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鲁迅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形象聂婷文学院08级汉语言文学1班20082430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堪称中国的民族魂。
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可谓整个时代的缩影。
尤其是鲁迅的小说作品,深刻反映了民国时期黑暗的社会制度,吃人的封建礼教。
在整个民族被压迫阶级及少数进步人士与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做斗争的时候,鲁迅用他的笔写出了赤裸裸的现实、血淋淋的人吃人现象,用他的文字给黑暗的统治阶层沉痛一击。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对中国封建吃人的礼教进行过尖锐的批判。
他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与第一部《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
在这些作品中,尤以《祝福》《离婚》《伤逝》中对妇女形象的创造更为典型。
祥林嫂,爱姑,子君,作为三个悲剧妇女形象,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终都失败了。
她们悲惨的结局,深刻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
鲁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探索,表现了他对妇女问题的独特见解。
下面我主要谈谈鲁迅小说集《彷徨》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
以《祝福》《离婚》《伤逝》中祥林嫂、爱姑、子君三个形象为典型代表。
祥林嫂,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也是一位对命运历经抗争但最终仍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
《祝福》高度概括了“政权、族权、父权、夫权”四条绳索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折磨。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
当她的丈夫死后,针对是否守节四权有不同的要求。
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许可。
最后,在人们喜气洋洋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鲁迅抨击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
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朦胧的。
祥林嫂由于长期以来,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故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
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摘要:女性形象在鲁迅作品中非常常见,这些女性形象对鲁迅的作品进行了丰富,同时也表露出鲁迅对于女性的观念以及对当时女性所处悲惨处境的同情之心。
鲁迅在作品中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对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进行客观描述,并为女性甘愿被压迫和奴役感到痛心。
本文针对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展开分析,探究鲁迅的女性观。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女性观引言可以说鲁迅先生作为我国近代文学的态度,鲁迅的文笔可以说非常犀利,他对他所处的社会现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在他的作品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写实并且也非常经典,鲁迅认识到,女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封建社会所存在的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对于封建社会中的女性来说,她们渴望在社会中获得平等待遇,渴望获得自由。
但是受到封建奴役思想的长期影响,社会对于女性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要求女性必须要做到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面对这种来自社会的压迫,她们只能被迫认命,她们也没有认识到自己遭受毒害的原因,因此也无法和这些封建礼教制度进行抗争。
鲁迅在很多作品中都对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进行了描述,并对她们坎坷的命运深表同情,与此同时鲁迅还对造成这些女性角色命运悲惨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对封建旧制度进行了批判。
一、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创作的意义1.批判封建男权社会鲁迅在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充分展现了封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并在作品中对男权主义进行了批判和讨战。
在过去,女性一直以来都处于社会的底层,在压迫的时代中,她们虽然对社会的不公进行了反抗,但并没有成功,甚至还有的女性因此付出性命,并成为社会所批判的对象。
在封建男权社会当中,女性必须绝对服从男性,必须要保守贞洁,为了满足男性的审美需求,女性要忍痛进行缠足,由于脚部畸形走路也会很不方便,从此女性成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这也是导致女性和社会脱轨进而沦为男性附属品重要原因。
2.批判城市文化处于封建王朝的旧中国被帝国主义“撬开”了紧闭的国门,上海汇集了多元的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碰撞下,上海转型成为当时的一个现代化城市。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摘要鲁迅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中,深切的关注和同情女性的命运,因而在他的笔下才应运而生了华大妈、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刘和珍君等经典人物。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尖锐的笔法在那个时代塑造了许许多多警醒社会的经典角色,并为那黑暗而腐朽的病态社会以及麻木的国人开出了一剂良方。
这些人物中,他们有的试图尝试抗争和摆脱命运及社会的不公,有的则逆来顺受,但是即使是这样,却最终都没有摆脱悲惨的命运。
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体现了人的独立和思想意识的解放,其中包括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妇女解放。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解放引言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从此这个故步自封唯我独尊的大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西方列强的入侵影响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也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进一步发展。
