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综合法与分析法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PPT课件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 力.
2021
5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案例,了解直接证明 的两种基本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了解综 合法、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2
证明:
因 为 ( s i n 2 θ + c o s 2 θ )2 - 2 s i n θ c o s θ = 1 , 所 以 将 (1)(2)代 入 , 可 得
4 sin 2α - 2 sin 2β = 1 . 另一方面要证
1 - ta n 2α = 1 - ta n 2β , 1 + ta n 2α 2 (1 + ta n 2β ) 即证
2021
26
只需证 21<25.
因为21<25成立,所以 成立.
3+ 7<2 5,
反思
在本例中,如果我们从“21<25”出 发,逐步倒推回去,就可以用综合法证出 结论.但由于我们很难想到从“21<25”入 手,所以用综合法比较困难.
2021
27
请对综合法与分析法进行比较,说出 它们各自的特点.回顾以往的数学学习,说 说你对这两种证明方法的新认识.
B1
E1
C
E
A F
B
2021
39
D1
C1
A1
在
直
四
棱
柱
A
B
C
D
-
A
1B
1C
1
D
中
1
,
课件6: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
情景导入 夏天,在日本东京的新宿区 的一幢公寓内,发生了一宗凶杀 案,时间是下午 4 时左右.警方 经过三天的深入调查后,终于拘 捕到一个与案件有关的疑犯,但是他向警方做不在现 场证明时,说:“警察先生,事发当天,我一个人在箱 根游玩.
直至下午 4 时左右,我到芦之湖划船.当时适值雨后天 晴,我看到富士山旁西面的天空上,横挂着一条美丽的 彩虹,所以凶手是别人,不是我!”你知道疑犯的话露 出了什么破绽吗?警方是怎样证明他在说谎的呢?
由余弦定理,有 b2=c2+a2-2cacos60°, 得 c2+a2=ac+b2, 两边加 ab+bc 得 c(b+c)+a(a+b)=(a+b)(b+c), 两边除以(a+b)(b+c)得a+c b+b+a c=1, ∴a+c b+1+b+a c+1=3,
即a+1 b+b+1 c=a+3b+c. ∴(a+b)-1+(b+c)-1=3(a+b+c)-1.
知识链接 1.合情推理所得到的结论是否一定正确? 2.演绎推理中经常使用的是哪种形式的推理? 【答案】1.合情推理所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2.演绎推理经常使用的是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组 成的三段论推理.
教材预习 一、直接证明 直接证明是从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出发,根据已知的 定义、公理、定理,直接推证结论的真实性.常用的直 接证明方法有综合法与分析法.
方法总结 (1)综合法和分析法各有优缺点.从寻求解题思路来看, 综合法由因导果,往往枝节横生,不容易奏效;分析法 执果索因,常常根底渐近,有希望成功.就表达证明过 程而论,综合法形式简洁,条理清晰;分析法叙述繁锁, 文辞冗长.也就是说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宜于表述.
a+
b成立,
只需证
a+ b
ba2≥(
高中数学2-2-1综合法与分析法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
������ ,∴ ������+1 ������������
=
2������ +1 ������ 2
=
2×2������ ������ =2. 2
由等比数列的定义可知数列{an}为等比数列. (2)求证: 6 + 7≥2 2 + 5. 证明:要证原不等式成立, 只需证( 6 + 7)2≥(2 2 + 5)2, 即证 2 42>2 40, 由于上式显然成立,因此原不等式成立.
当且仅当 a=b 时,取“=”号.
2.
如图,在四棱锥 P-ABCD 中,平面 PAD⊥平面 ABCD,AB=AD,∠ BAD=60° ,E,F 分别是 AP,AD 的中点.求证: (1)直线 EF∥平面 PCD; (2)平面 BEF⊥平面 PAD.
思路分析:(1)利用线线平行证明线面平行. (2)利用面面垂直⇒ 线面垂直⇒ 面面垂直. 证明:(1)在△PAD 中,因为 E,F 分别为 AP,AD 的中点,所以 EF∥PD. 又因为 EF⊄ 平面 PCD,PD⊂ 平面 PCD, 所以直线 EF∥平面 PCD.
