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声音的强弱》教案1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强与弱的概念,理解声音的强度与振幅和距离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强弱。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度,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强弱概念,振幅与声音强度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强弱,理解声音的传播与距离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不同音量和音色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并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些音乐有什么不同?”由此引出声音的强弱这一主题。
2. 概念讲解: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振幅,什么是声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距离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用不同力度敲击音叉,感受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然后让学生站在不同距离的地方听同一音叉发出的声音,感受声音的强弱与距离的关系。
4. 归纳总结: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总结出声音的强度与振幅和距离的关系,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结论。
5.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归纳、讨论。
2. 教学手段:图片、实物展示、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与声音的强弱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或其他地方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
3.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和报告进行评价,同时结合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教材、图片、实物展示、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
2. 工具:音叉、尺子、录音机等实验器材。
七、结论本节课通过对声音的强弱概念的讲解和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强度与振幅和距离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归纳总结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态度。
知识 声音的强弱(教案)-音乐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
知识声音的强弱1教学目标1、感受音乐中强、弱的特点,从音乐中体验到强弱的律动带来的乐趣,从而带着愉悦的心情体验更多的乐曲。
2、设计激趣、律动,听赏、体验等环节展开教学,通过感受和参与理解乐曲中强、弱的对比以及变换。
3、体验乐曲中富有明显的强、弱节奏特点,体会乐曲中因强、弱变换而凸显的音乐色彩,并做出律动表现强、弱特点。
2学情分析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一年级音乐课。
从整体的水平看,整体水平相差不是特别明显。
学生在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学生相对可以,但是部分班级在音乐的听觉稍有差异。
一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已学过一些儿歌,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上课纪律也不错,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多。
从整体水平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行为习惯方面进步较大,学习目的性也有所增强,个别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有所改进。
每个班都有一些表现非常棒的学生,他们在音乐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但还存在着个别学生不能自律,因此在教学中还是要加强常规教学,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因此这学期对他们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3重点难点1、学会听辨乐曲中的强、弱规律特点。
2、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出强、弱。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小游戏教师师范动作,学生围成圆圈模仿动作站立姿势,双手放下,随之双手拍掌,并踮起脚尖,向右转一圈,然后重复同样动作,向左转一圈。
拓展第1次长音响起手拉手,原地站立,分别做出右脚抬起并弯曲、左脚抬起并弯曲的动作。
第2次欢快音乐响起手拉手踮着脚尖小跑起来,重复拍掌、向右、向左转圈的动作。
第2次长音响起手拉手,原地站立,分别做出右脚抬起并弯曲、左脚抬起并弯曲的动作。
第3次欢快音乐响起手拉手踮着脚尖小跑起来,重复拍掌、向右、向左转圈的动作。
第3次长音响起右腿跪地呈半跪姿势——双腿跪地,双手背放在后腰——左腿跪地——双腿并拢站立。
第4次欢快音乐响起手拉手踮着脚尖小跑起来,重复拍掌、向右、向左转圈的动作。
《声音的强弱》教案
《声音的强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强弱规律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与生活、科技等方面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强弱概念及影响因素。
2. 实验探究声音强弱的规律。
3. 声音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强弱概念、实验探究声音强弱的规律。
2. 教学难点:声音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强弱规律。
2. 运用实验法验证声音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声音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雷声、掌声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强弱。
2. 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介绍声音的响度、音量等概念,解释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有关。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振动幅度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强弱,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探讨声音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5. 声音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声音在通讯、音乐、电影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科技领域中对声音强弱的研究。
