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词作的特点分析
执着而又超脱的诗化人生r——浅析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词创作
![执着而又超脱的诗化人生r——浅析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词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db7e919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c.png)
执着而又超脱的诗化人生r——浅析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词创作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大概也是最能展示出他那执着而又超脱的诗化人生的时期就是他在黄州时期的诗作。
一、苏轼在黄州官职的生活苏轼在黄州任职期间,先后担任桐庐县丞,贡官,黄南军使,左迁大吏,担任过劳役,几乎可以说是遍体无过。
然而,即使受封为官,他也不忘保持自己乐观开朗的性格,并努力为贫弱敦倒而尽职。
这种贫穷又伟大的人生最终变成了苏轼的精神家园,为他的诗作提供了无数的灵感和创作动力。
二、作品沉浸精神生活在黄州时期,苏轼的诗作尤其接近精神生活,展现出执着而又超脱的独特的诗意观。
他的诗歌立意深邃,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平面的讲述,诗意清新纯净,抒情优美,诗句中蕴藏着他对生命、社会、空间世界及时间意义的深刻体悟。
三、苏轼诗中时空交融苏轼的诗歌中,内心思考和对时空现实的反思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独特而又博大精深的诗思系统。
他把历史、地理空间作为表达自我情感的重要意象,向人们展示他对于生活和存在的审视及理解。
有的诗里,苏轼把古典的传统神话、历史经典,融入时空交融的灵性主题,诗句中对时间的伟大及空间的无限深刻的叙述,让我们在仰望生命的旋律中,从容而踏步的前行。
四、文学传统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作直接或间接受到唐宋文论传统的影响,其诗思贯穿了儒家自我立论,认为生命唯有永恒不变这一原则可以获得畅达,例如他的《柳林居士离别写井》,他欣赏人生的静谧把握了自然的生命活力,里面充满着深深的宗教意义,强调一种有序的静态空间定格于焦灼而不断变化的时间流转。
总结来说,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歌创作刻画出他深切而又超脱的诗意世界,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他把内心思考与对时空实在的反思有机结合,将时空与精神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精神家园,这也意味着他为未来的诗人精神状态树立了一个宝贵的标杆。
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
![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a3b8d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a4.png)
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引言:《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此词怀古抒情,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念奴娇》赏析及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诗歌赏析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
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
"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
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
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
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
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
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
"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
"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
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
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
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
请结合苏轼黄州词具体诗作,阐述苏轼诗歌的思想内涵
![请结合苏轼黄州词具体诗作,阐述苏轼诗歌的思想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dd40889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d.png)
请结合苏轼黄州词具体诗作,阐述苏轼诗歌的思想内涵
苏轼的《黄州词》是一首记录了故乡黄州的悲凉景象的诗歌,其中抒发了苏轼对故乡的思
念及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深切感受。
诗中,苏轼以抒情的手法描绘了黄州的萧索景象:“烟萝连城萧萧,离家千里梦断。
江山
改变犹未极,灯影夜夜梦里来”。
这里的“江山改变”暗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苏轼对家乡
的思念。
此外,诗中的“江山改变”也暗示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的愤怒,他把当时的社会矛盾归咎于“江
山改变”,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谁家新燕啄春泥,故园旧柳烟笼细。
芳草天地外,落花风雨里”。
这里的“芳草天地外,落花风雨里”,暗指苏轼对当时社会腐朽的指责,他认
为社会的腐朽,正如风雨中的落花一样,无处可寻。
总之,苏轼的《黄州词》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苏轼对故乡的思念及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深
