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故乡》三维教案
第9课《故乡》三维教案
![第9课《故乡》三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baf37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72.png)
第9课《故乡》三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故乡》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2.学习运用修辞手法,分析文章中的描写,诗意与散文结合的特点;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感;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文字中感悟人生。
二、教学重点1.掌握《故乡》的主题和情感;2.了解《故乡》中的描写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感。
三、教学难点1.分析《故乡》中的描写和修辞手法;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感。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展示故乡的图片或音乐,唤起学生对故乡的记忆和情感;2.课堂讨论法:通过提问学生,引导他们自己思考、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分析文章中的描写和修辞手法,共同完成一份分析报告;4.归纳总结法:通过课堂讲解,总结故乡的描写和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展示故乡的图片或播放故乡的音乐,激发学生对故乡的记忆和情感;2.向学生出示问题:你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你对故乡的感觉是什么?让学生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心中的故乡。
第二步:阅读(15分钟)1.让学生阅读《故乡》这篇文章,理解文章表达的主题和情感;2.学生可以先快速阅读一遍,然后再仔细阅读,理解文章的细节和情感。
第三步:讨论(15分钟)1.提问学生:你觉得《故乡》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2.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支持自己答案的论据,并给出相关的解释和分析。
第四步:文本分析(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析文章中的一段描写,并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2.每个小组完成后,向全班汇报并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借鉴和补充。
第五步:讲解(15分钟)1.老师对《故乡》的主题和情感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2.讲解文章中的描写和修辞手法,解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效果。
第六步:思考(10分钟)1.提问学生:你对故乡的印象有哪些?你觉得故乡对你有什么影响?2.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故乡经历出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优质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61634cddccda38376baf6b.png)
《故乡》教案故乡鲁迅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教学重点1. 把握课文内容,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2.解决疑难语句的理解问题,进一步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强化学生对作品的认识。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5、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6 .解题“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他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第9课《故乡》教案课件(长乐中学)《故乡》操作版3doc初中语文
![第9课《故乡》教案课件(长乐中学)《故乡》操作版3doc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a00b9347c5da50e2524d7fb2.png)
第9课《故乡》教案课件(长乐中学)《故乡》操作版3doc初中语文1.背景:鲁迅先生照片。
〔鲁迅介绍、鲁迅«自题小像»作为背景声音。
〕[投影1]导入:鲁迅创作谈[出示材料投影2]材料一: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强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因此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因此是推文艺……——鲁迅〔«〈呐喊〉»自序〕材料二:什么缘故做小讲,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一辈子〞,而且要改良这人一辈子。
我深恶先前地称小讲为〝闲书〞。
——鲁迅〔«我什么缘故做起小讲来»〕那么«故乡»的写作为的又是什么呢?引出«故乡»[投影3]咨询:«故乡»的要紧人物是哪几个?——〝我〞、闰土、杨二嫂。
[投影4]咨询: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三个人的生存状态。
——辛劳。
咨询:引列夫·托尔斯泰话语〝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本文中三个人尽管不幸是一样的,但他们的不幸又有什么不同?——我:辛劳展转;闰土:辛劳麻木;杨二嫂,辛劳恣睢。
2.闰土的辛劳①找出文中的语段集中表达闰土的〝辛劳〞[投影5]听该部分录音,简单摸索[播放录音:闰土剪辑]a.文章是通过那些描写手段来展现闰土的辛劳的?从文章中找出具体的例子讲明。
——神态、语言、外貌……b.用文中的一个名词概括闰土的整体形象特点——木偶②在这部分文字中,那个〝木偶〞是否曾经生动过?——第59、60节〔他站住了,脸上现出喜悦和凄凉的表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尊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找出生动的词语:喜悦、凄凉;动着嘴唇、没有作声。
③是什么使闰土变成如此的〝木偶〞的?从文中找出两处文字来讲明。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教案3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教案3 新人教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21fb5c39f78a6529647d5337.png)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3 新人教版《故乡》教学中如何确定和突破教学难点?《故乡》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浙教版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选用了鲁迅先生这篇名著,并在单元要求中明确:学习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
阅读小说,欣赏名著,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
鲁迅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但文笔却质朴无华,语言精练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节理解,技法学习上并不需花大力气,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细细品味。
一、难点确定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在《故乡》中则主要体现在关于希望的阐述上。
《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
要恰当理解话中的含义,对老师来讲也需凝神一思,对初二学生来讲,更不是件易事了。
另外,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
