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卢梭
【摘要】卢梭的社会历史观超越了前人及其同时代思想家。
在其人类不平等起源说中,卢梭从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劳动工具去探讨社会的发展,并把人类不平等起源、私有制等问题放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用经济原因来说明,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
【内容】18世纪50年代前后,代表法国第三等级中不同阶层利益的启蒙思想家,以其敏锐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和富于牺牲的精神,竞相登上历史舞台,发动和领导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
作为法国资产阶级先驱的卢梭,也以激进的姿态步入了启蒙运动的行列。
他的思想代表了小资产阶级、手工业者,甚至农民的立场,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和要求。
他的学说洋溢着革命性和合理性,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了理论、思想上的准备。
过去我们只重视卢梭政治思想的研究,却忽略了卢梭哲学思想的研究。
其实,卢梭人类不平等起源学说中所包含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超越了其同时代所有的思想家赢得了普列汉诺夫的高度评价,认为这位对历史唯心主义不满的哲学家朝历史唯物主义方向迈了很大的几步。
本文仅就卢梭人类不平等起源说中的社会历史观思想作一探索。
一人类最初的社会历史观是神学历史观,它的确立以《新约圣经》的形成为标志,主要是以万物有灵来解释生活现象,用神灵的意志来解释历史过程。
正如拉法格所说:一切民族都曾以为上帝支配他们的历史。
神学历史观在《圣经》确立后1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居统治地位。
但是,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它逐渐让位给人道主义历史观。
与神学历史观否定人、否定人的价值相反,“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历史观则热烈地颂扬人的力量、人的价值和人的幸福;热烈地鼓吹“我是人,凡是人的特性,我都具有”。
在他们看来,所谓人的特性,就是人生来就有的追求幸福和自由,发展个人的“欲望”,就是“爱”。
同时,他们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封建桎梏,以“人”为尺度来评价历史、解释历史。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以伏尔泰、狄德罗等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全面论证了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人”成为他们历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摘要:德国的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直接的理论来源;此外,法国唯物主义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观等,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来源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的时候,通常我们会想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的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此外,法国唯物主义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观等,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来源的作用。
下面,就这几个方面展开,来谈谈它们是如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理论基础的。
一、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指 18世纪末至 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
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
它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重要的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
这些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起到一定作用,其中作用突出的当属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 .黑格尔(1770-1831),最初在德国图宾根的新教神学院学习神学。
作为哲学家,黑格尔致力于建立一个普遍的体系,尽管他的著作艰深得很,他们却对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后世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就私人生活而言,黑格尔过的是一种中产阶级的生活,先是作为家庭教师,然后是中学校长,最后从1818年开始在柏林担任教授。
他的最重要的著作包括《精神现象学》(1807),《逻辑学》(1812-1816),以及《法哲学原理》(1812)。
狄德罗
狄德罗百科名片狄德罗狄德罗(Denis Diderot 1713年10月5日- 1784年7月30日),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
狄德罗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的最大成就是主编《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1751年——1772年)。
此书概括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精神。
其它著作包括《对自然的解释》(1754年)和《生理学基础》(1774年——1780年)以及一些小说、剧本、评论论文集以及写给很多朋友和同事的才华横溢的书信。
