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各时代全国总人口数据统计表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9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9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含解析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市场经济走向安排经济时代【阶段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其次次历史性巨变。

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供应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2年底国民经济复原任务完成,随之起先一五年安排和三大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肯定主体地位,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建立。

扫盲教化提高了国人的文化教化水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探讨工作供应重要指导。

【主要表现】1.政治(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纪元。

(2)逐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施“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

2.经济复原国民经济,实行“一化三改”;第一个五年安排,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3.思想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化方针。

【重点关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性质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真题再现】1.(2024浙江卷·14)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心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气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案】B【解析】《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B项;1949年10月日开国大典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成功,解除A项;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解除C项;1982年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气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除D项。

近十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近十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近十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新中国的发展历程1.(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

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2.(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3.(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4.(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5.(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①

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①

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①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①(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一、小引“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是一个范围广泛的题目。

我想通过这个题目来回答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或研究中国经济史和怎样来学习和研究。

本文不打算从正面,也就是从经济史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等方面来探讨,而是想通过历史上中国国民经济到底在世界各国中是发达还是不发达,是一贯落后还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有过自己的成就,以及为什么发达,又为什么落后这样一个虽然广泛但是比较具体的问题,来说明我们应该抱什么目的,从什么立场出发来研究中国经济史。

近年来,不少讨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和资本主义萌芽夭折原因的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给人以一种印象,即中国除了个别如丝织、瓷器等奢侈品手工业部门以外,整个国民经济自古以来就落后于西方国家,就一无是处。

这些文章的主要论据大概是任何社会都应当遵循同一模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过渡,譬如从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过渡。

中国这个封建社会既然迟迟不能实现上述过渡,就必然是因为它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自来就不如世界上比中国早成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国家。

这里牵涉到的问题很多,诸如中国古代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原载《中国经济史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987)。

时期的社会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地域和历史背景各不相同的社会或国家是否也能沿着不同的模式道路发展等等。

对这些问题我都没有什么研究,不拟在此讨论。

我只想对这样一个问题提出一点个人意见,即在我国上下都在戮力同心加速实现“四化”,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总产值翻两番的现阶段,我们这一个学科一一中国国民经济史,是否能在继续研究诸如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这类问题的同时,也研究一些其他较为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经济史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但它是跨学科的,是介于历史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学科。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结论A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结论A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结论结论我在这结论章中,尝试建议重建中国人口历史的途径。

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

首先,明、清和近代一系列人口数据中,没有一项是基于真正人口普查的。

乾隆四十一年(1776)至道光三十年(1850)这些年间的数据似乎比其他任何时期的数据都更准确,但有些年度的总数中还有地区性的遗漏,其原因官方往往未作明确解释。

第二,欧洲的史学家们能够利用详尽的近代人口普查数去比较和研究18世纪的人口问题,中国的历史学者却不同,他们最多只能利用不够完善的1953年人口普查的摘要作参考。

第三个困难是这三个具有比较可靠的人口数字的时期一一明太祖时期、清代中期乾隆四十一年至道光三十年,以及1953至1954年人口普查年度一一之间的间隔太长。

更有甚者,传统中国未能产生像格里高里.金(Gregory King)这样的“政治算术家”,更不用说像亚当斯密和马尔萨斯这样的经济学和人口学的奠基人。

传统中国的官僚学者对数字和经济事物往往搞错,他们的纪录更多的是印象性的,而不是定量化的。

由于这些原因,任何试图作历史复原的近代学者都不可能提出明确的数字,他所能做的充其量只是尽他学识所能对中国人口在过去五又四分之三世纪间的增长和下降提出可能的幅度和极限。

要确定这些幅度就必须将所有重大的经济和制度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这些因素对人口运动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各个阶段都不相同。

因此,在各个阶段独特的事实和因素得到考证之前,不能随意运用人口学的理论。

一明代的官方人口数字,尽管在其二又四分之三世纪中全国户、口总数变化较小,但在人口的地理分布上却有重大变化,已归纳为表44。

这类数据表明在150年间北方五省的登记数增加了11,230,000口,即73%;而南方各省,除四川、云南和贵州以外,人口减少了12,000,000。

加上西南各省的增加数,全国总人口才增加了3.3%。

但是官方数据的变化是很不准确的。

北方各省人口的增加不能简单地以永乐十九年(1421)首都由南京迁到北京来解释,对云南、四川登记数增加的百分比特别高也不能仅仅归结于移民①。

扬州中学2020级高三9月周练历史试题及答案

扬州中学2020级高三9月周练历史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9月周练高三历史(选修) 2022.9注意事项:1、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