6.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强弱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不同场景下的声音强弱现象。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声音强弱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现象的准确性。
3. 评价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声音强弱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物体(如尺子、鼓等)、声音测量仪器(如声级计)、实验记录表。
2. 教学媒体:PPT、视频资料、图片等。
3. 教学场地:实验室、教室。
八、教学拓展1. 探究声音的传播:了解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探讨声音传播的速度和距离。
2. 声音的调制与解调:学习声音的频率、波形等知识,了解调制解调在通讯技术中的应用。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声音的高低和强弱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声音的高低和强弱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聆听,认识不同音高和音强的声音。
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和区分不同音高和音强的声音。
2. 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其对声音的敏感度。
结合观察、感知和表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自然声音和优美音乐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谦虚、礼貌和友好的待人态度。
二、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声音的高低和强弱。
三、教学准备音频设备、音乐CD、乐器模型、活动卡片、小组提示卡。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静静地聆听。
然后,教师鼓励学生闭上眼睛,回忆这段音乐里有哪些声音。
2. 感观体验声音的高低(10分钟)a. 教师播放不同乐器的音乐短曲,引导学生聆听,并用手在空中画出声音的高低。
b. 教师出示活动卡片,让学生将卡片按照声音高低的顺序排列。
c. 学生自由讨论提出各自听到的声音高低排列的理由。
3. 感观体验声音的强弱(10分钟)a. 教师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曲子,引导学生聆听,并举手表示声音强弱。
b. 教师出示活动卡片,让学生将卡片按照声音强弱的顺序排列。
c. 学生自由讨论提出各自听到的声音强弱排列的理由。
4. 小组合作活动(15分钟)a.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用乐器模型演示不同音高和音强的声音。
b. 其他小组成员观察和听取演示,给予表扬或指导。
5. 小结归纳(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和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并复习声音的高低和强弱的概念。
6. 课外延伸(10分钟)学生回到家中,参与家庭活动。
观察并讨论身边不同声音的高低和强弱。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充分参与并实践了观察和聆听的能力,培养了对声音高低和强弱的感知能力。
小组合作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湘艺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5课《声音的强弱》教案
湘艺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5课《声音的强弱》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强弱》是湘艺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强弱概念,通过歌曲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差异,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
但他们对于声音的强弱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强弱概念。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强弱概念。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地感受和辨别声音的强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声音的强弱。
2.游戏教学法:通过音乐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分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音的强弱概念。
2.教学乐器:准备一些打击乐器,如鼓、铃等,用于实践活动。
3.教学场地:准备一个宽敞的教学场地,以便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音乐游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强弱》。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感受和辨别声音的强弱。
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演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声音强弱变化明显的歌曲,让学生欣赏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活动,如自编自演一个小音乐剧,要求学生在表演中注意声音的强弱变化。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声音强弱的影响因素。
3. 引导学生运用生活实例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
教学内容:1. 声音的强弱定义2. 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3. 声音强弱与振幅的关系4. 生活实例分析5. 练习题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木棒、尺子、声音发生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声音的强弱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强弱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声音的强弱现象?二、探究声音的强弱定义(10分钟)1. 讲解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是指声音的音量大小的度量。
2. 演示实验:用气球和木棒展示声音的强弱变化,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响度。
3.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强弱定义。
三、分析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10分钟)1. 讲解影响声音强弱的主要因素:声源振动的幅度、距离声源的远近、介质等。
2. 实验演示:用尺子固定在不同位置,展示声音强弱与距离的关系。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声音强弱的影响因素。