由于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农民被迫放弃自己的土地从而卷入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洪流,妇女也逐渐的被充当廉价劳动力介入资本主义生产之中,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致使原来的家庭矛盾关系及妇女问题转换到了社会之中从而为妇女解放提供了社会先决条件。
而且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女权意识也逐渐深入人心。
许许多多的政治改革家或多或少的都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对妇女解放问题进行了探索。
如:康有为梁启超建议废除缠足陋习,兴办女学等等;孙中山、胡适、蔡元培也都在兴办女学促进妇女解放的问题上进行过深入的探索。
这些先辈们在早期的探索为妇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民权问题的巩固铺垫了坚固的基石。
自近代以来,女性问题就一直深居人们视线内,成为不可逃避、广泛关注的的社会问题。
封建社会下的劳动妇女自古以来就饱受来自统治阶层、宗法制度、封建礼教的三重迫害。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等,都是鲁迅先生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
一、封建社会中的劳动妇女形象在漫长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远远不及男性。
论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意义
论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意义摘要:鲁迅小说中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并不多,但这些作品中的女性皆为悲剧人物,其原因有三:一是封建社会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鲁迅企图从灵魂深处对其进行理性的救赎;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女性深受其禁锢似的控制;三是他的悲剧观为我们提供了灵魂救赎的范式,意义深远。
关键词:鲁迅灵魂救赎文化视角悲剧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在鲁迅小说中,女性作为主角出现的作品并不多,但都是悲剧形象。
这些女性在特殊的文化氛围中哭泣、流血、呻吟,她们任人出卖、宰割、吞噬。
同时,她们也挣扎、抗争,但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
她们即使做着奴隶,过着非人的生活,但还是不被男权社会所认可,最终“一律带有严重的灵魂病态,有的甚至根本就无灵魂”。
这些没有“灵魂”的女性的命运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要么死了丈夫和儿子,要么在男权社会的逼迫下,走投无路,了此残生。
甚至还有个别女性在封建伦理的文化背景下,先是被人吃,而后转为吃人,如《祝福》中的柳妈等。
鲁迅笔下,每位女性的价值理性都得到了毁灭,最终酿成了悲剧。
所以,鲁迅利用文学的手段,对女性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对于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等传统文化对女性的不公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于女性在封建文化下而形成的落后、愚昧、无知和奴性意识具有独具只眼的理解和阐释,利用哲人思想从灵魂深处对她们进行理性的救赎,企盼她们觉醒,企盼她们价值理性的回归,企盼她们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人格,恢复女性本来的人本精神和社会地位,从而实现女性彻底解放。
一在鲁迅笔下,旧中国女性均缺失主体意识。
中国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始终充当着服从与被服从的角色,这就注定她们的命运是悲惨的,人权是不独立的,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
这种弱势,首先源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即女性缺乏健壮强悍的体魄,其体能与男性不可同日而语。
“女性自身纤弱柔美的体能就决定了她从事社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必然处于弱势和从属地位。
”其次,女性还背负着繁衍后代、相夫教子的重任,不可能也没有精力参与重大的社会和生产活动,这必然造成话语权的丧失。
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扭曲。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形象作为一种特殊存在,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对女性地位与社会问题的关切,并探讨他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关注。
一、女性形象的社会地位呈现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受尽压迫与剥削。
例如,在《阿Q正传》中,阿Q的妻子小龙女作为一个苦命的农村妇女,承受着夫妻关系的困苦和社会环境的压迫。
她的命运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无法摆脱家族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
同样,鲁迅的另一部作品《狂人日记》中的兰花,作为一个妓女,更是受到了社会道德与伦理的谴责和弃视。
通过塑造这些女性形象,鲁迅向读者展示了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与压迫,呼唤社会的反思和改变。
二、女性形象的自强意识展示尽管受到社会压迫,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展示出了自身的自强意识与反抗精神。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兰花在面对压迫与歧视时,虽然终究没有能够逃离自己的命运,但她的内心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意志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她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女性的自尊与坚韧。
同样,在《老残游记》中,方玉儿作为一个曾经受尽折磨的女性,通过自己孤身一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了对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她的形象打破了传统对于女性的束缚和限制,展示了女性自我解放的力量。
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鲁迅呼唤女性要有自强意识,要勇敢地面对社会的不公与压迫,追求自己的价值与尊严。
