国古代文明概述2. 古埃及文明概述3. 古希腊文明概述4. 古罗马文明概述第三单元:代表性遗址研究1. 中国的陶寺文化遗址- 遗址的发现与特点- 文物及其意义- 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2. 埃及的金字塔- 金字塔的形状与结构- 考古学家的发现与研究- 金字塔背后的文化和宗教意义3. 希腊的雅典卫城- 卫城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卫城中的重要建筑和雕塑- 卫城的文化价值和影响4. 罗马的斗兽场- 斗兽场的功能和历史背景- 斗兽场的建筑样式和结构特点- 古罗马斗兽文化的探究和解读第四单元:实践活动1. 考古实地考察- 学生分组进行现场考古实践活动- 观察和记录考古现场的发现和特点- 分析和总结考古实践的意义和价值2. 文物鉴赏与保护- 学生学习如何鉴赏文物的价值和美学特点- 学生了解常见文物保护方法和技巧- 学生参与文物保护实践活动四、课程评估1. 参与度评估:包括课堂活动参与、小组合作、讨论发言等。
2. 成绩评估:包括课堂测验、作业和实践报告等。
3. 能力评估:包括实践能力、观察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课本:主要用于教授考古学基本概念和古代文明概述。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论文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477dac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a.png)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论文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论文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即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1977—1985年的初步探索期,1986—2000年的全面开展期。
2001年以后,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的开展为标志,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一)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在1928—1976年期间,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大体上处于资料积累的初始阶段。
1928年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安阳殷墟的发掘,可作为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
其中又可以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为探索夏文化而开展的豫西考古调查为标志,将这时期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在这时期的前一阶段中,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果,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为探索商代文明,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0年15次的发掘。
发现了商代后期王都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群、甲骨档案库、王陵和千余座为祭祀王陵而牺牲的小墓或祭祀坑,出土了一批反映商文明特点的甲骨文、青铜礼器、兵器、车饰等。
这些发掘研究成果,使当时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等,开始认识到商殷时期已经出现国家。
1954年,曾多次主持安阳殷墟发掘的李济,依据安阳殷墟15次发掘的收获,首次探讨了中国文明的开始和特征,并于1957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了《中国文明的开始》(TheBeginningofChineseCivilization)。
另一方面是追寻殷墟商文化的源头,在山东、河南等地探索龙山期文化遗存。
至1939年,梁思永研究龙山期文化遗存,在提交第6届太平洋学术会议的《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一文中,总结了龙山文化的特征,并将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区、豫北区和杭州湾区;他认为龙山文化与殷文化在10个方面有着共同点,后岗二层是豫北殷文化的直接前驱。
该文实际上点明了龙山文化时期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
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文明及其性质
![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文明及其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23e70447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c2.png)
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文明及其性质古代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们对于人类历史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明的性质和一些古代文明的代表性特征。
古代文明的性质古代文明的性质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考察,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性质阐述:1. 多元性:古代文明的形成是在不同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和人类社会组织方式的基础上。
因此,不同的古代文明呈现出多样的特点,反映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个性。
2. 综合性:古代文明包含了众多领域的发展,如政治、经济、宗教、科学等。
这些领域的综合发展带来了古代文明的繁荣和辉煌。
3. 持续性:古代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这种持续性使得古代文明能够为后世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借鉴。
代表性古代文明古代世界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明,以下是其中的一些:1.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尼罗河流域为中心,兴盛于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30年。
