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比较期末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中西方哲学差异
![西方哲学论文—中西方哲学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1b6b66c99ec3d5bbfd0a747b.png)
浅谈中西方哲学差异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借鉴作用——西方哲学史专题结课论文************摘要:中国从近代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开始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西方在综合国力,人口素质,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无疑已经领先了中国,而到了现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要从各个方面借鉴西方。
为什么拥有更加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到了近代却大大落后于西方呢?在我看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方法论的哲学占了很大的原因。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起源开始就已融入西方文明的血液之中。
因而我们就要了解研究西方哲学,并与中国哲学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二、西方哲学来源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ία”转变而来,意思为“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
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
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
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
”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
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
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乃至西方哲学的故乡。
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7或前6世纪,在此之前,古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
试论中西哲学之根本比较
![试论中西哲学之根本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b0777f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f.png)
试论中西哲学之根本比较前言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存在与价值的学科。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哲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中、西方在哲学上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本文将以比较的角度,试图探究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和相通之处。
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本体论本体论是哲学中研究实在或存在的学科。
在中西方哲学中,本体论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哲学最大的差异在于对于“实在”或“存在”的认识。
在西方哲学中,存在是一种本质,即存在就是实在。
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存在是一种状态。
比如说,《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男女老少、善恶美丑,都是万物中的不同状态。
伦理学伦理学是哲学中研究道德与行为的学科。
在中西方伦理学中,也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人普遍认为,伦理规范是理性的产物,可用推理证明。
而中国古代哲学则强调人的情感和道德修养。
例如,孔子倡导“人性善,而性相近,习相远。
”强调人性本善,但在实践中容易受到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道德修养。
人性观中西哲学在人性观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人性持有一个天赋性和本善的观点。
孟子认为“仁者人也,人而无仁不可以为人。
”认为人的基本天性是善良的,而且善良是有规律,可培养和发展的。
相反的,西方哲学中较坚信人性本恶或者说人性持有原罪论的观点。
亚当斁子史崔认为人本性邪恶,需要受到外界的约束和法律的规范。
总体来说,中西哲学在本体论、伦理学和人性观方面存在很大的根本差异。
中西哲学的相通之处虽然中西哲学存在很多的根本差异,但是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中西哲学也存在一些相通之处。
在此,我们将分别从自由、知识和正义探讨中西哲学的相通之处。
自由西方哲学非常注重个人的自由和自主选择能力。
已成立的成立的十的自由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都生来是自由的,政治制度的目的是保护人的这种自由。
这个观点也被一些中国哲学家借用。
二十世纪的儒学复兴运动中,对自由进行了广泛、深入而有分寸的探讨。
中西哲学的比较2000字_哲学论文集
![中西哲学的比较2000字_哲学论文集](https://img.taocdn.com/s3/m/600c96bb90c69ec3d4bb756a.png)
中西哲学的比较2000字_哲学论文集虽然今年的毕业生已过了写论文,但是明年的毕业生还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下面请根据小编提供的仅供参考哦!论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内容摘要: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但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应当从中西方哲学智慧,内容以及他们的相同之处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西方哲学智慧哲学可谓博大精深,虽然这个学期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但仍只是略懂皮毛,也可以说是只知道了一些大家都懂得的那些简单的哲学思想,对于那些复杂一点的哲学思想仍然是不理解。
现在就我的那一点理解来谈谈对中西方哲学的看法。
中华民族的哲学。
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而西方哲学是拥有相同历史传统和统一概念体系的统一的哲学体系。
公元前5~3世纪,人类文化史上出现了一大奇观,中西方文明几乎同时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中方哲学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为标志,而西方哲学则以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昌盛为特征。
