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一、农学的定义广义的农学: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
中义的农学:指农业生产科学。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
本课程涉及的农学是狭义的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现代农学定义农学是作物生产规划和管理的科学,即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一节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二、农学的发展历史(1)农学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内容·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4000年)已经栽培粟、黍、稻等农作物。
·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00-711年)发明历法指导农事,出现垄作;形成“嘉种”的良种概念。
·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221年)。
·秦汉三国(公元前221-公元280)《淮南子》问世,垄作技术进一步形成“代田法”。
·两晋、南北朝(公元265-580)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问世。
谷雨:雨量增加,谷物茁壮成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膨大,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的夏熟作物成熟、夏播作物抢种的时期。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最早的农具专著《耒耜经》印刷发行。
·宋代(公元960-1297)培育水稻壮秧有较系统的技术措施,得出“用粪得理”、“用粪犹用药”的合理施肥原则。
·元代(1280-1368)现存最早的农业气象专著《田家五行》印刷发行。
·明代(1368-1644)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农业技术原理的农书《农说》、及我国大型综合性农书《农政全书》问世。
·清代(1644-1911)清代大型官修农书《授时通考》刊行,记载小麦品种500多个、水稻品种3000多个。
我国现存的古农书共有310多部,是古农书最多的国家。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第一节:选择题1.农学的定义是什么?A)农学是研究针对农业相关问题的科学。
B)农学是研究植物生长和发展过程的科学。
C)农学是研究土壤种植问题的科学。
D)农学是研究动物饲养和畜牧业的科学。
答案:A2.下列哪个不是农学研究的内容?A)农作物栽培学。
B)果树病虫害防治。
C)农业机械与设备使用。
D)农田水利与灌溉管理。
答案:C3.农学中的“耕作”是指什么?A)植物根系的生长。
B)土壤的翻耕与改良。
C)农作物的施肥与浇水。
D)种子的播种与收获。
答案:B4.以下哪个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A)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B)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C)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D)促进农民的增收与脱贫。
答案:D5.农业科技的发展对农业有哪些影响?A)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B)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C)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D)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
答案:A、B、C、D第二节:填空题6.农作物的主要有机元素是氮、磷和______。
答案:钾7.全球农业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
答案:小麦8.我国农业主要分布在______地区。
答案:东部9.农田水利中常用的水源是______。
答案:江河湖泊10.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______。
答案:节约、保护、合理利用第三节:简答题11.请简要介绍一下农业科学的发展历程。
答案:农业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科学的研究内容也日益丰富和专业化。
最初的农业科学研究主要聚焦于土壤、植物和动物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农业科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到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现代农业科学通过跨学科合作和综合技术的应用,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提升农民收入。
12.请简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答案: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并能够持续满足人类对食品和生物资源的需求。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通过采取适合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
作物生产特点:1、严格的地域性。
2、明显的季节性。
3、生长的规律性。
4、出产的连续性。
5、技术的实用性。
6系统的复杂性。
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3出口的重要物质。
4、农业的基础产业。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了解作物生产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历程:原始农业阶段、古代农业阶段、近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
未来发展趋势:1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2、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
3、由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4、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
5、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6、由化学式向生物式发展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分布作物的起源:作物种是由野生植物种演变而来的,野生种变为栽培种的动力,随着人类长期栽培种植不断改进栽培技术,进行选择培育逐步演化驯化为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供人类利用的器官生长更加迅速,生物量成倍提高2、产品器官变大、收获指数和产品产量、品质不断提高;生长整齐,成熟期一致:3、种子休眠性减弱或休眠期缩短4、传播手段退化等。
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作物的地理起源中心瑞士植物学家康多尔,《栽培植物的起源》一书中,对栽培植物的起源地进行了划分。
30年代,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瓦维洛夫认为全世界栽培植物有8大起源中心,并于1935年出版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一书。
1968年茹可夫斯基提出大基因中心观念,他将瓦维洛夫确立的8个起源中心扩大到12个。
1975年瑞典的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修订了茹可夫斯基的12个基因中心,扩大了地理基因中心起源概念作物的传播:各种作物均有其传播后代的方式,传播动力有自然力、自身力、动物活动和人类活动等。
农学概论2021
农学概论2021
农学概论是一门介绍农业科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课程。
该课程涵盖了农业的各个方面,包括作物学、畜牧学、农业经济学、土壤学、农业工程学等内容。
在农学概论中,学生将学习到农业的历史和发展、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政策和管理等知识。
学生将了解到农业的重要性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
农学概论的课程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概述:介绍农业的定义、发展和重要性,以及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
2. 农业资源:介绍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地、水和气候等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3. 农业生产技术:介绍作物的种植、畜牧业的管理和养殖、农产品的收获和加工等农业生产技术。
4. 农业经济学:介绍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农产品市场、农业供给和需求、农业价格等经济概念。
