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路径(门诊+住院)
慢性稳定性心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2年ACC/AHA与2006年ESC相关指南1.临床发作特点: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短暂的胸痛(<1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使之迅速缓解。
2.心电图变化: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胸痛缓解后ST段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心脏特异的肌钙蛋白T或I、肌酸激酶CK、CKMB)不升高。
4.临床症状稳定在1个月以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2年ACC/AHA与2006年ESC相关指南1.危险度分层:根据临床评估、对负荷试验的反应(Duke 活动平板评分)、左心室功能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情况综合判断。
2.基础药物治疗: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调脂药物。
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适应证为:(1)严重心绞痛(CCS分级3级或以上者),特别是药物治疗不能缓解症状者;(2)经无创方法评价为高危患者(不论心绞痛严重程度);(3)心脏停搏存活者;(4)有严重室性心率失常的患者;(5)血管重建(PCI或CABG)的患者,有早期的中等或严重的心绞痛复发;(6)伴有慢性心力衰竭或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低的心绞痛患者。
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药物难以控制的心绞痛,或无创检查提示较大面积心肌缺血,且冠状动脉病变适合PCI者,可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包括药物洗脱支架)治疗。
5.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糖尿病伴多支血管复杂病变、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和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者,CABG 疗效优于PCI。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
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的住院患者。
适应对象包括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病的患者和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
中医诊断的依据是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XXX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心电图、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西医诊断的依据是症状,包括疼痛部位、性质、诱因和持续时间。
疼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有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缓解。
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体征:通常情况下没有异常体征。
心绞痛发作时,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变冷或出汗,有时会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有时会出现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可能会出现逆分裂或交替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心脏X线检查:没有异常发现或心影增大,肺充血等。
2.心电图:A。
静息时心电图:大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内,也可能出现阵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或T波异常,有时会出现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或室性、房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目录
107
脊髓损伤(不完全性)
503
老年病科
108
老年汗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511
109
尿频病(尿道综合征)
514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目录
科 别
序 号
病 种
页码
脑病科
1
颤病(帕金森病)
3
2
痫病(颞叶癫痫)
8
3
痿病(多发性硬化)
11
4
痿病(格林-巴利综合症)
16
5
目偏视(眼肌麻痹)
21
6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
26
急诊科
7
急性咳嗽病(门诊)
33
8
急性咳嗽病(住院)
36
9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
29
胫腓骨骨折
141
30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147
31
踝关节扭伤
150
32
腰椎间盘突出症
154
33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159
34
股骨颈骨折
164
35
髌骨软化症
170
36
股骨粗隆间骨折
173
针灸科
37
中风后焦虑状态
181
38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185
39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
189
内分泌科
40
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
87
18
郁病(强迫症)
91
肺病科
19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99
20
鼾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路径
(七)选择用药
心绞痛的药物治疗—发作期 立即停止体力活动,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吸氧; 使用作用快的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甘油等。
扩张冠状动脉→心肌供血↑ 扩张静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心肌耗氧↓
(七)选择用药
心绞痛的药物治疗—缓解期 1.硝酸酯类药物:基础治疗,主要扩张静脉,减 轻心脏前负荷,同时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
(七)选择用药
