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纲要ppt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纲要ppt

二、认知过程
(二)注意 1、注意的种类 2、注意产生和保持的条件(无意注意)
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
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意\无意 \)
二、认知过程
(三)记忆 1、记忆的环节、记忆的种类 7+-2 2、识记的种类:有意识记、无意识记、 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3、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前摄抑制、倒 摄抑制、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过度学习 4、记忆和遗忘规律的应用(黄金2分钟)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开设课程、教授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集体讨论;畅所欲言;
标新立异;多多益善。
五、人生全程发展(小学生心理见教材)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婴儿期(1个月~1岁); 3、幼儿早期(1~3岁); 4、幼儿期(学龄前期)(3~6岁); 5、童年期(学龄初期)(6~11、12岁); 6、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岁~14、1 5岁); 7、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岁~17岁)
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 的认知任务与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够完 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
3.学习的关键期
五、人生全程发展
0- 2岁 1- 3岁 4- 5岁 0-4岁 5岁左右 10岁以前 5岁以前 10岁以前 心理发展关键期 亲子依恋关键期 口语学习关键期 书面语学习关键期 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 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 动作技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或动物

教师招聘考试公共科目复习大纲

教师招聘考试公共科目复习大纲

教师招聘考试公共科目复习大纲一、教育综合知识(一)教育学1、教育的本质、目的和功能理解教育的定义和本质特征。

明确教育的目的及其依据。

掌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了解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人口等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分析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3、教育与人的发展理解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掌握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如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明确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4、教育制度熟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了解国外学制的发展趋势。

掌握义务教育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5、教育目的明确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精神。

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施要求。

(二)心理学1、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掌握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了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2、认知过程理解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提高认知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3、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了解情绪情感的分类和特点。

掌握意志的品质和培养方法。

4、个性心理掌握气质、性格和能力的概念和类型。

理解个性心理特征与教育的关系。

(三)教育心理学1、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

2、学习理论熟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能够运用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学习动机理解学习动机的概念和分类。

掌握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方法。

4、学习策略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和特点。

能够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5、知识的学习掌握知识的类型和表征方式。

了解知识学习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二、教育法律法规(一)教育法律基础1、教育法的渊源了解教育法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掌握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和要素。

2、教育法律关系理解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能够分析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心理学)

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心理学)

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心理学)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
1. 什么是心理学?
2. 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 请解释以下概念: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情绪。

4. 什么是心理发展?请列举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

5. 请解释以下概念:个体差异、人格、智力、社会认知。

二、教育心理学
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2. 请解释以下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学、评价。

3. 什么是智力发展?请列举智力发展的几个重要理论。

4. 请解释以下概念:认知发展、语言发展、动机与成就、研究风格。

5. 简述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三、心理测量与评价
1. 请解释以下概念:心理测量、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效度。

2. 什么是智力测量?请列举几种常用的智力测量工具。

3. 请解释以下概念:性格测量、兴趣测量。

4. 简述心理评价方法的分类和应用。

5. 简述心理测量与评价在教育中的作用。

---
以上是一份关于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的心理学部分的题目,请根据题目内容进行回答。

