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情感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4高考一轮复习分类专练:诗歌鉴赏分析思想感情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高考一轮复习分类专练:诗歌鉴赏分析思想感情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高考一轮复习分类专练:诗歌鉴赏分析思想感情专练(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韦书记赴安西杜甫夫子欻①通贵,云泥相望悬。

白头无藉②在,朱绂③有哀怜。

书记赴三捷④,公车留二年⑤。

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茫然。

【注】①欻(xū):忽然。

②藉:凭借,依靠。

③朱绂(fú):红色的官服。

④三捷:多次与敌人交战。

捷,同“接”,交战。

⑤公车留二年:这里指杜甫献《三大礼赋》,被玄宗召试,待制集贤院,候补两年之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认为,韦书记如今赴西安就任,通达显贵,自己与他地位悬殊。

B.颔联写韦书记年事已高,他一度没有机会入仕,如今得到朝廷重用。

C.“三捷”与“两年形成对比,表现了韦书记和诗人的不同境遇。

D.这首诗文辞深沉蕴藉,情感有起有伏,体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2.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1.B2.①对韦书记获得朝廷重用的祝贺和羡慕。

②对自己年事渐高而未获功名感到苦闷和无奈;对前途感到迷茫,意欲隐居避世。

③知己离去的伤感,别后的失落。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韦书记年事已高,他一度没有机会入仕”错误理解了颔联出句的含意。

颔联出句的意思是,杜甫自感年事渐高,却还没有机会入仕。

这是诗人对自己年事渐高而未获功名感到苦闷和无奈的描写。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一年。

当时,韦书记将赴安西,杜甫为其送行,题赠此诗。

这首诗贺韦氏高就,慨叹自己仕途失意,前路茫茫。

诗歌几乎通篇使用对比,比如诗句“夫子欻通贵,云泥相望悬”写了韦书记忽然之间通达显贵,而自己却白首无就。

“书记赴三捷,公车留二年”写韦书记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只能在漫长的“候补”中无奈的等待。

尾联流露出放浪江海、避世隐居的想法。

整首诗充斥着诗人的失落感,这失落感中也包含当友人离去后,诗人产生的情感失落。

高考诗歌鉴赏考点解读与解题技巧例析:赏析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附练习与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考点解读与解题技巧例析:赏析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附练习与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考点解读与解题技巧例析赏析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附练习与答案解析)【考点解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分析诗歌的意境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主要包括:1.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诗歌的主旨;2.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3.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技巧点拨】答题思路一、抓住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1.抓住两种“情语”:(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像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中也会出现。

像隐性“情语”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

因此,不必将“情语”直接拿来就用,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

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

二、抓住具体抒情方式,领悟含蓄、隐晦的情感古诗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对于考试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间接抒情,因为它表达的情感含蓄、隐晦,给情感的把握带来不小的难度。

在解题过程中须区分具体的间接方式,对症下药。

1.借景抒情:抓景语悟情语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的抒情方式,从景物描写中挖掘出思想情感是每一个考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主要途径是通过细读,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色调是什么(指冷色调与暖色调),它们又与情感有着怎样的正关联或负关联。

2.托物言志:抓物语悟情志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

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

诗歌思想情感类试题练习及答案解析(6套)

诗歌思想情感类试题练习及答案解析(6套)

诗歌思想情感类试题练习及答案解析(6套)诗歌思想情感类鉴赏训练[例题1](怀古咏史诗)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易水__________________[唐]胡曾一旦秦皇马角生,燕丹归北送荆卿。

行人欲识无穷恨,听取东流易水声。

渡易水[明]陈子龙①注:①陈子龙,明末抗清义士。

②并刀:一种锋利的刀。

③匣中鸣: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

[题干]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易水》表达了诗人对荆轲刺秦王失败的遗憾和惋惜之情。

