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D垂直发射技术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2D垂直发射技术解析

自2012年8月底,052D型导弹驱逐舰下水以来,中国新型海军舰艇垂直发射系统广受瞩目,通过公开的国家标准规范资料和052D舰艇近照的曝光,052D 的同心筒式垂直发射系统已慢慢浮出水面。

基于公开信息,在这里对同心筒式发射装置(简称CCL系统)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做了简单讨论。

一 CCL系统特点

同心筒式发射装置(简称CCL)是舰载垂直发射系统的一种新的探索。其特点是采用同心布置的内外筒作为舰载导弹的贮存、运输、发射容器,对于自力发射的导弹,发射时产生的高温、高速燃气,在经过半球形底盖偏转后,将通过两层圆筒之间的环形空间向上排出,不再需要多枚导弹共用的燃气排放装置。

除了具有独立的燃气排导系统外,CCL概念提出时,还伴随着分布式的独立发射控制电子设备理念。即导弹的发射控制指令和操作序列,不再是通过武器控制系统——发射控制单元——模块发射序列器——箱/筒弹这样的多级体制来传送和执行,而是简化为武器控制系统——发射筒电子单元的这样的扁平层次结构。

CCL系统具有独立的燃气排导系统和独立的发控电子单元的特点,使采用CCL 概念的导弹发射装置,具有一些突出的优点:

1. 每个发射筒都是结构上、功能上独立的。

2. 系统可以适应不同的发射方式,可以兼容对空、

对海、对潜、对陆等不同类型的导弹,适应性非常强。

3. 燃气传导路线合理,避免了传统公共燃气排导设

计的一些弊端。

4. 发射筒的双层结构,对导弹提供了更好的防护。

5. 发射筒采用圆形截面,以及上承力的安装方式,

使系统结构简单、制造安装方便。

6. 系统可靠性、安全性高、容易维护。

7. 系统的开放性设计,使得未来的更新、改造易于

实施。:

8. 整个系统的生命周期成本下降。

二发展源流

CCL的具体实践最早可能是海狼舰空导弹。但作为概念是美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当时美海军在研究武库舰时,将CCL发射系统作为一个与MK41并列的技术途径,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CCL系统相对MK41系统具有许多优势,并考虑将CCL系统作为MK41的后继来进行发展。

但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及美海军预算的收缩,武库舰计划未能继续发展。

相反,由于伯克级的不断改进和建造,MK41的地位不断加强,技术不断更新,装舰数量不断增加,并在其十几个盟国海军得到应用。这样,CCL系统未能进一步深入发展。

在美海军最新的朱姆沃尔特级上,采用了新型的MK57垂直发射系统,部分采用了CCL系统的理念。首先,MK57在设计时,强调了体系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在发控设备中,采用了独立的发射箱电子单元(CEU)的概念,武器控制系统直接通过CEU控制导弹发射过程。而模块级控制单元主要进行系统的管理和监控。这样,方便系统未来的扩展和更新。

MK57仍然采用方形发射箱,未采用CCL的独立燃气排导系统,但是减少了模块中发射箱数量,4个发射箱共用一套公用燃气排导装置。模块底部排气室采用了U形设计,减少了MK41系统中的死角。另外,MK57实现了在载舰舷侧的分散部署

海狼舰空导弹垂直发射 MK57 VLS

三墙内开花墙外香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CCL概念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海军第一种实用的VLS系统是海红九的垂直发射装置,其技术渊源来自于俄RIF导弹的相应设计。虽然该装置满足了海红九垂直发射的基本要求,但是系统结构复杂、装填繁

琐、适应性差,难以实现对不同导弹型号的兼容。

其后发展了新型护卫舰上的热发射VLS系统。该系统参考了美国MK41系统的设计理念,结构基本与其类似。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顶层系统设计,该系统只具有有限的扩展能力,而且无法兼容海军舰载防空主力型号海红九。

随着中国海军的快速发展,新一代大型主战舰艇慢慢步入视野,同时,海军多种用途的新型导弹在同步研发,这些都要求必须研制一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通用型垂直发射装置。CCL成为了中国海军的选择。

在国内的各个公开的期刊网站和知识库,使用“CCL”、“同心筒”等关键字,可以查询到大量的专业论文和资料。这些论文的作者,涵盖地方院校、航天系统、航空系统、船舶系统、军队院校、军队研究所等单位,反映出十几年来国内相关单位,对CCL系统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为今天通用垂直发射装置取得的成果和后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工大提出的引射同心筒发射方式试验装置

四对CCL系统的一些设想

首先强调,下面讨论的几个问题,都是基于公开资料做的讨论和分析。所以,与实际情况不符是非常可能的,希望大家理解。这里只反映了我个人的一些基本认识。欢迎了解实际情况的朋友指正,当然是在不涉密的前提下。

1 CCL发射装置的结构设计。

大体上,CCL可以有2种结构设计形式,一种是发射模块不承力的,需要舰体设计进行补强;另一种是发射模块参与舰体承力传导,这种情况可以简化舰体设计。考虑到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能是前一种设计形式。

2 关于独立的发控电子单元CEU(基于发射筒的)

在前面提及的论文中,大多数是关于CCL的结构设计、燃气流场分析和计算、燃气排导管理的,似乎没有看到筒载发控电子单元的资料。这有可能是因为,CEU 的研发是较具体的工程问题,在不涉密、不涉及具体型号的前提下,难以形成论文公开发表。但也有另一种可能是,CEU的工作目前进展还比较缓慢,而我们现在看到的CCL系统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分层的发射控制模式,或者是一种过渡性的混合模式。在当前载舰的自动化指控系统还没有达到目标舰水平的情况下,CEU 的这种过度状态也是合理的。

但是,独立的CEU是CCL系统灵活性、适应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海军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所以,这个方向的努力是不能松懈的。

3 CCL发射模块所含筒弹数量的选择。

基于已有的VLS系统实践,每个CCL发射模块包含4 X 2排列的8个发射筒是很自然的。

但是,对于实现了扁平化发射控制的CCL系统来说,一个发射装置包含多少发射模块,每个模块包含多少筒弹,其实是可以根据系统装载、卸载、使用、维护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灵活配置的。比如,可以通过3 X 2和4 X 2模块的组合,使横向一排布置7发筒弹。

另外,同样大小的模块,在装载不同种类导弹时,也可能有不同的装载数量。比如,由于发射筒截面是圆形的,对于有弹翼、舵面的导弹,需要的空间相对大

一些。而对于弹翼完全收入弹体的导弹(如战斧类),其

发射筒就可以细一些,从而在同样大小的模块中多装载一

些。

当然,上述设想是指CCL系统的潜在可能性,而并非

马上就会见到

4 关于4 in 1

对于尺寸相差悬殊的不同导弹型号,可以方便地实现

4 in 1。由于不必考虑公用燃气排导问题,只需考虑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