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中医基础理论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养生与防治原则)【圣才出品】
第8章养生与防治原则8.1 复习笔记防治原则,包括预防原则和治疗原则。
一、养生概念: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
二、治未病(预防)1.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先行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1)养生以增强正气①顺应自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②养性调神(调畅神志)。
③起居有常。
④形体锻炼。
⑤饮食有节。
⑥药物调养、推拿、针灸。
(2)防止病邪侵害①避其邪气;②药物预防。
2.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1)早期诊治。
(2)防止传变。
在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的基础上,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包括: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3.愈后防复愈后防复是指在疾病初愈、缓解或痊愈时,要从整体上调理阴阳,维持并巩固阴阳平衡的状态,预防疾病复发及病情反复。
三、治则1.正治与反治:“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表8-1 正治与反治2.治标与治本本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标是事物的次要矛盾。
(1)缓则治本,适用于慢性疾病或急性疾病的恢复期。
(2)急则治标,适用于病情严重,在疾病过程中又出现某些急重症状的情况。
(3)标本兼治,适用于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
3.扶正与祛邪表8-2 扶正与祛邪的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4.调整阴阳表8-3 调整阴阳5.调理精气血津液(1)调精①补精:适用于肾精或水谷之精不足的精虚证。
②固精:适用于生殖之精或水谷之精大量丢失的失精证。
③疏精:适用于精瘀证。
(2)调气气虚宜补、气滞宜疏、气陷宜升、气逆宜降、气脱则固、气闭则开。
(3)调血血虚补血,血瘀者宜活血化瘀,血寒而瘀者宜温经散寒行血,血热则清热凉血;出血者宜止血,且须据出血的不同病机而施以清热、补气、活血等法。
中医学基础第五篇预防治则康复
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 (5)先扶正后祛邪:又称先补后攻。
适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证。因正气 太虚弱,兼以攻邪,则反更伤正气
1. 正 治
①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的方药来治 ②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的方药来治 ③虚则补之:虚损病证表现为虚候,用补益的方药来 ④实则泻之:邪实病证表现实的征象,采用攻邪泻实 的方药来治疗。
③塞因塞用:以补开塞,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 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虚假实证。 ④通因通用:以通治通,用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 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泄 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等证。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含义: 指治疗疾病时,根据不同的季节、地区和 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制订出适宜的治疗法 则。 (1)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来确定适 宜的治疗法则。 (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特点,来制订适宜的 治疗法则。 (3)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的 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法则。
第十七章 康 复 自学
新
祝
年
同
学快
学
习乐 进
们
步
感谢大家的关注!
化痰、化湿、运化水湿、燥湿化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
祛邪 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多用泻实之法。 —— 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 病邪;祛邪能够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 使邪去正安,则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中医学基础第五篇预防治则康复
一、治病求本
1、针对病邪的性质—— 祛除病邪 2、针对脏腑功能失调—— 调整脏腑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 2)普遍性 3)相对性 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②、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 火曰炎上: “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火”。
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的生克关系:1) 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的递资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
五行的间递相制约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相克太过,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4)相侮:反向制约,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康复中医知识点总结大全
康复中医知识点总结大全一、中医康复的理论1. 中医康复的基本理论中医康复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精气神学说等。
其中,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是中医思想的起源,阐述了事物的相对,即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在疾病康复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理阴阳平衡,是中医康复的重要原则。
2. 中医康复的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康复的病因病机学说主要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生活方式等。
外感病因是指外界有害因素侵入人体,引起疾病的发生;内伤病因是指人体内部因素失衡,引起疾病的发生;情志病因是指情绪不畅,导致人体内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饮食病因是指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体内气血不畅,引发疾病的发生;生活方式病因是指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影响人体的健康。
3. 中医康复的治疗原则中医康复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证施治、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祛病强身、防病治未病等。
