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翻译(教师版)
苏教版必修三、四课内20翻译(教师版)

必修三、四课内文言文翻译20题1、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翻译:不幸的是吕师孟先在元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贾余庆在后面向敌人讨好,我被软禁不能回来,国家的局势于是不可收拾了。
2、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翻译:我濒临死亡的情况,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3、死生,昼夜事也.......。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翻译:死生是早晚间的事。
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坏事层叠交错地出现,不断的发生,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
痛苦过后,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多么的悲痛啊!4、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翻译: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6、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翻译:晋国,什么时候能满足呢?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展他西边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的土地,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7、虽董之.....,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翻译: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是并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翻译: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
9、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翻译: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
10、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翻译:我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仅仅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课外文言文教师版

课外文言文练习(一)狸食鸽叶侯之家,获二鸽,缚之翅而畜之野。
狸(野猫)知其不能飞也,攫(抓住)而食其雌。
雄者怒,奋起喙(鸟嘴)啄狸,狸嗥(野兽吼叫)而去。
不数日,复获一雌焉,狸至而又食之,然以前被啄故,若惮雄不敢近。
雄因自恃(依仗)其强,不为备。
居无何,竟为狸所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①狸嗥而去.②若惮.雄不敢近2、下面“而”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3分)A 缚其翅而畜其野B 攫而食其雌C 狸嗥而去D 狸至而又食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居无何,竟为狸所食。
4、你从本文中得到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1(1)逃跑(2)害怕2C3未过多久,雄鸽竟然被猫吃掉。
4从雄鸽被吃得出:骄傲自大,放松警戒,必将失败。
或从猫得出:不怕失败,抓准时机,一举成功。
翻译:叶侯的家人捕获了两只鸽子,绑住它们的翅膀,放到野外去喂养。
有一只野猫看见了,知道它们不能飞,抓了其中母的吃了。
公的很愤怒,奋起用它的尖嘴啄野猫,野猫嗥叫着逃开。
没有几天,叶侯家又得到一只母的(鸽子)。
野猫过来又吃了它。
但是因前面被啄的原因,好象害怕不敢靠近(公鸽子)。
公(鸽子)因此凭借着自己强大对野猫不加防备。
不久后,雄鸽竟也被野猫给吃了。
(二)“四知”先生大将军邓骘闻杨震贤而辟之①,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②为昌邑令,谒见③,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注释]①大将军邓骘(zhì)闻杨震贤而辟之: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达,于是征召他(为官)。
②王密:人名。
③谒见:拜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1)举茂才举()(2)故人知君知()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3、杨震被称为“四知”先生的原因是什么? (3分)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分)答案:1.(1)推举,选拔(2)了解 2.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关注点:怀,遗)(2分) 3.杨震为官清廉,曾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话拒绝了王密的钱财(3分。
《庖丁解牛》挖空翻译+重点文言文知识归类+成语