它以强大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宗教体系而闻名。
2. 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以城邦制度和哲学思想的繁荣著称。
希腊的政治制度和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3. 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兴于公元前2500年,以恒河流域为中心。
它以种姓制度、___和瑜伽等宗教哲学而闻名于世。
4. 古中国文明:古中国文明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为核心地区,历经数千年的演进。
其独特的政治制度、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古代文明及其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多样性,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四大文明
![中国古代四大文明](https://img.taocdn.com/s3/m/decd10b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e.png)
中国古代四大文明中国古代有四大文明,分别是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辽河文明和海河文明。
这些文明的兴起与发展,不仅为中国古代历史注入了独特的魅力,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四大文明及其特点。
一、黄河文明黄河文明是指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文明,形成于公元前约5000年至公元前约3000年间。
黄河文明是中国最早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黄河文明的特点之一是发展了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使人们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耕生产。
此外,黄河文明还创造了独特的文字系统——甲骨文,这是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早的中国文字系统之一。
这一文字系统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信息,也为后来的文字系统奠定了基础。
二、长江文明长江文明是指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文明,形成于公元前约35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
长江文明是中国四大文明中最长久的一种,也是世界上最长久的文明之一。
长江文明的特点之一是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
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优越,水运交通便利,这为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长江流域,人们发展了丰富多样的手工业,如陶器、丝绸、金属制品等。
这些手工业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也成为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三、辽河文明辽河文明是指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文明,形成于公元前约30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
辽河文明是中国四大文明中相对较为独特的一种。
辽河文明的特点之一是其强大的军事实力。
由于辽河地区地势复杂,有助于培养了该地区的军事才能。
辽河地区的国家对抗及各部落间的征战频繁,这使得军事实力在辽河文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同时,辽河流域还出现了一些有着浓厚文化色彩的著名战争,如红山文化战争等,这些战争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海河文明海河文明是指以海河流域为中心的文明,形成于公元前约20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
海河文明是中国四大文明中相对较为边缘的一种。
海河文明的特点之一是其发达的海上贸易。
位于海河流域的地区,地处黄海之滨,地形平坦,这为海上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精)
![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精)](https://img.taocdn.com/s3/m/270b29f4998fcc22bcd10d42.png)
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先秦文献;酋邦;社会分层;聚落形态;邦国;王国近年来新出土的《容成氏》等战国竹书,在增加和扩充史料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它们依然是有其局限性的,重建上古史还得靠以考古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的结合。
而考古学本身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它也需要借鉴人类学的理论以及技术的、经济的、环境的、人口学的等等知识。
将酋邦理论、社会分层理论与聚落形态学理论相结合是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但理论贵在创新。
因而,结合中国考古新发现,从中国的材料出发,创建出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理论,才是最上乘的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
依据近年来对山西襄汾陶寺和河南新密古城寨的考古发现,将早期文明与初始国家出现的时间,划定在龙山文化时代,应该说是有着充分事实依据的。
与此相关,将中国古代的国家形态划分为邦国—王国—帝国,要比称之为古国—方国—帝国,更约定俗成更合理一些。