中文名:德尼斯?狄德罗外文名:Denis Diderot 别名:狄德罗国籍:法国出生地:Langres 出生日期:1713年10月5日逝世日期:1784年7月30日职业:文学、文艺理论家毕业院校:巴黎大学主要成就: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代表作品:《百科全书》目录个人简介生平著述哲学思想美学思想艺术成就教育理论编辑本段个人简介18世纪20年代,在法国朗格尔天主教耶酥会中学,有一个学生常常以出色的回答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他以优异的成绩使他的父母对他充满了期望。
和所有天下的父母亲一样,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
但是有一天,这个中学生忽然对他父亲说,他不想上学了。
父亲没有责备儿子,只是看了儿子一眼,平静地说:“那好,到工场去吧,以后就当个制刀匠。
”此狄德罗Denis Diderot后这个中学生离开了校园,到父亲的工场里成为一名工人。
可是他接连5天为制作一把柳叶刀忙得团团转,还是毫无结果。
父亲一声不吭。
中学生糟蹋了材料,损坏了工具。
但是父亲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
第5天快过去了,父亲同样心平气和地问道:“怎么,干不了吧?”这个中学生一言不发。
第二天清早他收拾好自己的课本,急冲冲地上学校去了。
后来这个中学生成为法国18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唯物论和文艺理论方面大大超过了他同时代的思想家。
论法国启蒙哲学——机械唯物主义
论法国启蒙哲学机械唯物主义导言机械唯物主义是近代自然科学的指导思想,其在18世纪的法国发展到顶峰,出现了一批出色的法国哲学家。
让我们来探讨机械唯物主义在欧洲启蒙时期的渊源——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18世纪在法国的迅速发展和其代表人物。
正文1、经验论与唯理论2、机械唯物主义3、结语经验论与唯理论机械唯物主义与17、18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论与唯理论有莫大的联系。
这时期西方哲学思想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神学与经院哲学,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
出现了一批代表人物,经验论的有弗兰西斯·培根、托马斯·霍布斯、洛克,唯理论的有笛卡尔、斯宾诺萨等。
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同时他也是古典经验论的始祖。
他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哲学的优良传统,把对经院哲学的批判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弗兰西斯·培根是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他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集文集》等。
霍布斯则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思想,他被认为是18世纪意义上的“第一个近代的唯物主义者”。
霍布斯认为真理只存在于物体之中:“所有真实的东西都是有形的,无形的东西就是不真实的。
”“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思想的东西”,总是客观存在的,既不能被制造也不能被消灭。
他反对概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
他把逻辑的思维看作是观念加减的机械运算,认为几何学和力学是科学思维的理想楷模。
霍布斯著有的《论物体》、《论社会》、《论人》等理论作品对机械唯物主义体系的完整起到了重要主导作用。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笛卡尔的笛卡尔哲学,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哲学来源。
在笛卡尔哲学中,物质的本性是广延,运动的特征是位移。
他提出了有名的“我思故我在”这一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人只有非常理性地使用数学上所重用的纯粹的推理方法才能认识世界。
实际上,笛卡尔是以力学运动为基础,把由地上获得的力学原则于天体现象以至整个世界,从而把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观念移植到哲学中并造就了机械论的精神。
拉美特利
人越是不用心,就越是平静,就越容易幸福—身 体而非心理的幸福。
局限性
• 否认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和剧烈的变化 • 将人的身体运动全部等同与机械运动 • 将人的思想意识活动也说成是机械运动
人物简介
孔狄亚克(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1715 -1780年),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感觉主义心 理学的代表之一。是18世纪法国哲学的重要代表 之一,对洛克经验论在法国的传播起了极其重要 的作用。主要哲学著作有《人类知识起源论》和 《感觉论》。
人物简介
拉美特利(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 1709-1751年)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最 早的代表,生于不列塔尼地区圣马洛的一 个富商家庭。一生主要活动是从医和写作。 1745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哲学著作《心灵的 自然史》,1747年发表了代表作《人是机 器》。1751年11月因食物中毒而死。
感觉论
人类的知识不是来自天天赋的观念,而是感觉。 他认为感觉包含了灵魂的全部,感觉是一切知识 的来源。 孔狄亚克继承了洛克的经验论思想,主张“我们 的一切知识和一切能力……都来自感官,或者说 得更确切一点,都来自感觉”。与洛克不同的是, 孔狄亚克否认反省是观念的来源。
孔狄亚克把观念分为单纯观念和复合观念两类,由 某一感觉产生的观念如白色,就是单纯观念,由几个 感觉组合而成的就是复合观念。观念则是心灵通过反 省活动而获得的,或者是现实的知觉,或者是由记忆 保存下来的过去的知觉。孔狄亚克又称前者为感性观 念,称后者为理性观念。感性观念是知识的来源,理 性观念则是知识的基础。
人是机器