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所有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左心室收
缩功能不全、高血压、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 不全的患者,均应使用ACEI。
(七)选择用药
6.其它抗心绞痛药物 卡维地洛:β1、β2和α受体阻断药,又具
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故可用于心绞痛、心 功能不全和高血压的治疗。
(二)诊断依据
3.心电图变化: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 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0.1mV,胸痛缓解后ST 段恢复。
4.临床症状稳定在1个月以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1.危险度分层:
根据临床评估、对负荷试 验的反应、左心室功能及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 情况综合判断。
2.基础药物治疗: 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
硝酸脂类药物:
临床应用 此外,由于硝酸甘油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因此 也可用于心衰的治疗。还可舒张肺血管、降低肺血 管阻力,改善肺通气,用于急性呼吸衰竭及肺动脉 高压的患者。
硝酸脂类药物:
同类药还有硝酸异山梨酯和单硝酸异山梨酯, 但作用较弱,起效较慢,作用维持时间较长。主 要口服用于心绞痛的预防和心肌梗死后心衰的长 期治疗。
(七)选择用药
吗多明:代谢产物作为NO的供体,释放NO, 发挥与硝酸酯类相似的作用。舌下含服或喷 雾吸入用于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伴高充 盈压者疗效较好。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表单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 : I20.806 )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ICD-9-CM-3:36.06/36.07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9 天时间住院第 1天住院第 1-3 天(术前准备)□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日常查房,完成病程记录□描记“ 18 导联”心电图□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冠脉造影和支架置入方案主□ 上级医师查房:危险性分层,明确诊断,制□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复查异常的检验结果要订诊疗方案诊□ 向家属及病人交待冠脉造影和介入手术风险,□ 进行“常规治疗”(参见心血管病诊疗指南疗签署知情同意书解读)工□ 检查抗血小板药物剂量作□ 完成病历书写及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PCI 术前准备,术前医嘱□ 术者术前看病人,确认手术指征、禁忌证,决定是否手术长期医嘱:长期医嘱:□ 冠心病护理常规□ 冠心病护理常规□ 一或二级护理□ 一或二级护理□ 低盐低脂饮食□ 低盐低脂饮食□ 持续心电监测□ 持续心电监测□ β 阻滞剂(无禁忌证者常规使用)□ β 阻滞剂(无禁忌证者常规使用)重□ 硝酸酯类药物□ 硝酸酯类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应用□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应用点□ 调脂治疗:他汀类药物□ 调脂治疗:他汀类药物□ 钙拮抗剂:可与β 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 钙拮抗剂:可与β 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医□ ACEI □ ACEI嘱临时医嘱:临时医嘱:□血常规 +血型、尿常规 +酮体,大便常规 +潜血□ 拟明日行冠脉造影+支架置入术□ 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功能、肝肾功能、□ 明早禁食水电解质、血糖、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 备皮□ 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 造影剂皮试□ 必要时检查:脑钠肽、D-二聚体、血气分析、□ 术前镇静血沉、 C-反应蛋白、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足量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斯匹林 +氯吡格雷)脏负荷试验□ 术前晚可适当使用镇静药物主要□ 入院宣教□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安排各项检查时间护理□ 安排各项检查时间□ 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工作□ 完成日常护理工作病情□无□有,原因:□无□有,原因:变异1.1.记录2.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住院第2-4 天(手术日)住院第3-5 天术前术后(术后第 1 天)□ 住院医师查房,检测心率、□ 住院医师接诊术后病人,检查心□ 上级医师查房血压、心电图,完成术前病率、血压、心电图,并书写术后□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主程记录病程记录□ 穿刺部位换药要□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常规治疗□ 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出血、渗血征□ 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诊□ 检查抗血小板药物剂量象处理 PCI 术后并发症疗□ 观察病人不适症状,及时发现和工处理 PCI 术后并发症作□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常规治疗□ PCI 术后常规治疗(参见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长期医嘱:长期医嘱:长期医嘱:□ 冠心病护理常规□ PCI 术后护理常规□ PCI 术后护理常规□ 一或二级护理□ 一级护理□ 一或二级护理□ 低盐低脂饮食□ 低盐低脂饮食□ 低脂饮食□ 持续心电监测□ 持续心电监测□ 持续心电监测□ β 阻滞剂(无禁忌证者常规□ 药物治疗同前□ 药物治疗同前重使用)□ PCI 术后常规治疗□ PCI 术后常规治疗□ 硝酸酯类药物临时医嘱:点□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应□ 急查尿常规用□心肌损伤标志物(TNT、TNI、医□ 调脂治疗:他汀类药物CK-MB)、血常规□ 钙拮抗剂:可与β 受体阻滞□ 心电图嘱剂联合应用□ACEI□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常规治疗”临时医嘱:□ 今日行冠脉造影+支架置入术□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主要□ 完成日常护理工作□ 安排各项检查时间□ 完成日常护理工作□ 完成术前护理工作□ 完成日常护理工作□ 观察穿刺部位情况护理□ 执行术前医嘱,建立静脉通□ 观察病人穿刺部位出血、渗血情工作道,术前药物况□ 记录尿量,术后4-6 小时 >800ml病情□无□有,原因:□无□有,原因:□无□有,原因:变异1.1.1.