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1

合集下载

桂花雨课文讲解第二课时教案

桂花雨课文讲解第二课时教案

桂花雨课文讲解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析课文写作特色,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分析课文写作特色,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课文大意。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桂花雨》的第一课时,谁能告诉老师,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2.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请问课文中的“我”指的是谁?课文中提到的桂花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说“桂花雨”?3.情感体验与感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中情感的感悟。

你认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你在阅读课文时,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4.写作特色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

课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课文的写作结构有何特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特色。

5.写作实践教师给出一个写作话题,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特色进行创作。

话题:请以“家乡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特色。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巩固记忆。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写作特色、进行写作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较高,但个别学生对于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2.学生在分析课文写作特色时,能够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3.学生在写作实践环节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仍需提高,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能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品读感悟,体会作者借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童年的摇花乐,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理所母亲说的那段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读出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这节课我们继续跟着小琦君去欣赏这场奇特的桂花雨,去体验作者“摇桂花”的快乐。

二、讲授新课(一)感受“摇花乐”。

自学提示:自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摇桂花场景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交流读后感受。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场景,是呀!这就是摇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

谁还想读读这些句子?生:你这个雨还不太香,你这个雨还不够乐........师:你们是读出来的快乐,而作者是喊出来的。

你来试一试。

大家试一试。

师:读的真好,请同学们带上动作边读边演。

师:摇啊摇啊,桂花落下来了,落到你的头上,你激动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落到你的肩上,你兴奋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你的鼻尖上,你高兴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落到你的手上,你开心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让我们站在那棵桂花树底下,沐浴着桂花雨,欣喜若狂的大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师:多么温馨的画面,难怪多年以后作者还总是想起这阵阵桂花雨,想起童年时的摇花乐。

作者的父亲当时也吟诗一首: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桂花不仅带给我童年的快乐,更是融入到家乡人们的生活中。

你瞧!(出示桂花茶、桂花饼)清香的桂花茶,美味的桂花糕,难怪作者会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出示句子)老师有个疑惑,他们村子里的桂花一开开一年吗?生:不是。

(教师引导)春天,人们坐在庭院中喝着桂花粥,香气飘满整个村子。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篇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篇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桂花“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体验“摇花乐”,体会作者对童年和家乡的怀念之情。

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课后练习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品读桂花“香”中体会摇花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1、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琦君的童年,一起感受----桂花雨。

(齐读课题)读着这篇散文总有一股桂花的清香扑鼻而来,轻轻地再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小时候在自己老家和父母一起摇桂花时的情景,那么,桂花和桂花雨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板书:香乐甜这就是品读文字带给我们的滋味,这是一篇散文,散文是需要好好地、反复地去读、去品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文字,去读文字中香的味道,乐的味道,甚至更多的味道。

(板书:……)那么小时候作者和她的父母一起摇桂花时的情景,集中写了三个自然段,那阵阵落下的桂花雨真是香气迷人,香飘十里,请你读读课文的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带有“香”的语句,体会一下在这些句子当中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过渡:下面我们来谈谈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二、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文字1、生朗读出示:“桂花开得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说体会。

①有哪个字说它真的很香?(浸)我们写香一般都用“飘”的,怎么用这个“浸”字啊?我们看这个“浸”字是什么旁?淹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吗?摸得着吗?用了一个“浸”字呢——(就好像看得见,摸得着,还能感觉到了。

所以这个“浸”字用得恰当,用得传神。

②指导朗读。

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软一些。

谁愿意读一读?师:真好!我们全都浸在了花香之中,除了这个“浸”字传神,文中还个一个“浸”字。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3篇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3篇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6教学目标:1、认识“箩、杭”这两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生字,理解“至少、完整”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3、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的诗《静夜思》(出示课件2),我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通过“月”这件事物来表达思乡之情。

是啊,人们往往把思乡之情寄托于一件事物,今天,我们就看看作者琦君是怎样把思乡之情寄托于“桂花雨”的吧!(板书:桂花雨)(出示课件3)作者简介:琦君(1917—2006),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细雨灯花落》等。

设计意图:运用诗歌导入,既能复习学过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1、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

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通过“桂花雨”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事?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出示课件5)2、小组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们展示交流、讨论的成果。

过渡语:要想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把握这篇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出示课件6)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

第二部分具体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了“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课文中生动细致的描写,体会课文情感。

