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PLC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PLC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即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数字化电子计算机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
PLC主要用于对各种设备和生产线进行控制、监测和调度,具有高可靠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等优点。
本文将介绍PLC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一、PLC的基本组成PLC主要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1.中央处理器(CPU):是PLC的核心部分,负责接收输入信号处理逻辑和输出信号。
CPU还包括内存、时钟、计时器和计数器等功能。
内存主要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时钟用于记录时间,计时器和计数器用于计算时间和次数。
2.输入模块(IM):负责将外部信号(如开关、传感器等)转化为电信号输入到PLC中进行处理。
输入模块一般包括接口电路、电隔离、信号调理和滤波等功能。
3.输出模块(OM):负责将PLC输出信号转化为外部设备可以接受的信号。
输出模块一般包括接口电路、驱动电路和保护电路等功能。
5.外部设备:包括开关、传感器、执行机构和显示器等,用于与PLC 进行通信和控制。
二、PLC的工作原理PLC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输入信号检测、控制程序执行和输出信号控制三个部分。
1.输入信号检测:当外部设备产生信号(如开关按下、传感器检测到物体等),输入模块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输入到PLC中。
PLC通过输入模块将输入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并传输到中央处理器进行处理。
3.输出信号控制:根据中央处理器的控制指令,输出模块将PLC的输出信号转化为外部设备可以接受的信号。
输出信号可以控制执行机构(如电机、气缸等)的运行状态,也可以控制开关、指示灯等设备的状态。
PLC的工作过程是连续循环的,即不断地进行输入信号检测、控制程序执行和输出信号控制。
中央处理器根据程序中设定的扫描时间,定时扫描输入信号和控制条件,从而实现对各种设备和生产线的自动控制和监测。
三、PLC的应用领域PLC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自动化领域,如制造业、电力工业、化工、物流和交通等。
plc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plc的组成及工作原理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组成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构成:输入模块、中央处理单元(CPU)、输出模块和编程终端。
1. 输入模块:输入模块负责将传感器或开关等现场设备的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以供PLC的CPU进行处理。
输入模块通常包含多个输入通道,每个通道可以接收一个输入信号。
2. 中央处理单元(CPU):CPU是PLC的核心部分,负责处理输入信号、执行控制逻辑和生成输出信号。
它包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核心,以及内存、计时器、计数器等功能模块。
3. 输出模块:输出模块负责将CPU生成的数字信号转换成电流、电压或其他形式的输出信号,以驱动执行器或控制设备。
输出模块通常包含多个输出通道,每个通道可以产生一个输出信号。
4. 编程终端:编程终端是PLC的用户界面,用于编写、编辑和调试PLC程序。
它通常包含一个显示屏、键盘和其他输入设备,可以通过它来输入控制逻辑、参数和其他信息。
PLC的工作原理如下:1. 输入信号采集:PLC的输入模块从现场设备(如传感器、开关等)接收输入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
这些数字信号被传送到CPU进行处理。
2. 控制逻辑执行:PLC的CPU根据预先编写的控制程序,对输入信号进行逻辑处理,并执行相应的控制操作。
控制逻辑可以包括布尔运算、计时器、计数器等。
3. 输出信号生成:根据控制逻辑的执行结果,PLC的CPU生成相应的输出信号。
输出信号通过输出模块被转换为相应的电流、电压或其他形式的信号,驱动执行器或控制设备。
4. 控制设备操作:输出信号被传送到执行器或控制设备,将其操作或控制。
这可以包括启动电机、控制阀门、开关灯光等。
通过以上的输入、处理和输出过程,PLC实现了对现场设备的自动化控制。
在运行过程中,PLC能够根据输入信号的变化实时地更新控制逻辑,并根据需要改变输出信号,从而实现对设备的精确控制。
PLC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PLC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一种用于实现工业自动化控制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其组成和工作原理如下。
1.基本组成PLC系统通常由中央处理器CPU、内存模块、输入模块、输出模块和通信模块组成。
-中央处理器(CPU):是PLC系统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控制程序并进行数据处理和逻辑运算。
-内存模块: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数据和中间结果等信息。
-输入模块:负责接收来自外部的传感器、开关等输入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供CPU处理。
-输出模块:负责将CPU处理后的数字信号转换为电流、电压等输出信号,控制执行器、驱动器等执行设备。
-通信模块:用于与其他PLC系统、计算机或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