5. 农业工程学:介绍农业机械、灌溉、排水、温室等农业工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6. 农业可持续发展:介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包括
农业环境保护、有机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等内容。
学习农学概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的农业科学课程打下基础。
同时,农学概论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农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农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1.1农学的基本概念农业: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没有农业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对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农业生产的本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一个物质生产的过程。
广义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狭义的农业:种植业农业的主体是种植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人类生活姿料的重要来源。
“民以食为天”【制糖、卷烟、造纸、食品等】2、エ业原料的重要来源40%工业原料、70%轻T工业原料来源于农业生产3、出ロ创汇的重要物资。
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仍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之4、农业的基础产业。
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依赖于种植业的发展。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实现作物生产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产业化。
1.2农业的发展历程世界农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阶段。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世界农业主要发生在中东、中美(玛雅文明)、南美(印加文化)等区域。
撂荒制:刀耕火种后不耕翻,土地板结,杂草丛生,人们不断丢弃原有耕地并重新开垦的耕作制度撂荒土地自然恢复,重新开垦需5-7年,人类年年迁徒。
西方起源于希腊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进入古代农业的标志: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古代农业,亦称为传统农业古代农业时间跨度:铁器工具大量使用-19世纪中叶时期耕作制度由原始烧垦制一轮作制,精耕细作方法。
近代农业时间跨度: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以二次世界大战为界,时间约为100年近代农业可看作现代农业的阶段近代农业产生的前提:农业的资本主义化各国农业資本主义化方式不同,英国“圈地运动标志近代农业结束,现代农业阶段开始现代农业时间:20世纪中叶-智能化和机械化的生产工具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
1.3农学的含义农学的定义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
广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
《农学概论》课件
分析农业法规的特点和作用,包括土地管理法、 种子法、动物防疫法等。
3
农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探讨农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过程和实施效果,以 及如何完善农业政策与法规体系。
05
农业发展与未来
现代农业的特点与趋势
农业科技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农业越 来越依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如智能农机、无人机、遥感监测等
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介绍常见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 律及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
比较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提出综合防治的策略。
植物检疫与外来物种入侵
阐述植物检疫的重要性和外来物种入 侵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介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和 管理措施。
农业生态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农业机械化
01
农业机械化
介绍农业机械化的概念、发展 历程和应用领域,以及农业机 械化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02
农业机械种类
阐述各种农业机械的用途和使 用方法,包括拖拉机、收割机
、灌溉机械等。
03
农业机械化管理
介绍农业机械的维护和保养方 法,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 农业机械,提高机械的使用效
率和安全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
资源保护
重视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 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过度开 发和浪费。
环境保护
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 污染和破坏,如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推广生态农业等。
经济效益
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高农业经济 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 展。
社会效益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促进 城乡协调发展。
(完整版)《农学概论》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1-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农学概论是农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农学基础知识的基石。
下面将就农学概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要点的总结和归纳。
一、农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 农学的定义:农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学科,包括农作物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
2. 农业的定义:农业是指人类通过种植作物、养殖动物和开垦土地等方式从事农产品生产的活动。
3. 农业的分类:农业可以分为植物农业(主要种植农作物)、畜牧业(养殖动物)和渔业(捕捞水产品)等。
二、农作物学1. 农作物的分类:农作物可以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
2.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播种、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和成熟等阶段。
3.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包括土壤要求、水分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三、农业生态学1.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农田内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包括农作物、土壤、水分、气候等要素的关系。
2. 农业生态技术:强调生态平衡和循环利用,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精准农业等。
四、农业经济学1.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研究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组织、农业市场等的关系。
2. 农业供求关系:讲述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包括市场供应、价格形成等。
3. 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组织和管理。
五、农村经济管理学1. 农村经济的特点: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有所不同,包括自给自足、耕作方式、土地权益等。