四、声音强弱与振幅的关系(10分钟)1. 讲解声音的振幅与声音的强弱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演示:用声音发生器产生不同振幅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声音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五、生活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强弱现象,如:雷声、蚊子飞行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生活实例中的声音强弱现象。
3. 讨论:如何减小或增强生活中的声音强弱?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声音强弱定义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生活实例分析: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声音的强弱》教案
《声音的强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知道声音的强弱与响度、振幅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强弱概念及影响声音强弱因素的认识。
2.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强弱与响度、振幅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声源(如鼓、锣等)、振幅控制器(如弹簧)、响度计、实验桌、椅子等。
2. 教学课件:声音的强弱概念、实验过程展示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如雷声、蚊子声音等。
2. 讲解:介绍声音的强弱概念,解释响度、振幅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3. 实验一:探究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步骤:(1)将声源(如鼓)固定在实验桌上,调整振幅控制器(如弹簧)的高度,使鼓面振幅不同。
(2)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观察并记录响度计的示数。
(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声音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4. 实验二: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响度的关系。
步骤:(1)将声源(如锣)固定在实验桌上,保持振幅不变。
(2)调整锣的距离,使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不同。
(3)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响度计的示数。
(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声音强弱与响度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强弱概念,知道了声音的强弱与响度、振幅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声音的传播: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噪声控制、声音信号传递等。
七、课堂练习:1. 设计一份关于声音强弱实验的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分析等。
2. 结合生活实例,论述声音的强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实验报告。
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知识声音的强弱》人教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声音强弱的基本概念。声音的强弱是指声音的大小或响度,它是音乐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了解和掌握声音的强弱可以帮助我们在唱歌和演奏乐器时更好地表达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大家听辨声音的强弱变化,并讨论这种变化对音乐表现的影响。
举例解释:
-在学习《小星星》歌曲时,重点指导学生唱出强弱节奏感,如“一闪一闪亮晶晶”中的“闪”字要唱得强一些,而“晶”字则弱一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2.教学难点
-声音强弱符号的理解与应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音乐符号的识别和运用是一个难点。如何将抽象的符号转化为实际的声音表现,需要教师采用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
-在情感表达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带有情感变化的歌曲,如《小兔子乖乖》,让学生通过模仿小兔子的动作和声音,体会强弱变化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对于团队协作中的难点,可以通过分组合作,每组学生在唱歌或演奏时轮流担任强弱音,从而学会倾听和配合,达到整体的音乐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知识声音的强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声音有时候很大,有时候又很小?”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声音强弱的奥秘。
-情感表达的细腻度:引导学生通过声音的强弱来细腻地表达情感,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和鼓励。
-团队协作中的强弱配合:在集体活动中,如何使每个学生的声音强弱相互配合,达到整体的和谐,是学生需要克服的难点。
举例解释:
-在教授强弱符号时,可以设计简单的图谱,让学生通过颜色、大小不同的符号来直观地理解强弱关系,如用大圈表示强音,小圈表示弱音,让学生在唱歌或敲击乐器时参照图谱进行。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是由声音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越弱。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声音强弱变化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2. 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声音强弱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振动的音叉、放大镜、振动传感器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强度的声音(如低沉的男声、清脆的女声、大声的音乐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引发学生对声音强弱的好奇心。
2. 探究活动1: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振动的音叉,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观察音叉振动的幅度,并记录在实验手册上。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音叉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3)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出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3. 探究活动2:观察声音强弱的变化(1)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强弱变化的情境,如:大声说话的人、远处的雷声等。