《庖丁解牛》挖空翻译+重点文言文知识归类+成语(教师版)班级:姓名:一、挖空翻译庖丁为(给)文惠君解(开剥分割)牛,手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所触(接触),肩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倚(倚靠),足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履(踩),膝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所踦(抵住),砉(拟声词,皮肉筋骨分离的声音)然向(通“响”)然,奏(进)刀騞(拟声词,插刀裂物的声音)然,莫不中(合乎)音(音律)。
合(合乎)于《桑林》之舞,乃(又)中(合乎)《经首》之(的)会(节奏)。
文惠君曰:“嘻(赞叹声),善(好)哉!技(技艺)盖(通“盍”,何、怎么)至此乎?”庖丁释(放下)刀对曰:“臣之所好(喜好)者道(天道,自然的规律)也,进(超过)乎技(具体的操作技术)矣。
始(起初)臣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不曾)见全(完整的)牛也。
方今之时(现在),臣以(用)神(精神)遇(接触)而不以目视(看),官(感官)知止(停止)而神欲(精神活动)行。
依(顺着)乎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结构),批(击)大郤(通“隙”,空隙),导(引导)大窾(空隙),因(顺着)其固(本来的)然,技(应是“枝”,指支脉)经(经脉)肯(附在骨上的肉)綮(筋骨结合处)之未尝(尝试),而况(何况)大軱(大骨)乎!良(优秀的)庖岁(一年)更(更换)刀,割(割肉)也;族(一般的)庖月更刀,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刚刚)发(出)于硎(磨刀石)。
彼节(骨节)者有间(空隙),而刀刃者无厚(厚度);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宽绰的样子)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因此)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虽然这样),每至于(遇到)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吾见其难为,怵然(警惧的样子)为戒,视为止(集中在某一点上),行为迟(迟缓),动刀甚(非常)微(轻)。
謋然(拟声词,迅速裂开的声音)已解,如土委(散落,卸落)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四处张望),为之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善(揩拭)刀而藏之。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陆)(教师版)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教师版)年级:高三修订:陆浩冲审定:高三语文备课组日期:2015年8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文言翻译的考点和基本要求。
②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③能把文言句子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语句。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讨论借鉴——教师点拨——训练提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技巧,学会判断句式,能够在古人身上借鉴,吸收,提升自我。
【知识链接】一、考点阐释:“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就是把古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参看《核按钮P36》全国新课标卷翻译试题题型稳定。
得分点的词,一般是通假字、多义词、多音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了的词、易误解其意义和用法的虚词。
在句子的“大意”方面,考虑整体翻译得对不对(语意)、通不通(语法)、好不好(用语)。
这就涉及特殊句式、句间关系与前后文的联系等等。
二、文言翻译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参看《核按钮P37》二、直译和意译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
这两者虽有分别,却又是相辅相成的。
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在难以直译时,辅以意译。
例:《张衡传》末段的译文:永和初年,张衡被调离京城,做河间王(刘政)的相。
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典章制度,(河间地区)又有很多豪门大户,同国王一起胡作非为。
张衡一到任(“衡下车”),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制,暗中探知奸党分子的姓名,把他们同时抓了起来。
于是官民上下都很敬畏,称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
张衡到职工作三年(“视事三年”),就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乞骸骨”),朝廷却调他回京,任命为尚书。
张衡活到六十二岁,在永和四年逝世。
这段话,绝大部分是直译,但有些词语,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则是意译。
这些词语不好照字面直译为“下了车子”“看事情”“乞求骨骼”之类,因为表达不出原意,甚至无法理解。
专题14:文言翻译(教师版)

第六章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文言文翻译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知识点多,是检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属必考题。
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一、文言文翻译“三大赋分点”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
文言文翻译语句的赋分点主要体现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上,找准了这三点,也就抓住了翻译题的命题点和基本的得分点。
赋分点一重要实词所谓重要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把重要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和借助语境推断词义的多义词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赋分点二关键虚词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等。
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有些虚词必须译出。
有实词义项的,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这两类需要译出。
②有些虚词不必译出。
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此类一般不必译出。
总之,我们在翻译虚词时,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赋分点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
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后,考生要灵活运用学过的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和翻译格式,重点把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要掌握各种句式的翻译格式。
①判断句: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
②被动句:必须加上“被”字。
③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译句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过来。
如:状语后置句,译时要将状语调到动词前;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译时要将定语和宾语恢复原位。
④省略句: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
⑤固定句式(结构):千万不要生硬地翻译,它有固定的译法,须在平时掌握好。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必考)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和翻译(必考)语录体类1.《论语》十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李白传详细翻译及练习

文言文诗词复习资料李白传阅读答案附翻译(教师版)译文: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
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
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
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
”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
于是向玄宗推荐了李白。
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
李白献上颂文一篇。
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
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
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
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
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
后来他恳求回乡。
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
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
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
”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
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
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
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
文言文李白传详细翻译及练习

A.十岁通五经通:通晓B.白益傲放益:更加C.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辟:开辟D.璘败,累系浔阳狱累系:捆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A.力士耻之.(代词,他)不患其众之.不足也(助词,取读)B.曾救其.死罪(代词,他)其.有敢不尽力者(副词,难道)C.遂荐于.玄宗(介词,向)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却)D.白长笑而.去(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连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
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
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
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4、把下例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3分)译: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
(2)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3分)译: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
翻译答案①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
(“摘”1分,“以”1分,句意通顺1分)②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
(“奇”1分,“其”1分,句意通顺1分)李白传白,字太白,山东人。
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
十岁通五经。
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
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
”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
遂荐于.玄宗。
高中文言文助读(教师版)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高级汉语教师翻译文言文