2. 农村管理模式:介绍集体经济、村级自治等农村经济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六、农产品质量与安全1. 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水平,包括营养成分、农药残留等。
2. 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包括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
七、农田水利与灌溉1. 农田水利的作用: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包括灌溉、排水、蓄水等。
2. 灌溉技术:介绍农田灌溉的方式、方法和技术,包括滴灌、喷灌等。
八、农机与农具1. 农机的分类:农机可以分为耕作机械、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的概念:指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部门。
(三)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的实质: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给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特性和规律1.生物性和社会性2.地域性和季节性3.生产的连续性4.资源的分散性5.经营的综合性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二)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①禾谷作物②豆类作物③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②油类作物③糖类作物④嗜好类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4、药用作物三.作物生态特性分类1.根据温度要求①喜凉作物:温度三积点0-5摄氏度;12-18摄氏度;26-30摄氏度——喜凉耐寒:黑麦、冬小麦(秋播)、冬大麦、青稞——喜凉耐霜: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中耕)、胡萝卜、芥菜、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以及饲料绿肥(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②喜温作物:温度三积点10摄氏度;20-25摄氏度;30-35摄氏度——喜凉:大豆、谷子、甜菜、红麻、亚麻、马铃薯、荞麦——温暖:适宜暖度25-30摄氏度,水稻(密植),玉米,棉花(密植干燥)、甘薯、芝麻、蓖麻——耐热(>35摄氏度)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瓜类2.根据光照要求①长日照作物(>12)小麦、大麦、燕麦、黑麦、苜蓿、三叶草、油菜、萝卜、白菜、甜菜②短日照(<12):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甘薯③中日照:荞麦、豌豆、番茄、黄瓜、菜豆、四季豆3.根据作物对水分的要求①喜水耐劳:水稻②喜湿润:陆稻、燕麦、黄麻、烟草、黄瓜、油菜、白菜、马铃薯、甘蔗、茶、柑桔、毛竹③中间水分:小麦、玉米、棉花、大豆④耐旱怕涝:甘薯、糜、苜蓿、芝麻、花生、向日葵、黑豆、蓖麻⑤耐旱耐涝:高粱、草木樨、田青、绿豆、黑豆4.根据播种期——春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5.根据播种密度:密植作物、中耕作物6.根据光照强度:喜光作物、耐阴作物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一、作物的生长发育(一)生长与发育的概念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他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它既包括营养器官的生长,也包括生殖器官的生长。
农学概论 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一现代农业: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调节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
二农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三农学的性质:1 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2 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 3 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四作物生产的特点:1 系统的复杂性 2 技术的实用性 3 生产的连续性 4 作物生长的规律性 5 明显的季节性6 严格的地域性五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1 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 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3 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4 农业的基础产业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六单产提高的决定因素:1 品种改良 2 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 3 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喷灌、滴灌) 4 设施栽培(塑料薄膜、地膜覆盖) 5 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 6 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七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1 生产率目标 2 可持续性目标 3 营养安全目标 4 经济高效目标八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 建设高产农田 2 改革种植制度 3 普及优良品种 4 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作物信息技术、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可持续生产技术)九农学的研究对象是作物,水稻、玉米、棉花为一年生,冬小麦、油菜为两年生。
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是水稻、小麦,其次是玉米和油料作物,单产和总产最高的作物依次是水稻、玉米、小麦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一研究作物起源的意义:1 人类可以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为人类所利用 2 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地理条件,到达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 3 进一步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二四大类农耕文化:1 中东地区兴起的地中海农耕文化 2 非洲兴起的农耕文化 3 东南亚、马来半岛兴起的农耕文化 4 南美洲为中心的新大陆农耕文化三栽培稻、大豆起源于中国,小麦起源于近东,玉米、甘薯起源于美洲,花生、马铃薯起源于南美。
农学概论学习大纲
农学概论学习大纲一、课程性质、设置目的和要求农学概论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是一门以植物为主体,主要讲述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课程,为农业推广专业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生产技术技能。
本课程的特点是:(1)内容广泛,知识体系涉及到多个学科,如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作物栽培耕作学、遗传育种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学等学科。
(2)综合性强,农作物生产实践性很强,理论应用的灵活度大,在学习中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
学习本课程的具体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的生理生化特征和生长发育基本理论和知识,灵活掌握作物生产与土壤肥料、作物育种、种植制度和植物保护的关系,解决生产中常见问题,提高综合分析和实际运用能力。
农学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除应重视基本原理的学习外,还应联系当地生产实际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考虑解决的办法。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农学概论以植物为主体,主要讲述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包括植物生活、遗传与育种、农业土壤与肥料、植物保护、耕作制度五章。
前两章讲述作物的营养和代谢、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等生命活动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适应和改变作物的种性,提高其生产力。
第三章主要从作物生长的非生物环境方面说明各生活因素自身变化的规律,及其与作物的关系。
生活因素的改善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其中以土壤因素的改善,显得更为现实和有效。