(2)学生观察并记录声音强弱变化的原因,总结出声音强弱受振幅、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4. 应用拓展:声音的强弱在生活中的应用(1)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强弱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提高音量使人更容易听到、使用耳机避免影响他人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声音的强弱特点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隔音墙、改进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并能够分析声音强弱变化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实验操作准确性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素养。
音的强弱(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音的强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声音的强弱变化?”比如,当我们说悄悄话时,声音就很轻;而当我们高兴欢呼时,声音就很响亮。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音的强弱的奥秘。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音的强弱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音的强弱的基本原理,如使用乐器演奏不同力度的音。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音的强弱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真正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起来,还是有些难度。尤其是在音符时值的掌握和音强的准确表达上,部分学生表现得不够自信。
课堂上,我尝试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音的强弱变化。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教学方式还是比较受欢迎的。但我注意到,在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有些学生仍然存在疑惑,这说明我在讲解方面可能还需要更加细致。
2.教学难点
-音符时值的准确理解:学生可能难以区分不同音符的时值长短,例如将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混淆。
-音强的准确表达:在实际演奏或演唱时,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控制音的强弱,如弱音不够弱,强音不够强。
-音强标记的应用:学生可能在阅读乐谱时忽略音强标记,导致演奏效果与原作意图不符。
-创作练习中的音强运用:学生在创作时可能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运用音强变化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音的强弱音乐教案
音的强弱音乐教案音的强弱音乐教案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体会音乐中的强弱,认得f强音记号、p弱音记号。
2、让幼儿试验用身体及乐器表现音乐的强弱。
3、引导幼儿为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伴奏。
活动准备料子准备:山谷背景情境;小狗、小猫、老虎、蜜蜂;节奏卡;强音、弱音记号;音乐《山谷回音真好听》;串玲、玲鼓、沙锤;“美丽山谷”字卡。
经验准备:幼儿会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认得串玲、玲鼓、沙锤并会使用它们。
活动过程1、活动开始“今日我要带小伙伴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想去吗?”(想)师幼随音乐进入教室。
“我们到了哪儿?”(老师出示“美丽山谷”字卡,引导幼儿认得字宝宝)“山谷里的小动物也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了,看,都有谁?”老师依次出示小狗、小猫、老虎、蜜蜂的图片,请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并学它们的叫声。
“让我们一起做个游戏。
”师幼练习乐曲1234/5—/5432/1—/。
老师随音乐提问:“小狗怎样/叫一?”幼儿模仿小狗的叫声回答:“汪汪汪汪/汪一、”分析:在开始部分老师用游戏的方法导入,幼儿通过以上的游戏活动实现了发声练习的目的,而且活跃了课堂氛围。
2、认得强音、弱音记号(1)引导幼儿认得强者、弱者师:“老虎和蜜蜂相比,谁的声音大而重?”(老虎)“谁的声音小而轻?”(蜜蜂)“在音乐课里,这种大而重的`音叫强音,用‘f来表示,它叫强音记号;小而轻的音叫弱音,用‘p来表示,它叫弱音记号。
”(2)依据强音、弱音记号来练习发声练习曲老虎的声音用强的声音唱,蜜蜂的声音用弱的声音唱。
(3)用身体制造声势来表现音的强弱“怎样制造大而重的声音来表示强音?”(跺脚、拍手等)“怎样制造小而轻的声音来表示弱音?”(拍肩,脸等)师幼进行节奏练习:ff/pp/ff/pp/(强强/弱弱/强强/弱弱),fp/fp/(强弱/强弱)(4)用乐器表现音的强弱出示三种乐器:串玲、玲鼓、沙锤,请小伙伴说出它们的名字,并思考哪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适合表现强音,哪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适合表现弱音。
音乐教案《声音的强弱》
音乐教案《声音的强弱》马万红教学内容:1、听《大雨和小雨》声音片段2、听《惊愕交响曲》3、律动体验《大雨和小雨》《惊愕交响曲》教学目标:1、通过听《大雨和小雨》片段,了解声音强弱变化;在声势动作体验过程中,感受声音强弱变化时力度的变化。
2、聆听音乐时感知音乐强弱变化,并作出合适的体态反应,能够根据音乐的节奏及情绪变化编创模仿简单的律动,动作与音乐吻合,感受领悟音的强弱变化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感受领悟声音的强弱教学难点:动作和音乐吻合,并能随情绪变化创编简单的律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桌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1、听《大雨和小雨》听完说说声音的变化生回答:弱,越来越强,强,越来越弱……(渐强符号,渐弱符号)2、声势动作体验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或者材料模拟大雨和小雨的变化(分组加入,感受由弱到强力度越来越大或者越来越小的变化)3、边听声音片段边模拟声势动作4、观看强弱视频动画进一步认识强(f)弱(p)总结:弱音通常表现安静,祥和,强表现快乐兴奋,激动等二、新授欣赏乐曲《惊愕交响曲》1、听乐曲片段感受情绪2、简单介绍曲名的来历3、请学生边听乐曲边考虑用什么动作变现音乐4、请学生用自己创编的动作随音乐做声势动作提示学生在“惊愕”处做不同的惊吓动作停住5、请学生说出第一小部分反复有什么变化(p---mp)师:小朋友们能让老师从你的动作让我看出来变化吗?6、学生边听边做声势动作师:小朋友们能哼唱出这部分的旋律吗?7、请学生哼唱(啦)第一遍学生哼唱,第二遍唱出强弱变化三、拓展部分师:这么了不起的音乐,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吧!1、介绍作曲家海顿(观看图片)海顿生于奥地利,海顿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视频了解乐曲的写作背景边欣赏边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四、总结师:今天我们了解了声音的强和弱,知道了它们得变化时音乐力度变化的大小形成的,小朋友们在今后听赏音乐时要特别注意啊!。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并知道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2. 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2.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尺子、桌子、气球、小塑料球、音叉、鼓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声音的强弱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响度。