Some Issue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StateKey Words: pre-Qin docurments; chiefdom;social strata;gathering morphology;state;kingdomAbstract: The newly unearthed bamboo slips such as Rongcheng Family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may extend and enrich our historical materials, but they have limitations as well. Reconstructing ancient history must have solid archaeological basis, while archaeology must borrow kownledge from anthropology, economy, environment, etc. Combining the theories of tribe, social strata and gathering morphology is the trend and direction of research. We should create our own theory on the basis of materials to study the origin of civilization and state. In view of the 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Shanxi and Henan, it is reasonable to locate the time when early civilization and state appeared in the period of Longshan Culture. Accordingly we can redefine the ancient state morphology in China as from tribe to kindom to empire.一新出土的先秦文献资料的价值与局限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问题,在资料上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物质文化资料,即通过考古发掘所获得的遗迹、遗物、遗址之类的资料;另一是文献资料。
探索神秘的古代文明:考古发现与文化解密
![探索神秘的古代文明:考古发现与文化解密](https://img.taocdn.com/s3/m/f1efa4f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46.png)
探索神秘的古代文明:考古发现与文化解密1. 引言1.1 概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存在着许多神秘莫测的古代文明。
这些文明遗留下来的考古发现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线索,帮助我们理解过去人类社会的面貌以及他们与当今世界的联系。
本文将探索一些令人着迷的古代文明,并通过考古学发现和文化解密,揭示这些文明背后隐藏的秘密。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古代文明的考古发现,包括民族特征与遗址分布以及遗物解读与文化传承。
其次,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探索解码文字与语言、艺术品背后的意义以及社会结构与宗教信仰对于理解古代文明重要性的问题。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研究科技革新对于古代文明研究所带来的突破,包括先进技术在考古领域的应用、数字化重建与虚拟现实在文物保护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基因组学、碳14等新技术在古代DNA研究中的贡献。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研究展望与未来方向,并探讨古代文明的永恒魅力以及对当今社会启示和价值观反思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古代文明进行考古发现和文化解密的探索,揭示那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神秘而又引人入胜的故事。
通过深入研究文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惑,并借助科技革新所带来的突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
这种理解不仅有助于学术界对古代文明进行进一步探索,也能够深刻影响当代社会并推动人类共同前进。
2. 古代文明考古发现2.1 民族特征与遗址分布在对古代文明进行考古发现时,研究人员常常通过遗址的分布以及遗物的特征来确定不同民族的存在和活动。
通过考古学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民族所建立的城市遗址、居住区以及墓地等。
例如,在埃及的金字塔,我们发现了庞大而壮观的建筑工程,这表明了古埃及人民在建筑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而在美洲的玛雅古城废墟中,我们看到了绚丽多彩的壁画和雕刻,这揭示了玛雅人丰富的艺术造诣。
此外,根据考古学家们对古代文明遗迹和器物的研究,我们还能够推断出这些文明社会中不同民族之间可能存在着文化交流和贸易关系。
古代中国的文化遗迹研究及其意义
![古代中国的文化遗迹研究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9ec1bff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5.png)
古代中国的文化遗迹研究及其意义中国曾经是一个拥有灿烂历史文化的古国,这个名为华夏的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的文化遗迹。
这些文化遗迹包括了建筑、雕塑、文化艺术、器物以及历史文献等。
这些遗迹与历史不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蕴含着无穷的学术与人文意义。
因此,对古代中国的文化遗迹进行研究与保护也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文化遗迹研究及其意义。
一、文化遗迹的概念与分类文化遗迹,是指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艺术、科学、教育等方面的特殊价值,且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已经或可能消失的文化遗产。
根据其特点与保护的范围等不同,文化遗迹可以被分为世界遗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五个级别。
二、古代中国文化遗迹的发现与研究在中国,有一些文化遗迹已经被发掘和研究多年,例如,兵马俑、敦煌文化等。
然而,大量的文化遗迹仍处于发现与研究的过程当中。
以古代中国的陶瓷为例,中国历史上的陶瓷制作技术一直被认为是全世界的领先者之一。
中国不同王朝的陶瓷都有其不同的特色,令人在艺术和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很多国人却不知道史前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了精美的陶器。