切感受。
诗中的“江山改变”,也暗示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他把当时的社会矛盾归咎
于“江山改变”,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指责。
论苏轼黄州诗词创作中的“心隐”情结
![论苏轼黄州诗词创作中的“心隐”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b915a1d984254b35eefd3421.png)
“ 心隐 ”情结 的缘起
“ 隐 ”作 为一 种 主观 的 生命 存 在 方 式 ,根 植 心 于创 作 主体 所 依 附 的客观 环 境 。马 克 思说 :“ 意识 ~
5 6
大
连
大
学
掌
报
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第3 2卷
( )惨 淡 处境 :“ 二 心隐 ”情 结 的直接 动 力 死里 逃 生 ,被 贬 黄 州 ,“ 州 安置 ” 以谪 官 被 本 ,“ ‘ 责授 ’ 为检 校 水部 员外 郎, 尚书 省六 部 内 ,郎 中之
老,修 竹带泉 石”( 晓至 巴河 口迎 子 由》 《 )的 自由 之 境,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地探求 生命 的真谛。于
是 ,苏 轼 在 经 历 深 刻 的 死 亡 体 验之 后 ,其 生 命 客 体 所 产 生 的 朴素 的本 能 反应 便 成 为 其 “ 隐 ”情 结 的 心
先声。
、
超 越 其 生 命 客 体 本 能 的 物 质 需 求 ,追 寻 灵 魂 深 处 的
忆 “ 台 诗 案 ”被 拘 御 史 台 狱 的艰 难 处 境 :狭 小、 乌 黑 暗 的牢 房 , 死 亡 步 步 紧逼 ,身 心 的痛 楚、 生命 的 悲 戚 以及 手 足 亲 情 的眷 恋 ,都 化 作 凄苦 清 泪而 沾 满 纸 笔。“ 处青 山可埋 骨 ,他 时夜 雨 独伤 神 ”( 予 以 是 《 事 系 御 史 台狱 … …》 其 一 ) 梦 绕 云 山心 似 鹿 ,魂 、“
对 于 “ 隐 ”概 念 , 笔 者 在 此 须 作 界 定。“ ” 心 心
开始 就 是 社会 的产 物 ,而 且只 要人 们 还 存 在 着 ,它 就 仍 然 是 这种 产 物。 作 为创 作 主体 的苏轼 ,其 作 ”[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https://img.taocdn.com/s3/m/0670997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ce.png)
《从黄州词看苏轼的创作心态》,作者
张爱玲,发表时间:2018年,期刊:《文学评论》
《苏轼黄州词的接受史考察》,作者
王兆鹏,发表时间:2019年,期刊:《文学遗产》。
研究展望与问题意识
针对苏轼在黄州的创作心态、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 影响等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其 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苏轼初到黄州,生活困顿,精神疲惫,心情抑郁,定慧院离他住处很近,常去寺 中游息散心,开释胸怀。
创作动机
上片写鸿见人惊飞而藏匿于幽暗之处,下片抒发作者对鸿的同情和自己内心的苦 闷。
苏轼的文学地位与风格
文学地位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他的文章纵横恣肆,明白畅达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风格
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豪放而飘逸,将写景 、叙事、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以清旷豪放的笔触描绘山水 景物,抒发人生感受。
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结合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 领域的研究方法,对苏轼黄州词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 的研究。
THANKS
感谢观看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作品背景 • 作品内容与主题 • 作品鉴赏 • 比较研究 • 作品评价与影响 • 相关文献与研究
01
作品背景
创作时间与地点
创作时间
此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初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
创作地点
黄州定慧院。
创作背景及动机
创作背景
04
比较研究
与同时代文学作品的比较
主题
该词所表现出的孤独、寂寞的主题与当 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学趋势有关。与同时 代的文学作品相比,该词在主题上具有 独特性。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逐句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逐句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284b38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17.png)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逐句赏析摘要:一、引言介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概况。
二、词作赏析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2.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3.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三、作品意境解析1.描绘的景象2.寓言的情感3.作品的主题四、总结概括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艺术价值和苏轼的人生境遇。
正文:一、引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他的一生坎坷,多次被贬谪,黄州时期是他人生中重要的阶段。
苏轼的诗词作品以其豪放、奔放、清新脱俗的风格为人们所喜爱,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词作赏析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月夜的景象。