高级汉语教师翻译文言文自己整理的高级汉语教师翻译文言文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第1条]古代读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可以(可以)依靠他们来教道理,教学习,解决难题。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真相的,谁能不怀疑呢?疑惑,如果不跟着老师走,那些成为难题的人最后都不会被理解。
生在我之前,他比我先知道真相,我应该跟着他当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比我先知道真相,我就该跟着他当老师。
我从他身上学到了道理,不管他生的比我早还是晚。
所以,无论职位高低,无论年龄大小,真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学(学)的(古)风已经很久没传了,想让人不疑也不难!古代圣人,远超一般人,仍从师求教;现在普通人远不如圣贤,却羞于向老师学习。
所以圣人更开明,愚者更无知。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傻子之所以能成为傻子,大概就是源于此。
(人)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教。
(但是)对他自己来说,跟着老师走是可耻的。
真是个傻瓜!那些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帮他们)学断句,不是我说的能教那些道理,能解决那些难题。
一方面,他们不熟悉句子阅读;另一方面,他们不能解决疑问;一些(句子阅读)向老师学习,而另一些(疑惑)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大的方面要放弃(不学)。
我看不出那种人是聪明的。
巫医,音乐家,工匠,互相学习也不丢人。
士大夫们,自称“老师”和“*”,成群结队地聚在一起嘲笑别人。
问他们(为什么笑),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知识差不多。
他地位低的老师觉得丢人,官位高的老师几乎谄媚。
”唉!(从这些话中)可以理解,向老师学习的风气是无法恢复的。
巫医,音乐家,工匠,君子不屑,现在他们的知识却赶不上(这些人),真是奇怪!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用潭子、长虹、石祥、老聃为师。
这些有痱子的人,他们的才能比不上孔子。
子曰:“几个人一起去,必有(可为)我师。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好。
他们早听晚听的道理,学习技巧各有特长。
名校课堂课外文言文翻译

《游黄溪记》的原文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
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可布。
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平状。
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
来若白虹,沉沉无声。
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南去又得百步,至第二潭。
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齶。
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
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
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铿然。
又南一里,到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
翻译:黄溪距离永州城约七十里,由东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就到达黄神祠。
黄神祠后面的高山陡峭险峻,犹如两面站立的高墙,山上并排生长着红花绿草,这些花花草草顺着山势蜿蜒起伏,或升或降,或沉或浮。
那些没有花草的地方,则是悬崖峭壁和各种岩洞。
黄溪水底铺满了小石头。
过了黄神祠,提起裤脚涉水八十步,来到初潭,(这里的景致)新奇美丽,美得几乎让人无法形容。
初潭的大概轮廓像一个剖开的大瓮,侧壁高达千尺。
溪水汇聚在这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水流疾速,像一道白虹,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有数百尾鱼儿游来游去,相聚在石头底下。
又往南走百步,来到第二潭。
周边的岩石高峻耸立,靠近激流,(山石的形状)像猛兽龇牙咧嘴,参差不齐。
潭下散落着许多平整的大石块,可以当桌凳坐下来畅饮。
(石上)有一种红头黑翅膀的鸟,大的像天鹅、朝东面站立。
从这里再往南数里,地貌变化不大,树木茂盛,山石清瘦,流水锵然有声。
再往南行一里,来到一片广阔幽深的平野,这里依山傍水,山路平坦,水流舒缓,有土地田园。
《游黄溪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所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记录了柳宗元游览永州东七十里的黄溪美景的情况。
作者于观赏奇丽山水景物之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
全文以记游写景为主,运用白描手法,描山绘水,想象奇妙,形象生动。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教师用课外文言文翻译

一、楚人学舟【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始折旋疾徐.(慢)(2)乃四顾.胆落(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译文: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椎鼓径进……译文: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答: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三、打捞铁牛【原文】宋河中府浮梁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④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⑤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①浮梁:浮桥。
②维:系,连结。
③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
④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
⑤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
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
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
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新课标文言文翻译(教师版)

