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学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灾害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判断沙尘暴是不是自然灾害,说明原因?

答: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由于自然异常变化引起的(包括由人类活动引发的自然变异),能造成人类资源、生命和财产损失的事件或现象。

自然灾害判断标准:是否以自然变异为诱因;是否有人、财、资源等承灾体。沙尘暴如果有自然引起的并造成人、财、资源的巨大损失就属于自然灾害;如果不是由自然引起的,而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则不属于自然灾害。

2、分析全球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答:环太平洋灾害带位于板块交界处,是多火山、地震区域,易发生海啸;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多同时易引起风暴潮。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位于不同气候带的边缘,常常有水旱灾害,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是山地地质灾害多发区,近热带、副热带海洋容易出现台风和风暴潮。

亚洲的自然灾害类型齐全,主要有地震、干旱、洪涝、台风、汉朝、少魔化、水土流失等。灾害分布广泛损失巨大。欧洲的自然灾害类型相对较少,低温灾害特别是雪灾比较严重。非洲灾害类型较少,以旱灾为主,旱灾印发蝗虫灾害,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引起严重的土地退化、沙漠化等现象。旱灾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北美洲自然灾害类型齐全,主要有地震、龙卷风、飓风、洪涝、灾害突出,损失严重。西海岸主要为地震、火山灾害;东南部主要为龙卷风、飓风灾害,中南部洪涝灾害严重。南美洲自然灾害类型相对较少,以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灾害为主,集中分布在西海岸的智力、秘鲁等国。大洋洲的大陆内部的气象灾害较多,岛屿多火山,地震。

世界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水源丰富,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3、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答:(1)我国幅员辽阔,环境条件复杂。因此,自然灾害类型也十分多样,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类型都有发生,是世界上灾害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

(2)我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km,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因此,海相及陆相灾害都有发生。海陆交接地带形成的台风及暴雨灾害平均每年多达7次。

(3)我国是一个受季风影响十分强烈的国家。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主要是东半部),冬季风的影响则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导致寒暖、干湿变幅很大。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幅亦大,干旱发生的频率高.范围广,强度大;暴雨、涝灾等重大灾害也经常发生。冬季的寒潮大风天气则导致低温冷害、冰雪灾害等。

(4)中国处于欧亚、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块交汇地带。新构造运动活跃,是欧亚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及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重要分布区,全国地震烈度达7度以上(含7度)的地区约31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2.5%。

(5)我国地形条件复杂,山地和高原面积很大。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9%。大部分地和切割高原地质构造复杂,地形起伏大,表层岩体破碎,土层瘠薄,加之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覆盖度甚低,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灾害极易发生,海拔较高的地方还有低温、冰雪等灾害。

(6)我国环境条件多样,具有多种病、虫、鼠、杂草等滋生、繁衍的条件。加之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生产和管理水平不高,农作物、森林和草地极易受到各种有

害生物的威胁。因此,生物灾害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内都有发生。(7)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很大面积。由于沙地和黄土广布,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加之人类活动的加剧及其诱发作用,使得各类生态灾害(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盐碱化等)非常严重,对生存条件及资源基础的威胁日益严峻。

(8)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广大农村的生态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特别是气候灾害)极其敏感,承受及防御灾害的能力亦很低,老少边穷地区的承灾、防灾、抗灾能力尤为低下。

(9)我国人口和经济密度在地理分布上很不平衡。全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及55%的国民收入集中在东部经济地带及沿海开放地带,而这些地区又是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暴雨、台风、地震、海水浸没等灾害)易发、多发地区,一旦灾害发生,损失将十分惨重。

(10)我国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承灾体)——特别是可再生资源密集分布区也与东部易灾、多灾地区一致,自然灾害对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基础的威胁亦很严峻。

表格中国自然灾害分度特点及原因

4、什么是自然灾害系统,从自然灾害系统分析的角度分析洞庭湖洪灾的成灾及致灾机制?

答:第一问:自然灾害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自然灾变与自然灾害。区域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A)、承灾体(B)、致灾因子(C)及灾情(D)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是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灾害系统分析:研究自然灾变和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性及其形成机制,进行自然灾变系统和自然灾害系统的综合研究,开展减轻自然灾害的系统工程。

⎪⎪⎪⎪⎩⎪⎪⎪⎪⎨⎧系统等)技术圈(建筑物,运输

宗教等)人类圈(种族,民族,微生物)生物圈(植物,动物,

,地壳,地幔)岩石圈(土壤,风化壳)水圈(地表水,地下水

层等)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孕灾环境结构 第二问:洞庭湖灾的成灾机制可分为先天因素和认为因素。洞庭湖区水网密布,江湖关系复杂,防洪堤线漫长,是闻名全国的治水难点,。另外,长江中游江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与地域组合重叠的高强度降水,周围平原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行洪困难等,地球的温室效应使中纬度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增高,厄尔尼诺现象和太阳黑子活动导致的全球性气候反常,也是造成洞庭湖洪涝频繁的原因。又加上人们在上游盲目砍伐森林,而且暴雨之后的雨水不能蓄积在山上,使山洪暴发的可能性曾打;还有加重了水土流失,降低了防洪能力,破坏河道,防洪泄洪能力日趋下降。围湖造田破事湖泊面积迅速缩减,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促使洪涝灾害增长的负效应。城市化使地表径流回流速度加快,洪峰提前,洪峰流量增长加速。另外,经济增长也使单位面积人口和财产值增加,在灾害面遭受的损失也越大。

5、什么是自然灾害多度?我国灾害多度的分布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问:灾害多度=N

n 区域灾害总数单元灾种数 第二问:自然致灾种类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性程度为自然致灾多度。多度高低值相差达8倍,空间群聚性区域差异大,以华北为中心,向东北、西北和东南沿海延伸,形成高群聚区,多度大于20%的区域,有90%是分布与北纬25-45°,全国最低值出现在藏北地区,中东部低值区出现在西南地区自然环境过度地带,诸如中纬度带、海陆过渡带、农牧交错带等,自然致灾因子相对群聚。

多度分析基本认识:自然环境过度地带,诸如中纬度带、海陆过渡带、农牧交错带等,自然致灾因子相对群聚,几种自然环境过渡的交错区域形成高值连片区,中国的华北地区正处在这样的位置,因此成为中国自然致灾因子最群聚的地区,自然条件差的区域不一定致灾种类多。

中国致灾相对强度相差近3倍,S 值大于3的高值区形成华北到西南的集中分布带,广大的青藏高原中北部及西北内陆地区为相对低强度区。

中国被灾指数区域分异特征:被灾指数高低相差4倍多,区域分异明显。以齐齐哈尔、哈尔滨、天水和杭州为顶点连成的梯形区域,成为全国高值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地区为高值中心。东南沿海地带和西南地区的云、贵、川一带是南方相对高值区,以藏北高原为低值中心,且向外侧增大。基本认识:被灾指数与多度值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最突出的是华北地区。呈面状分布(水圈、气圈、生物圈)的自然致灾因子影响的地区,被灾指高。

中国自然致灾多度、相对强度和被灾指数相互关系区域分异:华北地区三者均为高值区,属中国的最多灾、强灾区,沿海地区均为次高值区,形成多灾,强灾区,北方农牧交错带及草原区属多灾区,西南地区,是中国的强灾区。自然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