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何种要求

合集下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及途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及途径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

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1.什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基础上的经济增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其鲜明特征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理念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

这就决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科学发展为出发点。

2.比较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

通常把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把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称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加丰富,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又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也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针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而提出的。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何种要求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何种要求
倡导绿色消费,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和使用 可再生能源,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引导企业采用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和生产绿色产品。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经济手段调节企业和个 人的生态环境行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 良性互动。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由于中国对资源的进口依赖和大量排放,国际压力逐渐加大。中国面临国际 社会的减排目标和环保压力,需要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量和减少环境污染。
资源利用效率与环境污染问题
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碳 排放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40%。
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空气和水污染、土地退化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约束与科技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是应对资源约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 手段。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大对新能源、新 材料等领域的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还需推广应用先进的资源节约技术和设备,推动企业技术 改造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 转型升级。
资源利用与绿色发展模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 2
推动技术进步
加大对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清洁利用等 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 业,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3
完善资源价格机制
通过价格机制引导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 免资源浪费。
发展可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合作和交流,引进 、吸收并消化国际先进技术成果,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何种要求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何种要求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何种要求首先,资源挑战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高效能、低能耗、低污染的方向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以过度依赖能源和资源为特征,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资源挑战要求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从过度消耗资源到保护资源的转变。

这意味着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和其他资源的需求,减少环境污染。

例如,在能源方面,要提倡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推动能源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在资源利用方面,要加强节约型社会建设,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

其次,资源挑战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

由于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的加大,传统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为了应对资源挑战,我们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养和吸纳创新人才,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创新活动,推动经济发展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变。

第三,资源挑战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资源挑战意味着我们无法一直依赖有限的自然资源进行经济发展,必须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这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一体化的资源规划和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

这需要政府加强管理,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措施,同时还需要企业和个人的参与和支持。

最后,资源挑战还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开放合作的方向发展。

资源挑战是全球性的问题,不仅中国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其他国家也面临类似的挑战。

为了应对资源挑战,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资源挑战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高效能、创新驱动、可持续和开放合作的要求。

我国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我国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我国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型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转型发展的领域。

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需要我们克服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制定合理的思路和对策。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国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1.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而技术创新则是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根本力量。

我们需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提高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资源型产业向高端发展。

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为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资源型经济往往以原材料加工和出口为主,产业链条不完整,附加值较低。

为了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我们需要加大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

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资源型经济才能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型,从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3. 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常常面临着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消耗,这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隐患。

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资源型经济向绿色发展。

二、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1. 制定相关政策,引导资源配置针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引导资源配置。

需要通过改革资源税、征收资源超额利税、加大资源环境税收的力度等措施,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还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我们需要通过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放开资源配置的门槛,使资源配置更加灵活、公平和高效。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0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当前经济工作存在的问题时指出,经济增长粗放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的问题。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要大力推进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这不仅昭示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而且也指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

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以解读。

以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更充分的了解,并且取得广泛的共识。

一、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一)单纯追求GDP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以来,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时主要采用的指标是经济增长。

它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或者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GDP)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

因此,经济增长仅仅强调的是数量增长。

这种单纯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1)单纯追求GDP会导致忽视发展经济的目的。

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为了增长的增长则把增长或追求GDP当作目的,这就会忽视很多有利于文明身体健康的公共事业。

(2)单纯追求GDP导致为了增长而不择手段,由此引起各地的过度建设和重复建设,而且还对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激励,结果是污染环境,使资源不堪重负。

(3)单纯追求GDP还会导致创新能力不足。

如果GDP 被当作唯一的目标或主要的目标,这会使地方政府形成GDP 导向的政绩观,如此,数量扩张成为经济增长的目标,提高质量或者为此需要的技术创新被忽视,其结果就是集中于制造环节这一产业链条的低端,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传统的经济增长采取的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这种增长方式最明显地表现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这种“三高一低”的特征。

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而且也是不可持续的。

目前,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在世界上比重已大大超过经济增长总量在世界上的比重,而且增长的速度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进一步地提高。

往年真题2

往年真题2

2、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答:(1)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3分)a.改革,就是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式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改革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直接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c、改革是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必要途径(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4分)a、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精辟概括b、改革为什么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首先,这是由改革的实质决定的。

