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类术语及相关知识

合集下载

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概念汇总

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概念汇总

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概念汇总国土空间规划是指国家对国土空间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利用的一项管理工作。

它包括了国家、区域、城市和乡村等各个层次和范围内的规划,目的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1.国土空间的含义:国土空间是指国家的整个地域范围,包括陆地、内陆水域、领海区和空域等。

国土空间作为国家的有限资源,是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基础和载体。

2.统筹规划:统筹规划是指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对各种资源和空间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的过程。

它要求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之间实现协调和平衡的目标。

3.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是指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充分考虑资源有限性和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空间和区域的最优配置。

它要求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优化空间布局。

4.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土空间规划要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

它要求统筹考虑城乡发展、产业结构、区域差异和不平衡等问题,并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区域功能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循环。

5.生态环境优化:国土空间规划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通过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它要求在规划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安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6.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理念,要求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它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利用。

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责,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和评估监测体系。

同时,还需要加强公众参与,加强与相关领域和行业的协调合作,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科学决策和有效监管的机制,确保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实施。

国土空间规划的成功实施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理论知识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理论知识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理论知识1.如何理解规划?答:规划的产生历史渊源、理论概念等在诸多教科书中已有较多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简而言之,规划就是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预先安排的行动步骤并不断辅助实施的过程。

其以谋划、谋略、统筹、计划、安排、行动等形式伴随着人类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始终前瞻远谋,约束、规范并指导发展。

规划按照行政层级、性质及功能,可简要地分为“三级、三层、三类”,即: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规划,宏观规划、中观规划和微观规划,发展类规划、空间类规划和专项类规划。

总之,规划既是目标方向、谋划计划,也是实施过程;既是引领指导,也是约束规范。

2.如何认识规划的意义?答: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规划,视察多地规划及规划展馆,亲自指导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规划是发展的龙头,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是科学决策、持续发展的保障,是规避决策风险的重要方式,规划是一门科学、一个系统,更是一门艺术。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规划形式的决策咨询制度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

3.规划领域当前存在主要问题是什么?答:对于以上现象,从规划本身客观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繁杂混乱。

各类规划繁多,规划体系庞杂、性质属性界定不明,层次不清、上下关系混乱;二是不易协调。

各类规划规出多门、各自为政且部门职责交叉、重叠冲突,存在政策法规不一、技术标准不同的问题,不易协调;三是难以管理。

各类规划的规划期限、规划目标、规划指标、规划技术标准、规划空间管控、规划用地分类、规划行政边界等均存在不同,很难统一、科学地进行管理;四是朝令夕改。

一些地方存在朝令夕改、有法不依、有规不执、规划换届等现象。

总之,当前各类规划中存在体系混乱、层次不清,规划矛盾冲突、空间管理难以统一,同类规划上行下效,部门规划相互矛盾、专项规划各行其是,规划期与领导干部任期不相一致,特别是空间规划、建设规划与发展规划互不衔接,致使规划出现编制难、实施难、考核难的“三难”困局。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详细规划在市县及以下编制,强调可操作性,是对具体地块用途和强度等 作出的实施性安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核发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城镇开发边界内的 详细规划由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编制,报同级政府审批;城镇开发边界外的 乡村地区,由乡镇人民政府编制村庄规划作为详细规划,报上一级政府审批。
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即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审批、以及规划之间的 协调配合。融合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的新的 国土空间规划包括“五级三类”。
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审批和监督实施要分级分类进行,即包括“五级三类”。 五级指与我国行政管理层级相对应的国家、省、市、县、乡镇,不同层级的规 划体现不同空间尺度和管理深度要求。其中,国家和省级规划侧重战略性,对全 国和省域国土空间格局作出全局安排,提出对下层级规划约束性要求和引导性内 容;市县级规划承上启下,侧重传导性;乡镇级规划侧重实施性,实现各类管控 要素精准落地。五级规划自上而下编制,落实国家战略,体现国家意志,下层级 规划要符合上层级规划要求,不得违反上层级规划确定的约束性内容。
各地要加强与正在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衔接,落实经济、 社会、产业等发展目标和指标,为国家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促进经 济社会发展格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集中力量编制好“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结合县和乡镇级国土空间 规划编制,通盘考虑农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 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庄布局,编制“多规合一” 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应编尽编。
2019.12.31《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资质有关问题的函》

