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育美好的人性

合集下载

教育:培育美好人性

教育:培育美好人性

改造 文化心理首先是价值观 的改变 . 即如何 正
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物理与精神 的关 系 、 生 命 与尊严 的关系 。 在社会 流行 的个 人本 位 、 人 现 个 权利和 自我 中心 、 个性张扬 已经 背离了“ 个人本位”
教 育 要 追 求 什 么 , 们 的 学 校 在 社 会 上 扮 演着 什 么 我
培 育美好 的人性 , 出的是 “ ” 这里 的人不 突 人 。
仅仅 指个体 , 还包含群体 , 以保护人 的发展 、 的 所 人
尊严 、 人的 自由, 是教育体现 以人为本 的具体落实 。 维护 人 的发展 、 的 自由、 的尊严 也是培 育美好 人 人 人性 的价值追求 。
外 的另一种教 育 . 而是素 质教 育的具体 化 , 素质 在
教育 中处于核心地位。 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
( )以人 为 本— — 激 活 自我 意 识 一
澄潭 中学 的快 速发 展并 不等于 我们 已把 握 了 教育规律 。在探索 和实践美好人性教育 的历程 中 , 我们一直 在思考 : 教育是什么 , 教育为什 么 , 我们的
现实 的人性是 人的 自然属性 、 社会属性和精神 属性 合三 为一 的整合 体 。 教育 的重要 使命 , 就是实 现 人的 自然 性 向社会 性转化 。 在认识 领域 , 思维更
高级 , 逻辑更严密 ; 在伦理领域 , 表现为感性 中有理
美好 人性教 育是 一种有 目的地 对个体 人性 施

■ 目 ●1
采访 、 记录 , 选取 了浙江省 3位名校 长的发言稿 , 从不 同的角度呈现 浙江省名校长 的办学思想 与
理念。 ‘

墙 美
-_ 襻 _

美育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

美育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教育美无处不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是人们对生活的向往。

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引发了社会、专家的讨论。

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这里也冒昧的浅谈一下自己不成熟的见解: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我们的审美标准和底线在报警了。

现代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在大打折扣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在退色。

无数人在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提高学生审美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不可分的,美的特征之一就是动人性,就是能感动人、打动人,不能动人,就没有美,也不会有美育。

只有做到了“真、善、美”才能保证美育的动人性,纯洁性,审美素养是脱俗的、是没有公利性的,、是纯粹的、高尚的,人文素养是入世的、为民的。

人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

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

外表的美,是经不起风雨的、是坛花一现、是没有灵魂的,而内在美是一种修为,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供养。

所以只有培养具有审美素养的人、即培育以纯洁、高尚、先进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利人和为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改进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呢?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必须服务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而提高人文素养又是提高学生审美的必经之路。

改进美育教学要以感动人性的课堂教学、生活体验来体现“真、善、美”。

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

美的教育本来就是在情感世界里寻找记忆,让个体的情感与心灵发生碰撞而产生灵魂的火花来修炼个体。

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的效果是“煽情而动”或者说是“动之以情”。

美育是教师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或心灵世界的捷径。

美育无处不在,所以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应是富有动人的情感的,而非单纯的技巧和知识。

教育与人性问题的再思考

教育与人性问题的再思考

教育与人性问题的再思考作者:孙燕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36期摘要:人性问题的研究是教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人性的内在矛盾是教育存在的必要前提,人性的可塑性、生成性决定了教育的可能性和长期性。

而教育过程是以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四要素為基础而展开,忽视生命的教师、脱离生活的教育内容和物质生产的教育方式是教育过程中人性阙失的主要方面。

尊重教师的生命性,培育富有人性的教师;凸显教育的人性目标,弱化教育内容的功利性取向;改进教育方式,营造人性化的教育氛围是教育中人性回归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教育;人性;教育过程对于人性的认识和理解,贯穿于所有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实践活动中,而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主体也是人,对人性的看法直接影响人们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也直接影响人们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选择。

本文从探讨人性、教育的内涵及其关系的基本问题入手,基于教育过程要素的角度反思现代教育过程中人性的阙失,并对教育中人性回归的策略进行思考。

一、教育与人性及其关系的再思考1、教育的内涵古今中外,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几乎每一个教育家都会用不同的方式和立场给“教育”定义。

最初对教育一词的理解是将其分开的,“教”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知识教育,育则相当于德育,教育则可以理解为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善,手段是模仿[];但无论从辞源上或中外教育家,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和《教育大辞典》对教育解释,其基本蕴意为,教育以培养人为目的,通过“培养人的活动而作用于社会”,它的基本职能是通过人类已有文明的传递,促使受教育者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能力较低到能力较高,从一个出生时软弱无知的个体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这意味着,教育需要关注“育人”和“成人”。

