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理论
乳化原理与乳化技术.
光源 透镜
溶胶 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
溶胶的运动性质
布郎运动—— 溶胶中的分散相粒子由于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做热运 动的分散介质的撞击而引起的无规则的运动。
布朗运动
溶胶的电学性质
(1)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带电的分散相粒子在分散介质中 向相反符号电极移动的现象。
++ +
++
+++
++ +
+
++
–
+++
则须继续加水直到变型。
初生皂法
用皂稳定的油/水或水/油型乳化体皆可用此法制备。将脂肪酸溶于油 中,将碱溶于水中,两相接触,在界面即有皂生成,因而得到稳定的
轮流加液法
将水和油轮流加入乳化剂中,每次只加少量。
混合方式
1、机械搅拌混合法 2、胶体磨混合法 3、超声波乳化器混合法 4、均质器混合法
机械搅拌混合法
三、化妆品中乳化剂的发展
化妆品所使用的乳化剂为数很多,纵观这类乳化剂的变迁,则与 化妆品的发展和乳化技术密切相关。
四、乳化体的类型与配制
1、油/水型乳化体 2、水/油型乳化体 3、微乳化体 4 5、彩色乳化体
油/水型乳化体
欲制备油/水型乳化体,必须选用一种在乳化体 的水相中溶解度较大的乳化剂。
35丁达尔现象tyndall一束波长大于溶胶分散相粒子尺寸的入射光照射到溶胶系统可发生散射现象溶胶丁达尔现象透镜光源丁达尔效应36布郎运动溶胶中的分散相粒子由于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做热运动的分散介质的撞击而引起的无规则的运动
乳化原理与乳化技术
第一节 乳化机理
二、乳化体的稳定 三、乳化体的分层、变型及破乳
乳化型肉产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
水膨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蛋白质凝胶膜 ,从而吸 度下进行。根据实际经验 ,折衷的 中 ,可防止 产 品老 化 ,提 高产 品的
收包裹脂肪 ,并且在加热时防止脂 办法是斩拌的最终温度在 1 — ℃ 鲜 嫩 程 度 ,提 高 产 品 的 热 稳 定 性 。 1 2 5
肪粒聚集和受热融化出油 。 之间。淀粉会加速斩拌机中肉馅温 然而 ,当脂肪含量太高时,所要求
三、 p H值
观 判 断 。从 单一 的 贪图便 宜 或直 接 围住的脂肪细胞和游离脂肪
的认定肉多即真货到能动的选择 口
生产 乳 化 型香 肠 ( 火腿 ) 的技 术
动物屠宰时肉的 p H值约为 7 .
2 ,几d 时后 即 降到低 于 5 8 、 . ,从而
感 、口味 、香气 、营养型产品。这 关键是结合水和结合脂肪 。 些行为为我们生产厂家提供了更多 的机会,提供 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
存在于肌肉细胞中结构蛋白 一 显著影响肌动球蛋白的持水性。随 肌动球蛋白对结合水和脂肪起主 着 p  ̄ 的降低 , 白质 结 构愈 来愈 HE i 蛋
乳化型香肠 ( 火腿) 即肉糜类 要作 用 。这 种 蛋 白是 一种 复 合 物 , 排 斥水 分 。肉 的持 水 能 力在 p . , H5 或类肉糜类产品 。该类产品 口感鲜 由肌动蛋 白和肌球蛋 白组成 。瘦肉 0 . ( —5 2 肌动球蛋 白的等 电点) 时最 嫩, 清淡爽口, 蛋白质含量丰富, 低 中约含有 2 % 蛋白质 、7 % 水分 、 低 , o 5 宰后牛肉的p 值从 72 H .降到5 . 温加工最大限度地保 留了肉质中的 3 脂肪和 2 盐类和碳水化合物。 3 5 6 .— . 与 % % — . ,猪肉 降到 56 5 8 体 内 营养成分 。日益成为消费者喜爱的 在全部的肉蛋白中, 大约有 4 %是 糖原分解为乳酸有关。 0 肉食制品之一。 肌动球蛋白,其中肌球蛋白占很大 从技术上保险的角度讲,我们
化学纯乳糖与油脂乳化性质研究
化学纯乳糖与油脂乳化性质研究乳化是指将不相溶的两种液体通过添加乳化剂使其形成均匀分散的胶体体系的过程。
乳糖和油脂是常见的食品成分,在食品工业中乳化是非常重要的工艺过程。
本文将重点研究化学纯乳糖与油脂的乳化性质。
乳糖是乳制品中最重要的糖类成分之一,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调味、增香、乳化和保湿等。
油脂是常见的食用油,也是食品加工中经常使用的乳化剂。
通过乳化,可以将油脂均匀分散到乳糖溶液中,形成稳定的乳液。
因此,研究化学纯乳糖与油脂的乳化性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首先,了解乳化剂对乳化性质的影响是理解乳糖与油脂乳化机制的关键。
乳化剂是乳化过程中的关键组分,其能够减少界面张力,形成胶束结构,使油脂微粒均匀分散在水相中。
一般来说,化学纯乳糖作为乳化剂,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
其乳化能力主要由乳糖的表面活性和分子结构决定。
其次,研究化学纯乳糖与油脂的乳化性质需要考虑乳化条件对乳化效果的影响。
例如,乳糖浓度、油脂浓度、pH值和温度等因素都会对乳糖与油脂的乳化性能产生影响。
合适的乳糖浓度和油脂浓度可以提高乳化效果,并且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乳液。
不同pH值和温度条件下,乳糖与油脂的乳化性能也会有所变化。
因此,在研究化学纯乳糖与油脂的乳化性质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条件因素的影响。
此外,乳糖与油脂的乳化性质还可通过稳定性和乳液微观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价。
稳定性是指乳液长期保存时能够保持均匀分散状态的能力,它是乳化剂的重要性能指标。
在评价乳液稳定性时,可以考虑乳液的粒径分布、胶束结构以及乳液的流变性质等参数。
通过研究乳糖与油脂乳化性质,可以了解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并寻找优化乳化工艺的方法。
最后,乳糖与油脂乳化性质的研究还可以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进行探索。
食品工业中,乳糖与油脂的乳化性质对于产品的质量和口感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乳糖与油脂乳化性质,可以开发新的乳化剂和改进乳化工艺,提高食品制备的效果和质量。
总之,化学纯乳糖与油脂的乳化性质研究对于理解乳糖与油脂乳化机制、改进食品乳化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乳化的概念