缺月,即弯月,象征着不圆满。
疏桐,指的是稀疏的梧桐树。
漏断,表示时间已经很晚了。
人初静,说明人们已经入睡。
这句诗为后文铺垫了孤独、寂静的氛围。
2.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幽人,即幽居之人,指作者自己。
独往来,表示作者独自一人在这寂静的夜晚徘徊。
缥缈,表示朦胧、遥远。
孤鸿影,意指孤独的鸿雁,象征着作者的境遇。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在黄州定慧院寓居时期的心境,孤独而迷茫。
3.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句诗描绘了孤鸿受到惊吓后,突然飞起,然后回头看的情景。
有恨无人省,表示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忧虑无人理解。
这里的“恨”既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坎坷的愤懑,也表达了他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诗描绘了孤鸿在寒冷的夜晚,选择在冰冷的树枝上歇息,而不愿意栖息在任何一棵树上。
寂寞沙洲冷,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孤独的心境。
这里的“寂寞”和“冷”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描绘,更是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作品意境解析1.描绘的景象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通过描绘月夜、孤鸿、寒枝、沙洲等景象,勾勒出一幅寂静、孤独、凄清的夜晚。
这些景象既是作者眼前所见,也是他内心的投射,表达了作者在黄州定慧院寓居时期的悲苦心境。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4f3070b8f67c1cfbd6b839.png)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时见一作:谁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
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与诗词创作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与诗词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7382b32f31b765ce050814ec.png)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与诗词创作作者:邱琼来源:《南北桥》2018年第03期【摘要】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可以说是他人生的第一次低谷,也是他诗词作品风格的大转折。
在黄州期间,苏轼对于很多人生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他的心态逐渐也发生了转变,从早期的踌躇满志,满腔抱负到后来的淡泊明志,超然物外,在黄州期间的经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苏轼黄州时期诗词创作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3.197乌台诗案以后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黄州期间,他经常会感叹,人生好像一场梦一样,这样的人生观也时时出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之中。
这是经历了巨大坎坷之后,原来所持有的儒家思想与逐渐走入他内心的佛家思想,发生着强烈的碰撞。
从苏轼诗词作品当中所传递出的人生态度,也能对苏轼当时被贬黄州期间的心态窥见一二,而这些也都对他的诗词作品基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苦闷心态及诗词作品分析40多岁的年纪,苏轼正是满腔热血之时,然而乌台诗案以后,他死里逃生的境遇,却让他内心不由得对人生的看法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而且在黄州生活期间,苏轼也感到深深的孤苦悲凉。
可以说当时的苏轼空有一腔热血,却没有办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虽然才四十几岁的年纪,苏轼却经常感到自己已经老了,可见当时沉入低谷的心态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且在他这一阶段的诗词作品中也数以百计的提到自己的须发全白,如在给徐君猷的词《浣溪沙》中,他说自己“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樽前呵手镊霜须”,寄给朱康叔的《江城子》中他又说自己“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甚至看到定惠院外盛开的海棠,他都会叹息自己“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 当时苏轼的容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来探望自己的亲人,都认不出自己了。
可见,当时的苏轼心力交瘁,悲苦之极,因为伤心而苦闷而导致生理特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正所谓相由心生,正是因为心生悲苦,才导致外貌的转变。
苏轼《初到黄州》诗词赏析
![苏轼《初到黄州》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4241d6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7.png)
【导语】苏轼(1037-1101),北宋⽂学家、书画家、美⾷家。
字⼦瞻,号东坡居⼠。
汉族,四川⼈,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市郏县)。
⼀⽣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诗⽂书画皆精。
其⽂汪洋恣肆,明⽩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家”之⼀;诗清新豪健,善⽤夸张、⽐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派,对后世有巨⼤影响,与⾟弃疾并称苏⾟;书法擅长⾏书、楷书,能⾃创新意,⽤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苏轼《初到黄州》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初到黄州 宋代:苏轼 ⾃笑平⽣为⼝忙,⽼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连⼭觉笋⾹。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例作⽔曹郎。
