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第一章产业区位

合集下载

第一章 区位论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区位论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三、区位论的精粹
在经济活动中寻求: ● 1、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生产成本。 ● 2、最低的购买价格。 ● 3、最大市场区位和最大利润。 ● 4、最优地利用社会经济基础,以求获得最佳的生产、生活条件和适宜环境。
四、区位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
1、农业生产布局
● 集约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问题。必须重新思考,以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更符合国情,更符合中 国绝大部分农村的实际状况。
● (2)工厂规定价格,运费则由消费者负担。只要这些居民的需求是有 价格弹性的,那么有两种情况并存:距离中心点越远的居民需求越少; 以工业所在地为中心的半径越大,到中心点购买工业品的消费者就越多。
● (3)假定没有新的企业加入到这个地区,那么工业区位主要由对它的 产品的需求量来决定。
● (4)工业如果设在它能够吸引足够数量的消费者的地点,它就能获得 利润,否则,它就不能获利,而不能获利的地点,它就不适宜成为工业 所在地。
● (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 (3)假定:“孤立国”。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社会经济单位。
3、屠能圈理论的含义
● (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 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 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
●运输成本 ●劳力成本 ●集聚
3、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
●(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都不起作用,孤立 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 模式;
●(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上述工业 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导论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导论

第一讲导论:区域,空间与区域经济学蒙莉娜(Lina Meng)Ph.D, Assistant ProfessorOffice:Eco.B411-ATel:2187513 Email: lnmeng@区域与空间:真的这么重要吗?•“有谁能够无视经济发展的空间面貌,即超越时间的流逝,所有的经济过程依然存在于空间”•——艾萨德(1956)•城市一直是文明的摇篮,在黑暗中散发光和热。

——西奥多.帕克(Theodore Parker)•我宁愿醒来以后无处可待,也不愿在地球上任何一座城市居住。

——史蒂夫.麦奎恩(Steve Mcqueen)全球夜晚灯光图Percentage urban and loc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with at least 500,000 inhabitants, 2014世界经济中心的迁移全球经济产出,GDP/人口国际航空路线图世界航运路线图世界出口状况胡焕庸线:中国人口密度分布胡焕庸线:2010年中国人口密度分布胡焕庸线的成因:中国地形胡焕庸线的成因:年均气温分布图中国高铁“四纵四横”规划图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经济问题:中国区域经济实践•县域竞争,扩权强县,撤县并区,省直管县•地方化经济有效性,经济特区,开发区政策•地方分权,土地财政,区域经济增长•官员晋升锦标赛,行政官员流动,政企官员流动•…..高级区域经济学:What? How?Lecture:一、区域,空间与区域经济学(2课时)二、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增长与中国的区域经济实践(6课时)三、集聚经济与区域产业结构(4课时)四、城市与城市经济(10课时)五、港口,城市与区际贸易(4课时)六,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评述(2课时)•实验课程:一、ArcGIS软件入门应用(4课时)二、空间数据探索分析(4课时)三、基于交通网络的空间可达性分析(4课时)四、The View from Sky: 卫星数据的经济学应用(4课时)五、空间计量模型的应用(6课时)•课程作业与报告:–每个人根据课程学习的内容,选择一个主题,收集数据做空间分析并形成课程作业,最后在课堂上做报告。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与区域有关的几组概念
(一)区域、地带和地区
区域:用于空间经济分析,如市场区域概念 地带:表示从边缘区分割的纬度带 地区:指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区域
(二)经济空间和地理空间
生产要素或生产力活动密集的地域可孕育出较大 的经济空间,地理空间同样大小而生产要素或生产力 活动稀疏的地域只能形成较小的经济空间
(三)经济区和行政区
• 区域经济的发展,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 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
•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 响、政府行为、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 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见课本P27
2、经济区划
• 指在全国或者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根据 一定的经济条件进行分区,为制定区域 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 “十一五”的区域发展思路划分为八大经济区。
七大片经济区
(1)东北区,经济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最高,老 工业基地。
(2)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3)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 (4)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海南。 (5)西北区,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
新疆。
(6)中部区,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 (7)西南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西臧。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及其相关概念
1、区位、经济区位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据的 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 所占有的场所。则更多地强调由地理坐标 (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在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 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 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 题,如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距离自然资源 供给源的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 况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