乳状液的外观一般常呈乳白色不透明液状,乳状液之名即由此而得。乳状液的这种外观是与分散相粒子之大小有密切关系。由胶体的光学性质可知,对一多分散体系,其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光率一般不同,光照射在分散微粒(液滴)上可以发生折射、反射、散射等现象。当液滴直径远大于入射光的波长时,主要发生光的反射(也可能有折射、吸收),当液滴直径远小于入射光波长时,则光可以完全透过,这时体系呈透明状。当液滴直径稍小于入射光波长时,则有光的散射现象发生,体系呈半透明状。一般乳状液的分散相液滴直径的大小大致在0.1-10μm(甚至更大)的范围,可见光波长为0.40-0.76μm,故乳状液中的反射较显著,因而一般乳状液是不透明的乳白色液体。这就是乳状液的微粒大小与外观之关系。对于液滴的直径在0.1μm以下的液-液分散体系,其外观是半透明的和透明,而不呈乳液状,常称为“微乳状液”,它的性质与乳状液有很大不同。
总之,可以这样说,界面张力的高低主要表明了乳状液形成之难易,并非为乳状液稳定性的必然的衡量标志。
(3) 界面膜的稳定理论 在体系中加入乳化剂后,在降低界面张力的同时,表面活性剂必然在界面发生吸附,形成一层界面膜。界面膜对分散相液滴具有保护作用,使其在布朗运动中的相互碰撞的液滴不易聚结,而液滴的聚结(破坏稳定性)是以界面膜的破裂为前提,因此,界面膜的机械强度是决定乳状液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乳化的名词解释(一)
乳化的名词解释(一)乳化的名词解释1. 乳化剂•定义:乳化剂是一种能够在液体中分散并稳定微小液滴或气泡的物质。
•举例:常见的乳化剂有阿司匹林、蛋黄和肥皂等。
它们在水和油之间形成乳化系统,使得油水混合物能够保持稳定。
2. 乳化液•定义:乳化液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经乳化剂稳定形成的混合物。
•举例:牛奶是一种常见的乳化液,其中脂肪球被乳化剂包裹,使其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状液体。
3. 乳化力•定义:乳化力是乳化剂在形成和维持乳化液中所起的稳定作用的能力。
•举例:某些物质具有较高的乳化力,例如卵磷脂,能够稳定乳化液的状态并防止油水分离。
4. 乳化稳定性•定义:乳化稳定性是乳化液在长时间储存或处理过程中保持均匀分散状态的能力。
•举例:某些乳化液具有较好的乳化稳定性,如酱油中的悬浮颗粒能够长时间保持分散而不沉淀或分层。
5. 乳化机理•定义:乳化机理是指乳化过程中乳化剂和液体相互作用形成乳化系统的理论基础。
•举例:乳化剂在乳化液中形成胶束结构,通过包裹液滴表面降低表面张力,使液体分散为微小液滴的过程属于乳化机理的范畴。
6. 乳化技术•定义:乳化技术是指利用乳化剂和相应的工艺设备实现液体乳化的过程。
•举例:食品加工中的搅拌机、乳化机和均质机等设备广泛应用于乳化技术,用于制备乳酪、果酱等乳化液体食品。
7. 微乳化•定义:微乳化是指乳化剂作用下形成的液体体系中,油滴或水滴的尺寸小于100纳米的稳定态结构。
•举例:某些药物微乳化液体制剂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提高药效。
8. 乳化态•定义:乳化态是指乳化液中油滴或水滴分散均匀且稳定的状态。
•举例:乳膏是一种典型的乳化态,其中油滴被乳化剂稳定成微小液滴,使得乳膏质地柔软。
以上是对乳化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说明的列举,从乳化剂、乳化液到乳化机理和乳化态,每个名词都有对应的定义和举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乳化过程和应用。
油包水的乳化原理
油包水的乳化原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油包水,是一种乳化技术,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将一种液体或固体悬浮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乳液。
油包水的乳化原理是什么呢?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我们要了解乳化是什么。
乳化是指将两种不相溶的物质(一般来说是水和油)通过添加乳化剂使其混合在一起的过程。
在油包水的乳化中,油是连续相,水是分散相。
乳化剂是在水和油之间架起的桥梁,它可以使油和水之间发生作用,从而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乳化剂在油包水的乳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乳化剂通常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它的分子结构既包含亲水头部,又包含疏水尾部。
在乳化过程中,亲水头部会与水分子相互作用,疏水尾部则与油分子相互作用。
这样,乳化剂就能够将油和水结合在一起,形成乳状液。
在乳化过程中,乳化剂的添加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添加过少的乳化剂可能导致乳化效果不佳,无法形成稳定的乳状液;而添加过多的乳化剂则可能导致过度乳化,使得乳状液变得过于稠密。
在油包水的乳化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量添加乳化剂,以获得最佳的乳化效果。
乳化过程中的温度也对乳化效果有一定影响。
一般来说,乳化剂在所谓"HLB值"的作用下,在不同的温度下常常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在进行乳化时需要根据所用乳化剂的HLB值和实际情况来调节温度,以获得最佳的乳化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油包水的乳化不仅可以用于食品行业,还可以应用于化妆品、医药、农药等领域。
在化妆品领域,乳化技术可以使得油性成分和水性成分结合在一起,使得产品更易于涂抹和吸收。
在医药领域,乳化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
在农药领域,乳化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延长其有效期。
油包水的乳化原理是通过添加乳化剂将油和水混合在一起,形成乳状液。
在乳化过程中,乳化剂的种类、添加量以及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乳化效果。
通过乳化技术,可以实现不同液体或固体的混合,扩大了物质的应用范围,提高了产品的品质。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第二篇示例:油包水是一种乳化液,其原理是将油和水通过添加乳化剂等参数,使油和水混合并形成稳定的乳液。
化妆品乳化原理
化妆品乳化原理
化妆品乳化原理是指将两种互不溶解的液态成分混合在一起,形成均匀稳定的乳化体系。
乳化体系通常由两个相互接触的液体相和一个稳定剂组成。
乳化液的制备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乳化剂的吸附,乳化剂吸附膜的弯曲,以及液滴的破碎和重组。
首先,乳化剂中的亲水基团吸附在水相中,疏水基团则吸附在油相中。
这样,乳化剂形成一个包围液滴的双层膜,称为胶束。
乳化剂的选择对乳化体系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其次,当乳化剂在水相和油相之间形成包围液滴的胶束时,当胶束的数量足够多时,胶束之间的排斥力会导致液滴的弯曲。