1、(07年·新课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城现代汉语。
(10分)(1)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5分)(2)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5分)1、(07年·新课标)(1)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
(没死定成倒装句式)(2)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
【解析】(1)关键词语有“复”、“官为”的“为”、“畀”(bì)三处,句意2分。
(2)关键词语有“验”、“告”、“治状”三处,句意2分。
2、(08年·新课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5分)(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
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5分)2、(08年·新课标)(1)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2)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
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解析】(1)关键词语有“所以”、“大名”两处,句意3分。
(2)关键词语有“寻而”、“蒙尘”、“承诏”三处,句意2分。
3、(09年·新课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5分)(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5分)3、(09年·新课标)(1)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大多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抵御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
(2)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
【解析】(1)关键词语有“凡、圮坏、法”三处,句意2分。
(2)关键词语有“勒、通衢、填”三处,句意2分。
4、(10年·新课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02-教师版

课外文言文02(一)导入1.某甲,初从文,三年科举不中;遂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
后学医,有所成。
自撰一良方,服之,卒!某个人,刚开始去读书,连续三年都没有考中,于是就去练习武艺,在校场一箭射中了敲鼓的兵士,被驱逐出来。
后来又学习医术,稍微有点成就,便自己写了一张药方,按药方服药之后,死了2.有叫卖糕者,声甚哑,人问其故,曰:“我饿耳。
”又问:“既饿,何不食糕?”曰:“是馊也。
”(两曰皆低声而说)——(明)浮白主人辑《笑林》有个叫卖糕的人,声音非常哑。
有人问他原因,他低声说:“因为我饿了。
”又问他:“既然饿了,怎么不吃你卖的糕?”他低声回答说:“这些是馊的。
”(二)文言实词虚词知识1.实词(1)一词多义从语言环境推断词义,如: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b.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看见(环顾,四顾)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还,反而(2)通假字如:亲戚畔.之同“叛”,背叛(3)古今异义词如: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品(4)词类活用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一狼洞.其中打洞②名词作状语,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③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埋伏的部队,伏兵)《曹刿论战》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尔安敢轻.吾射轻视⑤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a.饿.其体肤,空乏..其身b.君将哀而生.之乎⑥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b.不耻.下问2.虚词之、其、而、以、何、于注意:(1)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辨识词义和用法;(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揣摩语气。
(三)构字法关于汉字的造字法,从汉朝以来,相沿有“六书”的说法。
六书之首,就是象形法。
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
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所以本次我们只对前四种进行梳理。
1.象形字(不确定的字可以查象形字典/WordInfo.aspx?id=3059 或者字源网/ziyuan/)象形字作为一种造字方法,东汉的许慎下的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期末复习之课外文言文断句练习 教师版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复习之课外文言文(教师版)1、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
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
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
值祥私起,空斫得被。
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
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译文:王祥对待他的后母朱夫人非常谦恭谨慎。
他家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实很好,后母一直让他看守那棵树。
有一次,王祥正看守李树时忽然起了风雨,王祥就抱着树哭泣。
王祥曾经在别的床上睡觉,后母亲自前往,准备暗中砍死王祥。
正好那时王祥起床,后母空砍在被子上。
等到王祥回来,知道后母因为没能杀死他而遗憾不已,因而跪在后母面前请求一死。
后母于是终于被王祥所感动,从此爱护他如同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
2、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
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译文:骠骑将军的为人,话语不多,从不随便多言多语泄漏机密,他作战有勇气,一往无前。
皇帝曾经要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看用兵方法谋略怎样就行,不必学古人兵法。
”天子给他建造住宅,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还没消灭,没法考虑家的事!”因此,皇帝更加重视喜爱他了。
3、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文: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
”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4、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译文: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
文言文语段翻译训练教师版

