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格局及变化.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也日益引人关注。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收支出现了双顺差的情况,即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均呈现顺差状态。
这种双顺差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实力和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成因、影响和对策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情况。
一、成因1.外贸优势突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拥有雄厚的出口实力。
加之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旺盛,出口量大大超出了进口量,造成了经常账户顺差。
2.外资大幅度流入由于我国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外商投资政策的放开,大量外资涌向中国,形成了资本账户的顺差。
外资的流入不仅为我国带来了资金,也为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提供了机会。
3.汇率政策影响我国的汇率政策一直较为稳定,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控制在合理的水平,这也造成了资本账户的顺差,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
二、影响1.国内产业结构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导致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失衡,大量资源被浪费在低附加值的产业中,而高附加值的产业缺乏竞争力。
2.汇率波动风险虽然目前我国的汇率政策相对稳定,但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汇率波动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大。
一旦汇率大幅波动,将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3.金融安全风险资本账户的顺差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安全风险。
大量外资的流入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过热,股市和楼市泡沫的膨胀,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将是一场严峻的挑战。
三、对策分析为了解决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我国应采取以下几个对策:1.调整外贸结构应该调整外贸结构,减少对低附加值产品的依赖,加大对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力度。
还需要加强对外贸技术和品牌的引进,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2.加强汇率政策调控应该加强对汇率政策的调控,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科学设置汇率浮动范围,适时进行干预,防止汇率的大幅波动。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影响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影响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9—2013年度表)单位:亿元人民币项目2009 2010 2011 2012 2013一.经常帐户差额16,414 16,043 8,736 13,602 11,330A.货物和服务差额14,856 15,057 11,688 14,636 14,552B.收益差额-573 -1,765 -4,547 -1,251 -2,682C.经常转移差额2,140 2,751 1,595 217 -540二.资本和金融帐户差额13,398 19,343 17,337 -2,020 20,182A.资本帐户差额263 314 352 270 190B.金融帐户差额13,128 19,030 16,985 -2,289 19,992三.储备资产变动额-27,020 -31,831 -25,231 -6,087 -26,749四.净误差与遗漏-2,795 -3,555 -842 -5,495 -4,764根据上图为中国2009—2013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可得出以下结论:一、经常项目持续保持较大顺差,主要受货物贸易的影响近年来,货物进出口贸易规模保持增长,但由于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使得贸易顺差略缩小。
服务贸易一直呈逆差局面,且规模有所扩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在这一项上主要靠进口。
收益逆差扩大趋势明显,主要跟近年来国际市场利率整体下降导致我国投资收入大幅度减少有关。
经常转移项下顺差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反映了我国与外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经济交往十分频繁。
正是由于服务和收益项目的逆差逐年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冲抵了前面账户的顺差,使整个经常项目逆差近年来渐渐缩小。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大幅顺差,主要以金融项目的顺差为主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外国投资者信心不断增强,因而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和金融机构境外投资都迅速上升。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与影响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与影响分析一、引言二、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定义与特点三、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分析四、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分析五、结论与建议【正文】二、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定义与特点“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我国外汇收入和外汇支出同时保持顺差的状态,即我国的贸易顺差和服务顺差同时存在。
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一直保持收支双顺差状态,且顺差金额逐年扩大,特别是在过去几年中,顺差规模已经达到惊人的数额。
三、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分析1、我国外贸出口的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将加速经济转型和发展作为战略任务之一,并且通过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不断开放国门、扩展经济活动和扩展贸易业务,使我国出现异常的贸易顺差。
同时,对国外市场需求的适应和对内部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贸易的发展。
2、服务行业发展的提升我国服务行业的提升也对我国双顺差的产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其它国家对我国商品的需求与我国对其服务的需求的增加,服务行业日渐发达成为我国外贸顺差的新动能。
3、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信用和支付结算的新标签,大幅度降低了我国的进口成本。
这也是我国保持外汇储备和国际结算顺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4、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服务行业的提升我国投资升级与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以及服务业的推进是双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加大投资的力度,使我国积累了可观的外汇储备,而这也是我国保持双顺差的一个强劲动力。
5、外资资本进入与监管的加强外资资本进入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增大外资投入的同时,也要求监管加强,才能使我国保持收支双顺差的动力。
四、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分析1、促进经济的稳健增长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情况,也反映了我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方面的重要地位。
