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经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
高一语文学案:4《《诗经》两首》(新人教版必修2)
4、《诗经》两首学习目标1、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的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完成对《氓》的阅读,第三课时,完成对《采薇》的阅读。
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学习,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书面完成,熟记基础知识。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在“我的疑问”处。
师生合作探究,完成质疑探究,完成当堂检测及课后练习题和导学评价相关练习。
氓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准确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与意义,了解重点字词所包含的文言现象。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4、深入探索爱情观,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学习重点1、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2、针对学生早恋现象,拓展学习,培养高尚的爱情情操学习难点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准确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与意义,了解重点字词所包含的文言现象。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走近《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学案4
四川省富顺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诗经》两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1、掌握《诗经》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
3、积极投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课时建议:4课时预习案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默读、朗读、背诵课文;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每首诗的内容、中心和表现手法。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25分钟,独立完成。
I、教材助读一、走近作品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内容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而小雅,是宫廷乐歌。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二、了解背景1、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并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2、《氓》是一首叙事诗。
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叙事”,采用了回忆追求和对比手法,请概括出故事情节。
答案:全诗共六章。
高一语文(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湖南省株洲市第四中学高一语文《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了解诗经的句式、体制、手法等常识。
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做好背诵、默写。
归纳诗经的艺术特色,学会赏析类似的诗作。
学习重点和难点:1、疏通诗歌大意,背诵诗歌。
2、学会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学习方法:多层次的朗读,合作探究学习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诗经》及《氓》的学习独立自学(A级)(一)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六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三大部分。
是()诗歌的源头。
(1)《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2)《诗经》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完成《考一本》“知识巩固”P21-22二、合作探究,质疑解难1、音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意读诗歌熟读课文后,依照注解,小组内讨论、疏通诗文内容。
3、情读诗歌(1)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段意,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点拨:按叙事的过程来梳理。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2)情读请细嚼文本,通过想像,读出女子的口气和情感。
高中语文 第4课(诗经)两首(采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
某某省宁安市东京城林业局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4课《诗经》两首《采薇》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 熟读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知识:重章叠句。
《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
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字。
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
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也突出了主题。
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
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难以承受的极限。
自学指导:同前学习过程:(一)文言积累1.读准字音罔.()极玁狁.( ) 不遑.()靡盬.() 骙骙.()所腓.()象弭.( )雨.( )雪霏霏.( )2.掌握通假岁亦莫止()彼尔维何()玁狁孔棘()3.词类活用(1)岂不日.戒()(2)雨.雪霏霏()(二)整体把握,划分结构(三)自主思悟1. 作者怎样写征夫渴望回家的?2. 你能描绘出士兵采薇的画面吗?4章是如何描写戍边生活的?第5章突出了征戍生活的什么特点?4.理清全文情感变化的思路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聘:问候。
C.行道迟迟..迟迟:很晚。
D.戎车既驾,四牡业业..业业:高大的样子。
2.对《采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前四章和最后一章都运用了兴的手法。
B.全诗分六章。
写了长期征战不能回家,不能与家人捎信问候,紧X的战斗生活,以及还乡途中今昔对比的悲苦。
C.这首诗虽然蕴含着士兵为国戍边的爱国热情,在艰难困顿的军旅生活中保持着战斗的激情;但诗中也着重描写了他们久离家园的哀怨。
《诗经两首》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
《诗经》两首学案教材分析《<诗经>两首》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也是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典诗歌。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开创了赋比兴的手法,在教学中要对这两个方面做一些引导分析,以达到鉴赏的培养目标。
《诗经》是四言古诗,要指导学生会朗诵四言古诗,使其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会感情、感知人物,理解《氓》中体现的古人对爱情的追求,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理解培养《采薇》中表现的家国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诗经》,对其是有所了解的;况且在必修一中接触过现代诗歌,应该说对诗歌的学习已有知识与能力的相关储备。
在高中阶段再次接触《诗经》,应着力培养其鉴赏与评价的能力,并强化朗诵,扩大阅读面,加强写作,重视练习,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同时教师也要体现主导者的作用,以读代讲,精讲精练,落实“两主双效”的理念。
教法探究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
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在第一课时让学生梳理《诗经》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引导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或事件,经由形象或事件领略情感,领略诗情。
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细细品味。
比兴手法是《诗经》独创,重章叠句也新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让学生掌握。
运用引进故事,改写等形式,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结合注释,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感情变化发展脉络,分析并学习赋、比、兴和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4、背诵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1、提倡美读,强化背诵。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氓》了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能探讨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2、通过学习《采薇》培养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诗经>两首》《采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二)检查预习在讲解新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的复习和预习情况。