三、女性形象的社会责任与关爱表达除了对于女性地位与自强的关注,鲁迅的小说中也充满了对于女性社会责任和关爱的表达。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小龙女的形象,揭示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身份与责任,并呼唤对于女性权益的更多关注与呵护。
同时,在《孔乙己》中,崔钢嘴的妻子虽然只是一个次要的配角,但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妇女地位的思考。
她是一个虚弱的被压迫者,但也是一个有着责任与关爱的人。
试论鲁迅笔下女性形象及其妇女观
试论鲁迅笔下女性形象及其妇女观概要:鲁迅先生的妇女观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
女性的解放包括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两方面。
经济独立是基础,思想独立是前提。
女性的独立首先要有独立的意识。
只有拥有独立的人格,女性才有了争取的动力,才可能去为了人身自由而不懈奋斗。
《祝福》中描写展示出:祥林嫂勤劳、善良、任劳任怨、逆来顺受,从来没有想过反抗。
即使是她反抗再嫁,也仅仅是维护封建“节烈”观的一种表现。
她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将自己的辛苦所得拿去捐一条门槛,任万人践踏。
最后,在人们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自己悲惨的一生。
《明天》中的单四嫂形象是:她也是个寡妇,靠着纺纱养活自己和儿子,她将一切的希望都寄托于自己的儿子身上,但是当宝儿病了以后,她求过签,许过愿,求何小仙,最后宝儿是吃了何小仙的药而死去的,但是周围的人没有一个同情她,单四嫂无法忍受这样精神上的悲哀只求能在梦里与宝儿相见。
这两部作品表明出是封建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将她们置于死地的,仔细研究作品会发现像祥林嫂她们这样的妇女,从来没有想过争取做人的权利。
鲁迅揭示她们受着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她们疯狂的奴役和压迫,以及她们在意识形态上的精神创伤,说明当时许多像祥林嫂那样麻木生活的女性还是大有人在。
1.1反抗与妥协的雏形—开始觉醒鲁迅要为这些受歧视和压迫的女性解除冤屈,揭示问题所在,因此在《离婚》、《风波》、《肥皂》这些作品中,鲁迅成功塑造了像爱姑、七斤嫂,这些敢于公开抗争而又泼辣刚烈的妇女形象。
《离婚》中的爱姑虽然是个泼辣敢于抗争的妇女,但是在婚姻的问题上她还是一个失败者。
当她的丈夫姘上了寡妇要离弃她时,她整整闹了三年,并与兄弟一起拆了丈夫家的灶,出了恶气。
但是在七大人、卫老爷等官僚地主的威压下,她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最终在“七大人”面前,精神防线轰然倒塌。
其实,爱姑外强中干,对弱者逞强,对强者软弱,从勇于反抗到妥协,这就是她的经历。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二 是成 为 家庭 妇 女后 ,爱 情退 却 了,这 使涓 生 很痛 苦 。
丁玲等 女性 作家从弱 势群体立场 出发 ,以女性 身份看
因此 , 子 君 有 独 立 的意 识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它 不 但 有 助 于 解 待 女 性 问题 ,切 中 问 题 要 害 ,主 张 女 人 应 建 立 女 性 的 主 体 决 上 述 问题 , 而 且 她 在 独 立 中 能 发 现 自 己 的 价 值 ,会 有 一 性 ,确 立 女 性 意 识 。 由于 女 性 主 体 性 的建 立 , 莎 菲 等 有 别 个 自我 。 但 她 没 有 完 全 的 自我 , 一 开 始 她 是 一 个 叛 逆 者 , 男 女 问 题 上 她 压 根 儿 就 是 传 统 的 。 她 附 属 于 涓 生 ,没 有 再 于 以往 的 女 性 ,她 们 说 话 了 , 既 代 表 自己 ,也 代 表 女 性 ,
3 1 被扫地出门,之所 以这样任人宰割 ,皆因为她是男人的所有 且 , 她 对 此 满 意 足 。这 严 重 影 响 到 他 们 的家 庭 生 活 : 一 是导致经 济压力过大 ,一 旦涓生失业 ,他们 就无法生存 。 物 。再一次到鲁镇做工的祥林嫂走到 了穷途末路 ,在世人 团
2 1 1 0l . 2
i
犬 研究
试 论 鲁 迅 小 说 中 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女 性 意 识
。唐 胜
摘 要 :在鲁迅 的女性小说创作 中,作家以男性为 中心,主要意图是 以女性的悲剧来批判封建 男权文化 ,强调女
性解放 的必要性。本文拟从 祝福》和 伤 逝 入手 ,探讨祥 林嫂和子君悲剧命运 的根源 ,从而指 出,对 中国女 性而言,摆脱传统 、走 出传统是非常迫切的 。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祥林嫂 子君 女性意识
浅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
浅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摘要:鲁迅先生终其一生都在与封建礼教进行顽强的斗争,他热切的期望女性能够摆脱封建传统意识的束缚和悲剧命运的摆布,树立个性自由的解放思想。
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刘和珍等,无一不透露着鲁迅先生心中的女性观及其对女性解放思想的解读。
关键词:鲁迅悲剧命运;个性自由;女性解放思想一、引言鲁迅作为我国现实主义作家,一生都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为己任。
尤其在对于女性命运这一问题上,先生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在1918年先生就写下了《我之贞烈观》一文,开始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用犀利的笔法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社会。
在先生之后的作品中,如《祝福》《明天》《离婚》《纪念刘和珍君》等,他既表达了对封建制度下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情,又有对女性自身麻木不仁的批判,还对敢于反叛斗争封建礼教的这一类女性形象进行了讴歌,同时,先生自身也在不断探索如何解放妇女,改变社会现状的道路。
概括来说,鲁迅先生笔下的女性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二、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一)愚昧落后的“守旧”形象《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太是一个身居穷乡僻壤的老太太,她对现状生活极其不满,经常利用她的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来揭示她的不满,她的不满在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她蔑视儿孙,连孙女饭前吃炒豆子她都不满,说:“我活到七十九岁,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立马就要吃饭了,还要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其次表现在她和儿媳妇争论秤的问题时,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又用“一代不如一代”来招架。
总之不管什么情况,不管她懂不懂,她都要用这句口头禅。
作者写九斤老太太频繁使用这句口头禅,并不是单纯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想揭示出小生产者因循守旧、冥顽不灵的保守观念。
(二)自觉自省的“反叛”形象在《离婚》中作者塑造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爱姑。