第四章则是从有害的生物环境方面讲述其对作物的危害,以及病虫害发生的基础知识和防治原理。
第五章主要讲述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及其与之相配合的农田耕作管理措施,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做到既能充分用地,又能积极养地。
绪言一、农业生产的本质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一)严格的地区性(二)强烈的季节性(三)农业生产的连续性三、农业生产的三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一)植物生产(二)动物生产(三)土壤的培肥管理四、农业生物和环境的统一性五、农学概论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考核要求: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掌握动植物生产和土壤培肥的关系;理解农业生物和环境的统一性。
农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农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农学概述农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学科,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它在农业生产和农田经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学通过对农业的研究与生产的实践,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农业的发展。
农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土壤学、植物保护学、农业化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以及农业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农学是现代农业科学的基础,是推动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
二、农学知识点概述1.植物学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形态、结构和生理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植物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通过对农作物的研究,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病虫害危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动物学动物学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和进化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动物学是研究畜禽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畜禽的研究,可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改良畜禽品种,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3.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微生物学是研究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生长、改良土壤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土壤学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成分、结构、性质、生物和化学过程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土壤学是研究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学科,对于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5.植物保护学植物保护学是研究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及农作物品质的保护的学科。
在农学中,植物保护学是研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病虫害危害、保护农作物的重要学科,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6.农业化学农业化学是研究农业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农业化学是研究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学科,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7.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变规律以及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学科。
农学概论知识点
农学:农学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一,农学的性质:①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
②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
③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二,农学的特点:①严格的地域性(-因地制宜;)②明显的季节性(-不违农时;)③生长的规律性;④生产的连续性(—用养结合;)⑤技术的实用性⑥系统的复杂性三,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①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②工业及医药原料的重要来源;③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④农业的基础产业;⑤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三、作物的发展目标①生产率目标、②可持续性目标、③营养安全目标、④经济高效目标三.作物的12个基因中心(1975年):1、中国—日本起源中心中国基因中心是主要的、初生的。
黍、稷、粟、大麦、荞麦、大豆、裸燕麦等作物是以中国为初生基因中心;中国是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
日本基因中心为次生的。
2、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起源中心(印度支那--英语Indochina)爪哇稻、芋。
3、澳大利亚中心烟草。
4、印度斯坦中心稻、甘蔗、绿豆、豇豆等。
5、中亚西亚中心小麦、豌豆。
6、近东中心栽培小麦、黑麦。
7、地中海中心燕麦、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扇豆。
8、非洲中心高粱、棉、稻。
9、欧洲—西伯利亚中心甜菜(糖用、饲用)、苜蓿、三叶草 10、南美洲中心马铃薯、花生、木薯、烟草、棉、苋菜。
11、中美洲—墨西哥中心甘薯、玉米、陆地棉。
12、北美洲中心向日葵、羽扇豆。
第二章一、作物的传播自然传播方式:借助水流、自身果荚破裂的弹力、动物的取食和粘附特点:传播的距离和数量都极其有限。
人类活动:民族迁移、贸易、战争、传教、探险、旅游、外交活动等,这些都是作物传播的重要方式二、植物学分类按植物科、属、种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学名。
如水稻学名为Oryza sativa L.,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
农学概论
第一章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具体来说,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包括品种选育应用、生产管理、植物保护等),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农学的性质:(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
(2)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
(3)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
农学的特点:(1)、系统的复杂性(2)、技术的实用性(3)、生产的连续性(4)、生长的规律性(5)、明显的季节性(6)、严格的地域性农学和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1)、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出口的重要物资(4)农业的基础产业(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世界作物的生产概况:2004年,粮食作物中收获面积最大的依次是:小麦、水稻、玉米;但总产依次是:玉米、小麦、稻谷。
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有六个因素: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节水技术4、设施栽培5、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作物的生产概况:我国栽培面积最大作物是水稻和玉米,其次是小麦和油料作物;单产和总产最高的作物依次是水稻和玉米和小麦。
