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 病情说明指导书
![细菌性痢疾 病情说明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8e87749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62.png)
细菌性痢疾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细菌性痢疾概述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由于志贺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病后免疫力差,故可反复感染。
英文名称:bacillary dysentery其它名称:菌痢相关中医疾病:痢疾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传染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肠常见症状: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主要病因:因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感染引起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细菌培养、特异性核酸检测、免疫学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X 线检查重要提醒:细菌性痢疾具有传染性,且部分患者病情危急,甚至出现败血症、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并发症,严重危害机体健康,甚至导致死亡。
临床分类:根据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细菌性痢疾根据毒血症及肠道症状轻重,可以分为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重型和中毒性菌痢。
2、慢性细菌性痢疾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医生者,即为慢性菌痢。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型。
二、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特点三、细菌性痢疾的病因病因总述:细菌性痢疾主要是因志贺菌感染引起。
志贺菌可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
疲劳、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等可能会增加本病的发病风险。
基本病因: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荚膜及鞭毛,多数有菌毛,属兼性厌氧菌。
1、抗原结构根据生化反应和 O 抗原的不同,可将志贺菌属分为4个群,包括痢疾志贺菌(A 群)、福氏志贺菌(B 群)、鲍氏志贺菌(C 群)、宋内志贺菌(D 群)。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a2e8824ccfc789eb162dc84b.png)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症,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起病急骤,以高热、嗜睡、惊厥、迅速发生休克及昏迷为特征。
【护理评估】要点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尿量等,并做好记录。
2、观察排便的次数、颜色、量、性状等。
3、注意观察肢端温度、皮肤颜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及时了解末梢循环灌注情况。
【常见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毒血症有关。
2、组织灌注量不足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3、潜在并发症:脑水肿、呼吸衰竭等。
4、有感染传播的危险与肠道排出致病菌有关。
5、焦虑与病情危重有关。
【护理措施】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2、一般护理(1)饮食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易引起胀气的食物及多渣等刺激性食物。
(2)预防感染传播采取消化道隔离,培养患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指导家长对患儿食具煮沸消毒,尿布和衬裤要用沸水浸泡后再洗。
3、症状护理(1)降低体温按发热护理常规执行。
(2)做好臀部皮肤的护理,防止臀红。
(3)遵医嘱进行抗休克治疗维持有效血液循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神志、面色、肢端温度、尿量等变化,(4)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室内安静,减少刺激。
保持呼吸道通畅,予氧气吸入,做好气管插管、切开的准备。
4、心理护理:评估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态,多与家长沟通,提供心理支持。
5、健康指导:向家长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及患儿的病情,消除其紧张情绪;对家长及患儿进行卫生教育,讲究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提高保健意识。
【学习】第二节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学习】第二节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17b56f31c1c708a1294a44bc.png)
急性发作型 半年内有菌痢病史,由于某种诱因引起急性菌痢样症状。
慢性菌痢
慢性迁延型 慢性隐匿型
急性菌痢发作后,迁延不愈,常有腹痛、腹泻,或与便秘交替 出现。
1年内有急性菌整理痢课件史,现无症状,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以上两种表现同时出现,病情凶险。
整理课件
(二)慢性期:病程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 发生机制: ①急性期治疗不及时不彻底 ②耐药菌株感染,福氏菌感染易导致慢性; ③全身及局部抵抗力低下如营养不良、慢性疾病
状态 ④原有慢性病如慢性肠道疾病、慢性胆囊炎、肠
寄生虫病等。
整理课件
慢性菌痢分型: ○慢性迁延型:最常见 ○急性发作型 ○慢性隐匿型:一年内有痢疾史
整理课件
④粪便: ◆量多,暗红色果酱样血便,有腥臭, ◆镜检:白细胞少,红细胞多,有夏雷-结晶体,
有溶组织阿米巴原虫 ⑤乙状结肠镜检:
肠粘膜大多正常 有散在溃疡 边缘深切 周围有红晕
整理课件
2.慢性菌痢:要鉴别的疾病有: ◆结肠癌及直肠癌 ◆慢性血吸虫病
整理课件
3.中毒型菌痢: (1)休克型:◆应与败血症、休克型流脑鉴别
内毒素
肾上腺髓质、 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和
网状内皮系统
结肠黏膜炎症、 坏死、溃疡