在国际分工中,中国被定位为“世界工厂”,这一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稳健增长。
2、加强对金融安全的维护中国积累了可观的国际储备,可以加强对金融危机的应对能力,同时,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的债务水平,也有助于提高我国金融政策的自主性。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和投资等经济往来的总和,它包括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两个部分。
而其中的双顺差则是指经常账户顺差和资本账户顺差同时存在的情况。
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表现出双顺差的现象,这一现象虽然在短期内给予了我国经济带来了一些好处,但从长期来看,双顺差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进行深入分析。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经济结构方面,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产品出口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我国的资本市场较为发达,对外投资方便,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
在经济政策方面,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和扩大出口;我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来鼓励进口和使用外资,以实现国际收支的盈余。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了双顺差的情况。
国际收支双顺差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双顺差使得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稳定了国际收支,增强了国际支付能力;双顺差也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输入,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但与此双顺差也导致了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过度依赖低成本优势,长期以来未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而陷入被动地位,也给我国的外部环境带来了不确定性。
为了应对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的问题,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应该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加快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需要通过改革开放,促进投资和外贸平衡发展,扩大进口,增加对外投资,降低国际收支的盈余,避免外汇储备过多积累。
还需要通过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等手段,防范和化解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的金融风险。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既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浅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
摘要: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虽然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但不容否认,长时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
根据国际收支的基本原理,本文分析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同时在重点分析双顺差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对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现状特点原因对策浅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一、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特点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与非居民的所有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系统记录,是一国宏观经济变量中反应对外经济关系的最主要指标。
我国的国际收支自1994年以来,连续多年处在双顺差的状态,特别是从2001年至今,双顺差的增长趋势尤为显著,而且经常账户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资本金融账户。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又处在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却出现双顺差持续增长的现象,使得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失去了互相融资的关系,进行相对独立运动,我国的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与自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不相适应的。
(一)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2013 年,全球经济艰难复苏,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发达国家经济好转,但新兴市场增长放缓,主要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取向也有所分化,部分新兴经济体汇率和金融市场面临压力。
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国际收支总顺差较快增长。
2013 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 1828 亿美元,较上年下降 15%;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3262 亿美元,上年为逆差 318 亿美元;国际收支总顺差 5090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 1.77 倍。
下面是2007-2013 年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具体如表1:表 1 2007-2013 年国际收支顺差结构单位:亿美元项目2007 年 2008 年2009 年2010 年2011 年2012 年2013 年国际收支4474 4607 4417 5247 4016 1836 5090总差额3532 4206 2433 2378 1361 2154 1828 经常项目差额占国际收79% 91% 55% 45% 34% 117% 36%支总差额比重10.1% 9.3% 4.9% 4.0% 1.9% 2.6% 2.0%与GDP之比942 401 1985 2869 2655 -318 3262 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21% 9% 45% 55% 66% -17% 64%占国际收支总差额比重2.7% 0.9% 4.0% 4.8%3.6% -0.4% 3.6% 与GDP之比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统计局。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同时实现了经常账户顺差和资本账户顺差。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情况,这意味着我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取得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国际收支双顺差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一、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1.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是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重要成因之一。
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加之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使得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竞争力,大量产品出口带来了巨额外汇收入,从而形成了经常账户顺差。