液滴的弯曲使得液滴之间的距离变小,增加了胶束之间的相互作用。
最后,液滴的弯曲使得液滴变得不稳定,容易破裂。
这就导致液滴的破碎和重组。
液滴破裂后重新组合成更小的液滴,并且由于乳化剂的存在,液滴之间的相互作用足够强大,从而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
总结起来,乳化剂在化妆品乳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能吸附在水相和油相界面形成胶束,通过液滴的破碎和重组过程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
这种乳化原理使得化妆品能够同时包含水溶性和油溶性成分,使得化妆品更易于使用和均匀涂抹。
聚异丁烯乳液的乳化技术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聚异丁烯乳液的乳化技术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聚异丁烯乳液乳化技术的基本介绍和背景,以便读者能够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以下是概述部分的一种可能的内容:1.1 概述聚异丁烯乳液是一种重要的胶粘剂和涂料成分,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乳化技术是制备聚异丁烯乳液的关键过程,通过将聚异丁烯溶解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乳液态,实现其在水基胶粘剂和涂料中的应用。
乳化技术是将两种本来不相溶的液体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和机械剪切等方法,使其混合形成乳状分散体系的过程。
乳化技术在聚异丁烯乳液制备中起着关键作用,能够将聚异丁烯完全分散在水中,并且保持其稳定性和均匀性,从而实现良好的应用性能。
本文将对聚异丁烯乳液的乳化技术原理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介绍乳化技术的定义和背景,阐明其在聚异丁烯乳液制备中的重要性。
然后,将重点介绍聚异丁烯乳液的应用领域,展示其在胶粘剂和涂料等领域的广泛运用。
最后,将详细介绍聚异丁烯乳液的制备原理,包括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乳液稳定性的控制等方面内容。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聚异丁烯乳液的乳化技术原理,从而更好地理解乳化技术在聚异丁烯乳液制备中的应用和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接下来,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详细的阐述。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进行介绍,包括各个章节的标题和内容概述,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和内容安排。
以下是文章1.2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建议: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共涵盖了聚异丁烯乳液的乳化技术原理的相关内容。
引言部分(Chapter 1)主要介绍了本文的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首先,简要概述了聚异丁烯乳液的乳化技术原理的重要性。
其次,介绍了本文的章节结构和每个章节的基本内容。
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聚异丁烯乳液的乳化技术原理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在聚异丁烯乳液制备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乳化的概念——精选推荐
乳化的概念:乳化是液-液界面现象,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如油与水,在容器中分成两层,密度小的油在上层,密度大的水在下层。
若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在强烈的搅拌下,油被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状液,该过程叫乳化。
乳化理论:乳状液是化妆品中最广泛的剂型,从水样的流体到粘稠的膏霜等。
因此,乳状液的讨论对化妆品的研究和生产及保存和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乳状液概述乳状液(或称乳化体)是一种(或几种)液体以液珠形式分散在另一不相混容的液体之中所构成的分散体系。
乳状液中被分散的一相称作分散相或内相;另一相则称作分散介质或外相。
显然,内相是不连续相,外相是连续相。
乳状液的分散相液珠直径约在0.1-10μm,故乳状液是粗分散体系的胶体。
因此,稳定性较差和分散度低是乳状液的两个特征。
两个不相混容的纯液体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要加入第三组分(起稳定作用),才能形成乳状液。
例如,将苯和水放在试管里,无论怎样用力摇荡,静置后苯与水都会很快分离。
但是,如果往试管里加一点肥皂,再摇荡时就会形成象牛奶一样的乳白色液体。
仔细观察发现,此时苯以很小的液珠形式分散在水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就是乳状液。
这里称形成乳状液的过程为乳化。
而称在此过程中所加入的添加物(如肥皂)为乳化剂。
在制备乳状液时,通常乳状液的一相是水,另一相是极性小的有机液体,习惯上统称为“油”。
根据内外相的性质,乳状液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油分散在水中,如牛奶、雪花膏等,简称为水包油型乳状液,用O/W表示;另一种是水分散在油中,如原油、香脂等,简称为油包水型乳状液,用W/O表示。
这里要指出的是,上面讲到的油、水相不一定是单一的组分,经常每一相都可包含有多种组分。
乳化理论_精品文档
HLB 的加和性例题
混合乳化剂中存在甲、乙、丙三种组分,其 HLB 分别是8、14、16,其用量为 3.0、0.5、 0.5 ,求混合物的 HLB 值。 解:
3.0
8
0.5
14
0.5
16 9.75
3.0 0.5 0.5 3.0 0.5 0.5
3.0 0.5 0.5
例题:配方中HLB 的计算和选择
稳定性
室温
50℃
○
×
○
×
○
×
○
×
○
×
○
×
○
×
○
○
○
×
冻、熔点 × ○ ○ ○ ○ ○ × ○ ○
乳化剂在化妆品中的用量
乳化剂质量 油相质量 乳化剂质量
10%~20%
高纯度化乳化剂 非烃乳化剂 囊体乳化剂 液晶乳化剂 天然系乳化剂 其他
乳状液的基本性质
外观和液珠的大小? 粘度? 稳定性?