在狄卡尔的机械自然观—动物是机器,这 一基础上提和人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区别, 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主要的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17世纪、18世纪的英国、法国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同时代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科学根据(机械力学)和论证。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真正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扩展资料:物质决定意识,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所反映的哲学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思维、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颠倒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真实关系,背离了自然科学和人们的实践坐标,实践是科学的基础。
以本体论划分,唯物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中国而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对中国而言,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是机器》读后感
《人是机器》读后感《人是机器》是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朱里安·奥弗鲁·德·拉·梅特里的杰作,这部作品在18世纪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作为一部公开的无神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著作,它对于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让我深感震撼。
拉·梅特里从物质是唯一的唯物主义思想出发,运用大量的医学和生理学的知识,将人与其他动物比作机器一般的物质实体。
他认为,所谓的灵魂只是肉体的产物,没有独立的精神实体存在。
这种将人与机器相提并论的观点,无疑是对传统宗教和唯心主义观念的巨大挑战。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不禁对拉·梅特里的观点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作为人类,我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视为有灵魂、有情感的独特存在,而机器则被视为冷酷无情的工具。
然而,拉·梅特里却提醒我们,从物质和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与机器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我们都是由各种组织和器官构成的复杂系统,而这些组织和器官又是由细胞、分子等基本单位组成的。
与机器一样,我们的身体也需要各种能量和物质来维持运转。
然而,尽管拉·梅特里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我仍然无法完全接受将人类完全等同于机器的看法。
我认为,人类与机器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的情感和意识。
作为人类,我们能够感受到爱、恨、喜、怒等各种情感,能够思考、创造、理解并反思自己的存在。
这些情感和意识的存在,使得我们不仅仅是一个生物机器,更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和价值的存在。
此外,《人是机器》也让我对于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产生了更深入的认识。
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各种机械和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虽然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但它却忽略了人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在我看来,人的存在不仅仅是物质和机械的运动,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体现。
总的来说,《人是机器》是一部极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哲学著作。
它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存在和本质,让我们意识到人与机器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区别。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实物、结构、系统(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在方法论上我们称之为实物观。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方法论上以结构主义为代表。
(5)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
方法论上以系统观为代表。
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是我的精神(感觉、观念、情感、意志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唯物主义的分类不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指不成熟的唯物主义,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它是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客观物质决定主观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有其局限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它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并且把原子作为物质的本源,是错误的,但它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深化,有其进步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
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在自然观上,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都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思想,肯定世界上只存在着唯一的实体,即物质。