2.工作原理PLC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五个步骤:扫描输入、执行程序、更新输出、循环扫描和通信。
-扫描输入:将输入模块接收到的外部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存储在内存中。
这些外部信号通常来自传感器、开关等设备,如温度传感器、按钮开关等。
-执行程序:CPU根据存储在内存中的控制程序进行逻辑运算和数据处理。
控制程序通常由用户通过编程语言编写,用于实现控制逻辑和算法。
-更新输出:根据CPU执行程序的结果,将输出信号存储在内存中。
输出模块将内存中的数字信号转换为电流、电压等输出信号,控制执行设备的执行器、驱动器等,如电机、电磁阀等。
-循环扫描:PLC系统以循环的方式不断扫描输入、执行程序和更新输出的过程,实现对工业控制系统的持续监测和控制。
-通信:PLC系统可以通过通信模块与其他PLC系统、计算机或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实现远程监测和控制。
PLC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有一个自动灯控系统,根据光照强度自动控制灯的开关。
传感器将光照强度转换为输入信号,并将其传递给PLC系统的输入模块。
CPU执行存储在内存中的控制程序,判断光照强度是否低于设定值。
如果低于设定值,则CPU更新内存中的输出信号。
PLC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PLC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现代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设备。
它由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模块、通信模块和电源等主要组成部分构成。
PLC通过逻辑程序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根据程序逻辑控制输出信号,以实现对控制对象的控制。
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循环扫描的方式对输入信号进行采集、处理并更新输出信号。
PLC的基本组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CPU(中央处理器):CPU是PLC的核心部件,负责控制整个系统的操作。
它接收输入信号并根据预设的程序逻辑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
2.存储器:PLC中的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数据和操作系统等信息。
其中,程序存储器用于存放用户编写的程序,数据存储器用于存储输入和输出数据,操作系统存储器用于存储操作系统的运行代码。
3.输入/输出模块:输入/输出模块用于将外部信号转换为PLC能识别的电平信号,并将PLC的输出信号转换为可用于控制外部设备的电平信号。
输入模块将外部设备的开关、传感器等输入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出模块将PLC的输出信号转换为电平信号,以驱动外部设备。
4.通信模块:通信模块使PLC能够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例如与上位机、人机界面等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
5.电源:电源为PLC提供所需的电能,确保其正常工作。
PLC的工作原理如下:1.输入信号采集:PLC通过输入模块采集外部设备的输入信号,如传感器、开关等。
输入模块将这些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PLC能识别和处理。
2.逻辑处理:CPU接收到输入信号后,根据预设的程序逻辑进行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PLC可以进行条件判断、逻辑运算、计算等操作,以便生成相应的控制信号。
3.输出信号生成:通过逻辑处理后,CPU将根据程序逻辑生成相应的输出信号。
输出信号可以是开关、继电器等电信号形式。
4.输出信号驱动:输出信号通过输出模块转换为可用于控制外部设备的电平信号,如继电器的开关状态、驱动电机等。
PLC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PLC的结构和工作原理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用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电子设备。
它是一个数字计算机,通过与输入/输出模块和其他设备进行通信,以控制并监视机械、工艺或其他工业过程。
1.CPU(中央处理器单元):是PLC的控制中枢,负责执行用户编程的指令,以确定输出状态。
CPU包括运算部件、寄存器和时钟等。
2.存储器:包括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
程序存储器用于存储用户编写的程序,数据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
这些存储器通常是非易失性的,以确保即使在断电后也能保留数据。
3.输入模块(I/O模块):用于接收外部信号,例如传感器输入,按钮输入等。
输入模块将外部信号转换成数字形式,然后传递给CPU进行处理。
4.输出模块(O模块):用于控制外部设备,例如执行器,驱动器等。
输出模块接收来自CPU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可控制的形式,以便控制外部设备的操作。
5.通信模块: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例如电脑、传感器等。
通信模块可以通过串行端口或以太网端口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PLC的工作原理如下:1. 程序编写:用户使用特定的编程语言(通常是类似于Ladder Diagram的语言)编写PLC程序。
程序包括输入信号检测、逻辑判断、输出控制等指令。
2.程序加载:将编写好的程序加载到PLC的存储器中,以便CPU读取和执行。
3.执行程序:CPU按照程序中指定的顺序读取指令,并根据输入信号的状态进行逻辑判断和运算。
