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线缆选型及组件设计规范标准[详]

合集下载

连接器选型规范要求

连接器选型规范要求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线对板连接器 (1)
选型重点注意事项 (1)
2、板对板连接器 (3)
选型重点注意事项: (3)
常用板对板连接器: (3)
3、线对线连接器 (4)
选型重点注意事项 (4)
常用线对线连接器 (4)
4、I/O连接器 (4)
选型重点注意事项 (4)
常用I/0连接器 (5)
5、同轴连接器 (5)
选型重点注意事项 (5)
常用同轴连接器 (6)
6、非焊接端子 (6)
选型重点注意事项 (6)
常用非焊接端子 (6)
7、端子排 (7)
选型重点注意事项 (7)
常用端子排 (7)
1、线对板连接器
选型重点注意事项:
3、
6、
也称冷压端头和接头。

主要使用于安全接地、交流电源输入等场合,选择圆型,U型,钩型,片型,针型端子及接头等。

端头材质使用优质铜,确保导电性能;端头表面镀锡,防氧化抗腐蚀;端头尾部焊缝处焊银,内孔制有螺纹线,以增强抗拉力。

以上主要针对K.S.T端子(获UL认证和CSA认证)特点说明,端子类型较多,现对端子型号进行说明,如RVS1-4
R-----端头类型;V----端头尾部类型;S----端头宽度;1---导线截面积;4---螺栓直径。

端子与线材的连接方式主要为压接,压接是靠压力变形的方法使包围导线的压线筒重新成型,让导线永久地压接在接线端上形成良好的电气和机械连接。

7。

连接器、线缆选型及组件设计规范标准[详]

连接器、线缆选型及组件设计规范标准[详]

word文档整理分享Q/ZX x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企业标准(工艺技术标准)Q/ZX - 2001连接器、线缆选型及其组件设计规范2001- - 发布 2001- - 实施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发布Q/SZX 2001 - 01目次前言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定义 (1)4 连接器的选型 (2)4.1 连接器的分类 (2)4.2 欧式连接器选型 (2)4.2.1欧式连接器的特性 (2)4.2.2 欧式连接器选型 (7)4.3 2MM连接器选型 (7)4.3.1 2MM连接器特性 (7)4.3.2 2MM连接器选型 (15)4.4 RF连接器选型 (15)4.5 D-SUB连接器的选型 (16)4.6 扁平电缆连接器的选型 (17)4.7 IC插座的选型 (17)4.8 圆形连接器选型 (18)4.9 各种接线端子、电源连接器选型 (18)5 电缆选型 (18)5.1 电线选型 (18)5.2 通信电缆的选型 (19)5.3 RF电缆的选型 (19)6 电缆组件的设计 (20)7 验证 (20)Q/SZX 2001 - 01前言本标准主要依据电连接器、电缆及RF电缆组件有关标准。

本标准由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CDMA事业部工艺结构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部门:CDMA工艺结构部工艺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xx。

本标准于2001年12 月首次发布。

xxxxxx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企业标准(工艺技术标准)Q/SZX 2001 – 01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CDMA通讯设备所用连接器、线缆选型及其组件设计。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7738.1-1999 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第一部份:总规范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GJB 142A—94 机柜用外壳定位小型矩形电连接器总规范IEC 1076-4-101:1995 CONNECTOR WITH ASSESSED QUALITY,FOR USE IN d.c.LOW-FREQUENCY ANALOGUE AND IN DIGITAL HIGH SPEED DATAAPPLICATIONS PART 4 Printed Board Connectors IEC 60603-1:1991 印制板用频率低于3MHz的连接器第一部分:总规范—一般要求和编制有质量评定要求的详细规范的导则IEC 60603-2:1995-09 印制板用频率低于3MHz的连接器第二部分:有质量评定的具有通用安装特征、基本网格为2.54mm的印制板用两件式连接器详细规范IEC 61169-1:1992-08 射频连接器总规范—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电缆组件具有规定性能作为单个元件来使用的线缆和连接器的组合件。

14个连接器的选型标准,你知道吗?

14个连接器的选型标准,你知道吗?

现在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企业应用中,常用连接器种类比较广泛,从D型连接器到经常用的连接器有12大类,它的选型原则有哪些呢?主要包括有载流量、阻抗匹配、屏蔽、通用性、成本、供货情况等十四项标准,这可以说是连接器选型要知道的知识要点,下面来讲解这十四项标准;1 .载流量:在选择走电源信号的连接器时候对于连接器的载流量比较关注,要采用降额设计,同时注意引脚之间的绝缘耐压。

2. 结构尺寸:连接器的外形尺寸是非常重要的,在产品中连接都有一定的空间限制,尤其是单板上连接器,不能与其他部件干涉。

根据使用空间、安装部位选择合适的安装方式(安装有前安装和后安装,安装固定方式有抑钉、螺钉、卡圈或连接器本身卡销快速锁定等)和外形(直式、弯式,T型,圆形,方形)。

3. 阻抗匹配:有些信号有阻抗要求,尤其是射频信号,对阻抗匹配要求更为严格, 阻抗不匹配时候会引起信号反射,从而影响信号传输。

一般信号传输对连接器的阻抗没有特殊要求4. 屏蔽:随着通讯产品的发展,EMC越来越受到重视,选择的连接器时候需要有金属外壳,同时线缆需要有屏蔽层,屏蔽层要与连接器的金属外壳相连接,达到屏蔽效果,也可以采用注塑方法,将插头部位用铜皮包裹,线缆的屏蔽层与铜皮焊接在一起。

5. 防误插:防误插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连接器本身,连接器本身旋转180度、错位错误连接导致信号错误连接,此时需要注意尽可能选择防误插连接器,或者通过调整连接器相对位置关系使装配唯一化;另一方面,出于减少物料种类考虑,几种信号都采用相同连接器,此时就可能出现将A插头插到B插头上去,此时就需要注意,如果出现这样情况时会引起严重后果的时候,必须将A、B接口选择为不同类型的插座。

6. 可靠性:连接器用来连接信号,因此连接部位要可靠(例如面接触要优于点接触,针孔式要优于片簧式等)。

7. 通用性:在连接器的选择过程中要尽可能选择通用的物件,尤其同系列产品之间,连接器的选择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减少物料种类,增加数量降低成本,同时降低供货风险。

低频连接器电缆组件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概述

低频连接器电缆组件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概述

低频连接器电缆组件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概述低频连接器电缆组件是一种用于传输低频信号的重要组件。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通信系统、航空航天等领域。

为了确保连接器电缆组件的可靠性和性能,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遵守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

首先,连接器电缆组件的物理特性应符合电气连接的需求。

这包括连接器和电缆的几何形状、尺寸和安装方式等方面。

几何形状和尺寸应与设备的空间限制相适应,并且能够确保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安装方式应便于维修和更换。

其次,连接器电缆组件的电气性能应符合相关的电气规范。

这包括电阻、电容、电感、传输线特性等方面。

电阻应低于规定的阻抗要求,以降低信号的传输损耗;电容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避免对信号的衰减和延迟;电感也应适当控制,以减少对信号的干扰。

另外,连接器电缆组件的机械性能也是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它们需要能够承受机械应力、振动、冲击等环境条件下的使用。

因此,材料的选择和工艺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到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连接器和电缆的插拔寿命、耐久性和抗腐蚀性也是需要测试和验证的。

此外,连接器电缆组件的环境适应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可能会在不同的温度、湿度和压力条件下使用。

因此,连接器和电缆的密封性和防水性能需要符合相关的环境标准。

此外,还需要考虑抗辐射、抗EMI/RFI等特性,以保证电缆组件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的可靠性。

最后,连接器电缆组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也需要考虑。

它们应具有易于安装和维修的特点,以减少人为错误和维护成本。

此外,还需要考虑连接器和电缆的标识和标准化要求,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和维护。

总之,低频连接器电缆组件的设计规范和标准主要涉及物理特性、电气性能、机械性能、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等方面。

遵守这些规范和标准可以确保连接器电缆组件的可靠性、性能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同时,不断的研发和创新也是促使连接器电缆组件适应更高要求的关键。