2.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另一个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逐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选择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或进行投资,这些外国企业带来的直接投资成为了我国资本账户顺差的重要来源。
3.贸易顺差与投资收益的结合我国既有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又有大量的对外投资,在海外投资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这种贸易顺差与投资收益的结合,使得我国的资本账户顺差大幅增加,导致国际收支形成双顺差。
1.外汇储备的增加国际收支双顺差意味着我国会持续获得大量的外汇收入,这就会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
外汇储备的增加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支付能力,并且可以用于维护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2.加剧国际收支不平衡国际收支双顺差也可能会加剧国际收支不平衡。
一方面,国际收支双顺差可能会导致我国的货币过度升值,影响出口竞争力,加剧经常账户顺差。
资本账户顺差也可能会带来国际投资的不稳定,加剧资本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波动,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3.国际收支失衡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如果国际收支失衡持续恶化,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
尤其是资本账户顺差可能带来的外汇市场波动,可能引发汇率风险和资本流动性风险,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和经济造成重大威胁。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我国国际收支实际状况出现了同时贸易顺差和服务账户逆差的现象。
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也随之产生。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主要成因包括外贸层面的原因、金融及投资层面的原因以及消费购买力层面的原因。
外贸层面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出口历史上长期处于不利地位,1994年以来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减少态势,比如受中国地区国家货币贬值影响,美国、欧盟和日本大量进口,使我国出口面临很大压力,而缺乏有效的出口增加措施,导致贸易收支存有差额,存在双顺差现象。
金融及投资层面的原因是经济危机等导致的投资和外汇流动性减少,影响到了资金的流动性,而随着投资投资者的增加,我国人民币汇率也因此变得容易外流,导致服务收支出现了负值,造成双顺差现象。
消费购买力层面的原因是我国人民对对外投资的渴望,尤其是对外国货物的购买力强大,把消费销售的货币转移到外国,使得我国的服务收支产生了大量逆差,成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主要原因。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财政赤字的增多,还会加剧我国外汇储备的流失,对实现经济稳定步伐和进一步发展都有不利影响。
为了解决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我们应该采取以下举措:一是积极引进外资,建立一批有竞争力的外商投资项目,促进外资流入;二是加强出口促进,加大出口扶贫补贴,极力吸引外国投资者购买我国产品和服务;三是提高对内需,加强对内外人员的教育培训,改善消费结构,促进消费结构改革;四是有效监管奉行有利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政策;五是及时应对汇率波动,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汇率波动,以降低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贸易收支造成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是由外贸层面、金融投资层面、消费购买力层面的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其影响有时会造成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如积极引进外资,加强出口促进,提高对内需,有效监管奉行政策以及及时应对汇率波动,共同努力克服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问题,实现经济稳步发展和实现经济稳定目标。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_特征_原因及其治理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特征、原因及其治理王 伟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持续的双顺差格局,这种格局是国内体制扭曲,尤其是金融抑制的产物。
双顺差的“一体论”强调加工贸易主导型FDI的大量导入是资本帐户和经常帐户同时出现双顺差的直接原因。
双顺差的“分体论”指出了中长期内影响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余额的经济因素可能是不同的,国内金融抑制的消除,民营企业出口动力的增强将改变贸易顺差的构成。
资本帐户的余额变动则越来越受到国内经济基本面的影响。
最后,我们提出了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治理脉络。
关键词:双顺差 “一体论” “分体论”一、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特征判断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中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持续的双顺差格局,即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金融项目同时保持顺差(如表1)。
进一步观察,1994-1997年这段时间资本与金融账户盈余较大,而经常帐户盈余较小。
1998-2000年之间,由于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资本与金融帐户盈余较小,甚至在1998年出现了资本净流出,而经常账户盈余相对较大。
2001年以后,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盈余双双大幅增长,两者的相对重要性呈现交错状态。
因此,即使在双顺差的大格局下,两个账户双顺差的相对重要性也存在阶段性的差异。
表1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1994-2005,单位:亿美元)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经常账户76.616.272.4297.2293.2156.7205.2174.1354.2458.8686.61608.2资本与326.4386.8399.7299.6-63.276.419.2347.8322.9527.31106.6629.6金融账户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再来具体看一下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与外商直接投资差额之间的变化趋势。
同样,两个子项目也都呈现出持续顺差(盈余)状态(如表2)。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完整版)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2-2021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开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效劳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
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藏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一、进入2000年以后,经常工程各项差额都有所增长,顺差额急剧上升。
虽然收益工程和经常转移工程差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经常工程差额的变动趋势主要还是与货物和效劳项差额的变动趋势保持根本一致。
2002—20011年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外汇储藏增长迅速2000 年以来外汇储藏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藏增量逐年递增,2003 年、2004 年我国外汇储藏分别较上一年增长45.62%、81.8%。