中西方这一时期的哲学和科学传统对于后来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
一、中国哲学的神秘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泰勒斯是西方自然哲学的开创者,也是第一个用理性的目光审视自然的先哲。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总是由某种最基本的东西构成的,它就是世界的基始或本原。
泰勒斯对自然的解释是“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基始是水”。
这个观点为人类认识自然开创了一条可贵的理性认识之路。
它引导人们从自然本身去解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避免了用主观意志或凭个体好恶解释自然带来的任意性和神秘性。
虽然古代西方人对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的认识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但他们都是通过理性方法来解读自然。
其意义在于人类对自然开始有了理性思考,推动了哲学思维和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这对西方后来科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基础意义。
中西方哲学思想异同论文(2)
![中西方哲学思想异同论文(2)](https://img.taocdn.com/s3/m/2281e4e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43.png)
中西方哲学思想异同论文(2)中西方哲学思想异同论文篇二从中西方哲学比较中浅析“禅”的意境摘要:西方的宗教中的神,创造世界而又居于世界之上,远离人的日常生活,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对此作了必要的修正,把神秘主义从迷幻的天空引降到坚实的大地上,主张在现实的生活中成就理想人格。
与这一终极目标的达成相一致,其形而上学的智慧,是即体即用,即刹那即永恒。
既超越又内在的,并不是要人们去执著于人之外的永恒不变的独立实体或逻辑的上帝,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化神奇于平淡,寓平淡于神奇。
关键词:禅;形而上;形而下康德曾经把人类的哲学探索划分为三大问题:(1)我可以认识什么?(2)我应该做什么?(3)我能够希望什么?[1]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属于科学的认识问题,第二个问题属于伦理的道德问题的话,那么第三个问题则属于作为人类的最高企盼的宗教信仰问题。
西方哲学对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的追问从巴门尼德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里,无论表述方式是多么不同,他们都坚持终极世界与现实世界两界之殊异。
从中世纪到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哲学家们把所谓的形而上学的“存在”,日益引向脱离现实事物,超越于人自身的存在。
如果以西方那种以纯粹概念表达的超验性质的形而上学为标准,中国哲学并不存在那种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和形而下讲的都是人自己的活动。
《周易•系辞传》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导出的形上与形下、道与器(气)的争辩虽然在文字上是最接近西方哲学的形上本体,而且在后来的演变中,特别是宋明理学中,也确有了哲学意义上的形上、形下之义,但归其要,形上形下之辩和道器之辩的“形上”和“道”从来都不是纯粹和抽象的概念和超验的存在,不是在概念中被把握的东西,而是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的或说了悟到的。
形上与形下合而为一,是一体之两面,道与器相互涵摄,道以器显,器得道而成。
[2]?西方宗教中的神,创造世界而又居于世界之上,远离人的日常生活,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对此作了必要的修正,把神秘主义从迷幻的天空引降到坚实的大地上,主张在现实的生活中成就理想人格。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9edeaec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03.png)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东西方两个文化世界的根本差别源于两种哲学传统:一是古希腊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篇一[摘要]东西方两个文化世界的根本差别源于两种哲学传统:一是古希腊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
前者以个人为核心,强调理性与斗争;后者以社会、家庭为中心,强调整体与和谐。
当今世界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在加速,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一个地球两个世界,这在科学道德、文学艺术、中医西医、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突出表现。
中国的现代化,应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并将其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关键词]文化差异;哲学传统;生态文艺学一个地球两个世界,这是学术界对当今世界的描述。
其意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有两个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有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全球化,以及问题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正在走向“一个世界”。
我们真的是在走向“一个世界”吗?文艺评论家鲁枢元先生认为:“可能存在两种‘一体化’:一是由某一个超级大国凭借实力和霸权垄断世界的经济和政治。
一是靠民族宽容、文化沟通促成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和谐。
”[1](P266)我们认为,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在发展,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一个地球两个世界——东西方两个世界的哲学、文化和价值观(传统和现实)不同,虽然不一定会如亨廷顿所预言的那样爆发“文明的冲突”,但激烈的竞争将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当今世界的现实。
一、文化的两个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或多元性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许这是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完整版毕业论文】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探究-结课论文
![【完整版毕业论文】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探究-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d0aa95dc850ad02de8041c7.png)