国土空间规划十大专业术语

国土空间规划十大专业术语

国土空间规划十大专业术语从中央18号文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来,一年过去国土空间规划尚处于体系构建时期。

目前,尽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国土空间规划法》《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但是自然资源部已出台若干重要政策和技术文件。

中央18号文提出,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由自然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

这其中,也包括国土空间规划术语体系。

一年来,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专业术语增多,国土空间规划术语体系初显雏形。

有了统一的术语,就有了统一的共识。

今天,小编简单归纳国土空间规划十大专业术语并加以解释,以供参考。

一、国土空间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下的地域空间,包括陆地国土空间和海洋国土空间。

国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陆上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

若以国土空间发挥的主导功能为标准,国土空间可分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

详见本号此前推送的文章:《「规划词典」从国土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

二、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

国土空间规划是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统一后形成的全新空间规划,在国家规划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

国土空间规划可分为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以及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三类,也就是“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其中,总体规划是对乡镇及以上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作出的总体部署与统筹安排。

详细规划是对具体地块用途和开发建设强度等作出的实施性安排,包括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镇开发边界外的村庄规划。

相关专项规划是指在特定区域(流域)、特定领域,为体现特定功能,对空间开发保护利用作出的专门安排。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名词解释和说明、分区、图件目录、文本附表、指标体系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名词解释和说明、分区、图件目录、文本附表、指标体系

附录A 名词解释和说明A.1都市圈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城乡在日常通勤和功能组织上存在密切联系的一体化地区,一般为一小时通勤圈,是带动区域产业、生态和服务设施等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单元。

A.2城镇圈以重点城镇为核心,空间服务功能和经济社会活动紧密关联的城乡一体化区域,一般为半小时通勤圈,是统筹城乡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的基础单元,体现城乡融合和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

A.3城乡生活圈按照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求,围绕全年龄段人口的居住、就业、游憩、出行、学习、康养等全面发展的生活需要,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形成日常出行尺度的功能复合的城乡生活共同体。

对应不同时空尺度,城乡生活圈可分为都市生活圈、城镇生活圈、社区生活圈等;其中,社区生活圈应作为完善城乡服务功能的基本单元。

A.4城区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一般是指由实际已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具备的居(村)民委员会辖区构成的建成区。

A.5中心城区市级总规关注的重点地区,根据实际和本地规划管理需求等确定,一般包括城市建成区及规划扩展区域,如核心区、组团、市级重要产业园区等;一般不包括外围独立发展、零星散布的县城及镇的建成区。

A.6城市实际服务管理人口需要本市提供交通、市政、商业等城市基本服务以及行政管理的城市实有人口,除城市常住人口外,还包括出差、旅游、就医等短期停留人口。

A.7慢行系统步行、自行车等慢行方式出行使用的道路交通网络及附属设施,主要包括城镇与居民点内部的生活性步行交通系统、自行车交通系统;与城乡生态空间结合的,供人们健身、休闲的绿道网系统等。

A.8洪涝风险控制线为保障防洪排涝系统的完整性和通达性,为雨洪水蓄滞和行泄划定的自然空间和重大调蓄设施用地范围,包括河湖湿地、坑塘农区、绿地洼地、涝水行泄通道等,以及具备雨水蓄排功能的地下调蓄设施和隧道等预留的空间。

A.9城市体检评估依据市级总规等国土空间规划,按照“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对城市发展体征及规划实施情况定期进行的分析和评价,是促进和保障国土空间规划有效实施的重要工具。

国土空间规划类术语及相关知识

国土空间规划类术语及相关知识

空间规划类术语“三区三线”“三区三线”:是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空间,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三区”(三类空间)城镇空间: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以及部分乡级政府驻地的开发建设空间。

农业空间: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体功能,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国土空间,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村庄等农村生活用地。