首先需清楚人是什么样子的,人应该成为什么样子的问题,即为人性论的基本问题,因此人性问题的研究是教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以“美好教育”与“美好学校”的双向互塑与彼此成就

以“美好教育”与“美好学校”的双向互塑与彼此成就

以“美好教育”与“美好学校”的双向互塑与彼此成就作者:唐斌彬曾崇州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23年第09期【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以“美好教育”为核心价值理念,既形成了以理念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独特模式,又推动了以“名校+薄弱校”的教育集团优质均衡发展,整体提高区域教育水平。

【关键词】美好教育美好学校双向互塑二次发展一、“美好教育”理念引领龙外美好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么,怎样以有特色、有创造的校本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呢?龙岗区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龙外”)用“美好教育”交出了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好的教育理念是一种生产力。

2013年,龙外正式成立,这是一所为配合龙岗产业转型的高端学校。

作为创校校长,唐文红将自己于2010年首提并在实践中予以验证的“美好教育”理念带到了龙外,并重新设计了“美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让它与师生追求、城区定位相匹配。

“美好教育”就此在龙外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美好龙外”也迅速成为全市知名的品牌学校。

与此同时,“美好教育”理念在龙外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实践策略更加多维。

随着2019年以龙外本部为核心校区的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的挂牌成立,“美好教育”理念先后成功嫁接到了6个集团成员校,为新办校和在办校的“二次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美好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和精髓,得到了更深、更稳、更广的发展。

这种共生共存與双向互塑,直接促使了“美好教育”与“美好龙外”的彼此成就与双向互望。

在实践层面,“美好教育”理念对龙外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营造美好文化引领生命的崇高美。

教育学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练习题一、填空题1.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教育到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过程。

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克伯屈。

3. 是以教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4.梅伊曼、拉伊是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二、判断题1.从词源上分析,中文中的“教育”一词的意思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培养,强调外塑。

2.从词源上分析,西文中的“教育”一词含有“内发”、“启发”之意。

3.自然界、动物界对人的影响不能称之为教育。

4.师傅带徒弟,师傅什么也没教,但徒弟很机灵,在看师傅做的过程中学到了师傅的技艺,这也是教育。

5.纯粹的身体影响不能称之为教育。

6.教人偷盗、教人诈骗、教人说谎,也是教育。

7.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有目的实现的功能,而隐性功能则是主观愿望之外产生的意外结果。

8.工具论认为教育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工具而存在的。

9.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指教育促进社会的进步。

10.布鲁纳是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三、单项选择题1.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日常生活中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这是哪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A.神话起源论B.心理起源论C.生物起源论D.劳动起源论2. 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这是哪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A.神话起源论B.心理起源论C.生物起源论D.劳动起源论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A.勒图尔诺B.达尔文C.沛西·能D.孟禄4.原始社会的教育处于()阶段。

A.非形式化教育B. 形式化教育C.制度化教育D.现代化教育5.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处于()阶段。

A.非形式化教育B.形式化教育C.制度化教育D.现代化教育6.将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的依据是:()A.教育作用的对象B.教育作用的性质C.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D.教育作用的内容7.()将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

A.默顿B. 柴野昌山C.吴康宁D.杜威8.在教育史上,意味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被看成是近代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的是:()A.《大教学论》B.《师说》C.《教育漫话》D.《爱弥尔》9.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莫基人”的人是:()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拉伊10.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D.《爱弥尔》11.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赫尔巴特的:()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与文化》D.《设计教学法》12.教育家洛克重要的教育代表作是:()A.《教育漫话》B.《国家教育论》C.《教育论》D.《世界图解》13.强调以实验的方式研究教育问题的教育学流派是()A.实用主义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14.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观点的教育学流派是:()A.实用主义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15.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练习题一、填空题1.理论将教育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途径。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寒假期间,我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受到了极大的启迪。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讲述的都是他曾经亲身经历过的小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引发读者不同的思考。

“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

把孩子们当做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

〞寥寥几句就把教育这个深奥的概念阐释出来,简单而易接受,是啊,教育就是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深刻地感觉到我们要做幸福教师。

幸福感从何而来,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幸福、快乐地活着,其实要真正地寻找幸福,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自己深刻地找寻了原因:主要看自己的心态,教师的幸福是一种心态,一种健康的心态。

当我们走进教室时面对的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个个美好的期待;从工作压力来看,让生佩服,让家长欣慰;从工资待遇来看,我们一点不比机关干部少;从社会地位来看,我们在社会上享受的别人赞许的目光……所有的这些有什么理由我们不幸福呢?我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思自己这么多年的教育工作称职吗?否也。

静下心来教书,这几个字谈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坚持再坚持。

我缺的就是耐心,当我们面对孩子没有耐心时,不妨想想此时面对你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什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不妨试着改变自己的态度。