爱姑具有“母夜叉”般的性格,撒野又泼辣,面对丈夫的背叛,她回娘家搬兵讨伐,势要出这一口恶气,闹离婚一闹就是三年,连婆婆也奈何不了她。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提纲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提纲第一篇: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提纲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鲁迅先生是最早关注妇女问题的作家之一,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所受的苦难也是最深重的。
在中国的现代文学领域。
鲁迅的小说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除了有农村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的题材外妇女题材也在小说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阿Q正传》中的吴妈、《祝福》中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伤逝》中的子君等通过对鲁迅先生笔下的妇女形象的分析探讨其悲剧的命运以挖掘出妇女形象在鲁迅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及更好的理解鲁迅先生反封建思想的深刻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几个典型妇女形象的分析,探讨鲁迅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探讨。
一、鲁迅小说中妇女形象的类型1、愚昧麻木的妇女形象。
鲁迅《彷徨》的首篇《祝福》展现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吴妈作为中国底层妇女的典型代表,她们失去本性变得愚昧麻木,现实着人性的无奈。
2、被人吃且吃人的妇女形象。
没有平等,就算是同处在被压迫的境况中,却同样以一种高姿态来欺侮、压迫别人。
《祝福》中的卫老婆子,和柳妈一样,在表面上看来是帮主人公的“好心人”,但事实上,她对祥林嫂这样一个年纪轻轻就“死了当家人”。
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3、具有反抗意识的妇女形象。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作为城市知识女性的代表,终于有所反抗。
二、鲁迅小说中妇女形象的意义1、引起思考——当时中国人民落后的根本2、深入挖掘——悲剧造成的种种原因3、极力倡导——妇女解放“中国女性……在不远的将来,更要看见辉煌的曙光”。
对这些女性们身上表现出的对封建恶习势力的奋不顾身的反抗行为,鲁迅显然是无限赞同与极力支持的。
鲁迅的这一态度,与他指出的“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把妇女解放运动融入社会革命大潮之中,只有解放了社会,妇女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观点是一致的。
鲁迅《呐喊》《彷徨》中的女性形象
鲁迅《呐喊》《彷徨》中的女性形象妇女问题,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
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很大的关注。
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鲁迅是“五四”时期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作家,他的小说《呐喊》、《彷徨》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体现他对妇女解放问题的严肃思考。
鲁迅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清醒的审视态度,在小说里,他对于受尽侮辱的女性给予深切的同情,但从来不因为同情而涂上理想的色彩,而是重在揭示中国女性的"不争"的一面,直视她们自觉的奴性意识及种种病态心理、行为,极力提倡中国女性应有清醒的反抗意识,渴望她们从封建伦理道理规范的重重束缚中挣脱出来。
鲁迅深深感悟到几千年来压在最底层的女性抵挡了封建礼教精神奴役导致的深刻而沈重的精神创伤。
尤其就是最底层的中国女性,灵魂中底蕴着沈重的奴隶意识,因为她们从来没想要过,她们就是可以谋求搞“人”的权利的。
祥林嫂就是这样,她莫斯季搞奴隶,把站稳了奴隶看作人生的最小的满足用户和美好。
《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安于耐劳”。
“安分”就是她只想当个好女人、好寡妇,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她没有想在好寡妇之外争取点作为人的别的什么权利。
“耐劳”则是她的坚忍不拔、吃苦和简直抵得上一个男子的劳动能力,是她做个好女人和一个好寡妇的资本。
但是,当鲁迅在表现祥林嫂的耐劳、俭朴、善良的时候,鲁迅分明的感觉到了沉重、苦涩甚至激愤,因为鲁迅发现,并且她在《祝福》中也表现了:祥林嫂的耐劳也好,俭朴也好,善良也好,都带有着奴隶的麻木,她的耐劳、俭朴、善良仅仅使祥林嫂充其量只能是个好的奴隶。
她的耐劳、俭朴、善良只是用来换取做稳奴隶,只要四婶让她分配祝福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她“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暂时做稳了奴隶,她就感到了最大的幸福和满足。
其实祥林嫂并非没抵抗精神,当她被买下贺老六搞老婆的时侯,她就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奋力抵抗的,因为她指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祥林嫂抵抗的目的,无非只是为了搞一个从一而终的不好寡妇!这种抵抗,难道不是越真挚、越惨烈,抵抗精神越弱,也就越可怕,越证明着奴隶意识越沈重,越深刻的吗?鲁迅通过祥林嫂的.形象,刻画出了现代的我们国人的女性的灵魂,展示了祥林嫂灵魂里沉重的奴隶意识,寄希望于中国女性在这个形象中认清自己,觉醒过来,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处境,争取到做人的价值和权利。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要义之一就是使人意识到个体独立存在的合法性。
在这种新文化、新思想的催生下,觉醒的青年们纷纷走出家门,冲破传统和社会的种种约束与羁绊,追求个人自由、个性解放,进而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充分展示了人的主体性。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就是《伤逝》中子君的爱情宣言,涓生回忆说:“这几句话很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来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在人类文明中,女性一直处于被压抑、被统治的历史地位。
在这样的文明秩序中,女性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自我主宰命运的主体意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发现了“人”,同时也呼唤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
子君的女性主体意识代表了一大批五四时代觉醒的青年,在现代知识分子涓生的眼里,子君无疑是具有女性主体意识的“新女性”。
可以说追求个人独立、个性自由和解放,是涓生和子君恋爱的基础。
子君也因这主体意识,不顾世俗的白眼与涓生同居了。
但遗憾的是,同居后子君却逐渐变成了依附于丈夫依附于家庭的传统女性。