化妆品工艺学理论部分
第一节 乳化理论
乳状液基本类型 乳化剂 乳状液性质 乳状液制备
乳状液定义及分类
1. 乳状液
乳状液是一个非均相体系,其中至少有一种 液体以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分 散的液珠直径一般大于 0.1μm。这种体系都 有一个最低稳定度,这个稳定度可因有表面 活性剂或固体粉末的存在而大大增加。
容器性质对乳状液类型的影响
水相
油相
煤油
变压器油
液体石蜡
容器 玻璃 塑料 玻璃 塑料 玻璃 塑料
蒸馏水
O/W W/O O/W W/O O/W W/O
油酸钠溶液(0.1mol·L-1) O/W 两种 O/W W/O —
—
磺酸钠溶液(0.1%)
0.2 乳化原理
多元醇脂肪酸酯 (Span系列)HLB计算 例题:斯潘-80 皂化值140,酸 值187。HLB=? 解:HLB=20(1-S/A) =20(1-147/187) =20(1-0.786) =4.3
HLB=20(1-S/A)
S:酯的皂化值 A:脂肪酸的酸值
酸值A:中和1克有机物 质中的酸性成分所需 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月桂酸:276~280 失水山梨醇 硬脂酸:192~198 单油酸酯 油 酸:185~190 棕榈酸:225~230
油酸钠的分子结构
式:CH3(CH2)7CH=CH(CH2)7COONa
查表—COONa基团数值为19.1;—CH3、—CH2—
、 —CH=的基团数值均为-0.475则该分子的HLB 为
解:在分子结构中含有: —CH3 1个,— CH2— 14个,—CH= 2个以及COONa
∴ HLB=19.1- 0.475×17 +7=18
34
基团 —O— 醚 —OH 羟基 (失水山梨醇环) —(CH2CH2O)— 衍生基团 —CH3 —CH2—
基团数值 1.3 0.5 0.33 -0.475 -0.475
—COO—酯(失水山梨醇环) 6.8
—CH= -0.475 —(CH2CH2CH2O)— 衍生基团 -0.15
按分子基团结构计算
30
乳化各种油相所需HLB值
Í à Ó Ï Ô Á Ï W/OÐ Í ó Î ¿ ï Ó Í 4 ¯ À Ê ¯ Ó Í (° ×Ó Í ) 4 ² Ê · ¿ Á Ö 4 º Ó Ã Í 6~9 â » Ç ¯ Ê ¯ À ¯ * ® Ê ~Ê ® È ý ´ ¼ * ® Á Ê ù ´ ¼ ¡ ¢ ± ½ ® ° Ê Ë ´ ¼ Þ × Ã Ñ Ó Í
乳化实验原理
乳化实验原理乳化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乳化系统的形成和稳定性。
乳化是指两种不相溶的液体相互混合形成的胶状体系,其中一个液体以微小的液滴分散在另一个液体中。
乳化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乳化剂的作用机理,探索乳化系统的稳定性,并为工业生产中的乳化过程提供参考依据。
乳化实验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 乳化剂的作用机理:乳化剂是乳化实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乳化剂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可以在两相界面上形成吸附层,将两相液体分散相和连续相之间分离开来,形成乳化系统。
乳化剂的亲水基团与水相亲和力强,疏水基团与油相亲和力强,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两相液体的表面张力,促进液滴的形成和分散。
2. 乳化系统的稳定性:乳化实验可以研究乳化系统的稳定性。
乳化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乳化剂的性质和浓度、乳化液的pH值、温度等因素。
乳化剂的浓度增加可以增强乳化系统的稳定性,而过高或过低的浓度都会导致乳化系统的不稳定。
乳化液的pH值和温度的变化也会对乳化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通过乳化实验,我们可以探索这些因素对乳化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优化实验条件,提高乳化系统的稳定性。
3. 乳化过程的研究:乳化实验可以研究乳化过程中液滴的形成和分散。
液滴的形成是乳化过程的关键步骤,乳化剂的存在可以降低液滴的形成能量,使液滴更容易形成。
通过改变乳化剂的类型、浓度和乳化液的搅拌速度等因素,可以探索液滴形成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并找到最佳的乳化条件。
4. 乳化系统的性质研究:乳化实验可以研究乳化系统的性质,如乳化液的黏度、流变性质等。
乳化液的黏度和流变性质与乳化剂的类型、浓度以及液滴的大小和分布有关。
通过乳化实验,可以测量乳化液的黏度和流变性质,进一步了解乳化系统的性质,并为工业生产中的乳化过程提供参考依据。
乳化实验是研究乳化系统的形成和稳定性的重要方法。
乳化剂的作用机理、乳化系统的稳定性、乳化过程的研究以及乳化系统的性质研究都是乳化实验的主要原理。
乳化现象知识点总结
乳化现象知识点总结一、概述乳化现象是指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乳状液,其中一个液体以微小的液滴分散在另一个液体中。
乳化液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体系,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农药、润滑油等领域。
乳化液的稳定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和浓度、混合模式、温度等。
二、乳化过程1. 乳化原理当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混合在一起时,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不同,两种液体会形成两个分离的相。
如果在混合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则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和疏水基会分别与不同的液体相互作用,形成一层表面活性剂膜。
当液体搅拌或者加入机械能时,表面活性剂的分子会利用机械能将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分散形成乳状液。
2. 乳化过程乳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物理混合,即将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混合在一起;然后是加入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头会与其中一个液体相互作用,疏水基与另一个液体相互作用;第三步是机械打散,通过搅拌或者其他机械作用,将乳化液分散成微小的润滴,形成乳状液。