生态空间:具有自然属性的,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荒地、荒漠等。

“三线”(三条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是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的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法确定的不得占用、不得开发、需要永久性保护的耕地空间边界。

城镇开发边界: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城镇开发和集中建设的地域空间边界,包括城镇现状建成区、优化发展区,以及因城镇建设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空间规划类的术语“双评价”“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1、“双评价”要评什么呢?“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圈、区、线知识点锦集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圈、区、线知识点锦集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圈、区、线知识点锦集一、城乡生活圈按照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求,围绕全年龄段人口的居住、就业、游憩、出行、学习、康养等全面发展的生活需要,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形成日常出行尺度的功能复合的城乡生活共同体。

对应不同时空尺度,城乡生活圈可分为都市生活圈、城镇生活圈、社区生活圈等;其中,社区生活圈应作为完善城乡服务功能的基本单元。

二、留白用地指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村庄范围内暂未明确规划用途、规划期内不开发或特定条件下开发的用地三、城镇发展区城镇开发边界围合的范围,是城镇集中开发建设并可满足城镇生产、生活需要的区域四、战略预留区在城镇集中建设区中,为城镇重大战略性功能控制的留白区域五、城镇弹性发展区为应对城镇发展的不确定性,在满足特定条件下方可进行城镇开发和集中建设的区域六、特别用途区为完善城镇功能,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保持城镇开发边界的完整性,根据规划管理需划入开发边界内的重点地区,主要包括与城镇关联密切的生态涵养、休闲游憩、防护隔离、自然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区域七、永久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的耕地。

八、生态保护红线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陆域、水域、海域等区域。

九、城镇开发边界在一定时期内因城镇发展需要,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重点完善城镇功能的区域边界,涉及城市、建制镇以及各类开发区等。

十、村庄建设边界村庄建设边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村庄开发建设及需要重点管控的国土空间范围,是规划相对集中的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以及因村庄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十一、城乡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知识点梳理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知识点梳理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知识点梳理国土空间规划,是一项宏大而细致的工程,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十年方案写作的经验,为大家梳理一下这个领域的知识点。

一、规划背景与目标我们要了解规划背景。

这包括国家宏观政策、地方发展需求、资源环境状况等。

明确了背景,我们才能设定合理的规划目标,如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

二、规划原则规划原则是指导规划实施的基本准则。

这其中包括:1.科学发展原则:遵循自然规律、社会经济规律,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2.公平公正原则:兼顾各方利益,保障公众参与,实现公平公正。

3.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长远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4.区域协同原则:强化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规划内容1.国土空间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划分国土空间,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

2.城乡发展布局:明确城乡发展战略,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3.产业发展布局:立足资源优势,培育主导产业,推动产业升级。

4.基础设施布局: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5.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四、规划实施与保障1.政策法规保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规划实施的法律地位。

2.组织协调保障:建立健全规划组织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3.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规划实施。

4.监督考核保障: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确保规划实施效果。

五、规划创新与亮点1.引入先进理念:紧跟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引入先进规划理念。

2.创新规划方法: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精准性。

3.突出特色: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突出规划特色,提升规划的可操作性。

4.社会参与:鼓励公众参与规划,提高规划的社会认可度。

六、案例分析1.案例一:某城市国土空间规划该规划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最全 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最全 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一、政策时间轴线2014.08国家发改委等四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2019.05.23《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2019.06.02《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2019.06.04《自然资源部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2019.12.31《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资质有关问题的函》2020.01.17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通知二、主要工作内容及要求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若干意见》要求,主动履职尽责,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

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压茬推进的原则,抓紧启动编制全国、省级、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期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尽快形成规划成果。

部将印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相关技术标准,明确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主要内容和完成时限。

(一)编制时限要求2020 目标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2025 目标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2035 目标基本形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二)编制要求各地不再新编和报批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

已批准的规划期至2020年后的省级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及原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和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等,要按照新的规划编制要求,将既有规划成果融入新编制的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中。

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矛盾的图斑,要结合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要求,作一致性处理,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

一致性处理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不得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和强制性内容,不得与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要求矛盾冲突。

