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间结构理论
【2019年整理】第9章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级向高级走向高度现代化的。
2、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的 演进,有:
以农业为主导
轻纺工业为主导
原料、燃料
低度加工型 第三产
动力工业等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 的工业为主导 业为主导 高度加工型工业为主导 信息产业为主导等阶段。
3、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 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 的方向发展的
的产业。
基础产业:在产业结构系统中为其它产业的发展提
供基本条件的产业。
瓶颈产业:产业结构系统中的短线产业,它使产业
结构系统的综合产出能力受到了限制。
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 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产业结构是对应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 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 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这种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 化推动着经济的向前发展。
(2)制定和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践活动,促进了
人们对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理 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1)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 配第早在17世纪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 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其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1)劳动力的 相对比重 时间 系列 分析 第一产业 下降 第二产业
(2)国民收入 的相对比重
(3)=(2)/ ( 1) 相对国民收入 (比较生产率)
横断面 分析 下降 上升 上升
时间系 列分析 下降 上升 不确定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
(二)产业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技术进步不断地改变着产业结构,特别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 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
表 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产业布局的关系
生产力发 展阶段 农业社会 能源动 力 人力、 兽力、 水力 生产工具 交通工具 产业布局主要特点 石器、铜器、人力车、 铁器、 畜力车、 手工机械 风帆船 蒸汽机械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产业并非都分布在能源基地、 矿产和其他原料地,而是分布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 方便的地方,如综合运输枢纽、海港、铁路沿线等, 多为不同规模的加工中心,并汇集众多的第三产业部 门。地理位置还可以直接影响到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
顺序,那些交通方便、距离经济发展中心较近的地区
资源,因其经济价值较大,总是首先得到开发。
农业自然条件对产业布局起决定性作用, 产业布局有明显的分散性。
第一次科 蒸汽动 技革命 力 18世纪末19世纪初 第二次科 电力、 技革命 内燃动 19世纪末- 力 20世纪初 第三次科 技革命 二战后 原子能
蒸汽火车、 产业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工业向动力 蒸汽轮船 基地(煤产地)和水路运输枢纽集中。
第四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主要理论
•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旨在探寻各产业活动 的优化布局规律和合理组合形式,目标 是达到区域整体最优发展,并在实践中 为产业空间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相关理 论包括工业地域综合体理论、增长极理 论、中心-外围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城 市区域理论和点-轴理论等。
一、工业地域综合体理论
(五)价格与税收条件
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的价格政策、 产品地区差价及产品可比价格等方面。 税收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要作用。
五、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 布局的重要条件之一。
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摘要产业布局理论是阐述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经济现象的理论。
产业布局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
在动态上,产业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
产业布局理论-形成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1、杜能的《孤立园》。
1926年,法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
他认为:在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在这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域)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运近,亦即集中化程度与中心城市的距离成反比,为此,他设计了孤立国六层农业圈。
尽管杜能的理论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也没有研究其他产业的布局,但他的农业区位理论给西方许多工业区位理论的研究者以深刻的启发,杜能也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被誉为产业布局学的鼻祖。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认为,运输费用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工业的最优区位通常应选择运费最低点上。
韦伯还考虑了其他两个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劳动费、运费)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
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产生影响。
②聚集力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企业外部经济效益的增长。
产业布局理论-发展1、成本学派理论核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阿尔弗雷德·韦伯之后是胡佛。
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线路运营费用、是距离的函数;站场费用、则不一定。