我们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更加先进和可靠的低频连接器电缆组件的设计和应用。

线缆和线束组件的通用要求

线缆和线束组件的通用要求

惠州奥华电子有限公司HuiZhou aowa electronics Co.,Ltd.文档信息文档名称:线缆和线束组件通用标准负责部门:质量部文档编号:AW-WI-001 机密等级:公开文档版次:第C 版制订:制订日期审核:审核日批准:批准日文件更改履历表版次生效日期修订者说明Huizhou aowa electroncis Industrial Co.,Ltd版本:第C版题目:线缆和线束组件通用标准页次: 1 /77目录3.1.3导体变形、呈鸟笼状 (9)1.线缆和线束组件的要求和验收 (3)3.1.4绞线 (10)1.1 范围 (3)3.1.5绝缘皮损伤 (10)1.2 目的 (3)3.2屏蔽线 (11)1.3阅读本文件的方法 (3)3.2.1 屏蔽线—剥外被 (11)1.4应当或应该 (3)3.2.2 屏蔽层编织—预留、梳理及绞合 (14)1.5文件的优先顺序 (3)4.焊接 (16)1.6工具和设备控制在制造过程中应当 (3)4.1 材料、元件及设备 (17)1.7 目视标准 (4)4.1.1 材料、元件及及设备-材料 (17)1.8 缺陷与制程警示............ . (4)4.1.1.1材料、元件及设备-材料—焊料 (17)1.9 检查条件 (4)4.1.1.2材料、元件及设备-材料—助焊剂 (17)1.9.1 目标 (4)4.1.1.3材料、元件及设备-材料—可焊性 (17)1.9.2 可接受.......................... ..44.1.1.3材料、元件及设备-材料—工具和设备..17 1.9.3制程警示 (4)4.1.1.4材料、元件及设备材料—除金 (17)1.9.4 缺陷 (4)4.2清洁度 (17)1.9.5 处置 (4)4.2.1清洁度—焊前 (17)1.10 电气间隙 (5)4.2.2清洁度—焊后 (17)1.11 单位及应用 (5)4.2.3清洁度—焊后颗粒物 (18)1.12目视.............................. ..54.2.4焊接后-助焊剂残留物-可清洗助焊剂 (18)1.12.1 光照度 (5)4.2.5焊接后-助焊剂残留物-免清洗助焊剂 (18)1.12.2 放大装置和照明 (5)4.3焊接连接 (18)1.13 静电释放防护 (6)4.3.1焊接连接-总则 (19)1.14 污染......................... (6)4.3.2焊接连接-焊接异常 (22)1.15 材料的方法 (6)2.参考标准...............................6 4.3.2.1焊接连接-焊接异常-暴露金属基材. (22)4.3.2.2焊接连接-焊接异常-暴露焊接表面 (22)3.备线 ......... ......... .. (7)4.4导线、引线准备上锡 (23)3.1 单芯线(包含非屏蔽和屏蔽线中的单芯线).8 4.5导线绝缘皮 (24)4.5.1导线绝缘皮—间隙 (24)3.1.2铜丝损伤和切线 (8)Huizhou aowa electroncis Industrial Co.,Ltd版本:第C版题目:线缆和线束组件通用标准页次: 2 /77目录4.5.2导线绝缘皮—焊后损伤 (26)7.12超声熔接 (59)4.6呈鸟笼状散开的导线(焊后) (27)8.连接器装配和连接 (61)4.7导针焊接 (27)8.1连接器损伤 (62)4.8搭接—2条以上导线焊接 (29)8.1.1连接器损伤-总则 (62)5.热缩套管 (33)8.1.2连接器损伤-接触面 (63)6.端子压接 (37)8.1.3连接器损伤-PIN(管脚) (62)6.1端子与线缆定义 (38)8.2PIN安装 (63)6.2端子铆接的外形总体要求 (38)8.3固定塞. (64)6.3绝缘铆压区 (38)8.3.1固定塞安装 (64)6.4绝缘检查窗口 (40)8.4线缆单根受力 (64)6.5导体铆压 (41)8.5线缆过长 (65)6.6喇叭口 (42)9.标签 (67)6.7 导体刷 (42)9.1旗型标签 (68)6.8残余料带 (43)9.2缠绕标签 (70)6.9 单根受力 (44)10.线束组件的缠绕、防护 (72)6.10 端子铆接特别工艺要求 (44)10.1胶带 (73)6.10.1 并接假线位置 (44)10.2海绵 (74)6.11端子与线缆保持力 (45)11测试、测量 (75)6.12特殊产品要求 (46)11.1非破坏性测试 (75)7.二次成型和超声熔接 (47)11.2返工或维修后测试 (75)7.1二次成型—内模 (48)11.3导通性测试 (75)7.2二次成型—冲胶 (49)11.4短路测试 (75)7.3二次成型—外模和卡扣成型 (49)11.5 耐压(DWV)测试 (75)7.4二次成型-合型线错位 (52)11.6 绝缘电阻(IR)测试 (76)7.5二次成型—连接器和线缆的配合 (52)11.7尺寸测量 (76)7.6二次成型—毛边、批锋 (54)12.包装 (76)7.7二次成型—裂纹、破损、松动 (56)12.1规格型号 (76)7.8二次成型—颜色 (57)12.2数量 (76)7.9二次成型—固化 (57)12.3包装的特殊要求 (76)7.10二次成型—返工 (58)12.4外包装 (76)7.11二次成型—螺纹和螺纹孔 (58)Huizhou aowa electroncis Industrial Co.,Ltd版本:第C版题目:线缆和线束组件通用标准页次: 3 /771.线缆和线束组件的要求和验收1.1 范围本标准收集了关于线缆、导线及线束组件的电气和机械质量可接受性通用要求。

连接器选型规范要求

连接器选型规范要求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线对板连接器 (1)
选型重点注意事项 (1)
2、板对板连接器 (3)
选型重点注意事项: (3)
常用板对板连接器: (3)
3、线对线连接器 (4)
选型重点注意事项 (4)
常用线对线连接器 (4)
4、I/O连接器 (4)
选型重点注意事项 (4)
常用I/0连接器 (5)
5、同轴连接器 (5)
选型重点注意事项 (5)
常用同轴连接器 (6)
6、非焊接端子 (6)
选型重点注意事项 (6)
常用非焊接端子 (6)
7、端子排 (7)
选型重点注意事项 (7)
常用端子排 (7)
1、线对板连接器
选型重点注意事项:
3、
6、
也称冷压端头和接头。

主要使用于安全接地、交流电源输入等场合,选择圆型,U型,钩型,片型,针型端子及接头等。

端头材质使用优质铜,确保导电性能;端头表面镀锡,防氧化抗腐蚀;端头尾部焊缝处焊银,内孔制有螺纹线,以增强抗拉力。

以上主要针对K.S.T端子(获UL认证和CSA认证)特点说明,端子类型较多,现对端子型号进行说明,如RVS1-4
R-----端头类型;V----端头尾部类型;S----端头宽度;1---导线截面积;4---螺栓直径。

端子与线材的连接方式主要为压接,压接是靠压力变形的方法使包围导线的压线筒重新成型,让导线永久地压接在接线端上形成良好的电气和机械连接。

7。

连接器选型规范要求

连接器选型规范要求

1、线对板连接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选型重点注意事项...................................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板对板连接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选型重点注意事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常用板对板连接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线对线连接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选型重点注意事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常用线对线连接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

4、I/O连接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选型重点注意事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常用I/0连接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

5、同轴连接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选型重点注意事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常用同轴连接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

6、非焊接端子......................................... 错误!未定义书签。

连接器产品设计规范

连接器产品设计规范

连接器产品设计规范一、SMT表面焊接技术设计建议规范⑴、SMT TYPE的连接器, 其所有零件脚与胶芯基准面相对位置度须≦0.15 mm。

⑵、SMT TYPE的连接器, 其所有零件脚最差位置度须与胶芯基准面等高度(= 0)。

⑶、SMT TYPE的连接器, 其所有零件脚最佳设计值应低于胶芯基准面0.05 mm。

⑷、SMT TYPE的连接器, 其所有零件脚最佳设计角度为90°。

⑸、SMT TYPE的连接器, 其所有零件脚次佳设计角度为向下倾斜约0°~2°(90°~92°)与PC Board 至少应有三分之一以上之接触。

⑹、SMT TYPE的连接器, 其所有零件脚最差设计角度为向上倾斜角度<90°, 此设计角度会造成焊锡性不良。

⑺、SMT TYPE的连接位置度方向表示,以胶芯基面为零, 向上为正(+)向下为负(-)。

⑻、SMT端子在模、治具加工段须注意端子毛边方向,毛边不可在端子与PCB接触面。

二、SMT TYPE 连接器端子脚与PC板垫接触范围建议规范⑴、PAD的大小主要是受端子脚的Pitch与长`宽而影响。

⑵、Pitch愈大,相对的端子宽度与PAD宽度亦可加大。

b= a + 0.10 mm min. a = 端子脚宽度 c = 端子脚长度d= c + 0.40 mm min. b = PAD宽度 d = PAD 长度下列为建议之SMT TYPE 连接器端子脚与PC Board PAD接触范围单位 : mmPitch 0.50 mm 0.80 mm 1.0 mm 1.27 mm 2.0 mm 2.54 mma 0.20 0.25 0.40 0.40 0.60 0.60b 0.30 0.50 0.60 0.80 1.0 1.20c c c c c c cd c + 0.40 c + 0.40 c + 0.40 c + 0.40c +0.40c + 0.40e 0.20 0.30 0.40 0.47 1.0 1.34a=端子脚宽度;b=PAD宽度;c=端子脚长度(端子脚长度依各类产品而定);d = PAD 长度;e=PAD与PAD间之距离三、平整度设计建议规范(1)、SMT TYPE的连接器, 其所有零件脚的相对高低位置视为平整度,一般要求为0.10mmMax.(2)、平整度表示方式有下图所列几种方式;对SMT产品标准标示:①、端子间平整度②、端子与胶芯基准面位置度。