他们还力图克服以往唯物主义者的物质概念的狭隘性,而给它一个更概括的哲学上的定义。
霍尔巴赫认为,物质一般地就是一切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一切物质所共有的特性,是广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可具形状性、可动性或为一种块体运动所推动的特性”。
他们都一致肯定物质是能够自己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本身具有感觉能力,意识和心灵只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和功能;物质本身客观地存在着各种性质或特征;宇宙间的万物都处在普遍的、必然的因果联系中。
这种自然观克服了17世纪唯物主义的某些缺陷和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提高到一个较彻底的水平。
在认识论上,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了较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把我们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觉经验作为全部认识和一切意识活动的基础。
拉美特利认为:“除了感官以外,再没有更可靠的向导。
”霍尔巴赫为感觉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感觉,乃是一种被触动的特殊方式,为活体的某些器官所特具,为一个作用于这些器官的物质对象的出现所引起,这些器官的运动或震动是传到脑子里去的。
”又说:“感觉、知觉、观念等名称所表示的,只是作用于外感官的物体在外感官上产生印象时内感官中所发生的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从本身来看,就称为感觉;只要内感官觉察到或知悉了它们,就称之为知觉。
当内感官把它们联系到产生它们的对象上去的时候,则称之为观念。
”他们还注意把经验与理性结合起来。
狄德罗说:“一切都归结到从感觉回到思考,又从思考回到感觉”,“观察收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证实组合的结果。
”他们还坚持感觉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可靠性和世界的可知性。
如拉美特利认为,感官是从来不欺骗我们的,除非是我们对各种关系下的判断太仓促;霍尔巴赫相信许多现在所不认识的事物将来是能为人类所认识的,这同不可知论是根本对立的。
狄德罗
• (一)狄德罗传略 • 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是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时期的启蒙 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文 学家,《百科全书》主编和百科全书派的 领袖,是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心理学思 想的杰出代表。
• 一生发表很多文章,写出具有35卷本的巨著《百 科全书》。 • 1749年,他发表了《供明眼要一个盲人相信上帝,那就要 让他摸到上帝。为此,他遭到了反动当局的迫害, 被逮捕监禁在文桑监狱。出狱后,他依然从事反 对神学和唯心主义的斗争,编辑把人放在中心而 只字不提上帝的巨著《百科全书》。 • 狄德罗一生屡遭反动派的迫害,但始终坚持斗争, 毫不屈服,直到临死之前,神甫劝他忏悔,放弃 无神论思想,仍遭到他的严正拒绝。
2关于心理实质的看法
• 狄德罗明确地提出了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感觉、思维的中枢。 • 狄德罗根据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和运动进化性的 思想,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已经充分地认 识到了意识是人脑的属性,人脑是思维的器官。 他已不仅仅是从物质的运动中引出感觉、意识或 者把感觉、意识归结为物质的运动,而是承认心 理现象是运动着的物质的特性之一。列宁指出, 狄德罗的这一思想是“唯物主义者的真正观点”。
狄德罗的唯物主义感觉论的心理学 思想
• 1关于感知和意识起源的思想 • 狄德罗假定,物质具有一种普遍的基本性 质——感受性。这种感受性是机体组织的 产物,分为活跃的感受性和迟钝的感受性。 • 他大理石举例子来说明大理石也有感受性, 只是比较弱而已。
• 由于当时的自然科学还没有完全解决生物进化问 题,他没有轻率、武断地说明从无机到有机,乃 至到向有思维能力的人过渡的具体过程。他只是 合理地假定无机物也有一种极微弱的迟钝的感受 性,从迟钝的感受性到感觉,再到思想,要经过 很长的距离,每一步骤都只能用物质的因素来说 明。因此,他虽然没能从科学上完全解决思想和 意识的起源问题,但是却从哲学上明确地肯定了 人也是宇宙中的物质,思维是大脑这一物质性器 官的属性,否认了灵魂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的观 点,批驳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他的这一思想也得 到列宁的高度评价
几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他们的概念
⼏种唯物主义唯⼼主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他们的概念唯物主义,与“唯⼼主义”相对。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
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不同的表现形态,精神是物质的产物,物质不依靠精神⽽独⽴存在;⼈的认识是对事物的反映。
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朴素唯物主义、形⽽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某种或某⼏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般指古代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历史阶段。
如中国古代⽤“五⾏”(⾦、⽊、⽔、⽕、⼟)或⽓(阴阳、元⽓、精⽓),古希腊⽤原⼦、⽔、⽕,古印度⽤“四⼤”(地、⽔、⽕、风)等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
形⽽上学唯物主义,以孤⽴、静⽌、⽚⾯的观点即形⽽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
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上学性、不彻底性。