用一颗慈祥的心去对待我们的每一个孩子。

把自己的学生当成最真诚的朋友,我们面对孩子时就不能静下心来,容易冲动,主要取决于心态,我们把学生看作“花仙子〞,学生就会无忧无虑地生活学习,自己也会生活在快乐的境界里,反之把学生看作“仙人掌〞,我们也会生活在恐怖的境界里,所以教师的心态,完全掌控于学生的心态,要用自己的爱,感化学生,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才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用美好教育成就教育美好

用美好教育成就教育美好

用美好教育成就教育美好作者:唐文红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7年第19期本着“教育美好”的信仰和情怀,追求“教育,让生命更美好”的理想和目标,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通过对美好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使学校在教育美好的追梦路上屡创佳绩。

一、美好理念:体现教育本质追求“美好”是人及教育的本质追求,是一种诗意、理想的教育境界和生命境界。

美好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生命规律,以爱为底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更关注学生的心灵和精神成长,其精髓可概括为“求科学之真、人文之美、个性之美”。

美好教育分为“四以”“四将”“三性”。

“四以”即以生命关怀为源,以发展人性为本,以培养生活能力为基,以追求人的美好发展为目标;“四将”即将尊重人的天性作为教育起点,将培育人性作为教育核心,将培养生活能力作为教育基石,将美好生活作为教育价值导向;“三性”即天性、人性、个性,倡导顺应天性、培育人性、发展个性。

可以说,美好教育本身就是对教育本质的追求,彰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追求、一种文化和一种境界。

二、整体设计:绘就美好教育蓝图建校伊始,美好教育理论体系就贯穿于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为学校品质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学校以“与美好同行,与国际接轨”为办学理念,让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成为一个与美好同行的生命历程,也让教育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与世界接轨。

学校以“至善至美”为校训,以“本真、向善、唯美”为学校精神,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善良知礼、张扬个性、做最好的自己,倡导教师遵循生命规律,以仁爱之心育人,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让学生各显其美。

学校以“高品质、国际化、外语特色鲜明的精品名校”为办学愿景,即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以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国际视野的开阔构成美好教育的纵向深度和横向广度。

一方面,参考、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将中国文化向世界推广,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校以“做美好的人”为育人目标,培育会友好相处、会智慧求知、会优雅生活,有民族灵魂、有国际视野、有优雅气质的“三会”“三有”美好学子。

爱的教育主题

爱的教育主题

爱的教育主题爱的教育:培育和谐人性的重要途径引言爱是人类最美好、最具包容力量的情感之一,它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建立联系和互动的基石。

在教育中,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塑造孩子们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社会栋梁。

本文将探讨爱的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并提供实际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孩子们学会爱和被爱。

第一部分爱的教育的意义和目标爱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对家庭和亲朋好友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培养宽容、关怀、理解和同情的能力,以应对与其他人和世界的关系。

爱的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他们能够为社会的整体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部分爱的教育与自我认同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孩子们对自我价值和尊重的认同至关重要。

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被尊重和珍视的独特个体,他才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差异。

因此,爱的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我认同和自尊,使他们从小学会尊重和包容自己和他人。

第三部分爱的教育与他人关系爱的教育不仅仅关乎个体内心世界的培养,也包括与他人的关系。

在教育中,父母和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应该成为孩子们在感情上的支持者和榜样,通过爱与关怀,激发孩子们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

同时,培养孩子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建立深入的情感联系并解决冲突。

第四部分爱的教育与社会责任感爱的教育还应当促使孩子们对社会问题和他人困境产生关注和反思,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行动。

通过参与公共事务、社区服务等活动,孩子们能够体验到他人的需要和自己的影响力,从而成为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第五部分实施爱的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为了有效地实施爱的教育,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策略:1. 倾听和关怀:教育者应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并表达他们对孩子们的关心和关爱,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 榜样示范:教育者应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们学习爱与关怀的榜样,通过自身行为和态度传递正面价值观。

人性的真、善、美

人性的真、善、美

人性的真、善、美人性的真、善、美人性的真、善、美是人类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人的崇高和永恒的价值取向,追求真、善、美的交融是人性的需要;人文的灵魂是自由、独立、仁爱、尊严的和谐,人文的核心思想是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是实现人的价值和各种社会性需要,人有精神安抚、精神就有了归宿;而精神性诉求又是无止境的,永远处于不断诉求之中。

正是人的不断追求真、善、美、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衡量一个现代化人才素质的基本标准。

目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稳定,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人民热爱祖国、崇尚真理、追求进步、努力学习、向往真、善、美的生活。

因此,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前提,人通过审美活动,可以激发、提高对真善的认识和追求的水平,培养求真向善爱美的精神,美感的形成是以美启真和以美扬善的内在心理条件,以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从而提高人的文明基本素质。

是人类的理想追求的最高境界。

人性的真、善、美对于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历史以来没有明确的定位,是由不同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人们一直各抒己见,争论不休,不曾也永远不可能达成一致的看法。