到2006 年年底我国外汇储藏已经超过10 000 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藏国,其中全年新增外汇储藏2 473 亿美元,也创下年度外汇储藏增幅的历史新高。
2021 年底,我国外汇储藏规模到达19 460.3 亿美元,再次创下储藏新高。
〔二〕经常工程和资本工程多年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2002—2021 年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为顺差。
在此期间,经常工程顺差一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长趋势,而资本工程变化幅度较大。
〔三〕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工程顺差的主要来源中国的效劳贸易常年保持逆差,而货物贸易常年顺差,并且顺差规模还在逐年扩大。
中国对外贸易当中,货物贸易对经常工程的顺差起到了主要作用,是经常工程顺差的主要来源。
〔四〕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工程顺差的主要来源,且仍在不断增长。
这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9 104.82 亿美元。
由以上的分析,中国国际收支从2002—2021 年间保持了一个经常工程和资本工程双顺差的格局。
浅论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及对策
浅论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及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
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国际收支开始出现了以“双顺差”为特征的结构性转变。
通过分析我国的现状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提出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经济影响产业对策一、我国的国际收支现状表1 1997—2009年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
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国际收支不仅在总量方面规模快速增长,而且开始出现了以“双顺差”为特征的结构性转变。
从表1可以看出,从1999年到2009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连续十一年“双顺差”,经常项目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构成部分。
此外,2010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活动趋于活跃,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超过2009年上半年,并接近国际金融危机集中爆发前的2008年同期水平。
下半年,全球经济可能呈现缓慢复苏态势,我国经济继续平稳增长,国际收支仍将保持较大顺差态势。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一)内需不足内需不足方面主要表现为储蓄过剩,资金闲置以及资金利用率低等现象。
截至2010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10663亿美元。
相对于如此之多的国家储备,我们国家的城市发展水平和人民消费观念的差别,使得在政府中存在着大量的政府储蓄,微观经济主体中存在着大量的私人储蓄。
政府对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也使得微观经济主体对未来医疗、教育成本预期的上升,进而减少即期消费,增加了私人储蓄。
由于内需不足,使得国内资金利用率低。
为了确保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实际贷款利率明显偏低。
而且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之下,可以用来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资金,大多数被用于生产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这些造成资金的低效率使用。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与对策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与对策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通常包括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方面,其中内部均衡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及经济增长,外部均衡是指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
无论是内部均衡还是外部均衡,其实质都是为了一国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内部均衡是首要目标,外部均衡是条件,应在实现内部均衡的基础上实现外部均衡,而不应以牺牲内部均衡来谋求外部均衡的实现。
我国经济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转型期。
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我们不仅要面对经济结构调整,产权制度变迁,财政体制、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障体制重建等产生的内部经济矛盾,还要面对国际游资冲击、国际贸易不均衡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和国际收支失衡等外部矛盾。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是最近几年大家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状20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尤其是2000年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出现较快增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
到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了8,357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国,到2006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000亿美元。
2007年全年新增外汇储备4,235.57亿美元,再创年度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统计,至2008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6,821.77亿美元。
外汇储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一国经济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深化的标志,说明了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程度。
在当今经济信息化、知识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外汇储备具有三大新功能:提高货币政策信誉,稳定汇率预期;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缓解货币替代的影响;增加国家财力。
但是,从理论上讲,一国持有的外汇储备不是越多越好,外汇储备量过高也会加速提高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并且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是持有美国国债,必然要承担美元贬值的巨大风险。
我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主要来自于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顺差的持续增长,也就是双顺差状况的出现。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第一、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与非居民的所有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系统记录,是一国宏观经济变量中反应对外经济关系的最主要指标。
我国的国际收支自1994年以来,连续多年处在双顺差的状态,特别是从2001年至今,双顺差的增长趋势尤为显著,而且经常账户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资本金融账户。
我国出现双顺差持续增长的现象,使得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失去了互相融资的关系,进行相对独立运动,这与自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不相适应的。