当年刺秦王的英勇荆轲已无处寻觅,只有滔滔易水千百年来还在悲壮地流淌。

《渡易水》抒发了诗人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并刀夜鸣,悲歌不平,易水依旧,云淡草青,但世间却找不到可以让诗人为之壮行的英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从试题的设问角度看,考生应注意“分别”二字,这就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如果放在一起比较,难度就大得多。

同写易水和荆轲,两位诗人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例题2](思乡怀远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归朝欢柳永别岸扁舟三两只。

葭苇萧萧风淅淅。

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

渐渐分曙色。

路遥山远多行役。

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

转觉归心生羽翼。

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

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②诚何益。

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①只轮:代指车。

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题干]请结合词的下阕具体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转觉归心生羽翼”写词人恨不得立刻插翅飞回故乡,突出了归乡之情的急迫;“愁云恨雨两牵萦”突出了乡愁的浓重。

“新春残腊相催逼”写出了时序代谢,日月相催,与“岁华都瞬息”一起表现出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伤感。

“浪萍风梗诚何益”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命如“浪萍风梗”,表达了自己浪迹无定之苦和对羁旅生活的厌倦。

最后几句写出了自己对归乡的渴望和对爱人的思念。

高中复习必备:(诗歌鉴赏):思想感情理解、领悟题【含答案】

高中复习必备:(诗歌鉴赏):思想感情理解、领悟题【含答案】

思想感情理解、领悟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构建起解答古诗情感题的知识背景一、掌握理解、领悟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品关键词语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除要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如看标题、理层次、联作者、借注释、论人世、知题材等)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抓住诗中能或隐或显地体现诗歌情感的关键词语并加以仔细品味了。

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

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其基本义。

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

弄清上述隐性关键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就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边练边悟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

(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愁)(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独)(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冷、凉(暗含冷寂)](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孤、独(暗含孤傲)]边练边悟2探寻下面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依此分析该处蕴涵的感情。

①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思想情感特殊提问方式专项练习(共五大类,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思想情感特殊提问方式专项练习(共五大类,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思想情感特殊提问方式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直接概括情感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送张元唐省亲秦州苏轼一曲阳关情几许。

知君欲向秦川去。

白马皂貂留不住。

回首处。

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

故关杨柳初飞絮。

渐见靴刀迎夹路。

谁得似。

风流膝上王文度。

[注]王文度:《世说新语·方正》说王文度的父亲王兰田(名述之),“爱念文度,虽长大,犹抱置膝上。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化用王维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其意而用之。

B.下片前三句写张元康想象自己到家时的情景,长安落英,故关飘絮,兵士列队相迎。

C.词末借用王文度的典故描绘出一幅感人的画面,用反问语气强化了表达的情感。

D.全词以人物行为作为结构线,谱写了一首动人心弦的送别诗,发自肺腑,情真意切。

16.词的开头写到“一曲阳关情几许”。

确实如此,本词揭示了人世间多种美好珍贵的情感。

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二)借用他人评价引出问题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曾巩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①忧。

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②果满篝。

【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

②瓯窭(ōu jù):狭小的高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说自己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

B.农人有的编织竹匾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C.颈联的“更”字表明诗人对农人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

D.尾联“祷”字透出诗人对农业丰收的渴盼,“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终将实现。

16.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

”请结合诗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引·子月水寒风又烈洪适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及观点态度练习附答案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及观点态度练习附答案

四、思想感情及观点态度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晚次鄂州①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②,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

②估客,指商人。

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凸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鄂州南楼书事[宋]黄庭坚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1)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无人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自然景色及沁人心脾的芰荷香味与作者所在的南楼一起化成优美无比的清凉意境。

重难点16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价值观-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与练(新高考附答案和解析)

重难点16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价值观-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与练(新高考附答案和解析)

重难点16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价值观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读题目,明范围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则暗含文章的主旨,有的形象地表现中心,有的标明文章的内容。

二、读作者,知背景在欣赏诗歌时,一般要事先了解作家的思想、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等。