根据程序中的逻辑,通过输出模块控制外部设备的状态。
4.监控:PLC可以通过与计算机或HMI(人机界面)等设备进行连接,以实时监控PLC的运行状态和更改程序,以便通过外部输入变化进行实时控制调整。
5.循环执行:PLC程序常常是一个循环执行的过程,即程序一直在不断地读取输入信号,根据逻辑进行判断和控制输出。
这样可以保持对系统的持续监控和控制。
总结起来,PLC是一种可编程的数字控制设备,通过与输入/输出模块和其他设备进行交互,来控制和监视自动化系统中的机械、工艺或其他工业过程。
PLC组成及工作原理
PLC组成及工作原理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专门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的电子设备。
它由CPU(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模块、输出模块和通信模块等组成。
PLC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输入模块获取外部信号,经过CPU的处理后,再通过输出模块控制外部设备。
一、PLC的组成1. 中央处理器(CPU):是PLC的核心部件,负责控制整个系统的运行。
它接收输入信号,根据程序的逻辑进行处理,并输出控制信号。
2. 存储器:用于存储PLC的程序、数据和系统参数等信息。
存储器包括RAM (随机存储器)和ROM(只读存储器)两部分。
RAM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ROM用于存储固化的系统程序。
3. 输入模块:用于接收外部信号,并将其转换为PLC可识别的信号。
输入模块可以接收各种类型的信号,如开关信号、传感器信号等。
4. 输出模块:用于控制外部设备,将PLC的输出信号转换为可用于驱动外部设备的信号。
输出模块可以控制各种类型的设备,如电机、执行器等。
5. 通信模块:用于PLC与其他设备或系统之间的通信。
通信模块可以实现PLC与计算机、上位机、其他PLC等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通信。
二、PLC的工作原理PLC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输入采集、逻辑处理和输出控制。
1. 输入采集:PLC的输入模块接收外部信号,并将其转换为PLC可识别的信号。
输入信号可以是开关信号、传感器信号等。
输入模块将采集到的信号传输给CPU进行处理。
2. 逻辑处理:CPU根据预先编写的程序进行逻辑处理。
程序包括了各种逻辑判断、计算和控制命令等。
CPU根据程序的逻辑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根据需要进行计算和判断。
3. 输出控制:CPU根据逻辑处理的结果,通过输出模块控制外部设备。
输出模块将CPU输出的信号转换为可用于驱动外部设备的信号,如控制电机的启停、控制执行器的开关等。
PLC的工作原理基于程序控制的思想,通过编写程序实现对工业过程的控制和自动化。
程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从而实现不同的控制功能。
PLC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3)输出部分(以继电器输出型PLC为例)
由在PLC内部且与内部控制电路隔离的输出继电器 的外部动合触点、输出接线端子和外部驱动电路 组成,用于驱动外部负载,输出继电器线圈的通 断状态只能在程序内部用指令驱动。PLC内部控 制电路中有许多输出继电器,每个输出继电器除 了有为内部控制电路提供编程用的任意多个动合、 动断触点外,还为外部负载电路提供了一个实际 的动合触点与外部接线端子相连,驱动外部负载, 负载电路必须由外部电源提供。 问题: 1、梯形图中的常开、常闭触点是现场的物理开关 触点吗? 2、梯形图中的输出线圈是物理线圈吗?
试的程序。
ROM:存放监控程序和用户已调试好的程序。
PLC内存的大小常用RAM构成,为防止电源掉电使RAM 中的信息丢失,常用锂电池做后备保护
3. 输入、输出接口:
采用光电隔离,实现了PLC的内部电路与外部电路的电气 隔离,减小了电磁干扰。
输入接口作用:将按钮、行程开关或传感器等产生的信号, 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入主机。 输出接口作用:将主机向外输出的信号转换成可以驱动外 部执行电路的信号,以便控制接触器线圈等电器通断 电;另外输出电路也使计算机与外部强电隔离。
(2)输出接口电路: 以继电器形式为例 :
压 敏 电 阻
4.电源单元
把外部供应的电源(一般为单相85 ~ 260V 50、60HzAC电源)变换成系统内部各单元 所需的电源(5V和 ±15VDC 电源)。 有的电源单元还向外提供24v隔离直流电源, 可供开关量输入单元连接的现场无源开关 等使用。
(2)内部控制电路:
由用户程序形成,即用软继电器代替硬继 电器的控制逻辑,由梯形图语言编制。梯 形图由触点、线圈或功能方框等构成,画 梯形图时,从左母线开始,经过触点、线 圈(或功能方框)终止于右母线(s7-200 右母线省略)。读梯形图时,可把左母线 看作是提供能量的母线,触点闭合可以使 能流流过,触点断开,阻止能流流过,线 圈代表逻辑输出的结果,实际上,并不存 在这种能流,只是为仿继电器的读法而已。
PLC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PLC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即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专门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它由CPU、输入/输出模块、通信模块、电源模块等各部分组成,采用可编程的存储程序控制方法,通过输入输出接口执行控制任务。
下面将对PLC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PLC的基本结构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负责运算和控制,是PLC的核心部分。
CPU接收输入信号并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输出模块,实现控制功能。
在PLC中,CPU包含了多个子模块,如存储器、定时器/计数器、通信接口等。
2. 输入/输出模块(Input/Output Module):负责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
