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质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我们可以开发一款程序,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
我们需要收集一系列与环境质量相关的数据,如空气质量指数(AQI)、水质指标、噪音水平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各级环保部门、监测站点以及相关研究机构获得。
收集到的数据要具有时效性和准确性,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在数据收集完成后,我们可以利用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将各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消除不同指标之间的量纲差异。
然后,我们可以设置相应的权重,根据环境质量的重要程度对各项指标进行加权处理。
加权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综合指数,用于评价整体环境质量。
除了综合指数,我们还可以利用程序生成各项指标的趋势图,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
通过趋势图,我们可以发现环境质量的长期趋势、季节性变化以及突发事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除了评价整体环境质量,我们还可以利用程序对不同地区的环境质量进行比较。
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综合指数,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环境质量差异,并找出存在环境问题的地区。
这样,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较差的地区。
我们还可以将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与地图系统相结合,实现环境质量的空间可视化。
通过地图系统,我们可以直观地展示各地区的环境质量情况,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决策参考。
为了提高程序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我们还可以不断更新和优化程序。
通过与环保部门、研究机构等合作,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数据,并改进评价模型和算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通过开发一款以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为目标的程序,我们可以收集、分析和评价环境质量相关的数据,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准确的环境质量信息,并为环境治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这款程序的开发和应用将有助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a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
a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
评价A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指标评估:通过对产地环境中的水质、土壤质量、大气
质量等环境指标进行评估,以了解环境的状况。
可以使用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方法来获取数据,并参考相关环境标准进行评价。
2. 生物多样性评估:通过对产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估,了解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群落的状况。
可以使用生物调查和物种分布研究等方法来获取数据,并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则进行评价。
3. 农药残留评估:通过对产地土壤、水源和农产品中的农药残
留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可以使用农药残留检测和分析的方法来获取数据,并参考相关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进行评价。
4. 可持续性评价:通过评估产地农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包
括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土地利用和废弃物管理等方面,了解产地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影响。
可以使用生命周期评价和资源流分析等方法来获取数据,并参考相关可持续性指标进行评价。
以上方法可以综合使用,综合评估产地环境质量的现状,从而对A级绿色食品的产地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前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特别是大气、水、土地等方面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生存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显得格外重要。
环境质量监测的定义和意义环境质量监测是指对环境质量进行连续、系统、科学、全面的观测、记录、分析和评估,并对其结果进行报告的一种行为。
它是了解整个环境问题的最基本手段,是制定环境保护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是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环境规划、环境建设的重要依据。
环境质量监测对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护人类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可以帮助各地区政府制定环保政策和实施措施,对环境污染的源头实施排放和治理,有效地控制了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环境质量评价的定义和意义环境质量评价是指根据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环境质量,确定环境质量的状况、污染物的来源和类型、污染的程度及其长期变化趋势等,并对其与环境标准进行比较和评价的过程。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在于能够对环境质量的现状和趋势进行科学的评价,为环境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对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进行反馈,能够促进环境保护措施和技术的改进,保证环境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评价的步骤1.环境质量监测的步骤(1)确定监测项目:根据有关环境污染物质的特性和影响,确定必须监测的项目。