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 引起急性微循环障碍
腹痛、腹泻、 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
整理课件
畏寒、发热 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
二、护 理 评 估
1
流行病学资料
2
身体状况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辅助检查
5
治疗要点
整理课件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efdbd58d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05.png)
细菌性痢疾的护理常规【概念】: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因】:痢疾杆菌有较强的致病性其致病作用主要是侵袭力和内毒素。
【临床表现】:一、急性菌痢:1、潜伏期1—2天。
2、分型:普通型:起病急,高热伴畏寒,寒颤,体温高达39摄氏度,伴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排便次数增多,伴粘液便,左下腹压痛。
轻型:每天3—4次,粪便糊状或稀便,病程短,3—7天可痊愈。
中毒型:2—7岁,突然发热,体温高达40摄氏度,全身毒血症状,精神萎靡,频发惊厥。
(1)休克型:感染性休克表现(2)脑型:最为严重,脑膜炎,颅内压升高,中枢性呼吸改变。
(3)混合型:预后最为凶险。
二、慢性菌痢:1慢性迁延型2急性发作型3慢性隐匿型。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轻至中度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菌痢可有贫血。
脓血便,无粪质,镜下大量脓细胞或白细胞。
【辅助检查】便培养【治疗要点】1、急性:(1)一般治疗:执行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二次阴性。
(2)病原治疗:执行原则上不短于5天。
(3)对症治疗。
2、慢性菌痢:(1)病原治疗:联合应用二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10—14天,重复1—3个疗程,药物保留灌肠+小量激素。
(2)对症治疗:肠功能紊乱—镇静,解痉挛药,菌群失调,双歧杆菌3、中毒性菌痢:(1)病原治疗:沙星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或联合应用(2)对症治疗:A阵静降温B休克型,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和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C脑型应用20%甘露醇,,防治呼吸衰竭。
【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痢疾杆菌内毒素激活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中枢导致体温过高有关。
2)腹泻:与肠道炎症,广泛浅表溃疡形成导致肠蠕动增强,肠痉挛有关。
3)组织灌注无效:外周组织与中毒性菌痢导致微循环障碍有关4)潜在并发症:中枢性呼吸衰竭。
【护理要点】1、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至症状消失2、病情观察:,神志变化,生命特征,抽搐先兆,瞳孔大小,正确记录出入量。
3、循环衰竭:体位头低脚高位,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应用血管活性性药,注意保暖。
细菌性痢疾防控措施
![细菌性痢疾防控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569516331126edb6f1a10b7.png)
细菌性痢疾防控措施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一)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隔离治疗菌痢病人和带菌者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措施。
急性菌痢病人症状消失、停药后连续2次(隔日)粪检阴性方可解除隔离;不具备细菌培养条件者,经正规治疗,待患者症状消失,大便正常1周后方可出院。
对慢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应定期进行访视管理,并根据药敏实验选择敏感的药物给予彻底治疗后,粪便培养连续三次(隔周一次)为阴性者,方可解除访视管理。
(二)做好疫点、疫区管理工作1、划定疫点、疫区(1)疫点:指与病人、疑似病人、带菌者同一大门出入的住户,或与其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若干住户。
(2)疫区:根据疫点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状况、自然村落分布、人群生活和物资交往等情况,考虑菌痢传播条件和流行病学联系,判断受累地区而划定疫区。
一般在农村以一个或几个村、一个或毗邻的几个乡,在城市以居住区、街道或居委会为单位划定疫区。
2、疫点、疫区的消毒工作认真做好疫点、疫区内的消毒工作,特别是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环境、物品、饮用水等进行消毒处理。
疫点、疫区内的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随时消毒时要向被隔离的健康人培训消毒方法并使之掌握。
(1)随时消毒对于病人吐泻物,按1体积吐泻物加1/5体积漂白粉搅拌均匀,消毒2小时;成型粪便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便器可用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小时;餐具首先煮沸消毒或流通蒸气消毒,也可用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30分钟或煮沸10分钟;残余的需要消毒的食物,以0.2%-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分钟,或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小时,或煮沸10分钟;对需要消毒的衣物,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流通蒸气消毒30分钟;不耐热的毛衣、化纤尼龙制品可采取过氧乙酸熏蒸消毒。
地面、运送病人的交通工具等,可分别用0.1%过氧乙酸拖地和0.5%过氧乙酸喷雾(或擦拭);疫点(疫区)内井水消毒,一般按每立方米加有效氯量为2-6mg/l的标准,结合计算出的井水量,算出所需消毒剂的用量。
细菌性痢疾护理
![细菌性痢疾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c48dbc6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cc.png)
细菌性痢疾护理
【主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
与毒血症有关。
2.组织灌注量改变
与内毒素导致循环障碍有关。
3.潜在并发症——休克
与内毒素引起微循环障碍有关。
4.疼痛
