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课标解读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序号:主备人:审核人:课题: 3、1分子和原子(2)课型:新授课班级:课标要求:知道原子可以结合分子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其区别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分子的观点分析、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进一步认识分子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教学难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学流程:【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的以及分子的性质,但是我们并没有提到原子的性质。

那我们思考一下原子的性质与分子的是否相同呢?两种微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有没有联系呢?【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分子和原子,认识一下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展示图片】【引导】展示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模型。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的构成呢?【学生回答】学生练习回答【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对分子的描述,分子和原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

【过渡】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时分子和原子也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那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哪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呢?【分析讲解】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记忆。

【练习】举出物质,让学生说出构成微粒【过渡】我们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那水在受热蒸发和通电分解是水分子有没有改变呢?我们通过动画来看一下【展示动画】水蒸发水电解【提出问题】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过渡】在水的蒸发中,水分子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而在水的分解中水分子破裂成原子,已经没有了水分子,也就不具有水的性质。

那到底什么叫做分子呢?二次备课几种分子模型水分子(H2O)氢分子(H2)氧分子(O2)【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总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但缺乏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对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头脑中未形成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课时2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可分为原子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3.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现象。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放一块喷过香水的手绢在讲台上。

读古诗,品自然: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梅》【提出问题】1.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什么?2.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3.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新课引入】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等。

【播放视频】带你走进头发的原子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3.通过分析、讨论、类比、推理、模型等方法,培
养学生将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艰
难曲折的,并体会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统一性。
(分析学生在本课中所需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学
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与习惯、合作学习氛围、学生认知障
碍等) 学生学习能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 力分析
化和物理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变化,得到它们的概念。然 择与设计
后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分组实验,利用小西红柿、葡萄
等水果和牙签,拼凑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
氧分子等模型,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这些道具演示水电解
和水蒸发的过程,使学生对化学变化的本质做到理解和
掌握。
(请您选择本课中最关注的一个学生学习活动,详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
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发展、原子
的概念。
(根据您的教学思路,以及您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说明您采用何种教学实施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怎么样培
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课堂有效甚至高效)
本节课我准备先通过对分子原子特点的复习回忆,
进入新课学习,先用电子白板和动画、图片等对化学变 教学策略选
中指出分子的构成以及得出原子的概念。该节课使我们
对宏观世界的认识延伸到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我们
研究微观世界的基础,对后面学习原子和离子打下基
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按最新版《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维度)
1、通过电子白板、flash 动画、投影图片、拖动
原子模型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原子的概念以及了解分子
的构成。 教学目标
细描述这个学习活动如何开展,并描述您针对上述学生 教学过程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课标内容】2022版义务教育化学课标内容: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也可转变为离子。

【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的内容。

本节课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为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奠定了基础。

本课是“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一目,由四个探究活动组成。

活动一是“品红扩散实验”,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活动二是“水分子自述”,得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活动三是“分子运动现象的演示实验”,分子在不断运动着;活动四是“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演示实验”,得出分子之间有间隔。

教材以实验演示为主,图片探究为辅,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掌握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及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学情分析】我教的学生对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有一定的宏观认识,对身边的物质宏观变化和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积累了一些与本课题有关的生活经验,本课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变一种观点认识微观物质,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通过演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微观构成事物的认识。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3.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提高用化学语言对实验结果分析表述、交流的能力;4.学习使用类比法、实验探究法,提升抽象思维、推理想象、分析归纳等学科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及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物质的微观认识,生活现象的微观解释。

【教学策略】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讨论法、类比法、实验探究法。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粒子。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在课堂上我花了较多的时间进行讲解和引导。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及时引导学生,让他们通过交流与合作,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巩固。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其他相关知识,如分子和原子的质量、体积、运动等。

2. 引导学生探讨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七、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组织一次课堂测试,测试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改进:1. 对于理解程度不够的学生,可以进行课后辅导,加强他们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

2.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第课时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第课时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第课时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的第 1 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进一步探究。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将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和变化,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奠定基础。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教材内容本课时主要包括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分子的性质等内容。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图片展示、文字描述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存在和性质。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的物质及其变化,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2、认知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他们需要借助直观的实验和形象的比喻来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分子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的基本性质。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2、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

(2)理解分子的概念。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存在和性质。

《分子和原子》说课

《分子和原子》说课

浓氨水与酚酞溶液的实验
• 【动画模拟】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 使酚酞溶液变红。
【提问】品红为什么在热水中扩散得快一些? 水受热时为什么蒸发速度加快?这些现象 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分子的运动速率受到温度的影 响,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 率越快。
【活动探究二】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演示实验】 1+1是否一定等于2?
【引入主题】
【展示】苯分子、硅原子的图像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经过老师的介绍, 你觉得分子、原子是一种怎样的粒子?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
实验探究
【活动探究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演示实验】
浓氨水
酚酞溶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分组探究】
【装置改进】 • 1、改进方案:用医用小药瓶代替小烧杯,一次性塑料杯 代替大烧杯进行实验。 • 2、改进意义: (1)本实验设计进一步体现了“绿色化学”新课程理念。 实验材料易得,既廉价又可反复使用。浓氨水和酚酞试液 的用量很少,节省了实验用品,节约了经费,适于农村学 校的实际。 (2)实验过程中避免了氨气对学生的刺激,将污染降到最 低。 (3)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用时 短,利于实验结论得出,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 (2)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 象; 过程与方法: •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 信息进行加工,能在教室的指导和他人的合作下完 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 究活动的乐趣。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说课课件(共25张PPT)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说课课件(共25张PPT)