(2)制定监测计划:综合考虑工业或居民区、城市或偏远地区、流量和时间等要求,制定合理的监测计划。
(3)实施监测:根据监测计划,并按照国家和地方法规和有关标准规范进行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
(4)数据处理: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和处理,包括数据质量控制、数据修补、数据处理等。
(5)报告与反馈:根据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并及时反馈给监测目的方、政府和公众。
2.环境质量评价的步骤(1)制定评价方案:综合分析各种评价要素,选择适宜的评价指标及其方法。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5.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1)监测布点布设3个监测点:1#东太湖村、2#厂区、3#厂区北东北约500m范围。
监测布点见附图8。
(2)监测因子:PM10、PM2.5、SO2、NO2、CO、O3、非甲烷总烃、H2S、甲苯、二甲苯。
(3)监测时间和频次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时间及频率如下:表5.1-1 大气监测情况一览表(4)监测分析方法采样方法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进行,监测分析方法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表2和《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进行,具体监测方法及检出限见下表。
表5.1-2 大气监测分析方法(5)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①评价因子:同监测因子。
②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计算公式为:P i=C i/C0i式中:P i—I评价因子标准指数;C i—I评价因子实测浓度,mg/m3;C0i—i评价因子标准值,mg/m3。
③评价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非甲烷总烃限值》(DB13/1577-2012)中表1二级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表1最高容许浓度限值。
④监测结果及评价统计分析监测数据,对环境空气质量现状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
日均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3,8小时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4,1小时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5。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监测点PM10日均浓度范围为0.057~0.125mg/m3,标准指数为0.38~0.833;PM2.5日均浓度范围为0.036~0.067mg/m3,标准指数为0.48~0.893;SO2日均浓度范围为0.012~0.027mg/m3,标准指数为0.08~0.18;NO2日均浓度范围为0.02~0.065mg/m3,标准指数为0.25~0.813;CO日均浓度范围为0.5~1.1mg/m3,标准指数为0.125~0.275。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环境质量是指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程度。
评价环境质量的基本程序是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环境数据,从而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
本文将从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理、数据收集方法、数据分析和解释以及评估结果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理环境质量评价是基于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通过对环境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综合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程度。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环境要素、环境负荷和环境效应等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是根据法律法规和专家意见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质量要求。
基于这些原理,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程序得以建立。
二、数据收集方法环境质量评价的第一步是收集各类环境数据。
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现场监测、遥感技术、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
现场监测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设置监测站点,在不同时间点采集环境数据,如大气污染物浓度、水质指标、土壤污染程度等。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环境数据,如卫星影像可以反映地表植被覆盖情况、气象变化等。
模拟实验则可以模拟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污染物排放和扩散情况。
三、数据分析和解释收集到的环境数据需要经过处理和分析,以得出对环境质量的评估结果。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的质量控制、数据的预处理等步骤,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分析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等技术,将数据转化为可解释的结果。
解释环境数据需要综合考虑环境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结合专家经验和科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
四、评估结果的应用环境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制定环境政策和法规,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结果也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环境质量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