输入模块将外部传感器或开关的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给CPU进行处理;输出模块则将CPU处理后的信号转换为适合外部执行器或继电器的信号,控制外部设备。
3. 存储器(Memory):存储程序和数据,供CPU读写。
存储器包括程序存储器(Program Memory)和数据存储器(Data Memory),其中程序存储器常用于存储用户编写的程序代码,数据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执行时产生的中间结果或数据。
5. 电源模块(Power Module):提供电源为PLC系统工作。
PLC通常需要接受交流电源供电,并通过电源模块将电压转换为适合PLC内部电路使用的直流电。
PLC的工作原理如下:1.输入信号采集:PLC通过输入模块接收外部传感器或开关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
这些输入信号可能来自各种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或者来自操作员通过按钮开关等输入设备。
2.控制算法执行:PLC的CPU根据用户编写的程序代码执行控制算法。
程序代码主要包括输入信号的检测、逻辑判断、数据计算等控制逻辑。
在执行过程中,PLC可以通过程序存储器中预设的定时器和计数器来控制操作的时间和计数。
PLC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PLC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PLC(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化的电子设备,用于控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设备。
它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是由中央处理器、内存、输入输出模块和编程语言组成的。
PLC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输入输出模块和编程端口。
中央处理器是PLC的核心部件,它负责执行控制程序,并且进行数据处理和决策。
内存主要用于存储PLC的控制程序和数据。
输入输出模块用于接口连接外部设备和PLC,将外部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供PLC处理,并将PLC的输出信号转换为外部设备可接受的信号。
编程端口则用于通过特定的编程语言对PLC进行编程,控制其工作。
PLC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扫描循环的方式。
PLC通过不断重复的扫描循环来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
每个扫描循环包括输入阶段、执行阶段和输出阶段。
在输入阶段,PLC会读取输入模块接口上的信号状态,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其保存在内存中供其他阶段使用。
同时,PLC也会将内存中的输出数据清零,为下一个循环做准备。
在执行阶段,PLC会根据内存中的控制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和决策。
它会根据程序中的逻辑和条件执行相应的操作,例如开关、计算、逻辑控制等。
在执行过程中,PLC还会根据需要从其它部件获取数据,如传感器、计数器等。
在输出阶段,PLC会将处理后的数据转换为输出模块可以处理的信号,然后通过输出模块接口发送给外部设备。
这些输出信号可以用于控制电机、阀门、显示器等各种设备。
除了扫描循环的工作方式之外,PLC还具有许多其他的特点和功能。
例如,PLC能够实现多任务处理,即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它还能够进行错误检测和故障诊断,并通过相应的报警信号来提示问题所在;此外,PLC还可以通过通信接口与其他PLC或上位机进行数据交换和远程监控。
总而言之,PLC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是由中央处理器、内存、输入输出模块和编程语言组成的。
它通过扫描循环的方式不断读取输入信号、执行控制程序,然后将处理后的输出信号发送给外部设备。
plc基本结构及原理
plc基本结构及原理plc基本结构及原理PLC的基本组成可分为两大部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一、硬件系统:(一)CPU 运算和控制中心:起“心脏”作用。
1、当从编程器输入的程序存入到用户程序存储器中,然后CPU根据系统所赋予的功能(系统程序存储器的解释编译程序),把用户程序翻译成PLC内部所认可的用户编译程序。
2、输入状态和输入信息从输入接口输进,CPU 将之存入工作数据存储器中或输入映像寄存器。
然后由CPU把数据和程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把结果存入输出映像寄存器或工作数据存储器中,然后输出到输出接口、控制外部驱动器。
3、组成: CPU由控制器、运算器和寄存器组成。
这些电路集成在一个芯片上。
CPU通过地址总线、数据总线与I/O接口电路相连接。
(二)存储器具有记忆功能的半导体电路。
分为系统程序存储器和用户存储器。
1、系统程序存储器用以存放系统程序,包括管理程序,监控程序以及对用户程序做编译处理的解释编译程序。
由只读存储器、ROM组成。
厂家使用的,内容不可更改,断电不消失。
2、用户存储器: 分为用户程序存储区和工作数据存储区。
由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组成。
用户使用的。
断电内容消失。
常用高效的锂电池作为后备电源,寿命一般为3~5 年。
(三)输入/输出(I/O )模块输入输出模块简称I/O模块,相当于人的眼睛、跺、鼻子手、脚是联系外部信息和大脑(CPU )的桥梁。
1、输入接口:光电耦合器由两个发光二极度管和光电三极管组成。
发光二极管:在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加上变化的电信号,发光二极管就产生与输入信号变化规律相同的光信号。
光电三极管:在光信号的照射下导通,导通程度与光信号的强弱有关。
在光电耦合器的线性工作区内,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有线性关系。