区域经济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 英文名称: Regional Economics学分: 2 总学时: 36实验(上机)学时: 无开课专业: 经济学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限定修课程之一。

该课程是在地理学基本知识,原理掌握之后,对区域研究的一个深化方向。

该课程主要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影响区域发展的基本要素,区域经济开发的模式与方法,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及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程目的和要求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任务,特点和方法,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培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及实践环节,达到能进行区域经济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区域实际调查,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的基础知识。

二、预修课程:无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绪论2课时第一节区域经济学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区域。

空间。

空间阻滞规律。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

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的最新进展。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第四节区域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区域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

第二章经济区位与区域产业布局6课时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基本概念。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机制。

第二节产业布局的指向工业的产业布局指向。

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

第一第三产业的布局指向。

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几合理布局的评价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

杜肯堂、戴 经济区域是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 士根(2004) 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魏后凯 (2006)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 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 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整体。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 是构成一个区域的五个基本要素。
阿姆斯特朗和泰勒( 阿姆斯特朗和泰勒 Harvey Armstrong & Jim Taylor,2000) 也强调:数据的可用性经常迫使研究者采取一种不那么严密的定义而采取一 种非常务实的方法,“区域”术语“被用于指代像国家或省份那么大的行政 区域或政治管辖区,并且也用于表示像地方行政区域那样小的地区”,通常 被模糊而又简单对待的“区域”实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次级地理单元,“区域” 与“国家”之间存有明显差别(HARVEY ARMSTRONG ,JIM TAYLOR. Regional Economics
1.1 中外学者关于“经济区域”(“区域”)概念的界定 1922年前苏联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 员会所作的定义。即: “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 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 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 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 的一个环节 该定义强调“区域”是一国范围内的“一个特殊的 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其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 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国内区域经济学学者关于“经济区域” 区域” 表1.1 国内区域经济学学者关于“经济区域”(“区域”)概念定义的代表性观 点
学者(年份) 程必定 1989) (1989 张敦富 (1999) 基本观点 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的地域构成要素的不可无限分割 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在国家没有消亡的时代,经济学所研究的区域一般是 指一国范围的经济区域。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 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一、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资源配置以及区域间的合作与竞争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最早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布局取决于距离市场的远近和运输成本。

此后,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强调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则分别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区位理论的内容。