2、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48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和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出土了大量的石质工具,即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磨盘不但制作精良,而且形制也规整多样,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定数量的谷物粟、稷及油菜籽等。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黄河中上游地区A.经济文明一体化发展B.已出现粮食加工技术C.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D.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2.据载:西周时期“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由此可见,当时“礼”A.是早期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B.起到维护君主集权的作用C.成为了国家施政的指导准则D.促成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3.西汉初期,女子颇有先秦遗风,并无妇人之贞节等方面的要求。

西汉中期以后,不仅男尊女卑之风愈演愈烈,而且对女子“从一而终”“守节”等伦理要求也呈增强之势。

西汉女性伦理的变化A.说明国家统一利于家庭稳定B.表明女性道德自律意识增强C.反映了女性婚姻观念的增强D.是社会主流思想影响的结果4.汉代《盐铁论·水旱》中提到,"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覆(农具)淡食”。

这说明汉代A.铁农具便利但使用范围有限B.传统工商食官制度得到恢复C.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极端低下D.手工业发展滞后于农业生产5.南宋时期,北方的面食在南方推广开来。

【中考真题】2024年甘肃省定西市中考历史试卷(附答案)

【中考真题】2024年甘肃省定西市中考历史试卷(附答案)

2024年甘肃省定西市中考历史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

这说明()A.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2.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下列资料。

据此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耙地图(嘉峪关)连坐胡床壁画(莫高窟)A.发达的农耕文明B.持续的民族交融C.多元的饮食文化D.辉煌的艺术成就3.唐初,法律规定工商业者免除交纳税收,只交纳按资产规定的户税,同时严禁官员兼职经营商业;唐高祖诏令“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

这些措施A.遏制了官员贪腐行为B.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D.有利于唐朝商业发展4.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和行省制,明成祖时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督抚制度。

这些制度设计旨在()A.强化专制皇权B.增强监察职能C.精简政府机构D.防止宦官专权5.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A.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B.建立和巩固了民主革命统一战线C.在革命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6.下图是以1935年长征途中腊子口战役为题材的油画作品。

该作品()A.客观记录了当时战斗的场面B.带有作者对历史的合理想象C.生动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全貌D.是研究长征史的第一手资料7.“一五”计划时,国家在甘肃布局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和国防建设项目。

1953 年到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19.4%,至1957年底,工业总产值达6.35 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143%。

中国古代朝代GDP排行

中国古代朝代GDP排行

宋朝唐朝明朝清朝元朝隋朝汉朝晋朝秦朝周朝商朝夏朝元朝的经济数据很难统计,根据国外研究机构估计其GDP占世界的30%-35%左右。

宋朝人均GDP达2280美元,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65%,北宋80%,南宋50%,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代。

明朝的万历时期占世界GDP的80%,整个明朝的GDP是45%,可是明朝末期发生灾荒和战争使其从80%迅速下滑至一半,在明朝中后期部分江南地区已经恢复至宋朝水平。

清朝(35%-10%)可以排到明朝(40%-45%)后面,可是其后期的经济大幅度衰退,侵略战争以及大量白银用于赔款并流向国外,所以造成整个国力迅速跌落,从康熙乾隆嘉庆的35%跌至10%。

北宋朝税峰值达到1亿6000万贯。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所以,1贯=5克。

现在1克黄金=19美元,按黄金折价,现在约值152亿美元。

当时的税率约为1/15,农民没有额外负担,也没有户籍制,想做生意就可以进城,商业尤为发达。

司马光曾说:“世风日下,贩夫走卒接着丝袜”。

由于其他赋税不多,那么GDP差不多是152×15=2280亿美元。

当时北宋的人口差不多一亿,因此也可以有2280美元的人均GDP。

其实,换算美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为黄金的开采量有了极大的增长,所以,应该比2280美元高得多!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万~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用其他的数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明隆庆5年(1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

明末天下大乱,在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政府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饷加派”,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

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为国家每年带来大概1000万两左右的财政收入。

也就是说,此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大约是 1500万两白银左右。

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的话,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

十年后的中国远超你想象

十年后的中国远超你想象

十年后的中国远超你想象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经济以人类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保持高速增长,从1978年到2013年,中国实现了年均9.8%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人均GDP实际增长17倍多。

发达国家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一个人终其一生实现的生活水平改善程度,英国只有56%,美国大约为1倍,日本也仅为10倍,而中国这一指标超过历史上任何国家。