这些原则是中医康复的基础,它们指导着中医医生进行康复治疗的具体操作,使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二、中医康复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康复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是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使用中药材制成的药物来调理患者的身体,促进疾病的康复。
中药治疗的优点是疗效稳定,副作用小,适合长期服用,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康复非常有效。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康复的另一个重要方法。
它通过刺激穴位,调理经络,促进气血畅通,达到治疗疾病,康复患者的目的。
针灸治疗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疗效确切,适用范围广,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疼痛疾病的康复具有显著效果。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康复的另一种方法。
它通过按摩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调理气血,调和阴阳,促进身体的健康康复。
推拿按摩的优点是简便易行,无副作用,适合老幼妇孺,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康复具有良好效果。
4.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中医康复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调理气血,促进身体健康的康复。
8中医基础理论养生治则 [兼容模式]
项目八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目的要求】1.了解养生原则、康复原则2.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3.掌握治则、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任务一养生原则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义。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活动规律,探索增加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和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及方法等系统理论的一门科学。
一、养生学的意义(一)增强全质(二)预防疾病(三)延缓衰老一、养生的基本原则(一)顺应自然1.依靠自然2.适应四时变化(二)形神共养1.静以养神2.动以养形(三)调养脾胃1.饮食调节2.药物调节3.精神调节4.针灸调节(四)保精护肾1.节制房事,不妄作劳2.食疗、导引、按摩补肾。
任务二预防原则一.预防为主的意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二.预防的基本原则(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1.重视调摄精神2.注意饮食卫生3.加强身体锻炼4.人工预防免疫(二)避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1.避其邪气2.药物预防任务三治疗原则一、治则的概念(一)治则的含义治疗疾病时所以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
(二)治法的含义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例:扶正──益气、补血、滋阴、温阳祛邪──发汗、泻下、清热、祛痰(三)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是从总的方面规定和概括治疗规律,它反映的是解决矛盾的普遍性,而治法是从属于治则,是针对具体病情治疗方法,它反映的是解决矛盾的特殊性。
两者均以辨证作为前提和基础。
二基本原则(一)扶正与祛邪1.扶正──指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虚证。
例:气虚——益气血虚——养血“虚证”——虚则补之阴虚——滋阴阳虚——温阳2.祛邪——指祛除邪气,排除或消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实证。
例:“实证”—实则泻之表实——发汗里实热——清热里实寒——散寒食积──消食导滞血瘀——化瘀3.扶正与祛邪相兼抉正祛邪合并使用,适用于虚实夹杂证。
中医养生康复基本理论
调补阴阳
•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 人体健康的基础,调补阴阳就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阴 阳平衡,以促进身体健康。- 调补阴阳的方法:中 医调补阴阳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中药调理、针灸 按摩等。
注重脾胃
• 脾胃为后天之本: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 生化之源,注重脾胃的养生和康复有助于维持人体的正常 生理功能。- 脾胃养生的方法:中医脾胃养生的方法包括 饮食调理、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
药物调理
辨证施治
根据个体症状、体征等综合因素,进行辨证分析 ,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用药有度
严格遵守医嘱,合理使用药物,避免滥用药物。
预防为主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或易感人群,采取预防性用药 措施,以降低发病风险。
04
中医康复适宜技术
针灸疗法
疏通经络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导引
调心养神
气功导引注重调心养神,通过意念和呼吸的配合,调节身心状态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促进气血运行
气功导引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其他不 适症状。
增强内脏功能
气功导引可以通过特定的呼吸和动作练习,增强内脏功能,提高身 体的抵抗力。
饮食调理
1 2
食疗养身
饮食调理注重食疗养身,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 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以滋养身体、补充营 养、增强抵抗力。
调和气血
针灸疗法可以调和气血,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症 状。
调理脏腑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消化、呼 吸、泌尿等系统的功能。
推拿按摩
舒缓肌肉
01
推拿按摩可以舒缓肌肉紧张和疼痛,改善肌肉疲劳和僵硬感。
11.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
(四)
调整阴阳
实热证—热者寒之,治寒以热,采用寒凉方药以 清泄阳热。因阳胜则阴病,故应兼以益阴。 损其有余实寒证—寒者热之,治热以寒,采用温热方药 以温散阴寒。因阴胜则阳病,故应兼以扶阳。 调整 阴阳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于阴虚阳 偏亢的虚热证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于阳虚阴 盛的虚寒证 补其不足 阴中求阳—适用于肾阳虚证,治疗时于温补方药 中加入适量滋补肾阴之药。 阳中求阴—适用于肾阴虚证,治疗时于滋补肾阴 方药中加入适量的温补肾阴之品。 阴阳双补—治疗时补阴与补阳同时并用。适用于 阴阳两虚证。
第二节 预防原则
一、预防为主的意义
预防,是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内经》:“治未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 成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 锥,不亦晚乎。”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四方针之一。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
(四) 以平为期