三、乳化机制1. 乳化原理乳化原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机械乳化,即利用外力将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分散在一起;另一种是表面活性剂乳化,即利用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和亲水基与不同的液体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乳状液。
2.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表面活性剂是乳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它在乳化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使得它能够同时与两种不相溶的液体相互作用;其次,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具有两种不同的部分,一种亲水基与水相相互作用,另一种疏水基与油相相互作用,这种双亲性使得表面活性剂能够调节两种不相溶液体之间的界面张力,从而促进乳化过程的进行;最后,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还能够形成一种稳定的包裹油滴的薄膜结构,有效防止油滴的聚集和凝聚,从而保持乳化液的稳定。
3. 乳化液的稳定性乳化液的稳定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和浓度、混合模式、温度等。
一般来说,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越高,乳化液的稳定性越好;搅拌速度越快,形成的乳状液越细腻,稳定性越好;温度也会影响乳化液的稳定性,一般来说,较低的温度更有利于乳化液的稳定。
三相乳化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相乳化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三相乳化法是一种在化学工艺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它可以将两种不相溶的液体通过添加乳化剂和混合剪切力进行混合乳化,形成一个稳定的乳状体系。
这种方法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食品工业、化妆品、制药和化工等。
通过三相乳化法,我们可以实现两种或多种成分的均匀混合,从而改善产品的性能和品质。
三相乳化法的原理非常简单,主要依靠两个关键因素:乳化剂和机械切割力。
乳化剂可以降低液体界面张力,使两种不相溶的液体能够相互混合。
机械切割力可以提供足够的剪切力,将液体分散成微小尺寸的颗粒或胶束,从而增加两种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乳化效果。
乳化剂的类型和使用量,以及机械切割力的强度和时间都会对乳化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三相乳化法在食品工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乳制品生产过程中,乳化是制造黄油、奶油和乳酪等产品的关键步骤。
此外,三相乳化法还可以用于制造调味品和饮料,以实现油水混合物的均匀分散。
在化妆品领域,三相乳化法被用于制备乳霜、液体化妆品和日用清洁产品等。
制药和化工行业也采用了三相乳化法来制备微胶囊药物和颗粒状产品。
尽管三相乳化法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成功,但它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首先,乳化剂的选择和使用量非常关键,不同的应用需要不同类型和浓度的乳化剂。
其次,机械切割力的控制也对乳化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过强或过弱的剪切力都可能导致乳化效果不理想。
此外,稳定性是三相乳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乳化体系可能会发生相分离或乳状体的坍塌。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三相乳化法的优势,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优化乳化剂的性能,改进机械切割设备的效率和精度,以实现更好的乳化效果和稳定性。
此外,探索使用新型乳化剂和创新的乳化方法也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通过不断创新和研究,三相乳化法有望在更多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各行各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介绍三相乳化法的背景和意义,概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乳化与破乳化
乳化乳化的概念:乳化是液-液界面现象,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如油与水,在容器中分成两层,密度小的油在上层,密度大的水在下层。
若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在强烈的搅拌下,油被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状液,该过程叫乳化。
乳化理论:乳状液是化妆品中最广泛的剂型,从水样的流体到粘稠的膏霜等。
因此,乳状液的讨论对化妆品的研究和生产及保存和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乳状液概述乳状液(或称乳化体)是一种(或几种)液体以液珠形式分散在另一不相混容的液体之中所构成的分散体系。
乳状液中被分散的一相称作分散相或内相;另一相则称作分散介质或外相。
显然,内相是不连续相,外相是连续相。
乳状液的分散相液珠直径约在0.1-10μm,故乳状液是粗分散体系的胶体。
因此,稳定性较差和分散度低是乳状液的两个特征。
两个不相混容的纯液体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要加入第三组分(起稳定作用),才能形成乳状液。
例如,将苯和水放在试管里,无论怎样用力摇荡,静置后苯与水都会很快分离。