国土空间规划专业术语汇总及解释

国土空间规划专业术语汇总及解释

国⼟空间规划专业术语汇总及解释国⼟空间规划专业术语汇总及解释01国⼟空间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下的地域空间,包括陆地国⼟空间和海洋国⼟空间。

国⼟空间是国民⽣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陆上⽔域、内⽔、领海、领空等。

若以国⼟空间发挥的主导功能为标准,国⼟空间可分为⽣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

02国⼟空间规划是对⼀定区域国⼟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国⼟空间规划是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地利⽤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空间规划融合统⼀后形成的全新空间规划,在国家规划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

国⼟空间规划可分为全国国⼟空间规划、省级国⼟空间规划、市级国⼟空间规划、县级国⼟空间规划、乡镇国⼟空间规划五级,以及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三类,也就是“五级三类”国⼟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其中,总体规划是对乡镇及以上⼀定⾏政区域范围内国⼟空间保护、开发、利⽤、修复作出的总体部署与统筹安排。

详细规划是对具体地块⽤途和开发建设强度等作出的实施性安排,包括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镇开发边界外的村庄规划。

相关专项规划是指在特定区域(流域)、特定领域,为体现特定功能,对空间开发保护利⽤作出的专门安排。

03总体规划是⾏政辖区内国⼟空间保护开发利⽤修复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安排,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是详细规划的依据、相关专项规划的基础。

04详细规划是对具体地块⽤途和开发建设强度等作出的实施性安排,是开展国⼟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空间⽤途管制、核发城乡建设项⽬规划许可、进⾏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

05专项规划是指在特定区域(流域)、特定领域,为体现特定功能,对空间开发保护利⽤作出的专门安排,是涉及空间利⽤的专项规划。

06⽣态保护红线是指具有特殊重要⽣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态安全的底线和⽣命线。

是指具有特殊重要⽣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态安全的底线和⽣命线。

国土空间规划概念及解释

国土空间规划概念及解释

国土空间规划各名词定义及解释“三区”是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

其中,城镇空间是指以承载城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要素为主的功能空间;农业空间是指以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为主的功能空间;生态空间是指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的功能空间。

“三线”分别对应在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其中,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陆域、水域、海域等区域。

永久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不能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的耕地。

城镇开发边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因城镇发展需要,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重点完善城镇功能的区域边界,涉及城市、建制镇和各类开发区等。

注释:(1)国土空间规划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部门对所辖国土空间资源和布局进行的长远谋划和统筹安排,目的在于实现对国土空间有效管控及科学治理,促进发展与保护的平衡。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出台,这次新的空间规划体系更加注重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致力于提高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城镇空间:是指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有: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以及部分乡级政府驻地的开发建设空间。

(3)农业空间是以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为主要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耕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园林、农村居民点、其他农用地等。

确定农业空间首先需要进行农业功能适宜性评价。

从农业资源数量、质量及组合匹配特点的角度,将国土空间中进行农业布局的适宜性程度划分为高、中、低 3 个等级。

优先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入农业空间。

生态保护红线内区域划入生态空间,城镇开发边界内区域划入城镇空间。

国土规划相关名词解释

国土规划相关名词解释

1.国土: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地域空间,包括领土、领空、领海和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专属经济区海域的总称。

领土:狭义的领土指国家疆界以内的陆地部分。

广义的领土可包括领海和领空。

领海:是指沿着国家的海岸、受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下的一定宽度的海域。

(大多数国家都同意领海的宽度为12海里)领空:包括国家的陆地和水域之上的全部上空。

专属经济区:是指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具有特定法律制度的区域,其宽度自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

2.自然资源分类系统:(1)按其存在的形态不同,分为土地、水、矿产、森林、牧草、物种、海洋、气候、旅游和自然信息10种资源。

(2)按其不同功用,分为物质资源、能量资源、环境资源、信息资源、空间资源和时间资源。

(3)依据其本身固有特征进行分类。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可更新性、耗竭性、可变性、重新使用性等。