作家的思想往往通过作品流露出来。

例如孟浩然积极入世的思想通过《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表露出来。

作家的思想和经历往往又是密不可分的。

例如李白本想积极入世,却又鄙弃世俗、蔑视权贵,在政治仕途受挫后抑郁不平而又感到茫然,有时又因之流露出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了解了他的这些思想和经历后,我们才能准确地解读他的《行路难》《将进酒》等作品的思想内涵。

又如李清照的作品南渡前后判若两样的风格与思想,就和她在这前后的经历和遭遇直接有关。

三.读注释,解难点注释一般是解释原文中的写作背景、典故出处等等较难懂的地方,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环节,不可不看。

四.读诗句,解诗意要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弄懂诗的语句,才能把握诗的内容,进而进行评价赏析,因而先解诗句才能读懂诗。

五、找诗眼,明中心能准确找出并分析诗眼,是古诗阅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什么是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六、分类别,明方向诗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

但是叙事诗篇幅过长,不便于考核。

因而考核的诗歌主要是抒情诗。

七.理结构,明思路古诗的层次结构,主是从诗歌的景(境)与情、事与情、事与志、景(境)与人、时间与空间等角度来考虑一般来说,诗歌鉴赏思想情感价值观的试题,出在简答题上,也就是6分的简答题,有时候也会直接提出“这首诗(或某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也有的时候会换一些词语来提问,比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本诗(词)意蕴丰富,请加以赏析(分析)”,或者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同是写“(某种情感),有什么不同?”等,提问起来比较含蓄。

202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冲刺训练:思想情感类题型(附答案解析)

202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冲刺训练:思想情感类题型(附答案解析)

202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冲刺训练:思想情感类题型(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闰月访同年李夷伯①子真于河上②子真以诗谢次韵宋·黄庭坚十年不见犹如此,未觉斯人叹滞留。

白璧明珠多按剑,浊泾清渭要同流。

日晴花色自深浅,风软鸟声相应酬。

谈笑一樽非俗物,对公无地可言愁。

【注】①李夷伯:宇子真,与黄庭坚同年举进士。

②河上:此时作者在北京国子监任职,南临黄河,故曰河上。

次韵,指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

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

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用词平易而含蕴丰富,写出了诗人与友人重逢的感受,也体现出二人友情的深厚。

B.诗人在称赞友人品行的同时对其处境表示了担忧与同情,并告诫友人要适时曲意逢迎。

C.二人河上相会,花朵争艳,鸟声此起彼伏,生机盎然,烘托出了友人聚会的欢快之情。

D.全诗情、景、理交融,既写出了对友人的关切,也富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引人思考。

※16.诗人对友人的劝勉恳切而委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15 B【解析】B.“曲意逢迎”理解不准确,这里诗人一方面赞美友人的品格清高,另一方面又劝以随和同流,看来是要子真稍稍收敛锋芒,适应环境,免遭小人的暗算,等待“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时机,而非劝他去同流合污,沆瀣一气,故而不是“曲意逢迎”。

)16.①诗人在赞美友人品格清高的同时劝告其收敛锋芒,体现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

②首联直言称赞友人不因一时失意而沉沦,言辞恳切。

颔联用典(或设喻),间接劝勉友人要适应环境。

颈联、尾联不直接劝勉,而是写相聚的欢乐,体现了诗人委婉劝勉艺术的高妙。

【解析】首联直言对老友的印象,“犹如此”三字,既是与友人阔别重逢的总体感受,也是对他不改昔日思想品格的真实写照。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专练(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专练(含答案)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专练【知识回顾】“八入手”把握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1.从诗词的标题入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2.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入手。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诗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入手。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

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4.从诗词中所暗示关键词入手。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诗词的钥匙。

5.从诗词中含有诗眼的句子入手。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

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6.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入手。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

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

7.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入手。

诗人创作诗歌时,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

如果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8.从诗词的注解入手。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2题。

