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摇摆的秋千”,第一节《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小说《骑桶者》的情节设置、人物刻画、象征意义等方面,探讨作者卡夫卡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表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情节结构,分析其独特之处。

2. 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现代派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卡夫卡的叙事手法。

重点: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刻画及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的生平照片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与小说情节相关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氛围。

3.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象征意义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例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情节结构:起承转合3. 人物形象:主人公、桶、老板娘4. 象征意义:现代社会、异化、孤独5. 主题思想: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小说《骑桶者》,谈谈你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例题讲解的详细内容。

2024年骑桶者教案课件教案2

2024年骑桶者教案课件教案2

2024年骑桶者教案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骑桶者》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阅读理解《骑桶者》一文,分析其文学特点,理解其深层寓意;结合历史背景,探讨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骑桶者》的故事情节,理解其文学价值;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挖掘作品深层含义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骑桶者》的文学特点,理解其深层寓意;教学重点:通过细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骑桶者》课文预习、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2024年的科技发展图片,引发学生对未来世界的思考,进而引入课文《骑桶者》;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3. 文学特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某一段落为例,讲解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层寓意;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某一情节,进行文学鉴赏练习;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分享各组的观点;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分析《骑桶者》的深层寓意。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骑桶者》2. 主要内容:故事情节概括文学特点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探讨文学鉴赏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骑桶者》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阐述其寓意;(2)从课文的社会现实问题出发,谈谈你对2024年社会现象的认识。

2. 答案:(1)略;(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高课堂互动效果;针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适当调整教学难度;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骑桶者》作者的其它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象征手法等元素。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感悟作品中所传递的人性关怀和道德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骑桶者》是德国作家霍夫曼斯塔尔的一部短篇小说。

作品通过描写一个贫穷的年轻人骑着木桶试图穿越贵族院的故事,展现了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的悲剧。

小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道德思考,适合高中学生阅读。

2.2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学生对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

学生可能对德国文学和象征主义手法较为陌生,需加以引导。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2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较为丰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需加以引导和启发。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骑桶者》的封面图片或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阐述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

2024年最新整理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最新整理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最新整理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二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内容为《骑桶者》。

文章通过描写一个骑桶者的奇异经历,展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挖掘。

本节课将重点学习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以及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达主题思想。

3. 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暗示手法,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文章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分析,语言特色的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思考骑桶者的形象特点。

3. 精讲课文:a. 分析文章情节结构,梳理故事脉络。

b. 品味文章语言特色,学习象征、暗示等手法。

c. 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创作意图。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巩固知识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文章情节结构2. 人物形象分析3. 语言特色及象征、暗示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文章中骑桶者的形象特点,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b. 选取文章中的一段描写,分析其语言特色及象征、暗示手法。

2. 答案:a. 骑桶者形象特点:孤独、无助、渴望关爱等。

b. 语言特色及象征、暗示手法分析: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推荐与《骑桶者》主题相近的其他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024年《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精彩教案

2024年《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精彩教案

2024年《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为《骑桶者》一文,位于第二章“人物描写”单元。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分析小说《骑桶者》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寓意;学习作者对人物进行细腻描绘的方法;探讨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及人文关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形象特点,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学习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寓意。

重点:学习人物描写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旧时社会底层人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背景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故事情节有初步了解。

3. 内容解析:b. 情节结构分析:讲解小说的情节设置,探讨其寓意。

4. 写作技巧讲解:a. 结合课文,讲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b. 举例分析,让学生领会并学会运用这些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描写技巧,进行现场写作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身边的普通人”为题,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答案示例:他中等身材,微微发福,脸上总是挂着和蔼可亲的笑容。

他的眼睛不大,却透着智慧的光芒。

他名叫张伟,是我们学校的一位普通清洁工。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a.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b.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社会现实,学会关爱身边的普通人。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导入环节的图片展示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2. 内容解析中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方法。

3. 写作技巧的讲解与实践应用。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1设计说明新课标中,“群”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将教与学由“单篇”变成“套餐”,比起单篇独进式的精读教学,更能形成关联、迁移、类比、贯通式的思维,进而让学生形成文学眼光、文化视野。

本设计聚焦卡夫卡小说,形成虚构艺术“微专题”,“执一而驭万”,以《变形记》为铺垫、《骑桶者》为主体、《饥饿艺术家》为辐射,促进学生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实现文本聚合、任务聚焦、能力聚积。

