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环境规划的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环境规划的内容

第一节环境规划的目标和指标体系

一、环境规划的目标

(一)环境规划目标的概念

环境规划的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如国家、城市和工业区等)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二)环境规划目标的基本要求

1、具有一般发展规划目标的共性

环境规划目标必须有时间限定和空间约束,可以计量并能反映客观实际。

2、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

环境规划目标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综合平衡,保障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

可实施性主要指技术经济条件的可达性以及目标本身的时空可分解性,便于管理、监督、检查和实行。

4、保证目标的先进性

目标应能满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环境的要求,保障人们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环境质量;同时应考虑技术进步因素,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环境规划目标的类型

1、按管理层次划分

(1)宏观目标:总体上的规定

(2)详细目标:具体的规定

2、按规划内容划分

(1)环境质量目标:依据不同的地域或功能区而不同,其由一系列表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来实现。

(2)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主要由工业或行业污染控制目标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目标构成。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质上是以功能区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目标,即把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功能区环境容量的限度内,多余的部分即作为削减目标或削减量,削减目标是污染总量控制目标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

3、按规划目的划分

(1)环境污染控制目标:在规划期内要把区域内的主要污染物的总量、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标准范围内,包括各项质量指标和污染治理指标。

(2)生态保护目标:包括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规划目标,同

时还有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的规划目标。

(3)环境管理目标:包括组织、协调、监督等管理目标,同时还包括实施环境规划,执行各项环境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等管理目标。

4、按规划时间划分

(1)短期:即年度计划,目标要准确、具体、定量、可操作;

(2)中期:5~10年,包含具体的定量或定性目标;

(3)长期:10年以上,主要是战略意义的宏观要求。

5、按空间范围划分

可分为国家、省区、县市各级环境目标,从总体上看,上一级环境目标是下一级目标的依据,而下一级则是上一级的基础。

(四)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的原则

1、以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为基础

对无能力防治和对污染特别敏感的区域,目标应高一些;而对环境容量大、承载能力强的区域,可以适当放低目标。

2、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依据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思想就是社会、经济、科技相结合,人口、资源、环境相结合的协调发展。

3、环境规划目标应当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确定目标应高于人们生活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尤其对于符合要求的饮用水、清洁空气、适当的生存空间和娱乐休闲等生活条件得到保证;另一方面,确定的目标也要高于生产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保证符合标准的生产用水、空气、生产用地、生产材料和能源等,从而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4、环境规划目标应当满足现有技术经济条件

确定目标时应考虑现有的管理、防治技术和人才结构问题,要分析现有经济水平能够提供多少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不同地区技术经济条件不同,但都应在现有和可能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确定环境规划目标。

5、环境规划目标要求能作时空分解、定量化

环境规划目标要具体化,在时间和空间上能进行分解细化,形成易于操作的指标和具体要求,便于规划方案的管理、监督和执行。

(五)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常用的方式

1、定量方式

其优点在于明确而具体表示环境规划目标,以利于管理、监督和实施,这种规划方式在中短期

规划中应用较多。

2、定性方式

其优点在于能在较高视角下表达目标,常用于中长期规划的目标确定,不具有操作性。

3、半定量方式

指介于定性与定量方式之间,适于一些模糊目标的确定。

(六)环境规划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1、环境保护投诉分析

2、技术力量分析

(1)环境管理技术

(2)污染防防治技术

(3)技术人才与技术推广

3、污染负荷削减能力分析

4、其他分析

二、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

(一)概念

(二)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既有反映环境规划全部内容的环境指标,又包括在环境规划过程中所使用的社会、经济等项指标,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规划体系。

2、科学性原则

即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3、规范性原则

对各项规划指标进行分类和规范化处理,使各类环境规划指标的涵义、范围、量纲和计算方法等具有统一性、精确性和可比性。

4、可行性原则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必须根据环境规划的要求来设置,在设计和实施环境规划方案时具有可行性。

5、适应性原则

一方面要适应环境规划的要求,也要适应环境统计工作的要求,如果片面强调指标的完整无缺,势必增加了指标统计的工作量,超过统计部门的人、财、物的可能,会给建立环境规划指标带来更加不利的影响。

6、选择性原则

要注意选择那些具有现实性、独立性和必要性的指标,特别是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指标要注意代表性和可比性,真正体现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并可以得到客观准确的评价。

三、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

(一)环境质量指标

环境质量指标主要表征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等)和生活环境(如安静)的质量状况,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衡量尺度。

(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是根据一定地域的环境特点和容量来确定,其中又有容量总量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两种,前者体现环境的容量要求,是自然约束的反映;后者体现规划的目标要求,是人为约束的反映。

(三)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

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是首先达到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进而达到环境质量指标的支持性和保证性指标,这类指标有的由环保部门规划与管理,有的则属于城市总体规划。

(四)相关性指标

第二节环境评价和预测

一、环境评价

(一)环境调查与环境信息采集

1、信息情报收集的内容与来源

2、信息情报采集的方法

3、信息情报的收集和使用注意事项

(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

1、自然环境评价

2、经济、社会现状评价

(1)区域相关的经济现状(生产布局现状分析、生产力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2)区域内相关的社会因素(社会人口状况分析、社会意识状况分析、社会制度状况分析)3、污染评价

确定评价区内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考察现存环境设施运行情况、已有环境工程的技术和效益,作为新规划工程项目的设计依据和参考。

(三)环境评价工作和内容

1、污染源调查

2、监测项目的确定

3、监测网点的布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