(分)八尺①顾炎武②八尺孤帆一叶舟,相将风水到今秋。

曾来白帝寻先主,复走江东问仲谋。

海上鱼龙应有恨,山中草木自生愁。

凭君莫话兴亡事,旧日长年已白头。

【注】①八尺,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八尺又形容为八尺孤帆。

②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

本诗作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描写出一个苍远悲愁的场景,这叶孤帆犹如飘零无依的诗人。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思想感情专题 (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思想感情专题 (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思想感情专题(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山(其二)①顾炎武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

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

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

②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

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

③楚人固焚麋,庶几歆旧祀。

④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

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注:①本诗作于顺治二年(1645)。

清军攻南明苏州等地,当地军民奋起反抗,惨遭掠屠。

②天狗:不祥之星宿,主灾难。

③元、脰(dòu):皆指头颈。

④据《左传》:吴军占领楚之麋城,楚人子期说:“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楚人遂焚麋城以战,吴师败绩。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山”两句:以景物烘托肃杀气氛,侧面写战争导致人间凄惨。

B.“天狗”两句:灾星降临、异象出现,暗指苏州等地兵灾的降临。

C.“楚人”两句:楚人固执地焚城,死者再也难以享受后人的祭祀。

D.“叹息”两句:从历史回到现实,鉴古知今,生死关头就在今日。

14.顾炎武此诗沉郁悲怆,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条简析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13.C14.(1)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抗清的决心。

以“秋花红未已”“归元”“断脰”表现江南人民的意志与抗争;(2)表现对敌人侵略暴虐的憎恨之情。

诗人将清军比为“磷火”、“天狗”、“白虹”,表现鲜明的憎恨;(3)坚信自今开始,君民同心,不懈奋斗,终会有胜利的一天。

诗中以勾践得到典故和直抒胸臆表达要坚持战斗和必胜的信心。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死者再也难以享受后人的祭祀”错误,句意为楚人坚持焚烧麋城,打赢了仗,死者还可以期望享受以前规模的祭祀。

此处作者强调要和敌人血战到底。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秋花红未已”一句,写那一望无际的殷红的秋花,岂不是抗清军民的鲜血所染! 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秋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情感类》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情感类》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情感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安定城楼(唐)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②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③竟未休。

【注释】①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

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②回:挽回、扭转。

③鹓雏:鹓雏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

《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B.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则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乃登楼之所见。

C.颔联用典,既有人生失意之悲,更通过“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表达自己振作精神、重整旗鼓之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D.颈联情感又一跳转,由颔联的激昂转入低沉,诗人想象自己一生无为,只能在白发苍苍的晚年泛舟湖上,渺如沧海一粟。

E.尾联用庄子寓言之典,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鹓雏,也就是以凤凰自比,这是诗人立身处世的极其鲜明、有力的表白。

2.通读全诗,说说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述之。

(6分)答案1、CD【解析】C项“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主要还是诗人的身世自况,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比,情感没有那么积极。

D项意思表述全然相反。

颈联是说自己总想着年老时归隐江湖,但必须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情感比较积极。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9: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训练及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9: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训练及答案

专题09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考点解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分析诗歌的意境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主要包括:1.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诗歌的主旨;2.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3.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技巧点拨★★❖答题思路一、抓住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1.抓住两种“情语”:(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像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中也会出现。

像隐性“情语”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

因此,不必将“情语”直接拿来就用,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

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

二、抓住具体抒情方式,领悟含蓄、隐晦的情感古诗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对于考试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间接抒情,因为它表达的情感含蓄、隐晦,给情感的把握带来不小的难度。

在解题过程中须区分具体的间接方式,对症下药。

1.借景抒情:抓景语悟情语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的抒情方式,从景物描写中挖掘出思想情感是每一个考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主要途径是通过细读,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色调是什么(指冷色调与暖色调),它们又与情感有着怎样的正关联或负关联。