自然资源可分为:一、耗竭性资源:1)可更新性资源:①土地资源②森林资源③作物资源④牧场和饲料资源⑤野生及家养动物资源⑥水产渔业资源⑦遗传资源2)不可更新性资源:①能重复利用的资源②不能重复利用的资源二、非耗竭性资源:1)恒定性资源:①太阳能②潮汐能③原子能④风能⑤2)易误用及污染的资源:①大气②水能③江河湖海中的水资源④广义的自然风光3.国土资源(广义和狭义):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全部资源。

广义的国土资源包括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全部自然资源、全部社会资源(如人力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等)和经济资源;狭义的国土资源仅指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全部自然资源。

4.国土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区别:国土资源与自然资源两个概念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区别。

外延上区别:不仅表现在范围上,表现在数量和种类上。

自然资源是无限的,不受国界、洲界、星球界的限制。

每个国家的国土资源的绝对量和相对量(人均占有量)却都是有限的,而且还是各不相同的。

一个国家无论其疆土有多大,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种类,尤其是亚种,不可能囊括自然资源的全部种类和亚种,一些内陆国家甚至缺少海洋资源这种大类自然资源。

国土规划相关名词解释

国土规划相关名词解释

第四章1.国土资源评价的一般方法:①室内评价与实地评价相结合②单一成分评价与系统综合评价相结合③纵向与横向对比评价相结合④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2.(国土资源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1)综合指标评判法定义、步骤与内容:综合指标评判法通过选取公认的的能反映某一资源质量的综合性指标,并将综合性指标进行分级,用以评定该种资源的等级。

由于该方法技术路线比较简单,通常在规划时间比较紧时运用。

但是综合指标往往受到非资源因素的影响,所以该评价方法往往需结合其他方法。

步骤与内容:①确定指标和资料调查。

②评价单元划分和评价单元指标值计算。

③指标分级与评价。

④资源空间分布等级图绘制。

(2)多因子综合评判法步骤与内容:①资料调查。

②影响因子的选择与权重确定。

③评价因子评分确定标准。

④评价单元划分和评价单元因子分值计算。

⑤建立因子分值图和叠加运算。

⑥等级标准分值的确定和等级划分。

3.(指标预测的基本方法)特尔斐法进行预测的程序:①预测工作小组成立②意见调查表设计③聘请专家进行咨询④意见整理汇总⑤预测结果的确定。

第五章1.国土指标具有的特征:(填空)①数量性。

②综合性。

③替代性。

④具体性。

此外,还有时间性、重要性和客观性等。

2.国土指标的功能:①反映功能。

它是国土规划指标最基本的功能。

②监测功能。

它是反映功能的延伸,是动态中的反映功能。

③比较功能。

当规划指标被用来衡量两个或两个以上认识对象的时候,它就具有了比较功能。

④评价功能。

它是反映功能、监测功能和比较功能的深化和发展。

⑤预测功能。

它是在评价的基础上,对认识现象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先测算。

⑥计划功能。

它是预测功能的延伸。

- 1 -。

国土空间规划基本知识(土地片区开发必读)

国土空间规划基本知识(土地片区开发必读)

国土空间规划基本知识(土地片区开发必读)适度超前背景下的“片区开发融资实务”课程要点:1.政府基建投融资新逻辑2.土地片区开发中的实务问题及解决3.城市更新融资模式及难点解决4.片区开发融资模式及方案设计5.片区“ABO+'及”投资+EPC“的合规及整改【博主讲堂】已在全国开讲80余期,广受好评。

7月7-8日成都线下交流,报名请电话************或咨询文末助教老师来源:信贷白话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增加第十八条:国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经依法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开发、保护和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为了解决改革过渡期的规划衔接问题,新《土地管理法》还明确:已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不再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和城乡规划。

同时在附则中增加规定: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前,经依法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继续执行。

就目前而言,《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都是有效法律。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将不再单独编制和审批,最终将被国土空间规划所取代。

过去的空间规划类型很多,同时各个规划之间相互协调不够,交叉重叠比较多。

如图:根据自然资源部于2019年5月23日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做土地片区园区开发乃至房地产开发,要拿地,要在土地上规划项目,不能不知国土空间规划。