中西方哲学理性差异之我见中西方哲学差异的存在,来源于文化的差异。
就中西方文化来说,东方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较多,通俗讲就是跟着感觉走,个性较内敛;西方文化对物质方面要求的较多,认为科学能推动物质文明发展,个性较张扬。
分析中西方哲学差异,可以从理性主义方面着手,其异趣也集中表现在理性精神的差异上。
一、纯粹理性的差异纯粹理性,指人不求功利、不计得失地探索各种抽象思辨的问题,如康德所讲,纯粹理性主要包括本体论问题、事物起源、思维形式、存在意义等抽象的问题。
柏拉图认为,人由三部分组成:理性、灵魂、肉体,其中理性是三者中最高贵的、不朽的部分。
古希腊的哲学,理性即“爱智慧”,是对知识的追求,毕达哥拉斯的数、欧几里得的几何、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等都是对世界本原的追究。
这种思辨探索,往往是非功利性的,更多地是为了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完美和绝对的追求。
正是这种追求,西方理性具有明确的实证性和严谨性。
例如,有名的“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则证明了“所有非黑的事物都不是乌鸦”的正确性,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
纯粹理性中包含着的悖论的形成是由于对同一种问题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但往往这两种看法都有其理论依据支撑。
西方哲学中为了利益最大化,常常出现悖论。
例如:张三昨天偷了李四家里的东西,在第二天李四状告张三时,张三诡辩说:“时间是流动的,昨天偷东西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
你要去状告过去的我”。
这样就可能造成混乱的局面,扩大到整个社会后后果不堪设想。
这种说法看似无懈可击,但是其实不是没有存在漏洞的。
身处“现在”这个时间点,必定在过去或从前有一个开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始元”。
开端点前面必有一个时段无时间,经历了变化才出现了时间。
正因为此,虽然时间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事件具有延续性,一个时间所带来的祸患将延续到下一时间。
上述事例就是把无限超越的极限化的典型,是狭隘肤浅与形而上学的结体。
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间”上,无法在我们思考的问题上解决,这是不合逻辑的。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d5e4c02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3.png)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学者们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篇一摘要:学者们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而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应当从哲学基本特征、哲学思维方式以度方法论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西哲学;比较分析哲学是文化的核心问题,它是一个包涵宇宙万物理性的综合体。
一个民族的哲学是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持久性的稳定性。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社会制度以及历史进程发展的不同,导致中西方哲学在人类发展道路上的不同,深层次比较分析中西方哲学显得更为重要。
一、中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天人合一”,注重人情,偏向伦理,中国哲学侧重于社会和人生,与伦理、政治思想密切联系;而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分而析之的哲学,关注自然和科学。
西方哲学侧重于科学和思维,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
哲学本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但是不同民族由于自身的特点,在进行这种总结和概括时,往往有所侧重。
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社会跨入文明的门槛时,保留了氏族制的残余,统治者利用氏族血缘观念和亲情关系发展了宗法制。
生长在宗法氛围中的中国哲学,必然以孝悌的伦理关系为依托,并着眼于解决宗法伦理问题。
因而,中国哲学与伦理密切联系。
此外,中国哲学倾心于现实政治,中国哲学家热衷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各家各派都“务为治”(《史记·太史公自序》),在哲学中侧重于研究社会和人生。
而西方哲学则注重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侧重于科学和思维。
哲学所体现的是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即:求真的哲学,求善的哲学和求美的哲学。
中西文化哲学结课论文
![中西文化哲学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15ddd79a26925c52cc5bfe3.png)
引言:韦伯指出,理性主义为西方文化所特有。
理性主义认为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的来源以及证实知识的手段,而中国思想家的观点则与之不同,后者可称为实践理性主义。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但人类又是以地区、国家和民族而存在和发展的,因而文化又呈现出它的多种样式,每一种文化都各具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既以社会伦理为核心,又涉及人文自然万物,既体系严谨,又微言大义;既明白易懂,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它显示了巨大的魅力。
西方文化多元分立、激进豪放、张扬个性、变化无常;既以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为核心,又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既跌宕起伏,又有脉络可循;既有贵族绅士风范,又具有扩张性、侵略性。
墨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认识论原则,即“言必立仪”。
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涉及到认识的检验标准问题,是对人类认识进行反思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表现。
墨子说:“言必立仪。
言而毋仪,……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墨子·非命上》)“仪”是准绳、准则,也即标准。
“言必立仪”即言论的“是非利害”必须确立标准。
这里包含了认识的真理(是非)标准和价值(利害)标准。
大思想家王夫之认为,“行而后知有道,道犹路也。
”i[1]“道”即道理、规律,人们只有通过行,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犹如走路,只有行才能知道路。
由此可见,王夫之认为行是知的来源。
他举例说,“格致有行者,如人学弈棋相似,但终日打谱,亦不能尽达杀活之机;必亦与人对弈,而后谱中谱外之理,皆有以悉喻其故。
”ii[2]终日打谱而不与人对弈,是难以学会下棋的,只有在与人对弈的实践中,才能逐渐晓喻“谱中谱外之理”,以“尽达杀活之机”。