此外,评估结果还可以用于公众参与和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程序包括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理、数据收集方法、数据分析和解释以及评估结果的应用。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
5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实状况与评价5.1现实状况监测时段及监测期间区域重要排污装置运行工况本评价采用现实状况监测与搜集运用已经有资料相结合旳方式进行区域环境质量调查和评价。
在项目评价期内分别进行了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和土壤旳现实状况监测。
评价搜集旳环境质量现实状况资料重要为长江例行监测断面数据;运用旳环境质量现实状况资料为天华企业电石制乙炔减排技改项目旳环境空气监测数据。
项目现实状况监测及搜集运用数据旳基本状况见下表所示。
表5.1-1 项目环境质量现实状况调查工作基本状况一览表生产工况见下表所示。
表5.1-2 现实状况监测期间天华集团各企业生产工况状况调查表监测方案1)监测布点及监测项目根据项目大气污染物外排状况,结合区域环境保护目旳, 本次评价在评价区范围内内共布设6个点位, 其中1#~4#点为现场取样监测, 5#~6#点为运用已经有数据(天华企业电石制乙炔减排技改项目旳监测资料)。
详细点位详见下表和附图7。
表5.2-1 项目大气现实状况监测布点及监测项目一览表本次大气环境质量现实状况监测均在冬季进行, 1#~4#监测点采样时间为2015年11月27日~12月3日、持续监测七天;5#~6#点为2013年12月18日~12月24日(天华企业电石制乙炔减排技改项目旳监测时间)。
监测频率见下表。
表5.2-2 监测时间、频率表采样和分析措施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4-2023)、《环境空气质量原则》(GB3096-2023)和《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措施》(第四版)等原则和规范旳有关规定和规定进行。
详细见下表所示。
表5.2-3 项目各指标采样和监测分析措施项目环境质量监测汇报见附件4。
各监测点旳大气监测成果记录详见表5.2-4所示。
表5.2-4 大气监测成果记录表未超标。
其中, 属项目特性污染物旳甲醇和苯酚均未检出, 常规污染物物中旳SO2.NO2小时浓度值和日均浓度值均较低、而PM2.5.PM10日均浓度值相对较高。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环境质量评价是衡量特定区域环境状况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旨在评估环境对人类和生物健康的影响,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 监测方法: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和其他相关指标,例如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等。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实时的数据,对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估。
2. 生物指标方法:通过研究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生存情况,来评估环境质量。
例如,通过研究水中的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来判断水体的污染程度。
生物指标方法能够反映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但也需要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3. 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分析环境中的污染物和人类暴露的关系,来评估环境对人类健康的风险。
这种方法将环境质量与人类健康联系起来,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估环境的影响。
4. 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考虑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大气、水体、土壤等,以及不同污染物的综合效应,来评价环境质量。
这种方法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环境的整体状况,但也更加复杂和耗时。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如环境指数法、生态系
统评估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评估目标和数据条件进行选择和组合使用,以得出准确、全面的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可以用于指导环境保护工作,制定环境政策,以及提醒公众关注和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概要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单项因素的评价和整体环境的综合评价。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高和综合。
无论哪一种评价,实质上都是对一定环境因素的系统分析和这种分析基础上的系统总结。
具体地讲,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包括:
1.自然环境因素是环境质量现状的生态学评价的基本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气象、土壤、动植物区系成分、群落结构、人口、经济等。
2.理化因素包括大气质量、水体质量、土壤理化指标、土壤结构状况、固体废物、噪声、振动等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及理化指标。
3.生态因素是环境质量形状的生态学评价的主要因素,包括生态系统中第一性生产力的结构(森林覆盖率、群落结构)和生产力高低(光合能力)、第二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以及生物形态、生态系统中能量分配、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系统功能和生态效率、人口密度、资源利用、疾病发生率或死亡率等有机因素;生态系统中的无机成分,如水土流失、陡坡垦殖率、泥石流、滑坡、岩崩、旱灾、洪灾等也是重要的生态因素。
4.社会因素也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功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状况等。
如果是单项因素的评价,则是把上述因素的某一项或几项进行分析和评价。