2. 探究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1)让学生用尺子敲击桌子,观察尺子振动的幅度,并用自己的耳朵判断声音的强弱。
(2)让学生用气球和小塑料球进行实验,观察气球爆炸时声音的强弱,以及小塑料球撞击气球时声音的强弱变化。
(3)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有关的结论。
3. 总结与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声音的强弱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声音的强弱特点解决实际问题?五、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
2. 思考题:声音的强弱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观察,评估学生对声音强弱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关系的探究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和思考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强弱的概念。
八、教学拓展:1. 邀请音乐老师进行联合教学,让学生了解音乐中声音强弱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电影院或录音棚,了解声音强弱在专业领域的应用。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是由响度决定的,能够区分不同响度的声音。
2. 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度,提高他们对音乐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的欣赏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强弱概念: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它与声波的振幅有关。
2. 声音的测量单位:分贝(dB),它是衡量声音强度的一个单位。
3. 声音的强弱等级:通常分为轻、中、高、特高四个等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声音的测量单位。
2. 示范法:通过实际操作,展示不同响度的声音。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分组进行声音强弱实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声音的强弱概念、声音的测量单位等知识点。
2. 实验器材:声级计、各种声音源(如闹钟、手机等)。
3. 分组标志:每个小组一个颜色,以便于区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声音游戏,引出声音的强弱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声音的测量单位。
3. 示范实验:教师用声级计测量不同声音源的响度,展示给学生。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声音强弱实验,使用声级计测量不同声音源的响度。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强弱特点,强调在生活中如何辨别不同响度的声音。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声音,记录不同声音的强弱,并进行分析。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巩固学生对声音强弱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声音强弱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对声音强弱实验的操作和观察结果的分析。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声音强弱的观察和分析,评估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以及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2. 声音的过滤:介绍人耳如何通过耳蜗对声音进行过滤和识别。
音乐唱歌综合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音乐教案
音乐唱歌综合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强弱概念,认识声音的响度对音乐表现的重要性。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表现力。
3.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操。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强弱概念及表现形式。
2. 声音的响度在音乐中的应用。
3. 音乐作品中声音强弱对比的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强弱概念,学会运用声音的响度来表现音乐。
2. 难点: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中声音强弱对比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响度在音乐中的作用。
2.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声音强弱对比的练习,如:大声唱、小声唱、渐强渐弱等。
3. 音乐欣赏:教师播放具有明显声音强弱对比的音乐作品,学生跟随音乐进行模仿和欣赏。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声音强弱的认识和感受,总结声音强弱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并能运用声音的响度来表现音乐。
2. 学生能够欣赏音乐作品中声音强弱对比的表现,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练习和总结反思,了解学生对声音强弱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学音频材料:包括不同强弱对比的音乐作品、自然声音等。
2. 教学图片或卡片:用于展示声音的强弱形象。
3. 教学用具:如小鼓、铃铛等,用于实地演示声音的强弱。
4. 练习册:用于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响度对音乐的影响。
2.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练习声音的强弱表现,提高音乐感知能力。
3. 欣赏法: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使学生感受声音强弱对比的美妙。
4. 互动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进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步骤:1. 声音的强弱概念讲解:教师通过PPT、图片或卡片,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声音的响度。
《音的强弱》小学音乐一等奖说课稿
《音的强弱》小学音乐一等奖说课稿1、《音的强弱》小学音乐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学内容:这堂课我运用的是小学一年级(人教版)的教材,主要内容是音乐知识——音的强弱。
