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妇科学-带下病PPT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炼以增强体质。
妇科肿瘤合并带下病风险评估
肿瘤性质评估
综合评估
明确妇科肿瘤的性质(良性或恶性), 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评估带下 病的风险。
结合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身体状况 等因素,综合评估妇科肿瘤合并带下病 的风险,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带下病症状评估
观察带下病的症状(如带下量是否增 多、色质是否异常等),以评估其对 妇科肿瘤的影响及预后。
间尤甚,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迟。
输入 治标疗方题法
症状表现
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常用方剂
宜食温补肾阳之品,如羊肉、韭菜、核桃、生姜等。
饮食调理
内补丸、右归丸等加减。
阴虚夹湿型带下病
症状表现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 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头晕目眩,腰酸肢软, 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或失眠多梦,舌质红,苔 少或黄腻,脉细数。
01
02
03
04
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和性生活 前后要特别注意外阴清洁。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免疫力。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全面,避 免偏食或暴饮暴食。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 夜、烟酒等不良行为。
定期检查与随访重要性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带下 病等妇科疾病。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 时就医检查,避免病 情加重。
常用方剂
知柏地黄丸、左归丸等加减。
治疗方法
滋阴益肾,清热祛湿。
饮食调理
宜食滋阴清热之品,如绿豆、冬瓜、赤小豆、鸭 肉等。
湿热下注型带下病
症状表现
治疗方法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样,有臭味 ,或夹血液,阴部瘙痒,小便短赤,口苦 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带下病 ppt课件

带下病  ppt课件

3.检查:妇科检查:急性期有明显的体征(见表)
辅助检查:明确病原体。
带下病常见病种的鉴别
病 名 带下特点 检查
滴虫性阴道炎
念珠菌阴道炎 细菌性阴道炎 老年性阴道炎 淋病性阴道炎
灰黄或黄绿色稀薄,或呈脓 阴道粘膜有红点、镜 性状,腥臭味,有泡沫. 检见滴虫
凝乳样,或豆腐渣样, 阴道粘膜有白膜、镜 白或黄. 检见念珠菌
艾灸:隐白、神阙
彭静山治疗带下经验
方1:带脉、关元、气海、三阴交。 方2:取带脉之足临泣,阳维脉之外关,带下有效。
(八脉交会穴)
方3:带脉、五枢、中极。 配穴:偏虚寒者——灸肾俞、脾俞。 偏湿热者——针阴陵泉、行间。
临床中看到三阴交可通利带下,阴陵泉可止带下。 因此,治疗初期宜取三阴交,治疗后期宜取阴陵泉。
补——山药、人参、黄芪
涩——白芍、龙骨、牡蛎、(五倍子)
提——鹿角霜
提任、督,约束带脉,经络平衡,可助培元因本止带之功。
本节课复习题
1.完带汤、内补丸、止带方的方剂组成及适应症有哪些?
2.带下病的辨证要点及各型证候特点。
3.湿热下注型带下的特点有哪些?
《黄帝内经· 骨空论》:首见 “带下”之名。 文献:《金匮要略》: “妇人经水不利,· · · · · · 下白物, 矾石丸主之”。 《诸病源候论》:专列“带下候”,明确提出带下 病 之名,并论述其病因病机。 《傅青主女科》:列为首卷,并按五色带分别论 述,并认为“带下俱是湿证”。 创“完带汤”、“易黄汤”。
色淡、质稀 色黄Biblioteka 质稠 虚寒 实热治则:补虚除湿为主
治脾 —— 宜运、宜升、宜燥 治肾 —— 宜补、宜固、宜涩
脾虚湿盛
证候: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 无臭味;神疲肢倦,纳少便溏,或下肢微肿,面色萎黄,舌质 淡或淡胖,苔白或白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利湿,升阳止带。