采用高中的球棍模型让学生进行分组实
创新点
验,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且
能够较好的理解本节课微观抽象的知识;
疑惑点 从哪个角度来讲解氧化汞是由分子构成的?
感谢各位 专家评委的倾听!
利用分组教学(每四人一组),让学生亲 自动手拼出常见分 子的模型,并利用水 分子的球棍模型演示水电解的微观过程, 总结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进一步理解分 子原子的定义以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实验探究新知
分 组 教 学 法
实验探究新知
分 组 教 学 法
实验探究新知
分 组 教 学 法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下午1时20分21.11.913:20November 9, 2021
• 7、“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观 察是思考和识记之母。”2021年11月9日星期二1时20分17秒13:20:179 November 2021
A、水分子
B、 水原子
C 、氢原子和氧原子 D、以上都不是
六、说板书设计
分 子
一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二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子三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七、 说教学反思
对于分子概念的教学是难点,所以我采用
成功点 分组教学和动画演示水电解的过程,让学
生充分讨论得出分子的概念;
水蒸发
水蒸发时,只是分子 间的间隔变大,水分 子本身不变
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 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

课题一分子和原子
【课标要求】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学习目标】
1、通过认识微观粒子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知道哪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哪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哪些物质由离子构成。

2、他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分子的相关性质,并能用相关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通过模型的方法解释宏观现象表征微观认识
4、通过对分子原子的学习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5、通过对微观粒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知欲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材解读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材解读

《分子和原子》教材解读一、课标内容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二、地位与作用九年级化学总共分上下两册,分子和原子是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

《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是: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所以本课题的内容是继前面学习氧气的性质、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入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理解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三、知识要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1.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

四、内容分析本课题有两个知识点:物质由微粒构成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自本课题开始,学生将从化学角度认识物质,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

(一)物质由微粒构成本课题沿着生活经验、学生实验、科学实验到科学结论的思路进行编写。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走过花铺会闻到花香,湿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品红在水中扩散,有关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的图片。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课程背景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元,而分子和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学生可以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

1.2 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特点;(2)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特点;(3)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关系;(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子的定义和特点,原子的定义和特点,分子和原子的关系;(2)难点:分子和原子的运动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1.5 教学准备(1)教材或教学资源;(2)多媒体设备;(3)实验器材。

1.6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结构;(2)讲解:介绍分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运动规律;讲解原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原子间的结构;(3)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分子间的吸引作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4)讨论:分组讨论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化学、药品制造等;(5)总结:概括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强调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1.7 作业布置(1)复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总结其特点;(2)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解释。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但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方面,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2 教学改进(1)在实验环节,增加实验教师的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2)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应用。

三、教学评价3.1 学生评价3.2 教师评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有了加深。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分子与原子》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分子和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分子和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课的内容。

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今后,学生还要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还为继续学习原子结构、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方程式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能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

2.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

3.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4.理解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和原子,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能力。

增强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化学变化的本质,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用微观粒子的运动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

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学情分析(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

在前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学生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

而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加之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的关键。

《分子和原子》一节,通过模拟原子运动、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

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智力水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

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3.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特点。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解释日常现象。

(2)学习运用分析、归纳和模型化等方法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分子和原子》 讲义

《分子和原子》 讲义

《分子和原子》讲义一、引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物质世界里,从微小的一滴水到广阔的宇宙,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而要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就不得不提到分子和原子这两个重要的概念。

二、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这意味着一种物质如果被分割到分子的层面,它的化学性质仍然能够得以保持。

比如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当我们把水不断分割,一直到得到一个个水分子时,这些水分子依然具有水的化学性质。

分子具有一些特性。

首先,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一滴水中所含的水分子数量多得难以想象。

其次,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比如,我们能闻到花香,就是因为花中的香气分子在空气中不停地运动,进入了我们的鼻腔。

而且,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液体和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小,不容易被压缩。

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三、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虽然原子很小,但它也有自己的质量和体积。

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不同。

这决定了原子的种类和性质。

四、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分子和原子有着密切的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又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五、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实际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利用化学反应将分子分解为原子,或者将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从而制备出各种有用的物质。