区位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交通规划和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区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在每个地区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而是在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部门和企业集中的地区首先出现增长,这些地区就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其集中,从而使增长极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扩散效应则是指增长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向周边地区扩散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在一些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集中投入资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3.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分工理论的早期代表。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区域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范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2、经济区域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范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4、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5、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1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发展.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3区域经济政策.7、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8、农业区位论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中,杜能提出了着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资和利息固定不变.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素决定的.数学表达式为:P=V-E+T尽管杜能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没有研究其它产业的布局,但其贡献是不朽的.他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而被尊为区位论,也就是产业布局学的鼻祖.9、工业区位论19世纪末,德国工业的大发展,要求人们将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工业布局问题.韦伯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区位论,韦伯理论的基本框架是: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工业寻求最优区位三阶段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韦伯认为工厂的设立会从最低运费的地点移至劳动力费用最低的地点.3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10、运输区位论区位论的研究十分重视运输因素,但运输因素本身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美国学者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胡佛指出:1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或终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这是大城市工业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2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它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11、现代区域经济学产生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是美国着名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教授.把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区位决策引入到一般化的经济学当中,探讨在平衡状态下空间经济的一般形态,并进而探讨空间经济的相互依存问题.艾萨德对区域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将纯理论的推导带入到对空间上的区域的各发展阶段的经济分布及其空间结构的研究,并设计出区域分析和应用的模型.这些模型为区域经济学进入主流经济学奠定了基础.12、埃德加.胡佛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自然资源的位置确定之后,或者不能被移动,如土地、森林、矿山、草原等,或者很难移动,如水资源等.社会经济资源当中最主要是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他们的流动虽然是正常的,但必须付出相应的流动成本.所以,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的必要.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由于集中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不可能将生产要素进行彻底的分割,并将其均衡地分布在所有的地区.必须考虑到规模经济和聚集的要求,在条件好的地方,集中布局各类产业.聚集区的形成又带来人口的增加,从而形成城市,成为地区的经济中心. 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所谓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是指由于距离因素的影响,产品与服务的移动,必须支付相应的运输成本,否则就不可能流动.而为了减少距离成本,产品与服务生产的地方化就十分必要.第二章区域人口、资源环境1、人口资源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构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它决定着复合生态系统的运行机构和发展规律.2、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矛盾1人类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相对稳定性的要求与当前自然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矛盾. 2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快速性与自然环境恢复和调节的缓慢性之间的矛盾.3地球上蕴藏的矿产和地下水资源等的有限性与人类的需要及开采能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4地球的体积是有限的,物质的生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口的发展如无计划是无限的.3、自然资源的定义、特点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基础性物质.自然资源的特点:稀缺性、可替代性、区域性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1、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1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2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只有把经济总量的提高、人口规模和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含义.2、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亦即投入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资源、技术等;另一类是形成生产环境的,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基础设施条件,相关产业的布局条件等,软件环境则包括经济制度、管理方式及组织形式等等.3、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的过程.若分解,则有:——从供给需求角度的分析: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需求拉动机制——从地区相互关系分析:本地发动型、周边地区带动型——从制度变迁分析:结构转换的驱动机制.4、低水平均衡增长理论——拉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投资增长只有突破一定的水平,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突破.——纳克斯的恶性循环理论.低收入——低储蓄——资本形成不足——收入低.5、非均衡增长理论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非均衡增长与均衡增长的区别,就在于认为由于落后地区资本的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向所有部门,而只能集中起来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6、赫希曼的主导部门产业理论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就是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创造发展机会.赫希曼指出,如果是政府投资,则应选择公共部门,特别是基础设施,造成良好的发展的外部环境;如果是私人资本,则应投入到具有带动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专门化产业,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产出规模大,产值比重大,关联效应强,是区域经济的主体或核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关联效应1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2后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3旁侧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过程当中,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8、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是把区域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到主导部门的发展上来,通过对主导部门的投入,激活产业链条,扩大区域市场需求,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理论发展到地域空间布局原理上,完善了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是在城市区配置下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是推动型产业及其综合体,而且也是拥有这种产业综合体的城市.布德维尔的定义增长极的形成有两大途径: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和行业在某些大城市或发达地区聚集而自动产生;②由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主动建立.9、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任何一个增长极都同时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者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强于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为负值,表明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点的聚集作用较强;反之,则溢出效应为正值,表明增长极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生产要素产生了向周围极化区域的回流.极化效应:主导产业和推动产业配置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生产综合体增长点,吸引周围其他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导致集聚经济优势,出现极化现象.所谓极化就是物质、能量、信息向区域核心集聚的过程.