证明:方法一:∵ a,b>0,且 a+b=1, ∴ a+b≥2 ������������,∴ ������������ ≤ ,∴ + = 当且仅当 a=b 时,取“=”号. 方法二:∵ a,b 是正数, ∴ a+b≥2 ������������>0, + ≥2
1 ������ 1 ������ 1 1 1 >0,∴ (a+b)( + )≥4.又 ������������ ������ ������ 1 2 1 ������ 1 ������ ������+������ ������������
数学选修22教案221综合法和分析法222反证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已知 “若12,a a R +∈,且121a a +=,则12114a a +≥”,试请此结论推广猜想. (答案:若12,.......n a a a R +∈,且12....1n a a a +++=,则12111....n a a a +++≥ 2n ) 2. 已知,,a b c R +∈,1a b c ++=,求证:1119a b c++≥. 先完成证明 → 讨论:证明过程有什么特点?二、讲授新课:1.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已知a , b ,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a (b 2 + c 2) + b (c 2 + a 2) + c (a 2 + b 2) > 6abc . 分析: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基本不等式) → 板演证明过程(注意等号的处理) → 讨论:证明形式的特点② 提出综合法: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框图表示: 要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③ 练习:已知a ,b ,c 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3b c a a c b a b c a b c+-+-+-++>. ④ 出示例2: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B 、C 成等差数列,a 、b 、c 成等比数列. 求证:为△ABC 等边三角形.分析:从哪些已知,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如何转化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 板演证明过程 → 讨论:证明过程的特点.→ 小结: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边角关系的转化;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内角和)2. 练习:① ,A B 为锐角,且tan tan 3tan 3A B A B ++求证:60A B +=o .(提示:算tan()A B +) ② 已知,a b c >> 求证:114.a b b c a c+≥--- 3. 小结:综合法是从已知的P 出发,得到一系列的结论12,,Q Q ⋅⋅⋅,直到最后的结论是Q . 运用综合法可以解决不等式、数列、三角、几何、数论等相关证明问题.三、巩固练习:1. 求证:对于任意角θ,44cos sin cos2θθθ-=. (教材P 52 练习 1题)(两人板演 → 订正 → 小结:运用三角公式进行三角变换、思维过程)2. 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求证:113a b b c a b c+=++++. 3. 作业:教材P 54 A 组 1题.第二课时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二)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分析法证明问题;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提问:基本不等式的形式?2. 讨论: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0,0)2a b ab a b +≥>>. (讨论 → 板演 → 分析思维特点:从结论出发,一步步探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二、讲授新课:1.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求证3526+>+.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 如何从结论出发,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板演证明过程 (注意格式)→ 再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 比较:两种证法② 提出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 框图表示:要点:逆推证法;执果索因. ③ 练习:设x > 0,y > 0,证明不等式:11223332()()x y x y +>+.先讨论方法 → 分别运用分析法、综合法证明.④ 出示例4:见教材P 48. 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从结论出发,逐步反推) ⑤ 出示例5:见教材P 49. 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从结论与已知出发,逐步探求)2. 练习: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等时,如果水管截面(指横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的圆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提示:设截面周长为l ,则周长为l 的圆的半径为2l π,截面积为2()2l ππ,周长为l 的正方形边长为4l ,截面积为2()4l ,问题只需证:2()2l ππ> 2()4l . 3. 小结:分析法由要证明的结论Q 思考,一步步探求得到Q 所需要的已知12,,P P ⋅⋅⋅,直到所有的已知P 都成立;比较好的证法是:用分析法去思考,寻找证题途径,用综合法进行书写;或者联合使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即从“欲知”想“需知”(分析),从“已知”推“可知”(综合),双管齐下,两面夹击,逐步缩小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距离,找到沟通已知条件和结论的途径. (框图示意)三、巩固练习:1. 设a , b , c 是的△ABC 三边,S 是三角形的面积,求证:222443c a b ab S --+≥. 略证:正弦、余弦定理代入得:2cos 423sin ab C ab ab C -+≥,即证:2cos 23sin C C -≥3sin cos 2C C +≤,即证:sin()16C π+≤(成立).2. 作业:教材P 52 练习 2、3题.第三课时 2.2.2 反证法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反证法证明问题;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讨论:三枚正面朝上的硬币,每次翻转2枚,你能使三枚反面都朝上吗?(原因:偶次)2. 提出问题: 平面几何中,我们知道这样一个命题:“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 、B 、C 不能作圆”. 讨论如何证明这个命题?3. 给出证法:先假设可以作一个⊙O 过A 、B 、C 三点,则O 在AB 的中垂线l 上,O 又在B C 的中垂线m 上,即O 是l 与m 的交点。
课件4: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
例2.如图,设四面体PABC中,
P
∠ABC=90°,PA=PB=PC,D
是AC的中点,求证:PD垂直于 A
D C
△ABC所在的平面。
B
证明:连接PD,BD,因为BD是Rt△ABC 斜边上的中线, 所以 DA=DB=DC,又因为 PA=PB=PC, 而PD是△PDA、△PBD、△PCD的公共边, 所以△PDA≌△PBD≌△PCD,
(3)由三个三角形全等,推出∠PDA= ∠PDB=∠PDC=90°,记为P2P3; (4)由∠PDA=∠PDB=∠PDC=90°,推出 PD垂直于△ABC所在的平面,记为P3 P4(结论);
这个证明步骤用符号表示就是 P0(已知)P1P2P3P4(结论).