二、说教学目标:这节课主要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帮助学生感受、体验音的强弱,并通过音乐游戏训练学生对强弱音的分辨能力和反应能力,其次是创设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身心愉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和创造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这堂课的重点就是感受音的强弱,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音的强弱知识处理歌曲。
四、说教法学法: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
所以,我认为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使儿童在充分的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
在本节课中,我以“美”为突破口,以实践为中心,以技能为手段,以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具体做法有:1、律动体验:上课铃一响起,在没进入教室之前,我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强弱对比音乐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律动进教室。
目的一是一开始就能让学生感受到音的强弱,二是基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爱模仿的天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后面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作准备。
2、问好体验:我一反常态,采用两次师生问好,第一次强,第二次弱,为了更好地导入新课。
3、游戏体验:我抓住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让学生通过玩律动游戏感受音的强弱,训练学生灵活的反应能力。
4、色彩体验:我尝试着运用一种让音乐与美术相结合的新的教法,不限定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去想像、去创造,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来表示音的强弱,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5、生活链接:让学生说说生活当中,身边发现的声音有哪些是有强有弱的,目的在于我们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本身,而应该能延伸到课外,联系到生活。
6、找强弱: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7、唱歌曲体验:这是本课的难点之处。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 公开课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公开课第一章:声音的定义与特性1.1 声音的定义:介绍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播的机械波。
1.2 声音的特性:讲解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即音调、响度和音色。
1.3 声音的单位:介绍声音的单位是分贝(dB),并解释其表示声音强度的概念。
第二章:声音的强弱与分贝2.1 声音的强弱:解释声音的强弱是指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有关。
2.2 分贝的计算:介绍分贝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用分贝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2.3 分贝的单位:讲解分贝的单位是分贝(dB),并解释其表示声音强度级的概念。
第三章:声音的传播与衰减3.1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以及与空气密度和温度的关系。
3.2 声音的衰减:解释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减弱,与距离和障碍物的关系。
3.3 声音的聚焦与衍射:介绍声音的聚焦和衍射现象,以及其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第四章:声音的接收与感知4.1 声音的接收:讲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如何接收和处理声音信号。
4.2 声音的感知:解释人对声音的感知与音调、响度和音色有关,以及声音的感知范围。
4.3 声音的掩蔽效应:介绍声音的掩蔽效应,即一个声音对另一个声音的干扰现象。
第五章:声音的强弱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5.1 音乐中的声音强弱:分析音乐中不同乐器和音符的声音强弱,以及其在音乐表达中的作用。
5.2 电影中的声音强弱:讲解电影中声音强弱的使用,以及其对观众情感的影响。
5.3 日常生活中声音强弱的应用:介绍日常生活中声音强弱的应用,如报警器、广播等。
第六章:声音的测量与监测6.1 声音测量仪器:介绍声级计等声音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和用途。
6.2 声音测量方法:讲解如何进行声音测量,包括测量位置、测量时间和测量频率。
6.3 声音监测的重要性:解释声音监测对于控制噪音污染和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第七章:声音的强弱与听力保护7.1 声音与听力损伤:讨论长时间暴露在嘈杂声音环境中对听力的影响。
音乐唱歌综合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音乐教案
音乐唱歌综合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强弱概念,知道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 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提高歌唱能力。
3. 通过唱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强弱概念讲解2. 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教学3. 唱歌实践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强弱概念,正确运用呼吸方法进行歌唱。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唱歌过程中正确表现声音的强弱。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音乐教室2. 教学设备:钢琴、音响设备、教学课件3. 教学资料:歌曲、乐谱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具有明显声音强弱对比的歌曲,引发学生对声音强弱的关注。
2. 讲解: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 示范:教师示范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引导学生模仿。
4. 练习:学生进行歌唱练习,注意声音的强弱变化。
5. 互动:学生分组进行唱歌实践活动,相互评价,教师指导。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正确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讲解法:通过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采用示范法:教师示范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引导学生模仿。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声音的强弱,提高歌唱能力。