课前准备自主阅读《变形记》《骑桶者》。

思考:《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其中折射着现代人怎样的处境?《骑桶者》中,“我”骑着空桶、高高飘浮在空中借煤,其中有怎样的隐喻?教学目标1、体会小说中虚构的隐喻意义,初步学会用“虚构中的隐喻”解读卡夫卡式的虚构作品。

2、理解虚构作为小说艺术的本质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小说家被人们称为准造物者,是因为他们通过虚构赋予了小说以生命。

虚构让小说成为艺术。

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人卡夫卡天马行空的虚构世界,去理解其作品所诉说的“现代人生存的困惑”。

二、讨论阅读体验,领略《变形记》开篇的隐喻意蕴(一)《变形记》是现代小说绕不过去的存在,回答课前阅读思考:小说把推销员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隐喻了现代人怎样的处境。

赏析富有想象力的开篇。

(PPT)北大教授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中评论:“他的小说与我们经历的世界都不像,但又太像了。

”问题1:甲虫与我们不像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太像了”意味着甲虫与我们有许多方面非常相似,你体会出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甲虫的特点是带着厚壳,从壳对甲虫的意义入手,体会其中的隐喻意蕴。

明确:甲虫背负着重重的壳,隐喻人背负沉重的压力;甲虫外壳坚硬、内在软弱,隐喻人的软弱怯懦;甲虫总是将身体缩到壳内保护自己,隐喻人试图逃避现实和对世界的恐惧;甲虫的壳除了起保护作用之外也带来隔绝,隐喻人的隔阂乃至隔绝……这就是卡夫卡式虚构带来的丰富的意蕴。

问题2:这只甲虫是现代人的灵魂画,甚至每个人都是卡夫卡笔下的这只甲虫,阅读《变形记》时你有这样的体会吗?提示:每个现代人都背负着自己的重壳与压力。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3. 老板:象征资本主义剥削者,通过其言行揭示社会的不公。
三、小说的写作技巧
小说运用了象征、讽刺、对比等多种写作技巧,这些技巧对于表现小说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1. 象征:如骑桶者手中的桶、老板的店铺等,都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不同的事物;
2. 讽刺:通过对比骑桶者的期望与遭遇,以及老板的言行,讽刺社会现实的不公;
六、板书设计
1. 《骑桶者》
2. 主要人物:骑桶者、妻子、老板
3. 情节概括:失业的骑桶者寻求帮助,遭遇冷漠,最终失望离去
4. 写作技巧:象征、讽刺、对比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分析《骑桶者》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 答案要求: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不少于500字。
1. 讲解时要注重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针对不同情节,运用不同的语气,如描述骑桶者的悲惨遭遇时,语气应低沉、缓慢;
3. 在强调重点知识时,适当提高音量,突出重点。
二、时间分配
1.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完整性;
2. 讲解课文时,注意控制时间,避免过于冗长,给学生留有思考和练习的时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与小说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小说背景的兴趣,导入新课;
3. 导入要自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教案反思
一、优点
1. 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024版年度高中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版年度高中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中语文骑桶者教案•课程背景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目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跨文化交流与比较阅读•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课堂互动环节设置•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01课程背景与目标课程背景介绍学科背景高中语文是中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文本背景《骑桶者》是一篇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刻内涵的短篇小说,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形象的人物塑造,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诞性。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诞性,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版本及内容概述教材版本本课程使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内容概述《骑桶者》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骑着空木桶飞翔的人的故事。

小说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形象的人物塑造,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诞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梦想和追求的向往。

02文本解读与赏析介绍作者卡夫卡及小说《骑桶者》的创作背景,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环境。

小说背景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包括主人公的遭遇、经历和心理变化等,展现小说的叙事结构和情节发展。

故事情节通过故事情节的梳理,引出小说的主题,即探讨人与世界、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人的孤独、无助和异化等。

故事主题《骑桶者》故事梗概主题思想阐释人与世界的关系分析小说中主人公与世界的关系,探讨现代人如何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和困境。

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通过主人公与他者的交往和冲突,揭示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助和异化感。

现代社会的困境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分析现代社会的种种困境和问题,如科技进步带来的疏离感、消费主义导致的精神空虚等。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如店主、路人等,揭示他们与主人公的关系以及对主题思想的烘托作用。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骑桶者》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字词学习,课文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创意写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流利朗读课文。

2.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难点:创意写作,将课文中的情景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课文内容、生字词、课文结构分析、创意写作指导。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乡村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讲解: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4. 课文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分析其表达手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骑桶者》2. 生字词:标注在课文旁边,便于学生查阅。