子君的角色转变成为他们爱情悲剧的根源。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个“新女性”又“退回”传统?是其有意为之,还是历史无意识的惯性所致?亦或是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已成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或是获得自由之后的子君却失去了承担自由的能力?还是作为新女性她没有获得自己的角色模式?或者按照评论界一贯认为的,是经济上的不独立?我认为,无论对上述的哪一种因素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不足以说明悲剧产生的历史根源。
我们看子君同居后的变化。
新婚生活短暂的甜蜜期过后,子君就按照房东官太太的形象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用于忙家务:做饭、养鸡、养狗上。
这使她连谈天、散步的时间也没有,更不用说读书了。
如果按照传统家庭对女性的要求来看,这应该是无可非议的。
房东官太太并没有因此被丈夫休掉,而且生活得很好,就是个证明。
浅谈鲁迅小说对女性解放问题的探讨
鲁迅小说对女性解放问题的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小说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思想性。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解放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
通过描写女性的命运和遭遇,鲁迅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社会上女性面临的各种困境和不公。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鲁迅小说中关于女性解放问题的探讨。
首先,鲁迅的小说中描写了女性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受压迫。
在《阿Q正传》中,小妓女春红是一个揭示了女性遭受凌辱的形象。
她被迫在生殖器上刻纹身,成为了别人的玩物。
她的命运暴露了当时女性所面临的沉重负担:无人关注的一生,恶劣环境下的困苦生活以及对男性的依赖。
《孔乙己》中的小贩老妪更是一个让人感到心酸的形象。
她为了家庭生计,承担了繁重的劳动,身心俱疲。
她唯一的儿子死去后,她的旧态决不能突破,连死的权利也被人夺走。
这种身体和精神上的苦难,成为了女性解放的障碍。
其次,鲁迅的小说中呈现了女性被视为私人财产的现状。
在《狂人日记》中,作者写道:“自从我第一次敲着箫,找了荷叶的门,就象一件器皿,带着价格,被装在荷叶的钱袋里。
”这个形象揭示了女性被视为商品的现状。
女性的身体被男人视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尤其是妓女,甚至把她们的体型尺寸、容貌、语言和肢体当作商品的品质来描述和标价。
这种把女性视为价格寄售的做法成为了女性解放的主要障碍。
此外,鲁迅的小说中也呈现了女性文化的落后现状。
在《药》中,少女思慧的命运反映了当时女性教育的落后和狭窄。
她眼里只有家务和一些小事,对于社会和世事根本没有认识。
在《故乡》中,小乡村里的女孩们连读书的机会也没有,只能在家里做家务。
这种教育的落后会限制女性大胆追求自我发展和个性解放的能力。
这种文化的落后同样是女性解放的绊脚石。
但是鲁迅的小说中也存在一些描绘女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在《呐喊》中,女大学生伍复初作为女性主义的先驱者,关注和呼吁女性权益。
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写到一位女性在家中学习,独立思考,终成俊才。
这些形象揭示了女性拥有自我价值和权益的渴望,也给人们留下了更多的期望和希望。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如下是关于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鲁迅先生是塑造女性形象的能手,他的笔下,祥林嫂、子君、爱姑等都栩栩如生,各具风采。
纵使近百年过去,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却依然生机勃发,哀宛动人。
一、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征(一)女性形象各具特色,从各种角度和层次揭示出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鲁迅笔下不多的女性形象,却有不同的特色:有少女、有少妇、有寡妇;有农村妇女,有知识分子;有遵守妇道的旧式女子,也有具有民主思想的新女性;有为人民解放而献身的女英雄,也有含冤而死的女鬼魂……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从各个角度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女性世界,也是二十世纪初期旧中国的一个缩影。
这些女性在专制制度下哭泣、流血、呻吟;她们任人出卖、宰割,被吞噬;她们挣扎、斗争、失败、死亡。
鲁迅以悲愤的笔触,从各种角度和层次揭示出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为之发出震聋发聩的呐喊,希望彻底推翻吃人的礼教,让女性不再悲叹和呻吟。
(二)多是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和农村女性鲁迅更多注意到的是代表着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和没有丝毫社会地位的农村女性,比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离婚》中的爱姑,《祝福》中的祥林嫂,《故乡》中的杨二嫂,还有《风波》中七斤的女儿六斤,《药》中夏瑜的母亲和华小栓的母亲;当然还有个别的受过教育的所谓的知识女性,比如《伤逝》中的子君,但这是极少数。
鲁迅从不幸的人群中提取素材,对社会底层生活和农村劳动父女表示深切关心。
这些女性是丝毫没有接受过新文化,丝毫没有受到过现代教育影响的无知愚昧的女性。
她们把一切生的意义全部寄托到丈夫、家庭和孩子的身上,严守封建伦理纲常,由于深受封建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而不知反抗,纵然反抗了,也是盲目的毫无意义的,因为传统力量是根深蒂固的。
她们不得不从封建家庭中寻找一点点幸福。
(三)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鲁迅笔下的女性多从事家庭料理性质的长短工,不具有公共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她们基本不参与公共事务,生产劳作很难得到社会认可。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具有悲剧性。
她们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在家庭和社会的束缚中承受痛苦和悲伤。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家庭中的悲剧和社会中的悲剧。
第一部分:家庭中的悲剧鲁迅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往往被家庭剥夺了自由与尊严,承受着各种痛苦和压抑。
她们常常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无法摆脱家庭中的恶劣环境。
举个例子,鲁迅的《药》中的女性形象可谓是一个悲剧。
她受尽了丈夫的虐待和压迫,整日过着庸碌无为的生活。
她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丈夫和家庭的需要,没有自己的权益和独立的人格。