以上题目仅供参考,实际考试中可能有所变动。

教师招聘心理学培训资料

教师招聘心理学培训资料

• 3)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感觉在其他感觉的影响 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其规律是;一种感觉受到微 弱刺激时可以提高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反之,一种感觉 受到强烈刺激时则能降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二是不同 感觉的补偿与协作。4)感觉后象。刺激物停止作用后, 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余音袅袅,绕梁三 日”就是听觉后象,电影就是利用了视觉后象的原理。 5)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 6、感受 性的发展。经过专门训练和长期的实践活动, 人的感受性是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的。 • 7、感觉和知觉的关系:1)区别:反映内容不同。感觉 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整体属性。2)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础,知 觉是感觉的深入的发展,二者密不可分。
• 12、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不因知觉条件的变化而 发生变化的特性。形状恒常、大小恒常、亮度恒常。
知觉的恒常性,主要是经验所致:人总是借助 过去的经验来知觉当前的对象;因此,过去的 经验越丰富,越容易产生恒常性。
• 13、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 观察又叫“思维的知觉”。观察的品质有:观察的目的 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 • 14、观察力的培养:1)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调动观 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制定观察计划,提出观察方 法,提高观察的条理性。3)在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 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 记录观察结果,进行总结交流,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 15、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遵循感知规律运 用直观原则。灵活选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感性知识。 2)运用知觉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特点。比如运用差异 律、组合律、活动律等,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3)教 会学生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社会知觉:社会刻板印象(群体特征归属每个人,无视个体差异) 晕轮效应(某人有某特征时,对其他特征相似判断;一白遮百丑) 首因效应(最初效应;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新近获得信息影响最大;最近效应) 投射效应(以己度人,以小人之心。。。)
错觉—概念:对事物必然产生的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知觉的特殊情况。 (错误的知觉,不可克服)
(观,思,知,言,想)
1)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 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5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6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幻想。
4.言语和思维
比 较 与 分 类 —比较: 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对象对比,确定异同点和关系。 分类: 思想上按事物异同,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2)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如灵感) (3)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4) 根据思维创作程度:再造性思维(常规习惯性)、创造性思维(人类思维高级形式) (5)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概念—定义: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填) 属性:内涵(本质特征)、外延(范例);一个概念的内涵越丰富,所包括的外延就越小。
影响因素:(客观)刺激物绝对强度、独特性,对象背景差别性、活动 性
(主观)知觉目的、已有体验,动机爱好、情绪 理解性:知识经验为基础,再加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整体性:根据知识经验,把各部分属性综合,整体把握事物;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简论)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人物,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 充分准备、周密计划、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 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4 引导学生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写观察报告、日记、作文; 5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良好观察品质。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知识一、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

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1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1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1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

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1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1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作为一名特岗教师,我深知教育学和心理学是教师招聘考试的必考内容,虽然它们在整体试卷分数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它们却是非常重要的。

市场上的相关资料很多,但它们可能会让人感到凌乱复杂,而且网上许多知识总结都已经过时。

因此,我上传了这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广大热爱教师行业的考生们。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包括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和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世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和荀子。

9、孟子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荀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的专门讲古代大学教育的著作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的考证是由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是中国教育学史上的奠基之作。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的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1~3章)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1~3章)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1~3章)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门研究人自身的(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教师招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校在选拔教师时,通常会关注候选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

在教育领域中,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它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以帮助教师应对招聘流程中的相关问题。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心理活动的科学。

它关注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现象和过程,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1. 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阶段。

年龄段对学习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推动学生的学业发展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障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学业能力。

3. 建立良好的教师-学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并采取适当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和互动,建立积极正面的教师-学生关系。

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本质和过程。

经典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教师需要了解这些理论,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

这些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教师需要了解这些理论,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发展。

3. 学习障碍学习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障碍。

常见的学习障碍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阅读障碍和计算困难等。

教师需要了解这些学习障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四、教师招聘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在教师招聘中,学校通常会考察候选教师的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以下几个方面是教师在招聘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的相关问题:1. 对学生发展的理解学校可能会要求候选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和年级,描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阶段。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要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要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要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内容涉及到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规律以及教学方法、评价与改进等方面。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发展理论、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它包括四个基本概念: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心理结构和心理发展。

心理现象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感觉、知觉、情感、意志等内心经验,心理过程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智活动过程,心理结构是指心理过程中个体的心理能力和特点的总和,心理发展则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心理能力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是指研究人的心理能力和特点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作用下的发展轨迹和规律的学说。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到潜意识和冲动的影响,个体的心理活动主要通过解决内心冲突来实现。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在认知和思维能力方面的逐渐成熟和发展,通过适应不同的认知环境来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3.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而形成的,个体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三、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感知、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的科学。

它关注个体在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时的信息加工过程,通过研究学习者的认知机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策略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

四、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个体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科学。

其中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行为的改变,个体通过与环境的刺激和反馈来形成新的行为习惯。

2.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过程,通过构建知识结构和解决认知冲突来促进学习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师招聘考试资料

心理健康教师招聘考试资料

心理健康教师招聘考试资料一、考试目的心理健康教师招聘考试旨在评估应聘者是否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是否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素养和潜力。