人们曾经见证过东亚经济奇迹,而中国经济奇迹是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以这么快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地发展,这一事实举世公认。

我们认为,随着人民币的贬值,中国经济的下滑,流通性紧张等,十年之后的中国远超你想象!一、消费十一国庆长假期间,平日精打细算的人们吹响了“买买买”的号角,朋友圈开始被旅行、血拼、聚会等各种照片不断刷屏。

这清晰刻画了中国消费的崛起。

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9.5%,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继续提升,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个百分点。

来自投资人士和经济学家的预言正在被逐渐证实:中国消费大潮正在迅猛来袭。

“中国现在正处在从世界工厂往世界市场转化的过程中。

”弘毅投资董事长赵令欢直言不讳,他列举了一组令人咋舌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仅在2014年中国各种消费占全球的比重是惊人的:智能手机全球34%的消费在中国,钻石首饰全球12%的消费在中国,在线游戏是18%,连巧克力也占全球消费的2%。

“经济低迷,我们担心消费下滑,但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的旅游团都变成了全球采购团,大家还在呼唤更多卫生、安全、健康的食品,呼唤着更多、更好的服务。

这些旺盛的需求在今天还得不到满足。

这就是投资的机遇。

”赵令欢透露,最近三五年弘毅80%以上的投资在服务、消费领域。

一份来自华创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如以人口峰值在46岁作为判断一个国家消费支出的峰值点,2015-2025中国将迎来45-49岁消费人口高峰。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_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_袁祖亮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_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_袁祖亮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袁祖亮 延 胜中国的人口问题早在清代中期就已经出现,到了本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人口问题再一次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重视,一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对中国人口进行研究和探讨。

但当时的研究多是零碎和不系统的。

二三十年代,一些学者提出人口史上的疑点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影响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学术界对人口问题的研究虽有所涉及,但由于政治原因,人口问题研究不久便成了禁区。

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问题研究逐渐兴起,研究机构相继建立,人口学刊物陆续诞生,大专院校还专门设立了人口系和人口专业,着力培养人口研究和人口工作方面的人才。

在人口问题研究中,学术界除了着重对当代人口问题进行研究外,同时还注意对历史上人口问题的研究,因为当今人口是历史人口发展的结果,要想真正揭示人口发展诸方面的规律,加强对历史人口的研究十分必要。

这些年来,经过学界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

本文就20世纪以来对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作一回顾和展望,以期推动人口研究的深入发展。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状况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很早便有关于人口问题的记载,如《汉书》以降各正史中的《地理志》以及各种地方志、各种类书及其他典籍中均有许多记载,其资料相当丰富。

早在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和学者便注意到了人口问题,如韩非在《五蠹》篇中指出:“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

”明代徐光启也曾说过:“夫谓古民多,后世之民少,必不然也。

生人·144·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

”①清代洪亮吉指出户口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担忧:“然其户口,则视三十年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②古人除了对人口增速问题发表议论外,还多对户口统计失实等方面提出了要“括户”、“大索貌阅”、整顿户籍等主张。

中国历史各时期的人口总数,以及占世界人口和GDP的比例

中国历史各时期的人口总数,以及占世界人口和GDP的比例

在西汉02年,中国人口达6000万,占世界人口30%,GDP占世界总GDP的40%。

在唐755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达35%,GDP占世界总GDP的比例高达50%。

北宋110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一度达40%,是中国占世界人口比例的最高峰值,GDP占世界总GDP的80%左右,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比例中的最高峰值。

明1600年,虽然经过元的浩劫,但明朝仍然把中国人口从15%提到到35%,GDP占世界总GDP的40%。

清1850年是19世已中国人口的高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达35%左右,GDP占世界的30%。

秦始皇时代的人口总数在2000-3000万之间西汉初的人口估计在1500-1800万之间,在武帝初的元光元年(前134 年)增加到约3600万。

武帝中期开始,人口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负增长,到末年(前87年)下降至3200万。

此后增长恢复,到西汉末年(公元2 年)达到约6000万的高峰。

隋朝人口最多时为5600万,隋末唐初,黄河流域还没有恢复战争的创伤,全国人口不足3000万。

隋唐之际的人口谷底估计在武德五年(624 年),约为2300万。

此后以年平均8 -12‰的增长率增加(包括因自境外迁入而增加的部分),至安史之乱前的755年达到8000-9000万的高峰。

在北宋境内,由初期的约3000万人口增加到了后期(11世已初)的1亿左右西夏和金被蒙古灭后,境内的人口锐减至1000余万,仅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弱,是中国人口史上罕见的浩劫。