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推动;认识是⼈直观的机械的反映;⼈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
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
在反对唯⼼主义和宗教神学的⽃争中起过重要作⽤。
机械唯物主义,形⽽上学的唯物主义,⼗七世纪和⼗⼋世纪盛⾏于欧洲。
它肯定世界是物质的和运动的,同时⽤机械⼒学原理来解释⼀切现象和过程,⽤孤⽴的、⽚⾯的观点观察世界,把⾃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过程归结为数量增减、位置变更,把运动看作是外⼒的推动,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
也叫机械论。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的关于⽤辩证⽅法研究⾃然界、⼈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般规律的科学,是⽆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固有的对⽴统⼀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于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的关于⼈类社会发展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阶级的世界观。
西方哲学史 第十二章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共和政体的性质是人民拥有最高权力,它的原则是“品德”;君 主政体的性质是君主拥有最高权力,不过要依据法律来行使权力, 他的原则是“荣誉”;而专制政体的性质是个人依据意志和情感、 爱好来治理国家,这种政体的原则是“恐怖”。
他对专制政体进行了批判,认为封建专制政体的本质特征是独裁 和残暴统治,是不合理的政体;相对于专制政体,共和政体和君 主政体是合理的政体。共和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是好的,但在当时 实行却是不现实的,因为它只有在“古人的英雄美德”占优势的 地方才能存在。
孟德斯鸠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是由政体的性质和原则决定 的,政体的性质和原则虽然在本质上一致,但又是两个不同的东 西。“政体的性质是构成政体的东西;而政体的原则是使政体行 动的东西。一个是政体本身的构造,一个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的 感情。”
孟德斯鸠根据统治者人数的多寡,把历史上的政体分为三种性质 的政体: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 或一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参 照固定的法律进行执政的政体;专制政体是由一个人按照自己的 意志和反复无常的性情来统治一切的政体。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培尔的哲学批判“使17世纪的形而上学和 一切形而上学在理论上威信扫地”,“为在法国接受唯物主义和 合乎健全理智的哲学作了准备”。
二 、梅叶
让·梅叶(Jean Meslier,1664—1729)是 早期无神论思想的代表和空想社会主义者。
他出生于一个纺织工人家庭,从宗教学校毕 业后在天主教会担任教职。他在晚年写成了 一部表达自己哲学和社会政治观点的著作手 稿,并标明为《遗书》。
法国哲学具有怀疑论的传统。早在16世纪,蒙田就运用怀疑论提 倡宗教宽容,笛卡儿也用方法论的怀疑主义证明传统知识不可靠。
18世纪法国大革命是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18世纪法国大革命是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而以拉美特利、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与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进行无畏斗争,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他们的哲学在法国大革命爆发时,给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面理论旗帜,并且为《人权宣言》提供了思想基础。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为适应资产阶级彻底革命的需要,在吸取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第一次完全抛弃宗教外衣,公开打起了战斗无神论大旗,对黑暗的宗教势力和腐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
1688年的“光荣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了新的起飞。
在18世纪上半期资本原始积累迅速扩大,“圈地运动”以“合法”形式加紧推行,英国从殖民地掠夺了大批财物。
英国的工业革命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于18世纪的60至70年代开始的。
在这一时期,掌握了政权的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面临着巩固自己的统治,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局面的迫切任务。
新的统治者在挫败复辟势力的阴谋、瓦解中小资产阶级的反对势力、弥缝内部派系争斗的同时,需要强化对失去土地的农民和日益贫困的工人群众的统治。
而宗教也就成了新统治者的重要工具。
“光荣革命”之后的第二年即1689年,新政权曾颁布《容忍法令》,表示对教派信仰持宽容态度,实际上只是讲国教会与清教徒之间的宽容。
1698年,国会通过《渎神法案》,公然取消了不干涉宗教信仰的规定,明令禁止一切攻击基督教教义和违反《圣经》的言行,旨在压制自由思想,加强政治统治。
18世纪英国各哲学流派的分歧和斗争,跟当时各宗教派别的斗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与此同时,由于牛顿力学、天文学、光学、数学等科学成果的传播和应用,由于洛克哲学的巨大影响,各哲学流派都不能不对牛顿科学成果有所反映,而且它们一般都是以洛克经验论为出发点的。
18世纪英国出现了一大批“自由思想家”,他们反对传统的基督教,抨击国教会的独裁统治,主张宗教宽容。
古今中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及观点