在此基础上他对阿尔弗雷德·韦伯的理论作了修改:第一,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最佳。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目录一、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2)1. 产业结构定义及重要性 (3)2. 产业结构演变历程 (4)3. 产业结构分类与特点 (5)二、产业结构形成因素 (6)1. 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7)2. 市场需求变化对产业结构影响 (9)3. 技术进步在产业结构中的作用 (10)4. 资源供给与产业分布 (11)5. 政策因素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影响 (12)三、产业结构分析方法 (13)1. 定量分析方法 (14)1.1 产值结构分析法 (16)1.2 就业结构分析法 (17)1.3 关联分析法 (18)1.4 其他数学模型分析方法 (19)2. 定性分析方法 (21)2.1 SWOT分析法在产业结构中的应用 (22)2.2 对比分析法的运用实例 (23)2.3 案例研究法剖析产业结构特点 (24)2.4 专家评估法讨论产业未来趋势 (25)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策略 (27)1.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目标 (28)2. 产业优化升级路径选择 (30)3. 创新驱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31)4.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32)5. 产业政策与法规在调整中的支持作用 (34)五、案例分析 (35)1. 某地区产业现状分析 (36)2. 存在问题及挑战识别 (37)3. 发展机遇与优势分析 (38)4. 优化策略提出与实施路径设计 (40)5. 政策建议与法规完善方向探讨 (41)5.1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优化投资环境 (42)5.2 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升创新能力 (43)5.3 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强化环保监管力度 (44)一、产业结构理论概述定义与背景: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理论,就是研究这种结构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理论,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是指研究各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产业结构对于了解经济发展趋势、制定产业政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产业结构理论和分析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产业结构理论1.经典产业结构理论经典的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包括李嘉图的绝对优势理论和马歇尔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认为,不同国家基于资源禀赋差异,应该专业化生产具备绝对优势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利益最大化。
马歇尔则认为,劳动力和资本的生产要素差异导致了各国产业的相对优势,国际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的。
2.新古典产业结构理论新古典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包括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梅罗-苏沃洛模型和拉曼齐-斯威定理。
它们认为,市场竞争引导资源自由配置,产业结构的形成是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果。
3.创新与技术驱动的产业结构理论创新和技术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
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周期理论提出了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观点。
二、产业结构分析方法1.产业结构比较分析法产业结构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探索其差异化现象,从而找出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主要包括分析不同产业门类的比重、发展趋势等。
2.产业结构动态分析法产业结构动态分析法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识别其内在规律。
主要包括时间序列分析、趋势分析、周期分析等,可以确定产业结构的周期性和趋势性变化。
3.产业链分析法产业链分析法主要通过分析产业内相关企业的关联与协同关系,探索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发展状况,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依据。
主要包括价值链分析、供应链分析、需求链分析等。
4.产业结构弹性分析法产业结构弹性分析法主要通过计算各产业部门的弹性系数,衡量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可以辨别出具有较高增长速度和潜力的产业领域,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建议。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是研究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工具。
产业结构理论分类及其分析方法总结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首先,产业是历史范畴,是伴随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和不断
扩展的。从社会分工来说,它是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现象。特殊分工是在一般
分工基础上发生的。
其次,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转换和
不断地向深层发展,以致形成了具多层次的产业范畴。
再次,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产业和产业之间存在
罗斯托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产业结
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中重视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其主
要著作有《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
钱纳里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贡献颇多。他认为,经济发展中资本与 劳动的替代弹
性是不变的,从而发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学 说。指出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会
?模型2(变形I):国内各产业生命周期均经过上述各阶段,但次序由消费资料生产转向生 产资料生产。或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进而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
?模型3(变形II):随比较优势动态变化,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国际间出现产业转移,东 亚的后起国追赶先行国的进程具有“雁形模式”的特征。但“雁形模式”的形成是有条件 的,但条件发生变化时,该模型也将转换。即这一模式可以说明过去,不一定能说明将来; 可以适用于东亚中小国家和地区,但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①二元结构分析思路
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了
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即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拉尼斯他与费景汉把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认为不仅仅收入
分配变化及与之相对规模以及储蓄、教育、劳动力市场等有关因素之间也存在直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一、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资源配置以及区域间的合作与竞争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最早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布局取决于距离市场的远近和运输成本。
此后,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强调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则分别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区位理论的内容。