• 各脏腑组织功能协调一致 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 气血津液运行与代谢畅达调和 经气运行通利条达 体与外界环境和谐适应 阴阳偏盛偏衰 脏腑失调 气血不和 升降失序 经气不利 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
健康——阴阳平衡
疾病——阴阳失调
以平为期——针对各种偏差加以调整——使阴阳失 调重趋于平衡。
西医治疗思路——消除病因,消除病灶,直接对抗, 补充替代。 中医治疗思路——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药物、针 灸、推拿等方法来调动、发挥机体“阴阳自和”的自 我调节机制,以期恢复阴平阳秘、内外和谐的生态平 衡。
三、基本治则
(一)扶正与祛邪
邪正之间的盛衰,决定疾病的虚实变化,又决定着疾病 的进 退。因此治疗疾病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恶双方力量 的对比,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中医学基础---第十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第十章养生防治康复养生、防治、康复,包括养生、预防、治则以及康复等内容。
养生是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以及各种保养身体的原则和方法。
预防是采取各种防护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治则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原则。
康复是指促进伤残、病残、慢性病、老年病、急性病缓解期等疾病恢复的理论及方法。
虽然这四者在研究对象、基本理论、具体方法、适应范围等方面不完全相同,但都是为了维护人体的身心健康,达到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都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养生养生,又称道生、摄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
养生就是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
中医养生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探索衰老的机理,寻找增强生命活力以及防病益寿方法的系统理论。
一、养生的重要意义生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禀天地之气生,沐四时之气而成,生命过程是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
中医养生学是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以正气为本,持之以恒地运用正确而科学的养生知识和方法调摄机体,提高身体素质,增强防病抗衰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增强体质增强体质是养生的重要内容。
体质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
体质壮实者,气血阴阳充足,脏腑功能健全,正气充盛而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强;体质虚弱者,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低下,正气亏虚而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差。
体质的形成关系到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
先天因素取决于父母,父母的体质对后代的体质状况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体质形成的第一要素,并在人的一生中都将明显地或潜在地发挥作用。
除了在遗传基础上形成的体质以外,母亲在妊娠期间调护是否适当,也将影响胎儿出生后的体质。
倘若父母平时注意养生调摄,肾中精气阴阳比较充盛,母亲在怀胎期间,又能重视饮食、起居、心理、劳逸等方面的调养,则子女就能获得较强的生命力,体质也较强壮。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中医基础理论-
目录
第一节 养生原则 第二节 预防原则 第三节 治疗原则 第四节 康复原则 第五节 健康促进
重点与难点
重点:
• 养生、防治、康复的原则
难点:
• 中医治疗观 • 中医学基本治则
概述
养生:研究人类的生命发展规律和各种保养身体的原则及方法 预防: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和手段,避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治则: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处方、用药等具有
二、健康促进与养生
(一)养生文化源远流长 • 中医养生以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 包括食养、药养、按摩、气功、武术等丰富的养生技术 • 涉及到现代科学中的预防医学、心理医学、医学保健、 社会医学等多学科
二、健康促进与养生
(二)养生是健康的基础
• 养生要因人制宜,因体施保,因人施养,人体要根据不同体 质状态,进行个性化保健
• 中医的“药食同源”,对防病、健康促进活动、维持人的生 命有着重要作用
• 保持气血通畅、胃肠通利,勤于动体动脑,淡泊心境,饮食 清淡,则是具体的养生操作
• 中医养生重在养性,即强调精神修养。《内经》曰“恬淡虚 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二、健康促进与养生
(三)健康促进与养生
• 领悟养生文化,把养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养生保健思想 扎根于生活,所学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如节制饮食、 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
(三)正治与反治
2.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即所 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表现出的假象性质相同。适 用于疾病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1)寒因寒用: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 寒证 (2)热因热用: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寒假 热证 (3)塞因塞用:指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而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证 (4)通因通用: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④调养脾胃饮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 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脾胃健旺, 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 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 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脾 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 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 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 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中 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 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 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 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 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 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 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 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调补脾肾是培 补正气之大旨, 补正气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