与肠蠕动增强、肠痉挛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发热、腹泻引起的食欲下降、体液丢失过多有关。
【护理要点】
1.对病人进行消化道隔离。
粪便、呕吐物必须严格消毒后再处理。
症状消失,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后可解除隔离。
2.急性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低脂流食,少量多餐,呕吐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补液。
禁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
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为半流食、普食。
3.密切观察病人神志、面色、肢端肤色和尿量变化,及时发现休克早期症状,及时处理。
4.给予病人保暖,改善末梢循环。
腹痛病人可腹部置热水袋,遵医嘱使用解痉镇痛剂,缓解肠痉挛。
5.腹泻病人应及时记录大便次数、性质和量。
采集新鲜的脓血便、黏液便做细菌培养,提高阳性率。
6.注意肛周皮肤护理。
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可涂凡士林,防止糜烂。
嘱病人排便时勿时间过长和用力过度,防止发生脱肛。
如果发生脱肛,用消毒纱布涂以润滑油,轻揉局部,以助纳回。
7.出院指导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饮生水,不吃不洁或腐败食物,餐前便后洗手;②避免暴饮暴食、过度紧张、劳累、情绪波动等诱发因素;③坚持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达到彻底治愈,避免发展为慢性细菌性痢疾。
感染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感染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2b33f2bf2e3f5727a5e962fc.png)
一、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地以肝脏病变为主地全身性疾病.目前确定地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各型病原体不同,但临床表现基本相似.【护理评估】.病史.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注意观察患者地皮肤巩膜有无黄染及瘙痒,皮下有无瘀斑、牙龈有无出血..注意观察患者地腹部体征,如腹围、腹壁静脉有无曲张、移动性浊音情况、肠鸣音等,了解有无腹水及腹膜炎等临床体征.b5E2R.观察患者地神志及言行表现,特别注意观察患者地神志是否清楚,性格和行为有无异常.【主要护理问题】.活动无耐力与营养代谢功能降低、病毒感染引起基础代谢率增高、食欲减少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消耗性疾病,患者食欲低下,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有关..知识缺乏缺乏疾病地防治要点及转归情况..潜在并发症:出血、干扰素治疗地不良反应.【护理措施】.指导病人及家属有关疾病地相关知识..向病人说明营养与疾病地关系,鼓励病人尽量多进食,给予高碳水化和物、咼蛋白、咼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地饮食、并注意色香味.指导病人少食多餐,告诉病人戒烟戒酒,遵医嘱静脉补充能量,每周测体重一次.plEan.急性期卧床休息,待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可逐渐恢复活动.提供良好地休息环境,遵医嘱给予维生素族,维生素等护肝药物.DXDiT.协助病人改变体位,每小时次,保持床单元平整、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加强营养,对皮肤瘙痒地病人鼓励使用碱性苏打水擦身,每天早晚协助患者温水擦身一次.RTCrp【健康指导】.宣传消毒隔离地方法,预防传染,甲、戊型肝炎为消化道隔离,乙、丙、丁型肝炎为血液隔离•患者地牙刷,剃刀、毛巾不可与家人共用,不将嘴嚼过地食物给儿童吃.同时,关好纱窗,消灭苍蝇、蟑螂;注意个人卫生.5PCzV.指导病人进食清淡饮食,流质或半流质,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饮食•.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休息有利于肝脏地恢复•.讲明使用干扰素后第一天会有发热、疲劳等不适,个别患者会有头痛、肌痛、关节痛,食欲不振等•请患者不必惊慌.jLBHr。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ce15413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3.png)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1.隔离措施:将患者单独隔离,避免与其他人接触,以免传染给他人。
用洗手液或消毒剂消毒双手,避免接触患者排泄物。
2.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以减轻细菌感染症状。
同时,必要时进行静脉输液以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3.监测体温: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并记录下来,以便观察疾病的变化和病情的进展。
4.饮食调理:在疾病的早期阶段,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这时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蔬菜汤、稀饭等,以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
随着病情好转,可以慢慢过渡到软食或正常饮食,但要避免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5.补充水分:由于患者会出现腹泻和发热等症状,导致体液丢失较多,所以需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建议患者多饮清水、盐水、电解质溶液等,以帮助恢复水电解质平衡。
6.皮肤护理:由于患者在发热期间可能会出汗较多,导致皮肤容易湿润,容易发生皮肤感染。
因此,要定期清洗患者的皮肤,以保持干燥清洁,并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环境中。
7.观察并记录大便情况:及时观察、记录患者的大便情况,包括次数、颜色、质地等,并及时报告给医生。
同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血便等异常现象。
8.定期更换床单和内衣:由于细菌性痢疾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所以需要定期更换患者的床单和内衣,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
9.心理照顾:细菌性痢疾会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引起焦虑和抑郁等情绪。
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支持,与患者进行交流,疏导情绪,帮助患者度过难关。