输入接口电路工作过程:当开关合上,二极管发光,然后三极管在光的照射下导通,向内部电路输入信号。
当开关断开,二极管不发光,三极管不导通。
向内部电路输入信号。
也就是通过输入接口电路把外部的开关信号转化成PLC内部所能接受的数字信号。
plc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plc的结构与工作原理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设备,其主要功能是根据预先编制的程序来实现对工业过程的控制。
PLC的结构可以分为输入/输出(I/O)模块、中央处理器(CPU)和存储器三个主要部分。
下面将详细介绍PLC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 输入/输出(I/O)模块:PLC的输入/输出模块用于连接外部设备与PLC系统,负责将外部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入给CPU,或将数字信号输出给外部设备。
其中输入模块用于接收外部传感器等设备发送的信号,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给CPU;输出模块则将CPU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为合适的电信号,用于控制执行器等外部设备。
2. 中央处理器(CPU):PLC的中央处理器是PLC系统的核心,负责执行用户编写的程序,并根据程序的逻辑进行数据处理和控制操作。
CPU中包含着PLC的主控单元、时序控制单元和计算单元等核心模块。
主控单元负责控制PLC的整体运行,并识别输入信号的状态,根据编写的程序进行运算和逻辑控制。
时序控制单元则负责控制和同步系统中的各种时序动作。
计算单元负责进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数据传输等操作。
3. 存储器:PLC的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用户编写的程序、数据和系统参数等信息。
存储器可以分为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两种类型,ROM中存储的是固化的系统程序和功能块程序,而RAM用于存储程序的执行过程中产生的临时数据和计算结果。
PLC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循环扫描的方式来执行用户编写的程序。
工作周期开始时,PLC系统会从I/O模块读取输入信号的状态,并将这些状态传递给CPU进行处理。
CPU根据预先编写的程序进行逻辑判断和数据处理,并相应地输出信号到输出模块。
输出模块将CPU输出的信号转换为适当的电信号,并发送给外部设备进行控制操作。
在每个工作周期结束时,PLC系统会检测输入信号状态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则重新开始下一个周期的工作。
通过不断循环扫描的方式,PLC可以实现对工业过程的持续监控和控制。
PLC组成及工作原理
PLC组成及工作原理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专门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它由中央处理器、输入输出模块、存储器和通信模块等组成,通过编程控制各种工业设备的运行。
一、PLC的组成1. 中央处理器(CPU):PLC的核心部件,负责控制和执行程序。
CPU通常由控制逻辑处理器和存储器组成,可以执行逻辑运算、算术运算和数据传输等操作。
2. 输入模块:用于将外部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供CPU处理。
常见的输入模块包括开关量输入模块、模拟量输入模块等。
3. 输出模块:用于将CPU处理后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控制信号,控制外部设备的运行。
常见的输出模块包括继电器输出模块、模拟量输出模块等。
4.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数据和中间结果。
存储器通常分为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和ROM(只读存储器)两种类型。
5. 通信模块:用于PLC与其他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通信模块可以实现PLC与上位机、其他PLC或外部设备的联网控制。
二、PLC的工作原理PLC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 输入信号采集:PLC通过输入模块采集外部设备的信号,如传感器信号、按钮信号等。
输入模块将这些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供CPU处理。
2. 程序执行:CPU根据预先编写的程序进行逻辑运算、算术运算和数据传输等操作。
程序可以通过编程软件进行编写,常用的编程语言有ladder图、指令表、SFC图等。
3. 输出信号生成:CPU根据程序的执行结果,将处理后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控制信号。
输出模块接收这些信号,并将其转换为外部设备可以识别的信号,如继电器信号、模拟量信号等。
4. 控制外部设备:输出信号经过输出模块后,通过继电器、电磁阀、电机等外部设备进行控制。
PLC可以实现对各种工业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如生产线的启停控制、温度的调节控制等。
5. 监控与反馈:PLC可以监控外部设备的运行状态,并通过输入模块采集反馈信号。
PLC组成及工作原理
PLC组成及工作原理一、PLC的组成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专门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电子设备。
它由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1. CPU(中央处理器):负责执行程序和控制逻辑,是PLC的核心部件。
2. 存储器:包括存储程序和数据的ROM(只读存储器)和RAM(随机存储器)。
3. 输入模块:用于接收外部信号,如开关、传感器等,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供CPU处理。
