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毒理学:指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外源化学物: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体内试验:即按人体可能接触的剂量和途径使实验动物在一定时间内接触环境污染物,然后观察动物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其用于阐明外源物的毒性特点及效应。
体外试验:a、可采用器官灌流技术b、将某脏器从体内取出制成原代游离细胞,进行污染物对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c、利用在体外经过多次传代细胞株对外来化学物进行毒性研究。二、
·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1、被动转运,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不起主动作用,如简单扩散、滤过;2、特殊转运: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起主动作用,如主动运输、易化扩散、吞噬和胞饮。
吸收:环境化学物通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的生物膜而进入血液的过程。
分布:环境化学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贮存:进入血液的环境化学物大部分与血浆蛋白或体内各组织成分结合,聚集在特定部位。排泄:环境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由体内向体外转运的过程。(排泄途径:a、经肾随尿液排出。肾小球的被动过滤/肾小管的重吸收/主动转运b、经肝随同胆汁通过肠道随粪排出。)
·生物转化产生的结果:生物解毒或毒性增强。
·生物解毒: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极性及水溶性增加而易排出毒性降低甚至消失的过程。·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氧化反应;还原;水解;结合反应。
·结合反应:进入人提的外源化学物在代谢过程中与某些其他内源性化学物或基因发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形成产物称为合成物。
三、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中毒:指机体受到某种化学物质的作用而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变。按发展快慢分: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急性毒性:指机体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某一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包括死亡效应。(经典的急性致死性毒性试验:1、实验动物2、染毒剂量设计3、观察4、ld50计算其他方法如:1、固定剂量法2、急性毒性分级法3、上下移动法)
·亚慢性毒性:指机体连续多日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指机体长期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毒性:指一种物质能引起机体损害的性质和能力。(评价方法:1、实验动物2、染毒途径3、染毒期限4、剂量分组5、观察指标6、结果分析)
剂量:指给予机体的或机体接触的外源化学物的数量。
致死剂量:指以机体死亡为观察指标而确定的外源化学物剂量。
半数死亡剂量:指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某项生物效应发生百分之五十改变所需的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中毒阈剂量):指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时,在一定时间内,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机体开始出现损害所需的最低剂量。
最大无作用剂量(未观察到作用剂量):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采用目前最为灵敏的方法和观察指标而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剂量效应关系:指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大小与其在个体或群体中引起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相关
剂量反应关系:指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其引起的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毒性作用的类型:局部毒性作用和全身毒性作用、速发和迟发毒性作用、可逆和不可逆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特异体质反应。
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
·联合作用类型:1、相加作用,指多种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是各自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2、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超过化学物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3、增强作用:一种环境化学物本身对机体并无毒,但能使与其同时进入机体的另一种环境化学物的毒性增强。4、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环境化合物作用于机体,各自的作用方式,途径,受体和部位不同,彼此无影响仅表现为各自的毒作用。
毒性作用的机理:1、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相互作用2、细胞膜损伤3、干扰细胞内钙稳态4、干扰细胞能量的产生5、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6、与生物大分子结合7、选择性细胞致死8、非致死性遗传改变
·影响环境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因素:一、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1、结构与毒性(如分子饱和度、构型)2、物毒性质与毒性(水分配系数,电离度)。二、机体状况:1、种属和个体差异2、性别与激素3年龄4、营养与健康5、生物节律。三、接触条件:1、接触途径2、溶剂3、毒物浓度与容积4、交叉接触。四、环境因素:气温、气湿、气压
外源化学毒物作用机理:1、干扰正常配体—受体的作用2、细胞膜损伤3、干扰细胞内钙稳态4、干扰细胞能量的产生5、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6、与生物大分子结合7、选择性细胞致死8、非致死性遗传改变
四、
实验动物的选择:1、物种选择2、品系选择3、微生物控制的选择
·常用染毒方法:经口染毒(灌胃、吞咽胶囊、喂饲)、经皮肤染毒、经呼吸道染毒(静式吸入、动式吸入)
五、
突变的不良后果:1、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a、体细胞突变与癌变b、体细胞突变与致畸c、体细胞突变的其他不良后果2、生殖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a、致死性突变b、可遗传的改变·癌变阶段学说:1、引发阶段,引发是化学致癌物本身或其治性代谢作用于DNA,从而诱发体细胞突变的过程。2、促长阶段:引发细胞增殖成为癌前病变或良性肿瘤的过程。3、进展阶段:癌前病变或良性肿瘤转变成恶性肿瘤的过程。
·生殖毒性:环境外源物对磁性和雄性生殖系统,包括排卵生精,从生殖细胞分化到整个细胞发育,也包括对胚胎细胞发育所至的损害,引起生化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影响繁殖能力。致畸作用的机理: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2、生物合成原料和能量不足3、细胞毒性作用4、酶的抑制5、细胞膜损伤6、非特性发育毒性作用7、母体及胎盘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固体毒性:指环境化学物在一定剂量下对受孕母体产生的损害作用。
·生殖毒性:指在到达成年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包括胚胎期和胎儿期诱发或显示的影响,即对出生前的胚胎,胎儿以及出生后的幼子的结构功能的影响
六、
·安全:指某种化学物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机体不产生任何损害
·安全性:一个相对概念,化学物在一定的暴露下无危险或危险低,其危险度可被社会接受·实际安全剂量: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暴露剂量为实际安全剂量
·安全性评价:通过规定的毒理学实验程序和方法及对人群效应的观察,评价各化学物的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