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育美好的人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培育美好的人性(节选)

李辛甫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做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有新教师来校任教,他总会给他们写这样一封信: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从集中营生还的校长,我曾亲眼见到人眼所不应见到的情况:那些毒气室是由学有所长的工程师修建的,那些妇女是被知识渊博的医生们毒死的,那些儿童是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的。所以我怀疑教育的作用。

我对你们唯一的请求是:请回到教育的根本,帮助你们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不应造就学识渊博的怪物,或多才多艺的变态狂,或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我始终相信,只有在使孩子们更具有人性之后,读书、写字和算术的能力才具有价值。

是的,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和价值追求,所以,我时常告诫自己,也告诫我的同行者:激活、培育、守护美好人性,是基础教育最核心、最崇高的价值使命和哲学境界。这个认知,是我追求的理想教育、实践教育理想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一、我所理解的“美好人性教育”

这里所说的“人性”既非上天所赐,也非与生俱来,它是人类长期积淀的、某一集体的深层心理结构,存在于有血有肉的个体之躯。

“美好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三合为一”的整体,其核心内容为科学理性、人文情怀与艺术精神。

“美好人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对个体的人性施加影响的教育实践,是具体化、个性化的素质教育。它对人的品性、人的综合素质的高度关注,对开发人的自然潜能、社会潜能与精神潜能的高度关注,对促进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有机统一的高度关注等,与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是相契合的。可以说,着眼于人的认知素养、伦理素养和审美素养的整体提升,彰显人性的光辉,是培育美好人性的终极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在基础教育阶段,“美好人性教育”包含从低到高、相互联系、相互融合三方面内容:一是助学生成人。即教给学生人之为人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形成人之

为人应具备的基本思想、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二是教学生做人。即教给学生处理好自己与自己、与社会、与组织、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好知、情、意三者的关系,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三是促美好人性的形成。在激活自然潜能的基础上,培育人的社会潜能,着力开发人的精神潜能——理性的精神、反思性自我意识、审美追求和人类高级情感的形成。这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当学生以审美为生活的最高境界,他们就会把美好人性的修炼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他们的精神之花就会开得无比绚丽多彩。

“美好人性教育”有几个重要特征——

一是以人为本——激活自我意识。这里的人不仅指个体,也包含群体。尊重与维护人的发展、人的尊严、人的自由,是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培育美好人性的价值追求。

二是崇尚理性——自然的人化。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实现人的自然性向社会性的转化。在认知领域,它表现为思维更高级,逻辑更严密;在伦理领域,他表现为感性中有理性,自我中有他人,自由中有规范;在情感领域,他表现为超生物需要的产生:性欲升华为爱情,自然感官升华为审美感官……这样,人才有可能克制和战胜欲望的困扰、生活的烦恼、非理性的泛滥,显示出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光辉。

三是实现超越——人的自然化。教育更崇高的使命在于帮助学生实现从一般的社会性向精神性的转化,使其摆脱现实的、功利的羁绊与奴役,将社会规范视为自身内在的需要,进而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让学生做精神的贵族,培育学生高远的理想情怀、高贵的精神气质、高度的科学理性、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生活情趣,是“美好人性教育”的核心所在。这种对人的精神性的高度关照,是使人回归其本然状态的一种努力,即人的自然化的过程。

二、实施“美好人性教育”的基本路径

如前所述,美好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有机整合,是认知领域、伦理领域和情感领域高度统一的结果,任何一方面的缺失、偏移都会带来人性的扭曲。有科学知识未必有科学精神,有人文知识、科学技能未必有人文情怀。因此,坚持科学理性、人文情怀与艺术精神并重,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素质的转换,是“美好人性教育”的基本路径有:价值引领,弘扬国粹,放眼

世界,改造心理,人格熏陶。

1.价值引领

人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如果漠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缺乏对社会责任和社会道义的担当,其精神世界就会成为真空,这不仅是个人的危机,更是社会的危机。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学生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意识,是当代教育的迫切任务,也是“美好人性”的首选内容。

如何让一种正确的、能契合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价值观进入学生的心灵?我认为,通俗易懂又有标志意义的“语录”易为大众所记忆与认同,有利于“大众化”,更有利于“化大众”。所以,学校根据“和谐、公正、仁爱、共享”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培育学生美好人性的核心思想简化为“善良、大气、理性、高贵”这一培养目标,并进一步把它融化到校训(怀文抱质、自强不息)、澄中格言、课程建设和主题教育活动中,以此教化学生、感化学生和影响学生,使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学生行为选择的道德标准,成为美好人性中最核心的价值品质。

2.弘扬国粹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数千载的思想基础,也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因此,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夯实学生的精神之基,让学生具备一双“外视”的眼睛,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取舍,具备一双“内视”的眼睛,能够认清自己、省察内心,是“美好人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那么,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那些人文精粹特别有助于我们培育学生的美好人性呢?

一是强调“人的自觉”。孟子、荀子等提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于其有道德自觉,即知道“我是谁”、“我该做什么”、“我怎样做更好”。这在儒家经典中表现的特别突出。

二是坚守人格尊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等名言告诉我们,人的尊严就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此类论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不胜枚举。维护生命的尊严、坚守独立人格是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取向。

三是追求精神享受。孔子自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孟子的所谓“大丈夫”、庄子的所谓“至人”都有其高尚的精神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