极化效应可分为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三种类型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经济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某一设施或企业规模经营规模扩大,可生产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它源于企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区位经济是指某一部门或行业的全部企业都可以由于配置在某一共同区位而获得经济效益,它源于企业内部、部门或行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城市化经济是由于把各类经济活动配置在一起,从而使某一处于一定级别的中心地区位的总体规模扩大,随之而出现的综合经济利益,它源于部门或行业外部、城市内的经济合理性.扩散效应增长极一旦形成并继续发展,必然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为扩散效应.扩散效应具体表现在:①形成对其投入原料的新需求,扩大了市场,推动了区域内相关原料生产部门行业的建立和扩大规模;②扩大了有关部门的产量,增大的供给推动区域内使用这些新产品的部门经营规模扩大;③专业化产业部门的形成,促使了区域内地域分工的深化,全面提高劳动效率,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和实力;④增长极的极化与区域内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对区域内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促使劳动力的转移以及部分资金的扩散;⑤增长极的极化与区域内相关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创造新的需求,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引导生产,促进区域发展;⑥增长极的创新,使其作为技术、信息源不断向区域输入,提高区域内劳动力生产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10、点轴理论点,即增长极核、生长点.轴,即生长轴.其中心内容是:随着联结各中心地重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等的建立,形成了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了人口的流动,降低了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新的交通线对产业和劳动力具有新的吸引力,形成有利的资源环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线集聚并产生新的居民点.这种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线被称为“生长轴”.11、核心—外围地理论美国城市和区域规划学家约翰·弗里德曼于1966年提出.任何区域都是由一个或若干个核心区与边缘与所组成的.核心区可以是由一个城市或城市群及其周围地区组成.核心区居中,其他区居核心的外围地带.核心区是发展变化的根源,它能够产生和吸收创新,主导着外围区及整个地域的发展方向.当核心区在形成过程中达到能够自我发展所需的规模时,集聚效益显着,吸引着资金和人才.核心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组织,保证生产效益显着,从而增强外围区的吸引力.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核心区将其发展所得扩散到外围区去,使外围区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燃料销售量增加,从而促进那里生产发展、就业机会扩大、次级核心区成长.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1、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福利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等在内的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过程.2、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论传统社会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钱氏理论对于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区域经济不同于国别经济,产业结构不可能系统完整.3、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相应提高,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并进一步向第三产业转移.原因: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4、库兹涅茨法则基本内容: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5、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6、雁行形态说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雁行形态模式的两个变型:产业发展的次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进而到重工业的不断高级化过程.消费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粗制品向精制品转化,生产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生产生活用的生产资料向生产生产用的生产资料转化,最终使得产业结构趋向多样化和高级化. 7、现代产业集群理论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它强调指出,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的产业通常具有很高的地方化和根植性特征,一个区域形成的产业发展具有路径依赖,通过技术升级不断地在自身所延伸的范围内发展,而不呈现明显的产业类型转变.如台湾地区的电子产业、意大利的轻纺产业.集群cluster概念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引入,用于对围绕某个产业的企业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集聚的经济现象的描述.是指包括企业、支撑机构及政府等参与者在地理上围绕某个些产业而集中形成一个网络,网络内部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商业关系支持着各参与方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就是把集群联系在一起的是包括供求关系、共性技术、共同的市场导向、共同的劳动力市场和地方性文化等在内的一系列因素.每个个体的单个竞争能力都是这个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群的特点:一是弹性精专.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总是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过程,形成专业化的特点,专业化的分工是与生产的技术可分性以及垂直分离的生产组织方式相关的;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在相互的竞争中相互联系,互相协作和补充,区域作为一个集体,其生产是相当灵活和多样化的.二是地理集中性.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是产生外部规模经济的基础,是集群作为一种地域经济现象存在的基础.三是根植性.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到区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关系中.四是拥有相关的支撑机构.指区域内有各种各样的机构,包括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培训机构、贸易协会、创新中心、政府部门、商业服务组织,等等,这些机构之间建立了有机的网络,并存在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它们都有强烈的提高本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集体意识,共同投入到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行动中去.五是创新性.集群内企业通过相互竞争和学习,有利于创新.8、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同时作用下进行的.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就引导和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途径:供需关系能够引导各产业之间建立起经济技术联系,使它们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价格机制则可以调整要素在各产业之间流动和配置.竞争机制能够促进各产业努力进行技术更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使各产业按照技术的先进性出现兴起和衰落的更替.市场机制的缺陷: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控也不是万能的.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就可能导致某些产业发展过度,而另一些产业可能发展不足.无序的竞争则可能导致重复建设,使资源总体配置效率降低.政府干预: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作用方式:制订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之间的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次序等,将其作为指导区域产业发展的根据.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政策工具,通过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以便有效地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使它们的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要求.通过维持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和个体的行为、消除限制要素在产业之间合理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市场信息畅通等,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干预的缺陷:政府干预同样也有其局限性,如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决策失误,或者干预过度,都可能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畸形,降低结构效率.9、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者产业.区位商计算公式为:LQij=Lij/Li/Lj/L 式中,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L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Li表示i地区的全部产出;Lj表示全国j行业的全部产出,L表示全国所有行业的总产出.10、产业间关联系数影响力反映一个产业部门影响其它产业部门的程度.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用影响力系数来反映当国民经济某一个产业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越大,表明该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感应度反映一个产业部门受其它产业部门影响的程度.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用感应度系数来反映当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产业部门因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产业部门为其它产业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越大,表明该产业部门受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影响越大,当经济增长率较高时,其发展也就越快. 11、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高专门化水平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符合区域资源环境特点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1、产业布局的定义产业布局是主体政府或者企业家在一定的体制或机制条件下对客体企业在地域上的配置过程,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可以从体制机制、主体、客体和区位条件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述四个因素影响着企业的微观布局.——体制机制不同的体制机制条件对企业布局主体的思路和行为具有深刻的影响.企业布局主体必须根据体制机制的认可程度来决策自身的行为.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都是按照国家需要和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进行布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政府的政策、规划引导下,根据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行布局.。