我国多以大气、水体、土壤和噪声几个因素进行重点评价。
整体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应把影响因素都包括进去,但因受资料数据来源的限制,有些内容不易在短时间内就能收集到,因此,综合评价只是相对的。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现状分析及展望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现状分析及展望摘要: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面对全新的发展形式,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影响品质评价机制至关重要。
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针对环境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然后制定对应的防范政策,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的构建也对城市发展以及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有着突出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当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突出存在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阐述对应的优化对策,期望对推动城市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引言改革开放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粗放的发展模式也给我国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环境安全是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另一种量度。
一直以来,学者们致力于各种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用于表征环境质量的好坏程度。
例如,有研究以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噪声、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监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价;也有研究重点集中在综合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对象不同或研究视角不同,前者研究仅就环境质量本身进行研究,侧重于微观视角,而后者研究则引入环境、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侧重于宏观视角,但后者对于环境质量参数重视程度不够。
一套综合全面、科学可行的质量评价方法对于政府进行环境绩效考核极其重要。
1积极完善绿色发展政策机制1.1构建绿色发展组织领导机制并加以完善(1)对组织领导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文明工作深入研究并科学部署,积极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各项工作都要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操作上符合相关规定。
(2)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职责,并将清单列出来。
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重大责任要严格落实,对于自然资源产权予以完善,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3)对于绿色发展工作所获得的成效要做好评估,积极组织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要明确,对于节能减排碳减排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责任评估,以此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
1.2对环境经济政策积极推进并创新运用(1)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绩效工作进一步完善,运行分配机制。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1. 明确评价范围:确定需要评价的环境要素和评价范围,包括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
2. 收集相关数据:收集环境要素的相关数据,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污染源排放数据、气象数据等。
3. 确定评价方法: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的特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如环境质量指数、污染负荷指数、生态风险评估等。
4. 实施评价:根据评价方法的要求,对环境要素进行评价,并得出评价结果。
5. 编制评价报告:将评价结果整理成评价报告,包括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污染源排放情况分析、环境风险评估等内容。
6. 发布评价报告:将评价报告发布至相关部门和机构,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性、客观性、综合性、可重复性等原则,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同时,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要素的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对评价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和解释。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概述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概述环境质量是指自然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的影响程度和对环境本身的保护程度。
评价环境质量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环境的健康状况,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依据。
当前环境质量的评价主要针对大气、水体、土地和生态系统等多个方面进行。
以下是对这些方面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概述。
大气方面:在过去几十年里,大气污染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工业和交通排放,使得大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浓度大幅度上升。