只惭⽆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译⽂ ⾃⼰都感到好笑,⼀⽣为嘴到处奔忙,⽼来所⼲的事,反⽽要得荒嘴。
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漫⼭遍野,只觉阵阵笋⾹。
贬逐的⼈,当然不妨员外安置,诗⼈惯例,都要做做⽔曹郎。
惭愧的是我劝政事已毫⽆补益,还要耗费官府岸禄,领取压酒囊。
注释 为⼝忙:语意双关:既指因⾔事和写诗⽽获罪,⼜指为谋⽣糊⼝,并呼应下⽂的“鱼美”和“笋⾹”的⼝腹之美。
郭:外城。
逐客:贬谪之⼈,作者⾃谓。
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亦属此列,故称。
⽔曹郎:⾪属⽔部的郎官。
尚费官家压酒囊:作者⾃注:“检校官例折⽀,多得退酒袋。
”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
宋代官俸⼀部分⽤实物来抵数,叫折⽀。
创作背景 苏轼1079年(元丰⼆年)⼋⽉⼗⼋⽇被押赴台狱勘问(即“乌台诗案”),⼗⼆⽉⼆⼗⼋⽇获释出狱,责授检校⽔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转押前去。
第⼆年正⽉初⼀离开京师,⼆⽉⼀⽇⾄黄州贬所,寓居定惠院,随僧蔬⾷。
此诗作于初抵黄州时。
赏析 这⾸诗语⾔平实清浅,却深刻揭⽰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盾的⼼情。
黄州诗词与苏轼品格
![黄州诗词与苏轼品格](https://img.taocdn.com/s3/m/855790bda45177232e60a254.png)
黄州诗词与苏轼品格本文解析了苏轼流放黄州的几首词作,阐释了苏轼的人品:“绚烂之极,复归平淡”,以儒家入世之精神,合佛道清旷达观之襟怀,超世而入世,执著人生,无论发达与穷困,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黄州是他人生遭际的主要一站,其间的过程应该可以说是漫长而痛苦的,是他自己灵魂的挣扎和煎熬,正是这种由年少轻狂到老来复归平淡成就了他的多彩与旷达。
标签:苏轼;乌台诗案;黄州诗词;黄州思想一、“乌台诗案”与贬谪黄州苏轼,少有的文学天才,可他的一生充满了挫折,这些人生阅历,成就了苏轼的崇高和不朽。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湖州任通判还不到三个月,因做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他作《湖州谢上表》,只是例行公事,但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结果被小人断章取义,导致朝廷震怒,苏轼坐牢103天,几乎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后,苏轼被降成为黄州团练副使,职位低微,几乎成了被流放的罪人。
由于政治上的迫害,苏轼到了黄州后很少写诗文,生怕再惹祸端。
他在刚到黄州后给一同遭罪的友人王定国写的信中说:“某寓一僧舍,随僧蔬食,甚幸也。
感恩念咎之外,灰心杜口,不曾看谒人。
所去出入,盖往村外沐浴,及寻溪旁谷钓鱼采药,聊以自娱耳。
……文字与诗,皆不得作。
”[1]然而,苏轼旷达豁朗,不是一个随便失意的文人。
在黄州六年,很多诗词都能看出他在这一时期形成的特殊的精神品格。
二、黄州诗词与苏轼品格黄州,是他原本春风得意的人生遭挫的第一站,表面上看来嘻笑如常,可是他心上的负担却是极其沉重的,他在痛苦和寂寞里徘徊了较长时间,才达到超脱和旷达。
1、嫣然一笑竹篱间——超脱苏轼到了黄州,生活闲淡,偶散步逍遥于海棠树下,作柯丘海棠诗共二十八句,按内容可分为前后关联的两大段,现在且看前半段: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f86c2f192e45361066f5e8.png)
四、 捺的变化 《黄州寒食帖》 中 “偷”、“墓”“途” 等字的反捺, 或细起笔, 或重收笔, 而中间多提笔, 又锋顶着纸面, 因而极具弹性。“寒” 字反捺略细,收笔处留驻引锋向左连接下一笔画, 极具特色。“春” 字反捺呈三角形状,但笔意内含。“菜” 字反捺细长呈弦形, 书写 时曲意不可忽略,回环含蓄。“夜”“过” 二字的捺一波三折, “夜” 字的捺笔体势险峻可人,“过” 字的捺笔疏朗大方。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主讲人:林振武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 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 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 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 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 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 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 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 于常州。
三、 撇的变化 《黄州寒食帖》 中的 “屋”、“见” 二字的撇很有特点。 起笔较细, 中段饱满, 特别是下段最圆润,而后立即出锋, 少过渡, 是为苏轼 书法撇之一大特色。“在” 字的撇是主笔画,由细仰横轻细转入撇 的起笔, 渐渐按推, 呈上细下粗状, 收笔处使用驻笔, 斩钉截铁, 极为阳刚。其他如 “破”“九”“入”“煮”“偷”“欲” 等字的撇的安排都出乎意 料, 耐人寻味, 临习时不可忽略。
此帖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 满,字体真行相间.全篇松紧欹 侧有致,浑然一体.字形忽大忽 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用笔 重者如蹲熊,轻者似掠燕.结体 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树梢 挂蛇>,如年中苇纸等字,尖笔 长竖,锐不可挡.布局疏密有度, 不时透出疏朗之气息.通观全帖, 由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大及 小的字体,复有由细变粗的笔姿, 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 笔写洒脱奔放,笔墨与心境相起 伏流转,如滔滔江河之泻渲绁于 纸卷之上.确是苏轼兴到而书的 神来之笔,是诗文与书法结合的 千古佳作之一!