二.分析法 例3.求证: 3 7 2 5
于是∠PDA=∠PDB=∠PDC, 而∠PDA=∠PDC=90°, 可见PD⊥AC,PD⊥BD, 由此可知,PD垂直于△ABC所在的平面.
这个证明的步骤是: (1)由已知BD是Rt△ABC斜边上的中线, 推出DA=DB=DC,记为P0(已知)P1;
(2)由DA=DB=DC,和已知条件,推出 三个三角形全等,记为P1P2;
在分析法证明中,从结论出发的每一个 步骤所得到的判断都是结论成立的充分条 件,最后一步归结到已被证明的事实。因 此从最后一步可以倒推回去,直到结论, 但这个倒推过程可以省略。
例4.求证:当一个圆与一个正方形的周长 相等时,这个圆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证明:设圆和正方形的周长为L,
依题意,圆的面积为 ( L )2
例1.求证:log15
19
2 log3
19
3 log2
19
2
证明:因为
loga
b
教学设计6: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一)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一)整体设计教材分析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能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但他们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内涵和特点不一定非常清楚.本节内容结合学生已学过的数学知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思考过程与特点,并归纳出操作流程图,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进行数学证明,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综合法证明的概念;(2)能熟练地运用综合法证明数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法的思考过程与特点;(2)引导学生归纳出综合法证明的操作流程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综合法的学习,体会数学思维的严密性、抽象性、科学性;(2)通过综合法的学习,养成审慎思维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理解综合法;(2)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难点:(1)对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的概括;(2)运用综合法证明与数列、几何等有关内容.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证明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上一节学习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就是要证明的,并且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较多的证明数学问题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这一节我们将通过熟悉的数学实例,对证明数学问题的方法形成较完整的认识.提出问题:给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证明.请同学们证明:已知a,b>0,求证:a(b2+c2)+b(c2+a2)≥4abc.活动设计: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找出以上问题的证明方法,教师巡视指导,并注意与学生交流.活动结果:(学生板书证明过程)证明:因为b2+c2≥2bc,a>0,所以a(b2+c2)≥2abc.又因为c2+a2≥2ac,b>0,所以b(c2+a2)≥2abc.因此a(b2+c2)+b(c2+a2)≥4abc.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以上问题,体会综合法证明的思考过程,为引出综合法的定义做准备.探究新知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回顾,你证明这道题的思维过程.活动设计: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活动:整理学生发言,得到证明上题的思维过程.首先,分析待证不等式的特点:不等式右端是3个数a,b,c乘积的四倍,左端为两项之和,其中每一项都是一个数与另两个数的平方和之积,据此,只要把两个数的平方和转化为这两个数的积的形式,就能使不等式两端出现相同的形式;其次,寻找转化的依据及证明中要用的知识,本题应用不等式x2+y2≥2xy就能实现转化,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证明的依据;最后,给出证明即可.(在总结证明上题思维过程的同时,向学生灌输解决问题先粗后细,先框架,后具体的思想)这样,我们可以把上题的证明过程概括为:从已知条件、不等式x2+y2≥2xy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出发,通过推理得出结论成立.活动结果:综合法定义: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表达综合法证明的特点,但他们对综合法的内涵和特点表达不一定非常清楚,因此再由老师整理出综合法证明的思维特点来,进而将问题一般化,得到综合法的定义. 运用新知例1 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B ,C 成等差数列,a ,b ,c 成等比数列,求证:△ABC 为等边三角形.