2.托物言志:抓物语悟情志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

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

诗歌鉴赏思想情感参考答案

诗歌鉴赏思想情感参考答案

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参考答案1.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以及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这要紧扣题目中的“晚”和“望”字,并结合全诗来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主要指出这两句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并指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不要忽视诗歌所给的注解。

答案:(1)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

(2)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

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

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的局面。

2.解析:(1)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写景诗,融情于景。

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寓意。

关于寓意,要结合注解中“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来回答。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颈联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眼前之景结合起来,再结合注解,不难看出诗人的无奈与愤激。

答案:(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

(意思对即可,一、二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2)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

(“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是“报国无门”亦可) 3.解析:(1)抓住描写月、桐、人声、鸿等事物时使用的缺、疏、断、孤等词语,就能较容易把握作者营造的氛围。

(2)“无人省”“不肯栖”是作者心绪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答案:(1)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专项练习一、常见思想情感总结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怡乐、黑暗官场之苦闷、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悲恨、韶光易逝之感慨。

二、诗歌情感鉴赏口诀:1.从题目认识对象2.从字面读出感觉3.从注释破解难点4.从作者了解背景5.从原作找到根据6.从题干得到启示7.从首联找到特点8.从尾句参透主旨9.从景物把握情感10.从意境洞察心胸三、思想感情的四种考查方式:1.概括。

考查途径:①理解诗歌特定语句的含意;②根据诗歌主要内容,简要概括其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③总结、归纳诗歌的主旨。

概括思想情感为考查重点。

2.分析。

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

3.评价。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4. 启示。

对诗歌阐释道理的认识及受到的启示。

常用提问方式: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诗中阐明一个……道理,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诗中,作者认为……,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四、针对性练习(一)概括情感型。

此类出题方式简单明了,没有审题障碍,是中规中矩的出题方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使府寓怀二首(其一)薛能①一想流年百事惊,已抛渔父戴尘缨。

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

道困古来应有分,诗传身后亦何荣。

谁怜合负清朝力,独把风骚破郑声②。

【注】①薛能,晚唐诗人。

②郑声,《论语·卫灵公》:“郑声淫。

”这里代指当时文坛的俗艳之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题目交代了诗人写作的时间及缘由,“寓怀”直接点明本诗以抒怀为主。

B.首联借用渔父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自己抛弃隐士生活,步入尘世。

C.颔联运用叠词,对仗工整,语言直白而生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复杂慨叹。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情感题专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情感题专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情感题专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辛弃疾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二岁,在江西路安抚使任上,他选中了上饶的带湖一带,修建了新居,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

甚:为什么。

云山:田园。

衣冠人:上层或高贵的人物。

抵死:终究,毕竟。

14.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前三句照应了题目,并假设即将友好相伴的猿鹤埋怨词人仕而不归。

B. 词的上片末尾三句以惊弦、骇浪喻指了词人所处的宦途险恶、风波迭起的环境。

C. 词的下片主要表现词人对未来的设想,畅想了迁入新居后展开的经营和规划。

D. 词中巧妙运用比拟的手法,借用猿鹤与词人的对话代为抒发情志,妙趣横生。

15. 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合全词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捣衣杜甫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第六句“深”字一语双关,既写戍地遥远,又写思念之深。

B.丈夫久戍未归,岁近寒月,夫妻长别,这些都是思妇捣衣之因。

C.捣衣十分辛苦,思妇用尽全身力气干活,以致产生厌倦怠惰之心。

D.诗人代为捣衣思妇言情,含蓄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15. 古人评说:尾句“音”字会一诗之意。

请结合全诗,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 - 15题。

郡斋明•李攀龙金虎署中谁大名,我今出守邢州城。

折腰差自强人意,白眼那堪无宦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情感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安定城楼(唐)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②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③竟未休。

【注释】①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

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②回:挽回、扭转。

③鹓雏:鹓雏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

《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B.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则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乃登楼之所见。

