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_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几次飞跃_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实 2005.3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

关于“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几次飞跃”研究综述

孙 静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摘 要]关于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几次重大飞跃,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存在着一次飞跃论、两次飞跃论、三次飞跃论和四次飞跃论的不同观点。并就飞跃的标志是什么、意义何在等若干问题展开了讨论。不同观点的提出者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社会主义作为学说和运动的统一体本身的发展变化着眼,将这一理论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关键词]社会主义思想;飞跃;综述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5)03-0067-04

[收稿日期]2004-12-01

[作者简介]孙静(1977—

),女,山东济南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

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过程、分阶段的,表现为渐进性与飞跃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对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亦不例外。社会主义在其诞生以来的四百多年间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其间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历史飞跃。正是对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不断飞跃,才使科学社会主义日益完善和丰富,显示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长盛不衰、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永葆青春的活力。关于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几次重大飞跃,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就社会主义究竟经历了哪几次思想飞跃、其标志是什么、意义何在等若干问题展开了讨论。

一、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究竟经历了哪几次飞跃对于何谓“飞跃”?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飞跃,应该包含三个条件:一是其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并回答了时代的基本问题;二是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理论;三是使社

会主义运动出现了质的变化和发展。[1]有的学者认为社会

主义思想认识上的飞跃,不是社会主义理论个别观点、个别结论的变动,而是它的内容和体系的根本性变革(第一次飞跃)、全面系统的发展和创新(第二、三次飞跃)。这种历史性飞跃,是同一定的历史时代相联系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

产生这种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

有的

学者认为飞跃即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理论的飞跃,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

邓小平等人进行科学的理论总结的光辉成果。[3]有的学者

认为社会主义的任何一次飞跃都是与社会主义面临的难题分不开的,都是对这些难题的解析,即形成了正确的指导理论为标志。飞跃的事实说明,飞跃本身具有二重性:它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进步的同时,又潜伏着新的难题,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烈地期望着人们去关注、去解决,从而为下一次的飞跃准备了前提条件。正是因为这样,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必将蕴涵着多次的飞跃,飞跃也必然带来社会主义的巨大发展。当然,飞跃不是随时随地可以发生的:一方面,它有待于时代的演进和问题的积淀;另一方面,它需要期待历史巨人对这些难题作出深刻

的洞察和系统的解决。

[4]

对于什么是“飞跃”众说纷纭,以致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究竟经历了哪几次飞跃?成为学术界一直争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一次飞跃论。

这种观点认为,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伴生物,社会主义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发展史。在前三百多年里,社会主义主要是以一种思想学说的形式存在的,这种形式今天仍然存在。不过,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现实的社会改造运动。由于从理论领域进入了实践领域,社会主义的形式显然不同了,内容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简言之,社会主义从“一声痛苦的呐喊”和“对正义精神的呼唤”变成了解除痛苦的现实努力和追求正义的切实行动,从社会的反叛者变成了社会的改造者和治理者。因此,社会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真正的飞跃只有一次,就是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劳工运动

的结合,并以后者作为主要体现形式。这次飞跃是从思维到现实的飞跃,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的飞跃。[5]

2.二次飞跃论。

许多学者认为,对于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经历了两次飞跃,但对两次飞跃的定义,意见并不一致。

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从传统模式向当代社会主义的转变发展,而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第一次飞跃完成之后的130年间,都只是把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包括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都没有实现思想认识上的新飞跃。中国从马、恩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社会主义思想认识发生飞跃的有力例证。[6]

第二种观点认为,迄今为止,社会主义思想已经经历的两个阶段,一是由马、恩在十九世纪中叶完成的奠基性阶段,二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进行的、集中体现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始终肩负着排除空想成分,使自己“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历史任务。马、恩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既完成又未最终完成。应当把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论述同他们基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前提而提出的对未来社会的一些设想区别开来,避免脱离不发达国家的实际而重蹈空想社会主义的覆辙。[7]

3.三次飞跃论。

更多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思想在其发展中已经历了三次飞跃,即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各国通过改革开放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但其划分又各不相同。

对于第一次思想飞跃,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其发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即通常所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更准确地说,应该说是为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基础,或者说是把社会主义放在了科学的基础之上。[8]也有学者认为,第一次飞跃是发生在近代资本主义自由、上升发展时期,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第一个阶段———自由资本主义时期。[9]关于这次思想转变的根本标志理论界尚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这次大转变的根本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因为在这部著作中,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且无情地抨击了各种冒牌的社会主义观点,彻底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的界限。[10]另有观点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飞跃的标志。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彻底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是全面而深刻的。无论总体还是细节,无论就创立唯物史观的意义,还是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真正的思想发展过程,都已达到了真正的科学高度。没有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就不会有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共产主义同盟的建立,就不会有《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辉煌著作的问世。因此确切地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飞跃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则是科学社会主义成熟、发展的标志。[11]

对第二次与第三次思想飞跃的认识,学术界的分歧更为突出:

第一种观点认为,第二次飞跃出现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主要标志是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第三次飞跃发生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直至当今,其中经过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原苏联、东欧的改革探索及其偏误的失败,到最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其中以“中国特色论”的形成和发展作为第三次飞跃的主要标志。[12](P23)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第二次飞跃是以十月革命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标志的。二十世纪初,俄国开始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集中点,一场新的革命风暴席卷俄国。从1915年至1917年,俄国爆发了三次革命。1905年民主革命和1917年2月革命为社会主义打开了通道。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开始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的进程。到1936年苏联宣布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之时,初步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随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一步发展并且经受了历史的检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模式近而推广到十几个欧亚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1953年斯大林逝世前,曾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苏联一国实践到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就是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第三次飞跃是社会主义各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上世纪5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愈益认识到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体制方面都有严重弊病,必须精心动手术,进行重大改革,而不能在原有过度集权的体制基础上作小修补;尽管有的国家改革遭到重大挫折,但是在改革中人们正在实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中的第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