思路分析:本题首先把已知条件进行语言转换,即将A ,B ,C 成等差数列转化为2B =A +C ,a ,b ,c 成等比数列转化为b 2=ac ,接着把隐含条件显性化,将A ,B ,C 为△ABC 三个内角明确表示为A +B +C =π,然后寻找条件与结论的联系;利用余弦定理可以把边和角联系起来,建立边和角的关系,进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这样,就可以尝试直接从已知条件和余弦定理出发,运用综合法来推导出结论.证明:由A ,B ,C 成等差数列,有2B =A +C ,①由A ,B ,C 为△ABC 的三个内角,所以A +B +C =π.②由①②,得B =π3,③ 由a ,b ,c 成等比数列,有b 2=ac ,④ 由余弦定理及③,可得b 2=a 2+c 2-2ac cos B =a 2+c 2-ac ,再由④,得a 2+c 2-ac =ac ,即(a -c )2=0,从而a =c ,所以A =C .⑤由②③⑤,得A =B =C =π3,所以△ABC 为等边三角形. 点评:在证明数学命题时,经常要把已知条件进行语言转换,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或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等,还要把命题中的隐含条件显性化,然后寻找条件与结论的联系,最后运用综合法来推导结论.巩固练习设a +b >0,n 为偶数,证明b n -1a n +a n -1b n ≥1a +1b. 证明:b n -1a n +a n -1b n -1a -1b =(a n -b n )(a n -1-b n -1)(ab )n, (1)当a >0,b >0时,(a n -b n )(a n -1-b n -1)≥0,(ab )n >0,所以(a n -b n )(a n -1-b n -1)(ab )n ≥0,故b n -1a n +a n -1b n ≥1a +1b. (2)当ab 为负值时,不妨设a >0,b <0,由于a +b >0,所以a >|b |.又n 是偶数,所以(a n -b n )(a n -1-b n -1)>0.又(ab )n >0,故(a n -b n )(a n -1-b n -1)(ab )n >0,即b n -1a n +a n -1b n >1a +1b .综合(1)(2)可知,b n -1a n +a n -1b n ≥1a +1b成立. 理解新知(1)由于综合法证明的特点,我们有时也把这种证明方法叫“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2)框图表示P 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2.如图,在三棱锥S —ABC 中,侧面SAB 与侧面SAC 均为等边三角形,∠BAC =90°,O 为BC 中点.证明SO ⊥平面ABC .思路分析:从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出发,推出要证的结论.证明:由题设AB =AC =SB =SC =SA ,连接OA ,△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OA =OB =OC =22SA ,且AO ⊥BC . 又因为△SBC 与△ABC 全等,故有SO ⊥BC ,且SO =22SA ,从而OA 2+SO 2=SA 2.所以△SOA 为直角三角形,所以SO ⊥AO .又AO ∩BO =O ,所以SO ⊥平面ABC .点评: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思维过程与特点,学习综合法证明的规范证明过程,同时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操作流程图.巩固练习已知a ,b ,c ∈R +,求证:(a +b +c )(1a +1b +c)≥4. 证明:由于a ,b ,c ∈R +,则(a +b +c )(1a +1b +c )=a +b +c a +a +b +c b +c =1+b +c a +1+a b +c=2+(b +c a +a b +c)≥2+2b +c a ·a b +c=4. 变练演编已知x ,y ,z ∈R ,a ,b ,c ∈R +,求证:b +c a x 2+c +a b y 2+a +b c z 2≥2(xy +yz +zx ). 思路分析:抓住要证明式子的结构特征,合理运用均值不等式,用综合法证明上述不等式.证明:由于x ,y ,z ∈R ,a ,b ,c ∈R +,则b +c a x 2+c +a b y 2+a +b c z 2=b a x 2+c a x 2+c b y 2+a b y 2+a cz 2+b c z 2=(b a x 2+a b y 2)+(c a x 2+a c z 2)+(c b y 2+b cz 2)≥2xy +2xz +2yz =2(xy +xz +yz ), 所以有b +c a x 2+c +a b y 2+a +b cz 2≥2(xy +yz +zx ). 点评:学会结合条件及所证的结论,寻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充分体会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方法,规范解题步骤.达标检测1.综合法:(1)一般的,利用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2.已知a ,b ,c 均大于1,且log a c ·log b c =4,则下列各式中,一定正确的是( )A .ac ≥bB .ab ≥cC .bc ≥aD .ab ≤c【答案】1.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 一系列的推理论证 推导出证明的结论成立2.B课堂小结1.综合法证明是证明题中常用的方法.从条件入手,根据公理、定义、定理等推出要证的结论.2.综合法证明题时要注意,要先作语言的转换,如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或把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等,还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把其中的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3.