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有差别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所以把握起来还较容易。
“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
因此,我们确定本文的教学难点为:第一,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我”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及在作品中的作用。
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设计(精选6篇)
![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设计(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9ad8e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19.png)
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设计(精选6篇)语文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展开想象,花儿还会放飞什么?教学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理想的翅膀》这一课,孩子们放飞了风筝,也放飞了自己的理想。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多次提到放风筝的乐趣。
(朗读学生写的作文片段。
)师:放风筝的确是春天里的赏心乐事,你相信吗,花儿也会放风筝呢。
(板书课题)齐读,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同学自读课文,要求:把诗歌读流利,读准确。
2、抽生分小节读。
3、生评读。
三、细读体悟,感受情感。
1、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自由读,边读边体悟。
2、学生汇报,交流。
学习第一节(1)、抽读,边读边感受诗句带给你的感觉。
(2)、齐读,体悟。
(3)、师问:这里已经有了一个“蹦蹦跳跳”,为什么还要写一个“跳跳蹦蹦”?(4)、抽生回答,表演读,评读。
(5)、牵着一条渴求的线,放飞了长尾巴和不长尾巴——风筝。
”质疑:你有什么问题吗?归纳:为什么说是牵着一条渴求的线?提问:“渴求”是什么意思?那么我们是渴求什么呢?(6)、学生带着感情齐读。
学习第二节(1)、抽生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感受诗句带给你的感觉。
(2)、点评赏析:儿是在远处对我们说话。
我们对着远处的人说话会是怎样的?(老师边说边做了一个朝远方喊话的动作。
)学生再次品读感受。
(3)、如果花儿离我们很近,那又该怎么读?(4)、西红柿练习,抽读。
师总结:我们朗读的。
时候一定要注意联系前后文,才能读得更准确。
学习第三节(1)、指名读。
发散思维: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有的在上空盘旋滑行,还有的会在干什么呢?(2)、生齐读这一节。
提问:花儿能让蝴蝶、蜻蜓、蜜蜂等等围绕着它们飞高飞低,一定是有一根无形的线在牵引着它们,这根无形的线是什么呢?生回答学习第四节(1)、指名朗读。
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故乡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故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908f3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3.png)
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依据新课标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1.情节的把握;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式;进程与方式:了解小说的特点并明白得文章主题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人物,评判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形分析制定的教学重点为: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评判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明白得。
教学方式:朗诵法、研讨探讨法。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要点】整体感知情节与环境一、导入新课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如此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非感到如何的迷恋。
……使我超级的气闷……又使我超级的悲伤。
(教师板书:悲伤)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什么缘故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伤的心情?请大伙儿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伤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一、情节把握---- 小说以时刻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情形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份:(1)、交代了时刻、地址、回家缘故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回忆与青年闰土的友谊。
“杨二嫂”的转变。
闰土的转变。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楚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以后、寄托于下一代。
二、找一找故乡使我悲伤的理由。
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故乡的景色如何?(1)第二段描述写出了故乡如何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落——没有一些活力。
学生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十二段12段:深兰的天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青年----令人神往,-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经历中的进行对照,并说明其作用------突出变----变后心情(衬托铺垫)三、布置作业:巩固本节内容,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馈:学生明白得了景物描述的写法及益处。
九年级上语文9《故乡》教学案第三课时
![九年级上语文9《故乡》教学案第三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8b1eac551711cc7931b71631.png)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重点研讨,精读全文的第三部分,探讨小说主题。
2、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过程:环节一:复习,听写课后生字词。
(5分钟)(每组抽一位同学上黑板前听写,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写,互批互改,以准确率计分,满分为10分。
然后订正错误字词后朗读记忆。
)环节二:重点研讨,精读全文的第三部分(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试完成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1、,结合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
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2)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