但是,如果往试管里加一点肥皂,再摇荡时就会形成象牛奶一样的乳白色液体。
仔细观察发现,此时苯以很小的液珠形式分散在水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就是乳状液。
这里称形成乳状液的过程为乳化。
而称在此过程中所加入的添加物(如肥皂)为乳化剂。
在制备乳状液时,通常乳状液的一相是水,另一相是极性小的有机液体,习惯上统称为“油”。
根据内外相的性质,乳状液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油分散在水中,如牛奶、雪花膏等,简称为水包油型乳状液,用O/W表示;另一种是水分散在油中,如原油、香脂等,简称为油包水型乳状液,用W/O表示。
这里要指出的是,上面讲到的油、水相不一定是单一的组分,经常每一相都可包含有多种组分。
除上述两类基本乳状液外,还有一种复合乳状液,它的分散相本身就是一种乳状液,如将一个W/ O的乳状液分散到连续的水相中,而形成一种复合的W/O/W型乳状液。
乳状液的外观一般常呈乳白色不透明液状,乳状液之名即由此而得。
乳化现象
乳化现象1定义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2应用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乳化机理: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两亲性质,使之易于在油水界面上吸附并富集,降低了界面张力,改变了界面状态,从而使本来不能混合在一起的"油"和"水"两种液体能够混合到一起,其中一相液体离散为许多微粒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成为乳状液.起乳化作用的有乳化香料,赋予饮料以香气和浊度,用高HLB值的聚甘油脂肪酸酯及皂树皂苷,可调制成乳化香料。
添加乳化香料的饮料多属酸性,而聚甘油脂肪酸酯和皂树苷耐酸性优,因而十分合适。
亲水性好与耐酸性高的卵磷脂也可使用。
酒精饮料、咖啡饮料、人造炼乳可使用甘油酸脂,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丙二醇脂肪酸酯等低HLB值的亲油性乳化剂和其他亲水性乳化剂配合,可提高饮料及炼乳的乳化稳定性。
乳化乳化是一种液体以极微小液滴均匀地分散在互不相溶的另一种液体中的作用。
乳化是液-液界面现象,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如油与水,在容器中分成两层,密度小的油在上层,密度大的水在下层。
若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在强烈的搅拌下,油被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状液,该过程叫乳化。
1乳化理论乳状液是化妆品中最广泛的剂型,从水样的流体到粘稠的膏霜等。
因此,乳状液的讨论对化妆品的研究和生产,以及保存和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制乳状液乳状液的制备在确定其合理的配方后,其乳化技术也是极其重要的。
化妆品的制备主要是混合技术。
虽然混合技术比较单纯,但作为化妆品,要求有多种功能和性质,要制备出性质优良和稳定的乳状液等化妆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3乳化方法制备乳状液的乳化方法,除了前述的初生皂法、剂在水中法、剂在油中法之外,还有:油水混通常此法是水、油两相分别在两个容器内进行,将亲油性的乳化剂溶于油相,将亲水性乳化剂溶于水相,而乳化在第三容器内(或在流水作业线之内)进行。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化妆品中的乳化技术
膏霜类化妆品
乳化技术能够将油相和水相均匀混合,形成稳定的膏霜状产 品,如面霜、乳液等。这类产品既具有油相的滋润性,又具 有水相的清爽感。
彩妆类化妆品
在彩妆中,乳化技术可以使颜料均匀分散在基质中,提高彩 妆的涂抹性和色彩表现力。例如,口红、眼影等产品中常使 用乳化技术。
04
乳化现象对生活的影响
05
乳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新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与应用
1 2 3
表面活性剂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与乳化性能之 间的关系,设计并合成出具有更优异乳化性能的 新型表面活性剂。
功能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针对不同应用领域,开发具有特定功能(如抗菌 、抗氧化、抗静电等)的表面活性剂,以满足特 定乳化体系的需求。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拓展
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如生物酶、磷脂等)的环 保性和生物相容性,拓展其在食品、化妆品、医 药等领域的应用。
绿色环保型乳化剂的开发与推广
天然乳化剂的开发
从天然动植物中提取具有乳化性能的物质,如卵磷脂、皂角苷等 ,作为环保型乳化剂使用。
生物可降解乳化剂的研制
合成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乳化剂,降低乳化剂对环境的污染。
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液滴表面,形成 一层界面膜,降低液滴间的表面张 力,防止液滴重新聚集成大滴。
乳液的稳定
通过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和控制适当 的条件,可以形成稳定的乳液,长 时间保持乳化状态而不发生分离。
03
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实例
洗涤用品中的乳化作用
乳化去污
洗涤用品中的乳化剂能够将油污包裹 成微小颗粒,使其分散在水中,从而 去除衣物、餐具等表面的油污。
医药制剂的改进
香精基础知识4-乳化香精生产理论
1.分散相(油相)粒子大小的影响乳化香精,香是核心,乳化是基础,水乳交融是特点。
乳化香精属于水包油型(O/W)乳状液体,即分散相(内相)为油相,连续相(外相)为水。
乳化液体是一种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内相经机械作用分散后,增加了表面自由能,内相有相互聚集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
另一方面,分散的小颗粒的布朗运动作用,促使其向浓度均匀的方向扩散,形成一个稳定的不平衡体系。
控制分散相(油相)粒子的大小,是配制乳化香精的技术关键。