古今中外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一、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天行无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张载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象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刘禹锡的“五行之气”、“天与人交相胜”;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的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老子《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
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扩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教育万能论
教育万能论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论点。
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的《理想国》。
爱尔维修对于人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教育,否认先天观念,认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人的认识,都来源于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他否认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断言人的形成只是教育的结果,人与人之间的才智差异也仅仅是教育造成的,即“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一方面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改造人必须改造环境;另一方面又认为,人们的偏见统治着世界,改造环境又必须改造人的偏见,即通过教育改造社会,因而主张教育万能。
爱尔维修的这一教育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的进步要求,但陷入“意志支配世界”的唯心史观。
教育万能论是一种片面地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曾说过,他可以用特殊的方法将一打健全的儿童任意加以改变,把他们培养成为医生、律师、乞丐、盗贼等。
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是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他在《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中,认为人的天赋是平等的,遗传素质不存在差别,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人的性格、气质和精神都是教育的结果。
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可形成健全的道德,从而改变社会现状,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制度。
可见,持教育万能论者普遍忽视或否定了遗传素质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社会环境和教育看作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然而,如今国家出台的法律,处处约束教育,学校处处约束教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我不知道这句话从何而来,也不知道这句话具有多高的科学性。
我只知道,有了这句话以所有的板子都已经一五一十地打在老师的屁股上,而一个人的出生基因、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等重要因素已经全部被抹煞在这一句话中。
在中国的过去,盛行老师拿着戒尺强迫孩子去读书去学习做人,我也没有听说到很多有关失去尊严失、去人格,让孩子变得暴戾、自私、虚荣、冷漠的事情,也没有听说有多少孩子因为想不开而走上绝路。
54拉美特利
拉美特利拉美特利(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1709-1751年)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最早的代表,生于不列塔尼地区圣马洛的一个富商家庭。
早年学习神学,后转学医学,173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赴荷兰莱顿大学师从名医波尔哈维,波尔哈维的医学机械论对于拉美特利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735年他回到故乡行医,翻译了波尔哈维的一系列主要著作,并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论著,在医学界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1742年他来到巴黎,成为格拉蒙公爵的私人医生,并经公爵推荐成为法兰西近卫军团军医。
1745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哲学著作《心灵的自然史》,1747年发表了代表作《人是机器》。
这两部著作的出版,使作者遭到了教会的迫害和攻击,被迫逃亡普鲁士,经柏林科学院院长莫泊都依的举荐,拉美特利进入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宫廷,担任国王的私人医生和侍读官,深得国王的宠爱。
在所谓开明君主的保护下,拉美特利有了一个宁静的学术环境,先后又发表了《人是植物》、《伊壁鸠鲁体系》和《论幸福》等哲学著作。
1751年11月因食物中毒而死。
拉美特利英年早逝招致他的论敌的攻击和中伤,他们污蔑唯物主义就是追求物质享受,以至于后来有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拒绝接受唯物主义的称号。
拉美特利是一位立场鲜明的哲学家。
他明确宣称哲学具有两大对立的阵营,即唯物论和唯灵论,并且公开表明自己是唯物主义者。
在宗教问题上,他激烈地批判宗教神学,为自然神论和无神论辩护。
他的机械唯物论和无神论思想使之成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
一、心灵和身体的关系拉美特利认为,心灵和肉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他围绕着这一根本问题将哲学分为唯物论体系和唯灵论(即唯心论)体系两大类。