C.颔联用典,既有人生失意之悲,更通过“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表达自己振作精神、重整旗鼓之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D.颈联情感又一跳转,由颔联的激昂转入低沉,诗人想象自己一生无为,只能在白发苍苍的晚年泛舟湖上,渺如沧海一粟。

E.尾联用庄子寓言之典,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鹓雏,也就是以凤凰自比,这是诗人立身处世的极其鲜明、有力的表白。

2.通读全诗,说说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述之。

(6分)答案1、CD【解析】C项“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主要还是诗人的身世自况,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比,情感没有那么积极。

D项意思表述全然相反。

颈联是说自己总想着年老时归隐江湖,但必须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情感比较积极。

(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5分。

)2、①怀才不遇之悲。

通过贾谊、王粲的典故。

②既要扭转乾坤,但并不贪恋禄位的崇高理想。

通过范蠡功成身退、泛舟湖上之典。

③清高自守的人格自况,对猜忌小人的无情嘲讽。

通过庄子寓言。

(意思对即可。

一点2分,三点满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3-4题。

虞美人·寄公度(宋)舒亶①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

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

②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本词上片写了残荷、落日、沧波、飞燕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幅苍茫渺远的秋景图,营造出苍凉高远的意境。

B. 本词上片由上到下写日暮登台所见,境界宏大,营造出了苍茫萧索的氛围。

C. “贴云寒”,写出了燕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

“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

D. 最后两句实写远方友人也登台凝望,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表达相隔两地的人彼此思念。

E. 作者借用了折梅相赠这一典故,试想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应该会给“雪满长安”的友人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

4.本词蕴藏着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答案3.B.从下到上描写;D.最后两句是虚写。

4.以苍凉的秋景抒写被废黜后的孤独凄凉的心境;以“浮生只合尊前老”直抒胸臆,表达人生失意和年华老去的悲凉;想象老友登台思念“我”,折梅寄情,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每点2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上枢密韩公①诗二首(其二)李清照想见皇华过二京②,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③前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知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注】①韩公:南宋绍兴三年,尚书吏部侍郎韩肖胄奉表出使金国。

②二京:指北宋时的东京(今河南开封)和南京(今河南商丘),为南宋使者出使金朝的必经之路。

③连昌宫:唐宫殿。

④花萼楼:唐玄宗时期的花萼相辉楼。

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皇华”出自《诗经》,意谓极大的光华,后以“皇华”作为使者或出使的典故,在此指“韩公”。

B. 在这首赠与韩公的诗里,诗人首先想象了韩公出使金国,受到旧都百姓夹道欢迎的情景。

C. 颔联中写连昌宫和宫内桃花,借指北宋宫殿满目荒败及人去楼空、花自开自谢的凄凉景象。

D. 颈联写皇帝对百姓的怜悯和上天顾念苍生,意在表明恢复宋朝江山社稷本就是众望所归。

E. 尾联诗人费美“圣君”,表达对南北统一充满信心,并对朝廷的会盟讲和之策表示理解之情。

6. “花萼楼前鹊定惊”表达了哪些感情?如何表现?请加以分析。

答案:5. CE 【解析】题中,C项“借指北宋宫殿满目荒败及人去楼空、花自开自谢的凄凉景象”错误,此联承上所云使者过二京时,上万人夹道欢迎的情景,进一步拟想旧时宫殿的花木、鸟鹊也将以惊喜的心情迎候这两位大得人心的使者;E项“并对朝廷的会盟讲和之策表示理解之情”不对。

“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意思是说假如不图恢复,愈是一次又一次地会盟讲和,愈是助长祸乱。

对苟安妥协的南宋朝廷来说,这是一种逆耳的忠言。

6. (1)旧都百姓看见南宋使者时的惊喜之情,诗人久盼南北统一的爱国之情。

(2)诗人将“鹊”比作旧都百姓,写“鹊惊”是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旧都百姓见到南宋使者出使金国的惊喜之情。