判断一次社会变革是不是一次革命,最根本的是坚持生产力标准,看其是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改革就是要清除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和弊端。

其次,这是由改革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决定的。

再其次,这是由改革任务的艰巨性和时间的紧迫性决定的。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3分)改革的对象、方式和目的决定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改革的对象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

b、社会主义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的渐进式的改革。

c、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2.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和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到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②避免文化产业化过程中文化政绩化的现象,加强创新机制,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③改变中国文化产业规模小、相对分散、总体实力弱的现状,走出中国文化产业的碎片时代,对现有文化产业进行整合,发挥规模效益。

④积极吸取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坚持文化“外推”和“内引”相结合的方针,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文化。

⑤政府加大文化立法的力度,增强文化保护意识。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了何种要求?(一)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短缺,很多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

比如,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从1990年的5%上升到这两年的50%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从资源投入与产出看,2004年,我国GDP按当时汇率计算占全世界GDP的4%,但消耗了全球8%的原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31%的煤炭、30%的钢材。

特别是能源消耗高,能源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率GDP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至2000年一直是在1以下,而2001—2004年达1.29,其中2004年为1.6。

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GDP总量比2000再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如果继续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资源环境将不堪重负。

“十一五”期间,单位产值能耗要求降低20%,去年要降低4%,而前三季度却提高0.8%。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减轻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并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需要。

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了一种速度型效益,即只有经济增长速度达到较高水平,才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增长。

速度型效益的增长主要依靠机器设备超负荷运转、工人加班加点,特别是产品价格上涨,而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组合方式没有得到改善,实际生产率和增长质量并没有上升。

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地方和企业都形成了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倾向。

同时,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方式还导致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比重过大,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中国经济与社会转型的挑战

中国经济与社会转型的挑战

中国经济与社会转型的挑战随着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社会也不断发生着变迁。

如今,中国正在进行着经济与社会的转型,但这个过程也带来了各种挑战。

本文将从经济与社会两个方面探讨这些挑战。

一、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1. 经济增长放缓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被全球瞩目,但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面临着更困难的现实。

为了维持经济发展,中国需要加强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扩大内需,以及提高创新能力。

2. 资源瓶颈中国经济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资源瓶颈。

中国的部分地区正面临严重的土地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更好的管理,同时推出更合理的资源分配制度。

3. 高科技发展在全球领先的技术领域中,中国面临着来自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强烈竞争。

中国需要更深入地开展研究、投资和开发高科技产业,以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二、社会转型面临的挑战1. 劳动力市场随着中国的老龄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面临着挑战。

许多国有企业或传统产业的劳动力过多,而现代产业单位则很难招募到足够的劳动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推进教育和培训领域的改革,以更好地培养新型的劳动力。

2. 社会福利随着社会的渐进性发展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也面临着挑战。

具体而言,中国的社会福利还没有形成全面、普遍的制度,而且在制度设计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需要逐步完善社会福利领域的制度,方便广大民众的生活。

3. 政治变迁在经济与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政治变迁也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的政治制度已经存在了许多年,但与经济和社会现实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带来了许多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需要进行更多的政治改革,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总结中国的经济与社会转型进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从经济和社会两方面来看,这些挑战将需要政府的多重努力才能得到解决。

仅有良好的政策操作和实施方案,中国才能够实现持续、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何种要求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何种要求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 距,促进城乡一体化 和区域均衡发展。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减 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资源约束趋紧
中国经济发展在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下逐渐显现出瓶颈,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对经济增长 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高资源消耗、高能源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资源利用效率与发达 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资源结构不合理
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投入,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同时对可再生 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
能源消耗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度也在提 高。
环境污染
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公众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资源挑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制约经济增长
01
过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会制约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社会压力
02
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压力,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
2
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将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构成限制和挑战。
3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及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的要求。
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经济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 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及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当前,中国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求十分迫切。

这是因为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发生变化,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越来越复杂。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适应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1.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当前,我国正在面临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这是指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也就是从过去的量变推动发展,转变为质量和效益并重。