带下病演示文稿ppt课件

带下病演示文稿ppt课件
《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 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8
妇女一生各时期的带下变化
青春期前
带下量少;
青春期
带下明显增多;
生育期
带下津津常润;
绝经前后
带下减少
在经间期、妊娠期,带下量可明显增多, 或少量排出。
9
生理上肾精下滑,润泽阴户,防御外邪的 无色无臭粘液。
病理上指带下病。 带下过多 带下过少
31
豆渣状白带
32
凝乳状白带
33
白假丝酵母菌
34
白假丝酵母菌
35
细菌性阴道病
细菌性阴道病为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 种混合感染,但临床及病理特征无炎症改变。 正常阴道内以产生过氧化氢的乳酸杆菌占优势。 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内产生过氧化氢的乳酸杆 菌减少而其他细菌大量繁殖,主要有加德纳菌、 动弯杆菌、普雷沃菌、紫单胞菌、类杆菌、消 化链球菌等厌氧菌及人型支原体,其中以厌氧 菌居多。促使阴道菌群发生变化的原因不清, 推测可能与频繁性交、多个性伴侣或阴道灌洗 使阴道碱化有关。
27
镜下的滴虫性阴道炎
28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为常见的阴道炎,多由白色念珠菌引起。 该菌平时寄生于阴道内,当阴道内糖厚 增多、酸性增强时,即迅速繁殖引起炎 症,故多见于孕妇、糖尿病患者及接受 大量雌激素治疗者。如长期应用抗生素, 改变了阴道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抑制关 系,亦可使该菌大量繁殖而引起感染。
29
(1)主要为内源性传染,假丝酵母菌作 为条件致病菌寄生阴道外,也可寄生于 人的口腔、肠道,一旦条件适宜可引起 感染。这3个部位的假丝酵母菌可相互传 染。 (2)少部分患者可通过性交直接传染。 (3)通过接触感染的衣物间接传染。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ppt课件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ppt课件

5、热毒蕴结
妇科主证: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 质粘稠,臭秽难闻。 全身兼症:热毒蕴结证 治 法:清热解毒。 方 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土茯苓 败酱草 鱼腥草 薏苡仁 蒲公英 银花 野菊花 青天葵 紫花地丁

外治法
1、外洗法:用洁尔阴、肤阴洁或清热利湿解毒 中药煎水来熏洗。 滴虫性阴道炎:3%硼酸液 念珠菌阴道炎: 3%苏打水 2、阴道纳药法:洁尔阴泡腾片、保妇康栓等用 于各种阴道炎,双料喉风散、珍珠层粉等用 于宫颈糜烂及老年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用灭滴灵 念珠菌阴道炎抗真菌药 3、热熨法:火熨、电灼、激光等,治疗宫颈炎。
转归与预后 预防与调摄
特 别 强 调
因为本病相当一部分有传染性,故病 人的性伴侣要同时治疗

以下部分图片可能引起部分人的不安 与反感,请注意!
第二节 带下过少
目的与要求
掌握 带下过少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熟悉 带下过少的病因病机。
一、带下过少的定义
பைடு நூலகம்
带下过少指带下量减少,导致阴中干涩
钩藤
4、湿热下注
妇科主证: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样,质粘稠有臭 气,或带下色白质粘,呈豆渣样,外阴瘙 痒,阴痒明显。 全身兼症:湿热中阻证(弥漫三焦) 治 法: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方 药:止带方《世补斋· 不谢方》 二苓车前茵陈泻,丹栀赤芍牛柏苍 猪苓 茯苓 泽泻 车前子 茵陈 赤芍 丹皮 黄柏 栀子 肝经湿热明显者,用龙胆泻肝汤 湿浊偏盛者,用萆薢渗湿汤
广义: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多种妇科疾病 带下 生理 狭义
病理(本章讨论)
二、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 骨空论》首见 “带下”之名。 《金匮要略》 “妇人经水闭不利,· · · · · · 下白物,矾石 丸主之” 《诸病源候论》专列“带下候”,明确提出带下病 之名,并论述其病因病机。 《傅青主女科》列为首卷,并按五色带分别论述, 并认为“带下俱是湿证”。