记录2.2.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住院第4-6 天住院第 5-7 天住院第 6-9 天(术后第 2 天)(术后第 3 天)(出院日)□ 住院医师查房□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病人出□ 住院医师查房,监测心率、□ 完成查房记录院指征及出院后治疗方案血压、心电图,并完成出院主□ PCI 术后常规治疗□ 治疗效果、预后评估前病程记录□ 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书写出院记录、诊断证明,要处理 PCI 术后并发症□ 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填写住院病历首页诊□ 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处理 PCI 术后并发症□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出院后疗□ 观察穿刺部位情况注意事项,预约复诊时间工□ 康复及宣教□ 如果患者不能出院,在病程作记录中说明原因和继续治疗的方案□ 二级预防的方案长期医嘱:长期医嘱:出院医嘱:重□ PCI 术后护理常规□ PCI 术后护理常规□ 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运动、□ 一或二级护理□ 二级护理改善生活方式(戒烟)点□ 低盐低脂饮食□ 低盐低脂饮食□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 药物治疗同前□ 药物治疗同前病等危险因素医□ PCI 术后常规治疗□ 出院带药(根据情况):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嘱β阻滞剂、 ACEI、钙拮抗剂等□ 定期复查主要□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帮助办理出院手续□ 完成日常护理工作□ 完成日常护理工作□ 出院指导护理□ 观察穿刺部位情况□ 出院准备指导□ 出院后冠心病二级预防宣工作□ 冠心病预防知识教育□ 冠心病预防知识教育教病情□无□有,原因:□无□有,原因:□无□有,原因:变异1.1.1.记录2.2.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最新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pdf
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 2012年)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 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1、临床表现:(1)症状: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基本诊疗路径(试行)参考模板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基本诊疗路径(试行)一、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型(ICD-10:I20.806)(二)诊断依据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与200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相关指南1.临床发作特点: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短暂的胸痛(<1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使之迅速缓解。
2.心电图变化: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 段压低≥0.1mV,胸痛缓解后ST段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包括肌酸激酶CK、CK-MB、心脏特异的肌钙蛋白T或I(有条件查)不升高。
4.临床症状稳定在1个月以上。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20.806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疾病编码。
2.除外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疑诊为主动脉夹层及急性肺栓塞等疾病。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缓解心肌缺血症状和减少发作,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改善患者活动耐量和提高生活质量。
1.非药物治疗:休息、减轻精神压力、控制危险因素等。
2.药物治疗:扩张冠脉、降低心肌氧耗、抗血小板、调脂稳定斑块、对症等缓解症状及改善预后治疗。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2年ACC/AHA与2006年ESC相关指南,《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1.危险度分层:根据临床评估、对负荷试验的反应、左心室功能、心肌酶等综合判断。
加拿大心血管学会的分级标准(CCS分级)评估心绞痛的严重程度(见表一)表一 CCS分级标准2.基础药物治疗:包括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调脂药物。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路径(门诊住院)()
左心室功能
➢是冠心病发生心脏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左心室功能减退者5年存活率显著低于左 心室功能正常者
冠状动脉造影
➢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和决定治疗策略 最重要的手段,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目与 患者预后直接相关
抗心肌缺血药物
推荐种类和剂量:
首选硝酸异山梨酯片,10-20mg/日,分2次 口服,或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40mg/日;
临时可使用硝酸甘油,10-100mg/日,分次 给予;一次1-2片,30分钟后可重复使用。
抗心肌缺血药物
钙离子拮抗剂:(备选)
①二氢吡啶类、非二氢吡啶类均可,但已经 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通常合用二氢 吡啶类
➢ 主要用于支架植入后及阿司匹林有禁忌证患者。 ➢ 起效快,顿服300 mg后2小时即能达到有效血药
浓度。常用维持剂量为75 m/d,1次口服。
改善预后的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减少心血管病事件的效益并不优于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的 效益也并不显著优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
改善预后的药物—阻滞剂
➢为有创技术,应掌握适应症
误区一: 过分担心安全性问题而很少让可疑稳定性心绞痛 患者进行运动负荷试验