2.能自主归纳特定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关心生活中的环境保护,倡导低碳出行。

3.能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并体会课文情感。

2.难点:扩展课文思考,关注地域地貌生态背景。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将一朵桂花花放于课桌上,问学生桂花花有什么特点,开始课程。

•通过生花烂漫的桂花花和丰富多样的桂花芳香,引出桂花雨背景。

2. 学习课文(35分钟)
1. 课文展示
•老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 课文理解
•学生一起查找不认识的生字和词语,实行个人理解,小组合作交流,整体回答。

•实行情感细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寻找并记录可能涉及到的人生情感。

3. 课文分析
•询问课文中存在哪些脑图,拓宽学生的认识。

•学生自发展开,进而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 拓展认知(20分钟)
•学生通过互联网和相关书籍查找桂花雨的地域地貌背景,并对查找到的信息进行分享交流,增加拓展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有关桂花的文化知识。

4. 总结归纳(10分钟)
•让学生现场材料完成把自己的思路、知识点、心得体验和学习后的问题融合在一起。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教学知识点,以上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课后作业
•学生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如骑自行车或步行),并记录并分享在社交媒体上的相关信息,倡导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箩、杭”;熟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学习这种感情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中句子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教学方法:结合课件解读课文,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梅花魂》中,我们透过傲雪而立的梅花看到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爱与眷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另一种花又寄托着怎样的情感。

大家翻开课本第30页,我们来学习第7课——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理顺文意让学生带问阅读,“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桂花雨’有什么寓意?”请学生回答第一个问和第二个问。

桂花雨:文中是指摇桂花时落花纷纷,若雨一般。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家乡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三、词句解析,细品思乡情1.“我”一开始就明说“我喜欢的是桂花”,为什么喜欢?——“桂花香气迷人”。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现桂花香的句子: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②“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③“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第1、2句:两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

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第3课《桂花雨》第二课时 教案

第3课《桂花雨》第二课时  教案

第3课《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桂花雨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

3. 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1.体会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

欣赏桂花姿态糕饼泡茶摇落成熟香飘寻找盛开邻居新鲜2.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脉络,知道文章以桂花为线索,写了桂花给带来的很多美好回忆。

今天再次走进那场缤纷的桂花雨。

品读感悟:小组交流讨论:从文中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感受家乡桂花的样子。

选出代表回答问题:1.从文中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感受家乡桂花的样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 讨论:说说下列划线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交流,然后回答:(1)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

我喜欢的是桂花。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采用对比、和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喜欢桂花的原因,说明了桂花在心中的重要地位。

(2)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

桂花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从“担心、每天都要”可以看出,收桂花对母亲来说是一件大事。

在琦君的原文中,还提到了母亲洗净双手将摇下来的桂花在佛堂供奉的情景。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教学目标是:1、理解文章主旨,掌握文章结构和段落主题;2、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和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和表达方式展示阅读成效。

教学过程设计】一、热身启动1、教师播放一段桂花雨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桂花雨的美好;2、教师出示几张桂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品味、描述桂花的特点和美丽。

二、阅读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和结构;2、教师分段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每段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情感认知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四、语言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和表达方式展示阅读成效;2、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分享阅读心得和体会;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文章,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后拓展1、教师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课外继续拓展阅读面;2、教师鼓励学生在家中观察、感受、品味身边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主旨,掌握文章结构和段落主题;2、学生能够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和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3、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4、学生能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和表达方式展示阅读成效。

本课将研究___小时候的“摇花乐”,大家先读一遍课文,哪一自然段重点写了这一童年趣事?(等待学生回答)是第然段。

现在我们来理清一下这段的顺序,按“摇花前、摇花时、摇花后”的顺序分成三层,并圈划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以及表示心情的词句。

这样划分有助于我们理清本段脉络,有条有理地写作。

部编版五级上册3.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级上册3.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级上册3.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桂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能够描述桂花的花语和意义。

3.掌握课文故事内容,能够进行故事复述。

4.能够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表现桂花雨的场景。

二、教学重点1.桂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桂花的花语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复述。

2.利用多种形式表现桂花雨的场景。

四、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桂花雨》。

2.图片或图片资料介绍桂花。

3.相关绘画、手工材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图片资料,让学生猜测图片中的花是什么,引出桂花这个话题。

2.引导学生讨论桂花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桂花雨》。

2.介绍桂花的花语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花语与故事的联系。

第三步:故事复述(15分钟)1.小组内相互讨论整理课文内容,做好故事复述的准备。

2.每组派代表进行故事复述,其他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第四步:表现桂花雨(20分钟)1.让学生分组利用绘画、手工等形式表现桂花雨的场景。