最新中医-针灸治疗-妇科(带下病-女更)(精)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中医-针灸治疗-妇科(带下病-女更)(精)教学讲义ppt课件
中医-针灸治疗-妇科(带 下病-女更)(精)
二、临床表现
以阴道缠绵不断流出如涕如脓、气味臭秽的浊液 为主症 。 辨证分型
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 口苦咽干,小便短赤
脾虚湿困: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 无臭气,神疲倦怠,纳少便溏
肾阴亏虚: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 或有臭气,腰膝酸软,颧赤唇红
肾阳不足:带下量多,淋漓不断,色白清冷, 稀薄如水,畏寒肢冷,小腹冷感
三、治疗方法
(一)基本治疗 治则:清热利湿 、健脾益肾 、养阴清热 。虚
补实泻,或平补平泻。 处方:带脉、关元、三阴交、白环俞 方义:带脉——理下焦、调经血、止带下 加减:湿热下注:中极、次髎;脾虚湿困:脾 俞、足三里;肾阴亏虚、肾阳不足:肾俞、太 溪、命门。 操作:
第九节 胎位不正
一、概述
定义:指孕妇在妊娠7个月之后产科检查时发现 胎位异常。
正常胎位:枕前位:胎位背朝前胸向后,两手交 叉于胸前,两腿盘曲,头俯曲,枕部最低。 胎位不正:横位、斜位、臀位和足位。 与肾虚寒凝、脾虚湿滞及肝气郁结有关。
二、临床表现
妊娠7个月以后,产科检查发现胎儿在子宫体的 定位不是枕前位,有斜位、横位、臀位、足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等。 辨证分型:
三、治疗方法
(一)基本治疗 治则:补益气血 、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以足
阳明经腧穴为主。虚补实泻。 处方:膻中、乳根、少泽、足三里 方义:少泽——生乳、通乳常用效穴 加减:气血亏虚:气海、血海、脾俞、胃俞、三 阴交;肝郁气滞:期门、内关、太冲。 操作:膻中穴向两侧乳房平刺1~1.5寸,乳根向 乳房基底部平刺1寸左右。
肾虚寒凝:腰酸腹冷,面色白光白 脾虚湿滞:形盛体胖,四肢乏力 肝气郁结:烦燥易怒,胁肋胀痛

带下病、带下过多ppt课件

带下病、带下过多ppt课件
加减: 若脾胃虚弱,正气不足者——可加黄芪以扶正解毒; 若腰骶酸痛,带下臭秽难闻者——可加穿心莲、半枝莲 、鱼腥草清热解毒除秽。
外治法
严重宫颈糜烂,有黄带、赤带,经宫颈细胞学检 查已排除宫颈癌,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可采用热 熨法治疗,包括火熨、电灼、激光等,使病变组织 凝固、坏死、脱落、修复而达到治疗目的。伴有阴 痒者,可用外阴熏洗或阴道冲洗等治疗。
概念
病因病 机
主要病因:感受湿邪。 内湿: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外湿:感受湿热毒虫之邪。 主要病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1.脾虚——饮食不节,劳倦过渡,或忧思伤脾、损伤脾 气,或素体脾虚,或肾虚不能温煦脾土或肝郁乘脾。 均可导致脾失健运,湿邪内生,湿邪流注下焦,伤及 任带,致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
诊断要 点
鉴别诊 断 1.赤带与漏下、经间期出血鉴别:
漏下是指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止; 经间期出血是在两次月经中间出现少量周期性出血,一般3~7天 能自行停止。均出自胞宫。 。 赤带出自阴道、子门,为赤白色黏液,似血非血,月经周期正常
2.白带与白浊鉴别:白浊出自 Nhomakorabea窍,混浊如米泔。
带下出自阴道。 3.黄带与阴疮鉴别: 阴疮阴户红肿热痛,或有结块,破溃时排出脓性液体。
治法:清利湿热,左以解毒杀虫。
方药: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止带泽泻猪茯苓,
茵陈赤芍丹皮寻; 车前黄柏牛膝栀,清热利湿止带灵 )
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 黄柏、栀子、牛膝、
方解: 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利水除湿止带; 茵陈、黄柏、栀子、丹皮——清热泻火解毒,燥湿止 带; 牛膝——引药下行。 加减: 若带下如脓血而臭秽者——加土茯苓、败酱草、苦参 清热祛湿毒。 若肝经湿热下注,证见带多色黄,或黄绿,质黏或呈 泡沫状,有臭气,阴户或阴道痒痛,头痛,口苦,烦躁 易怒——宜清肝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 若湿浊偏甚,症见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 状,阴部瘙痒,脘闷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方用萆薢渗湿汤(见经断复 来)加苍术、藿香。