综合法可用于证明与函数、数列、不等式、向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有关的问题. 基础练习1.△ABC 中,已知3b =23a sin B ,且cos A =cos C ,求证:△ABC 为等边三角形.证明:由3b =23a sin B 3sin B =23sin A sin B sin A =32A =π3或2π3. 由cos A =cos C A =C ,且A +B +C =π,所以A =C =π3=B .所以△ABC 为等边三角形. 拓展练习⇒⇒⇒2.已知函数f (x )=x 2+2x+a ln x (x >0),f (x )的导函数是f ′(x ).对任意两个不相等的正数x 1、x 2,证明当a ≤0时,f (x 1)+f (x 2)2>f (x 1+x 22). 证明:由f (x )=x 2+2x+a ln x , 得f (x 1)+f (x 2)2=12(x 21+x 22)+(1x 1+1x 2)+a 2(ln x 1+ln x 2) =12(x 21+x 22)+x 1+x 2x 1x 2+a ln x 1x 2. f (x 1+x 22)=(x 1+x 22)2+4x 1+x 2+a ln x 1+x 22, ∵x 1≠x 2且都为正数,有12(x 21+x 22)>14[(x 21+x 22)+2x 1x 2]=(x 1+x 22)2. ① 又(x 1+x 2)2=(x 21+x 22)+2x 1x 2>4x 1x 2,∴x 1+x 2x 1x 2>4x 1+x 2. ② ∵x 1x 2<x 1+x 22,∴ln x 1x 2<ln x 1+x 22. ∵a ≤0,∴a ln x 1x 2>a ln x 1+x 22. ③ 由①、②、③得f (x 1)+f (x 2)2>f (x 1+x 22). 设计说明本节通过具体证明实例,使学生了解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综合法,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并能用综合法证明数列、几何等有关内容.本节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主要是点拨思路,与知识升华,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新知和理解新知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证明问题的能力.。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
a(b2 c2 ) b(a2 c2 ) c(b2 a2 ) 6abc
例1:如图,△ABC在平面α外,
AB P, BC Q, AC R.
分析:由已知条件和结论我们联想到数量
积定义和三解形的面积公式:
S 1 ab sin C 2
利用sin C 1 c os2 C
由数量积定义和上公式结合结论探求证 明思路
证明:因为SABC
1 2
a
b sin C,cosC
a.b ab
所 以S
2 ABC
1
a 2 b 2 s in 2 C
求证:P,Q,R三点共线.
A
Q
B C
P R
• 分析:立体几何中证明三点共线或三线共点一般
要用公理2。公理2的内容是什么?
• 此题要证明三点共线,需要说明这三点均在一个
平面上,则这三点一定在交线上。
证明: AB P,BC Q,AC R
P,Q,R
(1)
P AB,Q BC,R AC.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推理
合情推理
演绎推理
归纳
类比
三段论
(特殊到一般) (特殊到特殊) (一般到特殊)
合情推理所得结论的正确性是需要证明的, 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逻辑推理加以证明.
数学中常用的证明方法有哪些呢?
证明的方法
直接证明
综合法 分析法
间接证明(反证法)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理实际上是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②分析法从命题的结论入手,寻求结论成立的条件,直至归结为
已知条件、定义、公理、定理等.
课前篇自主预习
【做一做2】 用分析法证明时,欲证①M>N,只需证②C>D,此时, ①是②的(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成立.
∴logx������+2������+logx������+2 ������+logx������+2 ������<logxa+logxb+logxc 成立.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规范解答 当堂检测
课堂篇探究学习
反思感悟 分析综合法的解题思路 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根据结论的结 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P;若由P可推出Q,即可得证.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规范解答 当堂检测
课堂篇探究学习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综合应用 例3已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且0<x<1.
求证:logx������+2������+logx������+2 ������+logx������+2 ������<logxa+logxb+logxc.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对数运算法则和对数函数性质将题 目转化成整式不等式证明.
=sin������coss���i���n-c���o��� s������sin������ = sinsi(n���������-���������).
课件8: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要证 a2+b2≥ 22(a+b),
只需证(
a2+b2)2≥
22(a+b)2,
即证 a2+b2≥12(a2+b2+2ab),即证 a2+b2≥2ab.