(完整版)连接器常用标准汇总

(完整版)连接器常用标准汇总

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1GB 13140.3-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低压电路用的连接器件第2部分:作为独立单元的带无螺纹型夹紧件的连接器件的特殊要求无螺纹型夹紧件的连接器件的特殊要求2GB 13140.4-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低压电路用的连接器件第2部分:作为独立单元的带刺穿绝缘型夹紧件的连接器件的特殊要求3GB 13140.5-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低压电路用的连接器件第2部分:扭接式连接器件的特殊要求4GB 13140.6-2000家用和类似用途低压电路用的连接器件第2部分:端子或连接器件用(端接和/或分接)接线盒的特殊要求5GB 17196-1997连接器件连接铜导线用的扁形快速连接端头安全要求6GB 17464-1998连接器件连接铜导线用的螺纹型和无螺纹型夹紧件的安全要求7GB 19651.3-2008杂类灯座第2-2部分:LED模块用连接器的特殊要求8GB 4453-1984消火栓连接器9GB/T 11313.1-2000射频连接器第1-1部分:单或多系列空白详细规范10GB/T 11313.2-2007射频连接器第2部分:9.52型射频同轴连接器分规范11GB/T 11313.24-2001射频连接器第24部分:75Ω电缆分配系统用螺纹连接射频同轴连接器(F型)12GB/T 11313.33-2001射频连接器第33部分:BMA系列射频连接器分规范13GB/T 11313.36-2006射频连接器第36部分:特性阻抗为50Ω的搭锁连接微小型射频同轴连接器(MCX型)14GB/T 11313.4-2007射频连接器第4部分:外导体内径为16mm(0.63in)、特性阻抗为50Ω、螺纹连接的射频同轴连接器(7-16型)15GB/T 11313-1996射频连接器第1部分:总规范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16GB/T 12272-1990射频同轴连接器耐射频高电位电压测试方法17GB/T 12507.1-2000光纤光缆连接器第1部分:总规范18GB/T 12793-1991电连接器接触件嵌卸工具总规范19GB/T 13536-1992飞机地面供电连接器20GB/T 13881-1992牵引车与挂车之间气制动管连接器21GB/T 14313-1993精密硬同轴线及其精密连接器总规范22GB/T 14865-1993SMB型射频同轴连接器23GB/T 14947-1994声系统设备互连用连接器的应用24GB/T 15125-1994信息技术数据通信25插针DTE/DCE接口连接器及接触件号分配25GB/T 15157.14-2007频率低于3MHz的印制板连接器第14部分:音频、视频和音像设备用低音频及视频圆形连接器详细规范26GB/T 15157.2-1998印制板用频率低于3MHz的连接器第2部分:有质量评定的具有通用安装特征基本网格 2.54mm(0.1in)的印制板用两件式连接器详细规范27GB/T 15157.7-2002频率低于3MHz的印制板连接器第7部分:有质量评定的具有通用插合特性的8位固定和自由连接器详细规范28GB/T 15157-1994印制板用频率低于3MHz的连接器第1部分:总规范一般要求和编制有质量评定的详细规范的导则29GB/T 15212-1994广播及类似声系统用连接器的应用30GB/T 15396-1994射频电缆和连接器用六角和正方形压模腔体、压头、标准规、外导体压接套和中心接触件压接导线筒的尺寸31GB/T 15644-1995视听系统设备互连用连接器的应用32GB/T 15886-1995C型射频同轴连接器33GB/T 15887-1995SMC型射频同轴连接器34GB/T 15888-1995UHF型射频同轴连接器35GB/T 15889-1995SSMA型射频同轴连接器36GB/T 15890-1995SSMB型射频同轴连接器37GB/T 17183-1997数据终端设备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用的高速25插针接口暨可替换的26插针连接器38GB/T 17535-1998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在S和T参考点上定位的ISDN基本接入接口用的接口连接器和接触件分配39GB/T 17559-1998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26插针接口连接器配合性尺寸和接触件编号分配40GB/T 17562.1-1998频率低于3MHz的矩形连接器第1部分:总规范一般要求和编制有质量评定要求的连接器详细规范的导则41GB/T 17562.8-2002频率低于3MHz的矩形连接器第8部分:具有4个信号接触件和电缆屏蔽用接地接触件的连接器详细规范42GB/T 17959-2000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50插针接口连接器配合性尺寸和接触件编号分配43GB/T 18123-2000音频、视频及视听系统视频系统Y/C连接器的应用和优选电配接值44GB/T 18310.42-2003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和无源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第2-42部分:试验连接器的静态端部负荷45GB/T 18311.30-2007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和无源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第3-30部分:检查和测量单套管多芯光纤连接器抛光角度和光纤位置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和无源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第3-34部分: 46GB/T 18311.34-2003检查和测量随机配接连接器的衰减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和无源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第3-40部分: 47GB/T 18311.40-2003检查和测量带保偏光纤尾纤连接器的消光比有质量评定的直流和低频模拟及数字式高速数据处理设备用连接器48GB/T 18501.1-2001第1部分:总规范直流和低频模拟及数字式高速数据处理设备用连接器第2部分:有49GB/T 18501.2-2001质量评定的圆形连接器分规范电子设备机械结构482.6mm(19in)系列机械结构尺寸第3-104部50GB/T 19520.15-2009分:基于连接器的插箱和插件的接口尺寸连接器件电气铜导线螺纹型和非螺纹型夹紧件的安全要求适用51GB/T 20636-2006于35mm2以上至300mm2导线的特殊要求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第1部分:24V标称电压车52GB/T 20716.1-2006辆的制动系统和行走系的连接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第2部分:12V标称电压车53GB/T 20716.2-2006辆的制动系统和行走系的连接54GB/T 20717-2006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24V15芯型55GB/T 20718-2006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12V13芯型56GB/T 21021-2007射频连接器、连接器电缆组件和电缆互调电平测量57GB/T 21022.1-2007纤维光学连接器接口第1部分:总则和导则58GB/T 23469-2009坠落防护连接器59GB/T 4982-2003真空技术快卸连接器尺寸第1部分:夹紧型60GB/T 4983-2003真空技术快卸连接器尺寸第2部分:拧紧型61GB/T 5053.1-2006道路车辆牵引车与挂车之间电连接器7芯24V标准型(24N)62GB/T 5053.2-2006道路车辆牵引车与挂车之间电连接器7芯12V标准型(12N)63GB/T 5053.3-2006道路车辆牵引车与挂车之间电连接器定义、试验方法和要求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第8部分:连接器、64GB/T 5095.8-1997接触件及引出端的机械试验65GB/T 5964-2008核仪器用同轴电缆连接器66GB/T 6643-1986通用硬同轴传输线及其法兰连接器总规范非广播磁带录象机测量方法第5部分:宽带录象机-- 包括具有Y/C 67GB/T 7397.5-2000视频连接器的宽带录象机(PAL/NTSC)微处理器系统总线8位及16位数据(MULTIBUS I) 第2部分:对带68GB/T 7497.2-2008有边缘连接器(直接配合)的系统总线配置的机械与引脚的描述69GB/T 7497.3-2008微处理器系统总线8位及16位数据(MULTIBUS I) 第3部分:对带有插针与插座连接器(间接配合)的欧洲板配置的机械与插针的描述70GB/T 9393-1988ST3型电子测量仪器用连接器信息技术数据通信37插针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接触件编号分71GB/T 9950-2008配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34插针DTE/DCE接口连接72GB/T 9951-2008器的配合性尺寸和接触件编号分配73GB 13140.1-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低压电路用的连接器件第1部分:通用要求家用和类似用途低压电路用的连接器件第2部分:作为独立单元的74GB 13140.2-2008带螺纹型夹紧件的连接器件的特殊要求75GB/T 14370-2007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76GB/T 5335-2008汽车液压制动装置压力测试连接器技术要求77GB/T 5922-2008汽车和挂车气压制动装置压力测试连接器技术要求信息技术数据通信15插针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接触件编号分78GB/T 9952-2008配79GB 11313-1989射频同轴连接器总规范80GB 11314-1989N型射频同轴连接器81GB 11315-1989BNC型射频同轴连接器82GB 11316-1989SMA型射频同轴连接器83GB 12321-1990船用16~125A插头插座和连接器84GB 12507-1990光纤光缆连接器第1部分:总规范(可供认证用)85GB 13140.1-1997家用和类似用途低压电路用的连接器件第1部分:通用要求家用和类似用途的固定电气装置的连接器件连接铜导线的无螺纹86GB 13140.2-1995端子的特殊要求家用和类似用途低压电路用的连接器件第2部分:作为独立单元的87GB 13140.2-1998带螺纹型夹紧件的连接器件的特殊要求家用和类似用途低压电路用的连接器件第2部分:作为独立单元的88GB 13140.3-1998带无螺纹型夹紧件的连接器件的特殊要求家用和类似用途低压电路用的连接件第2部分:作为独立单元的带89GB 13140.4-1998刺穿绝缘型夹紧件的连接器件的特殊要求家用和类似用途低压电路用的连接器件第2部分:扭接式连接器件90GB 13140.5-1998的特殊要求91GB 4728.3-1984电气图用图形符号导线和连接器件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第八部分:连接器、92GB 5095.8-1986接触件及接端的机械试验93GB 5146-1985音响设备用圆形连接器型号命名方法94GB 5818-1986音响设备用圆形连接器总规范(可供认证用)95GB 5819.1-1986音响设备用圆形连接器详细规范YS1型圆形连接器(可供认证用) 96GB 5819.2-1986音响设备用圆形连接器详细规范YS2型圆形连接器(可供认证用) 97GB 5819.3-1986音响设备用圆形连接器详细规范YC型圆形连接器(可供认证用) 98GB 5819.4-1986音响设备用圆形连接器详细规范YL型圆形连接器(可供认证用) 99GB 6644-1986通用硬同轴传输线及其法兰连接器详细规范100GB 8286.4-1987矿用隔爆型移动变电站高压电缆连接器101GB 9021.1-1988SL10型视频连接器102GB 9021.2-1988SL12型视频连接器103GB 9021.3-1988SL16型视频连接器104GB 9024-1988印制板用频率低于3MHz的连接器总则和制订详细规范和导则105GB 9539-1988DC2型带状电缆连接器详细规范106GB/T 12270-1990射频同轴连接器电气试验和测试程序屏蔽效率107GB/T 12271-1990射频同轴连接器射频插入损耗测试方法108GB/T 12507.2-1997光纤光缆连接器第2部分:F-SMA型光纤光缆连接器分规范109GB/T 13949-1992视频系统中21芯连接器的应用特性110GB/T 14370-2000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111GB/T 14557-1993射频同轴连接器电气试验和测量程序反射系数信息处理数据通信使用25插针连接器的DTE/DCE接口备用控112GB/T 15123-1994制操作113GB/T 15158-1994音响设备用连接器系列和品种114GB/T 5053.1-1985汽车与挂车之间24N型电连接器115GB/T 5053.2-1985汽车与挂车之间12N型电连接器116GB/T 5053.3-1985汽车与挂车之间电连接器的试验方法与要求117GB/T 5335-1985汽车制动装置液压试验的连接器118GB/T 5922-1986汽车和挂车气压制动装置压力测试连接器119GB/T 5964-1986核仪器用高压同轴连接器微处理机系统总线I8位及16位数据第二部分:采用边缘连连接器120GB/T 7497.2-1987(直接配合)作为系统总线配置的机械及插针的微处理机系统总线I8位及16位数据第三部分:采用插针和插座连121GB/T 7497.3-1987接器(间接配合)作为系统总线配制的机械及插122GB/T 9020-1988视频连接器总规范123GB/T 9538-1988带状电缆连接器总规范124GB/T 9950-1988数据通信37插针及9插针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125GB/T 9951-1988数据通信34插针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126GB/T 9952-1988数据通信15插针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127GJB 101-86小圆形快速分离耐环境电连接器总规范128GJB 101A-97耐环境快速分离小圆形电连接器总规范129GJB 1216-91电连接器接触件总规范130GJB 1217-91电连接器试验方法131GJB 1308-91滤波电连接器要求132GJB 142/1-97机柜用外壳定位小型矩形电连接器详细规范133GJB 142A-94机柜用外壳定位小型矩形电连接器总规范134GJB 143-863CX型气密封耐辐照圆形电连接器总规范GJB598耐环境快速分离圆形电连接器的绝缘安装板接触件孔135GJB 1610-93位排列GJB599耐环境快速分离高密度小园形电连接器的绝缘安装板136GJB 1611-93接触件孔位排列GJB600螺纹连接圆形电连接器的绝缘安装板接触件孔位排137GJB 1612-93列138GJB 1717-93通用印制电路板电连接器总规范139GJB 176-86耐环境线簧孔矩形电连接器总规范140GJB 176A-98J7系列耐环境线簧孔矩形电连接器规范141GJB 177-86压接接触矩形电连接器总规范142GJB 177A-99压接接触件矩形电连接器总规范143GJB 1784-93电连接器附件总规范144GJB 198-86火炮与牵引车间的电连接器的试验方法与要求145GJB 199-86火炮与牵引车间的12N型电连接器146GJB 200-86火炮与牵引车间的24N型电连接器147GJB 201-86火炮与牵引车间的电连接器在牵引车后横梁上的安装148GJB 2281-95带状电缆电连接器总规范149GJB 2292-95电连接器附件配合尺寸和要求150GJB 2293-95电连接器接触件配合尺寸和要求151GJB 2446-95外壳定位超小型矩形电连接器总规范152GJB 2447-95耐振音频电连接器总规范153GJB 2889-97XC系列高可靠小圆形线簧孔电连接器规范154GJB 2905-97耐环境推/拉式快速分离圆形电连接器总规范155GJB 3159-98机柜和面板用矩形电连接器总规范156GJB 3234-98耐环境复合材料外壳高密度小园形电连接器及附件总规范157GJB 3517-99刀叉型接触件中心螺杆连接矩形电连接器总规范158GJB 3593-99耐强冲击螺纹连接圆形电连接器总规范159GJB 3780-99组合式电连接器及其零部件总规范160GJB 598-88耐环境快速分离圆形电连接器总规范161GJB 598A-96耐环境快速分离圆形电连接器总规范162GJB 599-88耐环境快速分离高密度小圆形电连接器总规范163GJB 599A-93耐环境快速分离高密度小圆形电连接器总规范164GJB 600-88螺纹连接圆形电连接器总规范165GJB 600A-2001螺纹连接圆形电连接器总规范166GJB 970-90防水快速分离重负荷电连接器总规范167GJB/Z 62.1-94军用电连接器系列型谱低频电连接器168GJB/Z 62.2-94军用电连接器系列型谱射频连接器169GJB/Z 62.3-94军用电连接器系列型谱插入式电子元器件插座170GJB/Z 79-96接口电连接器选型指南171GJB 101-86小圆形快速分离耐环境电连接器总规范172GJB 101A-97耐环境快速分离小圆形电连接器总规范173GJB 1212-91射频三同轴连接器总规范174GJB 1216-91电连接器接触件总规范175GJB 1217-91电连接器试验方法176GJB 1308-91滤波电连接器要求177GJB 142-86D系列矩形连接器总规范178GJB 142/1-97机柜用外壳定位小型矩形电连接器详细规范179GJB 142A-94机柜用外壳定位小型矩形电连接器总规范180GJB 143-863CX型气密封耐辐照圆形电连接器总规范。