⑴养生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养生增强体质,
养生的基本原则 ①顺应自然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 依赖于自然而生存, 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 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生活起居, 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生活起居,要 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 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 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 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人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 人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 存 。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 取相应的摄生措施, 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
中医基础理论预防与治则
概念: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治则。
采 用的方药 性 质与病 症 中假 象 的 性 质 相同 , 故又称 为“从治”。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适用范围: 疾病的 征象 与 其 本质不 完全相 符 的病证。 如热证见 寒象 、 寒 证见热 象等 。 这类情况 较少
(2) 反 治 的应用
( 2 )血病治则
治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 肝。 宜降气不宜降火。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 吐血》:“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 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 食,病日痼矣。 宜补肝不宜伐 肝。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 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 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 矣。 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即火降,火降 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虞矣。降火必 用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 不能归经矣。”
光” 扶阳以制阴
阳中求阴——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 中适当佐用扶阳药 。
( 2 )补其不足 (偏虚)
阴阳并补 适用于阴阳两虚证。须分清 主次来治疗。
回阳救 阴
亡阳——益 气 回阳固 脱 亡阴——益 气
都是一身之 气的突然大 量脱失,故 治脱均要兼 峻剂补气如 人参
调整阴阳的分析与总结
1 、损其有余 适用于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实热:清热 - 热者寒之。 阴盛则寒——实寒:祛寒 - 寒者热之。 2 、补其不足 适用于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补阴(以抑阳):阳病治阴。 “ 壮水之主,以制阳 光。” 阳虚则寒—补阳(以抑阴):阴病治阳。 “ 益火之源,以消阴 翳。” 阴中求阳:适用于阳虚。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阳中求阴:适用于阴虚。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康复中医知识点总结
康复中医知识点总结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在康复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康复理论认为人体在受伤或患病后,需要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方法来恢复健康。
中医康复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以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个性化治疗,达到疾病康复的目的。
本文将对中医康复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医康复的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康复理论的基石之一是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学说是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构成,阴阳的动态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本保障。
五行学说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金、木、水、火和土五大元素,这些元素之间相生相克,相互作用,构成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
2. 气血理论:中医康复理论强调气血的重要性,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的运行主要通过经络,而经络是连接脏腑、组织器官的通道,形成了人体生理调节、病理变化、康复的重要途径。
血主要是在脏腑中生成,经络中流动,它对脏腑组织器官的营养、激活和调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3. 脏腑理论:中医康复治疗强调脏腑的功能调节和整体平衡。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内脏器的总称,在脏腑理论中,脏器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保持脏腑的平衡、协调,对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4. 病机病因学说:中医康复理论强调病机学说,即病因和发病机制。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外感、内伤、情志、饮食、劳逸不节、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了体内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引发了疾病。
康复过程中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找出病因病机,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
二、中医康复的常用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作为中医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其疗效确切、作用广泛、副作用小的特点,在康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康复过程中,中药可以根据病人的辨证施治原则,对病人进行综合治疗,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增进体质,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防治原则
第九章防治原则【目的要求】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握治则、治病求本的概念,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原则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