最终,在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之后,她选择了吞食毒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她唯一能够摆脱悲惨命运的办法。
第二部分:社会中的悲剧除了家庭中的悲剧之外,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常常承受着社会带来的痛苦。
封建社会的压迫使得女性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被迫扮演被动的角色。
在《阿Q正传》中,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冯太太被形容为“尘埃”,她的存在并没有给阿Q带来幸福或快乐,反而增加了他的痛苦。
当冯太太的丈夫死去后,她成为了阿Q的幻想对象,但她对阿Q的崇拜和依赖并没有改变她在封建社会地位的低微和每天的辛劳。
她只是满足着阿Q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逐,最终也成为了阿Q道德颓废的一部分。
总结: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家庭中的悲剧和社会中的悲剧。
这些女性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抑。
无论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还是社会角色的被动扮演者,她们都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在这种背景下,女性形象变得十分悲凉和苍白。
鲁迅通过这些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夺和压迫,对社会中不公平现象的批判和质疑。
鲁迅的女性观
鲁迅的女性观观之鲁迅的小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引发我们无限的深思,鲁迅断断续续、时密时疏却自始至终地直视着中国妇女。
一生关注女性问题, 与女性解放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有关女性问题的论著近30篇之多, 这些文章涉及宗族制度、儒家女教、女子教育、爱情婚姻、婆婆制、经济独立、新女性乃至性变态等问题,。
他常常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
同时,也以“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希望她们能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一、主张男女平等,针砭封建等级制度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 它与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 造成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落后。
千百年来, 中国妇女被拘囚在传统“铁屋子”里, 她们是不能自由主宰自己的命运的。
从社会到家庭直至个人, 从精神到物质, 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和独立性。
对此, 鲁迅深感痛心, 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 至多不过是奴隶。
”的确, 人一旦丧失独立地位和独立品性, 剩下的也许只有奴性。
为了揭穿封建宗法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毒害奴役,鲁迅率先用手中的笔挑开了封建势力温文尔雅的面纱, 揭示和批判封建礼教之于妇女的“吃人”的、荒谬的本质。
在遭罹百难的妇女中,鲁迅较为关注农村下层劳动妇女和被迫卖身为妓的女性。
《明天》写出了传统道德对单四嫂的戕害。
她只能小心谨慎地做“节妇”,忍气吞声地默认命运,假装无视街痞们的侮辱。
失去丈夫又没有儿子可“从”的单四嫂子没有生存意义的“明天”可言。
《祝福》里的祥林嫂这样一个诚实善良的劳动妇女,一生被封建男权和性道德严重贬损和侮辱一直到死。
他在杂文《我之节烈观》中对男权社会的性道德进行了剖析,认为所谓“节”和“烈”是专门用来束缚女子的道德,在要求女子“节”和“烈”的同时,男子却在实行多妻主义,这是极其荒谬的。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鲁迅研究姓名:杨晓勇学院:文学院班级:B11汉语言文学三班学号:114102043039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摘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大致可分为:命运悲惨的女性、自发反抗的女性、新旧夹缝中的女性三种类型。
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
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封建悲剧反抗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很有代表性。
《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
《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
《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逃避的反抗:单四嫂子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
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
单四嫂子在“前年”夫死了后,一直靠纺纱来养活自己和她年幼的儿子宝儿。
应该说,成了寡妇后,她在精神上是很难顶住封建礼教及社会上的各种压迫的,但是因为宝儿的存在,使她觉得有了“明天”,有了希望,有了精神支柱,也是她能够一个人坚持下来的理由。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苦日子也不长,宝儿的不幸夭亡,使她唯一的精神支柱没了,她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明天”。
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并以犀利的笔触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他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她们或坚强或脆弱,或勇敢或无助,呈现出了鲁迅笔下的鲜明个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
1. 女性形象的独立意识在鲁迅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常常展现出独立的意识和追求。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孔乙己的妻子虽然身世低微,却有着坚忍不拔的人生态度,她独立地支撑起整个家庭,并努力让儿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从这个角度而言,女性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并非只是家庭中的依附者,而是有自己思想和意愿的独立人。
2. 女性形象的弱势地位然而,鲁迅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女性形象处于弱势地位。
例如,《阿Q正传》中的王妈妈是一个出卖阿Q的小贩,她身世贫寒,不得不依靠出售自己的身体谋生。
在这个角色中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弱势地位的揭示,女性在物质和社会权力方面的双重压迫。
3. 女性形象的反抗精神鲁迅的作品中也充满了女性形象的反抗精神。
例如,在《药》中,一位出卖自己的女子在情感背叛后,通过毒药的形式对背叛自己的丈夫进行报复。