(完整版)连接器常用标准汇总

(完整版)连接器常用标准汇总
3
GB 13140.5-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低压电路用的连接器件第2部分:扭接式连接器件的特殊要求
4
GB 13140.6-2000
家用和类似用途低压电路用的连接器件第2部分:端子或连接器件用(端接和/或分接)接线盒的特殊要求
5
GB 17196-1997
连接器件连接铜导线用的扁形快速连接端头安全要求
SSMB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37
GB/T 17183-1997
数据终端设备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用的高速25插针接口暨可替换的26插针连接器
38
GB/T 17535-1998
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在S和T参考点上定位的ISDN基本接入接口用的接口连接器和接触件分配
39
GB/T 17559-1998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和无源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第3-40部分:检查和测量带保偏光纤尾纤连接器的消光比
48
GB/T 18501.1-2001
有质量评定的直流和低频模拟及数字式高速数据处理设备用连接器第1部分:总规范
49
GB/T 18501.2-2001
直流和低频模拟及数字式高速数据处理设备用连接器第2部分:有质量评定的圆形连接器分规范
28
GB/T 15157-1994
印制板用频率低于3MHz的连接器第1部分:总规范一般要求和编制有质量评定的详细规范的导则
29
GB/T 15212-1994
广播及类似声系统用连接器的应用
30
GB/T 15396-1994
射频电缆和连接器用六角和正方形压模腔体、压头、标准规、外导体压接套和中心接触件压接导线筒的尺寸
50
GB/T 19520.15-2009

新版电气配线一般规范标准[详].pdf

新版电气配线一般规范标准[详].pdf

粉尘)的影响。
如果软导线管靠近运动部件,则在所有运行情况下,其结构和支承装置均应能防止对软导线
管或电缆的损伤。软金属导线管不应用于快速和频繁的移动,除非是为此目的专门设计的。
备有标志电缆的预接引出线的器件 ( 位置开关、接近开关 ) 可不提供导线管的端接装置。
连接交流电路和直流电路的导线应允许安装在同一通道中而不考虑其电压情况,
或用和防护接触带电体同样的方法予以隔离。
通道、接线盒与分线盒
一般要求 可能与导线绝缘接触的锐棱、焊碴、毛刺、粗糙表面或螺纹,应从通道和接头附件
上清除。必要时应提供由阻燃、耐油绝缘材料构成的附加防护,以保护导线绝缘。通道应
提供 IP33 的最低防护等级。
易存积油或水分的分线盒、引线箱、电缆管道装置中应允许留有直径
不应借助软导线管或多芯电缆来支承,除非是为此目的专门设计的导线管或电缆。软导线管或软多
芯电缆应使且于少量或不经常运动的连接。也用于静止电动机,位置开关和其他外部安装器件的连
接。
机械的移动部件的连接
频繁移动的部件应采用适合于弯曲使用的导线连接。软电缆和软
导管的安装应避免过度弯曲和绷紧,尤其是在接头附件部位。
1.5
0.75
0.75
-
1
1
1.5
0.3
0.5
-
-
-
0.75
0.75
0.75
0.2
0.2
0.2
-
-
-
三芯或三芯以 上屏蔽线或无
屏蔽线
0.75 1
0.3 0.08 0.75 0.2 0.08
表 4 导线的分类
类别 1 2
说明 铜或铝圆截面硬线 , 一般至 16mm2 铜或铝最少股的绞芯线 , 一般大于 25mm2

电气接线规范标准[详]

电气接线规范标准[详]

导线连接的基本要求1、连接点处接触紧密,接触电阻小,稳定性好,与同长度同截面导线的电阻比应不大于1-1.2倍;2、接头的机械强度应不小于导线机械强度的80-90%;3、耐腐蚀,对于铝与铝连接,如采用熔焊法,主要防止残余熔剂或熔渣的化学腐蚀,对于铝与铜联系,主要防止电腐蚀;4、不同线号的导线及不同金属的导线不得在受张力的地方连接;5、接头的绝缘强度应与导线的绝缘强度一样;6、铜铝线连接时必须采用铜铝接头或压接,不准用自缠自的方法;7、导线的连接应采用压接或焊接(管压接法、电阻焊法、气焊法、封端连接);8、单股小截面铜、铝导线联接时,可将铜线涮锡后再相互联接,6平方毫米以下铜导线可采用缠绕法连接;9、铝绞线在档距中间连接时必须采用压接、钳接、绞接管,在引流处可采用跳线夹或瓶勾线夹。

1.电气设备应有足够的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以保证设备安全可靠的工作(见表E)。

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2.电气元件及其组装板的安装结构应尽量考虑进行正面拆装。

3.如有可能,元件的安装紧固件应做成能在正面紧固及松托。

4.各电器元件应能单独拆装更换,而不影响其他元件及导线束的固定。

5.发热元件宜安装在散热良好的地方,两个发热元件之间的连线应采用耐热导线或裸铜线套瓷管。

6.二极管、三极管及可控硅、矽堆等电力半导体,应将其散热面或散热片的风道呈垂直方向安装,以利散热。

7.电阻器等电热元件安装一般应安装在箱子的上方,安装方向及位置应考虑到利于散热并尽量减少对其它元件的热影响。

8.柜内的PLC等电子元件的布置要尽量远离主回路、开关电源及变压器,不得直接放置或靠近柜内其他发热元件的对流方向。

连接器标准和规范

连接器标准和规范

连接器标准和规范连接器标准和规范一.工业连接器的标准1. 美国材料与试验学会(ASTM)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缩写为ASTM)是一个全美性的学术协会,其目的是进行材料的研究和标准化。

负责公布标准,试验方法,推荐性用法,定义及其它有关材料。

其制定的有关连接器的标准,符号和编号均按照ASTM体系。

“B”表示有色金属委员会,后面的数字为标准号,紧接着的数字则表示该标准被首次通过的年份,括号内的日期是指最近修订版的年份, “*”则表示该标准是已被批准的美国国家标准。

ASTM连接器标准表*-1标准描述 FOXCONN适用范围*B63-49(1970) 金属导体电阻及接触材料的电阻率的测试方法 ALL*B182-49(1970) 电接触材料的寿命试验 ALL*B193-72A 导电材料电阻率的测试方法 ALL*B277-72 电接触材料硬度的测试方法 ALL*B326-72 微型接触件电阻特性测试方法 ALL*B340-61(1972) 电接触件制成品的保证试验方法 ALL*B477-72 可锻贵金属电接触材料一般要求规范 REFB522-70 电接触用的Au-Ag-Pd合金规范 ALLB539-70 电连接(静态接触)的接触电阻的测量方法 ALLB540-70 电接触件用的Pd合金规范 ALLB541-73 电接触件用的Au合金规范 ALLB542-71 电接触件及其使用的有关术语的定义 ALLB563-72 电接触件用Pd-Ag-Cu合金规范 REFB576-73 电接触材料大电流电弧腐蚀试验设计的实用参考方法 Audio Jack ,Power JackB583-73 金属基片上镀金层的多孔性试验方法 ALLB596-73 Au-Cu合金电接触材料规范 ALL2.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Electronic Industries Association(缩写为EIA)接触件方面的标准工作被列在EIA和JEDEC(美国电子器件工程联合委员会)标准以及工程技术出版物的目录中。