灭南宋14年后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内的人口总数仅6000余万,只有13世已初的一半,元朝的人口峰值估计约8000万明朝的人口不断增长。

经过明朝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的移民,14世已末的人口已经回升到7000万以上。

与户口统计数上的停滞和倒退相反,实际人口始终在持续增长,到17世已初突破2亿大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新记录。

明清之际持续多年的战争,加上天灾人祸,使中国人口第二次遭受巨大的损失。

南宋人口的发展过程

南宋人口的发展过程
③ 载《后村集》卷八三《玉牒初草·宁宗皇帝嘉定十二年》, 四部丛刊本 。 ④ 据此 ,《宋史》 (中华书局点校本) 卷四一《理宗纪》所载宝庆元年 (公元 1225 年) 两浙路户 1975996 亦误 。
11 0
中 国 史 研 究
2001 年第 4 期
上述四路分别有户 672334 、278495 、298626 、1256656 。① 如以此四路的估计数和其他路的 户数相加 , 后属南宋统治范围的南方各路崇宁时的总户数为 12196307 。考虑到此估测数均 依相邻的路的元丰元年至崇宁元年的增长率推测 , 应有较大的合理性 , 可视为南宋所在区 域在北宋后期崇宁元年的合理估测数 。
关键词 : 南宋 人口 发展过程
一 、研究现状和数据考证
宋代是我国历史人口发展的重要阶段 , 学术界一般认为 , 我国人口就是在宋代开始跨 入亿人大关的 。然而 , 学术界至今为止对宋代人口的研究仍相当薄弱 , 对人口发展的论述 甚为简单 , 基本上只是勾划出一个大致的脉络 , 过程和原因多未得到说明 。在时代上 , 这 些研究均以北宋为主 , 南宋着墨不多 , 且多不提南宋后期 。① 南宋长达一个半世纪 , 为南 方人口发展史和地区开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 因此 , 其人口研究的薄弱局面亟须加 以改变 。
南宋人口的发展过程
109
陆续在各地登记入籍 ; ① 这一切 , 为全面进行户口统计创造了条件 。据《宋会要辑稿》, 南宋至迟在绍兴二十九年已有全国户口总数 。绍兴三十一年四月 , 海陵王率金军南侵 , 但 这场战争仅进行半年 , 且局限在长江以北 , 并未对南宋的大部分地区造成影响 , 更不影响 这些地区的户口统计 。据此 , 绍兴三十二年的户口数据可以认为大致可靠 。笔者注意到 , 除了《宋会要辑稿》,《宋史·地理志》亦详载成都府路以外的各路的绍兴三十二年户数 , 其数字均和《宋会要辑稿》所载相同 , 可证该年各路户口数据的错误较少 。不过 , 该年长 江以北的淮南东 、淮南西 、京西南三路以及荆湖北路的江北部分刚脱离战争 , 不可能统计 户口 , 它们的户数当是战前的绍兴三十年的数据 。② 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九记载的各 路户数 , 南宋全国合计有户 11622625 。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时空概览知识主线线索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

素养对接第12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题一田园风情——发达的古代农业必备知识·自主排查梳理助学助记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农业起源(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粟的国家。

(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木制的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4.主要农作物: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5.地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的基础。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4)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统计人口数量代表综合国力人口的波峰都在什么时代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统计人口数量代表综合国力人口的波峰都在什么时代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统计人口数量代表综合国力人口的波峰都在什么时代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我国总人口为14.1亿。

古往今来,这一数字绝无仅有,人口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国家稳定的表现。

人口大量增长是在近半个世纪完成的,我国如今的发展,有目共睹。

对比一下,历史上的历朝历代,人口又有一个怎么的变化,本篇盘点以上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人口数量。

1、秦朝:2500万-3000万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嬴政称帝,秦朝开国。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加上秦国统一战争,战乱使人口减少。

秦国统一后,疆域没有如今辽阔,相当于今天的华北、华中、华南地区。

人口不到3000万人,而如今这些地区的人口估计在10亿左右。

秦朝疆域2、西汉:6300万西汉很多制度是继承了秦朝,但西汉初年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加上汉武帝时期又开疆拓土,人口大量增加。