王夫之认为:“知而后行之,行之为贵,而非但知也。
”iii[5] “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iv[6],行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在这里,王夫之也明确地使用了“实践”这一概念。
王夫之所说的“实践”主要是指道德实践,但也包括生产实践等。
中西方哲学差异论文
![中西方哲学差异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33581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77.png)
中西方哲学差异论文东西方管理哲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东方管理哲学基于民本的哲学前提,而西方管理哲学基于人本的哲学前提;东方管理哲学具有非系统性,而西方管理哲学具有系统性;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哲学差异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西方哲学差异论文篇一摘要:东西方管理哲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东方管理哲学基于民本的哲学前提,而西方管理哲学基于人本的哲学前提;东方管理哲学具有非系统性,而西方管理哲学具有系统性;东方管理哲学偏向思辨性,而西方管理哲学偏向实证性;东方管理是一种宏观管理,而西方管理是一种微观管理;东方管理哲学体现出一种情感管理,而西方管理哲学着重于制度管理。
关键词:东西方;管理哲学;差异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042-02管理哲学共同探讨一个问题,即关于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而在现实的管理领域中,西方管理哲学由于其专业化、系统性、制度规范性等原因,一直处于主流地位。
然而,具体哲学总是适用于具体的环境。
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同区域的管理也应该区别而论。
区分东西方管理哲学思想的差异尤为重要。
管理哲学产生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之中,同时,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具有反作用。
东西方管理哲学都具有实学性,即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提出来的。
但是,由于东西方环境的区别、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别、理论基础的差别等,其管理哲学也存在着一些具体的差别。
一、分别基于民本和人本的哲学前提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从《管子・牧民》中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到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思想,无不是告诫统治者要“爱民”“利民”,与民同乐,即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于“以民为本”。
在东方社会中,“家庭”是重要的社会组织细胞,因而东方“以民为本”的管理中渗透着群体本位的思想。
浅谈中西身体哲学观之比较的论文
![浅谈中西身体哲学观之比较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6a520c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cd.png)
浅谈中西身体哲学观之比较的论文关于浅谈中西身体哲学观之比较的论文中西身体观分别代表了人类两种不同的身体观。
若对这种区别加以表述的话,可用“我有一个身体”与“我是身体”加以涵括如果说前者以其科学意义上的物体论的身体的主张,为我们指向了西方传统的身体观的话,那么,后者则以其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的身体的强调,为我们指向了中国传统的身体观。
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区别进一步地详加申述。
一、非自足的身体与自足的身体较之中国传统身体观的身体,西方传统身体观的身体是一种非“本自具足”的身体。
从源头上说,这种非"本自具足”的身体观则肇端于古希腊从心灵本体出发的观念主义。
如苏格拉底把身体视为我们获取知识的障碍,柏拉图把身体视为认识论的真理的天敌,亦把其视为伦理上的罪恶的渊薮,进而推出了一种危言耸听的“身体坟墓说”。
即使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里,其以形式和质料来分别解释灵魂和身体,似乎为身体恢复了一席之地,但观念主义所导致的“形式优先”思想,使亚里士多德依然把身体视为消极的而非积极的东西,而与柏拉图主义异曲而同趣。
二、个体性身体与互体性身体正如“物体”(object)—词的西文词义表示的那样,西式之作为“物体”的身体,也即作为被看的对象的“客观”的身体。
这种客观的身体观导致西方文化在迷恋身体外观的同时,还表现为在古希腊思想对身体明晰的“分节”(articulation)的特有关注。
这不仅意味着在“分节”名下、基于“区分”原则的西方语言学理论实际上是“近取诸身”的产物,而且还意味着,在西方人眼里,我们自身的身体同样是“分析主义”的,是以可区分的个体性身体为其基础和单元的。
从微观层面身体解剖学学说的确立,到宏观层面社会伦理的个人主义思潮的风靡,都是这种个体性身体观的具体体现。
三、“形神二分”的身体与“形神一体”的身体如果说西方传统的身体观是一种科学式的身体观的话,那么,中国传统的`身体观则为一种哲学式的身体观。
哲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比较西方与东方哲学思想的差异
![哲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比较西方与东方哲学思想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44cd4234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f.png)
哲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比较西方与东方哲学思想的差异思想的差异摘要本文旨在比较西方和东方哲学思想的差异,探究两种哲学传统的异同点。
通过对比分析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思辨的特点,以及东方哲学注重体验和实践的特点,揭示两种哲学思想在认知方式、价值取向、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旨在为跨文化交流和哲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一、研究背景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
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强调理性和思辨,注重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认知的研究。
东方哲学则涵盖了多个国家和文化,如中国、印度、日本等,强调体验和实践,注重对人生、道德和宇宙的研究。
尽管两种哲学思想在方法和对象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比较西方与东方哲学思想的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两种哲学传统的优劣和互补性,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哲学研究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比较西方与东方哲学思想的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了解两种哲学思想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和哲学的优劣和互补性,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其次,分析两种哲学思想的特点,有助于深入探讨人类认知、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等问题,推动哲学研究的发展。