连接器设计规范标准

连接器设计规范标准

Choice of Plastic Material
Design Guide
連接器設計常用的塑膠原料特性比較
尼龍Nylon(PA66,PA46,PPA,PA6T,PA9T)
結構式 性質
優點 缺點 用途
[NH(CH2)m NHCO(CH2)n-2CO] 結晶性熱可塑性塑膠,有明顯熔點,Nylon6 Tm為220~230℃, Nylon66則為260~270℃,Nylon本身 具吸水基故有吸水性,成 形前須乾燥,溫度過高乾燥則尼龍粒變色, 1、具高抗張強度 2、耐韌、耐衝擊性特優 3、自潤性、耐磨性佳、耐藥品性優 4、低溫特性佳 5尼、龍具吸自濕熄性性高、長期尺寸精密度及物性受影響,成型時瓦斯汽較 多 電子電器:連接器、捲線軸、計時器、護蓋斷路器、開關殼座 汽工業車零:件散:熱椅風座扇、、自門行把車、輸油框箱、蓋溜、冰進鞋氣底隔座柵、、紡水織箱梭護、蓋踏、板燈、座滑 輸
-- ASTM D-792
吸水率 water absorption
% ASTM D-570
成型收縮率
MD
% ASTM D-955
mold shrinkage
TD
玻纖含量 glass fiber content
%
800℃×5hrs
2,機械性質 (mechanical properties)
抗拉強度 tensile strength
Kg/cm² ASTM D-638
伸長率 elongation
% ASTM D-638
抗折強度 flexural strength
Kg/cm² ASTM D-790
抗折模數 flexural modulus
Kg/cm² ASTM D-790

电线和电线接插件端子选用规定

电线和电线接插件端子选用规定

0 修改记录版本号 D/0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1 目的为确保研发中心各产品部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正确地选择电源线和接插件端子,减少设计错误,提高工作效率。

2 适用范围适用于研发中心各产品部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电源线与接插件端子的选型。

3 选用规定3.1 产品设备外部电源线线色选用规定a)标准配置:交流:L线(火线)——棕色;N线(零线,工作地线)——蓝色;保护地线——黄绿色。

直流:-48V电源线——蓝色;+24V电源线——红色;工作地线——黑色;保护地线——黄绿色。

b)非标准配置:如客户有特别要求,按照客户要求配置。

3.2 产品设备内部电源线线色的选用规定交流:L线(火线)——棕色;N线(零线,工作地线)——蓝色;保护地线——黄绿色。

直流:+12V(+9V、-48V) ——蓝色;+24V(+27V、+28V、+32V)——红色;-5V——黄色;工作地线——黑色;保护地线——黄绿色。

模块内部跳线:正极——棕色;负极——蓝色。

3.3 电源线线型选用规定电源线线型选择依据导线内通过的电流,要求用电设备长期正常运行状态下的工作电流小于或等于导线允许通过的正常电流。

线型与电流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电源线线型与允许通过电流的对应关系3.4 产品设备外部电源线线型的选用规定交流供电:按照设备工作所通过电流大小,选用三芯护套电源线3*0.75 mm2或3*1.5 mm2等;直流-48V或+24V供电:按照设备工作所通过电流大小,选用二芯护套线RVV 2*0.75 mm2、RVV 2*1.5 mm2、RVV 2*2.5 mm2、RVV 2*4 mm2等。

电流与导线截面积对应关系参看本规定的3.3条。

3.5用于压接导线的端子选用规定3.5.1 管型接插端子(GTVE)管型接插端子如图1所示。

图1管型接插端子示意图管型接插端子型号、规格见表2。

表2 管型接插端子型号、规格多股导线压接可参考以下压接方式:红色CE015010端子可以压接2*0.2 mm2;蓝色CE025010端子可以压接0.75 mm2+0.5 mm2、1.5 mm2+0.2 mm2;LT2-15008端子可以压接0.75 mm2+1.5 mm2。