区位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交通规划和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区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在每个地区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而是在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部门和企业集中的地区首先出现增长,这些地区就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其集中,从而使增长极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扩散效应则是指增长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向周边地区扩散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在一些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集中投入资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3.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分工理论的早期代表。
第六章 产业结构理论发展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
•产业结构形成理论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理论 •产业结构效应理论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产业结构分析理论 •产业结构政策理论 •产业结构研究方法论等
Chapter6 - 22/55
Chapter6 - 18/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邓宁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20世纪英国工业的变化与 发展》及其他关于工业经济、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著作。 拉尼斯与费景汉(又称约翰· 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 费) 学说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二元结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部门存在隐性失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0, 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第二三阶段,农业中产生剩余,可满 足非农部门消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工业转移;工业开始 为农业提供装备,二部门共同发展。
霍夫曼对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问题进行了开创 性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和经济增长— —以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为重点》和《马来西亚半 岛的工业增长、就业与外国投资》等。
Chapter6 - 19/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丁伯根(NP19**)的关于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包含有丰富 的产业结构理论。 他把政策分为三种:数量政策、性质政策 和改革,其中性质政策就是要改变结构(投入产出表)中的一 些元素。 希金斯描绘了不发达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认为先 进部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完全不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 是可替代型的,因资本不足而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而先进 部门采取资本密集型技术,具有固定投入系数的生产函数。主 要论著包括《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稳定与发展》、《经济发展: 原则、问题与政策》。 在日本,对产业结构理论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学者还有:筱 原三代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佐 贯利雄、筑井甚吉等人。
2.产业结构理论来源
• 第二类方法:从一开始就集中研究相似的 起始条件与经济制度下的一批国家的历史 经验,并且探索出那个最能说明所发生的 结构变化过程的特殊理论,这类方法也就 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论的、规范的研究。
• 在严格假定的前提条件下,通过理论的或 模型的推理和演绎,提出反映或推动产业 结构演变的过程和提升的途径。
•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研究成 果之上,计量和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 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 势后得出的。
• 克拉克认为他的发现只是印证了配第在 1691年提出的观点而已,后人把克拉克的 发现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2020/3/1
主要形成机制
1.收入弹性差异 农产品的需求特性是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达
2020/3/1
2.2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 2.2.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2.2.2 不平衡增长理论 • 2.2.3 主导产业理论 • 2.2.4 两基准理论
2020/3/1
2.3 产业结构演变模式
• 2.3.1 雁形态论 • 2.3.2 循环发展模式
2020/3/1
2.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020/3/1
2.1.3 学习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A、产业结构理论与经济学 B、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方法 C、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1) 经济全
球化条件下,“雁型形态”理论的适应 性问题?(2) 后工业化时期,发达国家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与途径?(3) 经济 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 问题?(4)高新技术与企业或产品的生 命周期问题?
• 库兹涅兹认为:(1)导致农业部门的国民 收入和劳动力相对比重趋于下降的主要原 因有三个:
2020/3/1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包括区位理论、集群理论和价值链理论。
这些理论通过对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同要素和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化的内在机理以及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下面对这三个理论的观点进行整理。
一、区位理论区位理论通过分析产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选择,深入探讨了产业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发展的关系。
其观点主要包括:1.区位绝对优势:不同地理位置具有不同的区位资源,如交通、市场和资源等,使得一些区域在一些产业或产业群体中具有绝对的区位优势。
这种区位优势会吸引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聚区。
2.区位比较优势:区位优势不仅是绝对的,还可以是相对的。
同样一个产业,在不同地理位置可能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这取决于区位上的特殊条件和资源组合。
3.分工与合作:区位理论指出,不同产业的集聚区之间往往存在紧密的产业关联或合作关系,形成了分工与合作的产业网络。
这种合作关系有助于提高产业集中区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
二、集群理论1.企业之间的互动:企业集聚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共享和企业之间的互动。
企业之间的互动可以增强彼此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的进步和升级。
2.效率与创新:企业集聚有助于提高生产和交易效率,降低成本。