误区二: 过度应用多层CT和电子束CT的倾向
误区三: 对可疑心绞痛患者不做任何无创检查即行冠状动
脉造影,以致阳性率不到50%
➢2.生活方式干预 改善不良生活方式,规避危险因素。
✓戒烟和避免被动吸烟 ✓运动:每日运动30分钟,每周不少于5天 ✓控制血压:BP<130/80mmHg ✓调脂治疗:LDL-C<2.0mmol/L ✓治疗糖尿病:HbA1c≤6.5% ✓纠正代谢综合征 ✓肥胖或超重者:减轻体重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放射治疗临床路径表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放射治疗临床路径表介绍该临床路径表旨在指导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接受放射治疗的过程,以提供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病情管理。
1. 患者评估和筛选在开始放射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筛选,确保患者符合接受放射治疗的条件。
1.1 病史和症状评估收集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信息,包括疼痛程度、病情稳定性等,以确定是否适合放射治疗。
1.2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心血管系统情况等,以确定是否适合放射治疗。
1.3 心电图检查进行心电图检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节律,以确定是否适合放射治疗。
1.4 血液检查进行血液检查,评估患者的血脂、炎症指标等,以确定是否适合放射治疗。
1.5 影像学检查进行影像学检查,如冠状动脉造影等,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和病变程度,以确定是否适合放射治疗。
2. 治疗计划制定在评估和筛选完患者后,制定适合患者的放射治疗计划。
2.1 放射治疗方式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放射治疗方式,如外放射治疗、内放射治疗等。
2.2 放射治疗剂量和分数计划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放射治疗目标,确定放射治疗的剂量和分数计划,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2.3 放射治疗期间的病情管理制定放射治疗期间的病情管理方案,包括控制疼痛、管理副作用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随访和评估在放射治疗结束后,进行随访和评估,以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3.1 随访时间和方式确定随访的时间和方式,如定期门诊随访、电话随访等,以及随访的具体内容和评估指标。
3.2 治疗效果评估通过各种评估指标,如疼痛缓解程度、心功能改善情况等,评估放射治疗的效果。
3.3 生活质量评估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心理健康等方面。
结论通过遵循该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放射治疗临床路径表,可以为患者提供规范的治疗过程,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临床路径一、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806)(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1.临床发作特点:表现为运动或自发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持续时间较长,且性质无明显变化。
2.心电图表现:胸痛时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0.1mV ,或T波倒置≥0.2mV,胸痛缓解后ST-T 变化可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或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水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1.危险度分层:根据TIMI风险评分或患者心绞痛发作类型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记物测定结果,分为低、中、高危三个组别。
2.药物治疗: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调脂药物。
3.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中高危患者可优先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1)PCI:有下列情况时,可于2小时内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对于没有严重合并疾病、冠状动脉病变适合PCI者,实施PCI治疗:①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静息或小运动量时仍有反复的心绞痛或缺血发作;②心肌标志物升高(TNT 或TNI);③新出现的ST段明显压低;④心力衰竭症状或体征,新出现或恶化的二尖瓣返流;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⑥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无上述指征的中高危患者可于入院后12-48小时内进行早期有创治疗。
心绞痛临床路径
介入手术术前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向病人介绍该手术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 项,消除顾虑。 2、必要时腹股沟及会阴部备皮。 3、遵医嘱做抗生素、碘过敏实验。 4、术前2—3小时进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过饱。 5、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尿、排便。 6、保证充足睡眠。 7、建立静脉通道。 8、更换清洁病员服。
介入术后的护理常规
冠脉CTA检查前准备工作
1、空腹或禁食4-6小时。 2、注意休息,近期无感冒及发热。 3、心率一般在60次/分。若有早搏、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律不齐者必须经临床医生诊治节律整齐后方可做该检 查。 4、服药,上午检查6点口服,下午检查12点口服,心率60次 /分以下:口服安定2片;60—65次/分:口服安定2片, 倍他乐克1片;心率65次/分以上:口服安定2片,倍他乐 克2片。 5、检查时需携带CT申请单、药物和相关用物。
心绞痛健康教育
病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 诱因:劳累、寒冷、饱餐、激动、便秘。 典型表现: 1、部位:胸骨中下三分之一,可放射至颈部、咽部、左臂内侧。 2、性质:突然发作的绞痛,呈紧闷或缩窄性疼痛,伴有压迫或窒息感。 3、时间:一般在1—5分钟,不超过15分钟。 4、诱因: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饱餐、受凉、吸烟等。 保健指导: 1、适当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避免跑步等剧烈活动及过度体力劳动。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3、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排便有力而诱发发病。 4、进食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饱餐和暴饮暴食。 5、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保心丸等急救药品。 6、不能缓解时及时就诊