电气接线规范标准详

电气接线规范标准详

导线连接的基本要求1、连接点处接触紧密,接触电阻小,稳定性好,与同长度同截面导线的电阻比应不大于倍;2、接头的机械强度应不小于导线机械强度的80-90%;3、耐腐蚀,对于铝与铝连接,如采用熔焊法,主要防止残余熔剂或熔渣的化学腐蚀,对于铝与铜联系,主要防止电腐蚀;4、不同线号的导线及不同金属的导线不得在受张力的地方连接;5、接头的绝缘强度应与导线的绝缘强度一样;6、铜铝线连接时必须采用铜铝接头或压接,不准用自缠自的方法;7、导线的连接应采用压接或焊接管压接法、电阻焊法、气焊法、封端连接;8、单股小截面铜、铝导线联接时,可将铜线涮锡后再相互联接,6平方毫米以下铜导线可采用缠绕法连接;9、铝绞线在档距中间连接时必须采用压接、钳接、绞接管,在引流处可采用跳线夹或瓶勾线夹;1. 电气设备应有足够的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以保证设备安全可靠的工作见表E;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2. 电气元件及其组装板的安装结构应尽量考虑进行正面拆装;3. 如有可能,元件的安装紧固件应做成能在正面紧固及松托;4. 各电器元件应能单独拆装更换,而不影响其他元件及导线束的固定;5. 发热元件宜安装在散热良好的地方,两个发热元件之间的连线应采用耐热导线或裸铜线套瓷管;6. 二极管、三极管及可控硅、矽堆等电力半导体,应将其散热面或散热片的风道呈垂直方向安装,以利散热;7. 电阻器等电热元件安装一般应安装在箱子的上方,安装方向及位置应考虑到利于散热并尽量减少对其它元件的热影响;8. 柜内的PLC等电子元件的布置要尽量远离主回路、开关电源及变压器,不得直接放置或靠近柜内其他发热元件的对流方向;9. 主令操纵电器元件及整定电器元件的布置应避免由于偶然触及其手柄、按钮而误动作或动作值变动的可能性,整定装置一般在整定完成后应以双螺母锁紧并用红漆漆封,以免移动;10. 系统或不同工作电压电路的熔断器应分开布置;11. 熔断器、使用中易于损坏、偶尔需要调整及复位的零件,应不经拆卸其他部件便可以接近,以便于更换及调整;12. 熔断器安装位置及相互间距离应便于熔体的更换;13. 不同电压等级的熔断器要分开布置,不能交错混合排列;14. 有熔断指示器的熔断器,其指示器应装在便于观察的一侧;15. 瓷质熔断器在金属底板上安装时,其底座应垫软绝缘衬垫;16. 低压断路器与熔断器配合使用时,熔断器应安装在电源侧;17. 强弱电端子应分开布置;当有困难时,应有明显标志并设空端子隔开或设加强绝缘的隔板;18. 端子应有序号,端子排应便于更换且接线方便;离地高度宜大于350mm;19. 有防震要求的电器应增加减震装置,其紧固螺栓应采取防松措施;20. 紧固件应采用镀锌制品,螺栓规格应选配适当,电器的固定应牢固、平稳;21. 新落料的导轨端头处均需剪斜口,以防工作时的意外;22. 线槽应平整、无扭曲变形,内壁应光滑、无毛刺;23. 线槽的连接应连续无间断;每节线槽的固定点不应少于两个;在转角、分支处和端部均应有固定点,并紧贴墙面固定;24. 线槽接口应平直、严密,槽盖应齐全、平整、无翘角;25. 固定或连接线槽的螺钉或其他紧固件,紧固后其端部应与线槽内表面光滑相接;26. 线槽敷设应平直整齐,水平或垂直允许偏差为其长度的2‰,全长允许偏差为20mm;并列安装时,槽盖应便于开启;27. 线槽的出线口应位置正确、光滑、无毛刺;28. 排版时所用的麻花钻和丝攻配合见表G;29. 断路器和漏电断路器等元件的接线端子与线槽直线距离30mm;30. 连接元件的铜接头过长时,应适当放宽元件与线槽间的距离;31. 用于连接电柜进线的开关或熔座的排版位置要考虑进线的转弯半径距离;32. 接触器和热继电器的接线端子与线槽直线距离30mm;33. 其他载流元件与线槽直线距离30mm;34. 控制端子与线槽直线距离20mm;35. 动力端子与线槽直线距离30mm;36. 中间继电器和其他控制元件与线槽直线距离20mm;37. 电气元件的安装应符合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38. 固定低压电器时,不得使电器内部受额外应力;39. 低压断路器的安装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无明确规定时,宜垂直安装,其倾斜度不应大于5°;40. 具有电磁式活动部件或借重力复位的电气元件,如各种接触器及继电器,其安装方式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规定,以免影响其动作的可靠性;41. 低压电器根据其不同的结构,可采用支架、金属板、绝缘板固定在墙、柱或其它建筑构件上;金属板、绝缘板应平整;当采用卡轨支撑安装时,卡轨应与低压电器匹配,并用固定夹或固定螺栓与壁板紧密固定,严禁使用变形或不合格的卡轨;42. 元件附件应齐全、完好;43. 电器元件的安装紧固应牢固,固定方法应是可拆卸的;44. 紧固件应有镀锌或其他可靠的金属防蚀层;45. 电气元件的紧固应设有防松装置,一般应放置弹簧垫圈及平垫圈;弹簧垫圈应放置于螺母一侧,平垫圈应放于紧固螺钉的两侧;如采用双螺母锁紧或其他锁紧装置时,可不设弹簧垫圈;46. 采用在金属底板上搭牙紧固时,螺栓旋紧后,其搭牙部分的长度应不小于螺栓直径的倍,以保证强度;47. 设备安装用的紧固件应用镀锌制品,并应采用标准件;48. 当铝合金部件与非铝合金部件连接时,应使用绝缘衬垫隔开,以防止电解腐蚀的影响;49. 铝制构件与钢制件连接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直接接触,防止产生电解腐蚀;50. 电源侧进线应接在进线端,即固定触头接线端;负荷侧出线应接在出线端,即可动触头接线端;51. 面板上安装元件按钮时,为了提高效率和减少错误,应先用铅笔直接在门后写出代号,再在相应位置贴上标签,最后安装器件并贴上标签;52. 按钮之间的距离宜为50~80mm;按钮箱之间的距离宜为50~100mm;当倾斜安装时,其与水平线的倾角不宜小于30°;53. 按钮操作应灵活、可靠、无卡阻;54. 集中在一起安装的按钮应有编号或不同的识别标志,“紧急”按钮应有明显标志,并设保护罩;55. 有机玻璃的螺杆支撑要在元件安装后立即完成,安装位置必须和带电导体的最短直线距离符合表E中的规定;56. 电器的接线应采用铜质或有电镀金属防锈层的螺栓和螺钉,连接时应拧紧,且应有防松装置;57. 当元件本身预制导线时,应用转接端子与柜内导线连接,尽量不使用对接方法;58. 设备的外壳应能防止工作人员的偶然带电部分;结线首先就是要保证导线的截面能够承载正常的工作电流,同时要考虑到由于柜内元件的损耗发热,使得温度要比柜外高的特点留足余量;对于控制电路的结线就是要考虑其在特殊条件下对抗拉强度的保证;对控制电路导线的颜色以其导通的电压等级来区分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明显的用意:对于操作维护维修的人员来说就相当于明显的标示了对电压危险程度的分级也大致示意导线所使用的回路;而且柜内使用不同颜色的导线也能一定程度的减少维修人员维修时的枯燥情绪;试想,如果柜内是清一色黑色的话对于主线路的标示黄,绿,红通常情况下是使用三色绝缘包带对主电路的包裹来实现的;但是就要受到就包带本身质量,工人包扎的熟练程度等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使用了市场上的成品彩塑套,就使得这道工序简便许多;同时整个主电路的标示看起来就非常统一整齐;控制柜的柜门上都有按钮等元件,就使得柜门上备用线的放置就极其必要;因为在现场针对实际工况而修改和增加电路是有极大可能性的,而柜门上的线束通常是使用缠绕管保护,就使得在现场对柜门上元件增加导线的情况就显得特别的麻烦;所以备用线的颜色也是非常显眼的黄色,这样对柜内修改增加过的回路也会一目了然;控制线路的接线线端处理必须使用专用铜接头和与其匹配的标准压接工具;在厂家中发现其控制线路线端的处理竟然使用斜口钳的刃部进行剪切式压接或使用其他钳具的受力平面进行平面挤压式压接;但使用这些方法的最大问题就是每个线端接头的压接质量都会随着接线人员本身的握力,接线人员手腕的疲劳程度而起很大的变化;握力过大会使铜接头和铜线一起被剪断;如果握力小一些,就只能保证铜接头暂时不和铜线分家,可是在一般的检查时这些问题根本不会被发现,就会给本身就很复杂的现场维修带来更多的“试题”;也就根本谈不上对产品质量的保证;所以对压接工具的要求是:必须是标准的和带棘轮机构的以对每一个铜接头压接质量的保证;导线的颜色已经有了个完整的颜色标示规程,这将统一以后的柜内导线颜色使用给现场维护和使用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由于柜内导线的集中排放,对于信号线的型号统一用屏蔽导线,以防干扰;对于信号线屏蔽接地问题将在接地及绝缘篇中讨论;1. 配电板绝缘导线的最小截面积应为1.0mm2,对于低电平的电子电路允许采用截面积小于1.0mm2的导线但不得小于电子设备制造厂对安装导线截面的要求;截面积不大于8mm2时,其弯曲半径应大于其外径的3倍;配电板面板等活动部分的过渡导线,应有足够的可绕性;2. 连接导线的绝缘应是耐潮、耐霉及滞燃的,其绝缘电压等级为:线路工作电压小于或等于100V时,绝缘电压等级应大于或等于250V;线路工作电压大于100V小于或等于450V时,绝缘电压等级应大于或等于500V;3. 导线应严格按照图纸,正确地接到指定的接线柱上;4. 接线应排列整齐、清晰、美观,导线绝缘良好、无损伤;5. 外部接线不得使电器内部受到额外应力;6. 接线应按接线端头标志进行;7. 连接电源指示灯导线线径为1.5mm2;8. 进入断路器和漏电开关的单回路线径最小为1.5mm2;9. 单主电路线径最小为1.5mm2;10. 开关跨接线路最小线径2.5mm2;11. 进入变压器初级绕组最小线径为1.5mm2;12. 控制线路电源跨接线最小线径为1.5mm2;13. 控制线路最小线径为1.0mm2;14. 面板控制回路至底板接线最小线径为1mm2;15. 电压表导线连接导线用1.5mm2;16. 电流互感器导线连接线用1.5mm2;17. 面板备用线用1.0mm2黄色导线;18. 柜内照明用线1.0mm2;19. 面板至底板的控制线用多芯型软线;20. 底板接线用软硬线;21. 特殊情况:PLC、x41、y41等接插件可用0.3mm2;当面板及柜内空间狭小时可用,但必须经负责人同意;22. 主电路导线头、尾端部及中间一律用彩色塑套管进行标示黄、绿、红;23. 电源指示灯连接导线颜色与电源电压等级相符;24. 电压表连接导线颜色与其指示的电压等级相符;33. 电流互感器线用黑色;34. 电柜内所有接地线线端处理后不得使用绝缘套管遮盖端部;35. 连接导线端部一般应采用专用电线接头;当设备接线柱结构是压板插入式时,使用扁针铜接头压接后再接入;当导线为单芯硬线则不能实用电线接头,而将线端作成环形接头后再接入;36. 如进入断路器的导线截面<6mm2,当接线端子为压板式时,先将导线作压接铜接头处理,以防止导线的散乱;如导线截面>6mm2,要将露铜部分用细铜丝环绕绑紧后再接入压板;37. 截面为10mm2及以下的单股铜芯线和单股铝芯线可直接与设备、器具的端子连接;38. 截面为2.5mm2及以下的多股铜芯线的线芯应先拧紧搪锡,或压接端子后再与设备、器具的端子连接;39. 多股铝芯线和截面大于2.5mm2的多股铜芯线的终端,除设备自带插接式端子外,应焊接或压接端子后再与设备、器具的端子连接;40. 设导线端部的绝缘剥除长度为L,当导线端部用管状接头闭口时,L取线芯插入管状接头套筒的长度L1再加上2~3mm,即L=L1+2~3;当导线端部用板状接头开口时,L取线芯插入管状接头套筒的长度L1再加上1~2mm,即L=L1+1~2;41. 导线端部无接头的:对插入式接头,L取插入式接线板的插接长度;对环形接头,L取环形接头的长度以适当直线部分;直线部分的长度应按平垫圈半径考虑,使平垫圈恰好紧靠绝缘切口压在环形接头上,而不压到绝缘层上;42. 导线的规格和数量应符合设计规定;当设计无规定时,包括绝缘层在内的导线总截面积不应大于线槽截面积的60%;43. 在可拆卸盖板的线槽内,包括绝缘层在内的导线接头处所有导线截面积之和不应大于线槽截面积的75%;在不易拆卸盖板的线槽内,导线的接头应置于线槽的接线盒内;44. 剥除绝缘层时,不得损坏线芯,线芯和绝缘层端面应整齐并尽可能垂直于线芯轴心线;线芯上不得有油污、残渣等;45. 剥除导线绝缘应采用专用剥线工具,不得损伤线芯,也不得损伤未剥除的绝缘,切口应平整;46. 熔焊连接的焊缝,不应有凹陷、夹渣、断股、裂缝及根部未焊合的缺陷;焊缝的外形尺寸应符合焊接工艺评定文件的规定,焊接后应及时清除残余焊药和焊渣;47. 锡焊连接的焊缝应饱满,表面光滑;焊剂应无腐蚀性,焊接后应及时清除残余焊剂;48. 压板或其他专用夹具,应与导线线芯规格相匹配;紧固件应拧紧到位,防松装置应齐全;49. 导线与电器元件间采用螺栓连接、插接、焊接或压接等,均应牢固可靠;50. 套管连接器和压模等应与导线线芯规格相匹配;压接时,压接深度、压口数量和压接长度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有关规定;51. 接头在压接前,应除去铜芯线上的橡皮膜、残渣及油污;52. 环形接头的绕圈方向应与接线柱螺母旋紧方向一致;53. 压接前检查接头,不得有伤痕、锈斑、裂纹、裂口等妨碍使用的缺陷;54. 电柜内所有接线柱除专用接线设计外,必须用标准压接钳和符合标准的铜接头连接;55. 柜门面板控制线完成后必须放置至少20%备用线,最少为三根;56. 备用线的柜内长度应以能连接柜内最远元件为准;57. 如果面板无线槽,把备用线卷成100mm直径的线卷,并用扎带可靠固定在面板扎线攀处;58. 盘、柜的电缆芯线,应按垂直或水平有规律地配置,不得任意歪斜交叉连接;备用芯长度应留有适当余量;59. 柜内PLC输入回路的布线尽量不与主回路及其他电压等级回路的控制线同线槽敷设;60. 避免将几根导线接到同一接线柱上,一般元件上的接头不宜超过2~3个;当几个导线接头接到同一接线柱上时,接触应平贴、良好;61. 集控台应采用滞燃型船用多股绞合导线;对于传输信息的导线,应采取必要的防干扰措施;导线应敷设在走线槽内,或用夹线板固定;导线应可靠连接,并有放松措施;62. 柜内电路导线载流量见表D;63. 母线与电器连接时,接触面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连接处不同相的母线最小电气间隙见表F;64. 端子等集中布置的元件的短接线不进入线槽,以方便检查和节省线槽排线空间;65. 有半导体脱扣装置的低压断路器,其接线应符合相序要求,脱扣装置的动作应可靠;66. 控制器的工作电压应与供电电源电压相符;67. 带有接线标志的熔断器,电源线应按标志进行接线;68. 螺旋式熔断器的安装,其底座严禁松动,电源应接在熔芯引出的端子上;69. 引入盘柜的电缆应排列整齐、编号清晰、避免交叉,并应固定牢固,不得使所接的端子排受到机械力;70. 面板和柜体的接地跨接导线不应缠入线束内;71. 外露在线槽外的柜内照明用线必须用缠绕管保护;72. 面板接线的外露部分应该用缠绕管保护;73. 橡胶绝缘的芯线应外套绝缘管保护;接地及绝缘柜内元件的接地导线要专放,如果采用并联方式将可能因为某一并点短路而产生危险;对接地线的线端处理是借用电力检修时对接地挂线的要求;门与柜体之间的连接线采用62mm镀锌屏蔽带连接;因为电带的柔性最好还事全裸的;且此屏蔽带端头的处理要使用o型铜接头进行压接,不得将屏蔽带直接固定;固定时要使用倒齿垫片以防止松动,和接触不良;见30条当柜内有电子元器件的接地或者屏蔽线的接地时;此类弱电信号的接地铜牌排使用绝缘子与底板绝缘,但要预留一根与主接地排可靠连接的至少62mm的接地线,如果在调试时觉得此种接地悬空不利于系统运行时,再将此排与接地线连接;以提高信号接地系统的灵活性;1. 接地装置的接触面均须光洁平贴,保证良好接触,并应有防止松动和生锈的措施;2. 电流互感器的次级线圈应单独可靠接地;3. 带有金属外壳的元件必须接地;4. 具有铰链的金属面板上安装电器元件时,面板与金属箱体之间应设置安全跨接线;5. 在盖板、门、遮板和类似部件上面,如果没有安装电器设备,通常的金属螺钉连接和金属铰链连接被认为足以保证电路的连续性;6. 集控台构架上应设有不小于2mm×15mm的接地铜排,并应有明显的接地标志;7. 配电板每屏都应有可靠接地装置,装有电器元件的面板与构架之间,以及构架与底座之间,应可靠接地;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的次极绕组应单独可靠接地,接地处应设有耐久的接地标记;保护接地不应与工作接地共用接地线和接地螺钉;8. 电器设备平时不带电而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易于带电的裸露金属部分应予以接地,但由一个用电设备的专用安全隔离变压器供电,且电压不超过250V的设备可不设接地线;9. 盘、柜、台、箱的接地应牢固良好;装有电器的可开启的门,应以裸铜软线与接地的金属构架可靠地连接;10. 盘上装有装置性设备或其他有接地要求的电器,其外壳应可靠接地;11. 保护及工作接地的接地接线柱螺纹的直径应不小于6mm;专用接地接线柱或接地板的导电能力,至少应相当于专用接地导体的导电能力,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见表D;12. 在接地的导体上,不应设置熔断器以及与绝缘极不相联动的开关;13. 工作电压超过50V,装有电气元件的活动面板,构架应可靠接地;14. 利用船体作回路的工作接地导体的型号和截面积应与绝缘敷设的那一极或相的导线相同,不得使用裸线;15. 所有接地装置的紧固应牢靠,并均应设有弹簧垫圈或锁紧螺母,以防松动;16. 接地装置紧固后,应随即在接触面的四周涂以防锈漆,以防锈蚀;17. 金属软管不能用作保护导体;18. 用于连接外部保护导体的端子和电缆套的端子应是裸露的,如无其他规定,应适于连接铜导体;19. PEN导线的截面积应按中性导线N一样的方式确定,最小截面积应是10mm2;20. 二次回路接地应设专用螺栓;21. 柜内自制铜排上的螺丝最小螺纹直径为6mm;22. 接地铜牌上的端子允许多根导线共用一接地螺丝,但导线必须使用标准铜接头进行处理,且拧接紧密;23. 柜内所有需接地元件的接地柱要单独用接地线接到接地体;元件间的接地线不得采用跨接方式连接;24. 主触头在断开位置时,同极的进线端及出线端之间进行绝缘测量;25. 主触头在闭合位置时,不同极的带电部件之间、触头与线圈之间以及主电路与同它不直接连接的控制和辅助电路包括线圈之间进行绝缘测量;26. 主电路、控制电路、辅助电路等带电部件与金属支架之间进行绝缘测量;27. 在标准大气条件下,配电板对地的冷态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MΩ;28. 测回路的绝缘电阻时检查电板内有无不能承受实验电压的元件,如某些仪表、半导体器件等;29. 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完毕测试绝缘时,应有防止弱电设备损坏的安全措施;30. 柜门与柜体的连接使用62mm镀锌屏蔽带;31. 屏蔽带的固定要使用倒齿垫片;32. 如果柜内有屏蔽线的接地,或者其他电子元件的接地;所使用的接地排要与主接地排绝缘,当需要与主接地排导通时再用至少62mm的接地线与之连33. 柜门与柜体的柔性接地导体使用镀锌62mm屏蔽带;端头处理使用o型铜接头压接,不得直接将屏蔽带穿孔固定;检查电柜制作完毕后期的检查是针对整个过程的;其中线路连接的正确性是基本要素;检查将按照用户要求进行;1. 检查电路时检查一路断开一路,以防止假回路的产生;2. 当用万用表电阻档检查线路时,要断开变压器端子的一端;3. 检查主电路的相位连接;4. 重点检查接地线的连接;5. 铜排的连接检查用0.05mm插片检查:<6mm;6. 检查连接导线的型号、规格、使用的正确性;7. 检查线端接头的制作质量,连接应牢固;8. 检查线端标记的正确性及完整性;9. 检查导线布线和捆扎的质量;10. 通电时必须至少有两人在场;11. 初次通电时检查时,不要同时合上两个回路;12. 先检查所有电源回路电压,再检查控制电路动作情况;13. 电源回路检查时,同时填写电源回路检查表格;14. 主电路接触器、热继电器、开关、熔座、端子螺丝的检查用力矩扳手要符合表F规定;15. 检查各个元件型号和图纸是否与材料表相符;16. 设备铭牌、型号、规格,应与被控制线路或设计相符;17. 检查螺丝是否有松动;18. 具有主触头的低压电器,触头的接触应紧密,采用0.05mm×10mm的塞尺检查,接触两侧的压力应均匀;19. 电磁起动器热元件的规格应与电动机的保护特性相匹配;热继电器的电流调节指示位置应调整在电动机的额定电流值上,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定值校验;20. 出厂电柜内部清理干净;21. 有机玻璃要安装完毕,有机玻璃的塑料薄膜需撕去;22. 有机玻璃防护罩要贴上警告标语;23. 柜内接地自制的接地铜排的所用螺丝直径不得小于6mm;24. 当配电板额定电压大于500V时,其背面还应有不低于防护等级IP2X的防护措施;25. 配电板用的电气元件应牢固地安装在构架或面板上,并有放松措施,便于操作和维修;与元件直接连接在一起的裸露带电导体和接线端子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至少应符合这些元件自身的有关要求;26. 额定电压不同的熔断器,应尽量分开安装,当熔断器的额定电压高于500V,而其熔断器座能插入低额定电压的熔断器时,则应设置专用警告牌;如:当心只能用660V熔断器等;27. 有触及带电部分危险的熔断器,应配齐绝缘抓手;28. 有机玻璃的支撑螺杆必须套绝缘管29. 有机玻璃板安装时固定时两面都要垫纸垫片,以达到防震效果;表D接地导体、螺柱关系表CB/Z342-84,2.5.2-表1。