唯灵论采取的是先天的方法,笛卡尔们、马勒伯朗士们,莱布尼茨们和沃尔伏们从上帝和精神出发的玄想和空谈,对我们没有任何益处。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将物质心灵化,而笛卡尔的二元论认为人身上有两种不同的实体,就好像他们亲眼所见并曾经好好数过一样,这是十分荒谬的。
第五章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3、良心既是道德生活的准则,又是判别知识真伪的标准。 4、良心是内心体验到的意志的能动力量。 5、人的本质(人性)不在于理性,而在于良心。
(四)宗教观
1、上帝存在于它所创造的万物之中,也存在于信 仰者的心中。 2、宗教的根基在于道德良心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3、用“上帝的道德论”代替“上帝的知识论” 对康德影响极大。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
生平: (1694-1778) 1.出身于巴黎大资产阶级家庭, 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歧视。 2.文笔犀利,对宗教和封建制度 的批判惊世骇俗,闻名天下, 其思想影响了一个时代。 3.两次被捕和流放,流放英国后, 第一个引进英国的先进思想。 4、代表著:《哲学通信》
一、经验论
四、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的逻辑线索
分两个阶段: 1、早期启蒙学者是温和的批判者: 代表: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理论特征:理神论(自然神论)
2、后期启蒙派则是激进的批判者(即百科全书派) 代表:狄德罗、孔狄亚克、拉美特里、霍尔巴赫 特征特征:以机械唯物主义和战斗的无神论。
第一节
启蒙运动的兴起:自然神论
卢梭的生平
第戎科学院的征文题目:
“论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
4、代表著: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
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 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 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 卢梭
自然状态
社会状态
民主共和国
平等
自然天性 文明
不平等
私有制 丑恶
新平等
签订社会契约 文明的确立
私有制是人的自我完善化的结果,是不平等的起 源 • “人生而自由,但无时无刻不在枷锁之中”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研究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研究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研究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在当时十分突出,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社会对个人影响主要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
他们通过既自觉又无意识地思想,否定了在前欧洲思想当中普遍存在的重视存在主义的看法,认为物质和社会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社会活动的影响是物质的结果,而不是在其之前。
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是18世纪法国人利斯塔夫·马克斯·德洛伊和马克·狄布拉尔·康斯塔。
他们认为,人类活动本质是改变物质条件,物质条件则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社会发展过程可以表达为人们和物质交互作用的结果。
他们也认为,社会上不同阶层的成员受到不同的物质条件影响,具有不同的本质态度和实践行为。
德洛伊和康斯塔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影响巨大。
他们的思想在当时的民众中人气很高,为当时法国社会主义、左翼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此外,他们也影响了英国和美国的思想,很多改革家认为这种思想能够摆脱世俗的压迫,从而使社会产生更大的变化。
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如果以现在的语言讲,就是受物质层面主导的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把握。
比如,德洛伊提出“劳动力生产(proletariat)的观点,他认为,在时代的发展中,应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以抗击宗教信仰和威权专制。
同样,康斯塔也提出了“政治经济”的概念,他指出所提倡的改革是要建立一个更公正、更合理、更公平的社会。
总之,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它指出了物质条件对当时社会的不可抗拒的影响,表现出了思想的自我发展。
德洛伊和康斯塔认为,人们和物质交互作用,物质条件决定了社会发展,他们的思想也为当时思想革新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正文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从启蒙运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理论,是唯物主义发展史的第二阶段即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形态。
这种唯物主义理论汲取了古希腊罗马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等人的唯物主义思想,承袭了F.培根、T.霍布斯和J.洛克重视感觉经验的经验主义(见经验论),沿着R.笛卡尔的物理学思想路线,紧密结合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和社会生活,从18世纪40年代以前还披着自然神论外衣的形式一直发展到公开的、战斗的无神论。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J.O.de拉美特里、C.A.爱尔维修、D.狄德罗和P.-H.D.霍尔巴赫等。
自然观和认识论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从笛卡尔物理学出发,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就,全面描绘了一幅唯物的世界图景。