这里的三个"辛苦"含义各是什么?(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作者知道新生活是什么样的吗?(4)“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5)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6)“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中“路”的双重含义是什么?(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2、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那么,文中对故乡的描写共有几处?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3、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环节三:双基训练,当堂检测(15分钟)(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时达标》第23页的习题,然后展示。
《第9课 故乡(第三课时)》教案
![《第9课 故乡(第三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0d91be767f5acfa0c7cd09.png)
《第9课故乡(第三课时)》教案《第9课故乡(第三课时)》教案课题故乡本学期总第课时本单元第课时教学目标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在对比中分析故乡的变化(记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憧憬中的故乡)。
2.分析篇末议论,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时间复备一、导入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亲。
在分析了故乡的人的变化,我们来一起分析故乡本身的变化。
二、检查预习、思考:(一)找出文中描绘故乡的片段。
A、记忆中的故乡B、现实中的故乡“横”的用法:杂乱、毫无生机。
写出了故乡的萧条破败。
解读:用“路”比喻“希望”。
“这”指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一句。
最后一句议论的理解:有了希望,却不为之去努力、奋斗、拼搏,希望必然会落空 ,也就无所谓“有”;即使实现希望很渺茫,很“茫远”,困难重重,但只要大家都去探索实践、始终不渝地追求、奋斗,美好生活的希望就一定会实现,希望便“无所谓无”。
只要大家都去探索实践、始终不渝地追求、奋斗,就一定能够走出希望之路来。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
3.完成《补充习题》p19页练习三、四、五题。
板书设计:故乡记忆中的故乡——埋下伏笔现实中的故乡——做好铺垫憧憬中的故乡——表现希望这样的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
也为后文写闰土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这幅荒村图生动地显现了旧时代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
为下文写故乡及故乡的人的变化作了很好的铺垫。
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议论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
特别是最后一段的议论,含义是很深刻,很好地点明了中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1826f3d8a6c30c2258019e17.png)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重点)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难点) 3、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1.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交流感知 2. 回顾作家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呐喊》(小说集)。
3. 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阴晦( ) 瓦楞( ) 胯( )下獾( )猪秕( )谷鹁鸪( ) 髀( ) 嗤( )笑絮( ) 瑟( )索蜷( )缩寒噤( ) 折( )本惘( )然恣睢( ) 潺潺() 黛( )色愕( )然五行( ) 颧( )骨伶( )仃研读共品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熟悉课文。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doc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4399ab7fdd3383c4ba4cd2c8.png)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1.《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下农民破产,生活痛苦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课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3.掌握对比的方法,把小说中的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20年前与后的外貌描写在书上画下来,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差异,进而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变化,最后在他们的性格变化中理解小说的主题。
4.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解决办法:以课堂上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
二、学习目标:①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③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课文:1.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
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2.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居住,目睹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十分悲痛,一年后,便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故乡》教案3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故乡》教案3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94154c0c281e53a5802ffeb.png)
浙江省嘉兴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3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省嘉兴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3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省嘉兴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3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故乡课题故乡第_ _课时总第____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施教日期_______年___月___日星期_____学情分析(结合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层次差异、教材重难点等展开)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分别复述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二、有重点地朗读对环境、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的内容要求:读出感情,体会在描写内容上有何区别1.对比阅读。
①小说长于对比描写,总览全文,作者分别在哪些内容上进行了对比描写?②在人物刻画方面。
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进行对比描写的?(重点分析讨论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刻画)③对比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及评价农民小市民④对比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2.朗读小说的第三部分的第二层,讨论以下几个问题:①在这一部分中“我”的感受是怎样的?②“我"的希望是指什么?③“我”对希望的态度是怎样的?(重点讨论有关“路”的一段议论)3.议论小说中议论文段的作用,进而归纳小说的主题。