最后,探究两种哲学思想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推动哲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西方与东方哲学思想的差异,具体研究以下问题:1.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有何不同?2.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有何差异?3.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的互动关系对哲学思想的发展有何影响?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探究。
首先,收集和阅读有关西方和东方哲学的经典文献和研究论文,了解两种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研究对象。
其次,对历史上的西方和东方哲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历史上的联系和区别。
最后,对西方和东方哲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论文(2)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论文(2)](https://img.taocdn.com/s3/m/23e80c7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c.png)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论文(2)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论文篇二在社会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的20世纪中,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按照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林·费切尔所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许多国家已不再只是工人阶级政党制定政策和开展政治活动的理论基础,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它成了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力量。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自苏联东欧剧变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又一次面临着新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在前苏联东欧和西欧地区的部分衰退,使人们很容易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产生忧患和危机意识;同时,由于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长期分野,也影响和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鉴于这样一种事实,正确认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分野的根源与原因、表现形态和内容的差异,大力倡导和实现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互补,成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任务,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是巨大的。
一、分野的渊源与原因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条基本的线索:一条是着重反映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的列宁主义路线;一条则是着重反映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那么,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的理解和阐释,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情况和结果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实践需要。
在东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领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他们面临的斗争实践相结合,阐发了一系列具有东方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形成了我们比较熟知的、由斯大林所概括的从物质观讲起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体系。
我们在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哲学思想的产生。
首先应当明晰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ed65fdd5727a5e9846a6179.png)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摘要:中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已经开始的比较早,但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起源的不同,中西方哲学在天、人的方面的比较,中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相异性的方面进行阐释,得出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哲学出发点所得出的伦理意识的不同,进而导致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不同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起源、天、人、仁、义、利一.中西方哲学起源的不同1.1西方哲学的起源探索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是个海洋国家,其境内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但古希腊有许多肥沃的山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海岸曲折而且有很多天然良港。
这个地理环境为手工业活动和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有利条件。
手工业生产的兴起要求对加工对象及各种矿石等自然物的属性有较多的了解,由此逐渐形成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思维倾向;航海事业的需要导致了天文和气象知识的产生,而这种活动又开阔着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并思索到更多的未知事物;商业往来则拓宽了人们社会活动的范围,并由于得失成败导致“审慎”与推理思维的发展。