1、休息:病人绝对卧床休息24小时,桡动脉穿刺术侧肢体 抬高45—60°,定时做抓握动作,促进肢体末梢血液循 环。股动脉穿刺鞘管处应以沙袋加压止血6—8小时,并 观察有无出血及皮下血肿的形成。观察足背动脉的搏动 是否正常。 2、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呼吸、心电图 变化,注意有无心绞痛发作、心肌梗死、重症心律失常 等并发症。 3、饮食:如无恶心、呕吐症状,术后可进食,鼓励进水, 3—6小时1000—1500ml,促进造影剂的排除,观察尿量。 4、治疗:遵医嘱予抗凝、预防感染治疗。 5、活动:术后24小时如无并发症,可鼓励病人下床活动。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806)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2年ACC/AHA与2006年ESC相关指南1.临床发作特点: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短暂的胸痛(<1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使之迅速缓解。
2.心电图变化: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 段压低≥0.1mV,胸痛缓解后ST段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心脏特异的肌钙蛋白T或I、肌酸激酶CK、CKMB)不升高。
4.临床症状稳定在1个月以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2年ACC/AHA与2006年ESC相关指南1.危险度分层:根据临床评估、对负荷试验的反应(Duke活动平板评分)、左心室功能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情况综合判断。
2.基础药物治疗: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调脂药物。
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适应证为:(1)严重心绞痛(CCS分级3级或以上者),特别是药物治疗不能缓解症状者;(2)经无创方法评价为高危患者(不论心绞痛严重程度);(3)心脏停搏存活者;(4)有严重室性心率失常的患者;(5)血管重建(PCI或CABG)的患者,有早期的中等或严重的心绞痛复发;(6)伴有慢性心力衰竭或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低的心绞痛患者。
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药物难以控制的心绞痛,或无创检查提示较大面积心肌缺血,且冠状动脉病变适合PCI者,可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包括药物洗脱支架)治疗。
5.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糖尿病伴多支血管复杂病变、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和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者,CABG疗效优于PCI。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基本诊疗路径(试行)[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基本诊疗路径(试行)[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基本诊疗路径(试行)一、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型(ICD-10:I20.806)(二)诊断依据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与200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相关指南1.临床发作特点: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短暂的胸痛(<1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使之迅速缓解。
2.心电图变化: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 段压低≥0.1mV,胸痛缓解后ST段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包括肌酸激酶CK、CK-MB、心脏特异的肌钙蛋白T或I(有条件查)不升高。
4.临床症状稳定在1个月以上。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20.806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疾病编码。
2.除外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疑诊为主动脉夹层及急性肺栓塞等疾病。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缓解心肌缺血症状和减少发作,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改善患者活动耐量和提高生活质量。
1.非药物治疗:休息、减轻精神压力、控制危险因素等。
2.药物治疗:扩张冠脉、降低心肌氧耗、抗血小板、调脂稳定斑块、对症等缓解症状及改善预后治疗。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2年ACC/AHA与2006年ESC相关指南,《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1.危险度分层:根据临床评估、对负荷试验的反应、左心室功能、心肌酶等综合判断。
胸痹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胸痹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入院标准:1.生命征平稳,病情稳定,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需要住院康复治疗。
2.无严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或以上并发症已得到较好的控制。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住院患者。
一、胸痹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 2019版:A04.01.0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ICD-10编码:I20.806),且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中的胸痹病诊断标准。