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文学常识抢答请听题: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主义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2,诗经共有多少首诗?--------305首3,诗经共分为哪几个部分?-------风、雅、颂4,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三个?-------赋、比、兴5,它所收录的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6,“风包括了多少个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个,“十五国风”(三)初读课文1、大家都看完了吗?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2、放一段音频,听听看名家是如何朗诵的。
(放音频)3、学生具体翻译这首诗歌。
(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
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
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
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高中语文 24(诗经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
《诗经》两首学案教材分析《<诗经>两首》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也是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典诗歌。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开创了赋比兴的手法,在教学中要对这两个方面做一些引导分析,以达到鉴赏的培养目标。
《诗经》是四言古诗,要指导学生会朗诵四言古诗,使其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会感情、感知人物,理解《氓》中体现的古人对爱情的追求,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理解培养《采薇》中表现的家国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诗经》,对其是有所了解的;况且在必修一中接触过现代诗歌,应该说对诗歌的学习已有知识与能力的相关储备。
在高中阶段再次接触《诗经》,应着力培养其鉴赏与评价的能力,并强化朗诵,扩大阅读面,加强写作,重视练习,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同时教师也要体现主导者的作用,以读代讲,精讲精练,落实“两主双效”的理念。
教法探究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
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在第一课时让学生梳理《诗经》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引导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或事件,经由形象或事件领略情感,领略诗情。
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细细品味。
比兴手法是《诗经》独创,重章叠句也新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让学生掌握。
运用引进故事,改写等形式,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结合注释,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感情变化发展脉络,分析并学习赋、比、兴和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4、背诵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1、提倡美读,强化背诵。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氓》了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能探讨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2、通过学习《采薇》培养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诗经》二首一、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会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分析《氓》诗中的女仆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仆人公爱情悲剧的缘由。
3、揣摩《采薇》诗中仆人公的思想感情。
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受。
三、书目推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奇特的经典。
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始终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
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芳香,接受其哺养,也让秀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一)导入请一同学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殊点“风骚”?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学问《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
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宏大的作品。
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同学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同学自由诵读诗歌。
留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
(二二节拍)•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
(小组争辩解疑)自读文本,思考: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仆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仆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足,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当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间消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难过难过。
高中语文 诗经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诗经》二首课前自主研习【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
2、把握全文的情节和主题。
3、掌握比兴对比的手法。
[知识导入]1.走近作者2.了解背景3、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它同《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它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经》从体例上分为风、雅、颂。
《颂》有40篇,《雅》有105篇,《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古人取其整数,故又称“诗三百”。
它内容丰富,涉及到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拜与宴会、天象与自然等。
种类多样,包含有史诗、讽刺诗、叙事诗、劳动歌、恋歌、战歌、颂歌等。
从形式上来看,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即铺陈叙事,“比”即借物托情,“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在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4.基础演练注音氓.(méng)蚩.蚩(chī)愆.期(qiān)将.子无怒(qiāng)垝垣..(guǐ yuán)尔筮.(shì)咎.言(jiù)犹可说.也(tuō)陨.(yǔn)于.嗟(xū)汤.汤(shāng)自我徂.尔(cú)罔.极(wáng)渐.车帷裳(jiān)夙.兴夜寐(sù)靡.室劳矣(mǐ)咥.其笑矣(xì)隰.则有泮.(xī pàn)岁亦莫.止(mù)猃狁..之故(xiǎn yǔn) 载.饥载渴(zài)王事靡盬.(gǔ) 四牡骙骙..(kuí) 小人所腓.(féi)象弭.鱼服(mǐ) 雨.雪霏霏(yù)古今异义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总角之宴.(古义:欢聚;今义:宴会)至于..顿丘(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词类活用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士贰其行(贰,使动用法,使……不专一)二三其德(二三,使动用法,使……三心二意)三岁食贫(贫,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通假字于嗟鸠兮(“于”通“吁”,叹息)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岁亦莫止(“莫”通“暮”,文中指年末)彼尔维何(“尔”通“NFDB1”,花盛开的样子)猃狁孔棘(“棘”通“急”,危急)特殊句式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判断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判断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宾语前置)【备课素材】1、《诗经》简介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高中语文 第四课《诗经》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诗经》两首单元简介内容概览本单元选的是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作品。
《<诗经>两首》一为《氓》,偏重叙事,一为《采薇》,偏重抒情。
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感情都相当丰富、复杂。
《离骚》在课文里所节选的是全诗感情最浓烈、诗人形象最鲜明的部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屈原的伟大思想与人格有一定的了解。
以《离骚》为代表的“骚体”,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个特别的现象,出现时异军突起,衰落后很少再有人采用。