实践证明,在乳化液中,控制分散相(油相)粒子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
当分散相粒子的直径大于2um时,观察到的溶液为两相分离;分散相粒子的直径为1-2um时,溶液为乳白色;分散相粒子直径为1-0.1um时,溶液为蓝白色;分散相粒子直径为0.05um以下时,溶液则转为透明清液。
从斯托克斯定律出发,分散相粒子直径越小越好,但对乳化香精来说,还是应当考虑天然混浊感的问题。
粒子大于1.2um的乳化香精,乳化稳定性会下降;粒子小于0.1um 的乳化香精,用于饮料中反而会没有浊度;粒度在0.5-1.2um之间,能够产生最佳的乳浊液的效果。
乳化香精中分散相(油相)粒子的大小主要用重均质设备来控制。
2.油相相对密度与水相相对密度的影响乳化香精主要用于桔子、柠檬香型汽水或可乐型汽水中,其用量为0.1%左右。
饮用汽水的糖度一般是12-13(Brix),糖水的相对密度为1.04-1.05。
一般的桔子油、甜橙油的相对密度在0.84-0.86,高浓度的甜橙油相对密度为0.86-0.89。
根据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如果不对油相相对密度进行调整,由于油相相对密度远比水相的小,所配的乳液香精稳定性不佳。
实践和经验证明,分散相(油相)的相对密度调节在1.01-1.03之间乳化香精的稳定性最好。
为了得到比较稳定的乳化香精,分散相(油相)的相对密度比饮料糖水的相对密度小0.02左右为好。
为了增加分散相的相对密度,则要求增重剂与其他原料的调配比例应得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化理论文章选自论坛“新手上路”,作者 wem33.乳理论化乳状液是化妆品中最广泛的剂型,从水样的流体到粘稠的膏霜等。
因此,乳状液的讨论对化妆品的研究和生产及保存和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乳状液概述乳状液(或称乳化体)是一种(或几种)液体以液珠形式分散在另一不相混容的液体之中所构成的分散体系。
乳状液中被分散的一相称作分散相或内相;另一相则称作分散介质或外相。
显然,内相是不连续相,外相是连续相。
乳状液的分散相液珠直径约在0.1-10μm,故乳状液是粗分散体系的胶体。
因此,稳定性较差和分散度低是乳状液的两个特征。
两个不相混容的纯液体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要加入第三组分(起稳定作用),才能形成乳状液。
例如,将苯和水放在试管里,无论怎样用力摇荡,静置后苯与水都会很快分离。
但是,如果往试管里加一点肥皂,再摇荡时就会形成象牛奶一样的乳白色液体。
仔细观察发现,此时苯以很小的液珠形式分散在水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就是乳状液。
这里称形成乳状液的过程为乳化。
而称在此过程中所加入的添加物(如肥皂)为乳化剂。
在制备乳状液时,通常乳状液的一相是水,另一相是极性小的有机液体,习惯上统称为“油”。
根据内外相的性质,乳状液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油分散在水中,如牛奶、雪花膏等,简称为水包油型乳状液,用O/W表示;另一种是水分散在油中,如原油、香脂等,简称为油包水型乳状液,用W/O表示。
这里要指出的是,上面讲到的油、水相不一定是单一的组分,经常每一相都可包含有多种组分。
除上述两类基本乳状液外,还有一种复合乳状液,它的分散相本身就是一种乳状液,如将一个W/O的乳状液分散到连续的水相中,而形成一种复合的W/O/W型乳状液。
乳状液的外观一般常呈乳白色不透明液状,乳状液之名即由此而得。
乳状液的这种外观是与分散相粒子之大小有密切关系。
由胶体的光学性质可知,对一多分散体系,其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光率一般不同,光照射在分散微粒(液滴)上可以发生折射、反射、散射等现象。
当液滴直径远大于入射光的波长时,主要发生光的反射(也可能有折射、吸收),当液滴直径远小于入射光波长时,则光可以完全透过,这时体系呈透明状。
当液滴直径稍小于入射光波长时,则有光的散射现象发生,体系呈半透明状。
一般乳状液的分散相液滴直径的大小大致在0.1-10μm(甚至更大)的范围,可见光波长为0.40-0.76μm,故乳状液中的反射较显著,因而一般乳状液是不透明的乳白色液体。
这就是乳状液的微粒大小与外观之关系。
对于液滴的直径在0.1μm以下的液-液分散体系,其外观是半透明的和透明,而不呈乳液状,常称为“微乳状液”,它的性质与乳状液有很大不同。
第二节乳化原理和乳状液的稳定性一、乳化原理在制备乳状液时,是将分散相以细小的液滴分散于连续相中,这两个互不相溶的液相所形成的乳状液是不稳定的,而通过加入少量的乳化剂则能得到稳定的乳状液。
对此,科学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这些乳状液的稳定机理,对研究、生产乳状液的化妆品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定向楔理论这是1929年哈金斯(Harkins)早期提出的乳状液稳定理论。
他认为在界面上乳化剂的密度最大,乳化剂分子以横截面较大的一端定向的指向分散介质,即总是以“大头朝外,小头朝里”的方式在小液滴的外面形成保护膜,从几何空间结构观点来看这是合理的,从能量角度来说是复合能量最低原则的,因而形成的乳状液相对稳定。
并以此可解释乳化剂为一价金属皂液及二价金属皂液时,形成稳定的乳状液的机理。
乳化剂为一价金属皂在油-水界面上作定向排列时,以具有较大极性头基团伸向水相;非极性的碳氢键深入油相,这时不仅降低了界面张力,而且也形成了一层保护膜,由于一价金属皂的极性部分之横界面比非极性碳氢键的横界面大,于是横界面大的一端排在外圈,这样外相水就把内相油完全包围起来,形成稳定的O/W型的乳状液。
而乳化剂为二价金属皂液时,由于非极性碳氢键的横界面比极性基团的横界面大,于是极性基团(亲水的)伸向内相,所以内相是水,而非极性碳氢键(大头)伸向外相,外相是油相,这样就形成了稳定的W/O型乳状液。
这种形成乳状液的方式,乳化剂分子在界面上的排列就像木楔插入内相一样,故称为“定向楔”理论。
此理论虽能定性的解释许多形成不同类型乳状液的原因,但常有不能用它解释的实例。
理论上不足之处在于它只是从几何结构来考虑乳状液的稳定性,实际影响乳状液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何况从几何上看,乳状液液滴的大小比乳化剂的分子要大得多,故液滴得曲表面对于其上得定向分子而言,实际近于平面,故乳化剂分子两端的大小就不是重要的,无所谓楔形插入了。
(二)界面张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界面张力是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一个主要因素。
因为乳状液的形成必然使体系界面积大大增加,也就是对体系要做功,从而增加了体系的界面能,这就是体系不稳定的来源。
因此,为了增加体系的稳定性,可减少其界面张力,使总的界面能下降。