3. 课文结构:以图示形式展示,直观易懂。

4. 写作手法:例句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乡村生活》为题,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乡村生活的短文。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乡村生活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一次“我的乡村生活”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增进同学间的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结构分析2.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课文结构分析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了解故事情节的推进。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骑桶者》的情节梗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领悟小说的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寓意。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

2.领悟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的深层寓意。

2.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对《骑桶者》的初步阅读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探讨“骑桶者”的寓意。

二、文本解读1.分析小说的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三、课堂讨论a.小说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b.“骑桶者”这一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c.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是如何体现的?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象征手法。

二、深入分析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桶”、“水”、“鱼”等。

2.探讨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作品主题的深化作用。

三、课堂讨论a.小说的象征手法是如何体现的?b.象征元素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c.你如何看待小说中的寓意?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深层寓意,提高批判性思维。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拓展延伸1.分析小说与现实的关联,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阅读其他类似作品的感受,进行比较分析。

三、课堂讨论a.《骑桶者》与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关联?b.你认为小说中的哪个情节最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c.你如何看待小说的结局?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关注现实,提高批判性思维。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骑桶者》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1.1.2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1.1.3 掌握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3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的善良与苦难,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1.3.2 认识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3.3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骑桶者》的阅读与理解。

2.1.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1.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2 教学难点2.2.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2.2 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2.2.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品主题。

3.1.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

3.1.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3.2.2 网络资源:查找作者及作品背景信息。

3.2.3 纸质教材:提供相关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4.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4.2 自主学习4.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4.2.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3 课堂讲解4.3.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

4.3.2 阐述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4.4 合作探讨4.4.1 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骑桶者》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1.1.2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人物塑造等手法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学会将课文中的精华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同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1.3.2 认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1.3.3 领悟到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命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2 课文朗读与理解2.2.1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2.2.2 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2.3 课文分析2.3.1 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

2.3.2 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领悟寓意。

2.4 课文拓展2.4.1 对比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贫富差距主题。

2.4.2 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关注社会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视频,营造氛围。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2.2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塑造。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感悟。

3.4 课堂讲解3.4.1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3.4.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剖析课文主题。

3.5 课堂拓展3.5.1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5.2 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精华应用到写作中。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选修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小说与现实》的第三章《现代小说的审美追求与艺术表现》,详细内容为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骑桶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现代小说的特点,深入解读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及其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卡夫卡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骑桶者》的主题思想;2. 掌握现代小说的艺术手法,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中象征、暗示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卡夫卡的创作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激发学生对现代小说的兴趣;2. 课堂阅读:让学生阅读《骑桶者》,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主题;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如桶的象征意义、主人公与社会的对立等;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小说中的其他象征、暗示手法;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7. 课堂拓展:推荐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变形记》、《审判》等。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内容:作者:卡夫卡主题:人与社会的对立、个体的困境艺术手法:象征、暗示主要人物:主人公、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骑桶者》,分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现代小说的特点,是否能理解卡夫卡的创作风格;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思想,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精彩教案

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精彩教案

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与结构”部分的《骑桶者》。

本节课详细内容为:分析小说《骑桶者》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以及寓意,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情节与结构特点,能够分析其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小说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分析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拓宽文学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骑桶者》的寓意分析,情节与结构的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理解小说寓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骑桶者”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者的文字魅力。

3. 分析情节与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如场景切换、悬念设置等。

4. 寓意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的寓意,如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人性的剖析等。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一个典型情节,讲解如何从情节与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另一个情节,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内容:情节安排:场景切换、悬念设置结构特点:紧凑、富有层次寓意:社会现实、人性剖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骑桶者》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结合情节与结构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寓意。

2. 答案要求:逻辑清晰,观点明确,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说情节与结构的掌握程度,以及寓意解读的深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意丰富的外国小说,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等,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情节与结构的分析2. 小说寓意的解读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置4. 作业设计的要求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情节与结构的分析1. 场景切换:小说中的场景切换自然而巧妙,既展现了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2024年《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小说单元”中的《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对小说的全面阅读,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3. 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学习作者的创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把握,以及语言特色的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相似情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小说,教师提问检查阅读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讲解相关知识点。

4.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某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主要内容:人物形象:骑桶者、妻子情节结构:起承转合语言特色:讽刺、幽默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骑桶者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骑桶者:勤劳、善良,但受生活所迫,陷入困境。