2.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相互交流、评价。

第五步:总结(5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分享自己的感悟。

2.帮助学生理解桂花雨的意义,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了解更多的花卉花语,拓展视野。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周围的花朵,感受花语传递的美好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桂花的魅力,理解花语与情感的联系,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桂花雨》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桂花雨》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教师引导感悟:后来作者和母亲搬到杭州之后,作者也经常到满觉陇去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满觉陇因桂花而闻名,早在1985年“满陇桂雨”就被评为西湖十景之一。

这座小山上,共种植桂花7000多株,树龄长达200多年。

桂花盛开,香满空山,但这些都抵不过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预设:母亲比的不是香味的浓与淡,而是感情的深与浅。

在母亲看来,桂花是家乡的代名词,闻着他乡桂花的香气,思念着的却是故乡和亲人。

朗读指导:朗读第7、8自然段时,一边读一边体会母亲内心的感受,读出怀念之情。

2.提问:课文结尾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思念故乡,而说思念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呢?预设:作者借助桂花这一具体事物抒发自己的思乡怀旧之情,把这样的情感寄托在充满回忆的童年事物中,让读者读起来回味无穷。

教师相机板书(思乡情)追问: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预设:以回忆“桂花雨”作结尾,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看,作者就是通过描写这一件又一件美好的回忆,一个又一个和桂花有关的事情,来寄托自己思念故乡的情感的。

现在你再看到桂花雨这个题目时,眼前又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呢?我想你可能看到了一位满眼都是乡愁的老人,时时回忆着自己的故乡,用颤抖的手记录下来童年美好的回忆,这就是琦君笔下的桂花雨。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资料补充和课后资料链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作者借助桂花这一具体事物来抒发思乡感情的表达方法。

)3.主题概括。

四、巩固练习,布置作业1.课堂演练。

2.布置作业:(1)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搜集更多的阅读材料,更有利于走近作者,体会作者那浓浓的思乡情。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依据本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有舍有得,大体呈现三步走:品香,知乐,悟情。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心情,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通过读、想、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当时作者的兴奋和欢乐,学生也在这样的设计中和作者感同身受,这也为接下来的悟情打下基础。

3《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3《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桂花雨》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桂花雨的来历,知道桂花雨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意识。

(3)培养学生懂得分享、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继续学习课文,理解桂花雨的来历和意义。

3.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4. 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桂花雨对自己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桂花雨的来历和意义。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桂花雨的来历和意义。

(2)灵活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桂花图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桂花雨的来历和意义。

2. 课堂讲解(20分钟)(1)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桂花雨的来历和意义。

(2)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 课堂讨论(10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桂花雨的理解和感受。

4. 课堂实践(10分钟)(1)学生动手实践,用生字词编写小故事。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实践成果。

(2)学生表达对桂花雨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桂花雨2. 来历:民间传统习俗3. 意义: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亲情的珍惜、友情的珍视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点击欣赏桂花)金秋十月,桂花盛开。

桂花走进了许多大诗人的诗篇,也走进了琦君(点击出示琦君)的童年。

人们都说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难忘的,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作者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

(点击出示课题)2、齐读课题3、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桂花是作者小时侯的最爱,也知道了作者喜欢桂花的两个原因,谁来说一说?4、齐读描写桂花样子和香味的句子。

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仿佛真的像闻到了那沁人心脾的桂花香了!(板书:桂花香)二、感悟文本。

过渡语:这么多桂花,弥漫着前后左右十几家人家,他们都陶醉了,而琦君一家呢?他们一家人又做了些什么?请同学们用心的读读第三段,用简单的话来概括的说说。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生自由朗读,并指生概括回答:琦君一家人做了些什么?(琦君缠着母亲摇桂花,母亲看到天气不好,于是提前跟琦君一起摇桂花,最后父亲口占一绝,作了一首诗赞美桂花)2、学生回答。

3、过渡语:那我们就先来看看小琦君是怎么缠着母亲摇桂花的?4、点击出示:“摇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①作者为什么老是缠着母亲呢?(点击加点)在家里你有没有缠过母亲?当时心里怎样?指导朗读就带着这种着急的心情来读这句话。