4. 输出模块:用于将CPU处理后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控制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如继电器、电机等。
5. 通信模块: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如上位机、HMI(人机界面)等。
6. 电源模块:为PLC提供稳定的电源供电。
二、PLC的工作原理PLC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1. 扫描输入:PLC首先扫描所有的输入模块,读取外部信号的状态,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
2. 执行程序:CPU根据预先编写的程序,对输入信号进行逻辑处理,包括判断、计算等。
3. 更新输出:CPU根据程序的执行结果,更新输出模块的状态,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控制信号。
4. 控制执行机构:输出模块将控制信号传递给执行机构,如继电器、电机等,控制其工作状态。
5. 循环扫描:PLC会不断地进行上述步骤,以保持对系统的持续控制。
三、PLC的优势和应用领域PLC相比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灵活性:PLC的程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实现灵活的控制策略。
2. 可编程性:PLC可以通过编写程序实现各种复杂的控制逻辑,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3. 高可靠性:PLC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减少了由于电磁干扰、接触不良等引起的故障。
4. 易于维护:PLC的程序可以备份和恢复,故障排除和维护更加方便。
PLC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领域:1. 工业生产线:PLC可用于控制机械设备、输送线、装配线等,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2. 电力系统:PLC可用于电力设备的监控与控制,如变电站、发电厂等。
PLC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P L C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1)系统程序存储器PLC系统程序决定了PLC的基本功能,该部分程序由PLC制造厂家编写并固化在系统程序存储器中,主要有系统管理程序、用户指令解释程序和功能程序与系统程序调用等部分。
系统管理程序主要控制PLC的运行,使PLC按正确的次序工作;用户指令解释程序将PLC的用户指令转换为机器语言指令,传输到CPU内执行;功能程序与系统程序调用则负责调用不同的功能子程序及其管理程序。
系统程序属于需长期保存的重要数据,所以其存储器采用ROM或EPROM。
ROM是只读存储器,该存储器只能读出内容,不能写入内容,ROM具有非易失性,即电源断开后仍能保存已存储的内容。
EPEROM为可电擦除只读存储器,须用紫外线照射芯片上的透镜窗口才能擦除已写入内容,可电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还有E2PROM、FLASH等。
2)用户程序存储器用户程序存储器用于存放用户载入的PLC应用程序,载入初期的用户程序因需修改与调试,所以称为用户调试程序,存放在可以随机读写操作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内以方便用户修改与调试。
通过修改与调试后的程序称为用户执行程序,由于不需要再作修改与调试,所以用户执行程序就被固化到EPROM内长期使用。
3)数据存储器PLC运行过程中需生成或调用中间结果数据(如输入/输出元件的状态数据、定时器、计数器的预置值和当前值等)和组态数据(如输入输出组态、设置输入滤波、脉冲捕捉、输出表配置、定义存储区保持范围、模拟电位器设置、高速计数器配置、高速脉冲输出配置、通信组态等),这类数据存放在工作数据存储器中,由于工作数据与组态数据不断变化,且不需要长期保存,所以采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RAM是一种高密度、低功耗的半导体存储器,可用锂电池作为备用电源,一旦断电就可通过锂电池供电,保持RAM中的内容。
3. 接口输入输出接口是PLC与工业现场控制或检测元件和执行元件连接的接口电路。
plc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plc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plc的基本组成可分为两大部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是指组成PLC的全部物理电子电路,其中主要有:中心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Input/Output)接口、通信接口、编程器和电源等部分,此外还有扩展设备和EPROM的读写板和打印机等选配的设备。
为了维护、修理的便利,很多PLC采纳模块结构。
由中心处理器、存储器组成主控模块,输入单元组成输入模块,输出单元组成输出模块,三者通过专用总线构成主机,并由电源模块集中对其供应电能。
编程器可采纳袖珍式编程器,也可采纳安装有特地plc编程软件的通用计算机,通过编程口对PLC进行编程。
软件系统是指管理、掌握、使用PLC,确保PLC正常工作的一整套程序。
这些程序有的来自PLC生产厂家,也有的来自用户。
一般称前者为系统程序,后者为用户程序。
系统程序是指掌握和完成PLC各种功能的程序,侧重于管理PLC的各种资源、掌握和协调各硬件的正常动作及关系,以便充分发挥整个可编程掌握器的使用效率,便利广阔用户的直接使用。
用户程序是指使用者依据生产工艺要求编写的掌握程序,它侧重于应用,以及输入、输出之间的规律掌握关系。
PLC等效电路中的继电器并不是实际的物理继电器,它实质上是存储器单元的一个“位”寄存器。
“位”寄存器的状态为“1”时,相当于继电器接通;“位”寄存器的状态为“0”时,则相当于继电器断开。
因此,称这些继电器为“软继电器”。