这宏大开放的视角环境及其社会生产方式,促使人们不得不注重对自身之外的自然物的思考和研究,并由具体困惑的产生和解决进一步形成了解茫茫宇宙及其本质的求知欲望,从而决定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向对自然知识的追求和立足于自然及社会进行理性探索的轨道。
另一方面,西方哲学直接源于古希腊神话。
那些被早期自然哲学阐述宇宙生成的思想在神话诗篇中早已出现。
神话通过想像把天空和大地、日、月、星系、河、海、火、土、水、气和金属进行神化,于是,混沌成了卡俄斯神,天变成乌兰诺斯天公,地成为该亚地母……,这种对诸神各自代表一种自然力量的想像,表明希腊人对宇宙结构种种自然性质的关注。
公元前8世纪时,赫西俄德的《神谱》就是一部以神话语言、形象方式编纂而成的宇宙生成论,它可以说是西方具有思辨色彩的早期哲学认识宇宙结构及其属性的范本。
古希腊神话的思维倾向是在人之外有一种巨大、普遍的本质和力量主宰着人间祸福、事物变幻。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论文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fe8c7da76a20029bd642d74.png)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期末论文本学期选修了“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这门课,对中西方哲学思想有了些粗浅的认识,开拓了知识面。
关于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我的观点如下。
哲学比较,以哲学的自我认同为基础,既是不同哲学之间历史的和现实的对话与融通,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哲学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哲学比较既包括不同民族的哲学、不同哲学派别的哲学和不同哲学家的哲学,以及不同哲学家的不同哲学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共时性的比较,也包括同一民族、同一哲学派别、同一哲学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上的哲学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历时性的比较。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都是对自己时代声音的回应和对自己时代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终极性思考和回答。
中西方哲学思想分别代表了中西方各具特点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所以在共时性角度而言,中西方哲学思想具有比较的可能。
而任何哲学也都是哲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都是连续性和阶段性、传统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中西方哲学思想在历时性的角度来看,也具备了比较的可能性。
中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不免会像其他所有哲学发展一样,出现价值取向、价值理想跟现实实践结果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而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构成了哲学比较——认同与反思、对话与融通、解构与建构的最初的动力机制。
这也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必要性所在。
如果说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中西方哲学比较,是在“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以西方哲学范式整理中国哲学思想资料的比较研究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西哲学比较,则是在“和平与发展”和“改革与开放”的新的历史背景下和新的实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新一轮的中西哲学比较。
新一轮的中西哲学比较,以西方现代哲学或后现代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反思和解构,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以西方哲学范式整理中国哲学思想资料所建构起来的“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的发生为契机,以当代中国哲学的原创建构为旨归,不仅更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比较的性质和意义,而且更承担着对话与融通、反思与建构的双重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
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
![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d9e7bdf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f1.png)
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推荐文章关于从小事做起作文800字热度:科技哲学概论论文热度:科技哲学的论文范文热度:哲学论文格式范文热度:有关西方哲学的期末论文热度:中国和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影响,客观上存在着差异。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西文化与哲学结课论文篇一浅析中西哲学差异摘要:中国和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影响,客观上存在着差异。
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中西哲学在发展的结果、哲学方法和人生理想三个方面的差异,以更好的借鉴西方哲学好的方面,吸收其精华。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差异;Abstract:Chinese and Western way of thinking due to the different social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impact, objective differences exist.Through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on the development results, philosophy and ideals of life three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better from the western philosophy of good, absorb its essence.Key word: Chinese philosophy; western philosophy; difference;一、从发展的结果看中西哲学差异从整体上来看,西方哲学自古希腊开始,通过对概念范畴的本体与主体问题及相互关系进行不断地反思,创造了以逻辑思辨为特征的哲学思想方法,并在历史上形成了一门以“理性主义”为主线的、具有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专门学科。