第一节预防【知识点表解】「预防一一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含义“养生一一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即调摄保养自身生命,达到防病、延缓衰老的目的匚治未病一一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预防与养生〈「养生:可通过调摄保养,增强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减少和治未病与养避免疾病的发生。
生的关系§治未病:可促进养生,维持体内阴阳平衡,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外邪的能力,从而延缓衰老。
、未病先防(一)养生以增强正气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为用1.顺应自然:顺时养生,如避免不良刺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避免来自社会、自然、家庭等外界的不良刺激。
_以从其根。
2.养性调神V防止内源性不良刺激:如积极治疗躯体疾患。
.加强文化思想修养。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房事有节提高对情志疾病的耐受性。
心静则神安、气调,不病。
不过分压抑一一以防精气郁滞不有意放纵以防耗竭肾精3.护肾保精〈食疗保肾 运动保健 针灸药物调治 精足则气旺,气旺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少病。
4.体魄锻炼[.3..按摩固肾。
作用一促进气血流畅,调节精神情志。
-运动量适度,因人而宜,形劳而不倦。
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
持之以恒,方可收效。
要点5.调摄饮食(1)注意饮食宜忌V ③饮食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或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家畜。
克服饮食偏嗜,寒温适宜, 据体质而调配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而忌温燥。
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寒凉。
⑵药膳保健:因时制宜,对某些病忌食“发物”。
药食结合,辨证施膳,以达防病健身作用。
防止传变阻截病传途径1温病的卫分证阶段一一温病早期诊治的关键。
[内伤杂病首在调气。
<内容2厂含义: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五脏整体规律、经络相传规律等为指导,实施预见性治疗,控制疾病传变。
第九章 养生、防治、康复原则
目的要求
• 掌握养生、防治、康复的基本原则。 • 了解养生、预防、治则、康复的概念、意义,治
则与治法的关系。
2
第七章 发病原理
概念: 养生: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和保养身体、延年
益寿的原则和方法。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
生与发展。 治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临证立法、
处方、用药的总则。
时,必须从局部联系整体。 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27
第三节 治则
28
第三节 治则
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为指导
治则 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 可指导临床立法、处方用药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具有概
括性、指导性)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从属于治则(具
第一节 养生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四)保精护肾 五脏之中,主藏精,主生殖,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
(生殖之精)。 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节制房事,保持精气充
盛,有利于身心健康。 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导引补肾、
按摩益肾、食疗补肾等
18
第一节 养生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四)保精护肾 五脏之中,主藏精,主生殖,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人生于天地之间,人的生命 活动要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应主动采取各种措施,以适应 自然界的变化。
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10
第一节 养生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一年四季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气 候变化,大地植物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 藏的现象。人体也应该像植物一样顺应自然规律。
12
第一节 养生
中医基础理论――养生、防治和康复
中医基础理论――养生、防治和康复一、选择题(一)A1型题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遵循养生基本原则中的()A.延缓衰老B.顺应自然C.预防疾病D.形神兼养E.动静结合【答案】B【解析】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与四时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自然,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进行的养生方法。
2.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养形的养生方法()A.调理饮食B.起卧有时C.节制房事D.修德养性E.劳逸结合【答案】D【解析】修德养性属于调神的方法。
3.调神必须以下列哪项为首务()A.健脑B.补脾C.养心D.调肝E.益肾【答案】C【解析】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调神必须以养心为首务。
4.养生的基本原则中,重在调养的内脏是()A.心肾B.心脾C.肝肾D.肝心E.肾脾【答案】E【解析】由于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活动的根基;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养生保健,调养脏腑,应以脾肾为先。
5.“治未病”是指()A.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B.外避病邪和既病防变C.未病先防和早期诊治D.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E.调养正气和控制病传【答案】D【解析】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调养正气的方法()A.加强锻炼B.外避病邪C.起居有常D.调摄精神E.饮食有节【答案】B【解析】外避病邪是防止邪气侵害的方法,不属调养正气的范畴。
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法属于()A.控制疾病传变B.提高抗邪能力C.避免病邪侵入D.早期诊断治疗E.防止疾病发生【答案】A【解析】由于肝病容易传脾,故治肝时,预先配合健脾和胃之法,使脾气旺盛不受邪,以控制和防止疾病的传变。
8.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是()A.调整阴阳B.治病求本C.标本先后D.调理脏腑E.扶正祛邪【答案】B【解析】中医治则理论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治疗原则就是“治病求本”,其他治则都是治病求本的具体体现。