在新常态下,中国必须加强创新,提高产业链水平,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资源环境的压力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等进程的加速,我国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

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和过度开发,已经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中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3.国际环境的影响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变数不断增加。

在此背景下,中国要增强国际竞争力,打造优势产业,推动进一步开放,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1.加强创新驱动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

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提升科技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推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吸引更多优质资金向实体经济领域投资,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3.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节能减排社会,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

推进全民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普及,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要深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发展开放型经济,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4)二、人口负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2.1 劳动力市场变化 (6)2.2 消费需求变化 (7)2.3 社会保障压力 (9)2.4 资源配置与利用 (10)三、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 (11)3.1 经济增速放缓 (12)3.2 结构调整压力 (13)3.3 创新驱动发展 (14)3.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6)四、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 (16)4.1 新兴产业的发展 (18)4.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19)4.3 扩大内需与消费升级 (20)4.4 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倡议 (22)五、应对策略与建议 (22)5.1 优化劳动力市场 (23)5.2 提高劳动生产率 (25)5.3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6)5.4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7)六、结论与展望 (28)6.1 主要结论 (30)6.2 未来展望 (31)一、内容综述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尤为引人关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多重影响,不仅在经济领域,也在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和应对。

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产生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紧缩,进而影响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步伐。

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剧,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对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财政压力随之增大。

人口负增长也可能影响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对产业结构和市场布局带来挑战。

挑战与机遇往往并存,在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可能会推动产业向更高效、创新的方向转型升级,促进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这也将促使中国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投入,推动人力资本的提升。

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将催生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导语: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循环经济被广泛认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然而,在中国循环经济的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资源约束问题1. 背景介绍:中国国土面积辽阔,但其资源总量有限。

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快速,对资源的需求量巨大,给资源开发和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问题分析:中国主要依赖进口来满足其资源需求,尤其是对于一些战略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

这使得中国的能源安全面临风险。

中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过度消耗和浪费的现象,导致资源承载能力逐渐减弱。

一些地方还存在资源开发不平衡的问题,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3. 解决方案:为解决资源约束问题,我认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对战略性资源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力度,提高资源自给自足能力。

(2)加强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研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建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一管理机制,确保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二、环境污染问题1. 背景介绍: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工业生产、城市化进程、能源消费等都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剧。

2. 问题分析:中国一些地区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污染问题,给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

大气污染也是中国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城市的雾霾天气常常使人难以呼吸。

垃圾处理和废弃物处理也存在一定问题,造成了对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3. 解决方案: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我认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环境管理的严格性和有效性。

(2)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力度,提高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

(3)鼓励绿色生产和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产业结构升级问题1. 背景介绍:中国的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

我国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我国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我国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及对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我国传统的资源型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资源型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经济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亟需制定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对策来开展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经济发展需求。

一、转型发展的思路1. 发展新兴产业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发展的关键是要发展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是指在经济新形势下涌现的、具有战略性意义并能够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产业。

我国可以在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科技产业、数字经济产业等方面大力发展,以减少对传统资源的依赖,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 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思路。

在过去的发展中,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消耗,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推进绿色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通过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强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以及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等方式来促进资源型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变。

3. 加强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政策,加大对创新要素的投入和支持,为企业提供更加宽松的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增加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资源型产业向智能、高端、绿色转型。

2. 加大投入加大投入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对策。

通过加大投入对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的扶持,加大对创新研发的投入,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方式,来推动资源型产业向新兴产业、绿色产业、创新型产业转型。

还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和能力,为产业升级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3. 加强监管加强监管是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对策。

只有加强监管,才能确保转型发展的目标得到实现。

可以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环保监管机制、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等方式,来鼓励资源型企业加大对绿色技术和创新的投入,加大对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保障资源型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王一鸣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其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总结近30年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科学分析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内涵上既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也要求实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效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从“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调整,体现了我们党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创新,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命题,其重大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顺应世界发展新潮流的战略选择。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分工形态发生新的变化;新科技革命向纵深推进,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加剧,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增多。

这些变化,推动国际社会调整和转变发展理念,促进各国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以适应更加复杂的变化和应对更加严峻的挑战。