文言文语段翻译训练一、二人并走(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者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
①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
”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
②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
符融传》)1、2、[译文]前秦符融做冀州牧的时候,有个老婆在路上被抢劫,她就拉长声高喊“捉强盗呀!”有个过路的人闻声追赶,替她把强盗捉住了。
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
当时天色已经合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言府那里去。
符融看见他们就笑着说:“这事容易搞清楚嘛,可这两个人赛跑,先出风阳门的就不是强盗。
”他们跑完又回到州衙门里来,符融就严肃地对那个后跑出风阳门的人说:“你才真正是强盗啊,为什么要诬赖别人呢?”强盗遂认罪。
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
二、卧薪尝胆勾践之围会稽也,嚼然叹曰:“各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麦里,晋重斗奔翟,齐小白奔苦,其卒王霸。
①由是观之,何速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②女志会稽之耻邪?”身白操作,夫人自织,③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赃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1、2、3、[译文]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中,他长叹道:“我在这里完了吗?”文种说:“商场曾被关押在夏台,周文王曾被囚禁在是里,晋文公重斗(曾遭搀言)出奔翟国,齐桓公小白避乱到苔国,他们最终建立了霸业,由此看来,(忧患)为什么就不能转化为福呢?”天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国土,于是亲身经历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胆放在座位旁,坐处卧处抬头就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常自语:“你忘了会稽失败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他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放肉,不穿有两种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穷的人家,慰问死者的家人,与百姓一样劳苦三、孟子少时(汉韩婴《韩诗外传》)孟子少时,东家杀猪,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猪何为?”①母曰“欲唆汝。
文言文小段翻译(教师版)

高一衔接班语文文言文小段翻译练习解释下列文言语段中加点的词,并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1、【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等待,窥伺)蝉,以摘.(摘取)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否)?”妻始时恒(总是,一直)答言“见”,经.( 经过 )日,乃厌倦不堪,绐.( 欺骗 )云“不见”。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吏遂缚诣县。
1、译文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子》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种树叶,来摘取它。
这种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种是螳螂隐身的那种树叶。
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
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货物。
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
2、【歧路亡羊】,既率其党.(朋友,乡人),又请杨子之竖.(仆人)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岔路)路。
”既反.(回来),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为什么)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到,往),所以反也。
”2、【译文】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带着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仆人一起追赶。
杨子说:“唉!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因为岔路很多。
”杨子的邻居不久就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已经逃走了。
”杨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邻居回答说:“因为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不知道羊到哪里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苏武传》挖空翻译+重点文言文知识归类