4.三、分组讨论:①鲁迅对小说中的闰土这一人物的态度是怎样的?②小说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开放题)五、总结全文①归纳写作特色②体会语言特色六、质疑并布置作业预习新课板书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3563c20975f46527d3e1cb.png)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2. 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 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材分析: 1. 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2. 难点: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学设想: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都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分析要侧重于前后的对比,我采用以表格的形式来板书,把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我结合环境来分析人物,把故乡分为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两相对比;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心情感受,正确恰当地理解文章里议论性的语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课型:合作探究—---结合具体的环境描写,分析人物。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和线索,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人物,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流程:一. 导入新课以关于“故乡”的诗词名句或者歌曲导入: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 1. 关于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的了解情况新课 2. 关于小说常识的知识了解 3. 关于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三.结合问题,了解性阅读全文。
1.结合课文,明确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人物:母亲——我——宏儿闰土——水生杨二嫂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组织安排材料。
环境:自然环境: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环境社会环境:农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产的现实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我”-------线索人物,勾连情节闰土、杨二嫂-------主要人物,凸显主旨母亲、宏儿、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3.比较本文与其他小说的异同。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8c523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c0.png)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进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故事的重点和细节,能够理解、分析、并运用文中相关词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批判和创新。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1.先让学生阅读故乡的标题,猜想文章的主题。
2.问学生故乡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你们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故乡对你们有什么意义?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第二节:阅读环节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2)故乡的哪些方面使作者难以忘怀?(3)作者提到的碗筷和夜里的呼吸是什么意思?有何象征意义?(4)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价值和意义?2.让学生将答案分享给同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讨论。
第三节:语言运用环节1.学生分组模仿故乡中出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造句和表演。
(1)如日中天(2)落花流水(3)晶莹剔透(4)别具一格(5)亲情深厚(6)意气风发(7)喜闻乐见(8)细嚼慢咽(9)开怀大笑2.让学生将自己造句的成果朗读给全班,分享并鼓励彼此。
第四节:拓展阅读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阅读与故乡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可以自己选择内容。
2.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五节:综合评价1.让学生针对本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你对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互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在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表现如何?给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2.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小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故乡》(第3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故乡》(第3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520a94865acfa1c7ab00cc3b.png)
故乡
课题 备课人
知 识 1、 2、
与能
课型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探究文章主题。
故乡 新授
课时
3
力
教 过 程 1、 通过朗读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 与 方 2、 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
目法
标 情 感 由人物的遭遇进而思考产生这一悲剧的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
态度
价值
观
课标要求 诵读赏析
3/4
word
教学 反思
本堂课让学生以研究环境、探究主题为主,知道了文章的写作特色。
4/4
嫂前后生活的对照,反映黑暗社会病入膏肓;故乡情
景的前后变化对照,反映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
(2)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3)运用准确的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4)巧妙运
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使小说结构流转自如,疏密
有致,浓淡相间。
三、教师总结
板书设 计
研究环境 探究主题 归纳写作特色
重点
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 教法 教学程序
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 诵读赏析
教具 学具 白板
教师活动
一、研究环境,探究主题
学生活动 研究环境,探究主题
“故乡”?