试论贬居黄州时期苏轼诗词作品的思想意趣
![试论贬居黄州时期苏轼诗词作品的思想意趣](https://img.taocdn.com/s3/m/6480fcf7c1c708a1294a4402.png)
试论贬居黄州时期苏轼诗词作品的思想意趣作者:黄任远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01期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苏轼在贬居黄州时期的几首优秀诗词作品,重点从艺术手法、语言特色、情感抒发、思想内涵等方面对作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赏析,着重挖掘了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并从中分析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诗词作品儒释道影响苏轼是一位奇人,王国维有云:“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可见苏轼在我国的文化史,文学史上一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观其一生,著作之丰,涉猎之杂,可谓蔚为大观。
若从其思想轨迹来剖析,作为一个有着济世安民的远大志向的知识分子,儒家的思想观念无疑贯穿苏轼的一生,自始至终对他有着强烈的影响,但又由于其一生际遇坎坷,几番大起大落,心境不断变化,佛道两家的思想,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儒佛道这三种思想因素的并存与纠缠,在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中,又以在贬居黄州时期有着最为明显的体现,本文便从苏轼贬居黄州时的作品入手,尝试剖析这一时期苏轼词作所负载的思想意趣与词人的内心世界。
苏轼贬居黄州,是因为“乌台诗案”,在四十五岁的壮盛之年,从权力的中心一下遭到了流放,儒家济世安民的政治抱负无法施展,亲友离散,这对苏轼来说是极其痛苦的,时光如水般白白流淌,才华与志向日日消磨,但这些依然没有熄灭苏轼心中的热忱,他仍想着“入世”,我们来看他的《次韵前篇》: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
今年黄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
万事如花不可期,余年似酒那禁泻。
忆昔还乡溯巴峡,落帆樊口高桅亚。
长江衮衮空自流,白发纷纷宁少借。
竟无五亩继沮溺,空有千篇凌鲍谢。
至今归计负云山,未免孤衾眠客舍。
少年辛苦真食蓼,老景清闲如啖蔗。
饥寒未至且安居,忧患已空犹梦怕。
穿花踏月饮村酒,免使醉归官长骂。
在这首诗作中,他悲叹:万事如花不可期,余年似酒那禁泻。
他忧恐:长江衮衮空自流,白发纷纷宁少借。
这样的浪费光阴,在苏轼看来,是对他最残酷的刑罚。
诗意的旷达:苏轼元丰五年黄州词探析
![诗意的旷达:苏轼元丰五年黄州词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e021d1e009581b6bd9ebe6.png)
诗意的旷达:苏轼元丰五年黄州词探析作者:陈玲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10期摘 ; ;要:与其他传统文人一样,苏轼很早以诗文扬名立世。
被贬黄州,苏轼的诗词创作到达人生的“嘉年华”时期。
元丰五年,苏轼已经从初到黄州的惊悸痛苦逐渐调适至平静。
此间词作,可窥见其诗文中未曾见到的生命内在情怀。
研读苏轼黄州元丰五年的词作,可以揭示黄州对苏轼人生和创作的意义,并理解其超越苦难的诗意的旷达。
关键词:苏轼 ; ;黄州词 ; ;元丰五年 ; ;旷达一词是一种音乐性文体,是配合宴乐乐曲填写的歌诗。
在苏轼以前,词被视为一种娱乐性、消遣性的“游戏”文字,而不是功利性、意识形态性的独立的文学体裁。
嘉祐元年三月,21岁的苏轼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一时间风光无限、名满天下:“当年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少年时期的苏轼自信自负,自以诗文作为绝对唯一的抒怀途径。
嘉祐四年,苏轼兄弟服丧期满,与父亲三人决定举家迁往京城,船行六十天,父子三人途中所作诗文一百多首,编为《南行集》(又叫作《江行唱和集》),其中苏轼诗有四十二首,这是现存苏诗中最早的一批作品,可以看作他诗歌创作的起点,多是慷慨激昂的诗句,满怀对未来的热烈向往。
这样的情怀在传统词中自然是没有的。
苏轼词的创作开始于杭州时期。
词于苏轼,一方面出于词的消遣娱乐之用,另一方面在熙来攘往的杭州,使其对于“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有着更加深刻的体悟,故以词抒发离情别绪。
但这个阶段的词还处于摸索创作阶段,难免有应酬之作。
直至从杭州离任赴密州的时候,词对于苏轼由原来的歌舞作乐的工具变成回归内在的抒情诗。
这种认同表现为这一时期苏轼孤独寂寥的心境与词的幽怨情怀是契合的。
杭州任满,苏轼自请到密州赴任,主要考虑其弟苏辙也在山东齐州任职,平日往来较为便利。
但一路行来,不仅因冰河冻结无法通航未能与其弟相见,而且一路北上愈加寒冷孤独,与杭州时候的境况不能并提,这使苏轼的内心尤其消沉寂寥。
苏轼诗词《西江月·顷在黄州》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西江月·顷在黄州》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dc5b77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4e.png)
【导语】这是⼀⾸寄情⼭⽔的词。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然风光和⾃⼰的感受融为⼀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下⾯是⽆忧考分享的苏轼诗词《西江⽉·顷在黄州》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西江⽉·顷在黄州》 宋代: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蕲⽔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攒拥,流⽔锵然,疑⾮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由肱⼀作:曲肱)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溪风⽉,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声春晓。
【译⽂】 ⽉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上,天空中有⼏丝淡淡的云彩。
⽩⾊的马⼉此时尚⽓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觉。
这⼩河中的清风明⽉多么可爱,马⼉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中的⽉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注释】 西江⽉:词牌名。
蕲⽔:⽔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弥弥:⽔波翻动的样⼦。
层霄:弥漫的云⽓。
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
⽟骢:良马。
骄:壮健的样⼦。
可惜:可爱。
琼瑶:美⽟。
这⾥形容⽉亮在⽔中的倒影。
杜宇:杜鹃鸟。
【赏析】 这是⼀⾸寄情⼭⽔的词。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然风光和⾃⼰的感受融为⼀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序叙事简洁,描写⽣动,短短五⼗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的感受。
它充满了诗情画意,是⼀篇写得很优美的散⽂,可与其《记承天寺夜游》媲美。
上⽚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弥弥,是⽔盛的样⼦;层霄,即层云。