不妨向学生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以引起他们对这首诗的学习兴趣。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作品,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在人物形象塑造、剪裁、结构、语言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诗三首》包括《涉江采芙蓉》、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涉江采芙蓉》为“古诗十九首”之一,产生于汉末,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不过,它的诗句仍具有自然质朴、不事雕饰的特点。
《短歌行》是用乐府旧体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
《归园田居(其一)》在组诗《归园田居》中有总括的性质,诗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最鲜明,学生很容易把握,这对于他们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也是很有用处的。
此外,《归园田居》和《涉江采芙蓉》之间形成了一个对比,可以大略看到文人五言诗写作技巧的发展。
总的来说,这些作品,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有民歌,也有文人创作;有鸿篇巨制,也有短小之作;有四言、五言,还有骚体。
其中,《诗经》《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重要源头,五言诗的产生与发展,又为唐代五言格律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教学建议第一,要让学生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初步领会到不同节奏产生的不同情味。
《诗经》是四言诗,由两个二字节拍构成诗句,读起来整齐而缺少变化;以《离骚》为代表的骚体诗,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由二字节拍和三字节拍组合,上下句之间往往用“兮”字,读起来参差错落有变化而又不乏韵律感;五言诗也是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组合,有两个节拍,读起来较活波,韵律感较强。
高中语文《第4课 诗经 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4《诗经》两首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积累字词,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2. 理解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 合作并探究,理清课文大意与结构。
2. 情感交流,比较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树立正确的感情观。
教学重难点:赋比兴所对应的作者感情变化。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上一课时的学习了解了诗经的基本知识,对“赋比兴”有了一定意义的了解,对诗歌字词、基本内容也有了了解,对课文较为熟悉,但是对本诗的思想内涵,作者的情感分析、深层理解尚不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几千年前的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了这么一句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怨”这个字可以解释为讽谏时政、批判社会,也可以从小处解释为抒发悲怨。
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氓》,看看抒情女主人公在文中到底抒发了什么样的悲怨。
首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怨”的句子。
二.“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原想同你(“你”是谁?——氓)白头偕老,但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
作者在这里提到了“怨恨”,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时也将这篇文章定义为了“怨妇诗”(板书)有句话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今天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弄明白这个怨到底起于何时、源于何事、归于何处。
1. 首先,怨起于何时?作者一开始就对氓产生怨恨了吗?生:没有。
他俩原来感情怎么样?——很好(让我们齐读一二段,看看他们感情好在什么地方)大家读这两段的时候,我突然有一个奇怪的念头,我们可不可以猜测一下,文章开始时女子的年龄大概是?——(学生可能有多种答案)总的来说,就是年轻。
那么我们能不能从书中找出依据来证明?书中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都提到了一种植物——桑树,写桑树的叶子由新鲜润泽到枯黄陨落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我们联系一下上节课讲过的诗经六艺中的表现手法——赋比兴,什么是赋,赋是铺陈其事,什么是比——以彼物比此物,简单说就是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单理解为联想。
《诗经》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经》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经》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诗经》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 继续熟悉与学习《诗经》这一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2. 理解《诗经》的形式与内涵;3. 掌握《诗经》的韵律与韵脚;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欣赏能力;5.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如朗读、讲解、写作等。
二. 教学内容:1.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三. 教学方法:通过朗读、欣赏解析、分析讲解、小组讨论和思维拓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四. 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通过投影或讲解的方式展示《诗经》的由来、概念及历史背景等,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2. 第一部分课文《关雎》的解析(1) 韵律与韵脚。
给学生朗读全诗并注意韵律的规律,让学生一起商讨判定韵脚的方法及规则。
(2) 内容理解。
教师通过普及《关雎》的背景以及意象,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全诗内容和意义。
(3) 交流分享。
将学生分成小组,带领他们就全诗中的句子、词语、意象等进行交流分享,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感受。
3. 第二部分课文《桃夭》的解析(1) 韵律与韵脚。
基于学生已熟悉的知识,再次帮助学生强化全诗的韵律和韵脚特点,让学生掌握固定格律对诗歌表达的作用。
(2) 内容理解。
学生独立阅读全诗,并在全诗解析前通过小组交流分享理解全诗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对于全诗中意境和意义的进一步理解。
(3) 思维拓展。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就全诗内涵对比而选择拍照、画画、写作、演绎等方式进行创作,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实质,将学习的内容活跃出来。
4. 总结回顾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根据所讲解的内容来进行巩固或综合性练习,并适当提出创造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加强学生对于《诗经》两首的理解。
五.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情况。
高中语文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诗经>两首》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本文选学《诗经》两首诗:《氓》、《采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共收录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共160篇,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表现手法“赋、比、兴”,“赋”,铺陈叙事。
“比”,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诗经“六义”。
《氓》选自《诗经·国风·卫风》,是一首春秋时期卫国(国都在今河南淇县)的民歌,通过女主人公对自己不幸婚姻的诉说,揭露了负心汉子的丑恶灵魂,控诉了夫权制对妇女的戕害。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学习这两首诗,可采用的方法是:1.背诵默写,这是学习古典诗歌的传统方法。
背诵时,可以有意识地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来记诵;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即先背一些容易背下来的诗句或段落,然后再贯穿起来背整首诗。
2.了解《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包括风雅颂赋比兴,前三点指《诗经》的体裁,后三点指《诗经》的表现手法。
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诗歌的鉴赏。
3.学会“披文入情”。
对于诗中人物情感的把握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注意从具体的诗句入手,要重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不要人云亦云,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能死搬套语,硬贴标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氓》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和《采薇》中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理清课文大意,积累相关的字词。