PLC是采纳“挨次扫描,不断循环”的方式进行工作的,即在PLC运行时,CPU依据用户按掌握要求事先编制好并保存于用户程序存储器中的程序,按指令步序号(或地址号)作周期性循环扫描,如无跳转指令,则从第一条指令开头逐条挨次执行用户程序,直至程序结束,然后重新返回第一条指令,开头下一轮新的扫描。
在每次扫描过程中,还要完成对输入信号的采样和对输出状态的刷新等工作。
PLC的一个扫描周期必需经过输入采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三个阶段及其他一些帮助阶段,其中的输入采样和输出刷新在有的场合也称为I/O刷新。
PLC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PLC的构成及工作原理PLC,即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一种数字化电子设备,用于控制自动化工程中的各种电气设备。
它由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I/O)模块、存储器和通信模块等组成。
下面将详细介绍PLC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一、PLC的构成1.中央处理器(CPU):是PLC的核心组件,负责处理和执行控制系统的程序。
它包括控制算法、数据处理和通信功能。
CPU执行程序的速度和性能决定了PLC的运行效率和响应速度。
2.输入/输出(I/O)模块:用于连接输入和输出信号,将外部信号转换成PLC可以读取和处理的电子信号。
输入模块将各种传感器、开关和按钮等的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出模块将数字信号转换成电气或电子信号,控制执行器(如电磁阀、电机等)的运行。
3.存储器:PLC中的存储器分为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两种。
-程序存储器:存储用户程序,包括输入/输出配置、逻辑控制程序等。
常见的PLC编程语言有梯形图(Ladder Diagram)、功能块图(Function Block Diagram)、指令表(Instruction List)等。
-数据存储器:存储PLC运行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数据,如输出信号状态、计数器值、定时器值等。
数据存储器可以在程序中进行读写操作。
4.通信模块:用于与其他设备或者工控系统进行通信,实现数据交换和集中控制。
通信模块通常具备串行通信接口(如RS232、RS485等)和以太网接口。
二、PLC的工作原理PLC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输入信号检测、逻辑处理、输出信号产生和通信。
1.输入信号检测:PLC通过输入模块接收外部信号,并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
输入模块对输入信号进行零点检测和滤波处理,确保可靠性和稳定性。
2.逻辑处理:PLC中的中央处理器(CPU)根据编程程序中的逻辑规则和算法,对输入信号进行逻辑处理和判断。
例如,通过梯形图编程语言可以实现与、或、非等逻辑运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PLC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教学课题: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教学目的:1.熟悉PLC的结构组成、部等效电路;2.理解掌握PLC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过程教学重点: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和工作过程教学难点: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及容:{导入}要实现PLC的控制需要:输入设备、输出设备、PLC硬件和软件(控制程序)。
一、PLC的基本组成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多种多样,但其组成的一般原理基本相同,都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结构,其功能的实现不仅基于硬件的作用,更要靠软件的支持,实际上可编程控制器就是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计算机。
Memorizer(RAM,ROM), it is the memory devices of the PLC and used to store programs and data.(一)PLC的硬件结构CPU)——控制器的核心(RAM、ROM)输入、输出部件(I/O部件)——连接现场设备与CPU之间的接口电路电源部件——为PLC部电路提供能源整体结构的PLC——四部分装在同一机壳模块式结构的PLC——各部件独立封装,称为模块,通过机架和总线连接而成I/O的能力可按用户的需要进行扩展和组合(扩展机)另外,还必须有编程器——将用户程序写进规定的存储器1.中央控制处理单元(CPU)可编程控制器中常用的CPU主要采用通用微处理器、单片机和双极型位片式微处理器三种类型。
通用微处理器有8080、8086、80286、80386等;单片机有8031、8096等;位片式微处理器的AM2900、AM2903等。
FX2可编程控制器使用的微处理器是16位的8096单片机。
2.存储器可编程控制器配有两种存储器:系统存储器和用户存储器。
图1 PLC硬件结构系统存储器:存放系统管理程序,用只读存储器实现。
用户存储器:存放用户编制的控制程序,一般用RAM实现或固化到只读存储器中。
3.输入输出接口作用:连接用户输入输出设备和PLC控制器,将各输入信号转换成PLC标准电平供PLC处理,再将处理好的输出信号转换成用户设备所要求的信号驱动外部负载。
对输入输出接口的要求: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对各类输入输出信号(开关量、模拟量、直流量、交流量)的匹配能力。
PLC输入输出接口的类型:模拟量输入输出接口、开关量输入输出接口(直流、交流及交直流)。
用户应根据输入输出信号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输入输出接口。
①开关量输入接口电路各种输入接口均采取了抗干扰措施。
如带有光耦合器隔离使PLC与外部输入信号进行隔离;并设有RC滤波器,用以消除输入触点的抖动和外部噪声干扰。