《苏武传》挖空翻译+重点文言文知识归类(教师版)班级:姓名:一、课文挖空翻译武,字子卿。
少以(因为)父任,兄弟并为(一起担任)郎(侍从官)。
稍(渐渐)迁(升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讨伐)胡,数(多次,屡次)通使(派遣使者往来)相窥观(相互窥探观察)。
匈奴留(扣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批)。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来)相当(相抵)。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袭击)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长辈)也。
”尽(全部)归(使……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赞许)其义(义举),乃遣(派)武以(凭借)中郎将使持(持着)节(旄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因(趁机)厚赂(赠送礼物)单于,答(回报)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临时充当)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一起)。
既至(已经到达)匈奴,置(备办)币(财物)遗(赠送)单于。
单于益(更加)骄(倨傲),非汉所望(期望)也。
方(正,刚)欲发使送(派送)武等,会(适逢)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姐姐)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陷没)胡中。
及(以及)卫律所将(带领)降者,阴(暗地里)相与(互相)谋劫(劫持)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一向)与副张胜相知(有交情),私候(私自拜访)胜曰:“闻汉天子甚(很)怨(怨恨)卫律,常能为(替)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希望)蒙(得到)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财物)与(给)常。
后月余(一个多月后),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动起义),其一人夜(在夜里)亡(逃跑),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活捉)。
单于使(派)卫律治(审理)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之前的话)发(暴露),以(把)状(情况)语(告诉)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牵连)我。
见(受到)犯(侮辱)乃(才)死,重(更加)负(辜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课外文言文是初中各类语文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学生应该注意积累字词,这样才能更好的翻译句子,并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容。
只有不断的练习才能翻译的更加熟练,才能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
二、复习预习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文言文中常见的字词的意思。
1.通假异读
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的读音和本字的读音如果有别,一般要按照所表示的本字来读。
例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的“扳”字,要读为pān(攀)。
2.一词多义
无论古代、现代,一词多义均是正常的、普遍的。
例如:“于”的意思有
(1)到。
例如: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2)在。
于舅家见之(《伤仲永》)
(3)比。
贤于才人远矣(《伤仲永》)
(4)从。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3.古今异义
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的情况外,还表现在词义不断演变。
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所以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例如:“或”字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有的人今义:或许,或者
4.通假字
本有其字,古人有时不用本来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这种同音替代现象,叫做“通假”或“古音通假”,被替代的那个(未出现)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例如: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5.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在具体的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等)例如:
不能称前时之闻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二、方法归纳
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
古属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帝号、年号、书名等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保留,不用翻译。
删
即通过删去无法翻译的文言词语来翻译古文。
如无法译出的文言虚词。
增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文语句。
(1)便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句子
换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转换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
如把”岁”换成“年”,“布衣”换成“平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
即调整原文的语序进行翻译。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
即变通,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考点/易错点
文言文中重点的句子一定会考翻译。
常见的字词一定会考释义。
另外文章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一定会考的。
四、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翻译:人乞猫
人患鼠,乞猫于。
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扰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答案】国有个人(他家)老鼠成灾,(他)到国求猫,国的人给了他(猫)。
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
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全没了。
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患,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去掉猫?”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
我所担心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
有了老鼠,(它)就偷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洞穿我的墙壁,破坏我的器具,我将会挨饿受冻。
不担心没有鸡啊!没有鸡的话,不吃鸡就完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
如此怎么能驱除猫啊!”【解析】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情况。
【例题2】
【题干】翻译:翠鸟移巢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
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答案】翠鸟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祸患。
等到它生了小鸟,特别喜爱它,惟恐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
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于是人们就把它们捉住了。
【解析】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情况。
【例题3】
【题干】鸲鹆效言
鸲鹆(qú yù)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已,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
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答案】八哥出生在南方,南方人用网把它捕捉到并调整它的舌头,(加以训练),久而久之,便能模仿人说话,但只能模仿几句罢了,一天到晚说的就是那么几句。
蝉在院子里叫,八哥听了讥笑它。
蝉对八哥说:“你能说人话,很好,可是你自己要说的话却未曾说出来,哪能像我这样自己表示自己的意图啊!”八哥听了低下了头,非常惭愧,终生再也不模仿人说话了。
【解析】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运用
【基础】雁奴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群雁夜必择栖,恐人弋也。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熟其故,巧设诡计,以中雁奴。
爇火照之。
雁奴戛然鸣,乡人遽沉其火。
群雁惊起,视之,无物也,复就栖焉。
如是者四三。
群雁以奴绐己也,共啄之,又就栖然。
未几,乡人执火前雁奴畏众啄不敢鸣。
雁群方寐,一网无遗者。
【答案】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一只,天性非常机敏警觉。
雁群在夜晚总会选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睡觉,主要是怕人去逮它或用箭射它。
每到雁群睡的时候,唯独雁奴不睡,它好像在为雁群站岗放哨,只要周围有一点响动,它第一个先叫,雁群就互相叫唤逃走。
后来乡里的人了解了原因,设计了巧妙的诡计。
点燃火把照明,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人们)立刻灭掉火。
雁群惊醒不见有什么动静,就又栖息睡觉。
如此反复三四次,雁群就认为雁奴欺骗他们,轮番啄击,又栖息睡觉。
过了一会儿,(人们)又点火,雁奴害怕雁群再啄击它,不敢鸣叫报警了。
人们在雁群刚刚睡的迷迷糊糊的时候,一网撒下去,没一个跑掉的。
【解析】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情况。
【巩固】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答案】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圈养,也和狗相安(无事)。
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驯服。
(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
一天,主人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
周看看,没有一个人。
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
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醒,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
(那个人)就杀(狼)取它们的皮。
(他)就说:“狼子野心,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罢了。
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更不是只有野心罢了。
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解析】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情况。
【拔高】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答案】司马昭宴请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
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知道了这事,随侍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
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
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
”左右的人都笑了。
【解析】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