评价:你有点急了!你真有点迫不及待了!看出来是缠了好几天了!5、作者这样缠着母亲急着想摇桂花,那桂花为什么要摇呢?联系前文找找答案。

指读:桂花成熟时,——香味差多了。

6、引:就在作者缠母亲的时候,母亲看见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总算可以摇桂花了,让我们也来摇一摇(做出“摇”的动作)指生回答:刚才老师看见你摇得起劲,那时你什么心情?(高兴\快乐)那我们就带着高兴、快乐的语气来把这段话读一下。

(点击出示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现在老师请大家来看一看,(点击桂花落的动画)边看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琦君,就站在这棵桂花树下,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落到你们的头上、身上、脖颈里、鼻尖儿上有的甚至落到你们的嘴里。

桂花雨两个课时教学设计

桂花雨两个课时教学设计

桂花雨两个课时教学设计桂花雨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歌,非常适合用于幼儿音乐教学。

本教学设计以幼儿园大班为例,分为两个课时,旨在通过唱歌和绘本阅读的方式,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提升他们的音乐表达和创造能力。

第一课时:一、热身(5分钟):老师先带领幼儿进行热身操,让幼儿适应音乐课堂的氛围,并准备好身体。

二、引入(10分钟):老师展示桂花的图片,让幼儿感受桂花的美丽。

然后,老师播放《桂花雨》的音乐,让幼儿聆听曲子,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情感。

三、学唱歌曲(20分钟):1. 老师带领幼儿学习歌曲的歌词,慢慢教唱,强调发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2. 老师配合手势和肢体动作,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歌曲内容,增加歌曲的表现力。

四、感受桂花(15分钟):1. 老师带领幼儿用鼻子闻桂花的香味,让幼儿亲身感受桂花的芬芳。

2. 老师给每个幼儿发放一些桂花瓣,让幼儿仔细观察桂花的外观和颜色。

五、绘本阅读(15分钟):老师给幼儿展示以《桂花雨》为主题的绘本,并进行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幼儿观察绘本中的细节,了解桂花的生长环境和意义。

六、小结(5分钟):老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并鼓励幼儿对桂花的喜爱进行表达。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点评(10分钟):老师与幼儿一起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桂花雨》歌曲,并点评幼儿的发音和表现。

二、欣赏名曲(15分钟):老师播放著名的京剧《桂花香》选段,让幼儿欣赏京剧的音乐和表演艺术,促进幼儿对桂花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音乐创作(25分钟):1. 老师组织幼儿分组,每组提供一些乐器,如铃鼓、木鱼等,让幼儿通过敲击乐器的方式,创作表达桂花的音乐节奏。

2. 老师引导幼儿进行集体创作,通过敲击乐器、口哨等方式模拟桂花雨的声音。

并且让幼儿分别代表桂花、雨滴等角色,进行各自的表演。

四、自由创作(20分钟):1. 老师给每个幼儿发放纸和彩色笔,让幼儿自由绘制自己心目中的桂花画。

2. 幼儿可以在画上表达对桂花的喜爱、对桂花雨的表演等。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2教材简析《桂花雨》是一篇状物的抒情散文,以桂花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全文共6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第二至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

第二自然段写“摇”桂花时间的选择及其原因。

第三自然段讲“摇”桂花的情景。

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情景交融,物我和谐共生。

第四自然段写“摇”桂花后,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

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

篇末再次点题,使全文充盈着桂花的香味,也让读者在阅读中分享“摇花乐”。

全文以桂花为线索,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作者以童年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感情。

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设计意图课题“桂花雨”引领读者感受那浓郁的桂花香气在鼻翼唇齿间弥漫,纷纷扬扬的桂花香雨在脑海眼前散开。

读着课文,我们和作者一起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难忘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也就理解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又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渐渐的,作者的思乡情便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也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且引得我们浮想联翩。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首先我引导学生“多读”,这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

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其次是情境创设,我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帮助学生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整堂课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故事主旨。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 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描绘。

2.难点: 故事主旨的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设计3.1 导入新课通过访谈和问题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桂花雨的故事背景和基本情节。

教师说:同学们,我们上节课讲了一首诗,那么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学生回答)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学生回答)好,今天我们将学习桂花雨这个故事。

在课文中,你们看到了哪些地方和诗歌相似呢?(学生回答)请单个同学用简短的话说一下,我们一起听。

(学生回答)3.2 阅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目的读课文,让学生尝试自己找答案,提高阅读和思考能力。