2、情感交流,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了解《采薇》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氓》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和《采薇》中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2、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了解《采薇》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三、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
二、在学习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诗歌发展历程介绍】古古体诗:《诗经》—《楚辞》-《乐府诗》-魏晋南北朝五言典近体诗:律诗、绝句诗词曲:宋词、元曲歌(五四后现代诗歌新诗﹚三、【《诗经》介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的年代:记载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
《诗经》的篇目:共305篇,又称“诗”、“诗三百”。
《诗经》的编排体例:风、雅、颂。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歌曲或者山野传唱的民歌。
(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就像奥地利歌剧一类的高雅音乐。
(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共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如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代乐府诗《江南》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着我旧时装。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北朝民歌《木兰诗》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形式,“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合起来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诗经》中最重要的诗歌体式:四言诗,间或杂有二言直至八言的各种句式。
《诗经》诵读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
《诗经》的典型特点: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诗经的段落称之为“章”)《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题材:婚恋诗。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氓》。
《氓》一、导语: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爱情诗歌名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等等。
这些爱情诗歌名句凝结着人类最崇高的情感,代表人类最纯洁的心灵碰撞,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两首之《氓》,了解古代人们的爱情。
二、诗歌解析:1、释题:《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
2、教师正音:3、整体感知:①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诗歌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大家概述故事。
(《氓》是一首叙事诗。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讲了一个女子与一个男子相识相恋结婚到最后被男子遗弃的故事。
)②每一章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介的语言概括。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相思相恋占卜结婚(赋)第三章:以桑为比劝诫痴女(比兴)第四章:以桑为比控诉移情(比兴)第五章:倾诉苦楚表达悔恨(赋)第六章:回顾甜蜜表达决绝(赋比兴)③它是按怎样的线索来写的?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1-2 恋爱;3-5 婚变;6 决绝)。
第1-2章:回忆往日的甜蜜。
热恋、结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第3-5章:对不幸婚姻的痛心疾首。
婚变:“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第6章:与负心男子彻底决裂。
决裂:“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4、分析人物形象,体悟情感“恋爱”部分:①学生朗读。
②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
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点拨: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③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乘彼垝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
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
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④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
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点拨: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
“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
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⑤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感情基调:热情、幸福不是。
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婚变”部分:①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议论、抒情)②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比兴③提问:《氓》中的比兴句应该怎样理解?用比兴的好处是什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
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
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
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④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点拨: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
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⑤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决绝”部分。
①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点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②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点拨:(板书)清醒、刚烈。
③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对比(板书)④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⑤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伪装忠厚——喜新厌旧•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深情专一——二三其德•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温柔软弱——清醒刚强•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幸福甜蜜——悔恨沉痛5、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的?点拨:(板书)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
恋爱时的情深意切――婚变中的委屈求全――被弃后的伤情无奈――觉醒后的清醒刚烈6、提问:文中三次出现了“淇水”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反映出人物怎样的心境?点拨:“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时,两情依依的甜美;“淇水汤汤,溅车帷裳”,这是婚变后形单影只的凄楚;而“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更是被弃后撕心裂肺的哭诉了。
同一条河,映衬出的是不同处境中同一人物的不同心境,7、提问: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誓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相。
三、课堂总结: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
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叙事、议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
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
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四、拓展延伸: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她热情、活泼的女性,她不顾家庭的反对,没有过高的物质要求,和“氓”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身上。
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
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更多于悲伤。
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
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五、布置作业:1、背诵《氓》全诗;2、预习《采薇》第二课时《采薇》教学过程一、导语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
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
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
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