西汉汉平帝刘衎时期,人口达到顶峰,约为6300万,对比秦朝,增加了一倍多。

此时的西汉国力强盛,霸气十足。

西汉3、东汉:6500万公元25年,刘秀称帝于鄗城,后定都于洛阳,延续“汉”的国号,史称东汉。

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汉和帝继位以后,扫灭外戚,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并且在文化、科技、军事、佛教等方面成就突出,在经历西汉末年连年战乱之后,人口不降反升,达到了历史新高的6500万人。

4、三国:2361万(220年)-3000万(280年)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三个政权的相互攻伐,加上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人口锐减近4000万,总人口不到东汉的一半,可见战争之残酷。

三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人口稀少的时代。

三国5 、西晋:3500万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

“数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经济和民生发展成就

“数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经济和民生发展成就

2024年第2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2022年度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类研究生 数说中国发展 案例数据库建设研究 (SJGY20220551)的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王翌佳(1986-),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应用社会学;黄鹰航(1985-),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尹海洁(1958-),女,蒙古族,黑龙江肇源人,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研究方法㊁社会统计学㊂数说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经济和民生发展成就王翌佳1㊀黄鹰航2㊀尹海洁3(1.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广州深圳518000;3.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㊀要:基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采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经济和民生发展情况,发现该时期中国GDP 总量增长约3.42倍,GDP 年平均增长率显著高于同期世界水平;工业产值增加,工业结构初步齐全;全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提升;文盲率大幅下降,基础教育覆盖率大幅提升;医疗资源快速增长,医疗水平不断提升㊂上述成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㊂关键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经济发展;民生发展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2.0030㊀引言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㊂ 这一论断是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建设发展成绩的高度概括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1949年10月开始,到1978年12月结束㊂在这一时期,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㊁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些发展成就和经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㊂有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中国统计年鉴中部分代表性指标,利用社会学统计学的方法和技术,展现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经济和民生发展成果,突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特色,以期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总结经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和结论㊂1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1.1㊀经济总量的稳步增长GDP 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㊂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1952年中国GDP 仍仅有679亿元,可见建国初期中国经济之落后,发展任务之艰巨㊂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从1957年开始,中国GDP 有了显著增长,1960年达到1470亿元,1966年达到1889亿元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到1976年),我国经济在大部分时间里仍呈现增长趋势,这充分反映出新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仍坚定地站在生产第一线,维护了中国发展的成果㊂1978年,全国生产已经全面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又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工人㊁农民及知识分子的劳动工作热情迸发,社会充满活力,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当年中国GDP 达到3679亿元,约是1952年的4.42倍㊂进一步对比GDP 的升降年份可以看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30年,其中经济增长的年份共24年,GDP 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7%㊂可见中国的经济在这一时期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均处于提升状态㊂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1962年到1978年,世界GDP 年平均增长率约为0,即世界整体的经济在这段时期无显著增长,相比之下,同时期中国GDP 年平均增长率为3%,显著高于同期世界水平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相互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发展从本质上看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实践㊂可以认为,新中国建设的前30年是新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向现代化的伟大壮举,是值得肯定和铭记的㊂1.2㊀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中国处于长期战争破坏㊁国内经济社会衰败混乱和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封㊃7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2期锁禁运的三重困境之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㊁艰苦奋斗,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逐步建设成为工业门类初步齐全的工业国㊂新中国的工业化首先表现为工业产值的增加㊂1952年我国GDP为679.1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为345.9亿元,约占GDP的51%㊂工业增加值仅为119.5亿元,占GDP的约20.8%㊂经过30年的发展,工业增加值在GDP的占比迅速提高,到1978年,我国GDP增长至3679亿元,工业增加值提高至1621.4亿元,占GDP比重增加至44.8%,农业占比下降至27.9%,工业逐渐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㊂新中国的工业化也注重工业结构从简单到齐全㊂1952年,我国钢产量134.9万吨,常用有色金属产量合计7.4万吨,汽车工业和军事工业等均处于初步发展阶段㊂在后续的20多年中,我国工业结构门类不断健全,不但保证了钢铁㊁有色金属㊁电力㊁机械㊁食品轻纺等工业部门不断发展成熟,国防军事工业也获得了较大发展,而且出现了航天㊁汽车等高科技工业部门,到1978年,我国钢产量增长至3178万吨,位居世界第4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合计增至99.6万吨,汽车产量增至14.9万辆,水泥产量6524万吨,纱产量238.2万吨,布产量110.3亿米,初步建成了行业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㊂从工业产值构成上看,1949年轻工业产值占比73.6%,重工业占比26.4%㊂经过30年的发展建设,到1978年,轻工业产值占比为43.1%,重工业占比增至56.9%㊂工业体系结构日趋平衡㊂2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积贫积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下㊂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迎难而上,经过近30年的奋斗,在粮食供给㊁教育发展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成绩,为改革开放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㊂2.1㊀人民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程度逐步提高粮食产量与人民基本生存需求息息相关㊂1949-1978年间,除了三年困难时期,新中国粮食产量基本上逐渐稳步提升,中国粮食产量从11318.0万吨增长至30476.5万吨㊂经计算,这一时期中国粮食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5%,其中,1961-1970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5%,1970年至1978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0%㊂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1961-1970年世界粮食总产量的年平均年增长率为3.0%,1970年至1980年的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