9.下列属于从治法的是()A.实则泻之B.标本兼治C.热因热用D.阳病治阴E.用寒远寒【答案】C【解析】热因热用,是指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属反治法,也即从治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二)治标与治本
• 从正气与邪气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 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 从先病与后病来说,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 从新病与旧病来说,旧病为本,新病为标 • 从病变部位来说,脏腑为本,肌表为标 • 一般来说,“本”代表疾病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和起主要作用的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
1.重视调摄精神 2.注意饮食起居 3.加强身体锻炼 4.人工预防免疫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二)避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 2.药物预防
第三节 治疗原则
一、治则的概念
(一)治则的含义
治则,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在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治疗
(三)正治与反治
2.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即所采用 的方药性质,与疾病表现出的假象性质相同。适用于疾 病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三)正治与反治
1.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即采 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适用于疾病的本质 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1)寒者热之:指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 (2)热者寒之:指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 (3)虚则补之:指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扶正的方药治疗 (4)实则泻之:指邪实病证表现实象,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治疗
方法的总则
一、治则的概念
(二)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以四诊收集的客观资料为依据,对疾病进行全 面的分析与比较、综合与判断,从而针对不同的病情 制定出不同的治疗原则
治法:根据辨证结果,在治则的指导下,针对具体的 病证拟定的直接而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是对治则的 具体体现
二、中医治疗观
整体调治 治病求本 正气为本 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病先治神 以平为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养生、防治、康复的原则
难点:
中医治疗观 中医学基本治则
概述
• 养生:研究人类的生命发展规律和各种保养身体的原则及方法 • 预防: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和手段,避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 治则: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处方、用药等具有
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原则 • 康复:在促进伤残、病残、慢性病、老年病、急性病缓解期等
三、基本治则
(一)扶正与祛邪
1. 扶正:就是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 原则,主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证。如气虚者益气,血 虚者补血,阴虚者滋阴,阳虚者温阳等
2. 祛邪:即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邪气盛、正气未衰、以邪实为主要矛盾的病证。临 床可根据具体病证,选用发汗、攻下、清热、散寒、消导、祛湿 、涌吐、化瘀等法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医基础理论
主讲人:
第八章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
徐财神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目录
第一节 养生原则 第二节 预防原则 第三节 治疗原则 第四节 康复原则 第五节 健康促进
疾病恢复过程中的理论、原则及方法
第一节 养生原则
一、养生学的意义
(一)增强体质 (二)预防疾病 (三)延缓衰老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二)形神共养 (三)调养脾胃 (四)保精护肾
第二节 预防原则
一、预防为主的意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 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 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 而铸锥,不亦晚乎!”
(五)治病先治神
治神,常采用精神疗法,它是通过医者的言、行、情 、志等影响病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达到治疗目 的的方法。通过医生的说服、解释、劝慰、鼓励等,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例,明之以法,以达到 宽慰病人情怀、调整心身机能、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
二、中医治疗观
(六)以平为期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这里的“阴阳所在”概括了机体的各 种偏差,如阴阳偏盛偏衰、脏腑失调、气血不和、升 降失序、经气不利、机体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等。针 对各种偏差加以调整,目的就是使阴阳失调重新趋于 平衡,即“以平为期”
二、中医治疗观
(四)不治已病治未病
未病,一般可分为四种情况:
① 健康未病态,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 ② 潜病未病态,即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任何
临床表现的状态,病理信息尚未到“显化”程度 ③ 前病未病态,即机体的病理信息已有所显露,刚刚呈现少数
先兆症状和体征,疾病处于早期阶段 ④ 传变未病态,即某一脏腑已有病,根据传变规律,有可能影
响其他器官发病而尚未发病的状态
(四)不治已病治未病
1. 有病早治:《素问·八正神明论》说:“上工救其萌芽 ……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2. 既病防变:既病防变的措施,包括护正于未伤和祛邪于 未传两个方面
《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叶天士:“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
二、中医治疗观
方面,“标”代表疾病过程中居次要地位和起次要作用的方面
(二)治标与治本
1. 急则治其标:是在标病甚急,若不先治其标,就会危及 病人生命或影响对本病的治疗时所采取的一种治疗法则
2. 缓则治其本:是与急则治其标相对而言,指在病情不急 的情况下,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的一个原则
3. 标本兼治:是指在标病与本病并重时所采用的一种治疗 原则
二、中医治疗观
(一)整体调治:具体思路有三
一是局部病变调治脏腑 二是本脏病变调治他脏 三是此处病变调治彼处
二、中医治疗观
(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学的主导思想 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
本质进行治疗
二、中医治疗观
(三)正气为本
《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