在环境保护方面,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污染物。

比如,通过特定的方法将有害物质的分子分解为无害的原子或小分子。

在医疗领域,药物的作用机制往往涉及到分子和原子层面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和原子》课标解读
【课标解读】
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物质世界走进微观世界的开端,通过本课题的教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构化学核心观念之一“微粒观”;()学会运用类比、探究、模型等重要化学学科方法解决问题;()建立分子、原子两个基本的微观概念;()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为实现上述教学功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把握好教材内容
阅读教材,研究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第一要务。

河南巩义市南河渡中学张建甫校长认为《教师钻研教材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教师要会“煮”教材。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意味着教师在接触教材时,首先要抛开教辅材料,潜心会文。

反复诵读,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对课题独到的认识。

要达到此重境界,教师就要会“煮教材”。

“煮教材”意味着教师要对教材“了如指掌”,而不是“伸手不见五指”。

教材一旦被教师“煮透”,则这份教材在教师的心中已经“明朗透亮”,而不是“一团漆黑”。

有些教师“煮透”之后甚至可以“背诵”教材。

虽然没有必要建议每个教师都能够背诵教材,但教师应该对教材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教师要会“组”教材。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意味着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后,还要从中跳出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要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去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整组、整单元,全册、整年段,考纲、考点……)。

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肯定会有新的发现。

要达到此重境界,教师就要学会“组教材”。

“组教材”首先可以显示为“调整”教材。

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只是变换教材中各个教学单元的顺序。

只要不至于引起学校管理上的混乱,教师是可以调整教材的。

“组教材”也可以显示为“整合”教材。

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且将教材是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

“组教材”还可以显示为“解读”或“解构”教材。

即教师引导学生尽量解释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或者以怀疑、批判的方式使原有的教材显露另外的意义。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教师要会“主”教材。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意味着教师自身有了对教材的独特感受,有了对教材相关材料的积淀,教师再回到刚开始接触的教材,一定会感受更深刻,视角更广阔。

实现了教者与编者的心心相印。

要达到此重境界,教师就要学会“主教
材”。

“主教材”可以视为“更新教材”,它意味着教师用新的教材替换所有或绝大部分教材的内容。

“更新教材”是先做“减法”,再做“加法”。

没有必要期待所有的教师都有更新、更换教材的能力。

教材的开发与编写需要专业的素养和额外的时间。

一般教师缺乏专业的训练,也缺乏额外的时间。

但是,总有一些教师,他们凭借他们自己的宽阔的阅读和丰富的经历,大量地提供补充材料。

只要这些教材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意义的,那么,这些教材是可以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教师钻研教材的三重境界中第一重境界是基础,教师首先从“潜心会文”“了如指掌”做起,可以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寻找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图所示即为本课题教材所提供的知识(素材)间的逻辑关系图,在建构这个知识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思考、理解(参看《教师指导用书》)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对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但是,这仍然只是对教材认识的第一重境界,如果要继续深化对教材的认识达到更高的境界,还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积累教学素材。


.研究学生的认知基础,探寻学生学习本课题的最近发展区
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湿衣服晾干、蔗糖的溶解、闻到各种气味(包括花香、酒香、饭香……)、给自行车的车胎打气(男孩子多数还熟悉给足球、篮球打气)等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也在科学、物理、生物课上学过一些基础知识,如在小学科学课上学过物质三态的变化、热胀冷缩,在初中物理课上已经对“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观点和分子运动的知识进行了初步的学习。

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内容之前,学生头脑中
对分子、原子并不是空白的,是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和学科知识基础的,所以老师们应该在教学前研究化学教材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小学科学、初中物理教材上学生都已经知道了什么。

物理、化学的课程标准对内容的要求是区别的,物理在“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分子运动;而化学则要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从微观本质上认识物质的变化。

从教学的手段上,又都有共同之处:借助生活经验、学科实验和科学技术手段认识、探究所学知识。

鉴于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学科的基础,在化学课上,本课题的教学任务就不能够只是停留在知识本位的教学上,更应该将学科思想的建构和学科方法的培养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进行处理,也可以说这是本课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一。

.运用实验探究、模型建构的学科方法,引领学生架构一座联系“宏观—微观”的桥梁。

微观世界对于学生来说属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学习起来自然会感觉到抽象、难懂,也因此成为初中化学学习中学生成绩分化的一个分水岭。

借助化学实验,可以将抽象的、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通过宏观化的实验现象帮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所以本节课务必认真做好几个实验,包括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氨水遇酚酞变色实验)、分子间间隔的探究实验(如黄豆、小米混合实验;注射器压缩空气、水的实验;水、酒精混合实验等),不能只是通过图示的方式进行教学。

模型建构也是一种微观事物宏观化的手段,本课题中可以两种模型的运用,一是宏观模型,如图所示的水和酒精混合前后体积示意图。

一种是微观模型,如图~图所示的均为表达各种不同含义的微观示意图。

运用模型构建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的进行思考,降低思维的难度,同时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图水和酒精混合前后体积示意图
图分子间隔与温度的关系
图不同状态物质的分子间隔大小
图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微观示意图
图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图化学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个人总结,仅供交流学习-----------------------------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