连接器、线缆选型及其组件设计规范

连接器、线缆选型及其组件设计规范
Q064
R096
R064
R032
S032
T048
T032
U048
U032
V064
-
-
-
-
接触件/接触件
1000V(r.m.s)
1 550V(r.m.s)
3100V
(r.m.s)
1000V(r.m.s)
接触件/试验板
1 550V(r.m.s)
2 550V(r.m.s)
3100V
(r.m.s)
1 550V(r.m.s)
5.63
0.222
固定板装连接器的基准点与通过32号接端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0.3
0.012
固定板装连接器的基准线与通过“b”排接端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n2.54
n0.1
固定板装连接器接端的间距注:当采用22.54mm=5.08mm的间距时,接端应只排列在2、4、6…32的偶数位置上。
3.65
0.14
基准线与印制板装元件一面之间的距离
2001--发布2001--实施
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发布
目次
前言
前言
本标准主要依据电连接器、电缆及RF电缆组件有关标准。
本标准由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CDMA事业部工艺结构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部门:CDMA工艺结构部工艺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xx。
本标准于2001年12 月首次发布。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电缆组件
具有规定性能作为单个元件来使用的线缆和连接器的组合件。
连接器
通常装接在电缆或设备上,供传输线系统电连接的可分离元件(转接器除外)。

连接器线缆选型及其组件设计要求规范

连接器线缆选型及其组件设计要求规范

连接器线缆选型及其组件设计要求规范有结构,有技术参数文档
一、连接器
1、性能要求
(2)抗弯曲应力:连接器上的电缆应能承受环境温度下的弯曲力;
(3)耐振衰减系数:该连接器所连接的电缆应不受任何外力影响,
耐振衰减系数应满足3dB以内;
(4)抗电磁干扰:该连接器所连接的电缆应能有效地抑制外部电磁
能量对系统的影响;
(5)使用寿命:该连接器的使用寿命应至少到达50万次。

2、材料要求
(1)接触件:接触件採用高纯度铜或银,其抗腐蚀性能及电流传输
能力均达到最高水准;
(2)外壳:外壳採用ABS塑料,其电气性能要求满足UL94V-0标准;
(3)密封件:用来密封连接器的密封件要求满足UL650标准,具有
良好的防水、防潮性能;
(4)其他材料:其他采用的材料应具有抗酸碱、抗油类介质的性能。

3、电气参数
(1)电流:最大连续电流不大于30A;
(2)电压:最大耐压不小于500V;
(3)绝缘电阻:绝缘电阻应大于100MΩ/500V;。

连接器产品设计规范

连接器产品设计规范

连接器产品设计规范一、SMT表面焊接技术设计建议规范⑴、SMT TYPE的连接器, 其所有零件脚与胶芯基准面相对位置度须≦0.15 mm。

⑵、SMT TYPE的连接器, 其所有零件脚最差位置度须与胶芯基准面等高度(= 0)。

⑶、SMT TYPE的连接器, 其所有零件脚最佳设计值应低于胶芯基准面0.05 mm。

⑷、SMT TYPE的连接器, 其所有零件脚最佳设计角度为90°。

⑸、SMT TYPE的连接器, 其所有零件脚次佳设计角度为向下倾斜约0°~2°(90°~92°)与PC Board 至少应有三分之一以上之接触。

⑹、SMT TYPE的连接器, 其所有零件脚最差设计角度为向上倾斜角度<90°, 此设计角度会造成焊锡性不良。

⑺、SMT TYPE的连接位置度方向表示,以胶芯基面为零, 向上为正(+)向下为负(-)。

⑻、SMT端子在模、治具加工段须注意端子毛边方向,毛边不可在端子与PCB接触面。

二、SMT TYPE 连接器端子脚与PC板垫接触范围建议规范⑴、PAD的大小主要是受端子脚的Pitch与长`宽而影响。

⑵、Pitch愈大,相对的端子宽度与PAD宽度亦可加大。

b= a + 0.10 mm min. a = 端子脚宽度 c = 端子脚长度d= c + 0.40 mm min. b = PAD宽度 d = PAD 长度下列为建议之SMT TYPE 连接器端子脚与PC Board PAD接触范围a=端子脚宽度;长度;e=PAD与PAD间之距离三、平整度设计建议规范(1)、SMT TYPE的连接器, 其所有零件脚的相对高低位置视为平整度,一般要求为0.10mmMax.(2)、平整度表示方式有下图所列几种方式;对SMT产品标准标示:①、端子间平整度②、端子与胶芯基准面位置度。