3%㊂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率远高于同期世界粮食年平均增长率㊂上述数据反映出,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经超越了世界同期水平㊂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对中国人民的基本生活㊁新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工业化建设均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㊂而对于这一时期粮食产量仍无法完全满足人民需求的问题,还应综合考虑当时农业生产基础薄弱㊁农村贫困㊁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㊁人口众多等历史条件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阶级为新中国粮食生产做出的巨大贡献值得肯定㊂2.2㊀基础教育普及率稳步提升,人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4亿人口中,文盲㊁半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学龄儿童入学率仅有20%左右㊂三十年来,党和国家在降低文盲率㊁提升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覆盖面,丰富教育资源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我国人民的基础文化素质与建国初期相比有了显著提升㊂文盲的存在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巨大阻碍㊂自1950年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后,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开展了四次扫盲运动,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㊂1949年至1964年,全国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从80%下降到52%,新中国实现了上亿人口脱盲㊂1978年,我国文盲率下降至约25%㊂远远低于同年全球范围内32.5%的水平㊂扫盲运动改变了几代人的生活和命运,提升了人口的文化素质,为新中国建设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㊂小学㊁初中和高中在校生数反映了基础教育在适龄人口中的覆盖面㊂1949年至1978年,我国普通小学在校生数由2439.10万人增加至1462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6.4%;普通初中在校生数由83.20万人增加至4995.2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5.2%㊂基础教育人数的稳定增长从提升了我国人口素质,进一步巩固了扫盲成果,为改革开放后义务教育的普及奠定了基础㊂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也有了显著提升㊂普通高中在校生数由1950年的23.8万人增加至1978年的1553.1万人,增长了约64.3倍,为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奠定了人员基础㊂这一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资源也日渐丰富,主要表现在小学教育的普及㊂1949年到1978年我国小学学校数量从346769所增加至949323所,年平均增长率为3.5%;专任教师数由83.6万人增加至522.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6.5%㊂小学学校数和专任教师数的增加,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居民基础教育资源的占有量,为全民基本文化素养的提升创造了物质和人力基础,为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知识保证㊂2.3㊀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健康稳步提升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薄弱,经过近30年的建设发展,我国医疗在卫生机构数㊁卫生技术员数和医疗床位数方面取得快速发展㊂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医疗卫生机构数由3670个增长至169732个,比1949年增加45.2倍;医疗机构床位数由8.5万张㊃8㊃2024年第2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作者简介:张元婕(1997-),女,陕西渭南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式现代化㊂增加至204.17万张,比1949年增加23.2倍,医疗资源在总量上不断提升㊂而且,卫生技术人员数由50.5万人增加至788.3万人,比1949年增加13.6倍㊂医疗资源的快速增长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改善了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㊂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1978年,我国居民的死亡率已经由1949年的17ɢ下降到6.25ɢ,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65岁,高于同年全球平均预期寿命62.2岁㊂3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成就的历史作用3.1㊀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彻底改变了旧中国 一穷二白 的面貌㊂新中国通过编制和实施五年计划的方式,不仅实现了经济体量的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建立了较为完整㊁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粮食和生活品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医疗水平不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㊂这些发展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成果,它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保证了人民的生活和国家安全,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和完备的工业体系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㊁劳动力基础和人才技术基础㊂3.2㊀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行了前期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㊂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㊂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属于广大人民的现代化,是物质和精神㊁人与自然协调统筹的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这些特点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在性质㊁受益阶级㊁发展维度和发展方式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均无法找到参考㊂但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在经济发展㊁工业建设㊁社会进步等方面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发展思想,这些独创性成果符合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深刻塑造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因此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㊂参考文献[1]左乐平,卢美稻.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理论演变㊁内在逻辑和现实启示[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3,(03):52-61.[2]魏明孔.坚持改革开放主旋律:近年来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成就与展望[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22,(04):5-13.中国式现代化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分析张元婕(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延安716099)摘㊀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需要物质和精神共同发展㊂新时代人民对物质需求的标准是物质富足,具体表现在人们对教育㊁就业㊁医疗㊁养老㊁生态等层面的需求㊂新时代人民对精神需求的标准是精神富有,具体表现在文化和思想层面的真善美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的辩证关系,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㊂关键词:美好生活;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中国式现代化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2.004㊀㊀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物质富足㊁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㊂ 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物质文明㊁精神文明以及两者的关系,剖析当下人民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于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为重要㊂1㊀正确理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为了摆脱野蛮㊁蒙昧的状态,不断在历史发展中创造和形成一切进步成果的表现形式,它代表着人类社会在发展中所创造的各种积极成果的总和㊂㊃9㊃。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本章概要魏晋南北朝是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历史阶段,先后经历了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各政权的对峙。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