人类讨论它,讨论了几千年;人类追求它,也追求了几千年。

比如《周易》思想中作为:中华先人观物取象、格物穷理以求真;凝道、行道;以心循理来守真;观感化物而求善;至诚得天而至善;合天人以求美,天人合而尽美。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真善美相互区别、相互涵育,在序卦系统中浓缩为:上经之首示天道而求真,下经之首示人道而求美。

上经止守真,下经止至善,天道人道合一,便有阴阳交感到升降的求美与尽美。

这揭示出天人同构,生生不息,玄妙有常的世界图景。

它的思想有促进当代人们对真、善、美的理解和把握。

真,属于哲学范畴;善,属于伦理学范畴;美,属于美学范畴,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

真善美,即人间理想。

真是存在的本体,善是存在的趋向,美是存在的表征。

教育目的理论述评——以自然主义、人文主义、科学主义、永恒主义为例

教育目的理论述评——以自然主义、人文主义、科学主义、永恒主义为例

TE SE YAN JIU/特色研究教育目的理论述评——以自然主义、人文主义、科学主义、永恒主义为例辛京净教育目的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广义层面,另一种是狭义层面。

站在广义的角度来看,其目的通常指的是教育活动拥有趋向性的目标领域,并涵盖一系列有望在不同层次上实现的目标。

站在狭义的角度来看,其目的通常指的是建立一定的社会(国家或地区)来培养社会公众各种层次的教育人才需求。

近代,西方世界根据时代需要兴起了自然主义、人文主义、科学主义、永恒主义等教育理念。

本文通过对上述教育学派的教育目的进行了简单评述,从这一角度来探讨以上教育学派的精华与不足,从而对我国教育事业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一、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述评亚里斯多德在文艺复兴时期曾经提出了关于自然主义的理论,随后在18世纪时期广为流行。

该理论对于现在人类的教育理念层面,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代表学者包括卢梭、福禄贝尔、拉特克等。

自然主义理论认为在中世纪的社会背景下,儿童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压抑,并提倡教育应当持续性的保障儿童的自然天赋与本性。

教育的方式方法应当基于不同年龄儿童的特征来实施;教育应不断地“回归自然”;教育方法尽量采用“自然教育”。

自然主义教育学院根据新资产阶级的生产发展需要,提倡培养能够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人,以促进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自然主义教育目的可取之处主要是:第一,在教育目的上,自然主义肯定了儿童的中心地位。

第二,自然主义教育目的遵从了儿童的发展理念,还原了幼儿的本来面目。

第三,自然主义教育比较看重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近代以来,西自方然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科学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学派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章对其教育目的进行叙述,并对其合理性性和局限性进行了简单评述。

会地位的差异。

(五)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接受新事物、兴趣爱好和学习方面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与中少年相比,老年人在数字信息社会中劣势较大。

教师如何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教师如何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教师如何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教师立德树人心得体会(1)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

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思政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要做好这一工作,最为核心的是在学校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水平的师资和管理队伍。

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这为我们学校的师资建设明确了标准。

学校应要坚持这一思想并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用“德”字来培养教师和学生,依“德”字来评价教师和学生,凭“德”字来任用教师和学生干部,以“德”字来监督教师和学生。

要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让我们明白了如何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根本,内涵建设促发展。

作为学校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意味着我们的教育要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心灵,让学生拥有终身学习和成长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意味着学生从学校门走出时,能够树立或是更加接近自己的理想,能够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要终身学习,为师者先善其德。

立德树人,我们要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这样充分肯定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在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课程新理念,不断完善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习质量标准,融入中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第一编怎样认识教育的力量一、要相信教育的力量二、育人先育心三、学校的首要的任务是培养人四、学校不能培养没有确定自己志向的人五、没有“活水”,素质就枯竭、衰退六、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七、培养美好情感和品质是学校教育的起码目标八、真正的教育是要培养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和对人民的一种责任感九、道德经验是个人的精神财富第一编怎样认识教育的力量一、要相信教育的力量要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就是相信自己的工作,相信我能够成为自己学生的思想和感情的主宰,相信我能使最难教育的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相信教育的力量,如同一个医生相信生命的巨大力量一样。

医生的精神准备是要为人的心脏跳动战斗到最后一分钟。

如果一所学校相信教育的巨大力量,而且在那里根本听不到“他将是一个无出息的人”这类不可救药的话,那么这个学校的学生集体的精神生活就具有无与伦比的乐观主义色彩。

(第一卷796页《培养集体的方法》)教育是重要的科学的发展,国民道德的进步以及新的共产主义社会关系的建立,都取决于学校,取决于教育过程的文明以及教育与教学方法的完善程度。