但在实务中,我们发现,有关领导和从业人员对此概念比较模糊,很多界限并不清楚。

为此,我们专门撰写了这篇《国土空间规划基本知识》,希望用逻辑清晰的语言,使大家一文了解国土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术语

国土空间术语

国土空间术语1. “生态保护红线”这可是咱国土空间里的一道“高压线”啊。

就好比一个家庭的保险柜,里面装着最珍贵、绝不能动的东西。

比如说那片原始森林,那是无数动植物的家园,要是有人想在生态保护红线内搞开发,那可不行,这是留给大自然喘气儿的地方呢!2. “城镇开发边界”3. “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那可是咱的“命根子”。

这就像家里的米缸,得一直满着,才能保证大家有饭吃。

像那些肥沃的大片耕地,种着小麦、水稻啥的,不管啥时候,都得好好保护着,谁要是想在上面盖房子或者建厂,那简直就是瞎胡闹嘛!4. “国土空间规划”这国土空间规划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拼图游戏。

每一块地儿,不管是城市、农村还是大自然,都是其中的一块小拼图。

比如说要规划一个新的旅游景区,就得把它放在整个国土空间规划这个大拼图里,看看哪里合适,怎么和周围的环境搭配起来,可不能自己瞎放。

5. “三区三线”“三区三线”可重要啦!这就像交通规则一样,规范着国土空间的秩序。

比如说“三区”里的生态空间,就像大自然的专属领地,线一划,就告诉人们这是要重点保护的地方,就像告诉司机哪条路是单行道,可不能乱闯。

6. “空间管制”空间管制呢,有点像学校里的纪律委员。

每个地方该干啥、不该干啥,都得听它的。

比如在一些水源保护区,空间管制就规定了不准有污染企业,就像纪律委员不允许在教室里打闹一样,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空间更有序、更健康。

7. “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就像是不同性格的小伙伴在国土空间这个大班级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像有的地方是生态涵养区,就像班里文静的同学,主要任务就是保护环境;有的地方是城市化地区,就像活跃的同学,负责发展经济和城市建设。

8.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就像一个严格的管家。

一块地儿想用它做什么,得先经过这个管家的同意。

比如说你想把一块农用地改成商业用地,这管家就得好好审查审查,看看合不合理,就像家里要换家具,得先问问管家放这儿合适不合适。

最全 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最全 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政策时间轴线2014.08国家发改委等四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2019.05.23《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2019.06.02《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2019.06.04《自然资源部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2019.12.31《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资质有关问题的函》2020.01.17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通知主要工作内容及要求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若干意见》要求,主动履职尽责,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

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压茬推进的原则,抓紧启动编制全国、省级、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期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尽快形成规划成果。

部将印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相关技术标准,明确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主要内容和完成时限。

编制时限要求2020 目标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2025 目标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2035 目标基本形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编制要求各地不再新编和报批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

已批准的规划期至2020年后的省级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及原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和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等,要按照新的规划编制要求,将既有规划成果融入新编制的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中。

空间规划领域常用简称及涵义

空间规划领域常用简称及涵义

空间规划领域常用简称及涵义1、国土规划“三位一体”总体格局依据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确立了国土集聚开发、分类保护、综合整治“三位一体”总体格局。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界四区”三界:规模边界、扩展边界、禁建边界。

∙规模边界是按照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指标,划定城、镇、村、工矿建设用地边界。

∙扩展边界是为适应城乡建设发展的不确定性,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划定城、镇、村、工矿建设规划期内可选择布局的范围边界。

∙禁建边界是为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景观等特殊需要,划定规划期内需要禁止各项建设与土地开发的空间范围边界。

禁建边界必须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

四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

∙允许建设区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规划期内新增城、镇、村、工矿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

涵盖规划期内将保留的现状建设用地和规划新增的建设用地,划分为城、镇、村、工矿等不同类型。

∙有条件建设区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扩展边界以内的范围。

∙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区内土地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区的布局调整;限制建设区是指市辖区范围内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禁止建设区是指其边界所包含的空间范围具有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禁止各类建设开发的区域。