通过考试,可以选拔出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学校和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二、考试内容1、专业知识测试: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2、教学能力测试:考查应聘者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管理能力等教学能力。

3、职业素养测试:评估应聘者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4、教育理念测试:考查应聘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及其教育理念。

三、考试形式1、笔试:主要测试应聘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可以采用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形式进行。

2、教学设计:要求应聘者根据给定的教学内容设计一堂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提交教学设计方案。

3、试讲:要求应聘者根据教学设计进行现场授课,考查其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

4、面试:主要测试应聘者的职业素养和教育理念,可以采用结构化面试或半结构化面试等形式进行。

四、考试评分标准1、专业知识测试:根据应聘者在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中的回答情况进行评分。

2、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进行评分。

3、试讲:根据试讲表现和授课质量进行评分。

4、面试:根据应聘者在面试中的回答和表现进行评分。

五、考试注意事项1、应试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达考试地点,迟到超过规定时间将不允许参加考试。

2、应试者须携带有效的明和准考证进入考场,否则将被拒绝参加考试。

3、应试者不得携带手机、电子设备等进入考场,否则将被取消考试资格。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复习资料一、考试介绍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一种选拔性考试,旨在选拔具备优秀教师素质的人员,以充实教育队伍,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该考试通常由当地教育部门组织,选拔对象为符合招聘条件的各类人员,包括应届毕业生、社会人员等。

二、考试内容教师公开招聘考试通常包括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它研究的是教育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特点,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本文将介绍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的考点,供广大考生参考。

一、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主要探讨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如何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就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特点和特征,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研究的是学习的过程、原理和影响学习的因素。

在教育实践中,了解学习理论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著名的学习理论有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理论,设计适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评价与测量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主要研究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测量,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就和发展情况。

教育评价与测量包括课堂评价和综合评价两个层面。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人格与发展理论人格与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探讨的是人的个体差异和人格心理发展的规律。

在教育实践中,了解人格与发展理论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充分发展各个方面的潜能。

五、学校教育与教育制度学校教育与教育制度是教育心理学考点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主要研究学校教育的组织与管理、教育制度的设立与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了解学校教育与教育制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校教育的背景和特点,为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是如何学、如何教、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与学的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教与学三过程:学习、教学、评价或反思过程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三、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的感受是相同的,思维不可逆,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掌握守恒4、形式运算阶段(11—15):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用假设-演绎推理方式解决问题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认知的发展四、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定义: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意义及对教育的启发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要指向“最近发展区"。

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五、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六、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七、自我意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形成与发展)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生学习的内容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我国学者对学习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二、认知学习理论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1)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既包括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已发现的知识。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汇总

心理学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情绪情感过程(情绪:喜、怒、哀、惧;心境、应激、激情。

情感:理智感、道德感、美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2.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3.心理学的三大势力: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4.知觉的基本特征:①觉的选择性②知觉的理解性:③知觉的整体性④知觉的恒常性5.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②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③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④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⑤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6.如何运用感知觉规律促进直观教学?①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质量。

②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教师应按照知觉的组织原则正确地组织直观,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如:板书字迹不宜太小,线条不要太轻、太细,应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使学生都能看清楚。

(3)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④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知识终究要通过学生头脑加工改造才能掌握,因此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切实参与的热情。

7.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8.影响识记的因素:(主观)①识记的目的与任务②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③识记的方法(客观)④活动任务的性质⑤材料的数量性质9.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的艾宾浩斯,提出了“遗忘曲线”。

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日常教学中必备的知识领域之一。

作为教育者,了解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还能通过科学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因此,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包括学习理论、认知发展、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教学评价等,以帮助考生全面、系统地准备教育心理学部分的考试内容。

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学习的本质、过程和影响因素。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反应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这种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教师应该通过激励和奖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行为。

认知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内在心理结构。

在这种理论下,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在这种理论下,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

二、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上的变化和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经历着由感知到符号理解、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认知阶段。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持。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

在这一理论下,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社会交往机会,促进学生在适宜的帮助下实现认知的转变和发展。