第二、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1、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
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
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2、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
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
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3、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
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_现状_原因及影响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现状、原因及影响唐建伟研究员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是最近几年大家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正是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
因此,分析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发展趋势、背后的原因及可能的影响,对于理解我国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及调控方向都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状及趋势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一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不包括官方储备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
从国际收支账户定义关系看,如果不考虑“误差和遗漏”,双顺差实现的两个账户盈余之和等于外汇储备增加。
中国国际收支过去十几年除个别年份外持续出现双顺差,尤其是近年双顺差增长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
图1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1993年以外,我国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逐渐上升趋势。
1990—2006年经常项目累计实现顺差6525129亿美元,年均顺差39516亿美元,而其中2006年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图1 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平衡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图2 2000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与增量全年实现经常项目贸易顺差为1780亿美元,是近17年来平均值的4倍还多。
而资本和金融账户除1998年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也一直保持顺差。
1990—2005年累计实现顺差4515127亿美元,年均顺差301亿美元,其中2004年资本项目下实现110616亿美元顺差,创历史新高。
而2005年629164亿美元的顺差较2004年虽有大幅下降,但也还是达到15年平均值的两倍以上。
伴随国际收支双顺差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出现较快增长。
尤其是2000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到2006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中2006年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473亿美元,也创下年度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见图2)。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指的是我国在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方面出现的出口大于进口和资本净流入的情况。
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和影响也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外贸竞争优势: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红利和丰富的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使得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竞争优势,从而促使出口增加。
2. 强劲的内需市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之一,市场规模庞大,内需市场强劲,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订单和动力。
3. 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的政策,如税收优惠、海外经济合作区等,为企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4. 外资流入增加: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流入,外资的增加也带动了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带动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双顺差意味着我国的出口和资本流入增加,可以带动国内生产和投资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2. 改善就业形势:出口的增加也意味着出口企业的生产和就业增加,可以减缓就业压力,改善就业形势。
3. 加强国家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双顺差意味着外汇收入增加,可以增加国家的外汇储备,提高国家的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
4. 影响货币汇率:国际收支双顺差也会对货币汇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本币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一定的困难。
针对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1. 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减少对低附加值产品的依赖,从而提高国际市场的份额。
2. 改善外贸结构:加大对中高端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出口力度,减少对原材料和低端产品的依赖。
3. 优化投资环境:改善企业投资环境和法治环境,吸引更多外商直接投资,推动资本流入的增加。
4. 加大对内需市场的发展力度: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升级,推动国内市场的繁荣,减少对出口的依赖。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内容摘要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现象。
双顺差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快速融入的结果,反映了我国储蓄大于投资的结构性特点,产业结构高度化不足、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消费需求不足是双顺差形成的根本原因。
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
分析该双顺差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有效解决措施,更好地促进新时期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提供一个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理论框架,分析双顺差的成因、利弊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持续较大的双顺差格局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点。