能否顺应世界发展的新变化,加快以现代发展方式替代传统发展方式,关系到我们能否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竞争和各种挑战,也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国家的战略利益。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我国新阶段发展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迅速上升,但为经济高速增长付出的成本很高、代价很大,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要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降低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降低储蓄率和提高消费率;调整城乡和区域结构,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积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都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而发展较之增长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既包括产出扩大,也包括分配结构的改善、社会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自由选择范围的扩大和公平机会的增加。

经济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强调经济“质”的提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

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

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日益面临规模扩张与资源、环境、技术、人才和体制等方面的约束,面临“三农”问题和西部发展问题等难题,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增长模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符合世界性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一般规律,更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

第六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本章通过介绍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稀缺性及其消耗特征,比较了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全面分析了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解读了中国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的环境约束。

一、中国的自然资源及其消耗特征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它的消耗特征可概括为:资源丰富,但是人均拥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利用效率低,数量巨大,呈快速增长,同时一些主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大。

(一)中国自然资源的特征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以及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疆域辽阔,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于世界第3位。

领土及领海跨越寒温带、暖温带及亚热带、热带四个气候带,气候复杂多样;地质构造过程复杂,地表形态丰富。

这些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各种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中国资源总量和类型都是十分丰富的,很多自然资源的蕴藏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可以说是一个资源大国,但具体分析,却有许多明显的不足。

1、总量丰富,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中国自然资源总类繁多,资源绝对数量可观,按资源总量计算,我国耕地、森林、草地、淡水、矿产等自然资源都位居世界各国的前列。

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按人均计算,中国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国土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耕地、森林、淡水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如图6-1)。

图6-1中国资源人均量相对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10》2、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分布与经济区域结构不匹配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带,降水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平衡,冬季相对干燥,旱灾频繁,危害作物生长或增加成产成本;夏季雨量丰沛,很多地方洪涝成灾,造成滑坡或泥石流,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中国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很不平衡,尤以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更为突出。

中国83%的水资源集中在占全国耕地38%的长江流域及以南部地区,而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等流域,耕地占全国42%,水资源却仅占9%;80%的矿产资源分布在西北部,石油和煤炭的75%以上分布在长江以北,而工业分布却集中在东部沿海,能源消费也集中在东部。

谈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谈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谈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会对国家的未来产生不同的影响。

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

以下介绍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需要进行的三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靠的是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持续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随着社交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正在到来,而创新驱动型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个创新驱动型的经济体需要拥有更多的科技创新,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和开发费用。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创新领域的投资,注重培养具备高科技产业背景的人才,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和税收政策等手段来鼓励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向新的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个转变:从内需外延型向内需激发型转变过去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来推动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国内需求不足,消费不足,贸易顺差却不断增加。

消费需求不旺盛将会制约未来经济的增长,因此内需激发型经济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内需激发型经济首要任务是提高居民收入,增加消费需求。

这就要求政府要更加注重和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而不断增强居民消费的购买力。

此外,推动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也是完善内需激发型经济的重要环节。

第三个转变:从增长速度至上型向绿色可持续型转变过去的经济快速发展给我国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绿色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过去以增长速度为唯一目标的发展方式,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切实进行环境保护的治理是推动绿色可持续实现的重要保障。

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应该更多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实行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发展基本国策。

通过改变政策和规定,要求企业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耗能和排放,使企业能够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环保效益。