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主动学习能力。

3.3 三人合作,分析人物性格将学生分成三人小组,分析故事中的三个人物——姐姐、弟弟、母亲的性格特征,提供书本、白纸,鼓励学生用描绘和绘画的方式表达。

学生需要理解并运用词汇和语言进行描述。

使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以及探究创造力。

3.4 田字格读后感让学生用田字格表达一下自己对故事情节和主旨的理解和反思,提高语文书写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教师评估4.1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下自己对故事情节和主旨的理解和表达,用语言和文字评价自己的合作学习和思考学习。

4.2 评估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表演、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结语通过本课,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桂花雨的故事情节,并探讨人物性格的特点,理解故事主旨,多角度阅读和思考,并不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1课——(齐读课题)《桂花雨》2、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很喜欢桂花,是因为——(桂花很香)是啊!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板书:桂花香3.你知道对于作者来说,什么事是她童年生活里最难忘的事?(生:摇桂花)4、为什么摇桂花会在作者的记忆中留下如此难以抹去的痕迹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童年去了解一番。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一)、作者摇花前(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是写作者摇桂花前的表现?哪些句子是写作者摇桂花时的表现?细细品读这些句子,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2)交流:1.哪些句子写了作者摇桂花前的表现?指名说,相机出示。

“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2.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老是、缠着”体会着急的心情、反复问了好多次)3.就是啊!作者小时候也像有的同学一样,不达目的不罢休呢?想想你平时央求妈妈答应你要求时是怎么说的。

那谁来当回小作者,问问妈妈,抓住关键词语把作者此刻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瞧你多心急呀!读得不错!;女生读评:瞧你急的,撒娇的本事都用上了!(师: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听到母亲的话,小作者更加急了。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

(齐读句子。

)二)、作者摇花时过渡:哪些句子是写作者摇桂花时的表现?相机出示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1.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这句话中哪个字告诉了我们此刻小作者的心情?(乐相机加点)板书:摇花乐2.除了“乐”以外,哪些词语也让我们感受到此刻小作者心中的快乐?(帮着帮着使劲喊相机加点)3.是呀!她帮着爸爸铺竹席、使劲地摇着桂花树,忙得不亦乐乎呀!4.谁能通过朗读读出“我”此刻心中的快乐。

3《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3《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陆续”、“要求”等词语造句。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懂得感恩。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课文的后半部分,即作者离开家乡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回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陆续”、“要求”等词语造句。

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生字卡片、教学录音机、相关图片等。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1.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1.2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作者对家乡的描述,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习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后半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2.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2.3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 细节描写练习3.1 教师出示相关情境,要求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3.2 学生练习写作,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4. 课堂小结4.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桂花雨家乡——亲人的思念离开——思念与回忆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小练笔,题目为:“我想象中的家乡”。

2. 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课文中的故事,感受亲情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桂花雨》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桂花雨》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桂花雨》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语言训练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验摇花乐和思乡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一、诵读古诗,导入课题1、金秋十月,丹桂飘香。

桂花,自古以来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描绘与赞美的景物之一。

你积累的有关于桂花的诗句吗?出示古诗词,让学生朗读。

2、作者琦君是如何来写桂花的,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12课《桂花雨》,请大家齐读课题:桂花雨。

3、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生齐读4、尽管在写这篇文章时,琦君已经是快60岁的人,但是童年时代桂花带来的快乐,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让我们一起走课文,走进她的童年。

二、品读摇花乐。

1、生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一边读一边想象,你就是童年时代的琦君,正盼着摇桂花呢!读完后勾画出琦君盼着摇桂花的句子或者词语。

2、学生交流。

3、出示句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1)对你来说什么事才算是“大事”?对于琦君来说,“摇桂花”就她的大事。

(2)在这一句话中,除了“大事”这个词,你还从哪个词感受到了?(“缠着”、“老是”)想一想:什么是“老是”?琦君会怎样缠着妈妈?(3)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摇桂花前琦君的心情怎样?(4)其实把摇桂花当成大事的,还有母亲,你从文中哪读儿出来了?(一...就... 赶紧)(5)就要摇桂花了,我们即将要沐浴一场桂花雨,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摇桂花的句子?4、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1)生读摇桂花的情景。

(2)我可乐了,在文中找一找,看看小琦君是怎样做的?这样的动作描写,你眼前似乎就出现了小琦君忙前跑后的身影,请生再次读这一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桂花雨》。

引读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

是因为桂花虽然——笨笨拙拙的,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喜欢桂花,是因为它的香味令人陶醉,芳香——四溢。