这些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了大气污染和酸雨的问题。
水体方面: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全球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短缺的问题。
水体被各种废水和污染物严重污染,如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水质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对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土地方面:土地资源是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基础。
但目前全球面临着土地退化、城市扩张和农药污染等问题。
土地退化主要由于不合理的农业实践、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等引起,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和生态系统破坏。
此外,城市扩张和工业化也使得大量的土地被用作建设和工业用途,进一步削弱了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另外,农药和化肥的长期使用导致了土壤污染,造成了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生态系统方面: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各种生物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许多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文化多样性丧失。
森林砍伐、湿地开垦、物种灭绝等问题都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海洋酸化、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等。
总体而言,当前全球的环境质量现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全球需要采取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管理和保护生态系统等。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现状和变化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其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综合评价法:主要采用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将不同环境因素通过加权计算得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2.影响评价法:主要针对环境问题所涉及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
3.质量分级法:按照环境质量各项指标对环境进行分级,如空气质量分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严重污染六个等级。
4.风险分析法:主要针对环境中可能带来的风险,通过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等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5.模拟预测法:主要通过建立环境质量模型,对未来环境状况进行预测和评估。
6.远程感应技术:主要利用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等远程技术手段,对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环境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环境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一、区域环境质量现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区域环境质量面临严峻的挑战。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区域环境质量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空气污染:大气污染是目前区域环境质量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城市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雾霾天气频繁发生,人们的身体健康遭到严重威胁。
2.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是区域环境质量的另一个突出问题。
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中,导致水质恶化。
水体污染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用水,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
3.土地退化:由于过度的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土地退化和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不仅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和营养平衡,还导致了农作物的质量下降。
此外,工业废物的排放也造成了土壤的污染问题。
4.生态破坏:大规模的森林砍伐、湿地开垦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
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
二、环境保护目标为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国际机构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目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污染排放: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减少工业和交通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大气、水体和土地的质量。
2.推动清洁能源: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3.保护生态系统:加强对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和恢复计划,保护物种多样性。
4.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培养环保意识和行动。