((五卷本)第一卷89页《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教育是长辈和晚辈参与其中的共同精神活动教育不是长辈的断然命令和晚辈的恭顺服从,而是长辈和晚辈参与其中的紧张和复杂的共同精神活动。

(第五卷485页《没有信任便没有教育》)人是要教育的人是要教育的,为此必须懂得用什么去进行教育和怎样进行教育。

(第四卷753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人开始思考自己是怎样的人是教育第一位的效果教育第一位的和最显著的效果表现在一个人开始思考他是怎样一个人,开始深究这样一个问题,即在我身上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如果不能引导一个人视察自己,思索自己的命运,最巧妙的教育方法和措施也是徒劳的。

(第五卷578—579页《我的教育信念》)为每一颗年轻的心都找到一把金钥匙教育的任务在于,为每一颗年轻的心都找到一把金钥匙,为每一个青年男女都开辟一个领域。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探教育本质,原教育本真——教育问题之我见《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古以来我国对教育是高度重视的。

从古代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到现代所倡导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一直是我国的百年大计之本,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办学理念表明了我国对教育的重视。

那么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

(一)教育以人之德为前提教育需深深地根植于生活之中,生活是教育源头活水。

教育从生活中获得问题资源,并因为对问题的解决或解决企图而获得存在的价值性依据。

所以教育不能脱离人的生活。

教育为生活服务的前提也是理解生活。

只有真正从生活出发的教育才是能打动人心的“真教育”。

所谓教育从生活出发,也就是要从人的真实性出发。

所以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

理解人和尊重人是教育的前提。

教育不是无条件的,不是任何的生命活动都可以称为“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应以人的伦理道德为基础,应以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这一根本性追求为基础。

从词义学的角度来,“教”字左从“孝”而右从“文”,所以“教”之真义即在于使人们明孝、行孝和通晓事理。

教育的第一前提是人的天性,即人的最为根本的生命伦理孝、悌,从人的天性出发使人晓事理,也就是教育的根本职责。

如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其教育哲学均以孝为众善之始。

现代研究认为,孝不仅合乎现代社会的伦理规范,而且对于安定社会立正人心有极大的作用。

教育必须以德为本。

(二)教育由“德”而升华为“道”教育的价值是能够使人立己和成事。

能孝悌、致良知、又能兼善天下,在孟子看来方为君子,而立己则是成为君子的基础,“君子”在孔子那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仅次于圣人,夫子认为君子的三大德是“知、仁、勇”,而作到三大德的途径一是内转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在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中,教育有两条基本的途径。

对幸福的教育学的追寻

对幸福的教育学的追寻

对“幸福的教育学”的追寻——胡弼成教育思想摭拾人类所有的希望都是指向幸福的,我们的教育应当教会我们幸福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取幸福的生活,因此,如何培育“幸福”的人,如何让人更懂得幸福生活的真谛始终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之一。

长期致力于教育研究的的胡弼成先生,探索的领域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应当使人幸福的思想始终蕴涵其中。

先生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幸福的理解也指引着他毕生从事的教育工作,并浸透到他的教育理念之中,使其教育思想始终闪烁着幸福的光辉。

一、人性理论是教育学构建的基石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教育问题说到底就是“人”的问题。

哲学家里博尔曾说“倘若要问某人‘什么是教育?’也就等于问他‘什么是人’。

”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教育活动是一种人为的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在本质上就是人类自身的一种再生产活动或者说是人类的自我建构性活动。

(1)可以说,没有人也就没有教育,没有对人的正确认识也就无法开展正确的教育活动。

因此,我们研究教育问题,就必须研究人性,没有对人性的了解,我们就无法开展教育活动,教育研究也失去了基石。

教育,就其本来意义来讲,就是以人性为基础,应该顺应人性,并以提升人性为目的的活动。

因此,人性理论是教育学构建的基础。

人性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重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一切幸福的教育皆追求人性的完善,即至善。

教育被日益技术化、市场化、功利化、政治化的今天,人性化教育就成为一个亟待唤醒的声音。

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

因此,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

美好的人性,应该从幸福的童年开始。

把童年和童心还给孩子,这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所以,教育首先或真正需要的,应该是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宽容,对天伦人性的关爱,对把幸福作为一种的终极价值的尊重,也包括对各类干涉和强迫的理由的质疑。

胡弼成先生一直是人性化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施行“美好教育”成就教育美好

施行“美好教育”成就教育美好

施行“美好教育”成就教育美好作者:张锦庭王福华来源:《中小学德育》2018年第05期摘要“美好教育”既是时代呼唤,也体现教育改革的趋势。

既尊重儿童天性,拒绝异化,致力现实发展,更放眼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它批判与建设同存,开放汲纳,合力共进。

“美好教育”的实施,把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相统一,传承传统与开启未来相结合,课堂增效与课外拓展相映衬,成就师生的美好生活。