3、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控指标共计13个,包括6个约束性指标和7个预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与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预期性指标包括园地面积,林地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交通、水利及其它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与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

4、空间规划双评价空间规划双评价是指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名词解释和说明、分区、图件目录、文本附表、指标体系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名词解释和说明、分区、图件目录、文本附表、指标体系

附录A 名词解释和说明A.1都市圈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城乡在日常通勤和功能组织上存在密切联系的一体化地区,一般为一小时通勤圈,是带动区域产业、生态和服务设施等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单元。

A.2城镇圈以重点城镇为核心,空间服务功能和经济社会活动紧密关联的城乡一体化区域,一般为半小时通勤圈,是统筹城乡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的基础单元,体现城乡融合和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

A.3城乡生活圈按照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求,围绕全年龄段人口的居住、就业、游憩、出行、学习、康养等全面发展的生活需要,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形成日常出行尺度的功能复合的城乡生活共同体。

对应不同时空尺度,城乡生活圈可分为都市生活圈、城镇生活圈、社区生活圈等;其中,社区生活圈应作为完善城乡服务功能的基本单元。

A.4城区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一般是指由实际已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具备的居(村)民委员会辖区构成的建成区。

A.5中心城区市级总规关注的重点地区,根据实际和本地规划管理需求等确定,一般包括城市建成区及规划扩展区域,如核心区、组团、市级重要产业园区等;一般不包括外围独立发展、零星散布的县城及镇的建成区。

A.6城市实际服务管理人口需要本市提供交通、市政、商业等城市基本服务以及行政管理的城市实有人口,除城市常住人口外,还包括出差、旅游、就医等短期停留人口。

A.7慢行系统步行、自行车等慢行方式出行使用的道路交通网络及附属设施,主要包括城镇与居民点内部的生活性步行交通系统、自行车交通系统;与城乡生态空间结合的,供人们健身、休闲的绿道网系统等。

A.8洪涝风险控制线为保障防洪排涝系统的完整性和通达性,为雨洪水蓄滞和行泄划定的自然空间和重大调蓄设施用地范围,包括河湖湿地、坑塘农区、绿地洼地、涝水行泄通道等,以及具备雨水蓄排功能的地下调蓄设施和隧道等预留的空间。

A.9城市体检评估依据市级总规等国土空间规划,按照“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对城市发展体征及规划实施情况定期进行的分析和评价,是促进和保障国土空间规划有效实施的重要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规划类术语“三区三线”“三区三线”:是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空间,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三区”(三类空间)城镇空间: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以及部分乡级政府驻地的开发建设空间。

农业空间: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体功能,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国土空间,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村庄等农村生活用地。

生态空间:具有自然属性的,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荒地、荒漠等。

“三线”(三条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是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的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法确定的不得占用、不得开发、需要永久性保护的耕地空间边界。

城镇开发边界: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城镇开发和集中建设的地域空间边界,包括城镇现状建成区、优化发展区,以及因城镇建设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空间规划类的术语“双评价”“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1、“双评价”要评什么呢?“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及评判分级,是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

“双评价”的最终出口,都要落实在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示性分级上。

2、“双评价”怎么评?“双评价”总体的技术流程是这样的:“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其中涉及海域的,还要开展陆海统筹。

不同功能指向和评价尺度,是要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

开展“双评价”工作,许多分项专业性很强,实际操作复杂性较高,最大的难点在于:会不同程度地受数据精度和可靠性的制约。

开展“双评价”之前,应先通过数据筛选、转换、集成,构建可靠可比的基础数据库。

3、开展“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双评价”,对空间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技术方法,增强空间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协调性。

通过“双评价”,客观的反映现状资源环境的优势与短板,发现未来发展的潜力。

同时,通过对比现状(如开发利用现状、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等)可以对既有规划成果进行校正。

此外,“双评价”成果从空间上明确规划范围内未来生态修复的要点,并有助于分析持续提升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路径。