具体如下: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②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④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必要时行冠脉CTA、冠脉造影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年《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①病史: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
疼痛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胸憋闷感,呈阵发性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症状。
存在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
胸痹心痛病门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级或II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门诊患者。
一、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IO编码:1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级或II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常见证候:心痛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心痛缓解期: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阻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008)。
l.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且心绞痛分级为I级或II级者。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3. 患者病情平稳,适合在门诊治疗。
(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I级或II级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门诊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或者相关专科定期随诊,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五)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门诊期间检查项目
必检项目: 1)血常规(病情稳定者3月-6月查一次)
2)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血糖、血脂
3)心电图
门诊期间检查项目
选检项目:
1)大便常规+潜血(出现胃肠道症状或黑便时) 肝肾功能(可6月查一次) 电解质 凝血功能(出现皮肤瘀斑时) D-二聚体、脑钠肽、C反应蛋白或高敏C反应蛋
白(出现胸痛加重等病情变化时,常需转诊至上 级医院进行)
3.心电图变化: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 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0.1mV,胸痛缓解后ST 段恢复。
4.临床症状稳定在1个月以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1.危险度分层: 根据临床评估、对负荷试 验的反应、左心室功能及 心肌酶等综合判断。(CCS 分级标准)
2.基础药物治疗: 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
标准住院日为10-15天
(五-1)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功能、肝肾 功能、电解质、血脂; (3)心电图、胸片。
(五-2)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3天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 (1)超声心动图;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负荷试验。
➢推荐使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的 受体阻滞 剂。 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剂量应个体化 ,从较小剂量开始,逐级增加剂量,以能 缓解症状,心率不低于50 次/分钟为宜
➢常用种类:美托洛尔或比索洛尔。
改善预后的药物—他汀类
➢ 是冠心病治疗里程碑式的进展,可明显降低心 血管事件和死亡。
➢ 所有冠心病患者均应服用,使IDL-c水平降至 2.60mmoL/L(100 mg/d1)以下(I类适应证,证据 水平A);
轻微活动或休息时可发生心绞痛。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20.806慢性稳定性心 绞痛疾病编码。
2.除外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疑诊为主动脉夹 层及急性肺栓塞等疾病。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 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抗心肌缺血药物
推荐种类和剂量:
首选硝酸异山梨酯片,10-20mg/日,分2次 口服,或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40mg/日;
临时可使用硝酸甘油,10-100mg/日,分次 给予;一次1-2片,30分钟后可重复使用。
抗心肌缺血药物
钙离子拮抗剂:(备选)
①二氢吡啶类、非二氢吡啶类均可,但已经 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通常合用二氢 吡啶类
紧急情况下,随时转诊
转回基层医疗机构诊治
诊断明确或病情稳定,在基层医院可 以得到标准治疗方案的患者,可转回基层 医疗机构诊治。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门诊基本诊疗路径表单
小结
1、明确疾病诊断标准及患者纳入标准 2、根据指南确定最适宜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3、定期随诊,掌握病情变化 4、沉着应对,加强联系沟通
➢ 极高危患者(如合并糖尿病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 征患者)应强化他汀类调脂治疗,使LDL-c降至 2.07mmoL/L(80mg/dl)以下(Ⅱa类适应证,证
改善预后的药物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所有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左心室收缩 功能不全、高血压、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 不全的患者,均应使用ACEI。 其他冠心病患者也建议长期服用,但低危 的患者获益可能较小。
➢超声负荷试验的阴性预测价值较高;静息 时室壁运动异常、运动时室壁运动障碍进 一步加重者多为高危
左心室功能
➢是冠心病发生心脏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左心室功能减退者5年存活率显著低于左 心室功能正常者