关键词:经常项目;政策;解决措施AbstractOur country macroscopical economy is characterized by a significant deficit in the current account surplus and the capital account surplus phenomenon. Double surplus in our coun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is the rapid economic integration into the results, reflecting China's savings over investment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sufficient national imbala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consumption demand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forming of double surplus. Internation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activities described a kind of economic phenomenon, reflecting a country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all external contacts monetary payment activities. Analysis of the double surplus and the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o better promote the new era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continuously healthy progres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payment surplus theory, analysis of the double surplu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s. China's 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s surplus in successive years, larger persistent pattern of double surplus has become the current economic operation in China: a prominent feature.Key words: often project; policy; solving measures目录一、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1)(一)我国国际收支主要状况 (1)(二)我国国际收支特点 (1)(三)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化 (2)二、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主要原因 (5)(一)内需不足的情况长期得不到解决 (5)(二)收入增长缓慢 (6)(三)外资政策和投资环境 (6)(四)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 (6)(五)资本管制严 (7)三、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方法 (7)(一)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7)(二)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8)(三)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8)(四)鼓励企业海外投资 (9)(五)重视进出口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及解决方法一、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一)我国国际收支主要状况国际收支是我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
浅谈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成因
浅谈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成因引言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往来的核心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外贸状况和经济实力。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近年来持续保持着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状态,即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收入超过进口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然而,这个双顺差的现状是如何产生的?本文将浅谈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成因。
现状中国的国际收支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双顺差的状态。
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达到了4212亿美元,这是自200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此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国际收支一直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这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有力证明。
成因1. 外贸出口的竞争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之一,具备了较强的制造和生产能力。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同时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这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此外,中国的出口商品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满足了国际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
2. 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出口行业的发展。
例如,政府提供了税收减免、财政支持、外贸补贴等措施,以降低出口企业的成本,并鼓励企业扩大海外市场。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出口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促进了国际收支的顺差。
3. 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这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出口提供了动力。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带来了资本和技术的引进,也帮助中国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
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开放,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增加,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
4. 货币政策的管理中国的货币政策对于国际收支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央行通过管理人民币汇率来调控国际收支的平衡。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人民币汇率,包括加强外汇市场管控、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
这有助于维护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并保持国际收支的顺差。
结论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在近年来的维持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评析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格局及变化
评析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格局及变化评析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格局及变化国际收支的“双顺差”表示在一国的国际收支中的其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除去官方储备)一同发生外汇支出小于外汇收入的盈余状况。
“双顺差”是一种不合理的国际收支格局,中国的“双顺差”更是同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相联系的。