明确:该问题探究的已不仅是环境,而且涉及小
说主题。除了对比鲜明的“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
中的故乡”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个“理想中的故乡”。
从小说结尾部分“我”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我”
2/4
word
讨论明确:“我”不等于作者自己。“我”是一个同
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某某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的形象。文中对“我”的形象刻画,着重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鲁迅《故乡》第三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鲁迅《故乡》第三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f2ecc0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c.png)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鲁迅《故乡》第三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收入他的小说集《呐喊》。
这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童年时在家乡的生活经历,展现了故乡的美好和人性的纯真。
同时,通过对童年伙伴阿长的回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性的压迫。
这篇课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鲁迅的作品和时代背景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生活背景,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刻思想。
同时,学生对于家乡的情感比较熟悉,可以借助这一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能够分析课文的象征意义和深刻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珍视童年时光,培养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关系的把握。
2.难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刻思想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相关背景进行讲解。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思想。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人物关系、象征意义等。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方便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美好回忆,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和关注。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描述的故乡景象和人物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刻思想,教师进行指导。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变化和自己的成长,谈谈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
第9课《故乡》三维教案
![第9课《故乡》三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a20dd189eb172ded63b79a.png)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 16课题9 故乡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难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简介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回顾、复习了解巩固文体知识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简介“小说”2.简介背景听介绍了解背景及文常二、整体感知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分为三个部分:1.交代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阅读、讨论交流理清课文脉络结构3.“我”失望痛苦地离开故乡,寄希望于未来三、熟读课文四、作业抄写生字词教后反思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 17课题9 故乡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难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人物形象分析1.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讨论交流分析形像与主题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二、深入探究讨论交流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明朗、美丽、令人神往,说说它的作用。
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2.末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三、主题探讨自主合作探究四、作业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第9课《故乡》教案
![第9课《故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2f1c69192e45361066f551.png)
第9课《故乡》教案一、教材分析及指导思想如何不把语文教学扁平化?如何体现小说教学的层次性?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初高中衔接?如何在文体教学中既体现“类”的知识,又体现出“这一文本”的独特性?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是我们着手初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故乡》是一篇小说,这是它的文体属性。
但是,我们在进行《故乡》的教学时,必须超越小说的共性,发掘其个性特点。
小说的主要特点在于虚构,其虚构体现在两个方面:选材及表现手法上。
设计怎样的故事情节,刻画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什么样的社会生活主题,是作家在内容上的考量。
而从什么样的视角去叙述,用什么样的语调去陈述,故事从何处开始,运用什么样的构思,将庞杂的社会生活内容纳入笔端,采用什么样的写法,构筑怎样的环境氛围来刻画人物形象,则是作家在艺术手段上的匠心。
小说在内容的选择上,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的独特性,是我们进入初三之后在小说教学上必须要考虑的。
《故乡》一文,从内容上看,描写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将近30年中,江南小镇及广大农村在社会动荡中,尤其是在外来经济入侵中,中国社会中的农民及城镇小私有者迅速破产的社会现实,并由此而带来愚昧的麻木、精神的堕落、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冷漠造成的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
这种急剧的变化被艺术家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统纳于笔端,在自然环境上的对比,在社会环境上的对比,在人物形象上的对比,人物形象自身的前后特点的对比,在叙述者的心境上的对比,将整个社会的变化做了广泛的反映。
这是作家在艺术上的独特匠心。
这篇小说的语言简练而收敛,沉郁而冷静,幽默中透着揶揄,悲哀中而不失希望,是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
当然,这是比较深邃的,只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一点点,就是研读鲁迅小说好的开端,也是为学生今后接触鲁迅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⒈在进行小说共有知识复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故乡》采用“对比”的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⒉在探究中感受“对比”这一艺术手法在小说人物设置、人物形象刻画、社会环境描写、叙述者心境的变化中的作用;进而掌握小说的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第9课《故乡》三维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下载
![第9课《故乡》三维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a9ff601a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0a.png)
第9课《故乡》三维教案
最
新
PPT模板
版
本
预计演示时长
本次演示内容概要
第9课《故乡》三维教案
演示内容长度
20分钟
总目录数
一级目录数
其他目录数
1259字符
总页数
29个
6个
23个
x页
目录
01 一、复习旧课,导入 新课:
02
二、分析文中人物的 变化。
03 三、杨二嫂人物形象:
解文章...
谢谢观看
最 新 版 本
3、请替换自己的演 示内容
4、请替换自己的演 示内容
五、小说的主题思想:
1、请替换自己的演 示内容
2、请替换自己的演 示内容
3、请替换自己的演 示内容
4、请替换自己的演 示内容
六、布置作业:
2、设想一下,水 生和宏儿以后的生
活会是怎...