《区域经济学》(绪论,第1、2章)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绪论,第1、2章)马工程

第二节 主要内容
3.区域决策 区域决策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组织区域经济活动,也就是 选择何种增长模式的问题;二是所选择模式的支持系统,也就是如何支 持所选增长模式正常运行的问题。区域经济支持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为保障区内经济正常运行所必要的政策支撑,二是为鼓励区 内外厂商向某种产业部门或区内某些地区投资而采取的激励政策和措施 ,三是为纠正市场失灵而提供的政策支持。
4.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 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 茨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 集做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 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 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市或城市体系。
第一节 主要内容
2、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古典区位理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 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 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2.新古典区位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 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 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 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 20世纪90年代到十八大之前:区域经济学理论和 实践活动获得蓬勃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其次,研究和布局了西部大开 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再次,区域经济研 究重点转移到区域协调发展。
4.中共十八大以来:实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十九大提 出了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 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推进“四大板块”战略和“三个支撑带”战略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 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历程 (二)区域经济学最新进展 (三)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课 题
(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历程
1、区位论初期研究主要发源地在德国。 2、战后主要集中到美国。 3、20世纪80年代后,区域化、集团化和一 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4、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不断加 剧升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 经济研究的新主题。
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的选择。工业企业 选择生产位置时,要尽量降低成本,尤其是运 输费用,以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韦伯认为决 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
• 运输成本 • 劳动力成本 • 集聚
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
(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 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 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 (2 )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 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 (3 )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 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 变形。 企业的最优区位选择由最低运费点经过劳动 费因子、集聚因子修正后得出。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一)空间结构:是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
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 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 微观层面:企业之间、企业与家庭之间、企业与政 府之间 中观层面: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区域 之间 宏观层面:国家之间
(二)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涵
杜能农业区位论“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 件
• 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 农业土地。 • “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 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 “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位于中纬,各地农业 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 农产品的运费与重量和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 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 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第1章 导论4 区域经济学教学课件_124

第1章 导论4  区域经济学教学课件_124
1.经济区域
2.区域经济
二、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 客观依据
▪ 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 自然条件的不同:区域差异可以理解为“级差收益” ➢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资源的优化配置 ➢ 生产要素的不均衡分布和不完全流动性
▪ 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 规模经济 ➢ 聚集经济
▪ 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 运输成本、储藏成本和空间成本
的分析方法进行区域经济的研究
四、中国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1978年以前——区域经济学萌芽时期
生产力布局研究的主要内容
生产力布局的原则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点 积极效果 产生的问题 延缓了发展速度、造成巨大的经
济损失、丧失区域分工效益、区域经济研究僵 化
中西部的原材料、农产品等
国家调拨 低价格
▪ 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550公里冻土段铁路
大芬村---油画村
三、研究对象
▪ 几种不同的观点
▪ 定义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 展规律和区际经济关系以及与 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四、主要研究内容
▪ 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
▪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组织、区域空间Hale Waihona Puke 构、区域基▪ 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
一、新经济地理学派
1.建立区域经济分析的模型框架 2.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五大传统理论
二、新制度学派
1.通过政府的干预导致生产的空间转移 2.产业和部门规划是区域政策的第二个部分 3.缩小区域差距是区域政策的第三个部分
三、区域管理学派
1.区域经济发展管理 2.区域人口管理 3.区域环境管理
➢均质区域(homogeneous region):根 据区域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 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 。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课件第章产业区位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课件第章产业区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产业区位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资 源、市场、劳动力、交通等
产业区位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产业集 聚和扩散的规律,为政府制定产业 政策提供依据
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 水资源等
劳动力资源:如人口数量、 素质、成本等
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 能源等
市场因素:如市场需求、 竞争状况等
PART FIVE
跨国公司崛起:全球范围内进 行生产、销售和研发
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向发展中 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业集聚:发展中国家形成产 业集群,提高竞争力
产业升级:发展中国家逐步向 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 型
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 产业转移:技术进步导致产业从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产业集群:技术进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区域发展:技术进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
政策因素:如税收、补贴、 法规等
技术因素:如科技水平、 研发能力等
影响企业成本:产业区位的选择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 影响市场竞争力:产业区位的选择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影响企业创新:产业区位的选择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 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区位的选择直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市场接近性: 选择接近目 标市场的地 区,以降低 运输成本和 响应时间
资源利用: 选择资源 丰富的地 区,如原 材料、能 源等
政策支持: 选择政策 支持力度 大的地区, 如税收优 惠、财政 补贴等
技术创新: 选择技术 创新能力 强的地区, 以提高生 产效率和 产品质量
环境友好: 选择环境 友好的地 区,以降 低环境污 染和生态 破坏的风 险
概念: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规律的 理论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区域经济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