我国的特点是:1、作物品种的改良2、间作、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3、作物栽培技术4、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作物生产的发展目标:1、生产率目标。
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改善和提高作物的管理水平以及选用抗虫、抗病和抗各种不良环境的品种,从而缩小现实产量与潜在产量的差距;二是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
2、可持续性目标3、营养安全目标,从单纯注重饮食能量安全转向能量安全和营养安全的结构。
4、经济高效目标。
作物生产发展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2、改革种植制度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1)作物信息技术(2)高产高效技术(3)清洁生产技术。
农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农学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性质: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科学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生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2.试述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的重要物资、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3.试述我国古代的农业思想和农作物生产技术特征4.了解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概况5.谈谈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和途径未来发展目标:生产率目标、可持续性目标、营养安全目标、经济高效目标途径:建设高产农田、改革种植制度、普及优良品种、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作物信息技术、高产优质高效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1.水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分别在什么地方水稻:中国—日本起源中心、印度斯坦中心、小麦:中国—日本起源中心、中亚西亚中心、近东中心、非洲中心、玉米:中美洲—墨西哥中心马铃薯:南美洲中心甘薯:中美洲—墨西哥中心大豆:中国—日本起源中心、油菜:中国—日本起源中心、地中海中心棉花:中美洲—墨西哥中心、南美洲中心、2.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喜温作物(水稻、玉米、高粱等)和耐寒作物(小麦、大麦、马铃薯等)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长日照作物(日照长度必须大于某一时数或者暗期必须短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结实的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日照长度短于其所要求的临界日长或者暗期超过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结实的作物、水稻、大豆、甘薯等)、中日照作物(一年四季都能开花的作物、荞麦、豌豆)和定日照作物(要求有一定时间的日长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C3(水稻、麦类等)、C4(玉米、高粱等)、CAM景天科酸代谢作物(龙舌兰麻等)3.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怎样多作物进行分类并简述其主要作物类型的特点(一)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指已收获谷粒为栽培目的的禾本科作物小麦、大麦、黑麦、稻、玉米、高粱等麦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粟类或黎类作物:稻、玉米、高粱、谷子2.豆类作物3.薯芋类作物:指利用其他下块茎和块根类的作物马铃薯、甘薯、木薯、豆薯等(二)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纤维作物:棉花麻类作物:亚麻、大麻、黄麻等2.油料作物:指已获得植物油脂为主要栽培为目的的作物(油菜、花生等)3.糖料作物:指含糖多的作物(甘蔗、甜菜等)4.嗜好类作物: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5.其他作物:橡胶、香料作物(三)饲料及绿肥作物:禾谷类、豆类、块根块茎类、次用菜叶类和瓜类(四)药用及调味品作物:天麻、人参、黄连等4.简述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作物的分布与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水平、人们习惯和社会需求状况等各种因素有关。
农学概论 名词解释
农学(狭义):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一门科学长日照作物:在日照长度必须大于某一时数或者暗期必须短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结实的作物短日照作物:在日照长度必须小于某一时数或者暗期必须长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结实的作物中日照作物:开花与日长没有关系,只要其他条件适宜,一年四季都能开花的作物定日照作物:要求有一定时间的日长才能完成其剩余周期作物的分布:作物通过扩散,在不同地理区域位置上种植后形成的不同的空间配制情况生活型:不同作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具有相似特征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生态型:同一作物不同品种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或人工选择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态型作物的生长:指植物细胞的增大与增多,是植物体或某一器官体积或重量增加的量变过程发育:指作物从营养生长转到生殖生长的质变过程作物生育期: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生育时期:在作物的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总是呈现若干次显著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认为地花粉为若干个生育时期温光反应特性: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的特性作物生长大周期: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细胞、器官或整个植株的生长速度都不一样,即初期生长缓慢,以后逐渐加快,生长达到最高峰以后,开始逐渐减慢,直至完全停止,形成了慢-快-慢的规律极性现象:作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都有明显的差异,通产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这种现象称为极性再生现象:作物体各部分之间既有密切的关系,又有都灵。
当作物体失去某一部分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能逐渐恢复所失去的部分,再形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这种现象叫再生相关性:作物各器官在生长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关系,称为相关性休眠:有些作物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不能正常萌发,这一现象称为种子的休眠作物产量:单位面积土地生产的农作物产品数量生物产量: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株的干物质重量经济产量:指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也就是生产商所说的产量经济系数(收获指数):在一定的生物产量中,获得经济产量的多少,要看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这种转化效率称为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作物产量的形成:作物整个生育期内利用光合器官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最后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收获产品的过程光合面积:作物上所有的绿色面积,包括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部位光合强度:也称为光合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吸收、同化二氧化碳的量数作物群体:指该种作物的多个体的集合体作物群体结构:主要指群体的组成、大小、分布、长相、动态变化以及整齐度等群体分布:指群体内个体以及个体各个器官在群体中的时空分布和配置作物品质:指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形态指标:指根据作物产品的外观形态来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理化指标:指根据作物产品的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包括