关键词美好;教育;发展;统一中图分类号G41文献编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8)05-00-0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发出了“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时代强音。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然包括对美好教育的向往。

什么是美好教育,怎样成就美好教育,是当下亟待研究的课题。

[1]一、美好教育的内涵美好,意为“好的,人们所喜爱或向往的”。

[2]美好教育,即“美好”和“教育”的合体,体现了人们的教育愿景:既达成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之目标,又促进民族兴盛愿望的实现,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美好教育诚如其名,体现了人们对教育最质朴的追求:让每一个孩子美好地生活在当下,使每一个个体的人生因教育而美好。

美好教育具有如下特质。

1.致力现实,放眼未来有学者指出:教育的根本性改革,应该是着眼学生的可能性,着力现实性,从关注学生的现实性走向开发学生的可能性,回归教育的本义和真义。

[3]人成人成才的过程,本质上是个体立足现实向可能性进发的过程,是人既“成其所是”,亦“成其所非”的过程。

美好教育彰显人成长的历程:立足学生当下成长环境的现实性,充分利用环境的优质资源,促进每一个个体温暖、快乐、充实地成长,使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正能量,收获更多引以为傲的硕果。

同时,美好教育更放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尊重并欣赏每个孩子的天赋,优化现实条件,创造更多合适的平台,挖掘个体潜能,引导每个孩子怀惴梦想,坚定前行,这是美好教育重要的特质。

崔世峰:无问西东

崔世峰:无问西东

崔世峰:无问西东筑梦前行作者:来源:《课堂内外·好老师》2018年第03期教育就是培育美好的人性,发展人的无限潜能。

“抱朴守真,每个孩子都是琥珀”,是我办学的理想和追求,因为每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自己的冠军,都是独一无二的花蕾,只要静静等待花期,都可以绽放生命的精彩。

——崔世峰他是一位行走在理想教育上的追梦人。

20年的教育春秋,12年的校长历程,他在每一本工作笔记扉页上都记录了相同的一句话:生命与使命同在,努力让自己成为有书香,有意蕴,有情思,有爱意,孩子们最要好的校长。

他且行且思,且教育且实践,这就是来自皖西南大别山,从最基层走向省会城市任“一校三区”集团化办学的总校长崔世峰。

6年的小学、5年的初中、7年的中心学校、1年的九年一贯制,从最基层的小学、初中、中心学校到县城的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到省会城市合肥;从一线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到副校长、校长、总支书记到九年一贯制校长再到“一校三区”小学集团总校长。

他的身上既有一线教师的执教经验又有多层次多种岗位的管理经历;既有副职服从的主动配合意识又有一把手独当一面的担当意识;既参加了市区名优学校挂职锻炼,又参加过教育部第四期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学习。

一路锻造,一路成长,丰厚的理论与丰富的实践,让这位大别山热血男儿豪情满怀,阔步走在追逐理想教育的道路上。

崔世峰现任安徽省合肥市琥珀名城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校长。

先后获得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县教学能手、县初中优质课一等奖、县民主管理先进校长、县教育先进个人、县十二五小学校长提高班专题讲师、瑶海区优秀工作者,安庆市“领雁工程”校长,合肥市学校少年宫工作先进个人,教育部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国务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专家组成员。

2015年被选任县思源实验学校(九年一贯制)校长,2016年全国绿色通道人才引进到合肥市瑶海区任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校长。

终身学习成长的历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出生于1978年的崔世峰来自书香门第,父亲在教育战线奋战40余年,从小受家庭熏陶,考上师范专业后正式踏上了教育路。

科学的人文教育

科学的人文教育

科学的人文教育一、人类教育发展史的回顾(一)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之形成、对立及相融。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 , 贯穿其间的两大主线是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人文主义作为历史概念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称为文艺复兴, 而在教育史上则把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humanism)。

[1]人文主义(humanism)一词是从拉丁文“ humanuS演化而来曾被写作 humanitas, 又被译成“人道主义” ,humanitas 这个词最早见于古罗马作家西塞罗的著作里。

德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哲学家将人类统称为 humanit, 当时的人文主义者称他们自己为 humanista 。

实际上 ,humanism 这个词直到 1808 年才出现。

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humanism解释为一种思想态度,认为凡重视人与上帝的关系、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自然界的优越性的态度, 都是人文主义。

从古希腊到 19世纪末 , 人文主义教育思潮一直在西方社会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不同的演变形式 , 首先是公元前的教育 , 注重人性发展、培养和谐人格, 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为代表。

其次是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 主张以人为本 , 反对中世纪教会的权威和对人的漠视 , 以彼得拉克为代表。

第三是 18 世纪的自然教育 , 强调顺应儿童天性 , 以卢梭为代表。

第四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教育,以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为代表 , 具体说来有实验教育学 , 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 文化教育学 , 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和斯普朗格 ; 实用主义教育学 ,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