(2)情节结构:起承转合,突出主题,增强讽刺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讽刺小说,如《变色龙》、《套中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与教学目标的设定。

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叙述的起伏”,详细内容为《骑桶者》。

该篇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骑桶者的奇特经历,展示了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分析小说;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骑桶者》的情节、人物、主题;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骑桶者》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奇特现象,引发学生对“奇特”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

2. 朗读原文:让学生齐读《骑桶者》原文,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

3. 分析情节:让学生复述小说情节,讨论骑桶者经历的变化,理解小说的结构。

4. 分析人物: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骑桶者的人物形象,讨论其象征意义。

5. 例题讲解:讲解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小说。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情节:起伏变化3. 人物:骑桶者、其他角色4. 主题:现实与理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形象;2. 答案要求:结合小说内容,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能积极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对小说象征意义的理解仍需加强;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外国小说,如《动物农场》、《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小说《骑桶者》的象征意义的理解;2. 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3. 课后作业的设计与答案要求;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024年度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度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2/3
24
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
遇到困难时,要勇敢 面对,不逃避、不退 缩。
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相信自己能够克服 困难。
2024/2/3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 方法,不气馁、不放 弃。
25
培养良好品德,树立正确价值观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做到言出必行。
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资源。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28
关键知识点回顾总结
2024/2/3
《骑桶者》的主题思想
01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探讨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
及人在困境中的选择和出路。
文学手法
02
作者运用夸张、讽刺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形象和社会现
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重要语句解析
03
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024/2/3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 独白,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文本语言简练,情节紧凑 ,寓意深刻,是一篇适合 高中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文 学作品。
4
知识点与重点难点
知识点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 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寓 言形式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024/2/3
重点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 其在小说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
实问题。
难点
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所 表达的深层含义;把握小 说的语言风格和叙述特点

5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掌握主要的知识点;提高学生 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2024/2/3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知识目标】1、掌握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了解卡夫卡及其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

2、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之间的关系。

3、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能力和方法目标】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找出具体的肖像、语言、运用等描写,仔细揣摩,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探究小说的现实意义。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与矛盾冲突中全面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

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仔细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虚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小说题旨的多义性,透视“周围人”的冷漠,呼唤爱心,学会与人沟通,与世界沟通。

【教学重点】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2、骑桶者的形象【课前准备】1、发给学生有关卡夫卡生平介绍的资料。

2、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同时完成预习题:(1)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看到骑桶者这个人【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卡夫卡的《骑桶者》。

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

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那么《骑桶者》表现了现代人的什么困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骑桶者》,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读后感受,你们觉得卡夫卡描写骑桶者这个形象想表达什么(请学生具体谈谈)学生可能答的答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二、主题分析1、同学们的分析都挺有道理的,但是听了你们的分析,我有一个疑问。

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明确: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骑桶者》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自然环境描绘和社会环境反映,以及作品深层主题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提高小说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炼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深层主题。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小说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2. 初读:学生自主阅读,了解小说的情节。

3. 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环境描绘和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 人物:主人公、次要人物3.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4. 主题:深层主题、现实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说明其特点。

(2)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 答案:(1)主人公:勇敢、善良、有毅力;次要人物:各有特点,丰富故事情节。

(2)小说主题:反映现实生活,揭示人性的弱点,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小说,提高阅读水平,丰富知识储备。

组织课后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分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5. 板书设计的结构布局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分析《骑桶者》这篇小说的教学内容应深入挖掘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学生能够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 -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3. 分析法分析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分析方法。

4.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2. 教学资源小说《骑桶者》的文本、图片、视频等。

3. 教学道具黑板、粉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 播放一段关于小说《骑桶者》的视频,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 提问学生:你们看过小说《骑桶者》吗?你们对小说有什么了解? -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 - 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年级《外国小说欣赏》之《骑桶者》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实施新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

自读方式教学的课文容易“满堂放”。

此类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意味着教师的指导作用丧失,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环节,以点带面,课堂达到预设与生成浑然一体。

本堂课从板书着手,营造一种读后感的氛围:“以轻化重——走近《骑桶者》”,同时向学生明确学习三步骤:自我感受、合作体验、分享交流,达到同学为主,各抒己见;老师为辅,及时引导的最佳组合。

【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选修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与前一篇精读课文《沙之书》一样都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小说的典范。

要求学生能在精读前一篇课文基础上通过自读本文能进一步领会现代主义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明确“虚构”“事实”“真实”“想象”这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本单元的话题“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虚构的能力。