(3)诗人通过想象鸟鹊以惊喜的心情迎候南宋使者的场景,借此表达渴盼收复故土、南北统一的感情。

【解析】题干“‘花萼楼前鹊定惊’表达了哪些感情?感情?请加以分析”,答题关键词“感情”“感情”“分析”。

答题时,首先点明情感“惊喜”“渴盼收复故土、南北统一”,接着结合诗句“华萼楼”“鹊”“惊”,手法“拟人、想象”分析情感。

“华萼楼”,此联承上所云使者过二京时,上万人夹道欢迎的情景,这里诗人将“鹊”比作旧都百姓,写“鹊惊”是用拟人化的手法,进一步拟想旧时宫殿的花木、鸟鹊也将以惊喜的心情迎候这两位大得人心的使者。

并借此表达渴盼收复故土、南北统一的感情。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7~8题。

过郑山人所居唐·刘长卿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

青苔满地无行处,深映桃花独闭门。

送陈靖中舍①归武陵宋·王安石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

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

注释:①陈靖,北宋时期人,做孝感令时,因公事忤逆了郡太守,遂弃官,最后以太子中舍的身份致仕。

7.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刘诗中“春山犬吠武陵源”一句以声衬静,以犬吠反衬春天山林的安静,写出了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

B. 刘诗中第三四句中“无行”和“独闭”照应,写出郑山人所居地人迹罕至,也表现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

C. 刘诗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清新,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D. 王诗中“水自东流人自西”一句暗喻时光、精力的流逝,也暗示友人逆势而行,自有追求。

E. 王诗全诗为虚写设想,语言质朴平易,蕴含哲理,情感真切,饱含对朋友的真挚祝福。

8. 两首诗中都有“武陵”和“桃花”,请据此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参考答案7.CE (C项刘诗的诗歌风格淡雅沉郁不准确。

E项王诗一二句为实写,三四句为虚写。

)8. 答:(一)相同点:①两诗中的“武陵”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

“桃花”既点明了时令为春季也说明两诗主人公所居所归之处均是优美安谧的世外桃源。

(2分)②两诗均借“武陵”和“桃花”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清高自适人格的肯定与赞美。

(2分)(二)不同点:刘诗通过描写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人迹罕至,来表现对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的欣赏。

王诗则在送别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保持独立人格寄望与期许。

友人到武陵时也许桃花已谢,但是一个不会为花而迷的人,自然也不会迷乱于尘世之中。

(2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途中见杏花吴融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①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都城长安。

长安多杏树。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途中偶见一枝杏花,这触动了他满怀的复杂心绪,让他写下这首笔法委婉细腻,情感动人的诗歌。

B.“一枝红艳出墙头”与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达的情感相同,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无比欣喜和激动。

C.颈联写天色渐暗,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黄莺和蝴蝶飞到林中与杏花相伴。

D.尾联虚写,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

E.“帝乡千万树”,浮现于诗人脑海中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

10.这首诗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其中的两种。

(6分)参考答案9、B(3分) C (2分)【解析】B:面对红艳的杏花,诗人却因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

C:颈联的意思是天色已晚,寂静的树林中黄鹂鸟最先归来,春色尚早,杏花在陡峭的春寒中独自绽放,却没有蜂飞蝶舞。

10.①惜春之情。

长期观赏都会有花败的遗憾,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

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要行色匆匆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

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

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魏野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A.此诗首联以反问的形式开篇,“独”字更刻画出身处异乡,登高临远、愁情满怀的游子形象。

B.诗中写眼见雁归故乡、泾河不流,耳闻塞角声,触景生情,作者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表现边地特有的景物,体现长年戍守边关、西去更无州的凄苦军营生活。

C.“雁”为诗中重要的意象,北雁南归,加之地僻荒寒从而引起作者滞留边疆的深沉乡愁。

D.尾联点明张贲与自己一为贫官一为贫客,二人离别日久,难以聚首相处的怅恨,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开头的“牵愁”形成照应,点明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