(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二、简答题1.区域的特征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

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2.ד是”改为“不是”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4.√ 5.√四、论述题(要点)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专题十二 第1讲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课件)—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第1讲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课件)—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9
习题
1.城市的辐射半径越大,影响的地区范围越广,即其经济辐射力越强。长三 角经济圈中,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具有经济辐射力,其他 城市为接受经济辐射的城市。上海市的辐射范围几乎覆盖整个长三角经济区, 对长三角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图为2003~2012年上海市辐射半径 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3
5.城市体系
(1)概念:从空间组织看,(3)影响因素: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
规模等级的城市,构成具
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城市
体系。
(2)区域空间组织
城市之间通过人流、物流、
资本流和信息流等,将区
域内各种活动和联系围绕 城市组织起来,形成分工 明确、联系紧密的关联网 络。
(4)大都市:通常情况下,规模较大的区域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被称为大都市。美国纽约 是国际大都市的典型代表,其地理位置优越, 与腹地关联密切,辐射功能显著。
11
(1)确定国家中心城市的主 要依据是( ) ①经济发展水平 ②地理位置 ③矿产资源 ④人口数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国家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 )
A.优化产业结构
B.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C.缓解人口就业压力
D.降低人口老龄化水平
12
(3)相较于深圳,西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主导因素是( )
A.经济水平
B.发展历史 C.地理位置 D.交通运输
3.武汉“三镇 鼎立”的城市 格局自古有之, 而今却发生了 很大变化。读 图,回答下面 小题。
13
(1)武汉“三镇鼎立”历史格局形成的自然原因候适宜
C.河流交汇
D.矿产开发
(2)随着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武汉市城市形态在沿江发展的基础上,将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区域经济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 5、集聚经济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

(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二、简答题1.区域的特征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

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区域经济学重点

区域经济学重点

高婷婷区域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区位论的概念、发展:1)以单个厂商区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2)研究①古典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廖什区位:厂商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理论的发展:单个厂商发展为地区总体经济结构;理论推导转向区域模型;从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不仅考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到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生产组织研究扩展到产业区位分析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