因为 a2+b2≥2ab 对一切实数恒成立,
所以 a2+b2≥ 22(a+b)成立.
归纳升华 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时应注意: (1)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已 知的重要不等式和逻辑推理的基本理论; (2)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思路是从要证不等式出发,逐 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得到的充分条件是 已知(或已证)的不等式;
2.欲证 2- 3< 6- 7,只需证明( ) A.( 2- 3)2<( 6- 7)2 B.( 2- 6)2<( 3- 7)2 C.( 2+ 7)2<( 6+ 3)2 D.( 2- 3- 6)2<(- 7)2
【答案】C
3.在△ABC中,tan A·tan B>1,则△ABC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确定 【解析】因为tan A·tan B>1,所以A,B只能都是锐角, 所以tan A>0,tan B>0,1-tan A·tan B<0.
由已知 0<x<1,只需证明a+2 b·b+2 c·a+2 c>abc.
由基本不等式得a+2 b≥ ab>0,b+2 c≥ bc>0,
a+c 2≥
ac>0.又因为 a,b,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
所以a+2 b·b+2 c·a+2 c> a2b2c2=abc. 即a+2 b·b+2 c·a+2 c>abc 成立. 所以 logx a+2 b+logx b+2 c+logx a+2 c<logx a+logx b +logx c 成立.
课件9: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又∵a、b、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 ∴a+2 b·b+2 c·a+2 c> a2b2c2=abc. 即:a+2 b·b+2 c·a+2 c>abc 成立. ∴logxa+2 b+logxb+2 c+logxa+2 c<logxa+logxb+logxc 成立.
规律总结 综合法推理清晰,易于书写,分析法从结 论入手,易于寻找解题思路.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分 析法与综合法往往结合起来使用,先分析由条件能产 生什么结论,再分析要得出需要的结论需要什么条件, 逐步探求两者之间的联系,寻找解答突破口,确定解 题步骤,然后用综合法写出解题的过程.
只需证2scino(sxx11+coxs2x)2>1+sinco(xs1(+x1+x2)x2). ∵x1,x2∈(0,π2),∴x1+x2∈(0,π), ∴cosx1cosx2>0,sin(x1+x2)>0,1+cos(x1+x2)>0, 故只需证 1+cos(x1+x2)>2cosx1cosx2,
命题方向1 ⇨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例 1 (1)若 a>b>0,则下列不等式中,总成立的是 ( A )
A.a+1b>b+1a
B.ab>ba+ +11
C.a+a1>b+1b
D.2aa++2bb>ba
(2)在不等式“a2+b2≥2ab”的证明中:因为 a2+b2-2ab= (a-b)2≥0.所以 a2+b2≥2ab.该证明用的方法是__综__合__法_____. (3)已知 a,b,c∈R,且 a+b+c=1. 求证:a2+b2+c2≥31.
④a2+b2+c2≥ab+bc+ac(a,b,c∈R),由不等式a2+ b2≥2ab,a2+c2≥2ac,b2+c2≥2bc,易得a2+b2+c2≥ab+bc +ca,此结论是一个重要的不等式,在不等式的证明中的 使用频率很高;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教学案1.docx
《2・2. 1综合法与分析法》教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己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难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教学设想: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是最重一步.因式分解、配方、凑成若干个平方和等是“变形”的常用方法.教学过程:1.综合法综合法:利用某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例如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理)和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综合法的思维特点是:由因导果,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己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推出结论的一种证明方法1 2 3例1 求证:一!—+ ——< 2.log519 log, 19 log219证明:因为log. b = ,所以=logg5+ 21og193+ 31og1924 4= log1954- log19 32 + log192- 左边八" .=log l9(5W 23)=log l9 360.因为log】9 360v log l9361= 2,所以------- + ---------- + ---------- < 2 log519 log319 log219例2如图,设在四面体刃EC中,Z/BC二90。
,PA二PB二PC, D^AC的中点.求证PD垂直证明:连接FD, BD,因为3D是心△曲C斜边上的中线,所以DA=DC=DB•又因为砂二尸B=PC,而尸。
是4PAD,、PBD,△PCQ的公共边,所以/XPAD^/XPBD 9 △PCD于是,ZPAD= ZPBD =ZPCD f而ZPDA二ZPDO90。
高中数学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16-
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探探究究学学习习 规范解答 当堂检测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综合应用 例3已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且0<x<1.