这种自杀形式的反抗展示了女性在绝望时尽管身处弱势,但依然有勇于反抗的精神。
4. 女性形象的牺牲精神许多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体现了牺牲精神。
她们为了家庭、为了理想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例如,在《伤逝》中,女主人公兰心为了照顾孩子和病重的丈夫,整日忍受着痛苦和艰辛。
这些牺牲精神的女性形象使我们思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她们为了家庭和理想所作出的付出。
5. 女性形象的悲情命运鲁迅的作品中也贯穿着女性形象的悲情命运。
她们往往身世凄苦,受尽欺凌和迫害。
例如,《红楼梦问》中的女性形象苦难缠绵,孤苦无依。
通过这些悲情命运的女性形象,鲁迅呼吁社会应当关注女性的权益,尊重她们的人格和价值。
总结起来,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她们有独立的意识和追求,同时也承受着弱势地位、牺牲精神和悲情命运。
琐谈“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琐谈“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摘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引为自豪的文学遗产, 我们以有《红楼梦》而自豪。
一部“红楼”, 倾倒了多少中外读者!曹雪芹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从那一派红红火火的“虚热闹”中, 感受到了“呼啦啦似大厦倾”的封建社会的颓倒之势;还在于他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萌芽的民主意识。
这种意识又集中地表现为作家的“女性意识”————为女性张目, 为女性呐喊。
《红楼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迷人的“女性世界”!而鲁迅的小说中女性的形象更为我们读者所关注。
关键词:鲁迅;形象;小说;女性在人类进化史上, 女性同男性一同出现并创造着这个世界, 但是有史以来, 女性所受到的待遇, 一直是不公平的。
在人类生活的辞典里, 恐怕再没有比“女人”更难以解释、评说的了。
长时间以来, 妇女在现实生活中的状况及其价值, 像植物中的葛藤, 没有自己的枝干, 靠攀缘其他植物而生活——————女性需要依附;像天空中的流云, 没有自己的根基, 风可以随便把它吹走————女性缺乏自身的价值。
从中国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到西欧中世纪“女人是男人身上一根筋骨所做”, 历史的传统偏见在男女之间掘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有史以来, 中国妇女承受了巨大的苦难和痛苦, 鲁迅先生为此而深深地悲哀、忧愤。
他说, 中国人向来没有挣到过“人”的价值, 至多不过是奴隶。
鲁迅小说中也塑造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女性世界“。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并非鲁迅先生“偏爱”女性, 只是因为女性有着太多的苦难和忧伤, 因此, 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 成为鲁迅先生的一个创作倾向。
鲁迅先生以其理性批判的精神, 审视着二十世纪的中国现状, 关注着中国劳动妇女的历史命运, 并从此出发思考着有关社会、历史的诸多问题。
全面地揭示中国妇女灵与肉、尤其是灵的苦痛是鲁迅小说的主题。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写出了中国农村妇女无限的人生悲剧, 显示出他对中国农村社会深深地理解与同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摘要:在鲁迅的女性小说创作中,作家以男性为中心,主要意图是以女性的悲剧来批判封建男权文化,强调女性解放的必要性。
本文拟从《祝福》和《伤逝》入手,探讨祥林嫂和子君悲剧命运的根源,从而指出,对中国女性而言,摆脱传统、走出传统是非常迫切的。
关键词:鲁迅小说祥林嫂子君女性意识在《彷徨》里,有几篇小说以女性作为主角,鲁迅创作它们的目的是批判传统文化,为女性解放摇旗呐喊。
中外传统文化虽然差别很大,但都是男权文化,生活在传统中的女性处在社会的边缘,男人则位于中心,是女人的统治者。
所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男性,因为社会生活是围绕男性来展开的,如果出现女性则多为反面人物,或为男人的陪衬。
不过,明清以来的小说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贬低女性的作品,也能读到如《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女性占据重要位置的优秀作品,她们人性的光辉及才华让男人汗颜。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挑战了传统,但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它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仍是有限的。
惟有在五四这个摧枯拉朽的时代,人们才有可能对“男尊女卑”这一等级制度进行彻底的否定。
鲁迅这位思想解放的先驱,自然会把女性解放纳入自己的创作视野。
在《祝福》和《伤逝》中,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女性或被男权重压,或在传统中迷失,最后都成为牺牲品。
显然,悲剧人物祥林嫂和子君是鲁迅批判封建男权的媒介。
通过祥林嫂,鲁迅揭示出中国女性悲剧原因之所在,子君形象则直指女性解放,告诉当时广大的中国女性不能那么活。
总之,小说告诉读者,男权文化不仅摧残女性,而且还会使女性丧失自我,从而被边缘化。
所以,对中国女性而言,摆脱传统、走出传统是非常迫切的。
祥林嫂就是被封建伦理纲常毒化和僵化了的典型妇女形象,她善良、勤劳、安分,对生活没有什么要求,只要能够像牛马一样活下去就感到满足。
因为她所希望的,不是做一个不受压迫的“人”,而是当一个奴隶,但是就连这样的生活,也只是暂时的。
鲁迅通过祥林嫂一针见血地指出,祥林嫂一生厄运当头,但造成她最大的不幸的还是头顶上笼罩的摆脱不掉的男权。
她先后死了两任丈夫,结局却有不同,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对比。
同样的祥林嫂,要么被抢回家,要么被扫地出门,之所以这样任人宰割,皆因为她是男人的所有物。
再一次到鲁镇做工的祥林嫂走到了穷途末路,在世人团聚的岁末,她孤单地死在雪地上。
谁是悲剧的制造者?是男权文化一步步将她逼向绝路。
“吃人”的凶手一方面来自封建专制制度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另一方面来自被传统思想僵化了的人的内心。
所以要解放女性,就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通过社会革命砸破旧的制度,推翻吃人的筵席;另一方面要揭露和旧制度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的负面因素,把人们从愚昧和奴隶的心态中解放出来,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人。
《伤逝》中的子君和祥林嫂不同,她是一位知识女性,又处在五四思想解放的潮头,是一个“自觉”反封建的女性,“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是她的人生格言,可见子君是一个“解放了”的女性。
从子君的话中,读者至少能捕捉到一个信息,即她冲出了“长尊幼卑”的藩篱。
涓生和子君相爱,遭到父亲和叔叔的反对,她的话就是冲他们说的,她对此的态度和大胆的举动表现出她作为一个“新女性”的自觉。
但在新旧冲突十分剧烈,新文化又立足未稳的时代,新文化的实践者总会遭遇诸多的社会问题,这就导致了子君和涓生的被迫分手及她后来的死。