“双顺差” 已经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损失。
一、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积极影响(一)双顺差结构总体上体现了一种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双顺差的出现和持续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对经济增长等目标进行选择的结果。
(二)双顺差结构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经济的增涨,扩大了各产业部门的生产能力,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双顺差结构为缓解我国就业矛盾、扩大内需作出了贡献双顺差创造就业机会的作用。
(四)双顺差结构促进外汇储备的增长。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消极影响(一)双顺差结构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明显加大使得外汇储备急剧增长,而央行为了稳定汇率,被迫发行本币而收回外币,这就加大了中央银行通过冲销方式维持国内货币供给稳定的成本和难度,从而造成了通货膨胀。
(二)双顺差结构加剧了我国与欧美的贸易摩擦。
经常账户的顺差来源于净出口的增加,是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迅速增加的结果。
而出口贸易的迅猛增长必然会加剧全球出口市场的竞争,对他国的出口构成威胁,很容易招致世界一些国家的不满,引来他国的攻击和报复,日益增多的国际贸易摩擦也伴随而来。
遇到出口国家的不满,导致贸易的摩擦由于中国的出口产品定价低出口量巨大,对他国的同行业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中国在多个产业上的大量出口造成的贸易顺差,势必招致他国的不满,产生贸易摩擦,使得贸易条件恶化。
(三)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外资的进入给中国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中国国际收支长期出现巨额盈余,接下去的严重的后果是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我国的贸易逆差国家大部分是欧美发达国家,长期的逆差使得他们持有大量的人民币,为了自身利益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则直接造成我国出口受到干扰;市场投机盛行;新增海外投资减少;国内就业压力增大;不具备竞争力的产业受到冲击。
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及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1998年外,中国始终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格局,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金融项目同时保持顺差。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增加趋势。
双顺差虽然给我国对内对外经济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也埋藏了很多潜在风险与损失。
下面,我将简单地对这一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途径进行分析。
一成因一、特征和变化趋势双顺差的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外,中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持续的双顺差格局。
进一步观察,1994 - 1997 年这段时间资本与金融账户盈余较大,而经常帐户盈余较小。
1998 - 2000 年之间,由于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资本与金融帐户盈余较小,甚至在1998 年出现了资本净流出(表1粗体数据),而经常账户盈余相对较大。
2001 年以后,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盈余双双大幅增长,两者的相对重要性呈现交错状态。
2004年开始,两个账户各自交替出现大幅增长。
其中,从2005至2008年,经常账户保持较大盈余,远高于资本金融账户。
经常账户下,2006年较2005年增长57.5%,2007年较2006年增长46.8%,2008年又比2007年增长了14.6%。
至2009年,资本金融账户反超经常账户3000余亿美元。
因此,即使在双顺差的大格局下,两个账户双顺差的相对重要性也存在阶段性的差异。
表1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1996 – 2009年,单位:亿美元)然后来具体看一下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与外商直接投资差额之间的变化趋势。
同样,两个子项目也都呈现出持续顺差(盈余) 状态(如表2) 。
进一步观察,2003 年之前,无论是贸易和服务项目,还是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年度顺差波动幅度不是太大,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如图1)。
而04 年之后,外商直接投资差额从549 亿美元调升至791 亿美元,并于07年、08年份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经常项目72. 4297. 2293. 2156.7205.2174. 1354. 2458. 8686. 61608.22532.73718.34261.12971资本与金融项目399.7299.6-63.276.419.2347.8322.9527.31106.6629.666.6 735.1189.66016年增至1300亿美元之上的高位,然后由于经济危机影响,在2009年回落至与2006年持平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析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格局及变化
国际收支的“双顺差”表示在一国的国际收支中的其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除去官方储备)一同发生外汇支出小于外汇收入的盈余状况。
“双顺差”是一种不合理的国际收支格局,中国的“双顺差”更是同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相联系的。
“双顺差” 已经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损失。
一、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积极影响
(一)双顺差结构总体上体现了一种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双顺差的出现和持续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对经济增长等目标进行选择的结果。
(二)双顺差结构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经济的增涨,扩大了各产业部门的生产能力,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双顺差结构为缓解我国就业矛盾、扩大内需作出了贡献双顺差创造就业机会的作用。
(四)双顺差结构促进外汇储备的增长。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消极影响
(一)双顺差结构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明显加大使得外汇储备急剧增长,而央行为了稳定汇率,被迫发行本币而收回外币,这就加大了中央银行通过冲销方式维持国内货币供给稳定的成本和难度,从而造成了通货膨胀。
(二)双顺差结构加剧了我国与欧美的贸易摩擦。
经常账户的顺差来源于净出口的增加,是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迅速增加的结果。
而出口贸易的迅猛增长必然会加剧全球出口市场的竞争,对他国的出口构成威胁,很容易招致世界一些国家的不满,引来他国的攻击和报复,日益增多的国际贸易摩擦也伴随而来。
遇到出口国家的不满,导致贸易的摩擦
由于中国的出口产品定价低出口量巨大,对他国的同行业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中国在多个产业上的大量出口造成的贸易顺差,势必招致他国的不满,产生贸易摩擦,使得贸易条件恶化。
(三)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外资的进入给中国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中国国际收支长期出现巨额盈余,接下去的严重的后果是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我国的贸易逆差国家大部分是欧美发达国家,长期的逆差使得他们持有大量的人民币,为了自身利益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则直接造成我国出口受到干扰;市场投机盛行;新增海外投资减少;国内就业压力增大;不具备竞争力的产业受到冲击。