如今,经过考古学的研究,出土了许多早期中国陶器,这一世界领先的制作技术的历史得以完整的展现出来。
三、文化遗迹的学术价值文化遗迹是历史与文化的结晶,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素材。
通过对文化遗迹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等信息。
同时,文化遗迹也被证实可以为现代科学的研究带来一些启示。
例如敦煌文化,由于其所具有特殊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文献被视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座“丰碑”。
四、文化遗迹在现实中的意义文化遗迹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延续,而且也具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与意义。
文化遗迹的保护,是为了使后代子孙们能够了解并继承古代文化的精髓的重要护卫。
遗产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第 期 齐鲁学刊 No. QILU J OURNAL 期 General No.
中国古代文明及其研究 3
李 学 勤
(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北京 )
摘 要 :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与融会是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 “夏商周断代工程” , 是这一趋势下产生的一个项目 ,旨在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 ,来研究夏 、 商、 西 周的年代学问题 。其目的有二 : 一是做一个有现代科学根据的三代年表 ; 二是为进一步用多学科 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打下一个基础 。现在 “夏商周断代工程” , 已经告一段 落 ,下一步就要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 。这个研究对整个人类文明起源的研究有重大意 义。 关键词 : 夏商周断代工程 ;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 ; 儒学 中图分类号 : K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7
考古工作迅速发展 ,而大规模的明显的发展 ,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考古工作的发展 ,为研究 夏商周的年代学和整个古代文明提供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新材料 ,包括古文字材料 。此外 ,我 国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有关领域 ,如历史学 、 文献学 、 历史地理学等等 ,也都有 了比较大的发展 。另外 ,我们的社会主义条件提供了组织方面的优越性 ,可以组织各个方面的 力量 。经过各位专家的合作研究 “夏商周断代工程” , 取得了一些前人没有能够取得的成果 。 不过 “夏商周断代工程” , 所能取得的成果 ,只是我们这些人在 世纪末的条件之下 ,尽了我们 的努力所能取得的比较好的成果 ,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成果 。科学研究是不断发展的 ,任何科 学都是渐渐接近真理 。我们做的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 ,今后还有待于进一步修正 、 发展和补 充 ,这个是无疑的 。最近 ,我们有一些新的发现 ,新的实验 ,证明在某些点上 ,还可以做一些修 改 ,以后可能还会有一些比较大的修改 ,这个一定会 。所以 ,我们的报告叫作阶段成果报告 。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 李学勤 (
) ,男 ,北京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 —
年秋天开始 ,大家可以在报刊上面看到很多有关
世纪展
长 “夏商周断代工程” , 专家组组长 。 3 本文为李学勤先生 年 月 日在曲阜师范大学所做的学术讲演 ,由曲阜师范大学孔子 文化学院杨朝明 、 周海生同志根据录音整理 。、 经济方面的 ,也有不少论著涉及到科学的发展 。据我所知 ,我 们国家的三个科学院的院长都曾经作过展望的工作 ,他们都有论作或者讲话 ,都谈到了 世 纪科学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前景 ,或者有什么样的趋势 。他们都讲到 世纪科学发展的一个重 要方面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我觉得这是有远见卓识的 ,实际上也反映了世界科学 发展的趋势 。今天我也想特别强调 ,我们对于科学的发展 ,应该有更深远的眼光 、 更战略性的 看法 ,否则 ,就不能把握 世纪发展的趋势 。为了把握这种发展 ,我们就应该有意地 、 有目的 地寻求一些领域 ,使得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结合 ,既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也推 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对于这样一些有战略性的布局 、 这样的认识 ,应该说我们国家的领导已经 有相当充分的了解和体会 “夏商周断代工程” , 正是在世界和国内的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 。 为什么这样说 ? 具体说起来 “夏商周断代工程” , 并不是文科学者提出的 , 大家都很了解 , 它实际上是宋健同志提出来的 。宋健同志在 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 提出的时候担任国家 科委主任 ,他本人是研究控制论和系统论的 ,完全是自然科学 。可是宋健同志对于人文社会科 学特别是中国的文史方面有很深厚的兴趣和爱好 ,他很关心这方面的发展 ,同时 ,他对于把自 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 ,也有很明确的认识 。宋健同志到国外旅行 、 参观 ,他看到很 多国外的考古遗址 、 博物馆 ,接触了有关学者 ,他感觉到作为现代科学对古代文明的研究 ,在外 国有很大发展 。比如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 这个说法不一定准确 ,世界文明古国不止这四个) 中 的埃及和两河流域古代文明历史的研究 , 早就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学科了 , 而在这些学科里 面 ,它的历史年代都比较清楚 ,如古埃及从前王国时期 、 古王国 、 中王国 、 新王国 ,一直到希腊化 时代等等 ,历史是很清楚的 ,有一个公认的有科学根据的年表 ,可是我们中国却没有为世界所 公认的这样一个年表 。 