4、“双评价”工作技术指南有定稿吗?“双评价”技术指南目前只有初稿。

国土空间规划局组织了14家科研机构,对“双评价”技术方法进行技术攻关,结合以往“双评价”研制的技术成果,国土空间规划局根据规划编制的需求和现有的数据基础,拿出了不断完善内容的过程稿,目前还没有形成最终稿发布。

国土空间规划局还在开展技术指南的试点工作,科研机构也还继续在“双评价”试点工作基础上,对技术指南进行优化完善,并研制“双评价”技术规程,以形成最终的行业标准,来用于指导和规范未来全国范围不同层级的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工作。

空间规划类术语“土地分类”土地分类:是根据土地的性状、地域和用途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土地归并成若干个不同的类别。

土地分类是国家为掌握土地资源现状、制定土地政策、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土地分类由于目的不同,有着显著的差别,因此也形成不同的土地分类系统。

1、我国土地目前大致有四种分类一、按自然属性分类主要是依据土地自然属性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对土地进行分类。

一般会按地貌、土壤、植被为具体标志进行分类。

这样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土地类型的分异和演替规律,遵循土地构成要素的自然规律,来最佳、最有效地挖掘土地生产力。

二、按土地评价分类实际上这也是按土地的经济属性进行的分类。

主要是依据一些评价指标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对土地进行分类。

一般会按土地生产力水平、土地质量、土地生产潜力、土地适宜性等为具体标志进行分类,也称为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

三、按综合分类主要是依据我国土地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以及其他的因素,对土地进行一个综合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是土地综合分类的主要形式。

目的是为了:开展土地条件调查和适宜性调查服务,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服务。

四、按管理分类这是按我国土地的覆盖特征、利用方式、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效果等相关因素,作为具体标志进行分类。

具体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用地等12个一级类别。

目的是为了: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反映国家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为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服务。

2、按照土地所有权性质分为哪两类一、按照土地权属,我国土地所有权性质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

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二、土地使用权:指的是单位或者个人依法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

土地使用权权属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

1、国有土地使用权指的是国有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有划拨、出让、出租、入股等。

2、集体土地使用权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指的是,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农民集体土地可分为:农用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

其中:农用地使用权,指的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土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指的是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的使用权。

建设用地使用权,指的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乡(镇)企业和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的使用权。

3、按照土地用途分为哪三类《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按用途把土地分为三类,分别是: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同时强调: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其中:农用地:指的是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农用地细分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建设用地:指的是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建设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商业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未利用地:指的是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未利用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等土地。

农村土地可分为:农业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及没有开垦的土地。

农业用地就是用来从事农业生产用地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包含了农村地区除了农业用地、荒地以外的所有用地。

4、按照土地使用类型分为哪两种形式根据《土地管理法》、《土地登记办法》规定,我国土地使用类型只有:土地划拨和土地出让两种形式。

一、国有土地划拨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有两种基本形式: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后无偿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条件: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下列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权,确属必需的,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划拨: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用地;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用地。

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经主管部门登记、核实,由同级人民政府颁发土地使用权证。

二、国有土地出让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

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出让有以下几个特征:1、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是有偿的。

2、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是有期限的。

3、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是一种物权。

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土地出让一般分为五类:商业用地、综合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和其他用地。

土地使用权出让有三种形式,即:协议出让、招标出让和拍卖出让。

5、按照土地利用现状有哪些分类根据2017年11月1日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可以看出新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用地等12个一级类、72个二级类;适用范围:土地调查、规划、审批、供应、整治、执法、评价、统计、登记及信息化管理等。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政策变化一、城乡用地划分标准的变化1、2011年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将城乡用地分为2大类、9中类、14小类。

2、2018年4月23日,住建部印发了《城乡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征求意见稿)》。

此次印发的征求意见稿与GB50137-201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相比,有一些显著变化,其中就提出,城市建设用地分为9大类、36中类、47小类。

二、关于用地性质用地性质,指的是具体的土地用途分类,依据就是该宗地块的实际用途。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对宗地用途进行的规定。

7、国土部门和住建部门土地分类的不同在哪里一、国土部门关于土地的分类标准国土部门是为解决土地性质问题,包括:农用地、一般农田、基本农田、林地、荒地、宅基地等一系列的用地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