春夜,词⼈在蕲⽔边骑马⽽⾏,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归去,经过⼀座溪桥。
由于明⽉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
苏轼黄州时期词作的思想意蕴
![苏轼黄州时期词作的思想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07a2fe4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2.png)
苏轼黄州时期词作的思想意蕴
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词作,抒发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和异乡他乡的尘封分离思想。
他把对家乡的思念融入到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曾经繁华京城的思念之情。
他写出了一种哀愁、追忆和悲叹,虽然当时无法回家,他却用诗歌把家乡带回心中。
此外,他也把自己对物欲横流、苟且偷安的道德沦丧的强烈抗议也融入到他的诗作中,用他的歌关注当时的社会现实,同时痛骂特殊的官僚作风,并在他的诗作中指出当时的朝政流氓。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e3c00f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e.png)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摘要:1.背景介绍: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作品2.词作赏析:上片描绘孤寂月光下的幽人形象,下片表现孤鸿意象3.寓意解读:表达作者孤独、高洁的心境4.创作特点:借物比兴,意象丰富,意境深远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苏轼的词作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他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便是其中之作,展现了作者在被贬黄州时期的心境。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当时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
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上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展现了一个人生不如意,孤独寂寥的境遇。
在这个深夜,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感叹自己的孤寂。
月儿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犹如挂在枝桠间,营造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下片则从孤鸿意象入手,展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鸿在万物入梦的时刻,独自翱翔在天穹,它的孤独、高洁与幽怨,成为了苏轼自我情感的寄托。
孤鸿惊起回头,仿佛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
在寒冷的枝头徘徊,却不愿栖息,宁愿在寂寞的沙洲忍受寒冷。
这种意象寓意着苏轼在官场失意、生活困顿的境地,仍保持着一颗高洁的心,不屈服于困境。
整首词以孤鸿和幽人相互对应,形成了一种象征意味和诗意。
苏轼通过借物比兴的手法,将自己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词作寓意深刻,意象丰富,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在阅读这首词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在逆境中的坚韧与豁达。
他用自己的才华,将生活的艰辛、内心的孤独化作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的意思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1dfc405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11.png)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的意思
【一】作品背景介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描绘寓居生活的词作。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寓居在定慧院,期间创作了这首表达内心感慨的佳作。
【二】诗词意境分析
词作以“卜算子”为词牌名,主题为寓居生活。
全文通过描绘定慧院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孤独、悲凉的心境。
词中运用了多种意象,如“缺月”、“漏断人初静”、“孤鸿”等,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贬谪生活中的孤独和无奈。
【三】诗人情感表达
在词中,苏轼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环境,抒发了自己被贬谪后的失落和无奈。
词中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表现出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人生和政治的忧虑;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则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情。
【四】作品鉴赏与感悟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以寓居生活为背景,既表达了诗人对政治风波的无奈,又展现了其坚韧的人格魅力。
在词中,苏轼以寓意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寓居生活的画卷,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了解到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心境,以及他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同时,词作也展现了我国古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
在鉴赏这首词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面对人生的困
境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风变化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6a5a52c9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8d.png)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风变化一、本文概述苏轼,字子瞻,号东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一生历经多次贬谪,其中黄州时期是他人生和文学创作的重要阶段。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风变化,分析他如何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调整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需求。
