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评选《蝙蝠和雷达》——张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教案评选《蝙蝠和雷达》——张艳(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探究、感悟、拓展”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南磨房中心小学张艳

一、教案背景: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下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选编本组教材,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等思维品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

三、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表格导学法、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复述)、阅读法(朗读)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设疑导读

1、教师:(课件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2、教师:(课件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3、教师: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们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为什么会用“和”把它们连起来,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层层设疑,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感知,把握要点

1、教师: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能说明蝙蝠和雷达有联系的一句话?指名说。

2、出示: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指名读。

(1)学生质疑:针对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随着科学家一起去探究发现的过程。

三、扫除障碍 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思考: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蝙蝠探路方法的?

2、学生汇报:科学家通过蝙蝠的认真观察,发现了它飞行的本领强,然后做了三次试验,又经过反复研究,得出了探路方法。

教师:那么蝙蝠飞行时有什么本领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它的特殊本领自己默读划批,然后读出你的感受。

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教师:从这段话中,大家对蝙蝠有什么认识?

(1) 读划的句子,把你的理解跟大家讲讲。(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A .夜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天黑、猎物小、准确);

B .无论……(也)……;即使……(极细)也……(灵巧)

教师追问:无论怎么飞是怎样飞呢极细能有多细

(2)指导朗读:

A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味,知道了蝙蝠夜行的本领真是够大的!你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吗?

B .教师指名读书,集体评读。

(3)(出示句子)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100多年前,科学家们已经做了很多次试验。

四、自主探究,介绍试验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表格自学文章的4-6自然段。

附表格: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教师:假如你现在就是科学家,你能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吗?

4、学生发言,订正表格。 试验次数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蒙眼睛 铃铛一个不响 不靠眼睛探路 第二次 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靠耳朵探路 第三次 封嘴巴 铃铛响个不停 靠嘴巴探路

【设计意图:以表格导学,化难为易,使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成为自主探究试验的过程,再让学生交流发言,及时检验自学效果。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也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了扎实有效的训练。】5、教师:做完第一次试验,我们发现与眼睛无关,那到底与什么有关呢?于是科学家又带着疑问,做

了后两次试验。

6、激发想象:那同学们想想科学家就只做了这三次试验吗?学生集体交流。

7、教师小结:你们知道科学家们经历了多长时间才研究出结果的吗?

(1)出示资料:蝙蝠为什么能够在黑暗中自如地飞行呢早在1793年,意大利的斯帕兰赞尼就针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对比实验。提出了在当时看似荒谬的结论:蝙蝠能用耳朵“看东西”。直到1938年,其中的奥秘才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格里菲恩揭开。他提出了“回声定位”的概念,从而解

决了斯帕兰赞尼的“蝙蝠问题”。

(2)谈感受:读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然而对于这个艰辛的探索过程文中并没有做具体的表述,只用一句话进行了总结。请你将这句话找出来读一读。(课件出示: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3)理解重点词:

你能结合重点词说说你对“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这句话的理解吗?

指名理解:“反复”、“终于”

教师:由此,你能感受到什么?

(4)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摘下科学王冠上一颗颗闪光的宝珠。

(5)朗读: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句话。

(6)教师小结:虽然文中只用一句话带过,但我们通过这两个词语,却仿佛看到了他们研究过程的艰辛与付出。可见准确用词是多么重要呀!

(7)过渡:再好好读读这一段,一会儿请你用自己的话,给我们讲一讲蝙蝠嘴耳配合的方法。

(8)独立阅读,复述。

(9)指名复述,教师相应指导。

什么是超声波?回忆一下《回声》这篇课文中声波的原理,其实,超声波呢,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只是人的耳朵听不见。

出示:课件演示超声波,帮助孩子理解超声波的原理,边放课件边叙述配合的过程。

指名看课件复述,可以用加上动作。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课件演示,使学生直观了解超声波,及蝙蝠探路的秘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复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