第五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批判教育学和新人文主义教育 , 前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 ,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教育 ,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培育美好的人性(节选)李辛甫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做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有新教师来校任教,他总会给他们写这样一封信: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从集中营生还的校长,我曾亲眼见到人眼所不应见到的情况:那些毒气室是由学有所长的工程师修建的,那些妇女是被知识渊博的医生们毒死的,那些儿童是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的。

所以我怀疑教育的作用。

我对你们唯一的请求是:请回到教育的根本,帮助你们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

你们的努力不应造就学识渊博的怪物,或多才多艺的变态狂,或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

我始终相信,只有在使孩子们更具有人性之后,读书、写字和算术的能力才具有价值。

是的,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和价值追求,所以,我时常告诫自己,也告诫我的同行者:激活、培育、守护美好人性,是基础教育最核心、最崇高的价值使命和哲学境界。

这个认知,是我追求的理想教育、实践教育理想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一、我所理解的“美好人性教育”这里所说的“人性”既非上天所赐,也非与生俱来,它是人类长期积淀的、某一集体的深层心理结构,存在于有血有肉的个体之躯。

“美好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三合为一”的整体,其核心内容为科学理性、人文情怀与艺术精神。

“美好人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对个体的人性施加影响的教育实践,是具体化、个性化的素质教育。

它对人的品性、人的综合素质的高度关注,对开发人的自然潜能、社会潜能与精神潜能的高度关注,对促进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有机统一的高度关注等,与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是相契合的。

可以说,着眼于人的认知素养、伦理素养和审美素养的整体提升,彰显人性的光辉,是培育美好人性的终极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在基础教育阶段,“美好人性教育”包含从低到高、相互联系、相互融合三方面内容:一是助学生成人。

即教给学生人之为人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形成人之为人应具备的基本思想、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

二是教学生做人。

即教给学生处理好自己与自己、与社会、与组织、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好知、情、意三者的关系,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三是促美好人性的形成。

在激活自然潜能的基础上,培育人的社会潜能,着力开发人的精神潜能——理性的精神、反思性自我意识、审美追求和人类高级情感的形成。

这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

当学生以审美为生活的最高境界,他们就会把美好人性的修炼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他们的精神之花就会开得无比绚丽多彩。

“美好人性教育”有几个重要特征——一是以人为本——激活自我意识。

这里的人不仅指个体,也包含群体。

尊重与维护人的发展、人的尊严、人的自由,是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培育美好人性的价值追求。

二是崇尚理性——自然的人化。

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实现人的自然性向社会性的转化。

在认知领域,它表现为思维更高级,逻辑更严密;在伦理领域,他表现为感性中有理性,自我中有他人,自由中有规范;在情感领域,他表现为超生物需要的产生:性欲升华为爱情,自然感官升华为审美感官……这样,人才有可能克制和战胜欲望的困扰、生活的烦恼、非理性的泛滥,显示出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光辉。

三是实现超越——人的自然化。

教育更崇高的使命在于帮助学生实现从一般的社会性向精神性的转化,使其摆脱现实的、功利的羁绊与奴役,将社会规范视为自身内在的需要,进而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处。

因此,让学生做精神的贵族,培育学生高远的理想情怀、高贵的精神气质、高度的科学理性、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生活情趣,是“美好人性教育”的核心所在。

这种对人的精神性的高度关照,是使人回归其本然状态的一种努力,即人的自然化的过程。

二、实施“美好人性教育”的基本路径如前所述,美好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有机整合,是认知领域、伦理领域和情感领域高度统一的结果,任何一方面的缺失、偏移都会带来人性的扭曲。

有科学知识未必有科学精神,有人文知识、科学技能未必有人文情怀。

因此,坚持科学理性、人文情怀与艺术精神并重,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素质的转换,是“美好人性教育”的基本路径有:价值引领,弘扬国粹,放眼世界,改造心理,人格熏陶。

1.价值引领人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如果漠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缺乏对社会责任和社会道义的担当,其精神世界就会成为真空,这不仅是个人的危机,更是社会的危机。

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学生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意识,是当代教育的迫切任务,也是“美好人性”的首选内容。

如何让一种正确的、能契合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价值观进入学生的心灵?我认为,通俗易懂又有标志意义的“语录”易为大众所记忆与认同,有利于“大众化”,更有利于“化大众”。

所以,学校根据“和谐、公正、仁爱、共享”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培育学生美好人性的核心思想简化为“善良、大气、理性、高贵”这一培养目标,并进一步把它融化到校训(怀文抱质、自强不息)、澄中格言、课程建设和主题教育活动中,以此教化学生、感化学生和影响学生,使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学生行为选择的道德标准,成为美好人性中最核心的价值品质。

2.弘扬国粹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数千载的思想基础,也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