10.教育指导: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细菌性痢疾的相关知识,包括传染途径、预防措施、饮食指导等,以帮助他们了解疾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以上是细菌性痢疾护理的一些建议。
在护理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向医生报告,确保患者得到适当的治疗和护理。
同时,也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照顾,使其能够积极面对疾病,加快康复。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https://img.taocdn.com/s3/m/77754328647d27284a735105.png)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
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凶险。
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
疗效欠佳或慢性变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
临床表现1.急性菌痢:急性腹泻,伴有发冷、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全腹压痛、左下腹压痛明显。
2.急性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
肠道症状轻或缺如。
3.慢性菌痢:有持续轻重不等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的痢疾症状,病程超过两个月。
发病原因细菌性痢疾(一)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
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招标。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症状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
细菌性痢疾(一)急性菌痢可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38~39℃以上,伴头昏、头痛、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粪便开始呈稀泥糊状或稀水样,最多,继则呈粘液或粘液脓血便,量不多,每日排便十次至数十次不等,伴里急后重。
左下腹压痛明显,可触及痉挛的肠索。
病程约一周左右。
少数患者可因呕吐严重,补液不及时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发生继发性休克。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与处置要求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与处置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db8cc74e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4.png)
c)转运后处置。疑似患者转出后,需及时进行消毒和重点人群管理,具体包括:
1)全面消杀:对养老机构内患者居住的隔离室进行全面消毒,消毒范围包括隔离室空气、物体表面、地面、个人生活用品、医疗器具、公共环境等;
2)对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全面评估,以判断是否需进行医学观察和治
疗。
恢复期患者
a)用药指导和病情观察:
1)指导长者遵医嘱按时、按பைடு நூலகம்、按疗程正确使用有效抗菌药物,争取彻底治愈,以防转为慢性菌痢,同时注意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2)观察有无高热、寒战、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再次发作的症状,复发时及时送医治疗;
3)指导长者定期复诊;
b) 避免诱发因素:慢性菌痢患者可因进食生冷食物、暴饮暴食、过度紧张和劳累、
l)慢性菌痢:病程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即为慢性菌痢。
处置要点
疑似患者
a) 隔离: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措施,注意粪便和便器的消毒处理,具体内容参见
C.1.2 里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处置要点;
b)对症处理:
1)休息:急性期患者腹泻频繁、全身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避免烦躁、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有利于减轻不适。频繁腹泻伴发热、疲乏无力、严重脱水者应协助患者床边排便,以减少体力消耗;
受凉、情绪波动等诱发急性发作,应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生活规律;
c) 改善营养:慢性菌痢者注意一般状况的改善,如体重、营养状况等。以进食高
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少纤维素,易消化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为原则,避免生冷、多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
预防指导
a)切断传播途径:
1)指导长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餐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摄入不洁食物,把住“病从口入”关;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2a4b177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d1.png)
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1、按肠道隔离至两次大便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2、卧床休息至症状消失后逐步恢复活动。
3、保持病室清洁安静,做好患者用物及地面常规消毒。
4、给予高热量易消化、少渣、避免油炸及刺激性食物
5、保证入量,每日入量不少于出量(呕吐物+腹泻)
6、观察并记录大便性质,量及次数,按时留取新鲜脓血便及时送检。
7、里急后重严重者应注意有无脱肛,脱肛者可用温水坐浴,或者纱布协助轻柔
还纳。
8、腹痛者应在医生指示下方可给予止痛解痉剂。
9、观察患者面色、肤色、体温、脉搏、血压变化,如有水中毒休克现象,立即
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10、注意床单位清洁整齐,做好皮肤的护理,防止臀红发生。
11、观察药物反应,如有反应及时通知医生停药。