三、评价标准对区域环境质量的评价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和标准:1.空气质量指标:根据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浓度、空气中的光学和化学特性等指标评价空气质量,例如PM2.5、PM10、SO2、NOx等。
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概念
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 年颁布)。 ❖ 行政法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 年颁布)。 ❖ 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规章 ❖ 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5页/共60页
第二节 环境评价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第一节 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概念
二、环境评价的分类:按照所评价的环境质量的时间属性,环境评 价可以分成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三种类型。
1.环境质量回顾评价:是对某一区域某一历史阶段的环境质量的历 史变化的评价,评价的资料为历史数据。这种评价可以预测环境 质量的变化发展趋势。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利用近期的环境监测数据,反映的是区域环 境质量的现状,是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区域环境规划的基础。
第23页/共60页
环境影响分类筛选
① 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2003年)。
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管理分类 ❖ 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对环境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应
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 原料、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或毒性
大、难以在环境中降解的建设项目; ➢ 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结构重大变化、重要生态功能改变,或生物
环境影响评价:分析预测人为活动造成环境质量 变化的一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属于技术层面 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进行评价与管理的法律依 据,属法规和管理层面的概念。
第20页/共60页
(二)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
❖ 法规体系 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行政规章、地方法规组成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见图) ❖ 管理机构
现状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现状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现状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于计划建设、改建、扩建的大型工程项目,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本报告是对某大型高速公路扩建工程进行现状环境影响评估的结果。
一、现状环境概况该扩建工程位于某市的郊区,总长度为40公里。
周边区域主要为农田、自然村落和疏林草地。
目前,该区域的自然生态、土地利用、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等方面基本保持了良好状态,环境质量整体处于较好水平,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活污水处理不完善、土壤农药残留、农用水污染等。
二、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1. 生态系统影响:工程项目将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并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开展对野生动植物的调查和保护工作,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水资源影响:工程项目将对周边的河流和湖泊进行桥梁建设,可能会导致水流的阻挡和水体的污染。
因此,需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水资源,如建设雨水回收系统、设置沉淀池等。
3. 土壤影响: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土方,并可能导致土壤的结构和质量发生变化。
需要配备专业设备和人员进行土壤治理,保护农田土壤的肥力和农作物的生长。
4. 空气质量影响:工程项目将会产生一定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施工扬尘,可能导致空气质量的恶化。
需要加强施工现场的扬尘控制和加装车辆尾气净化设施,以减少对空气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管理措施1. 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设置临时工地,采取有效的防尘措施,减少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 对于涉及河流和湖泊的工程部分,需进行水域生态研究和监测,保护水生态环境。
3. 对于农田等土地资源的占用,在工程建设完毕后,需进行土地复垦和良好的农田管理,确保土地的肥力得到保护和恢复。
4. 增加建设项目的生态补偿措施,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补偿受影响生态系统的损失。
四、环境监测与评价根据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应建立相应的环境监测体系,对施工现场、周边水体、土壤和空气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价。
并将监测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开,接受监督。