同时,企业之间的互动也促进了创新的形成和传播,推动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共享资源:企业集聚区往往具有丰富的产业配套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可以提供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价值链理论1.分工与协作:价值链分析将产业过程分为不同的环节或活动,并探讨了这些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
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可以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2.附加值的创造:价值链分析强调了价值在不同环节中的创造和转移。
不同环节的附加值创造,对于产业的竞争力和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3.产业链的整合:价值链理论还强调了企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和产业链的整合。
不同环节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业的整体运作效率。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一、引言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经济部门的组合,包括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消费需求变化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的理论,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二、产业结构演变的背景1.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旧产业逐渐被替代。
例如,自动化技术的引入使得许多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而高科技产业则得到了迅猛发展。
2.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国际贸易的增加和跨国公司的崛起。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竞争日益激烈,这导致了分工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些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而高附加值的产业则集中在技术先进的国家。
3. 消费需求变化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生产加工型产业逐渐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服务业的需求则逐渐增加。
例如,餐饮、旅游和娱乐等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了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
三、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解释1. Lewis模型Lewis模型是经济学家亚瑟·刘易斯提出的,解释了农业向工业转变的过程。
根据该模型,当农业劳动力的资本边际产出递减到零时,农业劳动力将转移到非农部门。
这种结构性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整体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表现。
2. 克鲁格曼模型克鲁格曼模型是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提出的,主要用于解释产业的空间分布。
根据该模型,产业的空间分布取决于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市场规模等因素。
高附加值的产业往往集中在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而低附加值的产业则分布在边远地区。
3. 西奥多模型西奥多模型是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的,解释了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不断扩大。
根据该模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服务业的需求将逐渐增加。
产业结构理论和分析方法
2、2、4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两基准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要求把 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有广阔的 市场需求,便于利用规模经济效益,迅速的提高利润率;生产率上 升基准要求积累投向生产率(指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 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因为生产率上升快,单位成本下降最快, 在工资率一定得条件下,该行业或部门的利润也必然上升的最快。 两基准理论是由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 的,后来日本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参照了两基准理论。
二元结构理论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消除二元经济,是否能够实现?
2、2、2赫希曼的不平衡理论
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性,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能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的投入到某些行业,以使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 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不平衡增长。
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指出,在发展中国家,有限的资本在社会 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之间的分配具有替代性,因而有两种不平衡增长的途径: (1)“短缺的发展”,即先对直接生产资本投资,引起社会资本短缺,而社 会资本短缺将引起直接生产成本的提高,这便迫使投资向社会资本转移以取 得二者的平衡,然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成本的投资引发新一轮不平衡增长过 程。(2)“过剩的发展”,即先对社会资本投资,降低直接生产活动的成本, 从而促使人们对直接生产资本进行更多的投资,使二者达到平衡后,再重复 这一过程。
不平衡长期理论基本上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因为我国50多年的经济发展走的 的就是一条“不平衡增长”的途径。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最新发展讲解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欧美学者的贡 献)(续)
基本结论:现代部门通过源源不断地吸纳传统部 门释放的廉价劳动力,获得巨额利润,再通过高 储蓄倾向,进一步提高吸纳能力,产生累积效应, 直至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边际生产率相等,二 元经济结构转变为一元经济结构 不足点: (1)主要适用于对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分析 (2)假设条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不大吻合, 如技术发展中的节约劳动倾向、资本外逃、现代 部门工资上升等在发展中国家都会普遍存在
四、服务经济化的相关理论探讨(续)
服务经济化的含义 从狭义角度看,“服务经济化是指人们的 各种经济活动中,与产品相比,服务交易 的重要性相对提高” 在服务交易之上,如果再加上政府提供的 公共服务,就出现广义的服务经济化现象。 服务经济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四、服务经济化的相关理论探讨(续)
1.第三产业的就业、设备投资和产值,与第一、第 二产业相比,相对提高 2.家庭消费中,用于购买服务的比例提高(家庭服 务外部化) 3.企业用于购买服务的费用占成本的比例提高(企 业服务外部化) 4.产品单价中原材料成本下降 5.白领劳动者的比例增加 6.劳动力市场的外延扩大 7.劳动力素质及专业化水平提高
三、日本学者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创造性研 究(续)
发展中国家的反雁行形态对外直接投资
三、日本学者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创造性研 究(续)
三、日本学者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创造性研 究(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前中国进行反雁行形态投资的条件