通过对苏轼黄州时期作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创作与其生活经历的紧密联系,以及他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文学创作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二、苏轼黄州时期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变化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经历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开始了长达五年的黄州生活。
这段时期,他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朝廷官员转变为一个边远地区的小官,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的落差,使得苏轼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
在黄州期间,苏轼的生活相对清贫,但他并没有沉溺于个人的失意和悲观之中,反而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文学创作和地方事务。
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积极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努力为当地百姓谋福利。
这些经历使得苏轼的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关注民生,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民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思想上,黄州时期的苏轼也经历了重要的转变。
他开始更加深刻地反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人生哲学。
在这一时期,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对权力斗争的厌倦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他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自由,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
这种思想转变也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他的诗歌、散文更加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描绘,风格更加清新自然,充满了哲理和智慧。
黄州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对苏轼的文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风格更加朴实无华,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这一时期的苏轼,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在思想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苏轼黄州时期的文风变化苏轼黄州时期的生活与创作是他整个人生历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苏轼,他打破了宋词最初“词为艳科”的藩篱,一改婉约词风,开豪放派先河,让豪放词从此在宋词史上大放异彩。
虽然苏轼政途坎坷,被一贬再贬,但就其文学成就来说,苏轼在贬至黄州时期,也是他在文学上占领高地的时期,纵观苏轼的黄州词作,他首创的豪放词风打破婉约一统宋词的局面,丰富词的内容,开阔词的意境,“以诗为词”使词体与诗体的正统地位相齐平,在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世的思想影响下,以一种旷达的心态,游历于世事万象之间,所以黄州时期的所作之词给人一种飘逸、清空的感觉,内含的感情深沉,读起来却给人一种潇洒、旷达之感。
关键词:清空旷达; 自成一家; 词意丰富; 以诗为词; 意境深远;AbstractSummary of Su Shi, he broke the song was originally "Word for porn" fences, a graceful and restrained CI style modified, open and bold pioneer shine bold word in the history of CI. Although sushi political way rough, was a demoted again demoted, but on its literature achievements for, sushi in demoted to Huangzhou period,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which he occupation Highland of period, throughout sushi of Huangzhou Word made, he pioneered of bold Word wind break graceful unified song word of situation, rich word of content, open Word of mood, "to poems for word" makes Word body and verse of Orthodox status phase flush, in Confucian wto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aoist school was born, in a broad-minded attitude, travelled around the world between the host, Huangzhou made words give the feeling of an elegant, empty, containing deep feelings, read up and it gives people a sense of chic, broad-minded.Key words: empty-minded; Unique style;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rich; In poetry the word; Far-reaching conception;目录绪论 (1)一、黄州词作处于高峰的原因 (1)二、黄州词的主旋律 (3)三、黄州词作的特点分析 (4)(一)、题材和内容的延展 (4)(二)、打破词类形式 (5)(三)、“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 (7)(四)、“自成一家”的豪放之风 (9)(五)、开阔词境、意境深远 (11)(六)、儒、道、佛的融合 (12)四、黄州词所体现的苏轼的人生观 (13)结语 (15)引用文献 (16)致谢 (17)绪论对苏词的研究一直都是个“热点”。
认定苏轼黄州编年词突破了100首,高达107首。
①可见,黄州时期确实是苏轼词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并且我们发现,相对来说,谪居黄州时期是苏轼一生的创作历程中,词作最多而诗歌最少的一个时期。
苏轼黄州时期的词作风格也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2006年张帆分别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和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发表了论文《乌台诗案与苏轼词风新变》和《轮苏轼黄州前后词风的变化》他认为苏轼黄州时期的词学风格明显地表现出由前期的外张、昂扬和积极向内敛、悲壮和悲凉的重要转换。