冠状动脉造影
➢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和决定治疗策略 最重要的手段,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目与 患者预后直接相关
六、双向转诊流程
(一)向上级医院转诊指征 (二)安全转诊方法、步骤 (三)转回基层医疗机构诊治
(一)向上级医院转诊指征
➢1.初次怀疑诊断冠心病,或原来冠心病最 近变得不稳定者;
➢2.药物治疗无效,严重心绞痛(CCS分级3 级或以上者),特别是药物治疗不能缓解 症状者;
➢3.心脏停搏存活者;
向上级医院转诊指征
门诊期间检查项目
选检项目:
2)胸片、腹部超声
3)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负荷试验、超声 心动图(可6月或12月一次,或病情变化时 检查,常需转诊至上级医院进行)
变异及原因分析
➢ 1.初次诊断冠心病患者建议转至上级医院确诊。
➢ 2.对门诊常规治疗效果差者,需收住院或转诊。
➢ 3.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或合并症,需进一 步诊断及治疗或转至其他相应科室诊治。
短暂的胸痛(<1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 可迅速缓解
➢ (2)心电图变化 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
段压低≥0.1mV,胸痛缓解后ST段恢复
诊断要点
➢(3)实验室检查
心肌损伤标记物(心脏特异的肌钙蛋白T或I、肌 酸激酶CK、CKMB)不升高
➢(4)临床症状稳定在1个月以上
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无 显著变化
②非二氢吡啶类可作为β-受体阻滞剂禁忌者 的替代治疗
抗心肌缺血药物
钙离子拮抗剂:
③ACTION等试验的结果证实长期应用长效钙 拮抗剂的安全性
④指南建议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可应用 长效钙拮抗剂作为初始治疗药物
抗心肌缺血药物
推荐种类和剂量:
氨氯地平,2.5-5mg/次,1-2次每天; 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次 非洛地平,2.5-5mg/次,1-2次每天。
(七)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稳定。 2.无心肌缺血发作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改善预后的药物
推荐种类和剂量:
贝那普利10-40mg/日,1-2次服用; 依那普利10-40mg/日,1-2次服用; 卡托普利25-150mg/日,2-3次服用。 ACEI不能耐受者可选用ARB治疗: 缬沙坦80-320mg/日,1-2次服用; 厄贝沙坦75-300mg/日,1-2次服用。
抗心肌缺血药物
次,餐前及睡前服药,每1~2天增加一次 剂量,直至获得最佳疗效,平均剂量范围 为90~360mg/天,分2-3次口服。
抗心肌缺血药物
硝酸酯类:(备选)
①舌下含服或喷雾用硝酸甘油能迅速缓解症 状,慢性心绞痛者宜随身携带
②长效制剂用于减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程度 ,每天用药应注意留有足够的无药间期, 以减少耐药的发生
心绞痛
二、适用对象及诊断依据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ICD-10:I20.806)
➢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 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2年ACC/AHA与2006年欧 洲心脏病学会相关指南
1、诊断要点
➢ (1)临床特点 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
➢ 典型的心绞痛症状是预后评估的主要因素,与冠 状动脉病变的程度相关
➢ 伴外周血管疾病和(或)心力衰竭常提示预后不良 ➢ 心电图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完左、左室肥厚、高
度AVB、心房颤动和(或)分支阻滞者心血管事件危 险性增高
负荷试验
➢运动心电图早期出现阳性反应(ST段压低 >lmv)预示危险性较高,按预定方案完成 者多为低危患者。
➢ 主要用于支架植入后及阿司匹林有禁忌证患者。 ➢ 起效快,顿服300 mg后2小时即能达到有效血药
浓度。常用维持剂量为75 m/d,1次口服。
改善预后的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减少心血管病事件的效益并不优于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的 效益也并不显著优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
改善预后的药物—阻滞剂
④作为初始治疗不满意时,联合使用长效二氢吡啶 类钙拮抗剂或长效硝酸酯
⑤冠状动脉痉挛造成的心肌缺血(如变异性心绞痛 ),不宜使用,应首选钙拮抗剂,也可合用长效 硝酸酯
抗心肌缺血药物
推荐种类和剂量:
首选美托洛尔,12.5mg-200mg/日,分2-3 次口服;
地尔硫卓(备选),起始剂量30mg/次,每日4
➢4.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5.已行血管重建(PCI或CABG),有早期的 中等或严重的心绞痛复发的患者;
➢6.伴有慢性心力衰竭或左室射血分数明显 减低的心绞痛患者等高危患者,需转诊至 上级医院进行冠脉造影检查或PCI治疗。
安全转诊方法、步骤
一般情况下,先在当地稳定病情,与上级 医院沟通联系落实后在救护车和医护人员 护送下转诊
➢ 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范围为75~150mg/d。 ➢ 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出血或对阿司匹林过敏。 ➢ 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改用氯吡格雷作为替
代治疗。
改善预后的药物—氯吡格雷
➢ 通过选择性的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ADP受体而阻 断ADP依赖激活的GPIIb/IIIa复合物.有效地减 少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门诊基本诊疗路径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 李萍
➢ 发病机制
主要内容
➢ 适用对象、诊断
➢ 纳入标准
➢ 治疗方案的选择
➢ 门诊期小结
心率 加快
心肌收缩 力加强
心肌张 力增加
心肌耗氧
冠脉 痉挛
循环血 量减少
冠脉固 定狭窄
冠脉供血
供血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 急剧、暂时性缺血缺氧
➢4.适用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不适用于高 危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1.危险度分层 根据临床评估、对负荷试验的反应(Duke 活动平板评分)、左心室功能及(或)冠 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情况综合判断。
临床评估
➢ 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可 为预后提供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