中国成长起一批具有相当资本实力,富有开拓进 取意识,且相对优势较为突出的大企业 国在某些新兴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一定的知识生 产和创造,以及技术研发能力 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因素的加强 中国的人才储备相对充沛起来 政府的政策支持 国际分工的水平化趋势日趋明显
产业结构理论演变课件
国际经济合作
合作基础
产业结构理论为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理 论基础,有助于各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 寻找共同点和合作基础。
VS
合作模式
通过产业结构理论的指导,各国可以探索 更加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实现互利共 赢的局面。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产业结构理论演变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 古典产业结构理论 • 新古典产业结构理论 • 新兴古典产业结构理论 • 现代产业结构理论
01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产业结构理论是研究产业之间相互关 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念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关注产业间的比例 关系、产业组织结构、产业关联度、 产业竞争力等方面,旨在揭示产业发 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02
古典产业结构理论
亚当·斯密理论
总结词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详细描述
亚当·斯密认为,通过劳动分工,每个工人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提高技能和生产效率。分工使得生产 过程变得更加专业化,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亚当·斯密还强调了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能够 自动调节供求关系,使经济达到均衡状态。
资源最优配置理论
1
资源最优配置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另一个核 心理论,它研究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和最优 配置。
2
资源最优配置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 下,资源的配置能够达到最优状态,从而实现社 会福利的最大化。
3
资源最优配置理论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它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持。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
案例二:发达国家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经历了产业空间结构的显著调整 ,从最初的分散布局到工业化中期的集聚,再到后工业化 的分散布局。
在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采取了分散布局的方式,将产业 分布在不同地区。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产业逐渐向城市和 地区中心集聚,形成了如伦敦、纽约等大都市区。在后工 业化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凸显,产业 空间结构又呈现出分散布局的趋势,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灵 活调整其地理位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政策与制度因素是影响产业空间结构的外部 条件之一,它们通过引导和调控产业发展来 影响产业空间结构。
详细描述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税收政策 、土地政策等来引导和调控产业发展。合理 的政策与制度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 业的协同发展,提高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和市 场占有率。而不合理的政策与制度则可能导
案例四: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协同发展
总结词
城市群作为产业空间结构的高级形态,需要实现产业协同发展、资源共享和生态环境共治。
详细描述
城市群是产业空间结构的高级形态,不同城市之间需要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协作关系。为了实现城 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和生态环境共治,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这需要加强 城市之间的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点轴开发理论
总结词
点轴开发理论主张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首先选 择一些具有优势的地区作为“点”,进行重点开发,同 时沿着交通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形成“轴”,通过 “点”与“轴”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详细描述
点轴开发理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艾伯特提出的,他认为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首先选择一些具有优势的 地区作为“点”,进行重点开发,同时沿着交通线将这 些“点”连接起来形成“轴”,通过“点”与“轴”的 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点轴开发理论的核心是强调 区域内的点轴系统建设,通过重点地区和交通轴线的开 发,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区域 的综合竞争力。
产业结构理论
(五)钱纳里标准结构模式 钱纳里与塞尔昆合著的《发展的模式, 1950~1970》,对产业标准结构模式的 研究作了重要贡献。 钱纳里与塞尔昆对101个国家 1950~1970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构 造出世界发展模型,由发展模型整理出经济 发展结构模型,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产业结 构的标准数值。
特殊分工现象。
பைடு நூலகம்
从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一般分工主要发 生在两个阶段,一是当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逐步形成独立的 物质生产部门,即社会生产形成工农业两大 物质生产部门。这是第一次发生的一般分工; 二是发生在生产力快速发展时期,为生产和 生活提供的服务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部 门,如咨询服务业、旅游业等。这是现代经 济发生的第二次一般分工现象。
二、形成机理
实践经验证明,在经济转型时期,中国产业结 构形成与发展既离不开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也离 不开政府的合理干预,尤其在市场机制影响力较弱 的时期或领域,通过政府安排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步伐,要比等到市场机制充分确立后通过市场安排 来解决产业结构调整更为有利,其总成本可能较低。 同样在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也存在着支配其 运动的内在、外在机制,亦即“无形的手”——市 场机制和“有形的手”——政府干预。
第三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当代研究
一、欧美学者研究 (一)配第和魁奈的发现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 第早在17世纪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 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其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重农 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分别于1758年和1766 年发表了重要论著《经济表》和《经济表分 析》。 可以说,配第和魁奈的发现和研究是产 业结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