中西方哲学观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哲学观比较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09be5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7.png)
中西方哲学观比较与分析笔者当今研究与思考的对象,即西方与东方哲学。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思想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有些文化学者说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文明。
在具体形式上,两种思想流派差异很大,但仔细研究起来,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的概念和思想的。
本文主要探讨和总结了西方和东方哲学的主要特征,以及这两种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对比。
首先,我们来看看西方哲学。
一般而言,西方哲学通常被认为建立在科学、宗教以及实用主义思想之上,以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为代表,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去研究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以及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
西方哲学的主要著作有:《苏格拉底查究》、《尼各马论》、《枢密院》等。
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想有:宇宙的运动群既是历史的运动,它们的本质由因果、真理和正义构成;唯物主义、根据数学方法推断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进步认识人类行为的基础;游牧社会主义等。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东方哲学。
一般而言,东方哲学被认为建立在佛教、道教以及大乘佛教思想之上,以孔子为代表,从形而下学的角度去研究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以及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
东方哲学的主要著作有:《论语》、《庄子》、《道德经》等。
东方哲学的主要思想有: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自然界的完整性;儒家思想,“仁义礼智”的实践、仁慈与忍耐的行动以及追求安和的修养;天人合一等。
总体来说,西方哲学认为人类可以研究自然界,把握它的客观规律,以数学方法推断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改进现有的社会秩序,具有进步的性质。
东方哲学则认为自然界是由大道被普遍的遵循的,遵循大道的道理,以慈爱仁慈的态度,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归于大道的道德精神来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之间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归根结底,两种哲学思想流派有着相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他们共同追求普遍真理的探寻,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贡献。
中西哲学比较思维方式研究论文(共2篇)
![中西哲学比较思维方式研究论文(共2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199768ba1aa8114531d934.png)
中西哲学比较思维方式研究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从中西哲学比较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今天西方文化以他的强势话语地位左右着世界文明的发展,但在人类享受西方文化给我们带来的理性思考和科技进步的同时,人类社会也遭受着越来越多的灾难:生态平衡的破坏,生物的灭种,人类社会新疾病的冒出,经济危机的频发等。
所以,当我们重新审视中西文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的时候,寻其根源,对文化有着重要作用的传统思维方式便成了学者关注的焦点。
传统思维方式是指“人们观察事物,体认事理,做出反应时采取的一种基本思路,所拥有的一种心理定势。
”人类在自身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通过一定得思维方式进行的,而中西传统思维又因其自身的生长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风格以及鲜明的民族性。
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均面临着思维方式更新的任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西方文明的主宰下人类文明将何去何从?中国传统思维对于未来的世界文明又有怎样的影响?想要寻找世界文化更为理想的出路,就必须在中西两种传统思维方式比较的背景下重新估量中西两种传统思维方式的长处与不足,以便创造出更具有时代智慧的,对世界文明有积极影响和作用的思维模式。
一、中国传统思维强调生命整体式思维,重在综合;西方传统思维则更注重单元个体式思维,注重分析古代圣贤不用“整体”而用“一体”,该词首见惠施,惠施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后见《庄子》,庄子说,“生死存亡,是为一体”;《易经》中也会讲“观其会通”,提出有机整体论;在我看来,这种整体性思维在中医中体现的最为明显,《黄帝内经》把人体和天地联合起来,视为一个整体。
传统中医不分科,讲究“望闻问切”,西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往往是“头痛医脚”,正是这种系统论观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中庸”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之比较
摘要: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几乎产生于相同的历史时代,它们在理性精神、思想方法等观点上显示出高度的一致。
但是,由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处于迥异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看似相通的中庸和中道思想又在诸多问题上有着各自不同的认知内涵。
分析比较其中庸思想不但对于理解两人的思想,而且对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亚里士多德、中庸、比较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生活在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明古国。
一方面,大致相同的时代背景和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两人有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思想,中庸思想便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两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及两人不同的生活际遇又使得其中庸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无论是相同还是差异,中庸和中道思想作为中国和希腊传统道德的重要精神,两千多年间,深刻地影响和指导着东方和西方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他们一个成为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造成了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影响;另一个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古代希腊“最博学的人物”,在西方思想界也产生了无与伦比的重要影响。