参考文献:《临床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拟定:林**芬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细菌性痢疾防控措施
![细菌性痢疾防控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63a0384561252d381eb6ec4.png)
细菌性痢疾防控措施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一)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隔离治疗菌痢病人和带菌者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措施.急性菌痢病人症状消失、停药后连续2次(隔日)粪检阴性方可解除隔离;不具备细菌培养条件者,经正规治疗,待患者症状消失,大便正常1周后方可出院.对慢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应定期进行访视管理,并根据药敏实验选择敏感的药物给予彻底治疗后,粪便培养连续三次(隔周一次)为阴性者,方可解除访视管理.(二)做好疫点、疫区管理工作1、划定疫点、疫区(1)疫点:指与病人、疑似病人、带菌者同一大门出入的住户,或与其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若干住户。
(2)疫区:根据疫点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状况、自然村落分布、人群生活和物资交往等情况,考虑菌痢传播条件和流行病学联系,判断受累地区而划定疫区。
一般在农村以一个或几个村、一个或毗邻的几个乡,在城市以居住区、街道或居委会为单位划定疫区.2、疫点、疫区的消毒工作认真做好疫点、疫区内的消毒工作,特别是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环境、物品、饮用水等进行消毒处理。
疫点、疫区内的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随时消毒时要向被隔离的健康人培训消毒方法并使之掌握。
(1)随时消毒对于病人吐泻物,按1体积吐泻物加1/5体积漂白粉搅拌均匀,消毒2小时;成型粪便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便器可用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小时;餐具首先煮沸消毒或流通蒸气消毒,也可用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30分钟或煮沸10分钟;残余的需要消毒的食物,以0.2%—0。
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分钟,或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小时,或煮沸10分钟;对需要消毒的衣物,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流通蒸气消毒30分钟;不耐热的毛衣、化纤尼龙制品可采取过氧乙酸熏蒸消毒。
地面、运送病人的交通工具等,可分别用0.1%过氧乙酸拖地和0。
5%过氧乙酸喷雾(或擦拭);疫点(疫区)内井水消毒,一般按每立方米加有效氯量为2—6mg/l的标准,结合计算出的井水量,算出所需消毒剂的用量。
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
![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9b43832384254b35effd3445.png)
二、西南区的旅游环境特征
岩溶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地形复杂多样,地文景观丰富多彩;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孕育了繁茂的森林景
观;
二、西南区的旅游环境特征
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的城市风光; 南北兼容、中西合璧的文化; 旅游配套服务完善,旅游资源以自然与人造景观最富特色。
四、民俗文化文化旅游资源
四、民俗文化文化旅游资源
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一、护理评估
(二) 流行病学
2.传播途径
•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志贺菌主要通过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 ,经口传播;亦可通过苍蝇污染食物而传播。健康人的手接触 痢疾杆菌,亦可导致经口感染,此种以污染手为媒介的传播是 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食物或水源被污染可引起食物型暴 发流行或水型暴发流行。
岩溶旅游资源审美 针对岩溶/民俗 与解说;民俗旅游 旅游资源的游览 资源的审美与解说;与景观欣赏作
10钟讲解
一、西南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 本区包括云南、贵州和广西三个省区; • 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北部与四川、西藏相连,东部与广东
相连,南部及西南部与老挝、越南和缅甸唇齿相依;
• 多民族省区;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贵州有17个、广西有 11个,民族文化绚丽多姿“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谷,大
一、护理评估
(二) 流行病学
3.易感人群
• 普遍易感。但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段,即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病后可 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且不同群、型之间无交叉保护性 免疫,故易重复感染。
一、护理评估
(三)身体状况
潜伏期
• 潜伏期一般为1~4天,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7天。
医院感染科细菌性痢疾患者护理常规
![医院感染科细菌性痢疾患者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d3d14e63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b2.png)
医院感染科细菌性痢疾患者护理常规
一、按传染病肠道隔离。
二、急性期因体温高、排便次数多,应卧床休息。
三、多饮水,给予清淡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
四、密切观察病情,记录大便次数、性质及量,及时采取大便标本送检。
五、有里急后重者,嘱病人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以免脱肛。
便后用吸水性好的柔软卫生纸擦拭或每日用1:5000 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以保持清洁,避免感染。
六、腹痛剧烈时腹部置热水袋热敷。