求证:logx������+2������+logx������+2 ������+logx������+2 ������<logxa+logxb+logxc.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对数运算法则和对数函数性质将题 目转化成整式不等式证明.
①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看“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
已知条件的必要条件.
②综合法从命题的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和运算法则,
通过演绎推理,一步一步完成命题的证明.
-3-
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探究学习
【做一做 1】 命题“求证:tan θ+ta1n������ = sin22������”的证明过程“tan
-17-
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探探究究学学习习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规范解答 当堂检测
解:要证明 logx������+2������+logx������+2 ������+logx������+2 ������<logxa+logxb+logxc,
只需要证明 logx
①分析法的特点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其逐步推
理实际上是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②分析法从命题的结论入手,寻求结论成立的条件,直至归结为
课件4: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C.1a+1b+1c≥2 3 D.abc(a+b+c)≤13
[答案] B
[解析] 因为a2+b2≥2ab,a2+c2≥2ac,b2+c2≥2bc,将 三式相加得2(a2+b2+c2)≥2ab+2ac+2bc,
即a2+b2+c2≥1 又因为(a+b+c)2=a2+b2+c2+2ab+ 2ac+2bc 所以(a+b+c)2≥1+2×1=3,B成立.故应选B.
只需证 (a+1)(a-2)< a(a-1), 只需证(a+1)(a-2)<a(a-1), 即证-2<0,而-2<0 显然成立, 所以 a+1- a< a-1- a-2成立.
[例3] △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A、B、C的对 边分别为a、b、c.
求证:a+1 b+b+1 c=a+3b+c.
c2a+c2b)=(a+b+c)(a2+b2+c2). ∴a3+b3+c3≥13(a2+b2+c2)(a+b+c).
已知 a、b、c∈R+且 a+b+c=1,
求证:1a-1·1b-1·1c-1≥8.
[证明] ∵1a-11b-11c-1 =(b+c)(aa+bcc)(a+b)
≥2
bc·2 ac·2 abc
=lg2(n+lg1n)-lg(lng+n·l1g)(n+2)
∵n(n+2)<(n+1)2 ∴lg[n(n+2)]<lg(n+1)2 ∵lgnlg(n+2)<lgn+lg2(n+2)2 =lgn(n2+2)2<lg(n+2 1)22=lg2(n+1) ∴logn(n+1)-logn+1(n+2)>0 ∴logn(n+1)>logn+1(n+2).
已知 a,b 是不等正数,且 a3-b3=a2-b2,求证:1<a +b<43.
20-21版: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创新设计)
22
课前预习
课堂互动
课堂小结
@《创新设计》
【训练2】 设a,b,c为任意三角形的三边长,I=a+b+c,S=ab+bc+ca,试证 明:3S≤I2<4S. 证明 ∵I=a+b+c,S=ab+bc+ca, ∴I2=(a+b+c)2=a2+b2+c2+2(ab+bc+ac)=a2+b2+c2+2S. 于是,要证3S≤I2<4S, 即证3S≤a2+b2+c2+2S<4S,即证S≤a2+b2+c2<2S. (1)要证S≤a2+b2+c2,即证a2+b2+c2-ab-bc-ca≥0,即证(a2+b2-2ab)+(b2 +c2-2bc)+(a2+c2-2ca)≥0,即证(a-b)2+(b-c)2+(a-c)2≥0. ∵(a-b)2≥0,(b-c)2≥0,(a-c)2≥0,∴(a-b)2+(b-c)2+(a-c)2≥0, ∴S≤a2+b2+c2成立.
6
课前预习
课堂互动
课堂小结
@《创新设计》
2.阅读证明基本不等式的过程,试分析证明过程有何特点? 要证a+2 b≥ ab, 只需证 a+b≥2 ab, 只需证 a+b-2 ab≥0, 只需证( a- b)2≥0, 因为( a- b)2≥0 显然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提示 从结论出发开始证明,寻找使证明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最终把要证明的 结论变成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因为…,所以…,所以…,…,所以…成立.
3
课前预习
课堂互动
课堂小结
@《创新设计》
【预习评价】 1.综合法的推理过程是合情推理还是演绎推理?
提示 演绎推理. 2.综合法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提示 综合法的基本思路是“由因导果”,由已知走向求证,即从题目的已知条件 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推导出待证结论或需求的问题.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
:
求n :3 - 5 < 5 - 7
分析:
要证 3 5 5 7 (1)
?