鲁迅于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发表了一篇《娜拉走后怎么办》的演讲文章,这虽然早于小说两年问世,但似乎仍可以看作是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原因的回答。
他对娜拉结局的看法是:“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理由是她无力在经济上负担自己的生活。
子君回到父亲那儿去了,她与涓生组成的家庭穷得揭不开锅,所以,经济问题成了他们婚姻的直接大敌。
但子君为什么成为一个悲剧人物,而涓生又活了下来?前面提到,她勇敢地走出旧家庭,似乎是一个新女性,然而,子君的自我解放是有限的,她并没有从古老的社会性别观念中突围出来,换言之,子君还是一位传统女性。
她成为一个依赖涓生生活的家庭妇女就是例证,并且,她对此心满意足。
这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家庭生活:一是导致经济压力过大,一旦涓生失业,他们就无法生存。
二是成为家庭妇女后,爱情退却了,这使涓生很痛苦。
因此,子君有独立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而且她在独立中能发现自己的价值,会有一个自我。
但她没有完全的自我,一开始她是一个叛逆者,为此,涓生很欣赏她,后来她又退回到传统中去,或许在男女问题上她压根儿就是传统的。
她附属于涓生,没有再往前走一步的勇气,用鲁迅的话说就是不“情愿闯出去做牺牲”。
回到父亲身边后,她得承担巨大的压力和没完没了的责骂,但肯定还在惦记着涓生和她的那个家。
与涓生的相对洒脱相比,她却吊死在涓生这棵树上。
反之,如果是新女性,她就会自救。
还有一种结局是,她可以和涓生生活在一起,如果涓生能养活她的话。
考虑到她有不死的可能性,严家炎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中说:“《伤逝》、《幸福的家庭》两篇作品都用令人信服的形象的力量,说明了个性解放、家庭幸福不能脱离社会解放、经济解放而取得。
”茅盾在1927年所写的《鲁迅论》也发表过类似的看法。
这其实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结论,因为子君是一位传统女性,依附于涓生,就很难说是真正的“个性解放”。
因此,她的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她的徘徊不前,把子君的悲剧归咎于社会、经济等因素,至多也是敲敲边鼓而已。
综上所述,在鲁迅的女性小说中,我们所见到的,是他站在新文化的立场审视传统中的女性。
这固然与五四时期的破旧立新有关,即通过女性的悲剧批判封建思想的不人道,从而提出女性解放的必要性这一课题。
但总的说来,对广大苦难中的女性而言,他是站在高处的同情者,同情她们的非人处境、悲惨结局。
传统文化让祥林嫂无处可逃,子君的命运稍好些,争得选择的自由,可她没有勇气再往前走一步,或者说她退却了。
这些小说给人的印象是“女性不能那么活”,祥林嫂死了,子君也死了,就因为她们那么活。
可是,女性究竟该怎么活呢?近代妇女解放的先驱秋瑾写道:“我们二万万女同胞,还依然黑暗沉沦在十八层地狱,一层也不想爬上来。
足儿缠得小小的,头儿梳得光光的,花儿、朵儿、扎的、镶的、戴着;绸儿、缎儿、滚的、盘的、穿着;粉儿白白、脂儿红红的搽抹着。
一生只晓得依傍男子,穿的、吃的全靠着男子。
身儿是柔柔顺顺的媚着,气虐儿是闷闷的受着,泪珠儿是常常的滴着,生活是巴巴结结的做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
试问诸位姐妹,为人一世,曾有些自由自主的幸福未曾呢?”(《敬告姐妹们》)革命先驱者一直关注着妇女解放问题,提出过种种主张,许多反叛的女性也做过种种尝试,兴女学、办女校、放天足、争女权以及反对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由等等,但都收效甚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鲁迅的女性小说对既往文化的批判开了一个好头,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
首先是女性还处在无声的边缘,子君的叫喊并不能表明她生命主体意识的觉醒;其次是女性的出路何在?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似乎并不主张女性做出“牺牲”,只是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
1933年,他还写了《关于妇女解放》一文,提出了“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的命题,这说明鲁迅也未注意到女性解放的关键所在。
丁玲等女性作家从弱势群体立场出发,以女性身份看待女性问题,切中问题要害,主张女人应建立女性的主体性,确立女性意识。
由于女性主体性的建立,莎菲等有别于以往的女性,她们说话了,既代表自己,也代表女性,这说明她们力图挤向中心。
如今,社会早已解放,妇女生活在广阔的天地里,但歧视妇女的封建意识仍然存在。
现在我们社会的某些人,仅仅把女人当作一个异性看待,他们想得到女人,占有女人,只是把她们作为自己性所需要的“物”,这是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很容易产生的“女人观”。
而且女性已习惯了笼内的生活,一旦冲出“牢笼”,辽阔的天空固然能给她们自由,可她们得面对残酷的生存环境,不仅要像男人一样竞争,而且还须挑战男权文化,她们的付出比男人多得多,成功的背后意味着流淌过更多的汗水、泪水。
虽然男女平等、女士优先等等调子五花八门,可是回过头来细细琢磨,妇女是否已经彻底解放?留意身边,践踏女性的例子随处可见,女童失学、家庭暴力不时发生。
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不仅在社会意识领域根深蒂固,而且还蚕食着女性的心灵,她们还在承受种种传统道德伦理、文化习俗的束缚。
几千年封建思想浸染和毒害的中国女性,是不可能在一两次社会变革中就能把历史的积垢洗刷干净的。
妇女的真正觉醒和解放包含着社会的、自然的(性别方面的)、文化的许多层面。
寻求妇女解放,不仅要求女性冲破男性的束缚,挣脱社会的羁绊,还要走出自我心灵的牢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女人还未能走出自我设置的圈套,在与强大的社会挑战中还显得有些懦弱,潜意识心理深处还存在对男性的依附。
她们一方面寻求着个性的独立,一方面又执迷倾向于对男性的依附,因为女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客体身份,她们被动参与社会生活,并心甘情愿的作为男性附属。
久而久之,服从男性意志便成为女性追求的目标。
当代女性必须走出自我心灵牢笼,打破这种惯性的依附意识,争取有权支配生存范围内的种种选择。
不做男人大树下乘凉的鲜花和小草,而是像舒婷笔下《致橡树》所表达的那样,做一株木棉和树并排站在一起,共同分担寒潮,共享雾霭、流岚,做一个坚强的当代女性。
因此女性解放不仅要从经济上获得自主权,在社会上确立地位,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意识领域彻底觉醒,从精神上解放。
如果精神上得不到解放,虽有强大的躯干也只能是带着枷锁的奴隶罢了。
所以说,妇女解放仅仅是万里长城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道路还很长,需要社会的关注,更需要女性去争取、去奋斗。
参考文献:[1]曹禧修.论《伤逝》的结构层次及其叙事策略[j].学术月刊,2005,(1).[2]黄晓娟.萧红的生命意识与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5,(3).[3]陈绪石.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女性——论中国现代小说女性意识的建立[j].学术交流,2004,(7).[4]姜波.试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学术交流,2004,(5). (唐胜甘肃陇西县云田学区 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