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环境现状评价是指对某一区域或某一环境系统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评价对象的特征描述、环境质量考核和影响分析等内容。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某一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进行评估,从而估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2.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法:该方法是通过对环境组成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再根据权重确定综合评价指数,从而评价环境质量。
3. 生态风险评价法:该方法主要通过对环境中存在的有害物质进行分析,结合暴露和效应等因素,确定生态风险指数,从而评价环境中的生态风险。
4. 能量—物质流分析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环境中能量和物质的流动进行分析,从而评价环境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源利用情况,以及环境中的污染问题。
5. 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环境建设与开发项目的影响进行评估,从而评价项目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影响。
以上是常用的环境现状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评价对象和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方案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方案1地表水监测点位、监测单位及监测时间监测点位: 监测单位: 监测时间:2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监测项目:PH 值、水温、溶解氧、悬浮物、化学需氧量、高锌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总磷、氟化物、挥发酚、硫化物、六价馅、石油类、铅、汞、碑、氟化物、色度共20项。
分析方法:采样及分析方法依照国家环保局《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的规定进行。
3评价标准本次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 III 类标准。
4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地表水现状进行评价 DO 的标准指数计算表达式为:DO im-9碇D oL D a )式中:Szx )J-DO 的单因子指数,无量纲;DS 一所测断面溶解氧浓度,mg/L ;°/一饱和溶解氧浓度,mg/L ; °°∕=468/(31.6+T ),T 为水温,C ;5 a 。
/ DO r -DO ij———(力O,>DQ )°Q-溶解氧的地面水水质标准,mg/L。
PH值单值质量指数模式为:=7.0-pH,PHL7.0-PHT pH j≤7.0_/也-7.0 p H j>7.0W产/:7.6其他评价因子单项指数式为:SiJ=(Cim-Ci)/CC im-C si)式中:Sij-某污染物的污染指数;Cij—某污染物的实际浓度(mg/L);CSi-某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L);SpHj-PH标准指数;pH j-j点实测pH值;ρH s d—标准中PH值的下限值:PHSU—标准中PH值的上限值。
CL理论上或实际上的最大值。
5监测、评价结果地表水水质监测数据以及评价结果见表1。
由表1监测结果对照标准可以看出,评价区地表水水质监测指标除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超标外,其他监测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II类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1.1 地形地貌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东经111。
54'-114。
15',北纬27。
51'-28。
40'之间。
东西长约230千米,南北宽约88千米。
东接浙赣,西引川黔,北控荆楚,南领桂粤,素有“荆豫唇齿,黔粤咽喉”之称。
长沙地区整个地势为东西高、中部低,比降平均为1190,其中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大体组合为3:2:3:2。
长沙市区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大部分为丘陵地段,地面高程在黄海高程35~80m之间,部分地区在90m以上。
长沙市从东至西依次是浏阳市、长沙县、长沙市、望城县和宁乡县,基本处于湘中丘陵与洞庭湖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和湘浏盆地。
长沙市区处于湘江和浏阳河交汇的河谷台地,周围为地势较高的山丘,可谓“环城皆山也”。
湘浏盆地经过数十万年的地质变化和大自然侵蚀,形成了南高北低、丘涧交错、红岩白沙的地貌特征。
由于长沙城处于从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地带,使得这一范围的地貌变化多姿多彩。
西侧为低山区,碧虚岭海拔300.8米,为岳麓山最高峰,山前有天马山、凤凰山大小岗丘罗列;山后有桃花岭、金牛岭等丛峦叠翠,群山浑然一体,有如长沙城伪一道屏障。
西北分布着元古代震旦纪后期的浅变质岩和板岩组成的丘陵。
由于地层岩质坚硬,自然剥蚀作用缓慢,形成了谷山、尖山、乌山等数座孤峰,点缀于低缓的丘陵之中。
东北侧为花岗岩低山丘陵地带,地表发育的土壤多为沙土,山势较陡峭,山脊多不相连。
距长沙约30公里有黑糜峰,海拔591米、相传为道家福地。
再东北有影珠山、天华山、飘风山、明月山等,均为风景秀丽的名山。
东侧和东南侧为红岩丘岗,海拔一般100米左右。
大多数小山丘岩质松散,易风化成红岩岗地;个别因岩基坚硬,仍耸立于丘岗之中。
烈士公园北端的罗洋山,东面受浏则阳河切削,悬岩壁立,为城东胜景。
盆地中心为沿江的冲击台地,是长沙城市建设的主要地带。
其地层主要是第四纪更新世的冲积性网纹红土和砂砾。
湘江、浏阳河二水交汇的新河三角洲为第一级台地,海拔约30米,高出湘江常年水位约10米。
五一广场一带为第二级台地,高出湘江常年水位约30米,长沙古城主要分布在这一级台地。
今天的长沙城已扩展到了第六、第七级台地。
由于其地表为粘土砂砾层,且岩基结构坚硬,每平方米可承压2.5-3万公斤,高者达5万公斤,适宜于建设高层建筑。
由于盆地内台地是由崩塌的砂岩与粘上构成,地层中孔隙多,有较好的含水层,地下水源丰富。
古时长沙城中水井比比皆是,清澈甘冽,四时不竭,白沙井、鸳鸯井、水风井等遐迩闻名。
在五一广场一带,曾发掘出战国、东汉、三国时期的古井数十眼。
大自然造化了湘浏盆地,湘浏盆地又孕育了古城长沙。
山水相依的长沙地形地貌独得天赋,在未来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还将展现无穷的魅力。
1.1.2 工程地质根据地质形态和成因,长沙市大部分地区地质条件属河漫滩阶地,为一、二、三级阶地与零星的四、五级阶地的第四系地层覆盖。
其上部为亚砂土、亚粘土及粘土,其下部为砂砾石层,以中粗砂为主,细砂次之。
地耐力一般为210~220KPa。
地震基本烈度按6度设防。
1.1.3 气象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温和湿润,季节变化明显。