喜欢桂花,是因为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和阵阵令人情牵梦绕的桂花雨。

所以,作者在课文的结尾写到:——
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小节。

想想从哪颗感受到作者的快乐。

用——画出体现“摇花乐”的句子。

三、精读感悟作者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小作者怎样“缠”?谁能表演一下吗?
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a从“老是”、“缠”这个词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b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这句话的结尾用的是什么标点?
c对呀!作者是不是用错了?感叹号一般用来抒发比较强烈的感情,作者这里用感叹号是为了?
d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
读得真好!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是件大事,她迫不及待想摇桂花,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有点烦,但又很耐心地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情更加——急切了,心想这桂花怎么还开——不足呀!
所以当母亲吩咐提前摇桂花的时候,作者说这下我——可乐了。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作者为什么乐了?
母亲为什么提前摇桂花呢?
B.提前“摇桂花”,那是因为桂花如果被风雨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就——差多了。

如果赶在下雨之前把桂花摇落下来,那桂花就——朵朵新鲜、完整。

哎,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是作者期盼已久的大事,她自然高兴,当
然“——乐”了。

同学们真会读书,刚才我们从作者摇花前的心情,
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谁能表演一下作者的动作?
这里作者抓住了摇桂花时的动作来写,虽然只用了几个平常简单的词语,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却跃然纸上,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面带微笑的——小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在庭院中帮着——铺竹席,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种快乐和这样的景象读出来,试一试,谁来读,齐读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作者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可以——摇桂花了,她喜形于色,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这几个连续动作就是作者摇花时欢快心情的流露。

还有哪些地方也反映了作者摇花的欢乐呢?
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现在你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喊”?又为什么说:“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师或者生:“喊”:平常我们高兴的时候才会大——喊大叫,现在作者看到金灿灿的桂花从绿叶中,飘飘——洒洒落下来,而且落得她——满头满身,她自然会高兴得情不自禁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一个喊字写出了作者的——快乐。

桂花纷纷落下,像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同学们说得真好,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朗读。

a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

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感觉?我们也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还不够兴奋,再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此时此刻,满头满身是桂花的我,心里也是满满的,我的心里装满了芳香四溢的——桂花。

我的心里是一种快乐的满足。

这一个“满””字用得多妙啊!于是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b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于是我就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c对呀!现在我们大家再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作者怎么能不兴奋快乐
呢。

而这诗情画意般的桂花雨,这心满意足的快乐,怎能不在作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这童年快乐的一幕幕,依然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快乐,那样的意味深长。

沐浴着这纷纷飘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香,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在关心着桂花雨,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
妈妈、爸爸
引读[出示]母亲洗净双手
对呀!摇花给全家人带来了欢乐,不是吗?你瞧!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则——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

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你读懂了什么?“洗净”?
“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口占一绝”?
[出示诗句]
父亲的诗你读懂了吗?
摇桂花是童年里最快乐的事情,孩子们做梦都梦到它,连梦都被桂花熏得又香又甜。

可想摇桂花在作者的心里留下了多么深的印象。

最后,让我们来甜甜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细细香风淡
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桂花丰收给作者一家人带来的——快乐,还能感受到那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情景。

引读第4节。

可不是吗?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

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

摇花除了给作者和全家人带来了欢乐,还给谁也带来了欢乐?
全村人
[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指名读。

你又读懂了什么?
我们只知道桂花开得最茂盛时,香飘——十里,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气里。

现在怎么会“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桂花可以制作食品吗?] 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给作者带来了童年的快乐,给一家人带来天伦之乐,给全村人带来丰收之乐。

桂花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我念中学时到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爱桂花的
我总要给同样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
体会感情。

[出示]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a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
b那么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
师: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珍爱的。

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
他乡的桂花再香,香不过家乡的桂花。

他乡的山再秀,也秀不过家乡的——山,他乡的水再美,也——美不过家乡的水。

正如歌曲《故乡情》中唱的那样。

同学们想不想欣赏一下《故乡情》。

播放歌曲
哎,正如杜甫诗中说的那样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香。

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会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对亲人的思念。

爱家乡的桂花,其实就是爱——故乡。

母亲难忘,作者我也难忘。

难怪母亲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同学们知道作者琦君吗?
哎,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桂花雨》就是作者1962年写的,那年她44岁,此时的她远离家乡,不管她是在台湾写的,还是在美国写的。

总之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桂花的热爱和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所以作者说——
“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


四、拓展阅读
作者琦君在她的许多作品中记叙了童年故乡的人和事。

在另一部作品《烟愁》里有这样一段后记: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从段话中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书,都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

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