2021考研数学-巧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空间曲线积分

2021考研数学-巧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空间曲线积分

2021考研数学:巧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空间曲线积分推荐:2021考研冲刺计划5折套餐挺你进复试12第 1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一第 3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二第 4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三第 5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四第 6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五第 7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六第 8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七第 10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八第 11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九第 12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十第 13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十一第 14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十二第 15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十三第 16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十四推荐:2021考研冲刺计划5折套餐挺你进复试分析题答题模版一一、是什么?(阐述原理)联系原理:该材料联系的是?原理,该原理认为?照抄方法:**原理要求我们(原理包含的方法论)二、怎么讲?(过渡部分)联系材料:这个材料告诉我们,,,解释说明:如果有错误观点要批驳(以上观点具有完全的欺骗性,是毫无根据的,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是把xx 问题政治化)三、怎么干?(行动性的语言)提出行动建议措施:调动三个积极性:人+自然条件+科技(主体、客体、媒介)分析题可能之形式34-38 题:10×5=50 分34. 马原(哲学)35. 中特+马原(政经)36. 毛概+近现代史37. 思修法基(思修)38. 世界经济与政治分析题:马原(哲学)1.实践(人与自然,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2.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核心)3.必然性和偶然性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题模版一:马原(哲学)——实践、人与自然关系问题12345678910 ... >>第 1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一第 3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二第 4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三第 5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四第 6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五第 7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六第 8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七第 10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八第 11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九第 12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十第 13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十一第 14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十二第 15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十三第 16 页:分析题答题模版十四一、是什么必背1.实践的定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以行政命令配置资源, 缺乏灵活性, 不能根据 市场信息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
二、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经验及特点

1、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2、增强了区域经济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 提高国民经济的宏观效益 3、外商为经济注入了新的因素和活力


4、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更加密切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何种要求?
中国建国60余年经济发展与资 源应用的经验和教训
未来中国想要持续高速发展在 资源配置方面所要做出的改变
人均GDP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对比
改革开放三十年

持续以年均将近百分之十的速度高速增长 每七年多经济规模翻一番,累计增长十七倍


世界第一大出口贸易大国,GDP排名世界第二
最大的能源消耗国

环境破坏所致损失的估计值及其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中国与其他国家单位GDP能源消耗比较
国家 中国 日本 法国 德国 意大 英国 美国 利
能源 消耗
1
1/11. 1/7.7 1/7.7 1/5.6 1/5.3 1/3.3 5
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比较表
种类 中国占世 界比值 45种主要矿 耕地 产资源 不足1/2 1/3 水 1/4 森林 1/5
为何我国资源现状如此堪忧?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发展历程又 与我国现状有着怎样的因果联系?
一、计划体制时期经济发展经验及特点

1、建立起我国的基本经济格局 2、重工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3、只着眼于全局的整体利益, 忽视甚至抹煞了 部分局部利益
4、扼杀了各地区特别是企业配置资源的主动性, 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5、配额排斥了选择, 统管排斥了竞争, 也就没有 资源优化配置的冲动和压力



兼顾公平:通过政府的引导做到合理
分工
(二)主动利用市场配置的优势,将市 场配置和计划配置进行有机结合

1、市场机制承认各配置主体的权力和经济 利益,有利于调动各配置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2、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的以至是残酷的竞争 中,促进资源自动向高效率的地区、企业流动。 3、市场配置资源的信息传递, 是纵横结合、 以横向传递为主,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准 确性, 促进资源的及时流动和优化组合。 4、市场配置是以利益独立化和社会权力分 散化为前提的, 需要发挥计划手段,从整体 和长远角度出发考虑资源的宏观配置。
5、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 6、区域工业结构严重趋同 7、区域间的过度竞争,使中央和地方、地方 与地方摩擦加剧 8、由于国民素质较低,很多地区发展模式和 发展手段出现了一定程度歪曲
中国这三十年来的高速增长模式的主要 特征是:以低廉劳动成本和对环 济的增长。
改变 境资源的透支来推动出口导向型经
现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所应建立的资源配置模式。

1、重新选择布局政策的目标取向 2、进一步转换资源配置模式,提高 空间投资的总体效益 3、加强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 功能,改善投资的地区分配


(一 )重新选择布局政策的目标取向

适度倾斜:中国是一个区域差距极大 地发展中大国 总体协调:资源核心偏西北,经济核 心偏东南 效率优先: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放在 首位

(三 )加强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的 调控功能,改善投资的地区分配

1、通过行政手段引导投资方向 2、就业机会向剩余劳动力方向移动 3、在落后地区建设增发展核心 4、通过诱导使先进生产要素向城市周边转移 5、发展高新技术,引导老工业基地二次发展 6、引导和调整外资投向,促进北上西进
合理布局,巧用市场,充分利 用外商投资,各行各业发展遵循科 学发展观,坚持走可待续发展之路 是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的 必由之路。
谢 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