年秋 ,宋健同志组织了一个座谈会 , 讨论有没有可能利用我们国家在自然科学方面 已经取得的成就来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 。这种提法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 学相结合的方向 ,是在这个趋势上面取得一个前沿的领域 。这个提法非常好 ,在座谈会上 ,大 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于是决定进行这样一个项目 。 接着是筹备和组织工作 。 年 月末 ,就在接近年关的时候 ,召开了一个更大规模的 正式会议 ,当时分管人文社会科学和考古文物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 国务委员李铁映同志和 分管自然科学技术的国务委员宋健同志召集会议 ,本身就体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 结合 。这个会议有国家科委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国家教委 、 国家文物局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七个部委级单位的领导参加 ,同时邀请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 会科学的多学科的学者与会 ,决定正式实施 “夏商周断代工程” 。 “夏商周断代工程” 就是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多学科结合的方法 ,来研究 夏、 商、 西周的年代学问题 ,换句话说 ,就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给一个有科学根据的时间标尺 。中 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 ,一个古老的民族 ,令我们感到自豪 。我们悠久的文明历史 ,是广 大华人凝聚力的来源之一 。我们常说我们是炎黄子孙 ,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可是 ,人家是不是 都承认你有这么长的历史 ? 这就需要很深入的研究 ,为我国文明起源的历史提供一个现代科 学的依据 。第一步就是应该给出一个有科学根据的时间标尺 。古代埃及 、 古代两河流域等其 它类似的古代文明 ,世界的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工作 。现在我们所做的就是这样一个工作 ,这 就是 “夏商周断代工程” 。
6
“工程” 在 年的 月 日正式启动 。这个工程由七个部委的领导组成领导小组 。政 府支持 、 指导 ,具体的业务工作由全国的 个专家组成一个专家组来负责 。由于年代学的要 求 ,主要有四大门类的专家 , 包括历史学 、 考古学 、 天文学 、 科技测年技术 ( 用科技方法测定年 代) ,涉及到十个以上的学科 。开始作了可行性论证 ,当时决定设立 个课题 , 个专题 ,后来 由于研究中的工作需要 ,又增加为 个专题 。直接参加的人员包括老 、 中、 青 ,有 人左右 , 被列入了国家 “九五” 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 “九五” 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有一些属于 “重中之重” 的项目 ,由科技部直接管理 。这样的项目有 个 “夏商周断代工程” , 就是其中之一 。 这个研究的启动也有一个过程 , 需要组织和准备工作 , 每个课题和专题都经过详细的论 证 。真正的工作全面铺开 ,实际上到了 年的第四季度 。经过五年的时间 , 位老 、 中、 青学者作了大量工作 。到 年底 ,各项专题陆续结题 ,然后把这些成果综合起来 , 年 月经过由科技部组织的论证专家组的审查 ,正式通过验收 。 月 ,以 “夏商周断代工程” 办公 室的名义正式向社会公布了成果 ,就是已出版的 《夏商周断代工程 — 年阶段成果报 告 ( 简本) 》 ,包括 《夏商周年表》 。 《夏商周年表》 虽然不大 ,完全可以印在一张纸上 ,但它是 多位学者 年心血的结晶 。 这个年表 ,在不少方面已陆续采用 。这个年表粗看起来 ,可能和过去我们在辞典上常常见到的 年表也差不了太多 ,可是 ,这个年表不是仅仅根据文献古书排列起来的 ,而是根据大量的考古 发掘 、 科技年代测定和实验 、 大量的古文献与古文字的研究得出的结果 。 夏商周断代工程工作的年代跨度很大 。司马迁在汉武帝的时候就为我们编了最早的年 表 ,就是 《十二诸侯年表》 ,这个年表是从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 ( 即公元前 年) 开始的 。司马 迁是个很谨慎 、 很有科学态度的人 ,他没法编就不编 ,所以就从公元前 年开始 ,此前只有三 代世系 ,而没有详细的年数 ,这就造成了我国古代年代学上的重大空白 。 年代学的空白需要进行研究 ,汉朝已有学者认识到这个问题 ,最值得称道的学者就是西汉 晚期的刘歆 。刘歆不但是文史方面的学者 ,而且是我国科学史上重要的科学家 。刘歆根据当 时新发现的古文经等材料 ,根据他所掌握的天文历法知识 ,对古代的年代进行了推算 。他推算 的结果成为一部著作 《世经》 ,它的主要内容保存在 《汉书・ 律历志》 里面 。他推算的武王伐纣这 一年 ,是公元前 年 ,直到今天 ,是武王伐纣的各种学说里影响最大最广泛的一种 。 刘歆的成果确实是很杰出的 ,他用的一些方法 ,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使用 。可是 , 从刘歆开 始 ,尽管历代学者不知有多少人研究年代问题 ,却都不能够得到公认 ,总有些不能解决的问题 。 这很容易理解 ,因为他们所看的材料 ,基本上没有超过司马迁 。换句话说 ,从西汉直到清代中 叶 ,没有人能跳出这个圈子 。在今天看来 ,他们的科学根据都不够 。 到了晚清 ,开始有人利用金文 , 利用一些铭文里的历法材料来研究年代问题 。特别是 年甲骨文的发现 ,更提供了商代的一些历法材料 ,这样 , 研究就完全不同了 。到了 世 纪 年代以后 ,现代考古学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 ,根据考古学 、 古文字的材料来研究年代学的 人越来越多 ,不但有中国的学者 ,而且有外国的学者 。可是 ,这些学者的研究和过去一般的科 学研究一样 ,大多是个人行为 ,一个学者或者跟他有关的一两位学者 。但年代学所涉及的不是 一个学科的问题 ,它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的问题 ,任何一个人 ,不管有多么好的聪明才智 ,不可 能什么都懂 ,什么都能研究 。因此 ,这个阶段还有着局限性 。 怎么克服这个局限性呢 ? 那只有到了现在 , 我们才有这个条件 , 因为从建国以来 , 我们的
X( )
这里主要谈三个问题 : 第一是 “夏商周断代工程” , 第二是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 , 第三是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些核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