4. 采用互动法:学生分组进行唱歌实践活动,相互评价,教师指导。
七、教学步骤:1. 声音的强弱概念讲解: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2. 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教学: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3. 唱歌实践活动:学生分组练习,注意声音的强弱变化。
4. 学生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唱歌展示,教师点评。
5. 总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八、教学评价:1. 学生歌唱能力的提高: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歌唱表现,评价其歌唱能力的提升。
一年级音乐上册知识“声音的强弱”唱歌《大鼓和小鼓》教案
新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知识“声音的强弱〞、唱歌(大鼓和小鼓)教案新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知识“声音的强弱〞、唱歌(大鼓和小鼓)教案教学内容
1.知识“声音的强弱〞
2.唱歌(大鼓和小鼓)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能分辩声音的强弱。
2.学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3.能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以更好地塑造歌曲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1.知识“声音的强弱〞
〔1〕教师播放强弱不问的声音,让学生分辩。
〔2〕认识力度记号“ƒ〞〔强〕、“p〞〔弱〕
〔3〕教师将学生分组,学生设置情景,表现声音的强弱。
比一比哪个组设置的情景多且声音的强弱表现恰当。
2.学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1〕听辨声音
教师演奏大鼓和小鼓,学生聆听,说…说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有何不同?〔上下、强弱〕
〔2〕聆听范唱
①初次聆听,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②再次聆听,随歌曲在“咚咚〞“嗵嗵嗵〞处跺脚、拍手。
〔3〕学唱歌曲
①教师分句教唱歌曲。
②歌曲中,有“1~5〞“1~5〞“5~1〞大跳音程,教师可用手势辅助学生
唱准。
③第—乐句的第二小节、第四小节之后可以换气,而第二乐句尽量不换气。
④在学唱过程肿.,教师应随时提示学生注意正确的演唱姿态,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
〔4〕表现歌曲
①教师启发学生分组为歌曲设计强弱不同的力度,试试哪种强弱力度更合适表现歌曲音乐形象。
②边唱歌曲,边用声势动作参与表现。
③分小组边唱歌曲边列队行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强弱
【教学内容】
1.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
2.学唱歌曲《小动物唱歌》,并创编歌词进行歌表演。
【教学目标】
1.感受声音的强弱,并能够正确运用到歌曲演唱中。
2.通过创编歌词和歌表演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感受声音的强弱,并能够正确运用到歌曲演唱中。
2.学唱歌曲《小动物唱歌》,并创编歌词进行歌表演。
【教学难点】
歌曲中的弱起小节。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课件、大歌单等。
【教学过程】
一、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
1.师生问好。
2.听辨声音的强弱。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的耳朵有什么作用吗? ”“今天老师想看看哪个小朋友的耳朵最灵。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你的耳朵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播放课件:出现消防车的声音。
)
师:“你能模仿出消防车的声音吗?”
听辨声音的强弱,并用自己的声音和身体动作模仿出来。
师:“接下来,再请小朋友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注意听声音有什么变化?”
(播放课件:出现飞机的声音。
)
师:“这是飞机发出的声音,声音从弱慢慢变强再慢慢变弱,你能学一学吗?”
学生:听辨声音的强弱,并用自己的声音和身体动作模仿出来。
3.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和动作
进一步感受声音的强弱,并为创编歌词打好基础。
师:“我们一起乘坐飞机来到了郊外。
”(播放课件:展示出一组动物形象)师:“哇,这么多小动物正在给大家打招呼呢。
你们看老师学的是哪只小动物呢?”“你能学学其他小动物的叫声和动作吗?”
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和动作。
二、学唱歌曲
1.律动
使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
师:“小朋友模仿得真棒,让我们随着音乐和小动物一起跳舞吧。
比一比,谁学习动作又快又好?”(播放伴奏音乐)
学生:随着音乐节拍与老师一起律动。
2.一边律动一边按节奏读歌词
帮助学生熟悉歌词。
老师随着伴奏音乐一边律动一边带领学生一起读歌词。
学生:和老师一起读歌词。
3.引入歌曲,唱歌曲。
进一步让学生熟悉歌曲。
师:“小朋友,看我们跳得这样热闹,小动物也想来表演节目。
看!它们为我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让我们一块听听吧。
”(播放课件)
学生认真聆听范唱。
4.按节奏读歌词。
帮助学生掌握歌词的节奏和读音。
师:“请小朋友来唱唱这首歌。
”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演唱歌曲。
5.学生演唱歌曲。
帮助学生掌握歌词的演唱。
师:“请小朋友来唱唱这首歌。
”
三、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演唱歌曲。
1.把声音的强弱正确运用到歌曲演唱中。
进一步巩固对声音强弱的感受和运用。
师:“让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听小动物的叫声有什么变化。
”
师:“对,第一声比较强,第二声比较弱,(同时贴上大嘴巴和小嘴巴)跟着琴声来唱一唱。
”
学生用强弱不同的歌声演唱歌曲演唱。
2.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并进行歌表演。
师:“请大家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
“请小朋友随着音乐一边唱歌一边表演。
”
四、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并进行歌表演。
1.学生个别发言。
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师:“在刚才的歌曲中小猫、小狗为我们演唱了歌曲。
你还希望请哪位小动物来唱歌呢?你能学学它的叫声和动作吗?”
学生个别发言,全班集体模仿。
2.分小组创编进行歌表演。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选择两种你们最喜欢的动物一边演唱一边做动作,比一比哪个小组歌声最动听,表演最整齐。
”
分小组创编进行歌表演,并分组展示。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和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一起唱歌、跳舞,大家一定很开心吧!小动物请老师给小朋友捎来了几句话:它们希望每一位小朋友都来爱护动物、关心动物。
让我们一起快乐幸福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