分析比较他们的中庸思想不但对理解两人的思想不无裨益,而且对比较研究深受其思想影响的中西两种文化也有重要作用。
一、儒家“中庸”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相同点
在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中庸或中道,就是人们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与行动,使之既无过度,也无不及,自始至终保持适中的原则。
二人在对中庸和中道的理解上,有相当的一致性。
首先,理性精神的一致,即不走极端路线。
中庸或中道,都要求持中,不走极端,强烈地反映了人类的理性精神。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狂狷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极端。
孔子认为,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应当时时保持一种理性状态,既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于两端之间取其中。
将行中道作为一种理性精神,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反映得更为明显。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对中道的选择过程,是主观和客观统一的过程。
人们对中道的界限的认识是受人的主观状态影响的,因而按照中道控制情感和选择行为,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因此,行中道就必须具备相当的理性精神,不能凭感情行事。
其次,德性精神的一致,要求恰到好处。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中庸”或“中道”的根本精神是要求人们的言
行恰到好处,因为这体现了人的德性。
在孔子看来,中庸既是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如何掌握行为分寸与尺度必须遵守的重要道德准则,又是一种道德境界。
朱熹在阐释孔子的思想时也说:“如君止于仁,若依违牵制,懦而无断,便是过,便不是仁。
”正是解释了恰到好处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中道乃是人的一种美德。
他认为,美德就是既能使人成为善人,又能使人圆满地完成其功能的品性,这种品性也就是中道或恰到好处。
他说:“德性作为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
”
最后,观点的一致,都反对折中主义。
折中主义,在哲学上是指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只把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理论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在一起以实现表面的和谐或一致的哲学观点。
而中庸或中道所指向的,是事物内部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的矛盾双方,在某一点或某个方面因对立统一而达成的平衡及真实的和谐一致,反映的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中庸强调“允执厥中”,中道强调居二恶的中点,都是指要把握好事物矛盾的度,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而绝不是指将不能统一在一起的相互矛盾的东西无原则地加以调和,更不是教人圆滑处世。
二、儒家“中庸”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不同点
中庸和中道思想在内涵里的不同诉求,直接导致由此思想引导的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一个走上追寻宗法专制下的社会和谐的道路,一个坚定地走上寻求社会公正、建立法制和民主制度社会的道路。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从孔子开始就一直把人作为基点,着重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对宗法封建统治秩序的维护,并将这种统治秩序放在一切价值之首,作为社会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和谐是实现封建宗法统治的基本目标,因此,以维护和稳定社会秩序的致中和作为中庸的目标就是非常自然的理论和现实的选择。
这种理论选择的必然结果,就是强调个人的一切选择和道德修养都必须以家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中心,必须以宗法封建社会德为标准。
一切个人与群体都应当倡中庸之德,行中庸之道,安分、尽责,无过无不及,时时处处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恰到好处地做事,“发而皆中节”。
而作为中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对当时希腊城邦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过与不及”十分忧虑,比如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极贫和极富,墨守成规和轻率改革,城邦治安中的放任自流、特权和对平民的严酷要求等等。
他呼吁“为政应取中庸”,主张“使事物合乎正义”。
为此,他一直在寻找一种理想的国家形式。
在他的政治思想中,这种理想的国家形式就是民主和法制的社会。
他认为,建立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就可以解决这类“过与不及”的问题。
而且与孔子和中国儒家重视通过个人修养来完善对中庸的追求不同,亚里士多德没有专门谈到关于中道的个人修养问题。
反而他认为人们对中道的掌握和领悟靠天赋和经验基础上
的“本能的直觉”,在他看来,本能的直觉才是最高的法官。
总之,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和中道思想都是博大精深的,它们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些思想中的精华,直到今天仍有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东西方尽管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但作为人类的一部分,在许多方面都有相通的地方,彼此贬低对方的文化或看不起自己文化的做法都是狭隘民族主义或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
通过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中庸和中道思想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科学客观地发现东西方在伦理思想及其历史文化等方面各自不同的长处和短处,有利于我们吸取不同民族的思想精华,弃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促进我国的思想伦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