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链知识整合的必要性及其实现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产业链知识整合的必要性及其实现措施
摘要:现在文明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更加合理。在当下知识经济时代,只有把知识综合利用起来,协调各自知识产链的关系,才能利用知识无形的力量推动整体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知识;产业链;知识经济;价值
一、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链是从供应商开始,经生产者或流通业者,到最终消费者的所有物质流动。产业链有三种表现形式,即产品链、价值链与知识链。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任务是制造产品和销售产品;在信息经济时代,公司的任务是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它是一个信息管理的价值传递系统;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是一个利用知识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创新体系。波特认为,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价值体系中,这个体系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的价值链相互连接而成。可以想象,不管前面的产品设计是多么完美,如果最终产品交给客户时,消费者遭遇的是低劣的服务,那么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所以,产品的市场需求依赖于成功的价值创造,成功价值创造的前提则是关于顾客需求、产品生产、服务提供等一系列知识的整合。产业链在本质上是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网链,通过知识的分工和知识共享创造递增报酬,为顾客创造价值,产品的生产联系和由此产生的物质流动只是产业链的外在表现形式。模仿价值链模型,国内外一些学者创建了多种知识链模型。如美国学者ShinMHoldenT. Schmidt R.A.在这些知识链模型的基础上创建了包括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五种主要知识活动和四种辅助知识活动的系统知识链模型。
美国产业经济学家Henderson和Clark(1990)首次完整表述了知识整合的概念;Clark和Lansiti(1994)将知识整合概念由产品扩展到市场,进一步延展了知识整合的概念;Kogut和Zander(1992)认为知识整合是对既有知识的新组合,以及运用为开发的潜在知识,Inkpen(1996)把知识整合定义为知识的联结。随着分工的演进和市场竞争的深化,知识整合已经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组织之间,知识的共享和转化开始在产业链的层面上发生。产业链的分化通过迂回生产获得专业化递增报酬的同时,也提高了生产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协调成本。产业链的整合可以通过增强知识共享,协调分工,减少交易成本或者组织成本。或者说,通过产业链整合将知识的外部性内部化,获得递增报酬。产业链整合包括多种形式,一种是通过联合实现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的最大化利润,它们通过价格和客户知识的共享实现价格策略和市场细分的协调;另一种是通过供应链管理,共享客户信息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快速响应和准确服务;还有企业的合并(兼并)、合资等。产业链整合的目的在于提高创造顾客价值的能力,以取得竞争优势,仅是共享知识并不能充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通过知识的整合,使得产业链分散在不同环节的知识能够协同起来,服务于创造顾客价值的最终目的。所以,产业链整合的过程就是选择交易效率较高的组织模式,实现知识的共享、知识的融合与创新的过程。资产形式(企业间兼并)、企业行为(企业联合)的变化只是产业链整合的表象,产业链整合的实质是知识整合。
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理论界对文化产业的知识整合虽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对我国文化产业知识整合的动力机制及其制约因素缺乏相应的研究。笔者认为,必须加强知识交流与共享、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打造文化产业链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文化产业链知识整合的模式
在文化产业网络状的产业链中,知识是最主要的资源要素,产品关联和资产关联都让位于
知识的关联,知识的不可分性对于产业链整合的影响大于产品和资产的不可分性。在文化产业链中,创新知识的拥有者主导着产业链整合,这些主导者可以是单个的文化企业,也可以是由多个企业结成的联盟,通过拥有知识优势的“领头羊”,借助辅助资源进行知识整合,知识联盟就是很好的整合模式。
知识联盟是企业为达到增强或创新企业核心能力的战略目标,与其它企业或组织结成的以知识共享和转移、并共同创建新知识为主要特征和手段的高级战略联盟形式,以结盟伙伴间学习和创造知识为基本特征,强调联盟伙伴间的信任和密切联系,更重视在学习伙伴能力基础上的共同创新,重视自身的学习能力,期望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使其在联盟中获得新知识,从而能够顺利地在组织内传播,并转化为企业的核心能力。
企业知识的来源,一是来自企业的内部,二是通过市场交易获得。首先,企业自己投入资源生产知识,如技术知识、决策常规知识等。这种自力更生策略有其局限性,这是因为它不仅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且需要花费较多的资源。在重视专业能力、产品生命周期较短、竞争极为激烈的文化产业中,一个企业完全靠自己获取关键性的资源、能力以及技术是风险较高的策略; 其次,利用市场交易进行知识转移会因为信息的不对称问题造成交易成本较高,而且当一家企业想从别的企业获取隐性知识时,就必须和对方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允许他的员工、装备、构思、文化等超越企业的边界。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赖市场交易,大量的隐性知识就无法顺利转移。通过知识联盟,隐性的知识通过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的过程更好地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分工。而且文化产业领域需要艺术、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种知识,并且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的更新速度较快,单靠企业自己内部学习是无法满足需要的。从经济学的成本和收益出发,知识联盟是企业获取新能力和新知识的一种最佳形式,它目标明确,组织形式灵活,又能够创造隐性知识移动的条件。
三、制约文化产业知识整合的因素分析
文化产业知识整合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本身的特性。
知识低成本共享与知识创新的高风险性、知识创新的长期性、知识使用的短期性之间的矛盾使文化产业中的企业缺乏动力去整合团队经验和专业知识。知识本身的这种特性决定了知识传播的特性是:效果关系不明确与知识作用的未证实性。这种特性使得文化团体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很可能仍沿用旧惯例,而对新知识、新能力不信任,知识本身的隐含性也阻碍了知识的共享。实践表明,经过说明的知识和编码性知识传播得更快并且失真程度更低。
(二)知识本身的垄断性。
知识专有权是社会赋予基于创新的知识垄断者的权利,专有知识如果不进行有偿或无偿的共享,就不可能获得经济回报,同时也会挫伤知识创新的积极性。具有知识专有权的企业利用人们对其知识的过度依赖获取知识产权和经济上的绝对优势,达到控制市场规则和相关行为的地位,并最终阻碍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知识垄断限制了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空间,遏制了创新性企业的成长。知识共享的效果取决于供需双方的合作,知识垄断将会导致知识接受方缺乏动力、吸收能力和保持能力。
(三)知识共享成本收益的不对称。
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它可以零边际成本传导,知识的零成本传导导致了创造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