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绵长,充分体现了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典型特点。
长沙距海较远,又位于冲积盆地,边缘地势高峻,向北倾斜,北方冷空气可深入聚集,冬季比同纬度地区稍冷,而夏季比同纬度地区更热,是江南“四大火炉”之一。
长沙平均气温为17.2℃。
1月最冷,平均4.7℃,历史上绝对最低温度曾在2月份出现,达零下11.3℃。
7月最热,平均气温29.4℃,历史上绝对最高温曾在8月初出现,达43℃。
全年无霜期平均275天,积雪日为6天。
东西山势高耸,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360毫米,东部山区高达1600-2200毫米,西部为1400-1600毫米,年平均雨日152天。
长沙降雨不均匀,3~5月平均降雨日数有52.8天,约占全年总降雨日数的35%;夏季降水不均,旱涝无定;秋冬雨水明显减少。
长沙地区日照时数达1677小时.作物生长期长。
冬春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全年保持着温和湿润的气候特点,使得长沙冬季并不萧索,常绿的阔叶树,如香樟、女贞等仍然葱笼滴翠,唐代杜荀鹤有诗云:“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春雨、夏热、秋燥、冬寒、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 16.9℃极端最高气温: 43℃极端最低气温: -12℃年平均相对湿度: 81%年平均降水量: 1422.4mm最大日降水量: 224.5mm主导风向: 西北风(冬季)最大风力七级年平均风速 2.7m/s最大风速20.7m/s全年日照时数1600~1700小时年平均雷暴日数43.8天年平均大风日数 5.2天年平均雾日数21.2天年平均降雪日数13天年平均积雪日数7.1天年平均霜日数20.9天最大冻土深度5cm1.1.4 水文条件1.1.4.1 水文长沙水系属湘江水系,湘江是湖南省第一大河流。
湘江流域位于北纬24°31'~29°,东经110°31'~114°之间,地处长江之南,南岭之北,东以幕阜山脉,罗霄山脉与鄱阳湖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脉与资水流域毗邻,南凭五岭山脉与珠江水系分流,北接洞庭而汇入长江。
湘江流域横跨桂、湘、赣三省,面积共94660km2,其中湖南境内为85.190km2,占全流域面积90%,占湖南全省面积的40%,在广西境内占7%,在江西境内3%。
湘江发源于广西海洋山,全长856km,在湖南境内长670km。
零陵以上为上游,长242km,零陵至衡阳为中游,长268km,衡阳以下为下游,至濠河口长346km。
湘江水系。
大于100km的支流有22条。
湘江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为726亿m3,占全省37.7%。
湘江水能蕴藏量达444万kW,占全省30%。
目前流域有效灌溉面积1880万亩; 流域内河网密布,水路运输是重要的交通动脉。
但部分航道由于拦河筑坝而断航; 有的水土流失严重;废渣排放阻塞河道。
湘江干流流径广西、湖南二省、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四个省辖市及十六个县;流域范围包括三省、四个省辖市、四十二个县。
长沙水系属湘江水系,湘江水经昭山后进入长沙县境暮云市。
沿长沙县西南边缘至东窑港入市郊。
经三汊矶转向西北至乔口,出望城县境。
湘江水流经市区共25公里。
湘江是湖南省第一大河流,在长沙境内流入湘江的支流有15条。
其中水量较大的有浏阳河、捞刀河、沩水河、勒江河。
浏阳河又名浏渭河,浏阳河流域位于长沙地区东半部,北纬27°51'~28°34',东经112°51'~114°15'。
流域面积3950km2,占全市土地面积12503km2的31.67%。
浏阳河附属长江水系,是湘江的一级支流,河流分大溪河和小溪河。
大溪河发源于浏阳县白沙乡千秋,小溪河发源于浏阳县上洪乡七里岭。
集百川横贯,干流由东向西流经浏阳县、长沙县穿过长沙市北郊入湘江。
全长222km,是流域地区生活饮用、农用灌溉、渔业生产、工业用水、水力发电的重要水源。
湘江长沙段年平均径流量17亿立方米,平均最大径流量1584.7m3/s,平均最小径流量6.9m3/s,平均流量55.5m3/s,水温19.3℃。
捞刀河又名捞塘河或潦浒河。
源于浏阳县周洛洞石柱峰下,流至界碑桥进入长沙县境至高岭乡干嘴,它进入市郊,在洋油池(地片)入湘江。
全长140.5公里,流域面积2543.2平方公里。
沩水河源于宁乡县沩山,有南北两支,南支在扶王山南麓大托里,北支在宁乡、安化两县交界之灯窝寨、大沙坪,干流由西而东至赵家河石头口入望城县,至新康入湘江。
全长144公里,流域面积有2447平方公里。
靳江源于湘乡县之万寿塘,从湘乡县入宁乡县境后,至碑头市流入望城县,于柏加洲入湘江。
全长85公里,流域面积781平方公里,还有二级支流主要有楚江、乌江、八曲河、金井河,它们的总流域面积有2066平方公里。
1.1.4.2 水文地质长沙地区地下水较为丰富,循环通畅,类型较简单,主要是裂隙水。
水质良好,为低矿化弱酸性水。
水化学类型比较简单。
浅层水质以HCO3-Ca型为主。
沿河两岸,居民稠密地区,水中多Cl-Ca型。
深层地下水具弱承压性,水质以HCO3-Cl型为主,矿化度0.17~0.55克/升,pH值为5.4~8.3,属低矿化重碳酸—氯化物—钙镁型水,水中普遍含Fe离子较高。
长沙各区县地下水动态储量为: 长沙县2.29亿立方米,望城县1.55亿立方米,浏阳县2.68亿立方米,宁乡县2.27亿立方米,郊区2.09亿立方米。
1.1 城市给水现状长沙市城市供水始于1951年10月,当时一水厂设计供水能力仅1.5万m3/d。
经过50年发展,现在都市区范围内,已有11座自来水厂,供水总规模为242万m3/d。
各水厂现状供水规模见表3-1。
表3-1现状各水厂供水规模一览表为15万m3/d,望城水厂应为5万m3/d。
以上除星沙水厂、黄花水厂以捞刀河为水源及廖家祠堂水厂以株树桥水库为水源外,其余的8个水厂均以湘江为水源。
目前市区自来水系统由自来水公司统一管理,长沙县供水目前自成系统。
市区的自来水厂以湘江为界分成河东、河西两个独立的供水系统。
河东区供水系统建有第一、三、五、八等8个水厂,设计供水规模187万m3/d。
河西区供水系统建有第二、四及望城3个水厂,供水规模55万m3/d。
岳麓片区目前主要由长沙市第四水厂供水。
1.2 城市排水现状1.2.1 长沙市排水现状长沙市市区现有8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设计能力为130万立方米,在建污水处理厂2座,坪塘污水处理厂有望于2011年7月底通水,新港污水处理厂计划于2011年12月底通水。
到2011年年底污水日处理能力有望达到139万立方米。
长沙市第一污水处理厂自1984年建成投产以来至1999年以前,处理能力包括一级处理每天才6万吨(其中二级处理为3万吨),十多年以来,服务范围就一直限于芙蓉路以西、湘江以东、金盆岭以北、浏阳河以南11.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服务人口也就上述范围内的26.5万人。
1995年,长沙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服务范围南起雨花亭,北达八一路,东至砂子塘、车站路,西至跃进路,服务面积为10.2平方公里。
每天处理污水的能力为14万吨。
1999年前,长沙市的污水日处理能力一直维持在20万吨的较低水平。
直到1999年湖南省长沙市在创建全国生态城市中,大力加强城市生活污水的治理,共计投入3亿多元,扩建第一污水处理厂,状况才稍有所改善。
2003年9月,长沙市第一污水处理厂竣工投产,每天处理污水能力增加到18万吨,服务人口增加到45.3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