带下病演示文稿ppt课件

带下病演示文稿ppt课件
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 症状者。

西医学的各种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
内分泌功能失调(尤其雌激素水平偏高)
等疾病引起的分泌物异常,可参考本节 论治。
11
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 骨空论》首见 “带下”之名。 《金匮要略》 “妇人经水闭不 利,· · · · · · 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诸病源候论》专列“带下候”,明确 提出带下病之名,并论述其病因病机。 《傅青主女科》列为首卷,并按五色带 分别论述,并认为“带下俱是湿证”。
25


妇科检查:可发现阴道内有较多黄绿或灰黄色 带泡沫的分泌物,阴道粘膜充血,重者可出现 出血点。 诊断 多不困难。在玻片上加一滴生理盐水,混 入分泌物少许后作镜检,如能发现有呈波形运 动的毛滴虫,即可确诊。室湿过低时滴虫活动 力也减低,可将盐水稍加温后再检查。必要时 培养,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26
滴虫性阴道炎的泡沫状白带
27
镜下的滴虫性阴道炎
28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为常见的阴道炎,多由白色念珠菌引起。 该菌平时寄生于阴道内,当阴道内糖厚 增多、酸性增强时,即迅速繁殖引起炎 症,故多见于孕妇、糖尿病患者及接受 大量雌激素治疗者。如长期应用抗生素, 改变了阴道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抑制关 系,亦可使该菌大量繁殖而引起感染。
带下源于津液。
6