三、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面临的挑战。

了解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的成因和应对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笔记整理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笔记整理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笔记整理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以下是对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整理。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获取、加工、存储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如喜怒哀乐等;意志过程则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则是个体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点,如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感知觉(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种类包括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感觉的特性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则是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二)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包括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知觉的种类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三、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种类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教师招聘中,教育学和心理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方法,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必须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下面分别介绍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教育学知识点:1.教育的定义和本质: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影响和引导人的发展过程,旨在培养人的能力和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教育的基本原理:包括差异性原则、个别性原则、师生互动原则、积极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

3.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4.教育的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教学方法、协作学习方法等,以及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方法。

5.教育学理论:包括行为主义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社会构建主义教育学等理论。

教师应了解不同的教育学理论,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

6.教育法律法规:包括中小学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

教师应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心理学知识点:1.心理发展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

教师应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教育。

2.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教师应了解不同的学习理论,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个体差异和诊断评估:包括智力、性格、情商等个体差异的诊断评估方法。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法。

4.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包括情绪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5.教育心理学:包括认知发展心理学、动机与情绪心理学、教育评估心理学等。

教师应了解相关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6.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包括心理疾病、行为问题、学习障碍等。

教师应了解常见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提供相应的教育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复习主要内容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观察法―在自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活动中,适当控制某些条件以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管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抑制过程-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管的机能由相对活动状态转向休息状态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是指当大脑皮层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而是身周围神经细胞传布开来。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第一信号系统-就是动物和人的大脑在客观现实的影响下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和集中。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一种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不同。

感觉阈限-就是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的刺激量适应-就是由于刺激物作用而引起的感觉性变性变化。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表象-就是被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来。

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遗忘-就是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重现。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的干扰作用。

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

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幻想-是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动作思维-是依据动作作为支柱的思维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的思维。

抽象思维-以概念为支柱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

集中思维-朝着一个方向,导出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朝着多个方向导出导出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

分析与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并把各个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心境-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激情是种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是由妯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状态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根据一下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意志-是人自学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为-是指在意志支配下的进行的行动。

动机-是推动和指引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不屈不挠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

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诚面貌。

即个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指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兴趣-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结色彩的心理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直接兴趣-指直接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

间接兴趣-指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引起的兴趣。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有目的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的、独特的思想与产品的能力再造能力-指人们根据提供的样式以相同或相追认的方式进行活动的能力。

性格-指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客观两岸关系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气质-指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

学习-指由经验引起的较持久的行为变化,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

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觉观念建立生的非人为性的联系。

机械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

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

学习兴趣-是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概念同化-指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谁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创造性-指产生独特非凡而有一定人类价值产品的能力。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品德-是个体现象,它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

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现象,并引导学习者作出相应行为的过程。

顺从-是表面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内化-指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指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

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障碍-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异常心理。

学习障碍-指学生某种学习能力的缺乏,而导致学习活动的明显困难。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专门技术。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教程、情结与情感过程、意志教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2、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1)理论意义:1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2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3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2)实践意义:1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2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3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率4对提高教育、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4、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观的区别是什么?(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依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

5、两种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向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证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向系统。

(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6、条件反向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其建立的条件?条件刺激物与无关刺激物在时间上有一下的重合。

条件反射需无条件刺激物给予强化才能巩固一、试述辩证唯物主义善于心理实质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的器官(1)日常生活的经验的证明,人们认识到脑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2)临床经验和解剖生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对脑机能的认识。

(3)反向概念的提出和条件反射学说的建立,进一步揭露和证实了人脑与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储存性(2)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3)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1)客观原因: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活动变化和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2)主观原因: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人的知识经验;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情结和状态。

2、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1)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排除干扰(3)合理地组织活动3、注意的品质有哪些?注意的范围、集中性、稳定性、分配和转移4、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有哪些?(1)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有一定的发展(2)注意不够稳定,常常带有情结色彩(3)注意的品质较差5、中学生注意的特点为哪些?(1)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开始发展对抽象材料的稳定注意。

(2)注意的品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3)注意的个别差异明显一、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改进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防止干扰,精心组织教学,利用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业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受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2)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合理地组织好教学进程,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教育,正确组织课堂教学(3)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