七、中毒型痢疾的护理:①按高热、昏迷、抽搐护理常规护理;②加强病情观察,注意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③严密观察呼吸变化,如发现呼吸不规则、暂停,或抽泣样呼吸等,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及时给氧,并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八、根据病情轻重选用抗生素,症状消失后仍用药3~5天,至大便培养转阴。
九、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注意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工作,及时解释和说明病情,缓解病人及其家属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使其以愉快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向病人及其家
属说明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护理要点及相关注意事项,并做好住院指导。
细菌性痢疾护理
![细菌性痢疾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d70272f62b160b4e777fcf1c.png)
细菌性痢疾护理按本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
一、消毒隔离按肠道传染病隔离。
二、观察要点1.观察发热、腹痛、呕吐、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
2.观察大便性状,有无脓血及量。
3.腹泻多者注意有无脱水、酸中毒、水电解质的失调。
4.对起病急骤、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精神委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紫绀、血压下降、神智昏迷、脉搏细速等体征,小儿多伴有过敏性反应,应立即作必要处理并汇报医师。
三、护理措施1.隔离:执行消化道隔离。
急性病人应住院或在家中隔离、消毒和彻底治疗,隔日1次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2.卧床休息:减少腹部活动,注意腹部保暖。
3.饮食护理:饮食宜少渣,易消化流质、半流质为主,少量多餐,避免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根据病情逐渐给少渣馀食,或吃高蛋白普食,多饮水。
4.口腔及皮肤护理:频繁腹泻伴呕吐时,用冷开水或生理盐水漱口;腹泻后随时清洁肛周皮肤,里急后重者指导病人大便勿用力,防脱肛。
5.标本采集:送大便培养,如阳性者作药物敏感试验,以便合理使用抗生素。
6.解痉、止痛:遵医嘱予解痉、止痛治疗,根据病情调节补液速度;腹痛者可给予热水袋中腹部保暖;脑型菌痢予镇静、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型菌痢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循环不良予保暖。
四、健康教育1.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抓好饮水、饮食、粪便的管理,消灭苍蝇,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腐烂不洁食物,不随地大小便。
2.饮食宜消化,富于营养,无刺激性,合理调整胃肠道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3.早期隔离、及时治疗: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防止发展成慢性。
4.避免诱因:不吃生冷食物,避免暴饮暴食、紧张劳累、受凉、情绪波动;避免发展成慢性痢疾。
5.定期门诊复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1.护理评估和观察要点
1.1生命体征,有无皮肤苍白,冷汗,脉搏细数、尿少、血压下降。
1.2大便次数、颜色、性状和量、有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感,肛周皮肤情况。
1.3肠鸣音情况
1.4尿量
2.护理问题
2.1体温过高
2.2腹泻
2. 3腹痛
2. 4外周组织灌注无效
2. 5有窒息的危险
2. 6潜在并发症:惊厥、脑疝
3.护理措施
3.1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
3.2严重腹泻伴呕吐者可禁食,静脉补充营养。
能进食者,以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少纤维素,易消化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原则,避免生冷、多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
3.3急性期腹泻频繁、全身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
频繁腹泻伴发热、疲乏无力、严重脱水者应协助床边排便。
休克型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专人监护,取平卧或休克体位,小儿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
3.4密切观察排便次数、量、性状及伴随症状,采集含有脓血、粘液部分的新鲜粪便作为标本,及时送检,以提高阳性率。
3.5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出入量及血液生化检查补充水及电解质。
轻者可口服补液盐溶液,严重者静脉补液。
3.6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神志、尿量,观察有无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细速、尿少、烦躁等休克征象,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3.7循环衰歇者应注意保暖。
3.8给予吸氧,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观察氧疗效果。
3. 9每次排便后清洗肛周,涂以润滑剂,预防刺激。
3. 10遵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早期禁用止泻剂,便于毒素排出。
3.11健康教育菌痢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粪便消毒对传染源的控制极为重要,应向病人及家属说明。
遵医嘱按时、按量、按程序坚持服药,争取急性期彻底治愈,以防转变为慢性菌痢。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健康教育要点
4.1讲解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指导病人合理进食。
4.2加强手卫生,把住“病从口入”关。
4.3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
4.4避免慢性菌痢急性发作的诱发因素:进食生冷、暴饮暴食、过度紧张、劳累、受凉、情绪波动。
5.护理评价
5.1体温正常、腹痛、腹泻消失。
5.2抢救物品准备齐全,未发生并发症。
5.3急性菌痢治愈,未转成慢性。
5. 4粪便检查正常,解除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