经络与带下
任脉为阴脉之海,主一身之阴液。督脉总督诸阳, 主温化阴液。带脉约束诸经,“带脉通于任督” 。

胞宫与带下
景岳:“盖白带出自胞宫。” 《血证论》:“带脉 下系胞宫。”
7
带下产生与调节的机理
产生的机理如下:肾气旺盛,所藏五脏六 腑之精在天癸作用下,通过任脉到达胞 中生成生理性带下,此过程又得到督脉 的温化和带脉的约束。 《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 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第二十四页,共42页。
第二十五页,共42页。
通乳丹组成(zǔ chénɡ):人参 生黄耆 当归 麦冬 木通 桔梗 七孔猪蹄
下乳涌泉散组成(zǔ chénɡ):当归 川芎 天 花粉 白芍药 生地黄 柴胡 青皮 漏芦 桔梗 木通 白芷 通草 穿山甲 王不留行 甘草
第二十六页,共42页。
第二十七页,共42页。
(3)蛇床子散《中医妇科学》:蛇床子、花椒、明矾 、百都、苦参。水煎,趁热先熏后坐浴。
第三十七页,共42页。
肝肾(ɡān shèn)阴虚证
[证 候]阴部瘙痒(sàoyǎng)难忍,干涩灼热,夜 间加重,或会阴部肤色变浅白,皮肤粗糙,皲裂破 溃;眩晕耳鸣,五心烦热,烘热汗出,腰酸腿软, 口干不欲饮;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橘皮竹茹汤: 橘皮(12g) 竹茹(12g) 生姜 (shēnɡ jiānɡ)(9g) 甘草(6g) 人参(3g) 大 枣(5枚)
第二十一页,共42页。
产后(chǎn hòu)缺乳
第二十二页,共42页。
产后哺乳期内乳汁量少或无乳可下者, 称缺乳。又称乳汁不足(bùzú)、乳汁 不行。
第二十三页,共42页。
第十五页,共42页。
【病因
(bìngyīn)病机 1. 脾胃(píwè i)虚弱 】
多为脾胃(píwè i)素虚之体,孕后冲脉气盛 ,冲气上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生恶心呕吐 。又因脾虚可致痰湿内生,冲气可夹痰湿上逆 ,亦可致恶心呕吐。 2. 肝胃不和
其人平素性躁易怒,肝郁易于化热,孕后血
聚养胎,致使肝血不足,肝气偏旺,又加冲脉
如经期产后,胞脉空虚,加之下阴忽视清洁, 或房室不禁,或手术受损,均能使湿毒乘虚内侵 ,损伤任带,秽浊之液下注,而成带下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3. 寒湿淤滞证
腰腹冷痛,带下色质稀伴月经量少或后期痛 经、舌质黯,苔白腻。
4. 肾虚血瘀证
下腹绵绵作痛,腰骶酸痛,带下色白质清稀, 头晕耳鸣。舌质黯淡,苔白。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5.气虚血瘀证 下腹坠痛,带下量多,色白,经期延长
或月经量多。舌淡黯,苔白。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4.肾虚血瘀证:宜食补肾化瘀的食品,如黑豆、玫瑰花等。食疗方:黑豆粥。 5.气虚血瘀证:宜食益气健脾化瘀的食品,如桃仁、山药等。食疗方:山药桃仁粥。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三)情志调理
一、护士主动介绍疾病相关知识,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减少复发的机率。 二、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 三、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消除患者不安紧张情绪。 四、根据患者的辨证,予以音乐疗法。 五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肝、神门、交感、脾等穴。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药物治疗] 1.内服给药 2.注射给药 3.外用中药
[特色技术]
1.穴位按摩
6.中药湿敷
2.中药保留灌肠 7.中药熏洗
3.中药外敷
8.艾灸
4.药熨法
9.中药外洗
5.中药离子导入 10.耳穴贴压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健康指导
生活起居
1.注意个人卫生,注意经期、孕期、产褥期保健,卫生用品要清洁。 2.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经期及月经干净3天内禁房事、盆浴、游泳。 3.避免不洁姓交,性伴侣有性病者需一同治疗。 4.做好计划生育措施,尽量避免行人流、上环等手术。 5.加强体育锻炼,可练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盆腔康复操等。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二)饮食指导
饮食以清热利湿的食品为宜,忌食辛辣刺激。生冷的食品。 1.湿热瘀结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苦瓜、冬瓜等。食疗方:冬瓜赤小豆汤。 2.气滞血瘀证:宜食疏肝行气、化瘀止痛的食品,如乌梅、柠檬等。食疗方:佛手玫
瑰花汤 3.寒湿淤滞证:宜食祛寒除湿、化瘀止痛的食品,如桃仁、荔枝等。食疗方:桃仁粥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带下异常]
1.观察带下量、色、味的变化。 2.保持会阴清洁。 3.遵医嘱中药外洗。
[月经异常]
1.观察月经的量、色、质,月经周期及伴随症状,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 2.注意经期卫生,选择宽松透气的衣裤,不使用不洁卫生用品。 3.教会患者通过自查基础体温等简单方式监测月经周期。 4.遵医嘱耳穴贴压,痛经着取神门、交感、内分泌、子宫等穴。 5.遵医嘱中药外敷。 6.遵医嘱药熨法,去下腹部和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7.遵医嘱穴位按摩,去关元、血海、三阴交等穴。
[疼痛]
1.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 记录具体分值。 2.卧床休息,可取半卧位,避免久站、久走,禁止重体力劳动。 3.注意腹部或腰骶保暖,湿热瘀结证者慎用热敷。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7.遵医嘱中药湿敷,取小腹、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8.遵医嘱药熨法,取下腹部和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10.遵医嘱中药熏洗,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带下病
Leukorrhea Disease
宁中医妇产科
概念: 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 质、气味异常候要点】
1. 湿热瘀结证
下腹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舌质红,苔黄 腻。
2. 气滞血瘀证
下腹刺痛,带下量多,经行不畅、有块,情 志不畅。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