经过了近400年的分化与整合,全国原有的民族分布格局被打破,各民族加强了接触和交流,经济文化特征趋同倾向明显,为隋朝再次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迭频繁,但是中原等地区与新疆地区的密切联系并未中断,中原等政权将郡县制度推行到了新疆地区,始终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

受全国性民族大迁徙、大流动的影响,许多北方游牧民族以及更多的中原地区汉族迁入新疆地区,带来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特别是中原等地区与新疆地区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加速了新疆地区与中原等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为隋唐大一统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明确虽然全国处于长期割据状态,但是“大一统”观念逐渐得到强化,民族融合、政治趋同、经济交流和联系的加强,促进隋唐时期我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再现。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各政权对西域的治理,明确中原各政权依然沿袭了汉朝的制度,行使着对西域的管辖权;郡县制的推广,进一步促进了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3.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增添了许多新的民族成分,明确各民族密切接触交流,差异性逐渐向共同性转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日益增强。

4.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经济在继承汉代开发的基础上,特别是随着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工具技术、经验的传入,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明确中原地区对新疆地区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5.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儒家经典传入西域,明确这一时期儒家“大一统”国家观念成为新疆地区的主导思想。

6.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的宗教演变,明确新疆地区的宗教格局是以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并与中原地区一样,出现了儒释道汇通合流的趋势。

有关中国的一些数字知识

有关中国的一些数字知识

有关中国的一些数字知识长江、黄河有多长?汉字一共有多少个?故宫有多大?中国历代总共有过多少位皇帝?今天小编介绍的这些中国独有的数字,你一定要知道!1长城总长:21196.18千米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长城保护报告》中首次晒出了长城的“家底儿”:墙壕遗存总长度21196.18千米,各时代长城资源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市、区)。

绵延范围过长也带来保护修缮难题,对此国家文物局表示,将在明年年底前完成长城保护总体规划,优先实施一批长城抢险加固工程,引入无人机等加强巡查,并重点保障长城沿线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资金支持。

2珠穆朗玛峰:高8844.43米世界各国曾经公认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8.13米,由印度在1954年测量得出。

中国国家测绘局2005年公布的中方测量结果是,珠峰峰顶岩面海拔高为8844.43米,精度为正负0.21米,峰顶冰雪厚度为3.50米。

3长江总长:6397公里1980年“长江办”水文局在《考察报告》中认为:“(长江)沱沱河为源全长6397公里。

”并提出:“今后有关出版物或正式文件,应以此数据为准,一般提到长江长度,仍以沱沱河为源,全长6300公里,涉及具体长度,可采用6397公里。

”而这种“算法”中,姜古迪如冰川被定为长江江源点。

4黄河总长:5464公里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黄河绵延5464公里,流经九省区。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滋养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15%的耕地。

5吐鲁番盆地:海拔-154米吐鲁番盆地是世界上最低的盆地,也是中国最热的地方。

大部分地面在海拔500米以下,有些地方比海平面还低。

盆地中心是海拔为-154米的艾丁湖面,是中国大陆的最低点。

6故宫面积:72万平方米世界最大皇宫——北京故宫城墙内的面积约72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明、清两代24位皇帝就居住在这里,几百年多少军国大策都由此发出,改变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命运。

中国生产力发展历史阶段是怎么划分

中国生产力发展历史阶段是怎么划分

中国生产力发展历史阶段是怎么划分中国从古代开始,人口就是较多的。

我国生产力的提高,便是我国进步的发动机。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中国生产力发展历史阶段是怎么划分,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生产力发展历史阶段的划分人类社会运动是最高级的物质运动。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全部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决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因素有三个: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统称生产资料。