【学情分析】绝大多数学生在平常学习中都很少接触现代主义的小说,所接触的更多是现实主义批判小说,或古典小说。

现代主义小说多用夸张、变形、扭曲的手法来发掘人物内心的奥秘,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表达人类的现代性困境,这无疑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惑。

如对本文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停留在仅仅关注外在的客观世界这一浅层面,认为本文只是批判老板娘的冷酷无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

如何帮助、启发他们将简单化、浅表化的解读丰富、深刻起来,如何纠正学生对文章的误读,这都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师生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从而使学生有说的冲动与热情。

在理解“骑桶者”这个处于困境却因自卑、畏缩而对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的小人物形象时,可用问题探讨法、活动体验法,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自身经历来增强体验,从而为理解小说的虚构而搭建桥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卡夫卡小说的特点。

2、了解现代派作品的特点及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1、熟读全文,领会《骑桶者》的内容与题旨。

2、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情感与价值1、体会主人公作为一个卑微、胆小,爱好幻想,渴望新生活但又不敢面对社会、面对众人,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失败的小人物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1、区别“虚构”、“真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问题探讨法、活动体验法。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自读思考:1、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有哪些?并从文中找出理由。

(多元解读)2、找出有关“我”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并概括“我”的人物形象。

3、作者让“我”骑桶借煤有什么用意呢,如果是“拎桶”,那么在“我”与他人的接触中是否会有什么不同呢?(设计用意:让学生熟悉文本,为在课堂上能彼此进行更好地对话交流作铺垫。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位作家,曾这样被人评价着:他以痛苦走近世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触摸真实,以毁灭为自己加冕,他就是卡夫卡,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更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最有成就而生活上最无成就者。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短篇小说《骑桶者》,来领略他的写作风格。

(设计用意:通过教师高度概括而感性的语言引出作家及作品,让学生直奔教学内容。

)二、介绍学习步骤学习步骤:自我感受、合作体验、分享交流。

同学为主,老师为辅。

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为自己的外国小说学习暂时画上一个漂亮的句号。

(设计用意:根据学生对作品认识的层次性设计自读三步骤,并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堂课的流程,为其自主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交流自我感受1、教师提问:通过预习,想必大家都会对这篇小说有自己的感受、理解。

不妨,大家一起来交流你的“自我感受”。

比如,你认为这篇小说讲了什么?作者想传达什么?这篇小说与以往你读到的小说有什么不同吗?并说说自己这样理解的理由。

(设计用意:用一个开放的话题尽力打开学生说话的“心门”,同时借这话题了解学生对这篇小说的理解程度。

)课堂预测:生1、这篇小说通过借煤一事批判老板娘的狠心、恶毒、见死不救。

生2、这篇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无情。

生3、这篇小说用想象的方式告诉人们骑桶者不会与人交流,他过于自卑而最终不能借到煤。

2、教师提醒:提醒一: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作家的宗师,那么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现代派的写作风格。

它主张作品的题材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

关注外在的客观世界这类主题的作品已由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基本完成。

因此刚才许多同学的理解是侧重于外在的客观世界,并不是不正确,但只是一种表层理解,而我们学了很多作品以后发现主题可以多元化,作品的内涵和指向并不是单一的。

那么接下来同学应该往哪方面思考,明确了吗?侧重于我及我的内心世界。

请同学着重来分析第一段中“我”的形象。

思考题1:我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认识吗?我如何解决自己的处境呢?提醒二:现代派作品多用夸张、变形、扭曲的手段,虚构的方式,离奇的想象,表现在我们课文中:虚构了骑桶飞翔这一情节。

解说虚构(说谎):一是编织一个已有的世界(如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二是编织一个不存在的世界(如现代派小说:变形记)。

思考题2:作者让“我”骑桶借煤(一个不存在的世界)有什么用意呢,如果是“拎桶”,那么在“我”与他人的接触中是否会有什么不同呢?(设计用意:到底应如何来审视这篇小说呢?苏格拉底曾说过:老师只是助产师,助产师就是在别人生孩子的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但不能代替他人生孩子,所以教师在这里只是作必要的课外补充。

在教师补充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可以围绕以上两个思考题进行自读与讨论。

)四、合作讨论分小组紧紧围绕上面的两个思考题进行交流讨论,并实施小组长负责制。

(设计用意:让学生回归文本,再一次精读关键环节,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想法。

)五、讨论反馈、交流体验1、“我”的处境怎样?缺煤。

“我”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吗?有:一是极需要煤;二是老板可能不大愿意借煤给我。