3、SMT产品设计时须注意到SMT过程吸嘴所须吸取之平面之大小与位置.4、SMT TYPE 的连接器, 其所有零件脚吃锡状况为95%M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文档整理分享Q/ZX x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企业标准(工艺技术标准)Q/ZX - 2001连接器、线缆选型及其组件设计规范2001- - 发布 2001- - 实施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发布Q/SZX 2001 - 01目次前言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定义 (1)4 连接器的选型 (2)4.1 连接器的分类 (2)4.2 欧式连接器选型 (2)4.2.1欧式连接器的特性 (2)4.2.2 欧式连接器选型 (7)4.3 2MM连接器选型 (7)4.3.1 2MM连接器特性 (7)4.3.2 2MM连接器选型 (15)4.4 RF连接器选型 (15)4.5 D-SUB连接器的选型 (16)4.6 扁平电缆连接器的选型 (17)4.7 IC插座的选型 (17)4.8 圆形连接器选型 (18)4.9 各种接线端子、电源连接器选型 (18)5 电缆选型 (18)5.1 电线选型 (18)5.2 通信电缆的选型 (19)5.3 RF电缆的选型 (19)6 电缆组件的设计 (20)7 验证 (20)Q/SZX 2001 - 01前言本标准主要依据电连接器、电缆及RF电缆组件有关标准。

本标准由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CDMA事业部工艺结构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部门:CDMA工艺结构部工艺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xx。

本标准于2001年12 月首次发布。

xxxxxx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企业标准(工艺技术标准)Q/SZX 2001 – 01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CDMA通讯设备所用连接器、线缆选型及其组件设计。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7738.1-1999 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第一部份:总规范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GJB 142A—94 机柜用外壳定位小型矩形电连接器总规范IEC 1076-4-101:1995 CONNECTOR WITH ASSESSED QUALITY,FOR USE IN d.c.LOW-FREQUENCY ANALOGUE AND IN DIGITAL HIGH SPEED DATAAPPLICATIONS PART 4 Printed Board Connectors IEC 60603-1:1991 印制板用频率低于3MHz的连接器第一部分:总规范—一般要求和编制有质量评定要求的详细规范的导则IEC 60603-2:1995-09 印制板用频率低于3MHz的连接器第二部分:有质量评定的具有通用安装特征、基本网格为2.54mm的印制板用两件式连接器详细规范IEC 61169-1:1992-08 射频连接器总规范—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电缆组件具有规定性能作为单个元件来使用的线缆和连接器的组合件。

连接器通常装接在电缆或设备上,供传输线系统电连接的可分离元件(转接器除外)。

3.1 术语3.1.1 类型 type一个特定的分门类中的连接器,例如:单件式连接器(边缘插座连接器),两件式连接器。

3.1.2 品种 style一个类型中的一种特定的连接器。

3.1.3 规格 variant一个类型和品种内或相关的一系列连接器中连接器的变异。

4 连接器的选型4.1 连接器的分类本规范根据CDMA通讯设备实际使用连接器的状况,把连接器分成以下几类:a)欧式连接器;b)2mm连接器;c)RF连接器;d)D-Sub型连接器;e)扁平电缆连接器;f)IC插座;g)圆形电连接器;h)各种接线端子、电源连接器;对上述所有连接器的选型,都应满足《系统内、外接口定义及说明》中的要求及相应连接器标准的有关电气、机械、环境要求。

4.2 欧式连接器选型4.2.1欧式连接器的特性a)气候类别见表1表1 气候类别b)耐电压表2 耐电压(PL 1.2.3)f)机械操作最大速度:10mm/s,间隔时间:30s(不插合)表3 机械操作g)插入力与拔出力如表4所示最大速度(10mm/s)表4 插入和拔出力h)插合数据①插入方向连接器在完全插合至U=14.2时,应保证达到规定的接触电阻,详见图2图2 插入方向②垂直于插入方向如果印制板或固定板装连接器是浮动安装的,自由和固定板装连接器的设计应给出至少1mm能调节的位移量(注:对于固定板装连接器的刚性安装,安装机架必须有适当严格的公差。

)。

图3 垂直于插入方向③倾斜度自由和固定板装连接器的设计允许有倾斜度误差,其纵轴向为±4°,横轴向为±4°。

图4 倾斜度i)轴测图和尺寸图5 轴测图表5 轴测图尺寸4.2.2 欧式连接器选型欧式及其混装连接器通常使用在背板互连系统,被选用的连接器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a)应优先选用C、R、M型,其外形尺寸、安装方式应符合IEC60603-2的有关规定,PCB打孔图应参照连接器参数库中的有关图样。

b)欧式连接器的参照系固定板连接器的安装面上,通过安装孔中心位置的线作为基准线。

用靠近32号接触件安装孔的标称中心作为基准点。

c)RF混装型的连接器,RF端子的频率范围、阻抗特性、VSWR、插入损耗、应满足一定的要求。

带电源端子混装型连接器应满足一定的功率要求,安装混装连接器时必须有适当的公差和导向要求,若能实现浮动安装最好;d)选用的连接器应易于安装,并且所有的欧式连接器都具有相同安装特性e)连接器应接触可靠,有良好的导电绝缘性能,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插拔次数满足国际和国内有关标准的规定;f)考虑PCB厚度对连接器引脚长度的要求,穿孔焊接连接器的引脚露出板面高度≥1mm,保证焊接可靠;g)连接信号的电缆与连接器必须保证阻抗匹配;h)若有EMC要求,连接器必须满足EMC要求;i)连接器的端接形式有压接、焊接PCB等几种形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用。

4.3 2mm连接器选型4.3.1 2mm连接器特性2mm连接器是基于IEC1076-4-101、IEC917标准设计的,用于连接低频模拟信号和高速率数据信号,是一种模块式的HARD METRIC互连系统。

它有以下一些电性能:a)气候类型气候类型详见表7所示表7 气候类型b)耐电压(不同接触件排列方式)见表8所示表8 耐电压c)额定电流在标准大气条件下,装载所有接触件,额定电流如表9和图7所示表9 额定电流图7 额定电流与环境温度关系曲线d)接触电阻:单个接触电阻20 m Max;e)绝缘电阻:104M ;f)机械操作最大速度:10mm/s,间隔时间:30s(不插合),如表10所示表10 机械操作g)啮合与分离力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啮合与分离力速度最大为10mm/s表11 啮合与分离力h)印制板:金属化孔直径在0.55-0.65mm,背板厚度在1.4-5.6mm,(单)印制板厚为1.4-4.2mm;i)耐久性:至少500次循环;j)接触件尺寸接触件有三种长度,三种长度Mating Level 1、Mating Level2、Mating Level3分别为8.2、9.7、11.2,每种长度的接触件相差1.5mm,b排阳接触件高度只能为图9 25mm metric equipment practice 配合尺寸及其公差l)垂直方向尺寸图10 Height dimensions ,modular pitch of 25 mmm)深度尺寸配合尺寸M ref=7×2mm=14mm,这是一个理论值。

实际上设备的制造公差并不允许连接器完全插入,在深度方向连接器的电啮合范围见本节第o条。

图11 深度尺寸n)横向尺寸图12 横向尺寸o)电啮合范围图13 有效电啮合范围三种长度的连接器电啮合范围见表12所示表12 三种不同长度的接触件电啮合范围p)垂直啮合方向垂直啮合方向见图12所示图14 纵向、横向所允许的未对准q)倾斜见图154.3.2 2mm连接器选型选2mm连接器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考虑:a)本产品主要用于直流、低频模拟电路、高速数字电路。

传输的数字信号时,可根据不同的速率,选择所需要的连接器品种;b)所选连接器的阻抗应尽可能符合设计要求;c)信号畸变、串音、驻波比应尽可能地小。

d)选用的连接器其外形尺寸、安装方式应符合IEC1076-4-101的有关规定,PCB板打孔图可参照连接器参数库的有关图样;e)多个连接器进行拼接使用时,拼接受到一些限制,没有MPC的连接器(如B型)仅用在有MPC连接器之间,C、N型连接器仅用在至少有一个MPC连接器的底部。

f)若有EMC要求,连接器必须满足EMC要求;g)连接器应接触可靠,有良好的导电绝缘性能,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插拔次数满足国际和国内有关标准的规定;h)考虑PCB厚度对连接器引脚长度的要求,穿孔焊接连接器的引脚露出板面高度≥1mm,保证焊接可靠;i)连接器的端接形式有压接、焊接PCB等几种形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用。

4.4 RF连接器选型RF连接器在CDMA通信系统中起到连接RF信号的作用,它的品种类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同轴”结构的。

从结构形式上分有直式和弯式,从安装形式上有自由端和固定端连接器,从等级上分有通用连接器(2级),高性能连接器(1级),标准试验连接器(0级),精密连接器,精密连接器以可分为实验室精密连接器(LPC)和通用精密连接器(GPC),从连接形式上分为螺纹连接、卡口连接、推拉式连接,从接口形式上分为SMA型、SMB型、SMC型、MCX型、N型、7/16型、C4型等等。

选型要根据实际情况并按下列原则选用:a)选定的连接器要符合实际使用的频率的范围;b)通常情况下,直式RF连接器的电性能比弯式的要好,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选用;c)选定的连接器要有较小的驻波比;d)选定的连接器要有较小的插入损耗;e)选定的连接器要与配接的连接器或电缆的阻抗匹配;f)螺纹连接器的EMC比任何卡口式、推拉式连接器好,且螺纹连接的连接器可靠性也较高,但推拉式连接器有连接快速、方便等特点,可用于那些插拔次数少的模块内部RF连接;g)有IM要求时,要考虑连接器的材料及镀层;h)有功率要求时,要考虑连接器所能承受的功率容量和耐射频高电位电压,以免被击穿。

如7/16连接器可在中高功率场合,N型可用在中功率的场合;i)通用连接器能满足要求时,不选用高性能连接器(有较好的性价比);j)表面贴装连接器体积小,占用PCB的空间小,可用于小微型化电路系统中。

k)连接器应接触可靠,有良好的导电绝缘性能,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插拔次数满足国际和国内有关标准的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