由于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界面张力,因此是良好的乳化剂。
凡能降低界面张力的添加物都有利于乳状液的形成及稳定。
在研究一系列的同族脂肪酸作乳化剂的效应时也说明了这一点。
随着碳链的增长,界面张力的降低逐渐增大,乳化效应也逐渐增强,形成较高稳定性的乳状液。
但是,低的界面张力并不是决定乳状液稳定性的唯一因素。
有些低碳醇(如戊醇)能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很低,但却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
有些大分子(如明胶)的表面活性并不高,但却是很好的乳化剂。
固体粉末作为乳化剂形成相当稳定的乳状液,则是更极端的例子。
因此,降低界面张力虽使乳状液易于形成,但单靠界面张力的降低还不足以保证乳状液的稳定性。
总之,可以这样说,界面张力的高低主要表明了乳状液形成之难易,并非为乳状液稳定性的必然的衡量标志。
(三)界面膜的稳定理论在体系中加入乳化剂后,在降低界面张力的同时,表面活性剂必然在界面发生吸附,形成一层界面膜。
界面膜对分散相液滴具有保护作用,使其在布朗运动中的相互碰撞的液滴不易聚结,而液滴的聚结(破坏稳定性)是以界面膜的破裂为前提,因此,界面膜的机械强度是决定乳状液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与表面吸附膜的情形相似,当乳化剂浓度较低时,界面上吸附的分子较少,界面膜的强度较差,形成的乳状液不稳定。
乳化剂浓度增高至一定程度后,界面膜则由比较紧密排列的定向吸附的分子组成,这样形成的界面膜强度高,大大提高了乳状液的稳定性。
大量事实说明,要有足够量的乳化剂才能有良好的乳化效果,而且,直链结构的乳化剂的乳化效果一般优于支链结构的。
此结论都与高强度的界面膜是乳状液稳定的主要原因的解释相一致。
如果使用适当的混合乳化剂有可能形成更致密的“界面复合膜”,甚至形成带电膜,从而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
如在乳状液中加入一些水溶性的乳化剂,而油溶性的乳化剂又能与它在界面上发生作用,便形成更致密的界面复合膜。
由此可以看出,使用混合乳化剂,以使能形成的界面膜有较大的强度,来提高乳化效率,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
在实践中,经常是使用混合乳化剂的乳状液比使用单一乳化剂的更稳定,混合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比单一表面活性剂往往要优越得多。
基于上述两段得讨论,可以得出这样得结论:降低体系得界面张力,是使乳状液体系稳定的必要条件:而形成较牢固的界面膜是乳状液稳定的充分条件。
(四)电效应的稳定理论对乳状液来说,若乳化剂是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则在界面上,主要由于电离还有吸附等作用,使得乳状液的液滴带有电荷,其电荷大小依电离强度而定;而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则主要由于吸附还有摩擦等作用,使得液滴带有电荷,其电荷大小与外相离子浓度及介电常熟和摩擦常数有关。
带电的液滴靠近时,产生排斥力。
使得难以聚结,因而提高了乳状液的稳定性。
乳状液的带电液滴在界面的两侧构成双电层结构,双电层的排斥作用,对乳状液的稳定有很大的意义。
双电层之间的排斥能取决于液滴大小及双电层厚度1/κ,还有ξ电势(或电势φ0)。
当无电介质表面活性剂存在存在时,虽然界面两侧的电势差ΔV很大,但界面电位φ0却很小,所以液滴能相互靠拢而发生聚沉,这对乳状液很不利。
当有电解质表面活性剂存在时,令液滴带电。
O/W型的乳状液多带负电荷;而W/O 型的多带正电荷。
这时活性剂离子吸附在界面上并定向排列,以带电端指向水相,便将反号离子吸引过来形成扩散双电层。
具有较高的φ0及较厚的双电层,而使乳状液稳定。
若在上面的乳状液中加入大量的电解质盐,则由于水相中反号离子的浓度增加,一方面会压缩双电层,使其厚度变薄,另一方面他会进入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层中,形成一层很薄的等电势层,此时,尽管电势差值不便,但是φ0减小,双电层的厚度也减薄,因而乳状液的稳定性下降。
(五)固体微粒作为乳化剂的稳定理论许多固体微粒,如碳酸钙、粘土、碳黑、石英、金属的碱式硫酸盐、金属氧化物以及硫化物等,可以作为乳化剂起到稳定乳状液的作用。
显然,固体微粒只有存在于油水界面上才能起到乳化剂的作用。
固体微粒是存在于油相、水相还是在它们的界面上,取决于油、水对固体微粒润湿性的相对大小,若固体微粒完全被水润湿,则在水中悬浮,微粒完全被油润湿,则在油中悬浮,只有当固体微粒既能被水、也能被油所润湿,才会停留在油水界面上,形成牢固的界面层(膜),而起到稳定作用。
这种膜愈牢固,乳状液愈稳定。
这种界面膜具有前述的表面活性剂吸附于界面的吸附膜类似的性质。
(六)液晶与乳状液的稳定性液晶是一种在结构和力学性质都处于液体和晶体之间的物态,它既有液体的流动性,也具有固体分子排列的规则性。
1969年,弗里伯格(Friberg)等第一次发现在油水体系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时,即析出第三相——液晶相,此时乳状液的稳定性突然增加,这是由于液晶吸附在油水界面上,形成一层稳定的保护层,阻碍液滴因碰撞而粗化。
同时液晶吸附层的存在会大大减少液滴之间的长程范德华力,因而起到稳定作用。
此外,生成德液晶由于形成网状结构而提高了粘度,这些都会使乳状液变得更稳定。
由此可以说,乳状液的概念已从“不能相互混合的两种液体中的一种向另一种液体中分散“,变成液晶与两种液体混合存在的三相分散体系。
因此,液晶在乳化技术或在化妆品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的前景,已称为化妆品及乳化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如研究液晶在乳化过程中生成的条件(乳化剂的类型及用量、温度等)和如何控制生成的液晶的状态。
二、影响乳状液稳定的各种因素上面讨论了乳化剂之所以能够对乳状液起到稳定作用的几种理论,从这些理论中可以得出能对乳状液稳定性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一)对于应用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的体系界面膜的形成与界面膜的强度是乳状液稳定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界面张力的降低与界面膜的强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前者为必要后者是充分的条件。
而且它们都与乳化剂在界面上的吸附直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