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各种有害物质的含量等食用品质:指蒸煮、口感和食味等的特性营养品质:主要是指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维生素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等工艺品质:指影响产品质量的原材料特性加工品质:指不明显影响加工产品质量,但又对加工过程有影响的原材料特性光周期现象:作物发育受到日照长度的影响,对日照长度的这种反应称为作物温度三基点:各种作物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冻害:指作物体内冷却至冰点以下,引起组织结冰而造成的伤害或死亡冷害:作物遇到0℃以上低温,生命活动受到影响而引起作物体损害或发生死亡活动温度: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有效温度:日平均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差数活动积温: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有效积温: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的有效温度的总和旱害:指长期持续无雨,又无灌溉和地下水补充,致使作物需水和土壤供水失去平衡,从而对作物生长发育造成的伤害涝害:长期持续阴雨,或地表水泛滥,淹没农田,或地势低洼田间积水,水分过剩,土壤缺乏氧气,根系呼吸减弱,久而久之引起作物窒息、死亡的现象土壤: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同时而且不断地供应和协调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的能力土壤质地: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的排列形式、孔隙度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多少及其稳定度土壤的缓冲性能(缓冲作用):将少量酸或碱加入到土壤里,土壤PH变化不大,这种对酸碱度变化的抵抗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或缓冲作用必需营养元素:指作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缺乏它作物就不能正常生长,而其功能又不能为其他元素所替代的元素作物营养临界期:作物在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对养分的要求虽然在绝对数量上并不多,但要求很迫切,如果这是缺乏某种养分就会明显抑制作物的生长发育,即使以后补施也很难弥补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在作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的某一个时期,作物对养分的要求,不论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吸收速率上都是最高的,此时使用肥料所起的作用最大,增产效率也最为显著,这个时期就是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制、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与配置的总称复种:同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接连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单作: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纯种、清种、净种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季内,分行或分带相见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混作: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土地当量比(LER):为了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轮作:同一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的复种形式的种植方式连作: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的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作物茬口:在连续种植作物过程中,前后作物的互相衔接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茬口特性:指栽培某一作物后土壤的生产性能,是在一定的土壤、气候条件下,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种子:植物学上是指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在作物生产上,可直接用来作为播种材料的植物器官都称为种子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群体良种:在一定地区和栽培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育种目标:对所要育成的新品种在一定的自然、耕作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应具备的一系列优良性状指标引种:将异地的优良品种或具有某些优良特性的类群引入本地作为育种素材或直接推广利用的育种措施系统育种:采用单株选择法,优中选优杂交育种:通过两个遗传性不同的生物体进行杂交获得的杂种,继而对杂种后代加以培育选择,创造新品种的方法品种间杂交:同种或亚种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个体之间进行杂交远缘杂交:指不同亚种、种、属,甚至不同科的植物之间的杂交杂种优势:两个遗传性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其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产量、品质等方面都比双亲优越,这种现象叫做杂种优势自交不亲和性:同一植株上机能正常的雌、雄两性器官和配子,因受自交不亲和基因的控制,不能进行正常交配的特性三系法:目前生产上大量应用的雄性不育属核质互作类型,这种类型的雄性不育受细胞质不育基因和纯合的细胞核不育基因锁控制,一般通过杂交来实现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导作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发生遗传变异,然后通过人工选择,从中挑选有利变异类型,培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品种种子产业:以作物种子为对象,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商品化种子为目的,以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和管理技术为手段,集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和管理于一体的产业整体品种审定:对一个新育成的品种或新引进的品种能否推广,在什么范围推广应用等做出的结论良种繁育:有计划地、迅速地、大量地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的工作种子检验:指应用科学、先进和标准的方法对种子样品的质量进行分析测定,判断其质量的优劣,评定其种用价值的一门科学技术品种质量:指与遗传特性有关的品质播种质量:指种子播种后与田间出苗有关的质量种子经营:引导种子商品从供种者到最终种子用户的种子生产经营单位的整体活动过程播种:按计划密度将种子播入一定深度的土壤中,并加以覆土、镇压基肥:作物播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用的肥料种肥:作物播种时施于种子附近或与种子混播的肥料追肥:作物生长期间施用的肥料作物的灌溉制度:为了保证作物适时播种、移栽和正常生长发育,实现高产和节约用水而制定的适时、适量的灌水方案灌水定额:单位面积一次灌水量灌溉定额:播种前以及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的总灌水量作物化学调控技术:指运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或控制作物生化代谢、生理功能和生育过程的技术有害生物:指那些危害人类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著损失的生物农业生物灾害:指有害生物大量危害人类目标植物,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虫害:主要是由有害昆虫蛀食所致,其次是由有害的螨类及软体动物引起的危害病害:作物由于受到病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耐的程度,使作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作物就是发生了病害农田杂草:指人们有意识栽培作物以外的、对作物生产有危害的草本植物。
(完整版)《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1-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3、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农学概论杨文钰第二版课件(一)
农学概论杨文钰第二版课件(一)农学概论杨文钰第二版教学内容1.农学的定义和范围2.农业发展的历史概述3.农业资源与环境4.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5.农作物分类与特点6.农作物的栽培技术7.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教学准备1.教材《农学概论杨文钰第二版》2.PPT软件或其他演示工具3.学生教材及笔记4.板书工具教学目标1.理解农学的定义和范围,了解农业发展的历史概述。