3、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1)区域结构2)区域经济活动组织3)区域地域结构及其组成单元4)区际分工与联系5)区域经济政策4、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3)科技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选择最佳区域经济模式,提供了最好的区域经济环境;4)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区域经济学(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5、区域经济(名词):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第二章1、基本概念: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决策:决策主体的区位决策过程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2、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绝对优势理论;1)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2)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发展规律):①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增长极理论②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3)经济增长理论4)现代区域经济理论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②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③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④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第三章: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合作,相互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部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就是说,在要素价格存在的差异的情况下,韦伯运费最小下的区位就不在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最 佳区域了。
区域间均衡工资梯度 • 为了使企业在任何区位的利润都相等,工资和地价应该怎样随空间而变化呢?
工资W
区域间均衡工资梯度 -$10
-$200
W
K*
S
距离
地理富裕不同区位不同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上的差异只能通过地区间的要素价格差异来弥补。 然而,要素价格和距离的均衡管理只适合于特定的企业,不同的企业由于运费、生产函数、原料产 地以及销售地不同而导致了其区间要素价格梯度的差异。
m3:企业生产的产出品3的重量
p1,p2:生产点上投入品1和2每吨的价格
m3
P3::企业的生产品3在市场上每吨的价格
M1,M2:投入品1和2的产地 M3:产出品3的销售地
d3
t1,t2,t3 :为运输相应每吨投入品和产出品的费用
K:企业的区位
d1 k
d2
m1
m1
图1.1
生产函数 m3=ƒ(k1m1,k2m2)
1.2.2 产出运输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在考虑产出品的运输费用时,企业的选址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假设企业A在生产过程中丢弃的投入 大于B,即企业A的产品的重量或体积 比B小,则企业A能向更远的市场销售 产品,企业B则必须相应的靠近销售 市场,也就是说企业B会比企业A更以 市场为导向
d3b B
d1b d1a
们来研究企业的最佳选址问题。
M1 预算约束线外包络线
M1 预算约束线外包络线
等产量线
M2 预算约束线外包络线
E* M2
区位-生产的最佳点
注意:在替代性投入可能发生的地方,所有的区位问题变成生产问题, 而所有的生产问题也变成了区位问题
从摩西的生产区位曲线我们可以看出,当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和不同的预算约束包络线相切时会产生无数 个最低区位-生产点,把这些最佳点连成的线就是扩展线,扩展线上的每一个点都决定了一个特定的 投入最佳组合,同时,也界定了一个最佳区位。根据扩展线的弯曲方向,我们可以判断企业的区位选 择向那个一个市场靠近。如,扩展线向M2轴一侧弯曲,表明靠近M2选址对企业有利,反之,则靠近 M1对企业有利。
霍特林博弈模型
价格/成本
m d
c
g
l
e
j
f
h
k
O
A
X
B
L
霍特林结果的福利意义
霍特林结果是位于市场中心的两家企业评分市场份额。霍特林结果将导致消费者的福利下降,从上图 可以看出,消费者的净福利损失为(defc+mlkj-egjh)的面积。具体来讲,就是企业为中心消费者提 供的低价不足以抵消更多边缘消费者在成本上的增加,因此,净效益就是社会福利损失
在实际中,企业为了应对投入和产出市场价格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投入供应商和产品市场。
从韦伯分析的角度看,这些变化也意味着企业的最佳区位在不断变化,而且为了确保在任何特定区位 的盈利率,区域间均衡要素价格梯度也必须不断变化。然而,实际中企业是不会频繁搬迁的,这又是 为什么呢?
思考:韦伯模型的现实意义?
1.3 摩西的区位生产模型
霍特林结果的两套重要分析结论
1.
对于生产相同类型产品并非从事价格竞争的竞争企业来说,对于市场空间的竞争将是他们的区
位临近。
2.
从福利的角度来看,位于企业集群附近的消费者相对于距离遥远的消费者来说,将更能体会福
利的增益。
1.5 企业区位行为理论
我们之前所讨论的模型都是基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假设前提之下的,这对这一假设前提,不少学 者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企业作出决策是为了实现替代目标,而不是简单的利润最大化结语 谢谢大家!35源自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第一章产业区位
1
三种经典的产业区位选择模型
• 韦伯模型(Weber model) • 摩西模型(Moses model) • 霍特林模型(Hotelling model)