只需证
3
2
5
2
5 7 (2)
综合法和分析法是直接证明中最基本的两 种方法,也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思维方式, 常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即当遇到较难的新命题 时,应当先用分析法来探求解法,然后将找到 的解法用综合法叙述出来.
2.分析法 (1)证明的特点: 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或 执果索因 法,是从要证明的不等 式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 充分 条件.直到最后把要证 明的不等式转化为判定一个已知或明显成立的不等式为止. (2)证明过程的框图表示: 用 Q 表示要证明的不等式,则分析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Q⇐P1 → P1⇐P2 → P1⇐P3 →……→ 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
直接证明是从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出发,根据 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直接推证结论的真 实性.
常用的直接证明的方法有综合法与分析法.
问题1
观察基本不等式:a
+ 2
b
ab
(a>0,b>0)的证明.这两种证明方法的
出发点有何不同?
证明1:
证明2:要证a
+ 2
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的结论.
综合法
证法2是从待证的结论出发,一步一步 寻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达到题设 的已知条件或已被证明的事实. 分析法
1.综合法 (1)证明的特点: 综合法又叫顺推证法或 由因导果法,是由 已知条件 和 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 推理论证 , 最后推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 (2)证明的框图表示: 用 P 表示已知条件或已有的不等式,用 Q 表示所要证 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明:要证AF⊥SC 只需证:SC⊥平面AEF
F E
只需证:AE⊥SC 只需证:AE⊥平面SBC
只需证:AE⊥BC 只需证:BC⊥平面SAB 只需证:BC⊥SA 只需证:SA⊥平面ABC
A
C
B
因为:SA⊥平面ABC成立 所以. AF⊥SC成立
小结
1.在数学证明中,综合法和分析法是 两种最常用的数学方法,若从已知入手 能找到证明的途径,则用综合法,否则 用分析法.
Qn ? Q
特点:“由因导果”
分析基本不等式:a
+ 2
b
?
ab
(a>0,b>0) 的证明 .
证明:要证
a
+ 2
b
?
ab
只需证 a+b ? 2 ab
只需证 a + b ? 2 ab ? 0
只需证 ( a ? b)2 ? 0
因为 ( a ? b)2 ? 0 成立
所以 a + b ? ab 成立 2
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推证过程中, 使每一步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 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为止,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做分析法.
所以不等式 3 ? 7 ? 2 5 成立。
练 习 : 已 知 a ? 5,求 证 :
a?5? a?3? a?2? a
? 证明:
? 要证
a-5- a-3 < a-2 - a
? 只需证 a - 5 ? a < a - 2 + a - 3
? 只需证 a(a - 5) < (a - 2)(a - 3)
? 只需证 a(a - 5)<(a - 2)(a - 3)
这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可以是: 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
特点: 执果索因 即: 要证结果Q,只需证条件P
例1.求证: 3 ? 7 ? 2 5 证明:因为 3 ? 7和2 5 都是正数, 所以为了证明 3 ? 7 ? 2 5 只需证明 ( 3 ? 7 )2 ? (25 )2
展开得 10 ? 2 21 ? 20 即 21 ? 5 只需证明21<25,因为21<25成立,
2.综合法的每步推理都是寻找必要条 件,分析法的每步推理都是寻找充分条 件,在解题表述中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和逻辑性.
3.综合法和分析法是两种互逆的思维 模式,在证明某些较复杂的问题时,常 采用分析综合法,用综合法拓展条件, 用分析法转化结论,找出已知与结论的 连结点.
? 只需证 0 < 6
? 因为 0 < 6 成立.
? 所以 a - 5 - a - 3 < a - 2 - a 成立.
用P表示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用Q表 示要证的结论,则上述过程可用框图表示为:
P P1
P1
P2 …
Pn-1 Qm-1
Pn Qm
… Q1 Q2
Q Q1
练习:如图,SA⊥平面ABC,AB⊥BC,过A 作SB的垂线,垂足为E,过E作SC的垂线, 垂足为F,求证 AF⊥SC S
2.2.1 综合法和 分析法(二)
复习:
从已知条件出发,以已知定义、公理、定理等 为依据,逐步下推,直到推出要证明的结论为 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顺推证法) 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 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
则综合法用框图表示为:
P ? Q1
Q1 ? Q2 Q2 ? Q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