(四)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巨额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在发挥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等有利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其中总需求结构性失衡和货币结构性失衡是最为重要的。
这两个经济结构性失衡将主导未来经济调控,并对市场产生影响。
当前总需求结构性失衡主要是体现在消费内需不足的同时对外需过分依赖。
过度依赖外需使我国产品结构不能得到改善,抵抗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也难以提高。
消费内需不足则导致产能结构性过剩、储蓄过剩、经济的增长质量难以提高等问题。
由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所致的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外汇占款所导致的货币投放量也在持续增加,进而助长了货币流动性过剩。
因此,这种货币过剩也可以说主要是由于总需求结构性失衡所致的。
同时,这种货币过剩也是一种结构性过剩。
货币流动性过剩助长了投资过快、金融泡沫等问题。
目前我国的经济过多依赖出口贸易,内需不足,这样对世界经济的依赖太大,容易导致经济不稳定。
一旦世界经济发生波动,我国内需无
法消化产品,就会导致国内经济的萎靡。
三、原因
(一)我国消费低于储蓄的失衡结构
我国的经济状况长期以来呈现的重要特点就是高储蓄与低消费的对立。
不足的消费导致过高的储蓄,同时过高的储蓄又引起了过高的放贷与投资。
由于国内市场消费的不足,高投资留下的剩余产能只有借助于对外出口去解决,这便导致了贸易顺差的进一步不断扩大。
(二)我国一直贯穿的对外资优惠的政策
我国颁布的各式鼓励境外资金进入的优惠条例促使外资能通过合资与投资等途径进入中国。
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非是通过购买外国的资本品,而是这些外商将赚取的外汇简单地转给中国人民银行,再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
(三)我国执行的出口导向型政策
自改革开放起,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出口的优惠条例发展沿海的外向型经济,以化解资金不足和经济发展状况间的矛盾,并且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
这些政策措施的贯彻促进了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出口额高速增加。
四。
扭转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策略
(一)优化产业出口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
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国际上以价格低廉产品量大为特点,企业利润低并且还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
我国进口缺乏的正是目前急需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达国家仅仅是把我国当做了廉价的制造业基地,真正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推广都在自己国家内。
现在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已经高达50%,设备投资60%以上依靠进口,国内技术创新的贡献率只有
39%。
因此,我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提升企业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调整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
同时加大对外国技术研发上的进口力度,外资入华投资,需要提供技术支持。
避免对外资和技术的过渡依赖。
我国必须转变目前低附加值为主的出口贸易结构,不能再以大量消耗国内资源作为获取出口利益和顺差的前提,这是为了我国经济的长远考虑必须走出的一步。
如能做到,不仅会使得我国出口盈利模式更为合理更为规范和有发展潜力,而且也可以有效控制贸易摩擦。
然而,优化产业结构仍需更多政策措施的引导与扶持。
(二)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实现出口与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新战略,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消费市场之大无可比拟,可是近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投资而非消费。
目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镇化步伐加快,我国的消费市场已经成熟。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我国市场相对稳定。
内需的扩大有利于产业的转型,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增强国际政策协调
自身结构性失衡以及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性问题导致了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的失衡。
增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贸易失衡问题。
因此,我国需要加大谈判强度,提高国际间的政策协调能力,获得主要经贸伙伴国的积极配合
由于金融交易相对自由和金融市场国际化,大量资本可能因各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而在国际间频繁流动并对金融市场形成强烈的冲击。
当前国际资产价格蕴含的泡沫风险远远大于通货膨胀可能造成的风险,应加强国际间的协调。
1、国际收支展望中国国际收支基本状况
2003 年以来,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2003-2007 年的全球经济繁荣时期、2008-2013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应对时期、2014 年以来的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和分化时期,对我国国际收支造成了较大影响,基本形成了两大周期:一是2003-2013 年的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双顺差”,外汇储备较快增长;二是 2014 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的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一顺一逆”,外汇储备下降。
总体上看,预计2017年我国国际收支将继续呈
现“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的格局。
国际收支状况仍将保持基本均衡,跨境资金
流动风险总体可控。
经常账户将保持一定规模顺差。
首先,货物贸易将持续呈现顺差。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比2016年增速加快0.3个百分点,有助于我国出口增加。
其次,服务贸易逆差增速可能继续放缓。
我国居民境外旅游、留学等消费在2009年至2013年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期,随着相关需求的快速释放,近两年的旅行项目逆差增速已开始回稳,预计2017年增速将进一步趋缓;此外,我国旅行以外的服务贸易逆差已明显收窄,表明我国企业服务贸易收入和支出结构正在逐步改善。
第三,投资收益收入将逐步增加。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等私人部门投资的增多将带来更多的境外投资收益。
资本和金融账户预计继续呈现逆差,但逆差规模会有所收窄。
吸收外来投资方面,经历2015年对外债务偿还后,我国企业部门跨境融资需求自2016年二季度起逐步恢复,并已持续三个季度稳步上升,境外资本亦因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前景而持续流入,尤其是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仍将保持较大规模净流入,而境内证券市场不断开放也将吸引较多外来投资流入,同时,传统的贸易融资需求也将有所恢复。
对外投资方面,境内主体
配置境外资产的需求仍然存在,但投资将更趋理性。
从未来形势看,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将朝着均衡收敛。
不可否认,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经济仍将总体低迷,存在贸易和投资减速等问题,财政政策空间有限,经济复苏乏力。
外部环境中的美联储加息以及各种不确定因素都可能时不时扰动国际金融市场,这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需要持续面对的客观环境。
但总体上看,支撑一个国家跨境资金流动的根本因素还是取决于该国自身的经济状况,我国在此方面的表现比较突出,包括经济增速在世界范围内属于较高水平,财政状况相对良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储备规模仍居全球首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