通常有三种类型:直流(12∽24)V输入、交流(100∽120)V输入与交流(200∽240)V 输入和交直流(12∽24)V输入。
直流输入模块的电源一般由机24v电源提供,输入信号接通时输入电流一般小于10mA;交流输入模块的电源一般由用户提供。
②开关量输出接口电路有三种形式,即继电器输出、晶体管输出和晶闸管输出。
开关量输出端的负载电源一般由用户提供,输出电流一般不超过2A。
开关量输出端的负载电源一般由用户提供,输出电流一般不超过2A。
输出端子的两种接法:●隔离式输出各自独立,无公共点:各输出端子各自形成独立回路。
●汇点式全部输入点(输出点)共用一个公共点。
或者将输入点(输出点)分成几组,组各点共用一个公共点。
各组的公共点之间相互隔离。
组的各点必须使用同一电压类型和同一电压等级,各组可使用不同电压类型和等级的负载。
4.电源PLC的供电电源一般是市电,也有用直流24V电源供电的。
5.外围设备:编程器、打印机、演示板等利用编程器可将用户程序输入PLC的存储器,还可以用编程器检查程序、修改程序;利用编程器还可以监视PLC的工作状态。
6.用户输入输出设备:用户输入器件有控制开关和检测元件,即各种开关、按钮、传感器等;用户输出设备主要有接触器、电磁阀、指示灯等。
(二)PLC的软件结构在可编程控制器中,PLC的软件分为两大部分:1.系统监控程序:用于控制可编程控制器本身的运行。
主要由管理程序、用户指令解释程序和标准程序模块,系统调用。
2.用户程序:它是由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者编制的,用于控制被控装置的运行。
二、PLC的部等效电路以两台电机的启动为例:●PLC的输入端:用户输入设备-------输入端子(I接口)●PLC的输出端:PLC部--------输出端子(O接口)--------用户输出设备●部控制(梯形图)可视为由继电器、接触器等组成的等效电路●输入COM端是机电源24V的负极端,输出COM端接用户负载电源。
三、工作原理(一)基本工作模式:PLC有运行模式和停止模式。
1.运行模式:分为部处理、通信操作、输入处理、程序执行、输出处理五个阶段。
2. 停止模式当处于停止工作模式时,PLC只进行部处理和通信服务等容。
(二)PLC工作过程:(1)部处理阶段:在此阶段,PLC检查CPU模块的硬件是否正常,复位监视定时器,以及完成一些其它部工作。
(2)通信服务阶段在此阶段,PLC与一些智能模块通信、响应编程器键入的命令,更新编程器的显示容等,当PLC处于停状态时,只进行容处理和通信操作等容。
(3)输入处理阶段输入处理也叫输入采样。
在此阶段顺序读取所有输入端子的通断状态,并将所读取的信息存到输入映象寄存器中,此时,输入映像寄存器被刷新。
(4)程序处理阶段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步序,对梯形图程序进行逐句扫描并根据采样到输入映像寄存器中的结果进行逻辑运算,运算结果再存入有关映像寄存器中。
但遇到程序跳转指令,则根据跳转条件是否满足来决定程序的跳转地址。
(5)输出刷新阶段程序处理完毕后,将所有输出映象寄存器中各点的状态,转存到输出锁存器中,再通过输出端驱动外部负载。
在运行模式下,PLC按上述五个阶段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工作,称为循环扫描工作方式。
(三)PLC工作方式与特点:集中采样、集中输出、周期性循环扫描,“串行”工作方式1.扫描周期:PLC 的工作方式是一个不断循环的顺序扫描工作方式。
每一次扫描所用的时间称为扫描周期或工作周期。
PLC 运行正常时,扫描周期的长短与CPU 的运算速度有关,与I/O 点的情况有关,与用户应用程序的长短及编程情况等均有关。
通常用PLC 执行1K 指令所需时间来说明其扫描速度( 一般1~10ms/K) 。
2.输出滞后:指从PLC的外部输入信号发生变化至它所控制的外部输出信号发生变化的时间间隔。
一般为几十—100ms.引起输出滞后的因素:输入模块的滤波时间、输出模块的滞后时间、扫描方式引起的滞后。
3. 由于PLC是集中采样,在程序处理阶段即使输入发生了变化,输入映象寄存器中的容也不会变化,要到下一周期的输入采样阶段才会改变。
4. 由于PLC是串行工作,所以PLC的运行结果与梯形图程序的顺序有关。
这与继电器控制系统“并行”工作有质的区别。
避免了触点的临界竞争,减少繁琐的联锁电路。
四、FX系列可编程控制器三菱公司的PLC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产品。
小型机FX2N是近几年推出的高功能整体式小型机。
FX系列PLC具有庞大的家族。
基本单元(主机)有FX0、FX0S、FX ON、FX1、FX2、FX2C、FX1S、FX2N、FX2NC9个系列。
每个系列又有14、16、32、48、64、80、128点等不同输入输出点数的机型,每个系列还有继电器输出、晶体管输出、晶闸管输出三种输出形式。
1.FX系列PLC型号的含义FX系列可编程控制器型号命名的基本格式为:说明:系列序号:0,0S,0N,1,2,2C,1S,2N,2NC。
I/O总点数:14~256。
单元类型:M-----基本单元;E----输入输出混合扩展模块;EX----输入专用扩展模块;EY---输出专用扩展模块;输出形式:R-----继电器输出;T----晶体管输出;S-----晶闸管输出特殊品种区别:D-----DC电源,DC输入;AI---AC电源,AC输入;H-----大电流输出扩展模块(1A/1点);V----立式端子排的扩展模块;C-----接插口输入输出方式;F----输入滤波器1ms的扩展模块;L-----TTL输入型扩展模块;S------独立端子(无公共端)扩展模块。
例如:FX2N---32MRD含义是:FX2N系列,输入输出总点数为32点,继电器输出、DC电源,DC输入的基本单元。
2.主要性能指标(1)硬件指标:硬件指标包括一般指标、输入特性和输出特性。
(2)软件指标:软件指标包括运行方式、速度、程序容量、元件种类和数量、指令类型等。
3.FX系列PLC的一般技术指标FX系列PLC的一般技术指标包括基本性能指标、输入技术指标及输出技术指标,如下表:表1 FX系列PLC的基本性能指标表2 FX系列PLC的输入技术指标表3 FX系列PLC的输出技术指标五、思考及作业:1.PLC 的硬件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2.CPU模块由哪几部分组成?3.开关量输入输出接口有哪几种类型?4.简述PLC的扫描周期。
引起PLC输出滞后响应的因素有哪些?5.PLC运行模式下的工作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6.PLC的工作特点有哪些?为什么说PLC的运行结果与梯形图程序的顺序有关?7.FX-----4EYSAI含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