1、 2课时:通读课 文,扫清字词障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
3、4课时:精读课 文,全班讨论,理
04
四、分析课文环境描 写的作用:
05 五、小说的主题思想:
06 六、布置作业: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0
11、 请 替 换 自己的演示 内容
0 2
2、请替换 自己的演示 内容
0
33 、 请 替 换 自己的演示 内容
0 4
4、请替换 自己的演示 内容
0
66、 请 替 换 自己的演示 内容
0
55 、 请 替 换 自己的演示 内容
二、分析文中人物的变化。
(1)外貌对照: (2)动作、对话对照:
(3)闰土对“我”、 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 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故乡》三维教案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16 课题 9 故乡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理解文章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难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师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简介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回顾、复习了解巩固文体知识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简介“小说” 2.简介背景听介绍了解背景及文常二、整体感知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阅读、讨论交流理清课文脉络结构 3.“我”失望痛苦地离开故乡,寄希望于未来三、熟读课文四、作业抄写生字词教后反思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
课时编号: 17 课题 9 故乡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理解文章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难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人物形象分析 1.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讨论交流分析形像与主题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二、深入探究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明朗、美丽、令人神往,说说它的作用。
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2.末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三、主题探讨自主合作探究深刻理解文章主题四、作业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教后反思
2019-04-21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16 课题 9 故乡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理解文章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难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师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简介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回顾、复习了解巩固文体知识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简介“小说” 2.简介背景听介绍了解背景及文常二、整体感知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阅读、讨论交流理清课文脉络结构 3.“我”失望痛苦地离开故乡,寄希望于未来三、熟读课文四、作业抄写生字词教后反思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
课时编号: 17 课题 9 故乡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理解文章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难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人物形象分析 1.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讨论交流分析形像与主题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二、深入探究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明朗、美丽、令人神往,说说它的作用。
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2.末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三、主题探讨自主合作探究深刻理解文章主题四、作业水生和宏儿以
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教后反思
2019-04-21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16 课题 9 故乡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理解文章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难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师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简介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回顾、复习了解巩固文体知识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简介“小说” 2.简介背景听介绍了解背景及文常二、整体感知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阅读、讨论交流理清课文脉络结构 3.“我”失望痛苦地离开故乡,寄希望于未来三、熟读课文四、作业抄写生字词教后反思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
课时编号: 17 课题 9 故乡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理解文章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难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人物形象分析 1.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讨论交流分析形像与主题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二、深入探究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明朗、美丽、令人神往,说说它的作用。
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2.末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三、主题探讨自主合作探究深刻理解文章主题四、作业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教后反思
2019-04-21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16 课题 9 故乡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理解文章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难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师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简介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回顾、复习了解巩固文体知识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简介“小说” 2.简介背景听介绍了解背景及文常二、整体感知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阅读、讨论交流理清课文脉络结构 3.“我”失望痛苦地离开故乡,寄希望于未来三、熟读课文四、作业抄写生字词教后反思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
课时编号: 17 课题 9 故乡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理解文章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难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人物形象分析 1.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讨论交流分析形像与主题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二、深入探究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明朗、美丽、令人神往,说说它的作用。
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2.末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
<**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三、主题探讨自主合作探究深刻理解文章主题四、作业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教后反思
2019-04-21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16 课题 9 故乡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理解文章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难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师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简介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回顾、复习了解巩固文体知识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简介“小说” 2.简介背景听介绍了解背景及文常二、整体感知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阅读、讨论交流理清课文脉络结构 3.“我”失望痛苦地离开故乡,寄希望于未来三、熟读课文四、作业抄写生字词教后反思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
课时编号: 17 课题 9 故乡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理解文章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难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人物形象分析 1.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讨论交流分析形像与主题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二、深入探究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明朗、美丽、令人神往,说说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