赵伟东的论文《从“豪放”之风到众风呈现——论黄州时期东坡乐府风格的嬗变》(哈尔滨商业大学,2003年第1期)和张利华《论苏轼黄州词的主导风格》(临西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都认为苏轼黄州词的艺术风格是多样化的,但这无碍于把苏词的基本艺术风貌概括为“旷达”,因为大体说来,苏轼词贯穿高旷清雄的精神,与婉约派迥然不同,也不能简单称之为豪放派。
由此,可以说,苏轼词风格绚丽多姿,而旷达是它的主要艺术风格。
纵观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这是他最艰辛和苦闷的时期,但生活环境的恶劣却促成了他精神上的富足,黄州时期成了他创作的成熟期和收获期。
苏轼的思想由原先的高傲、张扬逐渐向沉静、内敛发展,早先在他心里萌发的“佛老思想”在这时期也日益成熟,甚至成了他的主导思想,这就直接影响到苏轼黄州时期的创作呈现出清丽、空灵、空旷和达观的风格。
“清旷”则是这一时期词作的基调,大扬高亢清健的雄风,内蕴低郁浑厚的力量,读苏轼的黄州的词作,不会给人一种飘荡高空、无依无落的浮夸,反倒是会给人一种咬定根基、坚定不移的低调。
苏轼不落窠臼,积极、自觉地对词进行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丰富了词的内涵,提高了词在文学上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一、黄州词作处于高峰的原因①饶晓明:《东坡词研究新思维》(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我们可以试着去思考和推测,如果苏轼没有贬到黄州的这段遭遇,那么他的文学才能和思想深度恐怕就只沦落于仕宦的生活之中了,正如苏轼自己所言:“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
……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①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段不幸遭遇成就了苏轼,那么又是什么动力来激励苏轼创作的呢?第一、苏轼在这里过着神仙般的生活。
黄州也许是狭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使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以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极了。
②古代文人都好游山玩水,留恋于山水之中,即兴而发,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苏轼也不例外,黄州山川隽秀,民风淳朴。
在谪居黄州的这几年,苏轼肯定也没有让自己闲下来,约着好友去登山玩水,面对如此美好的风景,又怎能不作词赞美、纪念一下呢!第二、排解心中的苦闷之情。
苏轼在《初到黄州》诗中写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渐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③这首词写苏轼初到黄州时的所见、所感,深刻刻画了苏轼刚到黄州时的复杂心情。
读起来有自嘲自伤之感,但内心仍然有为国效忠的伟大志向,不过现在被贬谪到黄州,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面临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一种沦落天涯的悲苦和寂寥之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这个时候唯有借助创作来填补自己精神上的空虚,精神得到了富足,也就弥补了物质环境上的穷困。
第三、小词不碍。
④从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都是不被重视,文客骚人也只是用写诗的余热和游戏的态度来填词。
词在宋初文人心中的地位,是“方之曲①苏东坡:《苏东坡全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年),第1148页。
②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第200页。
③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四册,第2150页。
④王兆鹏,徐三桥:《苏轼贬居黄州期间词多诗少探因》(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2月),第91页。
艺,由不逮焉”(胡寅《向芗林<酒边集>后序》,《斐然集》卷一九),不能与“载道”、“言志”的诗歌等量齐观。
①在苏轼之前,词只是被视为一种用来消遣的“游戏”,并非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更别说是与诗歌一样的正经文体了。
在当时,词基本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同时也是不能与诗歌这种正统创作体裁相提并论的,这无疑就给苏轼提供了一个创作的平台。
正因为轻视词体观念的盛行,苏轼就能更好地避开政敌的视线,在词的海洋里尽情书写自己的心志。
最初看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没想到最后却促就了苏轼的玉成。
第四、凤凰涅槃,苦难中重生。
苏轼是经过九死一生才来到黄州,虽然苏轼是用他的余力在进行词的创作,但是患难把他的词作的意境提升了,人往往都是在经历了苦难之后,最容易成熟的。
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②面对苦难,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选择,有的人选择沉寂,最后深陷在苦难的泥淖里,无法自拔,但是苏轼却选择了面对、挣扎和超脱,积极地和苦难作斗争,在苦难中实现自我的完善。
二、黄州词的主旋律在黄州,没有靡靡之音来扰乱自己的耳朵,也没有政治上的繁杂之事来劳累自己的身体,在这样的环境中,苏轼在思想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他的词作上就能体现出来。
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③我们可以把苏轼的黄州词作的主旋律归纳成下面两个方面:一是,主要是抒写贬谪期间复杂矛盾的人生感悟。
和他在官任职的时期相比较,这个时候的苏轼更倾向于个人情感抒发的文调。
此前,苏轼更多的是去反映政治社会现象,亦或是大歌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报国志向,满载壮志、豪气。
但在①袁行霈主编,莫砺锋,黄天骥本卷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见第三卷,第63、64页。
②余秋雨:《山居笔记》(文汇出版社,1998年9月)第124页。
③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第203页。
这一时期,那种雄心勃勃、不可一世的自负仿佛消失一般,取而代之的是抑郁纠结或超空清旷的心境。
如《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与之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形成了对比,前者表达的是词人在面对苦闷时寻求解脱,却又无可奈何的悲凉;后者表达的是尽管处在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之中,但依旧还是怀揣着美好的愿望。
一个是经历宦海沉浮的寂静,一个是养精蓄锐的奋起。
二是,大扬豪健清雄的旗帜。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一读就能感觉到苏轼的豪气扑面而来,还有《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江汉西来)和《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等等,很多词作都体现了词人壮气豪情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