1.1 韦伯模型
19世纪德国数学家龙哈德(Laundhart, 1885)提出用区位分析方法去研究工业企业的选址,即把企业看 做是空间的一个点和一个独立的机构,去研究如何选址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后来由韦伯完善了 该种分析方法并建立了韦伯模型
1.2.1投入运输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假设图1.1代表某企业投入钢铁和橡胶来生产汽车。不妨设投入品1位钢铁,投入品2为橡胶,产出品3 为汽车。如果该企业用1吨钢铁和1吨橡胶生产重2吨的汽车,橡胶的固定运输费率t2是钢铁的运输费 率t1的2倍(因为橡胶的密度比钢铁小,相同重量的橡胶比钢铁的体积大,而运输费率通常是根据产 品体积来收取的),那么企业的位置将比较靠近橡胶产地。
1.2.4 新的原料产地和新市场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之前,我们分析了不同运费和不同生产函数对区位的影响以及在何种条件下企业愿意搬到其他可选的 区位,那么在不同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的情况下企业又是如何选址的呢?
1.2.4 新的原料产地和新市场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当企业从K*搬到F时,F点的要素价格必须足够低以弥补增加的投入产出运费。然而当企业从K*搬到F 后,对于同一种投入可能出现其他的供应商,这样就会产生新的韦伯-生产问题,以新的供应商作 为参考点可以找到一个新的韦伯最佳区位,而且可以计算出关于韦伯最佳区位的一系列新的均衡要 素价格投入。
韦伯-摩西模型的局限性
1.
在这两模型中市场价格或产出品的收益对企业最有区位的选择没有任何影响,而事实并非如此。
2.
两个模型都把运输成本当做区位选择的重点,而现实中,运输成本往往只占企业成本很小的一
部分。
1.4 市场区域分析:空间垄断力量
我们之前的分析都假定市场区位只是空间中的一个单纯的点。由于空间人口密度的不同,收入分配的 不同,消费喜好的不同使得市场区域经常会随着空间发生变化。同时,由于地理位置和空间可以赋 予企业垄断的力量,这就激励了企业获得这种因区位选择行为带来的企业垄断力量,而展开空间竞 争。
d3a d2b A d2a
1.2.3 不同的要素价格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之前的分析,都是基于所有区域的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价格相等的假设之上的,而事实上,各区域要 素价格迥异,区位优势处于相对劣势的地区只能通过降低要素价格的方式达到招商引进企业的目的。
那么要素价格差异达到多大才会导致企业重新选址呢?
临界等运费分析
假定所有投入品和产出品德价格都由外因决定,而且生产要素的价格不随空间而变化, 那么导致不同地方利润率变化的唯一问题就是从特定的投入源地点到产出物市场销售点的距 离,即利润率的变化仅受运输费用影响。
如果每单位产出品的价格p是固定的,那么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确保运输成本最小的条 件就是:
3
TC min mitidi i1
以K*为中心做等高 线,考虑要素价格差 为多大时,才会使企 业重新选址
m
d
c M3
vu
K*
$15 $25 $40
M1
M2
e
f
如上图所示,假如企业在等运费线为25美元的位置带来的土地和劳动力要素价格为20美元时,对企业 来说是不划算的,搬迁带来的收益不足以弥补其损失,此时,企业不会搬离K*处,但如果这种搬迁 行为所带来的收益大于25美元时,显然对企业具有吸引力,此时,企业重新选址的行为就发生了。
韦伯模型没有说明投入替代品和区位选择之间的关系,然而,根据规范经济学分析我们知道替代性是 企业行为的一个特征,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效率状况意味着企业将替代性的选择相对便 宜的投入。摩西(Moses,1958)第一次将替代性行为连贯地融入了韦伯分析中。
I M1
d1
K
d3
M3
d2
J M2
韦伯-摩西三角形
有限理性说
西蒙(simen),鲍莫尔(Baumol)等人认为,企业在现实中面临的是有限的信息,这种有点的信息 本身再某种意义上限制了企业保持“理性”的能力,企业在面临有限信息时,通常把销售目标最大 化(以占领最大市场份额获得某种垄断力量)作为他们制定决策的短期目标。
目标冲突说
赛尔特和马奇认为,在一个拥有不完全信息的世界里,大多数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决策制定权的分离 使得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的目标往往是冲突的,这种目标的冲突还广泛的曾在与不同的部门之间和 不同的员工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决策只能达到一种“满意”的结果,往往不能达到所谓的 利润最大化。
搬迁费用问题
搬迁问题质疑者对于古典和新古典主义区位模型的批判来自搬迁费用的问题,他们指出,之前的分析 模型中没有考虑搬迁费用,而搬迁费用往往是巨大的,是不可忽略的。对于可观的搬迁费用,在企 业生产要素价格发生变化不足以弥补搬迁费用时,企业是不会轻易换址的。
本章启示
韦伯模型、摩西模型、霍特林模型是三种经典的区位选择分析模型,给我们提供了分析企业选址行为 的理论依据,然而在现实中,企业的选址通常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在运用三种模型时,重要的是借 鉴其分析方法,而不应被理论模型所束缚,切记教条的使用理论。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企业位于I区位上,投入品1的交付价格(p1+t1d1)将最小,而投入品2 的 交付价格(p2+t2d2)达到最大。同理,企业位于J时,投入品2的交付价格会是个最小值,而投入品1 的价格达到最大。我们规定(p1+t1d1)/ (p2+t2d2)为交付价格比率,那么它将分别在I和J处达到最 小和最大。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中,我们用到了预算约束线和等产量线,在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用它
1.1 韦伯模型
假设前提: 1.企业消耗两种投入品去生产第三种产品 2.两种投入要素存在固定的比率关系且不可替代 3.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4.生产要素的价格不随空间变化,影响企业利润变化的唯一问题就是投入品和产出品的运输费用
韦伯区位生产模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