在生产力系统中,劳动者是人的要素,生产资料是物的要素。

人的要素是能动的,物的要素是被动的,生产资料只有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生产力总是按照客观规律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生产力发展阶段,可根据多种指标进行划分。

(1)根据生产工具的变化,从古至今可以划分为六个时代: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电子时代、机器人时代。

目前中国已进入电子时代。

(2)根据能源的变化,可以划分为四个时代:植物能源时代、化石能源时代、裂变核能时代、聚变核能时代。

目前中国处于化石能源时代。

(3)根据劳动对象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五个时代:原始时代、传统农业时代、化肥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太空时代。

目前中国处于工业时代。

(4)根据劳动者的变化,可以划分为六个时代:古人类时代、氏族社员时代、奴隶时代、农民时代、工人时代、自由社员时代。

目前中国仍处于农民时代,官僚等级特权传统的生存土壤仍然深厚。

一、根据生产工具的变化进行划分1、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石器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时代。

石器是人类制造的最早的工具。

石器时代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人类从诞生到距今约1万年前,都处于旧石器时代。

从距今约1万年前到距今4000年左右,处于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普遍制造和使用的是打制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其次是砾石石器和石核石器。

旧石器时代末期开始使用间接打制方法,出现了典型的细石器,发明了骨质工具,弓箭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各时代全国总人口数据统计表
公元前220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约20,000,000
公元2年(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59,594,978
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21,007,820 公元75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 34,125,021
公元88年(东汉章帝章和二年) 43,356,367
公元105年(东汉和帝元兴元年) 53,256,029
公元125年(东汉安帝延光四年) 48,690,789
公元140年(东汉顺帝永和五年)约49,150,000
公元144年(东汉顺帝建康元年) 49,730,550
公元145年(东汉冲帝永嘉元年) 49,524,183
公元146年(东汉质帝本初元年) 47,566,772
公元156年(东汉桓帝永寿二年) 56,476,856
公元280年(西晋武帝太康元年) 16,163,863
公元581-600年(隋文帝开皇年间)约44,500,000 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五年) 46,019,956
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约37,140,000
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9,712
公元732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45,431,265
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48,143,609
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 48,909,800
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52,880,488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52,919,309
公元760年(唐肃宗乾元三年) 16,993,806
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约16,900,000
公元820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约15,760,000
公元1008年(北宋真宗景德三年) 16,280,254
公元1053年(北宋仁宗皇佑五年) 22,292,861
公元1066年(北宋英宗治平三年) 29,092,185
公元1083年(北宋神宗元丰六年) 24,969,300
公元1122年(北宋徽宗宣和四年) 46,734,784
公元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约58,830,000 公元1291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59,848,964
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 59,873,305
公元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约60,540,000
公元1403年(明成祖永乐元年) 66,598,337
公元1502年(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50,908,672
公元1504年(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60,105,835
公元1578年(明神宗万历六年) 60,692,856 公元1620年(明光宗泰昌元年) 51,655,459
公元1651年(清世祖顺治八年) 10,633,326
公元1652年(清世祖顺治九年) 14,483,858
公元1682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 19,432,753
公元1685年(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约23,600,000 公元1712年(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 24,621,324
公元1713年(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 23,587,224
公元1724年(清世宗雍正二年)约126,110,000 公元1741年(清高宗乾隆六年) 143,411,559
公元1751年(清高宗乾隆十六年)约181,810,000 公元1764年(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约205,500,000 公元1776年(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 208,095,795 公元1790年(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 301,487,115 公元1795年(清高宗乾隆六十年)约297,000,000 公元1812年(清仁宗嘉庆十七年)约333,710,000 公元1834年(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401,008,574
公元1840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年)约412,810,000 公元1844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419,441,360 公元1845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约
421,350,000
公元1887年(清德宗光绪十三年) 377,636,000
公元1901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 426,447,325 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约568,150,000
公元1911年(清宣统三年) 564,423,867
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约532,000,000
公元1928年(民国十七年)约474,780,000
公元1931年(民国二十年)约421,700,000
公元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约462,150,000
公元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约443,400,000
公元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约431,000,000
公元1949年约421,670,000
公元1954年 562,660,000
公元1964年 704,990,000
公元1969年 806,710,000
公元1974年 908,590,000
公元1981年 1,000,720,000
公元1988年 1,110,260,000
公元1995年 1,200,000,000
公元2000年 1,300,000,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