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大机械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除了物质和运动外什么都没有。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种种结合产生出万事万物;物质本身便是世界的原因,即便是抽象的思维能力也可以追溯到物质,是物质的一种职能。
从无机到简单生命形式直到人,存在着一条物质发展的不同阶段的链条。
对自然的解释,既无需诉诸任何超自然的原因,也无需假设独立的精神实体。
狄德罗对自然的解释还包含有物质和精神相互转化以及进化论的辩证法思想。
以世界物质统一性观点为基本前提,法国唯物主义者在认识论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他们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但不是简单停留在洛克的学说上,而是将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原则推进到它的逻辑结论,从而消除了17世纪各种形而上学体系中的心物二元论或身心平行论因素,克服了洛克学说本身关于观念的两种来源的不彻底性。
法国唯物论者认为,人的一切认识都源于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观念,简单观念起于简单感知,复合观念则是简单观念之间不同的排列或组合。
不存在作为观念之独立来源的“内省”,所谓“内省”,实际上只是将感觉材料进行种种配合,寻求其中内含的种种关系,从而获得不能直接由感知得出的观念。
一切貌似独立的抽象概念,也无非是抽取感觉材料中的共性而成。
诸如判断、推理和比较等高级认识活动,无不在感觉中有其根据,或者说实质上只是感觉的变形。
这种认识论观点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但同时表现出明显地将精神活动简单化、消极化的倾向。
然而在这种总倾向中,也存在一些辩证法思想。
譬如狄德罗就提出观察自然、思考和实验三种方法,表明他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无神论思想把唯物主义思想与公开的、战斗的无神论思想结合在一起,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鲜明特征和最高成就。
宣传唯物主义思想和打出公开的无神论旗帜,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说,法国唯物主义者是用唯物主义支持自己的宗教批判。
他们认为世界不是神或任何超自然原因创造的,物质加运动就能解释世界。
所谓神的存在,是僧侣和统治者的捏造,是无知加欺骗的产物。
僧侣和王公们利用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迷惑不解所产生的恐俱感和希求得到解救的愿望,造出种种偶像来欺骗、麻醉和吓唬人民。
宗教提出君权神授说,要人民象服从上帝一样服从君主,即便在悲惨的奴役中生活,也不许反抗,否则上帝便会愤怒,给予更加严厉的惩罚。
宗教提出原罪说,鼓吹人生而有罪,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承受人世苦难来赎罪,只有毫无怨言地忍受苦难,死后才能升入天堂。
宗教用虚妄的天堂掩盖尘世苦难的真实原因,既使教会和专制君主成为崇拜对象,又剥夺了人民的反抗意志和权利,因此被法国唯物主义者称作是万恶之源。
他们的这些揭露和批判虽然在理论上不够深入,但在启迪人们的头脑、摧毁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宗教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哲学与政治学及伦理学恩格斯曾指出,法国唯物主义者没有把他们的批判局限在宗教信仰问题上,而是将它扩展到每一个科学传统和政治设施。
社会、国家制度和传统道德观念同样是他们的批判对象。
他们的学说不是纯理论教条,而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他们自觉地把哲学与政治学、伦理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爱尔维修甚至认为,三者研究的都是人的幸福问题,是同一门科学。
他们从经验主义引申出一套利已主义原则,宣称人并非上帝的宠儿,只不过是一种能感知的物质实体;人类最基本的感受性是趋利避害,自爱或利已原则乃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宗教的禁欲主义是违反人的本性的,因而是不道德的。
只有满足人的感性欲望,按利已原则行动才是道德的。
这种学说鲜明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为了批判封建专制的国家制度,论证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必然性,他们还提出了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说的理论,宣称人类起初曾生活在享有充分自然权利的自然状态中,为了保障人与人的权利彼此不发生冲突和侵害,人们通过订立社会契约建立了法律和国家,以保障自己的自由、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君主的权力源于契约,不是无限的、绝对的,如果君主实行暴虐统治,侵犯公民的上述基本权利,人民就有权推翻暴政。
法国唯物论者一般都没有明确主张暴力革命,而是寄希望于开明君主制。
历史局限性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有三个局限性,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
法国唯物主义者将宇宙看作一部机器,试图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自然现象。
他们一般认为事物不发生根本质变,过去和未来都属同一时间流程,事物的生生不息乃是循环的过程。
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也表现在认识论方面:他们主张环境决定意见,但又宣称意见支配环境。
他们蔑视人民群众,认为启蒙只适用于有教养的阶层。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在实践上促成了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这场革命的彻底性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法国唯物论的革命性和彻底性。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产生过直接的、重大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也起过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