于是我开始梦想(第一段中的后半部分),即“白日梦”,说明他怕借不到煤而自我宽慰。

我们同学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有时偶尔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白日梦,如很想去某个地方,又去不了,真想伸出翅膀飞过去;如很想在考试中取得好分数,就梦想着试卷中这道题目做到过,那道也做到过。

又如:一个人受了别人欺负,不知道该如何对付,就会幻想自己有高超武功或特异功能,三下两下把对方拿下了,让对方求饶,但在现实中又是软弱无能。

又如阿Q等。

(设计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自身经验去体会主人公的内心,避免学生对这个人物的错误理解。

)2、分析他设想借煤的方式。

从他设想借煤的方式中可看出这是一个对自己不够自信、自卑、卑微,渺小、地位低下的小人物。

日常生活也有这样的人:在无能为力的时候通过做白日梦来宽慰自己,但这种人往往是想得很起劲,却不敢去做,因为面对强大的外面世界全然无力、无能为力,而且这种人大多数处于社会底层,性格自卑内向胆怯。

(设计用意:让学生回归文本,强化精读训练)3、正因为这样一个做白日梦的小人物,作者突发奇想让他骑桶去借煤,在这里老师也想突发起想问问大家:请问他到底去了没有?(设计用意:通常教学都拘泥于老板娘到底听到“我”的呼求否?而这个问题学生常常会进行不必要的争执,甚至会将课堂整个偏离中心,而这样的设问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往“虚构”方面靠,能更好地理解“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课堂预测:骑桶借煤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那么说明其实这件事情压根底儿就没真正发生过,也就是说骑桶这一情节已经把借煤这个现实问题虚化了,有可能这整个事件都是虚幻的,仅仅只是在“我”的幻觉中进行,仿佛是借煤者幻想症发作的结果。

4、假如我真的骑桶去了,那么在“我”与他人的接触中是否会有什么不同呢?(设计用意: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能水到渠成地引出此次借煤的失败其实是人与人交流的失败,也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

)“拎桶”与人接触是实打实的、正面接触,而“骑桶”则与人避免了正面接触,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课文: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那么老板娘是否真地听到了我的吁求(呼吁并恳求)已变得不确定,可能听到了,可能没听到。

回归文本仔细找寻一下,课文中其实有暗示。

“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这一处细节描写暗示着老板娘可能根本就没听到有人借煤,我与他们根本就没有正面交流过,他根本就没和店里的人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接触,也就是说这一次借煤的失败其实是一次交流的失败。

借煤的失败其实是一次人与人交流的失败——交流方式的不恰当——交流者自身的性格弱点。

这样更加让我们真切地体验到“我”的内心世界。

5、作者对其态度:“我”的处境是悲惨的,但“我”同时又是自嘲的,我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自卑、惶恐、畏缩、对世界畏惧,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他选择飞翔是因为他害怕失败,飞着去,可以随时准备撤走,课文最后“永远消失,不复再见”,视角的变化似乎也暗示着“我”彻底弃绝世界。

六、总结点题现在我们已完成了从初读到深层次阅读的这一转变。

重新审视小说,我们可以发现作者通过虚构这一情节,使作品的内涵和指向不再单一,有了更多层面的理解。

同时虚构起到了“以轻化重”的奇妙效果。

因为以轻中和重,缺煤、天气寒冷这么一个沉重的现实背景,让人读起来并不感到很压抑,倒是有一种“带泪的微笑”。

七、卡夫卡及其作品介绍(设计用意:一反以往开门见山就介绍主人公及其作品的风格,而在此时呈现会起到升华的作用,让学生在全面思考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真正做到知人论世。

)1、本文延续了卡夫卡小说一贯的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

卡夫卡小说中惯常的主人公:一个畏缩的小人物,面对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

2、相关作品欣赏。

(《美国》《审判》《城堡》《变形记》)3、作者介绍。

摘要:1883年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妹妹。

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

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41岁时死于肺痨。

卡夫卡内心中一直对父亲存有无法消除的畏惧心理,由此而培养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使卡夫卡形成其独特的文学风格:色调似乎总是灰色的,揭示出人类普遍的孤立和疏离,展示人如何在世界的迷宫中找不到出路,只剩下迷惘、绝望和屈从。

卡夫卡的故事从总体上说是荒诞的、夸张变形的,但有相当多的细节描写又是非常现实主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