2.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3.掌握农作物分类与特点,了解农作物的栽培技术。
4.了解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的发展和应用。
设计说明本课件将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以图表、表格等形式辅助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1.介绍农学的定义和范围。
通过概括性的定义,引发学生对农学的兴趣。
2.分析农业发展的历史概述,展示不同时期农业发展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3.讲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的依赖性。
4.介绍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包括土壤、水源、气候等因素,并解释它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5.分类与特点,通过图表和示意图展示不同农作物的特点和适应环境,帮助学生理解。
6.解释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包括种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以案例和实例为支撑进行讲解。
7.介绍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的发展和应用,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持和发展趋势。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农学概论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设计上,使用了多种呈现形式,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学习兴趣。
课后可以布置相关阅读作业,加深学生对农业发展和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理解。
教学内容1.农业科技与创新2.农产品加工与贮运3.农业经济与管理4.农业可持续发展5.农业政策与法规6.农村发展与农民问题教学准备1.教材《农学概论杨文钰第二版》2.PPT软件或其他演示工具3.学生教材及笔记4.板书工具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科技与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意义,掌握相关的科技应用。
农学概论课后标准答案
1农学(广义):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学科。
(中义):仅指农业生产科学。
(狭义):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一门学科。
农学性质: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农学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2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的重要物质,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5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和途径:目标:可持续,两高一优,低耗。
途径:建设高产农田,改革种植制度,普及优良品种,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1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什么意义?2水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分别在什么地方?答:小麦起源于近东中心和中亚西亚中心以及非洲中心、水稻起源于印度斯坦中心和非洲中心、玉米、甘薯起源于中美洲—墨西哥中心、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中心、大豆起源于中国—日本中心、;油菜起源于欧洲地中海地区、棉花起源于非洲中心和南美洲中心以及美洲—墨西哥中心。
3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1.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分为喜温和耐寒作物2.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分为长日照、短日照、中日照、和定日照作物3、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分为C3、C4、CAM作物。
4按用途和植物系系统相结合,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并简述期其主要作物类型特点。
答:1.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是以收获谷粒为栽培目的的禾本科作物。
禾谷类作物的子粒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且蛋白质和淀粉的比例最适宜人类的需求,所以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2)豆类作物属豆科中的蝶形花亚科,种类繁多豆类作物是人类生活中含营养价值的食品,是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
(3)薯芋累作物是指利用其地下块茎和快根累的作物,植物学上的科、属不一。
2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包括纤维作物和麻类作物(2)油料作物是指以获得油脂为主要目的的作物,其特征是种子或果实含油量较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学概论一.栽培作物起源的研究意义1帮助我们建立“基因库”;2选育新品种;3有利于人为控制作物生长;4有利于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
二.栽培作物的地理起源中心①康多尔瑞士的植物学家,1883年出版了《栽培植物的起源》一书,对477种栽培植物进行划分。
②瓦维洛夫前苏联植物学家,1926年出版了《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一书,比较了30多万份作物品种。
提出遗传变异最丰富的地方为该物种起源中心。
③瓦维洛夫1935年又写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一书。
在这本书中,他阐述了作物有8个起源中心。
④茹科夫斯基前苏联,1968年确立12个基因中心。
⑤泽文(瑞典)、茹可夫斯基(前苏联)1975年共同写就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一书,指出作物有12个基因中心。
三.作物的12个基因中心(1975年):1、中国—日本起源中心中国基因中心是主要的、初生的。
黍、稷、粟、大麦、荞麦、大豆、裸燕麦等作物是以中国为初生基因中心;中国是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
日本基因中心为次生的。
2、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起源中心(印度支那--英语Indochina)爪哇稻、芋。
3、澳大利亚中心烟草。
4、印度斯坦中心稻、甘蔗、绿豆、豇豆等。
5、中亚西亚中心小麦、豌豆。
6、近东中心栽培小麦、黑麦。
7、地中海中心燕麦、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扇豆。
8、非洲中心高粱、棉、稻。
9、欧洲—西伯利亚中心甜菜(糖用、饲用)、苜蓿、三叶草10、南美洲中心马铃薯、花生、木薯、烟草、棉、苋菜。
11、中美洲—墨西哥中心甘薯、玉米、陆地棉。
12、北美洲中心向日葵、羽扇豆。
四、作物的传播(一)作物传播后代方式:1、借助自然力2、借助自身力3、借助动物的活动4、借助人类活动(二)作物的传播途径通过人类活动传播作物的途径有:陆路、海路、陆路与海路结合。
普通小麦:近东→欧洲→非洲→印度群岛→澳大利亚.栽培稻:云南高地→向东、南、西呈放射状传播。
玉米:美洲→西班牙→欧洲、非洲→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亚洲甘薯:美洲→西班牙→马尼拉、摩鹿加群岛→中国福建→中国广东五.作物的分类(一)、植物学分类一般采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分类,即按植物的科、属、种分类。
由两个拉丁字组成,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故称拉丁学名,简称为学名。
它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53年提倡。
如:玉米Zea mays L. 稻Qryza Satiua L.按作物生物学特性分类(一)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1、抗寒作物(越冬作物)①出苗后,气温0--1℃时,分蘖停止生长,越冬后第二年春季2 ∼3℃时恢复生长。
②代表作物有:冬小麦、黑麦、苜蓿、菠菜等冬前秋播作物。
③分布:在北方冬麦区以及新疆北部、西藏等地。
2、耐寒作物①耐寒作物喜凉爽气候,不抗严寒,全生育期需要的积温较低,生长发育最低温度在1-3℃;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温度28-30 ℃。
②代表作物有:早春播种夏季收获的春小麦、豌豆、大麦、蚕豆和油菜等作物;早春播种早秋收获的向日葵、甜菜、马铃薯等作物。
③分布:在高纬度低海拔的东北各省和高海拔低纬度的西北高原种植,还可在内蒙古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种植。