因此,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夯实学生的精神之基,让学生具备一双“外视”的眼睛,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取舍,具备一双“内视”的眼睛,能够认清自己、省察内心,是“美好人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那么,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那些人文精粹特别有助于我们培育学生的美好人性呢?一是强调“人的自觉”。

孟子、荀子等提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于其有道德自觉,即知道“我是谁”、“我该做什么”、“我怎样做更好”。

这在儒家经典中表现的特别突出。

二是坚守人格尊严。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等名言告诉我们,人的尊严就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此类论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不胜枚举。

维护生命的尊严、坚守独立人格是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取向。

三是追求精神享受。

孔子自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孟子的所谓“大丈夫”、庄子的所谓“至人”都有其高尚的精神追求和理想境界。

四是看中社会担当。

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被贬的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

阅读经典是帮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粹的有效途径。

如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所言:“文学的最高价值、文学的永恒性源泉在于它可以帮助人类心灵进行美好的历史性积淀。

成功的文学作品,它总是在人类心灵中注入新的美好的东西,这可能看不见,不是像科学那样可以测量、计算,但它确实存在。

”轻轻地打开经典,孩子们就会与伟人、先哲晤谈,这时,心灵会缓缓地舒放,灵魂会慢慢地苏醒。

文学、历史和哲学,能让学生睁开“内在的眼睛”,具备省察人生、反观内心的能力。

为此,我们是那样虔诚地引领学生在经典的宝库里漫游:语文教师们精选了唐诗、宋词、元曲各100首,高中三年,每个学生都至少会背诵着三个100首;每学期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读一本文学名著和一本历史、哲学著作;人人都会背诵《论语》、《弟子规》……我们希望,美好的人性在这样的经典阅读中化育、丰盈。

3.放眼世界在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既有接纳外部事物的开放机制、转化或融合非本民族文化的能力,也有消蚀与自己相异甚至相悖的外来文化的倾向。

因此,如果我们狭隘地理解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难以真正追寻“和谐、公正、仁爱、共享”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就难以用更开放的眼光,学习与借鉴发达国家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

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自身的局限性,以免使“西学”中优质的营养,被强大的“中学”同化遮蔽;同时,要时时提醒自己,以更开放、更接纳的心态,放眼世界,吸纳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改造我们不良的生活与行为方式、道德标准与价值取向。

4.改造心理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及小农经济所沉淀的不良心理和文化意识根深蒂固,所以,“美好人性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改造不良的文化心理。

改造文化心理除了调整价值观外,最关键的是变革思维方式。

而变革思维方式,关键是培育科学理性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以客观、冷静、严谨的态度面对自我和外部世界,在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利益冲突时,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众,不人云亦云,不跟风从众,不感情用事。

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有清醒的自我认知意识,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能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一切。

为了让学生具备这样的理性思维模式,我们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改革的重要取向。

比如:学校要求教师,晚自习的最后一节不得安排学生做作业,每堂课必须留出5-10分钟作为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在我看来,学生如果没有消化、整合的时间和空间,就不可能有思维力的生长。

学生的自主学习远比教师的完美呈现更有学习的价值和成长的意义。

5.人格熏陶我始终坚信: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依靠美好的人性去推动的。

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具备悲天悯人、深厚博大的人文情怀,是社会良知、社会道义和美好人性的守护者,有对人类基本价值的坚定守望,能够深度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教育的意义,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

我也始终坚信: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心灵与心灵的撞击。

因此,教师如果不具备上述基本素养,那么,即使他的教学技艺再高超,其结果也必然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

在培养美好人性的过程中,教师的“行”具有特殊的价值。

当教师把自己的说教兑现为自己的行为、把学生的成长视同于自身的成长时,教育便会变得纯粹而高效。

教育给予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激活的美好人性却是无限的。

只有教师高贵了,学生才可能高贵;只有教师的精神丰富了,他才可能读懂、表达另一个丰富的心灵。

在任何时候,对学生最重要、最珍贵、最有说服力的教育,乃是教师自己对生活所取的态度。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没有教师的“道”与“德”,何谈学校的“教”与“育”?三、实施“美好人性教育”的“一条主线”“以美育性”是我们实施“美好人性教育”的“一条主线”。

上面谈到的实施“美好人性教育”的基本路径主要涉及的是它的内容,而所有这些内容要沉淀为学生的基本素养,都必须借助美感的形式、情感的力量,而非一种纯知识、纯技能的习得。

所以我们说,“以美育性”是实现“美好人性教育”所有目标任务的手段与途径,是贯穿于所有教育内容之中的“一条主线”。

同时,它本身也是具有独立的、独特的教育价值,既是形式,又是内容。

1.以美冶情——培养高雅的情趣格式塔心理学派从物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出发,提出了“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的审美原理,认为人之所以会产生审美愉悦,是因为当外在事物的形式结构与人的心理结构合拍一致时,人就会与外在事物产生相互映对的知觉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