3、喜温作物①在整个生育期间均不抗寒,全生育期需要的积温较高,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左右;最适温度为28-30 ℃,最高温度30-40 ℃。
②代表作物有:玉米、水稻、高粱、大豆、花生、谷子、糜子等晚春播种且秋后成熟的作物。
③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除西北高原某些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不能种植外,均可种植和分布。
(三)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光周期:自然界一昼夜间的光暗交替,称为一个光周期。
光周期现象:是指作物发育对光周期(日照长度)反应的现象。
1、长日照作物:是指适宜在日照长度变长时开花的作物。
如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白菜、萝卜、油菜、甜菜、豌豆、马铃薯、草木樨等。
2、短日照作物:是指适宜在日照长度变短时开花的作物。
如水稻、玉米、高粱、大豆、谷子、糜子、甘薯、棉花、麻、烟草等作物。
3、中日照作物:是指作物发育不受日照长度的影响,只要其他条件适宜,一年四季都能开花的作物。
如菜豆、荞麦(救荒作物)等。
4、定日照作物:。
要求有一定时间的日照长度条件下,才能开花的作物,称为定日照作物。
如甘蔗的某些品种,要求日照长度必须在12小时45分钟的条件下才开花六.经济作物(或称工业原料作物)1、纤维作物①种子纤维:棉花;②韧皮纤维:大麻、亚麻、苘麻;③叶用纤维:剑麻2、油料作物①食用油料作物:花生、大豆、油菜、亚麻、芝麻、向日葵、苏子、红花、甘蓝等。
②工业用油料作3、糖料作物甘蔗(南方)、甜菜(北方)物:蓖麻、油桐等4、嗜好类作物烟草、咖啡、茶叶、可可5、其他作物桑、橡胶、香料作物(如薄菏、留兰香等)、编织作物(如席草、芦苇)等七.饲料和绿肥作物苜蓿、草木樨、苕shào子、绿萍、三叶草、田菁jīng分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八、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一)光照强度(二)日照长度1、日照长度与作物发育划分为长日、短日、中日和定日照作物2、日照长度与干物质积累一般地,日照长度增加,光合时间长,生产和积累干物质增加。
(三)光谱成分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波长660nm的红光、波长730nm的远红光影响作物的开花;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紫外光对果实成熟和含糖量有良好影响。
九,作物对温度要求的三基点:作物对温度要求分为最低点、最高点和最高点,统称为作物对温度要求的三基点。
十,极端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极端温度:是指低于生长发育下限或高于生长发育上限的温度。
1、低温对作物的危害霜冻害:指作物体内温度降到冰点以下而引起组织结冰所造成的伤害或死亡。
降温速度慢、温度回升速度慢,低温持续的时间较短,作物受害较轻。
冷害:指作物遇到0℃以上低温,生命活动受到影响而引起作物损害或发生死亡现象。
2、高温对作物的危害导致作物呼吸作用加强;增腾作用加强;局部灼伤。
十一,积温与作物生长发育作物生物学最低温度: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
活动温度:在某一生育时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称当日的活动温度。
有效温度:日平均温度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差数,称为当日的有效温度。
积温:指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一生长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总和。
*活动积温: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有效积温: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十二,水分的生理作用1、水是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2、水是代谢过程的重要物质3、水是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和物质运输的介质。
4、水分使作物保持固有的姿态十三,水分的生态作用1、蒸腾调温蒸腾散热,调节体温,缓和作物体内细胞原生质的温度变化,避免受害。
2、以水护秧水温变化幅度小,水稻在寒潮到来前,可以短期灌水防寒护秧。
3、以水调温灌水调节作物周围的温度和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高温干旱危害。
4、以水调肥水分促进肥料的释放从而调节养分的供应速度。
二、作物对水分的吸收作物主要是通过蒸腾作用,被动吸水。
十四、土壤基本概念(一)土壤: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同时而且不断地供应和协调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的能力。
(二)土壤的物理性质1、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即土壤的砂粘性。
土壤质地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土壤通气、透水、供肥、保水、保湿、导热、耕性等因素的作用而实现的。
十五,土壤孔隙供应水分和空气、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A、大孔隙[φ≥250um]利于作物根系伸展。
B、中等孔隙[φ≥50um]有排水功能。
C、小孔隙[φ=0.5-50um]有保水能力。
*十六,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土壤中除碳酸盐(CO32-、HCO3-)及二氧化碳以外的各种含碳化合物的总称。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评价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①有助于提高土温,增强土壤保水性;②促进土壤良好结构形成,增加土壤渗透性;③土壤有机质有较大表面积,有助于增强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④有机质矿化后释放和提供大量有效养分;⑤土壤有机质的很多低分子的酸类物质有调节作物生长的作用;⑥有机质与施入土壤的农药结合,协调农药的使用效果。
肥料三要素:N、P、K十七,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生长:指植物细胞的增大与增多(分裂),是植物体或某一器官体积和质量增加的量变过程。
作物的生长使得植物体长高长大。
可以通过长度、粗度、体积、质量等指标来测量。
作物的发育:作物从营养器官生长阶段转到生殖生长的质变过程。
以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开始为界限。
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同时并进的。
十八,作物温光反应特性1、概念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是指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的特性。
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生殖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十九,作物生长的一般规律1、作物生长的周期性①生长大周期:作物的生长过程中,细胞、器官、整个植株的生长速度呈现初期生长缓慢,以后逐渐加快,生长达到最高峰以后,开始逐渐减慢,以致生长完全停止,形成了“慢—快—慢”的规律,作物生长的这种规律,叫作物生长大周期,呈“S”型曲线。
②生长的昼夜周期:作物在生长季节中,生长活跃的器官一般具有白天生长慢、夜间生长快,呈现一定节奏的现象,称生长的昼夜周期。
如玉米拔节期夜间拔节声音频繁,白天少。
2、作物的再生现象再生:当作物体失去某一部分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能逐渐恢复所失去的部分,再形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的现象,称再生。
如扦插繁殖、分根繁殖、再生稻等就是利用作物的再生能力。
3、作物生长的极性现象极性:作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都有明显的差异,通常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这种现象叫做极性。
用于扦插的柳树和月季的枝条,上端生长幼芽、下端生长根系,因此,生产上扦插枝条时,不能倒插二十,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①同名器官之间的同伸关系如不同叶位的叶片同时伸长。
②异名器官之间的同伸关系如叶与茎或根,甚至叶与生殖器官之间的同时发生和生长。
水稻、小麦蘖叶同伸规律:主茎第n片叶出现时,第n-3个分蘖出现(可以作为排水晒田控蘖时间上的依据)。
计算水稻移栽时基本苗数为50株/M,收获时要求250穗/M,问水稻主茎第几片叶出现时,开始排水晒田合适?(假设全是一级分蘖,每株分蘖数均匀一致,且其他条件均能满足水稻生长发育需求)(250-50)/50+3=7片二十一,作物器官生长的相关性相关性:作物各器官在生长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关系,称相关性。
1.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2 .地下部根供给地上部茎叶水分、无机盐,合成某些有机物质(烟草尼古丁)和激素供给地上部分;而地上部叶片为根系生长提供光合产物和维生素、生长素等生理活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